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1
2013年10月10~11日,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辽宁省北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北镇葡萄产业发展研讨暨水果贮藏保鲜技术培训班在辽宁省北镇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2013年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先行先试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北镇市农口部门、种植户、经销户、合作社和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热烈欢迎,参会代表超过500人。与会代表学习交流了北镇葡萄种植、贮藏、市场营销等做法与经验,探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思路;交流了各地开展科学贮藏的好做法、好经验;研讨、审定了苹果、柑桔、梨、葡萄等15种主要水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实地考察了北镇市葡萄贮藏保鲜设施及技术。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说,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级有关部门在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设立了许多课题和项目,产生了不少科研成果。但由于交流渠道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政府的大量投入、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无法实现“接地气”、“落实处”。为了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局面,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启动实施了技术推广、技术对接以及先行先试项目。技术推广:先筛选项目区域的技术需求,然后请专家针对技术需求在国内筛选成熟、适用的加工设备设施,建立试验示范点,再开展现场培训指导等工作。技术对接:首先筛选技术需求,然后利用专家资源针对技术需求编写技术方案或技术手册,再召开专家与企业、合作社、农户代表的面对面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先行先试:一方面收集整理各科研单位的成熟技术成果,统一审定、编排成册印发各地的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参考使用;另一方面支持科研单位已研发成型的、适于农民使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设施开展试验示范或技术推广。
二是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管用”机制。目前,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5亿吨,蔬菜产量超过7亿吨,由于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处理由农户完成的比例超过80%,并且冷藏保鲜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高达15%~20%和20%~25%,严重影响了果蔬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为此,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定额补助标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初加工设施。经过两年建设,全国14个省区共建设通风库2200多座,冷藏库8000多座,新增贮藏能力60万吨,其中冷藏能力超过50万吨。据测算,贮藏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从15%~20%、20%~25%降低到4%、6%以下,相当于增加了4.4万吨水果、3.2万吨蔬菜的有效供给量,农民因减损而增收1.2亿元。同时,由于水果、蔬菜的入库贮藏和错季销售,价格比收获时的地头价格平均高出50%,农民因贮藏而增收4.78亿元。按照设施使用寿命15年计算,可为农民带来90亿元的收益。因此,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农产品的择时采收和错季销售,实现了农民分享流通、贮藏收益增收的目标。把这些补助设施用好、维护好,实现“一窖多用”、“一库多用”和“一房多用”作用,建设户还迫切需要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和不同制干果蔬的烘干工艺,来进一步延长初加工设施的使用周期。据了解,有些地方已经编制了大枣、金银花、杏干等果蔬的烘干手册,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烘干房。这一做法使得老百姓烘干房从烘干大枣扩大到烘干应季上市的多种果蔬和药材,烘干房使用周期从20多天延长到7个月,每个农户每年由此而多增收4~18万元,效果十分显著。
2013年,农产品加工局开展了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成熟技术推广和对接活动等工作。委托国家农产品保鲜中心开展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技术项目,收集整理了苹果、柑桔、梨、香蕉、桃、葡萄、枣、柿子、荔枝、龙眼、猕猴桃、李子、红果、石榴、哈密瓜15种水果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这些技术规程研讨、审定后,印发给各地的种植大户、经销大户、合作社参考使用,逐步提升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开展农产品产地干燥技术项目,对黑木耳、辣椒、枸杞等6种农产品进行干燥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生产实验和实地验证,形成相应的操作规程,为相关企业及农户干燥农产品提供有效的干燥工艺方法,解决农产品产后急需干燥等问题,减少干制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与保障。此次培训班采取研讨审定、以会代训的方式,通过部省联动,促使更多省份参与成熟适用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促使更多农民群众了解知识、掌握技术,尽快提升我国农产品贮藏保鲜整体技术水平。今后,广大农民群众掌握了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技术,进一步发挥冷藏库“一库多用”、“周年使用”的功能,将极大提升补助项目“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作用。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2
NO.1 化学原料制造
利润总额增长幅度:133.31%
投资价值指数:
国内经济增长较快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并推动了化工产品价格整体提高,使得化工行业景气度明显上涨。2007年1~8月份,化学产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实现1016.13亿元,同比增长52.27%,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提高了37.18个百分点。
化工行业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2007年1~8月累计利润增长速度达到133.3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0.59个百分点,增速遥遥领先其他化工子行业。引起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利润倍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供给增长有限而下游需求旺盛;二是主要产品价格上涨明显;三是国际产品上涨带动国内市场价格上升。
NO.2 黑色金属矿采选
利润总额增长幅度:78.5%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和钢铁生产稳定增长的背景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持续大幅增长。1~8月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7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4.9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相对钢铁行业利润的比值已上升到1∶8.14,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NO.3 水泥
利润总额增长幅度:65%
投资价值指数:
尽管受到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2007年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仍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水泥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重点水泥企业产销率超过100%。2007年以来,水泥行业延续了2006年的复苏态势,继续保持量价齐升的格局。
我国全年水泥产量预计可以达到14亿吨,较2006年同期增长14%。1至11月,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已达206亿元,较2006年全年行业利润总额150亿元已增长56亿元,而同比更是上涨65%。2007年水泥行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
NO.4 白酒
利润总额增长幅度:59.43%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以来,我国饮料制造业效益继续好转,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1~8月,饮料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65个百分点。
其中,我国白酒行业增长表现优异,实现销售收入734 亿元,同比增长34%,超过同期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29%和26%的增幅。实现利润总额92.7 亿元,同比增长53.55%,白酒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低档白酒的消费量开始下降,而高档白酒成为商务交往、政务沟通的重要载体,消费量逐渐上升。高端白酒依靠特殊的文化底蕴和质量取胜,并带领整个白酒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中国白酒将依靠其品牌和质量走向世界。
NO.5 农副食品加工
利润总额增长幅度:42.47%
投资价值指数:
受食品类价格持续上涨及其向其它领域传导的影响,2007年前8个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工业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且增速有所加快。1~8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增长42.47%,但受制糖业效益明显下滑的影响,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4.15个百分点。
NO.6 造纸
利润总额增长幅度:37.77%
投资价值指数:
作为纸品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造纸行业近年收入与利润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07年木材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高于10%的市场预期,造纸行业的生产成本压力明显增大,各纸种都呈现价格提高的趋势。2007年1~8月份,造纸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7.54亿元,同比增长37.77%,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7.99个百分点。
NO.7 纺织服装制造
利润总额增长幅度:29.08%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3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根据河南省小麦加工行业发展现状,河南省小麦及其面制食品加工企业需求现状,建立河南小麦产品加工预警系统,可以更好地促进河南省小麦加工产业化发展。在河南省农业厅农业信息中心的组织下,先后对郑州、新乡等地多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代表性企业有关情况及相关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调研代表性企业基本情况
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创办于1992年、以生产速冻食品为主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18 700万元,公司在全国有35个分公司、办事处及分厂,产品已出口到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司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三全公司全年生产速冻水饺116 124.89吨,实现销售收入103 598.77万元;面点29 313.50吨,实现销售收入26 030.41万元;馄饨8709.37吨,实现销售收入8 794.35万元。公司2012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68 057.19万元,利润13 649.75万元,上缴税收27 922.28万元。目前,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7%,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
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
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创办于1992年、以生产速冻产品为主的民营食品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速冻面点、速冻包点、速冻汤圆、速冻水饺、速冻粽子、速冻餐饮产品等,公司注册资金3 380万元,年产值上亿元。目前,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流水作业速冻生产线4条,班生产面点产品能力50吨、日产总面点产能100吨、日生产能力汤圆100吨,水饺60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全年生产速冻水饺5 967吨,实现销售收入4 670万元;面点19718吨,实现销售收入16 345万元;汤圆5 707吨,实现销售收入4 151万元。公司2012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 945万元,利润2 515万元,上缴税收2 335万元。目前,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以面点类产品的创新研发和生产为龙头,以餐饮流通市场和商超为两翼,继续努力打造健康速冻米面制品的创新型领先企业,从而带动新农业的发展,造就新的行业巨头。
调研代表性企业产品结构与技术情况
产品结构
调研企业主要产品为速冻面制食品,分为水饺系列、汤圆系列、馄饨系列、面点系列等,包括速冻面点、速冻包点、速冻汤圆、速冻水饺、速冻粽子和速冻餐饮产品,主要供应餐饮、商场超市等渠道,消费群体以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个人、家庭消费群体为主要目标的中高端消费群。
加工原料品质要求
调研企业对加工原料面粉的品质要求包括面粉种类、品质指标、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等几个方面。面粉种类需求包括了高筋粉、中筋粉和低筋粉,面粉品质的约束性指标有水分、灰分、面筋含量、面筋指数、面粉粗细度、面团稳定时间、脂肪酸值、降落数值等,对于面粉的品质要求依据不同的产品需求而定,生产不同的面制食品对面粉品质有不同的要求。
加工原料主要来源及品质状况
调研企业的面粉主要来源于国内或省内大中型面粉生产企业。对于面粉品质要求,主要是通过企业采购人员和技术人员与制粉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不断地沟通交流,制粉企业在了解调研企业的原料需求后,进行不断地生产线调试、工艺调整,通过面粉搭配处理等手段满足面制食品企业对原料面粉的品质要求。调研企业认为,目前采购的面粉基本能够满足食品生产的品质要求。
调研代表性企业面粉原料存在的技术问题
面粉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调研发现,在面粉产品质量标准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制粉企业生产出的面粉,产品质量变化较大,甚至同一制粉企业生产出的不同批次的面粉,产品质量也会出现较大变化。面粉质量的不稳定给面制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众多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面粉产品质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应进一步改善
企业调研发现,面制食品企业在经常合作的制粉企业产品使用过程中仍发现,不同季节的面粉产品,其质量变化较大,这给面制食品的生产工艺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生产出的面制食品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影响市场销售,进而可能导致销售利润和企业利润下滑,希望制粉企业能在这一方面重点考虑,进行合理改善。
高品质面粉产品缺乏
调研企业反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更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品位,面制食品产品领域,高端产品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加,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高品质的面粉产品生产销售提供了较大市场空间。但是,制作质量较高的面制食品需要以专门的面粉产品为原料,对面粉质量要求也比较高。当前,制粉企业生产的面粉产品多以通用粉(包括特一粉、特二粉)为主,市场上质量较好、品质稳定的专用面粉产品较为缺乏。因此,制粉企业应该注重对专用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谋求产品的更大利润空间。
预混面粉及散装面粉的物流与接收
预混面粉是根据面制食品企业对面粉品质的要求,采用不同质量的基础粉进行搭配混合后的产品。预混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解决国产小麦“高筋不强、低筋不弱”的弊端,生产出适应面制食品企业质量要求的面粉产品,并且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面粉质量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开发预混粉技术,能够为开发不同品质类型的面粉产品提供技术支撑,拓宽小麦粉的适用范围,提高小麦制粉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面粉散装运输与接收系统的运用可以大大节省小麦制粉企业和面制食品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面制食品企业对面粉散装散运技术的应用比较欢迎,但目前该技术在面制食品企业的应用还比较缺乏,对该项技术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传统主食专用粉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调研企业发现,国内传统面制食品的种类繁多,生产不同的面制食品对于原料面粉的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做手抓饼的面粉和做拉面的面粉质量有较大差异,适合做馒头的面粉未必能做出好的面条产品,等等。换言之,中国的小麦制粉企业每天面对的产品用户千变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然而,对于面制食品企业来讲,如何确定面制食品产品质量与原料面粉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提出面粉质量的约束性指标等都是较为困难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传统主食品专用粉的质量标准,用以指导小麦加工企业的产品加工和面制食品企业的原料采购和产品研发。
调研意见和建议
在河南省农业厅相关部门的大力组织下,此次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省内大中型面制食品(速冻)企业对于生产所需面粉原料的基本需求状况,同时也再次明确了“小麦制粉行业是小麦产业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指导上游小麦的种植,而且也对下游面制食品提供稳定和专用性强的原料保证”这一观念。河南省是小麦生产、销售、加工和消费大省,小麦也是河南省最为重要的农业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人口多、需求旺为面粉加工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次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对全省乃至全国小麦加工行业和面制食品行业发展现状的合理把握,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组织协调管理职能,全方位促进小麦产业化发展
以小麦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为主线,加强统一部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调发展河南小麦产业。省级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全面调查全省面制食品生产企业对面粉产品质量的需求状况,进而协调小麦品种选育、栽培、收储、加工和食品加工各个环节,逐步改变“管种、管收、不管用”、“重产量、轻品质”的小麦生产观念,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小麦生产和小麦加工产业新体系,品种选育、小麦种植、原粮收储、小麦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面制食品产品的质量需求这一焦点,全省小麦产业积极协调,统一部署,全方位促进河南省小麦产业化迅速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协调全省小麦产业化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种植适合河南乃至中国传统面制食品制作质量要求的优质小麦品种,合理种植,科学收储,逐步实现原料产品的(小麦)优质优价、专用专储。充分发挥小麦制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小麦加工企业、面制食品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合作,以小麦加工利用质量需求为依据,加大科研投入,拓宽小麦生产产品、小麦加工产品结构,积极推进主食品产业化发展。
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小麦专用粉技术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增值税扩围;产业结构;新疆
一、新疆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的产业结构也因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在新疆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99年的23.1:36.1:40.8调整为2005年的19.0:44.7:36.3;2010年的19.8:47.7:32.5①,第一产业比重总体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第三业占比下降明显,可以明显地发现,新疆的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奇特的发展之路,第一产业在新疆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占比迅速上升,12年间迅速上升了1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则下降了8.3个百分点。这样的发展轨迹似乎有点让人看不太懂,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新疆三次产业比例的变化恰恰表明了新疆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
第一产业占比的平稳下降,第二产业占比的迅速上升表明了新疆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工业发展迅猛,工业增加值对新疆经济的贡献率在快速增大。第三产业占比的大幅度下降则反映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抓住机遇提出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新疆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新疆工业,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新疆工业在新疆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反观服务业,由于新疆公共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较大,生产行业占比较小,因此伴随着新疆工业的快速发展,新疆服务行业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大发展,在新疆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日益萎缩。
二、增值税扩围改革对新疆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对工业行业的增值税税负进行测算时,选取了64个工业部门,覆盖了采矿业、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各行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选行业增加值占新疆工业增加值得比重达到约75%,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根据对工业各部门税负变化情况测算的结果显示,除了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外,其它工业行业增值税税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所选的64个工业行业中,税负下降幅度最为巨大的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电机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负平均下降了43.3%;在新疆传统石油及矿产工业中,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税负下降了0.2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税负下降了1.18%,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税负下降了2.52%;传统矿产品采选业的下游行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税负增加了2.35%,炼焦业税负下降了1.30%,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税负下降了2.35%,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税负下降了1.61%,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税负下降了2.30%;在农牧产品加工行业中,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税负下降了2.09%,屠宰及肉类加工税负下降了2.09%,其他食品加工业税负下降了4.98%,方便食品加工业税负下降了7.28%,软饮料及精制茶加工业税负下降了4.39%;建材类行业,砖瓦、石料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税负下降了4.25%,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税负下降了2.25%;其它工业部门中,医药制造业税负下降了6.57%,废品废料行业税负下降了4.10%。相比上述其它行业,新疆传统的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税负下降较少,而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制药、建材等行业税负下降较为明显,装备制造行业税负下降幅度最为巨大。各个行业税负下降幅度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疆未来工业的发展,单从税收的角度来讲,税负下降幅度较大的工业行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首先,装备制造业税收负担的大幅度下降表明了,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新疆未来的新兴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把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新疆未来的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来重点培育,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扶持新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在增值税扩围改革减税效应的刺激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引导下,各种社会资源会纷纷流向新疆装备制造领域,新疆的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预测,大型装备制造业在新疆未来工业中的比重将逐步上升,并逐步成长为新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根据测算结果,同样税负下降明显的行业还包括医药制造业,降幅达到了6.57%。这表明了在增值税扩围改革减税效应的带动下,医药制造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将在新疆未来工业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依托新疆维吾尔传统医学资源和新疆丰富的生物资源,发展新疆特色中药。新疆“十二五”规划同样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疆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中药制造作为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必将从中获益。因此可以预测,未来医药制造业也将成为新疆快速发展的一个工业部门。
其次,和其他行业相比新疆传统优势产业税负下降幅度较小,从税收的角度来看会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发展。但是考虑到新疆传统矿产品采选业及其下游加工行业在新疆工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10年数据显示,矿产品采选业和下游加工业在新疆工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52.86%和21.51%)及新疆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继续实施,未来新疆的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矿产品采选业和下游加工行业的税负平均下降幅度有较大差异(矿产品采选业税负平均下降幅度为1.38%,其下游加工行业为2.51%),未来新疆传统优势产业的结构会发生变化,矿产品加工、油气加工、煤化工等下游行业发展速度会快于矿产品采选业,在新疆传统优势产业中的比重也会逐步增加。无疑,这将是一个有益的变化,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当地的就业,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这也与新疆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政策也是相吻合的。
第三,根据测算结果,建材行业也是税负下降幅度比较大的行业,砖瓦、石料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水泥及石膏制品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税负平均下降幅度达到了2.84%,税负的下降会鼓励建材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在新疆未来面临大发展、大建设的形势下,新疆建材行业的发展壮大几乎是肯定的。建材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会助力建筑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筑行业的发展又会带动建材行业的发展,促进建材行业的繁荣。
三、增值税扩围改革对新疆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对服务业各行业的增值税税负进行测算时,我们选择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所有行业当中的26个行业进行测算,其中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由于前文已经把建筑业的四个部门和工业放在一起分析了,这里不再赘述。其余22个服务业部门的增值额占所有服务业增值额的约73%,因此以这22个部门税负的测算结果来分析增值税扩围改革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测算结果,22个服务业部门中,税负下降的13个部门的增值额占22个部门总增值额的76%,因此可以判断,增值税扩围改革后第三产业总体的税负会明显下降。
从服务业各行业税负变化的情况来看,在交通运输部门的税负上升较多,其中铁路运输业税负上升了5.88%,道路运输业税负上升了3.04%,城市公共交通业税负上升了6.65%,装卸搬运和其它运输服务业税负上升了6.48%。税负明显下降的部门则包括管道运输业、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等部门,其中,商务服务业税负下降了6.84%,软件业税负下降了14.99%。交通运输业税负上升可能是因为11%的税率定的过高,从上海试点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确实有不少交通运输试点企业反映税负比改革前有所上升,并有一些企业声称要从上海撤离。但考虑到目前仅是改革试点阶段,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改革中必然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未来的改革方案中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预期可能会下调至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因此未来增值税扩围改革后新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未必会受到影响。同时,考虑到19省市的对口援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新疆会处于大生产、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作为重要的生产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业未来在新疆工业中的地位反而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税负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新疆现代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增值税扩围改革,服务业当中重复征税的情况消除了,服务业的行业税负明显下降,同时,第二、三产业的税负逐渐趋于平衡,也有利于二、三产业之间交易的进行,服务行业的分工将进一步趋于精细化、专业化,也将催生出一些新的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在新疆服务业中的比重将逐步上升,其他公共服务行业的占比将会有较大的下降,新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将变得更加合理。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0》、《新疆统计年鉴2006》、《新疆统计年鉴2011》,并由作者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增值税扩围的意义与障碍[J].数字商业时代,2011(1).
[2]贾康.增值税改革势在必行[N].中国企业报,2011-3-8.
[3]孙纲.增值税“扩围”的方式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1(2).
[4]胡怡建,李天祥.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财政收入影响分析[J].财政研究,2011(9).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方法
一、前言
现代的食品工业生产中,食品添加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食品添加剂课程是一门介绍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与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科目,食品生产方面的从业人员对其掌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工业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食品类专业人才,必须加大对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的重视,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与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分析当前高职教育中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阐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二、高职教育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目标转为旨在培养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因此,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方法的诸多不足也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与完善。从当前高职教育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现状来看,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的滞后
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与相关研究的推进而不断增加与完善的,如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公布后,课程教学的内容也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此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实际情况也与书本知识一同作为教学内容,如近年频频成为热点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也有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应该涉及的内容。而目前来看教学内容还是局限在教科书内,主要介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与使用方法,很少提到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然,目前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
2、教学手段单一化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兼具知识性与实践性的一门科目,在传授理论知识外,还要求让学生掌握作为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另外,即使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合理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两方面的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化的高职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然而当前的现状是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述为主,缺少让学生更加直观、主动地去感受所学知识应用性的教学手段,造成学生毕业后难以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局面。
3、轻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的加工生产中最富有创造力与挑战性的因素,也是食品类专业的学生从业后常常会接触到的工作部分,更加关系着食品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尽管食品添加剂知识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作为一门课程内容多、知识点较零散的科目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并不重视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学习。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学生对本课程的观念,让学生对课程意义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当前高职教育食品添加剂课程中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大多缺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较低。
三、高职教育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上文中分析的目前高职教育食品添加剂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以下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观念教育三方面出发对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探讨如何进行改革与完善。
1、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教材,食品添加剂课程方面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种类十分丰富,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选择相应的教科书。对于书本知识之外的内容,应该针对食品添加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其在当前食品加工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此外,教学内容要同时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理论知识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介绍,而实践应用的部分可以增加实验课,通过化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以实践课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走访食品添加剂市场与食品加工生产企业,让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
2、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育中,教师利用教室的电脑与投影设备可以以更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在备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在文字以外还可以综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素材,让知识可以更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另外,课堂教学形式也要加大创新力度,如为了增加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自选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与发表,并回答老师与同学的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可以事先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在课堂上回答,锻炼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3、加强观念教育
要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手段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教师可以从当前食品加工行业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带来的优势与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如何正确发挥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避免其使用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真正投入到对课程的学习中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仅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业者培养对自己的职业的热爱与使命感,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中不断提升的对食品加工生产质量与安全性的需求,培养食品行业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专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加大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重视,并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寻求改革创新。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建议,为其改革与完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蓝蔚青,丁卓平,孙晓红,等.基于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204-205.
[2]侯婷.高职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6):91-93.
[3]樊永华.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轻工业;市场占有率;产业结构;增加值率
“十二五”时期是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加速总量扩张、深化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了解我省轻工业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把握发展前景和机遇,对于发展壮大吉林经济,全面实现全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各项既定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0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39.0%,2011年1~11月份,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5.4亿元,同比增长15.9%,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4.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4%。轻工业企业仅用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19.6%的资产额实现了规上工业总量当中28.8%的工业总产值、40.5%的出货值、27.4%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4.4%的利润总额,带动就业人数占全省规上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8.7%。
(二)轻工业发展速度持续高于重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到2011年的6年间,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维持在20%以上,领先重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最大的两年,这两年全省轻工业企业克服困难,保持了高速增长,两年的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了27.0%和22.9%,比当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0和8.2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1月底,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23%提高至29%,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三)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在轻工业中比重最大
吉林省轻工业内部结构中由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四个标准行业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占据最为突出地位。截至11月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204户,实现增加值888.5亿元,利润总额150.5亿元,从业人数19.1万人,占轻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1.9%、60.7%和44.5%。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居民必需生活保障的供给行业,直接惠及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三农”,对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大重要轻工行业就是医药制造业,其企业个数、增加值、利润和从业人数在轻工业总量中的比重都仅次于农产品加工业,分别达到14.5%、17.9%、22.6%和25.7%。医药制造业具有准入制度严格、附加值较高、能耗较低等特点,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基础雄厚,增长迅速,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省2048户轻工业企业中,有小型企业1807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8.2%,比重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3.1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749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5.4%,比重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7.6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占全部轻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4.9%、49.6%、64.0%和61.2%,轻工业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具有相对较低的负债率,能够利用较少的资产创造出较高比例的收入和利润。
(五)吉林省轻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北其他省区
从2011全年经济指标来看,吉林省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已经很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比东北其他省区和天津市都要高一些。吉林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在全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8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较大,比广东低9.5个百分点。轻工业利润在全部工业当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比黑龙江、内蒙和天津分别高出10.1、11.7和10.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虽地处老工业基地中心,但是工业经济的重化程度要大大低于相邻省份,轻工业的发展基础和比例结构要优于其他东北省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偏低
2011年,吉林省轻工业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只有三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市场占有率为6.8%;医药制造业为5.4%;农副食品加工业为4.9%。家具、造纸、印刷三个行业刚刚达到1%,纺织、服装、皮革制造和文教用品制造四个行业占有率不足0.5%。占有率较高的三个行业都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如森工集团、修正药业、敖东集团和大成集团等,而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的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普遍很低。这些行业在我省虽然也发展较早,但是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二)部分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水平较高
2011年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14.0%;轻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8.3%,低于重工业降低率5.7个百分点。在轻工业各行业中,单位增加值能耗超过1吨标准煤/万元及以上的行业有两个,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1.21吨标准煤/万元)和饮料制造业(1.02吨标准煤/万元)。食品制造、烟草制造、纺织、皮革制品、家具和医药制造六个行业能耗同比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是7.1%、9.6%、6.4%、14.2%、18.6%和5.2%。
(三)获利能力较弱
从2012年前11个月各项经济运行质量参考指标来看,吉林省轻工企业的整体的获利能力要弱于重工企业。1~11月份,全省轻工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比重工企业低1.04和0.86个百分点。轻工企业97.55%的产销率比重工业低1.04个百分点,轻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52563元/人,比重工企业低10160元/人。轻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比重工业企业低12.17个百分点,表明轻工业企业的债务负担较小,经营风险较低。
三、前景和机遇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将拉动轻工产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着力拉动内需,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将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居民对收入的提高和未来生活的改善将更具信心,消费潜力势必会极大地得以释放。
(二)沿海发达省份传统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快速崛起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发展轻工业的有利条件如资本市场开放、融资渠道灵活、人力成本低廉这些比较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现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日趋严厉,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已难以适应轻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发展制约因素促使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基地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并且为环保节能,具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先进装备轻工行业企业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育生产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十二五”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三)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姜春风.轻工业食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