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资源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资源理论范文1
关键词:和谐社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医学界对“和谐医院”的理论研究正在深入,形成了构建和谐医院的良好氛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医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吸引、开发和保持一支高效的劳动力队伍的活动。像松下、海尔等公司都以其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蜚声世界,这也是它们成功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构建和谐医院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现在绝大多数医院所采用的是以人事管理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主要精力集中在职工考勤统计、人员调动、人员基本情况、人事档案以及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管理。目前来看,我国医院人事部门仅仅是一个行政服务部门,没有自己的职能,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制约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如何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已成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摆在人事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针对人力资源拟定了相关程序文件,并依照文件组织实施,将人才培训、人才资源规划等工作重点实施,并逐步铺开,由最初的人事管理模式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渡。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有3个重要的思想:第一,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比如医院要求每一位科主任都要关心下属的发展和满意度。第二,职工被看作是财富,给医院带来竞争优势的是人才而不是机器或者建筑,美国管理专家卡耐基曾宣称:“你可以把我们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和资本全部拿走,但是要保留我的机构和人才,几年以后,我还是钢铁大王。”这段话道出了人才问题的真谛:人才是世界上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高智能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第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互相匹配的过程,是将医院目标和员工的需求相匹配的过程,每一位职工都应该和医院一样得到满足。
(一)加强制度建设,以人为本构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制度建设是保障医院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院员工素质、塑造员工良好形象、构建和谐医院的必要保障。“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才。”所以,制度建设的时候还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注重感染性的情感激励。管理者要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和关怀,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以诚心诚意的同情与鼓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切实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进行有效的约束机制。把绩效考核作为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激励员工,鼓舞士气。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不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还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为此要做到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绩效考核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名牌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资源开发的重心从自然资源向人力资源转移。作为人才密集型的省级医院,要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医院,关键在于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优良的人才机制。如今的医院人事管理体制还停留在“档案管理”阶段,比如新人员的录用、职前教育、人事档案管理、职称晋升、对去世职工的慰问等。在人事管理领域没有酬劳与福利专家、没有培训与发展专家,也很少有评价人事规划的成本与收益。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直接参与医院的名牌战略管理,为医院的竞争战略调配正确的员工组合来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在创建学习型医院的过程中,我们更愿意寻找的是思想开放、充满好奇心、愿意打破常规、坚韧不拨的员工。我们追寻人们的激情,那种用他们的生命去完成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激情。
(三)确立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
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把各项事业办好。理想的人事管理活动是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寻找、招聘、教育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人力资源计划应该符合医院的需求、核心价值和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在今天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在当今时代,哪个医院拥有一大批致力于生命科学的高素质人才,它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医院人事部门要合理的选才、育才、用才、惜才、展才。
选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是医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对人才的识别是医院人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管理者的基本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时就需要管理者充当“伯乐”,并有“伯乐”的慧眼去识才。用历史、全面与发展的眼光去识才;研究人才对象的学识、特征、论文与工作成果,综合考察比较;将拟用对象置于工作实践中,尤其是困难与关键时刻,才能真正识别人才。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锋芒毕露的人才,又要注意潜在人才。在选择人才时,要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并不苛求所选择的人才十全十美。在选择人才时一定要把眼光放在被选择人的优点和长处上,只要这个人才具备完成目标或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艺,他就完全有资格入选。一位管理者如果只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弱者。人才是人之精华,因此人才难得,尤其是在全社会人才不足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育才,是要培训工作人员工作中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及思想素质。单位要为员工创造多种途径的培训、进修机会。
用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贯彻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也就是指一个人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特长与兴趣均与其所在岗位所需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特长相适应,使员工个人能在该岗位上获得知识才能的极大发挥,并感到愉快。同时,使该岗位的职责能够充分履行而与上下配合协调,使医院整体获得最大效益。
惜才,因为优秀人才来之不易,医院培养优秀人才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技能日益增高,在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失去这样的人才,便是医院最大的损失。“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才。”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把各项事业办好。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在构建和谐医院的道路上快速发展。
展才,职工随着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增加,医院也需要给职工提供晋升的机会,给职工创造一个展示其才能的平台。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去推动,人才的稳定也同样需要事业来吸引。人的需求是从低向高逐步升华的,有才华的人,他们的需求绝不仅仅是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才能的施展和价值的实现。因此,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为人才搭建有利于他们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才能实现医院与人才的共同发展。
(四)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医院保持一个良好的效益。如果薪酬分配不当,不仅导致员工满意度低,工作情绪低落,而且还会导致人员流失,工作效率和整体效益下降,甚至可能威胁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芳.浅谈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2009,(3):208~209.
2.雷洪亮.医院人力资源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79~80.
社会资源理论范文2
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将现如今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状态更为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体现出来,并可以为各种决策的颁布以及政府的下一步工作等提供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要包含多种模块:社会优抚统计、社会福利统计、社会救助统计、社会保险统计与人力资源统计。
(一)社会优抚统计社会优抚的对象包括从事政府部门工作,从事军队工作以及其他特殊部门工作人员及家属,社会优抚的工作就是对社会优抚对象给以抚恤、优待和安置。这其中主要包括向残疾军人、烈士、复员军人、烈属、军属提供抚恤金、补助金工作;为退伍的荣誉军人提供生活保障;妥善安置退伍军人工作。因此社会优抚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它可以安抚军心,实现军民团结,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状态。
(二)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社会大众保证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并给予他们各种津贴,提供多种服务,建立利民的社会公共设施等,从而令国家的福利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而我们在构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统计体系时考虑更多的是狭义上的社会福利,它是指政府和社会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和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自立能力。其实我国早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就大致建立起来,但统计主体为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保险统计等也逐渐归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统计体系之中,但保险福利统计逐渐被社会保险统计替代,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统计也包含于其中,该阶段,我国新兴的统计体系雏形已初步形成,该体系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而来。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关于社会保障的统计体系将逐渐演变为独立的个体,而在该体系中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也将出现在统计年鉴中,该目标的实现,还是要靠相关部门的努力,遵循管理部门与统计部门相对应的原则,由相关的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后,将数据交由相关统计部门。
(三)社会救助统计社会救助的概念为收入较低的即收入达不到国家最低收入水平的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和救助。主要的救助对象分为三类:一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都无依无靠、无收入来源、无工作能力的人;二是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收入过低的人;三是有收入来源和工作能力,但因意外事故发生没有自我救助能力,且事故发生后,生活水平达不到我国最低水平的人。社会救助统计,具体可分为:专项救助、灾害救助和贫困救助。
(四)社会保险统计社会保险体系指标中最为核心部分即为社会保险统计。其对象包含整个劳动者群体,社会保险旨在可以为劳动者的生活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并且资金的筹集渠道较多。当劳动者因年龄过大、下岗、意外伤害、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它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讲,社会保险又分为: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五)人力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的主要工作为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劳动数量等。具体来讲,人力资源统计划又可划分为:人员流动、构成、劳动报酬和指标的统计。
二、结语
社会资源理论范文3
1.1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问题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上水资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GDP占全国总量的56%,与水资源占有量相比,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9%,特别是海滦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但是这些流域的GDP产值却占全国总产值的44%,水资源成为限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很大,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北方地区除松花江流域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40%~101%之间,其中海河水资源供水量已经超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南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35%,远低于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匹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正相关或负相关的配合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对称关系的概念。比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匹配,就是认为“水资源匮乏地区,经济社会不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再比如,一个人的水平与贡献之间的匹配,就是认为“水平高的人,贡献大;水平低的人,贡献小”。实际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很多事情并不是完全匹配,匹配也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状态。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总体不匹配,有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者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使得水资源的地域性差别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详细分析不匹配的原因,将为水资源调配与管理,以及制定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格局的调整方向等提供支撑。
1.2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良性相互关系的概念[8]。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9]。协调发展则是协调和发展的交集,是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9]。水资源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经济发展则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指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是消除不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条件下,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状态。目前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外部因素中,水资源状况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水资源的多少和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需要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10]。
1.3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第一作者将和谐定义为: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11]。人水和谐发展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12]。人水和谐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多个复杂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3],本文第一作者等采用和谐论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河流健康评估[14]、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评估[15]以及水资源管理[16]等。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属于人水和谐发展的研究范畴,是两者共同发展的最高目标,即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河流进行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应当保持河流的可持续利用,不能损坏河流的自然过程。
1.4匹配与协调、和谐的关系
匹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关系”的一种描述,匹配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状态,匹配并不一定就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也不一定达到和谐目标;所以,3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是:匹配协调和谐。分析匹配程度,可为进一步研究协调关系、和谐关系奠定基础。为了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首先要分析两者的匹配程度。定量计算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匹配度,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了解不同地域水资源支撑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者匹配状况良好,说明该地区建立了良好的适水产业布局;如果两者的匹配状况较差,则可以根据地区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意识、节水型器具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变其不匹配的现状。另外,从国家层面,可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本文旨在提出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匹配度是定量度量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各要素之间匹配程度好坏的指标,用来度量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状况。
2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2.1空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假设需要分析计算变量X和Y的匹配度,在研究空间上有K个单元,各个单元变量X和Y的值分别为(x1,y1),(x2,y2),…,(xK,yK)。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单元X和Y的匹配度:a.可以对K个单元的X值x1,x2,…,x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n1,n2,…,nK(最小为1,最大为K)。同样,对K个单元的Y值y1,y2,…,y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m1,m2,…,mK(最小为1,最大为K)。①如果X值越大而Y值也越大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Κ-1(i=1,2,…,K)(1)可以根据序号的差异来度量变量之间的匹配度。当ni=mi时,完全匹配,匹配度ai=1;反之当ni与mi序号相差越大时,匹配越差,匹配度ai越接近于0。②如果X值越大而Y值越小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K-1K-1(i=1,2,…,K)(2)这种情况下,当ni与mi差距越大,匹配度ai越接近1;反之当ni与mi的差距越小,匹配度ai越接近于0。b.另外,可以按照各个单元上,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区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同样分为两种情况,计算公式如下:ai=1-ri-simax(rk,sk)-min(rk,sk)(3)ai=1-ri+si-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4)其中rk=xk∑Ki=1xisk=yk∑Ki=1yi(k=1,2,…,K)
2.2时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如果对具体的研究区域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可以按照需要,将研究时段分为T个时间段,分时段的变量值分别为(x1,y1),(x2,y2),…,(xT,yT)。同样对这些指标值进行排序,序号为n1,n2,…,nT;m1,m2,…,mT。则分时段变量间的匹配度的计算公式在两种情况下变为aj=1-nj-mjT-1(j=1,2,…,T)(5)aj=1-nj+mj-T-1T-1(j=1,2,…,T)(6)同样地,也可以按照分时段内,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时段内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计算公式为aj=1-rj-sjmax(rk,sk)-min(rk,sk)(7)aj=1-rj+sj-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8)其中rk=xk∑Tj=1xjsk=yk∑Tj=1yj(k=1,2,…,T)2.3匹配度划分标准依据匹配度的定义,可以人为划定匹配度大于或等于0.8为匹配;0.8和0.6之间为较匹配;小于或等于0.6为不匹配。根据该标准,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
3实例分析
如果对不同区域或不同时间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进行计算,可以分别选取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作为代表性变量,采用上述方法定量计算两者之间的匹配度。
3.1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依据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产值数据,采用公式(1)根据排序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计算结果来看,匹配程度较好的区域有江苏、福建、湖北、四川、内蒙古、重庆,说明这些区域当前人均用水量与人均GDP相匹配。匹配较差的区域有山西、宁夏、广西、山东、、北京、天津,其不匹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比如广西、、宁夏,这些区域的水资源可以支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二是水资源相对缺乏,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比如北京、天津,山东、山西,说明这些区域的发展较快,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在当前水资源量的限制条件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瓶颈,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考虑外调水等方式增加可用水资源量。针对具体的省(市、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匹配关系与地区缺水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省(市、区)内分布不均的情况,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省(市、区)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程度。
3.2河南省逐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上文计算了不同变量空间的匹配度,下面再计算时间系列的匹配度。以河南省为例,计算河南省2003—2011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相关数据来源于2003—2011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采用公式(7)进行匹配度的计算,结果见表2。表22003—2011年逐年河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年份人均GDP/万元人均用水量/m3不同年份人均GDP占总值的比例不同年份人均用水量占总量的比例匹配度.从表2可以看出,2003—2011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均GDP持续增长,而人均用水量在经历了相对增长期后,开始趋于平稳,两者之间的匹配度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步下降,这主要是2007年以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量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两者同步增加,匹配度逐渐增加。2007—2009年,由于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水资源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增加需水的要求,只能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满足发展的需求。2010年以后,水资源利用情况趋于稳定,而经济社会依然持续增长,匹配度进一步降低,但是人们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技术推进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同时也说明了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3河南省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匹配度计算
前文已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空间上的匹配度和时间上的匹配度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但是针对较大单元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分布不均的情况,还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匹配度的分析计算以得到更加详细的结果。因此根据上述计算结果,选择匹配程度处于中等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利用2000—200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和《河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公式(3)计算2000年、2005年以及2009年河南省各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9年郑州市的匹配度最差,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而水资源相对缺乏引起的。如果要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或者通过调水等方式,增加水资源量。开封市和濮阳市从2000—2009年的匹配度持续下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用水量猛增,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洛阳匹配度也缓慢减小,但原因与开封和濮阳不同,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水资源量并没有随之急剧增加,而是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保障该地区快速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发展。鹤壁市的匹配度缓步上升,主要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维持用水量的逐步下降,达到了两者的匹配发展。驻马店市的匹配度变化不大,一直较高,这是由于这7年内该市经济发展和用水量所处的排名位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引起的。
4结语
社会资源理论范文4
关键词:管理实践;管理模式;建设工程社会学;自建模式
改革开放40多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本土情境下的建设工程管理实践在内容上有了许多的改进和完善。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按照自然科学技术的客观规律总结制定出工程技术方面的规范、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社会时期的制度,建立起基本满足建设工程实施的相应的目标管理流程和规则。就基础理论来讲,已经形成了许多适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例如:管理模式、工程合同、管理技术应用、项目管理职业化等[1]。但是,以上这些理论和制度都是在中国本土社会情景中形成的,抛开中国情景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上述理论与制度也就无从谈起。总书记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2017年)中提出,要“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为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认真领会、贯彻,对学科性质介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管理学发展,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设工程社会概念的提出以及建设工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为理解建设工程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解释其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这一新的视野。认为从社会学出发,应用建设工程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读工程社会领域出现的各种现象,能够为本土情境下的管理实践提供新的认知和借鉴。
一、建设工程社会学
(一)概念
建设工程指的是为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人类有组织地改造客观自然而形成的工程实体,通常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道路、水利等其他工程[2]。传统意义上建设工程主要专注于技术层面的内容,以管理学和工程学作为研究对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工程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难以通过传统的技术视角去解释和理解,而建设工程社会学(ConstructionSociology)是运用社会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建设工程社会中的事件以及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进行过程分析的一门科学[3]。由于社会学主张系统综合的分析社会现象,同时重视社会变化的过程性,因此运用社会学视角对建设工程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因果机制进行解释说明,能够使工程界人士对建设工程的整体脉络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知。
(二)内容体系
建设工程社会学的内容体系分为九个方面,即建设工程变迁、建设工程社会结构、建设工程社会设置、建设工程过程、建设工程的社会控制、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球化。上述九个方面涵盖了建设工程的方方面面,为深度理解建设工程社会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管理实践分析
(一)案例来源
云南省林业桥梁工程处(以下简称“桥工处”)的成立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972年,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云南省江边林业局以基建队为主,从林业系统内抽调56名工人组建了桥工队。1975年该桥工队划归省林业局直管,1979年经省编委批准正式成立云南林业桥梁工程处,负责全省林区道路桥梁等施工任务。20年间,桥工处在云南多地建成大中小型桥梁26座,成为云南省一支不可小觑的建设工程专业队伍。该处的发展历程正好介于我国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这一过渡时期。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放开,桥工处于1994年逐步地走向衰落。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当中的口述历史访谈法,对曾在桥工处就职以及工作过的同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其次,用该方法对桥工处的上级单位以及桥址附近工作的居民进行资料的收集以此形成“三角互证”,确保资料的可靠;最后,对桥工处保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在质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受资料限制的影响,此次研究运用建设工程社会学理论仅对以下两方面内容(建设工程社会参与主体与角色、建设工程人力资源设置)进行总结归纳。
(三)案例分析
1.参与主体分析(1)计划经济时期参与主体的单一性建设工程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和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与一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中的。桥工处成立于1974年,那时国内沿袭苏联的管理模式,全国上下实施计划经济,建设工程的特点是以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为主。云南省林业桥梁工程的建设,其参与主体即云南省林业厅。省林业厅一方面作为政府角色负责下达施工任务,为工程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业主方也负责竣工后的运营和使用。L设计院以及桥工处均隶属于省林业厅管辖,工程图纸由L设计院负责设计;工程施工过程则由桥工处自身进行监督检查,竣工后交由林业厅或当地林业局验收使用。(2)1978年之后参与主体的多样性随着1978年12月的召开,中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改革。随后改革开放的脚步在国内各领域逐步开展。此时桥工处为求发展也对外单位进行桥梁道路的建设,此时的建设主体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地方业主单位也加入进来并对桥工处的建造过程实施监督检查与竣工验收。图1市场经济时期对外工程建设主体参与主体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桥工处不是个例。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很多单位都有类似的变化,其中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即从自我监督变成他人监督,特别是1988年实施的建设监理制度标志着市场化的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放宽,原有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显现出的低效率难以追上时展的步伐。自1988年监理制度开始在我国实施到现在已跨过30多年的历程,至今为止,工程界对监理制度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工程领域频发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更加引起了人们对监理制度的怀疑。2.人力资源设置--自身队伍的专业性和工种的完备性桥工处自成立之初就具备完善的工种,包括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人员(电焊工、汽车修理工)以及施工作业人员(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砖工、石工等),都隶属于桥工处单位正式职工。受计划经济影响,林业厅就是一个小社会,配套相当完备;桥工处就是一个小集体,职工分类界定的特别详细,工资的发放也依据工种的不同有所偏差。该单位技术人员均来自林业厅从事过基建任务有经验的同志担任,设备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人员都是由专业技术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职工担任。该处进行过两次招工,但招工对象的范围仅限林业系统职工子女,两次招工招进的部分大学生,为桥工处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桥工处带来了新的建造技术。整体上桥工处的人力资源呈现如下的特点:(1)技术工种少,一线作业工种多;(2)职工来源途径单一;(3)学历低,受教育程度差;(4)经验丰富,但技能水平较低。相较于当下施工单位的人力资源构成,桥工处最大的优点就是自身工种的完备,从一线职工到管理层领导都是本单位自身的正式职工,工人工资与作业的质量挂钩,这样从源头上可以把控建造的质量。而现今施工单位的改革,使得技术工种都被遣散掉,而实行聘用制或其他制度则为工程建造的质量把控增加了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三、结语
历史事件存在的价值无疑是为今天社会的发展做出借鉴与参考。自建模式在特殊历史时期为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特别是其自身队伍的专业性与完备性对今天建设单位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建设工程参与主体的改变见证了我国工程制度的变化;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不同见证了时展要求的不同。随着工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解读今天的管理问题,这一新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如麟,贾广社.建设工程社会学导论(第1版)[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丁示昭.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社会资源理论范文5
一、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而且使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成为可能,使人力资源的分配趋向更合理化、科学化、正规化。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就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就象我们国家现在这种状况,有的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就不愿从有社会保障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障的单位,而且很多人要想方设法进到事业单位,这就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拥挤,而有的企业单位就可能缺乏人力资源;况且劳动者的流动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可能造成劳动者失业甚至失去收入的来源。因此,劳动者轻易不会去流动。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劳动者的流动。
2、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控制和提高人口质量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因此,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的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这也包括着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个素质的差异。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要从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出发,提高人口质量,另外,必须控制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数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又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基础。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给劳动者提供稳定的生活的保障,当劳动者或其家人遇到生、老、病、死、失业等意外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给劳动者提供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而不会对劳动者及其家庭造成员造成影响,更不会对劳动者本人造成影响。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劳动者提供抵抗风险的能力,避免因基本生活保障缺乏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在实际中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3、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践经验证明,人们只有在身心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为人们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在我国古时就有这样的说法: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当然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但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古时尚能如此,而况现在社会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劳动者提供最后的生活屏障,不管劳动者所在的单位发生了什么情况,也不管劳动者家庭有什么变化,最终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些劳动者能轻装上阵,尽其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既是政府的责任,又是政府的义务。纵观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1、科学规划
我国的特点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参与社会保障的人数也是这样的特点。有资料显示,我国参与社会保障的城镇人口仅点总参保人数的30%,因此,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很有限,这种状况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的格局十分不利,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部分三资企业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并没有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也制约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普及,只能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另外,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要根据我国的特点进行,在保证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并最终完善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会资源理论范文6
关键词:社会保障;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经济
在现代市场经济以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中,接受一定程度文化教育,掌握一定专业职业技能,并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与可开发价值的知识型或技能型大学毕业生是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其人力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正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处于此时间段的大学毕业生正值接受各类系统教育和参与社会劳动的黄金时代,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开发和利用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资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保障机制是开发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的前提
现代社会享有劳动权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社会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在谋求劳动权力以及由此派生的学习、培训、婚恋、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日益趋强。理论上讲,每个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所属成员在社会公平原则基础上,都应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与占有其均有“份额”。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就业过程中,往往机遇并不均等,特别是还会遇有失业等职业风险,这对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始料不及,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因没有相应工作而陷入生活贫困。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通过政府和社会运用社会保障手段,帮助社会其在遇有失业等职业风险并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依法给予物质救济或提供相应的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
特别是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预警制度,运用科技手段,准确掌握与预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失业态势,以利于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达到社会承受警戒线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同时,我国失业保障至今没有完整的立法,制定《失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确定失业保障的定义、失业保障的对象、失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原则、失业补贴的条件、管理体制,并使各地区、各部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已成为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当务之急。
二、社会保障机制是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保证
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进步的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而言,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取向,以素质技能为基本,实行自主、公平、竞争就业。人才市场的正常运行与职业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势必造成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特别是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这也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市场经济还需要储备适量的高素质的产业后备军、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与并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为此,社会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是通过全社会统一的保障网络,使大学毕业生在更换工作岗位和迁徙时没有后顾之忧。否则,大学毕业生就不能实现合理流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愿望就难于实现。
三、社会保障机制是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价值分配的调节器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与必然要求。它不仅可以减轻现代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风险,而且也可为部分成为弱势群体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基本的价值公平分配。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收入进行干预,通过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措施与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等调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解相关的社会矛盾,并促进人力价值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这还要求社会要进一步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多元化的最低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大学毕业生获得最基本的劳动报酬的权益。
四、社会保障机制是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再生产的基础
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是促进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公平、高效地运行,维持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再生产的重要机制。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是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其持续与可再生性依赖于对其不断进行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只有通过常规性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让从业的大学毕业生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现有工作与岗位的需要。同时,随着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使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人力素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无论是新就业者,还是失业者都已意识到,要想就业或再就业,仅凭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用人的需要。因此,加强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岗前的任职资格培训,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社会要加大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多样化市场需求,多方位办学、多渠道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开发体系,要实行劳动预备制、在岗人员培训制、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与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人制。要把原一次性职前教育转变为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储备培训。教育、劳动、人事、科技等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组织还要积极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岗位职业培训、岗位技能达标考评和技术比武等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并使其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