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活动范文1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正确协调学生、教师、教材、教具等之间的动态联系,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从而全面巧妙有效地完成地理教学的知、能、德三项职能,使地理教学达到最优化。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之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学生情况、课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既富有特色,又富有成效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代教育的核心是“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体现出了鲜明的使命感和时代感。那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地理领域,并能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发展自己,而且是主动的发展,真实的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追问自己,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究竟获得了什么发展?一批批学生与儿童学习了地理又为人类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地理学科中能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强项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并通过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智能结构中的强项智能,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首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广泛开展对话、讨论、辩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比如,学习自然地理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专业术语描绘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明确地理学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师的言语要有幽默感和艺术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另外,教师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把学习材料视觉化,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开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如,在教室里挂上相关地图,带学生参加意念导游团,想象自己在地图上旅游,了解当地的名胜和特产……帮助学生建立起头脑中的交通线路和山水风景;经常使用彩色粉笔进行板图板画,如讲地球仪、赤道、经纬度等,就应多画板图,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多画图,运用多种多样的视觉材料,把世界搬进教室。教师还可以收集相关音乐在教学中使用,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引入情境,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营造一种有效学习的情境,引入学习情境,效果很好。
教师可开展合作交流、小组竞赛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如在新课前利用4至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我去……旅游的见闻”、“我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我看了……有关地理的电视节目”,让学生把快乐和知识与大家分享,全班同学一起倾听并分享他的快乐。如遇到重大的地理现象和事件时,让大家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相关资料带来交流、讲解、对照。如火星冲日时,学生就可以把收集到的照片、图画、网页、报纸等带来交流分享,资料之丰富,那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的。
教师要培养一个平等、参与、合作、主动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环境;要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经常让学生描述自己关于地理事件或观念的感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为自己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去实现它。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并加以分类;就地理现象写观察日记;把地理图像进行分类比较;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地理考察活动等。
地理教学活动范文2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外活动;国情教育
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地理课程标准规定:“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造就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知识得以验证和运用。并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进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行为素质;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创出地理课外活动的新路,赢得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最终能更好地发挥地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广为分布的名山大川,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可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观看录像片“长江三峡”“长白山风光”“井冈山风光”等,组织“中国地理知识竞赛”,出版“中国地理”手抄报专辑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情谊,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行为,更便于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思想、言行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课外活动中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诱导学生,有助于建立一种稳固的、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中学生的求知欲非常旺盛,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以锻炼,才干得以增长。如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学生能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并搜集与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
六、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地理教学活动范文3
关键词: 地理教材“活化”互动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它是有助于教师教、适宜学生学的材料。教学过程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尽量用学生的眼光理解和应用教材,发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按照教学的三维目标,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及增删处理,“活化”教材,赋予教材以生命,以促使教学活动达到“多维互动”,实现地理的有效教学。
在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教师如何讲,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活化”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真正实现教学活动多维交流。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以活动为中心教学,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下面我就如何使地理教材“活化”,实现教学活动多维互动,谈谈一些看法。
一、挖掘教材探究性、实践性知识,延伸互动教学活动的时空
地理学与社会密切相关,脱离了现实,地理学也就失去了土壤,所以在现行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探究性、实践性知识。教师不应通过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探究、实践,而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归纳、总结,得到结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挖掘教材中的这类知识,结合学生的学情,制订出合理的、可行的学习计划设计,辅助、协调好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现行的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探究性、实践性知识,学生独立完成有很多困难,需要同学合作、师生合作。教师需要对班级精心分组,注重不同层次、特长学生的搭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完成预设任务,又能使学生互动,收到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效果。
二、精心重组、整合教材内容,改变互动教学活动的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很单一,采用讲授式,穿插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手段很有限,把教材知识点讲清楚就可以了,这不符合有效课堂的要求。有效课堂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考虑每个知识点的呈现,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做到动脑、动手、动眼,在课堂实现多维互动。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针对教师、学生、教材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在处理地理教材时,教师要精心构思加工,要具有一定的创意,要改变课堂“一个声调”唱到底的做法。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互动教学方式,如分组讨论(如何突破城市交通的瓶颈);小型的辩论(人类何去何从?是探索地外文明还是保护我们的地球);班级演讲(家乡农业发展遐想,成为上海的“后花园”);撰写小论文(防灾减灾,科学发展);对知识梳理归纳后,设计抢答题,可以分组竞答,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对教材中需要实践的内容,设计实验和手工制作来完成(如用洗面池水的排放验证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利用乒乓球自制地球仪);办专题地理墙报、绘图比赛,等等。这些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在互动的环境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教材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教师对教材精心“再加工”,能让学生不仅“动”起来,而且“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三、钻研地理教材的三维目标,拓展互动教学活动的对象
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进行设计。“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有推动作用。要实现教材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优化设计,改变传统的互动对象单一(师生互动)的情况,多途径地拓展互动教学活动的对象,增加学习过程的“信息流”,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互动教学活动的对象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1.教师间互动。教师集体备课,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这要求同学科教师间互相探讨、集思广益,形成教学合力,探讨最优教学方案。这十分有利于有效课堂的实施。
2.师生间互动。地理新教材从组材、选材等方面为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支持。教师作为新教材的探讨者、实践者,要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追求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在充分体现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3.生生间互动。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往往是相互间敞开心扉的对象,彼此之间更容易相互影响、相互理解。这种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用两人合作、多人分组形成组组互动,还可以形成班级间互动,具体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三维目标需要确定。
4.人机间互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电脑、网络、投影三者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已走进教室,多媒体教学也已成为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人机互动的设计,学生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在地理学科方面的创新能力,为地理教学提供新的生机和活力。
5.“生社”间互动。教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等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生有用的地理”,也可促使学生对地理教材深化理解。
夏谷鸣教授曾指出:“真实的互动其信息走向应该是多维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编排、教材文字、图表、练习等作灵活变通处理,使得地理教材有效地“再组织”,以实现多维互动教学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伟浩.“活化”教材优化地理教学.广东教育,2004.01.
地理教学活动范文4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拓展信息;高效
引言
通过总结教学经验,迎合现代教学思想,如今的教学不应该只是零碎简单的授予学生知识,而真正需要实现的是教会学生综合全面的自主学习。基于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优越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目标发展性,教学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求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开展更有利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重体验;重参与;重过程;重应用的思想,这样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会使地理教学活动取得更大进步。
一、在原本教材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活动
下面就是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更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提出的几个方面:
同样是对于教材上面的知识,表达的方式却可以有很多种,对于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实践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实质及吸引力,明确其真正目的,要使实践活动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努力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的发源地往往来自与学生身边,地理这门课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它兼跨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以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乐趣,获得知识,这样要比单单记住课本中某一条定律或规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结合时代坚持创新性原则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人口、自然灾害等多重问题的挑战,所以结合时代的变化,在实践活动中要考虑到“全球意识”,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带领学生参加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白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影响全球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必须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此过程中,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大胆创造,针对不同问题,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解读方案,体现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二、本着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全面设计活动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自主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考虑问的思路,体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地理,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全面发展。
考虑到综合发展,地理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在学习地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例如:与语文结合起来可以组织“保护环境”的演讲,了解环境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与生物联系可以分组讨论“环境破坏对生物的影响”;与历史课联系能够了解“家乡几十年间的地理变化”。这样更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合环境设计活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拓展信息,充实实践活动
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家乡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国际国内事务的变化,教师应注意多收集,积累鲜活的地理信息,鼓励学生多渠道,广题材的关注地理现实事例,例如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多渠道都可以。
这就需要老师多多留心身边的生活信息,及时积累总结,并分类以便及时应用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
2.结合乡土节日文化设计活动
针对家乡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实例发现问题应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此外,我们可以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对地理深入了解,4月7日是“世界无烟日”,保护环境拒绝吸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保卫地球人人有责;5月11日是“世界人口50亿日”,控制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因此,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
3.多配合现代设备使用图像信息进行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形式能够更为直观有效地了解课本知识,以视频,影片,图像,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综合体现能够让学生感触更深刻真实。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影视,影片资料来更为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可以找一些更适合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影片,像《冰河世纪》在带给学生乐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破坏环境给身边的动物带来的灾害,一举两得。
四、设计高效的实践活动方式
地理这一学科需要的团结协作很多,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应培养学生的团结组织能力,开展更为高效的实践活动可采取以下方式:
(1)分成地理学习小组,团结协作发现探索问题,要敢于质疑,要学生自己总结结论;
(2)多设置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地理情景,例如,对于河流污染问题的探求,分析,以及解决措施途径等的概述,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积累,能够做到实地考察更为直接的了解地理,学习地理。
五、总结
在地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中,按照上述方法方式积极进行,并及时总结归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经验,师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一定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多角度寻求实践设计的途径与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多观察,多动手,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多思考,创新实践,一定会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琰.多维地理视角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姚汝庆.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运用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地理教学活动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学;策略;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50-1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象,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这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笔者建议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活动中实施地理教学,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一、读图析图活动,培地理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特殊语言。“空间想象与图像运用能力,地理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地理判定、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读图析图活动训练、培养、提高。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恒久的活动教学。新课程的地图活动不是简单的指认与填注,而是通过学生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在地图上“找”和“描”、“读”和“写”、“想”和“说”、“析”和“算”等方式进行的。这样,“哑图”变为“活图”,变成学生“脑图”。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读图析图活动,特别在区域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以地图作为地理知识表述的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围绕地图,收集、整理相关地理知识,训练学生分析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黄淮海平原旱涝、风沙、盐碱危害的形成原因”时,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黄淮海平原气温和降水量图”,捕捉“黄淮海平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的地理信息,也就是实现图文转换,再逐步探寻、推理,不仅知其然而且明晓其所以然。这证明,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
二、问题解决活动,促师生互动
“问题”是形成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桥梁。倘若地理教学中没有了“问题”,师生的交往互动也就不存在了。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主线,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不在于提出了多少,而在质量。高质量的问题必然会体现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广度,引起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深度,实现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效度,“问题”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提出,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例如:教学“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后果”时,教师先展示漫画“地球出汗了”,学生在感知教材后,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解答。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教师再略加导思、导议、导评,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深化讨论后,必将再发现很多新的问题。
三、地理实验活动,“在做中学”
教师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可以利用地理实验的方法,模拟展现地理过程,给学生提供直接观察的机会,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在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关于地球运动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学生不易理解,往往知识机械记忆结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如果采用实验方法,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其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知识。
古老的教学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验教学重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在设计实验时,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四、调查活动,学以致用
在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可以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尝试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
地理教学活动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栏目;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92-01
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关注学生,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并且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体系中,活动已逐渐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活动”栏目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其设计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并且直接对新课改的成果进行了体现。针对“活动”栏目的教学需求,教师应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具备较强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对问题进行探究,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并且在活动中和他人进行相互配合、交流,共同对自然进行探索。
一、以设计促效率
初中阶段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活动”栏目的设计是否科学,方案是否可行等,对于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教师要提前做好活动内容的设计工作,对于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安排。教师可以将不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作为分类标准,将活动分为教师指导类、自主预习类、课堂活动类、室外活动类及社会活动类等不同类型。结合不同类型活动的具体特点,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活动方面的设置。例如,在“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我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什么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区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地区划分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之处。在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以针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人文特点等内容,对多种活动形式进行设计和划分,从不同角度入手,让学生对于这一划分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以兴趣带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周边世界有着较强的认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外界知识。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学生良好的参与积极性,让活动的开展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地理知识点丰富多彩,并且其中很多知识和内容都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等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热点问题和自然现象,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多面性,鼓励学生更好地针对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发现、分析和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展示多种多样的语音视频和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具体、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知识。例如,在“认识省级区域”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其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结合我们周边省份的环境特点和区域特征来展开相关的教学工作。对于某一个省份的风俗民情、地方特色进行展示,并且展开相关讨论活动,让学生们讲一讲自己曾去过哪里,有什么物产,有怎样的风俗民情。教师还可以配合多媒体课件,对于某一个省份的风土人情进行简单介绍,展示给学生们看。当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谈谈自己最想去哪个省,那里的气候、地理条件怎样,为什么想去等。这种组织讨论活动的应用,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生动。
三、关注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以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这是片面的。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并且关注学生能否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达,能否倾听其他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以及内部的讨论、合作及交流活动的开展是否有序、有效。在学生表达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深入观察,确保学生的观点表述清晰明确,确保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节奏。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跟踪学生的活动全过程,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合理调整活动,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总结,通过对活动的全面归纳和总结,教师可以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于学生自身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首先要做好鼓励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并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达,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并且展示出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成果。科学的评价过程,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教学反馈,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成效。
四、结束语
总之,“活动”栏目的设置,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是当前课堂教学互动中的重要一环。“活动”栏目的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合作及探究能力和意识发挥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不断对“活动”栏目教学的应用思路进行探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更好地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激发,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孟惠.初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