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改革

健康教育改革范文1

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课程评价 改革

据调查,我国教育内部结构有了大幅度调整,有些地方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人数比逐步接近1:1,职业教育逐渐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体育健康教育仍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模式,不能反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且与专业实际相脱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逼迫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的改革,使其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更加适应择业、就业的需要,最终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的更新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具有特殊性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培养目标的特殊,故有着自身的特点:

1.教学时数少

因专业、学历层次不同,故学制一至三年不等,并常有实习穿插其间,教学时数少,连续性差。

2.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最基层的工人、技术人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3.有专业要求

各专业不仅仅对身体各部位力量、柔韧、抗疲劳等指标要求不同,并且对学生组织、管理、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大大不同。

4.理论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专业要求,还需要介绍卫生知识、救护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等。

(二)职业学校体育效益观的更新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不应仅把视野局限于职业教育的内部、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而应把视野扩展到职业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扩展到社会宏观系统中去。在进一步提高短期效益的同时,重视长远效益,为学生从业与终身发展着想。

(三)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应从单纯强调体质向兴趣化、习惯化、终身化方面转变。

学生是否积极、自觉、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应作为学生是否受到良好体育健康教育的标志。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健康的教育已成迫切之任务:即“提高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锻炼技能,使之毕业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延伸”,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

(一)结合专业精选教材,实用为本

因为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时数的限制,需精选教材,突出实用性,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教材体系。要以“少、精、活”为原则,应包括娱乐、健身、竞技体育等多项内容。譬如:增加健美操等新型项目,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也为毕业后独立健身提供方法与手段。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材,因材施教,预防职业病

学生参加工作后,其动作轨迹多为固定持续的,易产生职业病,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材,编排不同性质的徒手操,有针对地加强不同肌群肌力的训练。如:对长期伏案工作的电脑、财经、会计等专业学生,应加强肩带肌力,训练指腕灵活性,大脑反应速度等;而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则应加强上、下肢肌力与腰部力量的训练。

(三)扩展理论教学的广度,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救护知识

职业中学多数不开设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而与此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体育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方面的知识。补充书本上没有的健身知识,要利用讲座、板报等多种形式,讲授保健知识(如家用推拿术);普及救护知识(如心肺复苏等);讲解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处理等。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

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在组织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健康分组、能力分组等多种因材施教的形式。对于不同层次需要的应有不同的措施与方法,不能以简单的自然分组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设计课的结构不应拘囿于单调的“三段式”,应根据课的任务、要求不同而不拘一格。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点,重视能力培养,注重心理与个性发展。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操、带操,并给予讲评与评分。从编操中,发展想象力;从带操中,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四、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评价的更新

原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划一性的标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构建的多元价值判断过程。因而,主体取向强调参与者、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相互驱动,强调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多元化。现代体育教学提倡学生“全面+个性”的共同发展,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坚持个性发展和教育共性要求的统一,这就要求评价必须兼顾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从对学生的认识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在评价方法上,从仅强调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改革范文2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 健康体育教育 改革建议

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及提高健康水平,这也是任何从事体育锻炼者想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效益所在,主要是表现在个体效益的社会效应上,也就是说个人效益对社会效益的价值表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体育教育目标的实施,使学生对体育真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懂得保持一定运动能力和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学会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和检验评价身体健康水平的科学理论实践,让体育教育成为取得和保持运动能力和健康状态的课程。

1.健康体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本质特征

5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对于健康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已经具备雏形,当时针对现实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很多健康问题,提出了身体素质检测评价的相关理论,体育教育专家们紧密结合人体生物学相关规律,把提高身体素质理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运动能力有关的运动素质,它们是素度、反应时、灵敏、爆发力等;另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健康素质,它们是心血管耐力、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身体中脂肪的百分比。并认为后五项健康素质的指标,能从健身这个角度反映人的健康状况,把与健康有关的人体素质凸显出来,把身体素质理论进一步深化,使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明确,锻炼的操作过程更有科学性、合理性,锻炼的价值得到自然的回归。①

健康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的健康状态为目的的,通过传授相应的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一种体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而进行的终身受益的教育活动。②且各个环节成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纵观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则是过多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与技巧训练,而对于学生的健康体育教育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较高,但并没有把它和促进健康,提高健康水平进行有机结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自由性。因此如何紧密结合个体的生物学规律来开展体育教育,是当前体育教育日渐重视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健康体育教育所要表现的内在本质。

2.健康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系

2.1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从锻炼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满足兴趣爱好,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磨炼和培养坚忍的意志,等等,但归根结底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抵抗疾病的能力,并据此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历经了从“运动技术中心论”到“身体素质中心论”,到现在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论”等发展过程,在这些历史进程中,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而有所不同,从强调“经世致用”为主的军国民教育到实用主义的体育技能培养,再到强调素质教育的个体完善等诸多目标交替出现,直到现在更注重于个体身心协调发展的终身生效目的来看,只有体育的综合社会价值得到体现,才是体育教育价值的真正回归。

健康体育教育主要在于充分强调健康意识、自我检测评价和实施健康运动,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习惯和锻炼技能以外,体育教育的目标还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例如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一定的危机感,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并通过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学会运用锻炼技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总之健康体育的教育观念应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2.2健康体育教育观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线

从注重运动竞技性,到逐渐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体的身心协调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经历了深入改变,这一变化引发了高校体育运动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1999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贯彻落实,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改革使得高校健康体育教育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全民健身计划提到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更加为健康体育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目标。教育部体卫艺司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修改,指出高校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但综观大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来说,却始终没能从仅抓技术和身体素质的观念影响中转变过来。健康体育教育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和锻炼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是促进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有利武器。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本质和内涵理解的进一步增强,还有现代生活形态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来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投入方面都更为重视。只有及时抓住这条线索,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使之真正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心内容,从而使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健康体育教育观念逐渐步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才是未来高校体育教育的主线。

2.3以健康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将更具生命力

高校体育改革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短期的行为状态下,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内在广泛的效益。③健康体育观念的出现,无疑是给目前这种状态注入的一剂强心针,它将使高校体育改革产生向着诱导性教育为主的巨大改变。

为了体现和发挥健康体育对人本身的良性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应进一步拓宽教育目标,把与学生终生相关的健康体育教学摆到重要的地位上来,充分地发挥终生体育教育的社会效益,使体育和健康都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体育教育本身来说,也会因为与健康充分结合的理念更具吸引力,使高校体育教育自身的造血机能加强,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并最终使高校体育教育成为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社会动力。

3.对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使人能从客观现实中引出的一系列概念、思想、计划等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引自《辞海》)。意识分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前者也叫自我意识,后者叫世界意识。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马克思曾说:“不是意识决定人们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在体育锻炼时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因此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就是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它体现出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使体育教育工作有更广阔的理论研究基础。对健康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注重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和提高个体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着手的体育教育,才真正体现出了时代精神,成为将来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3.2对僵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要适应健康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高校体育教学一般都是按照不同锻炼项目进行技术和技巧的相关课程设置进行,但是忽视了对学生锻炼的科学系统性指导。健康体育教育强调以科学系统完整的运动观来指导锻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目标,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系统。

例如在游泳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机体功能和肌肉耐力,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距离、不同量和强度的游泳锻炼作为练习内容,在课程中注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为了游而游,还是通过几次耐力课的学习掌握如何游、游多快,心率如何控制等对健康有利的专业技巧。如果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健康长远目标上来的话,在教学中就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游、如何去游,以及它的技术要求是什么,对于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反应如何对待,等等,更重要的是传授关于机体运动的评价方法、制定目标的方法、采用锻炼的方法、强度、时间和练习次数的不同控制测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枯燥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科学、实用和有兴趣。这就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方式,高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兴起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俱乐部的参与,同时拓展了学生在校的交往圈,为学生搭建了多专业共同交流的平台,俱乐部教学中组织的相关体育竞赛,也使得原本刻板的体育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3.3对单调的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

体育健康教育也应该顺应不同外部条件加以改进。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化也对健康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环境恶化所导致的地球温暖化现象,导致四季温差变化极端,从而对室外体育锻炼者产生了严重影响;再如大气严重污染所导致的地面夜晚大气层对流作用的减弱,使得比重较大的被污染气体大量沉积于低空,造成了早晨空气的不良现状,不利于晨练的展开,种种现实变化中的情况都提出了必须不断依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随时调整具体的体育锻炼的内容。

在选择教材时,应注重选择一些难度适中,且易于开展,又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例如武术、游泳、网球、健身健美运动等,增强了体育教育的实用性。同时为了增进理解,可多引入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使技术难度降低。同时强调参与运动的兴趣,了解此类运动文化的内涵,增强课程的终身受用性,结合时代特点,从拓展学生知识面着手,多选择一些综合文化类书籍,而不仅限于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播,例如对奥运会相关知识的专题讲解书籍,使学生对体育文化及历史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让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越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

3.4对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拓展

对考核制度的设计应该以检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在技术难度方面不宜过多强调,使学生更多注重锻炼的过程,而非以往的技术达到值。另外,应当加强对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自我健康的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方面的实际应有能力的考核,这种能力将是他们实施终身体育所必备理论和指导实践的工具。注重考核制度的完善,例如制作课外锻炼卡,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成绩记入体育课内,这样做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重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的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环境恶化对人的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增加,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和保持健康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也要适应这一时代变化,以掌握健康锻炼和评价的科学目标、手段和方法为目标,教育学生从健康体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育思维的调整,从教材体系、考核制度及教学方法出发,让体育教育成为人们终身受用的健康指导课程,促进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以全纳性和创新性的健康体育教育文化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四川体育科学,1999,4.

②麻巧英.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③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参考文献:

[1]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四川体育科学,1999,4.

[2]麻巧英.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郭有莘等.高职院校健康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5]张宏成.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改革的研究.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健康教育改革范文3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台湾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一个学习内容要兼顾多个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而应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的手段。划分学习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和拓宽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健康教育改革范文4

处在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网络信息的真假难辨、各种观点歧异。大学生面临着高昂学费、信仰迷茫、就业艰难等压力,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就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也往往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学者们认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是教育观念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整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缺乏有效性等。因此,本文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分类研究,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分类研究

根据前人的理论成果以及笔者的实践和研究认为,目前广泛存在于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

1、从教育发展模式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心理教育发展模式强调要努力排除发展中的障碍,帮助不同年龄阶段大学生尽力完成各自的发展任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要进行积极的预防、指导和干预。这种教育发展模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因此,大学心理教师、辅导员以及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其所处的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促使其心理存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还要联合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状况,注意学生发展障碍的预防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应对政策,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使每一个人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最有说服力的、对学生的触动性大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协调发展。

2、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前者重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者重在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问题,虽然在教育中各自根据其特点遵循不同的教育原则、规律,看似两条平行线,实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有效性是一个有力举措。现代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都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没有关爱情怀。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遵守道德准则、形成以自律为形式、运用信念来调节其心理,做到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3、从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为了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各个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公共课、选修课,努力营造出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面对全校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不同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品质。面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设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心理学教师要和这部分学生做好沟通,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的转交到有关专业机构,配合他们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返回学校继续大学生活、学习。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各高等学校应经常宣传、演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运用学校校园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健康理念,自觉主动的注重自我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友关系、校园文化环境、愉快的教学活动对于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巨大的催化作用。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愉快、热情洋溢、师生感情融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机会。另外,社会风气、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它们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远。学校可通过互联网建立如微信、QQ,建立家长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群,给群里上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提出发展方向,让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心理学教师也可根据家长提出的孩子问题给予指导。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刘慧颖、李一鸣、徐经纬在其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校硬件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经费,促进研究者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水平。这样才能推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林琳、李伟佳在其文章《 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各高校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学专兼职教师,给他们提供必备设施,合理的课程研究经费与培训进修机会。各高校应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室,以便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跟踪进展和干预控制。各高校也应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进行建立健全心理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同时,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工作,发挥其导向、激励与改进的功能。

6、从推进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层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能够提供给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因此,推进心理健康的理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掌握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界定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需求。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能力,各学校之间应当发扬合作精神,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共享研究成果。许多新观念与方法,可帮助高校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增加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在不断的创新中提高质量,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结论

健康教育改革范文5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3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新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存在课程内容针对性与适用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课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不足。

笔者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别从课程改革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构建,旨在掌握和运用与高职学生年龄阶段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调适技能,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为重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为更好地整合校园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课程应坚持一个系统的原则,将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类活动等作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遵循两条发展规律 为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弥补本门课程内容针对性、适用性不强等不足,课程要遵循两条规律,即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素质养成规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创设情境参与体验知觉经验整合经验迁移经验巩固经验内化经验形成品质。

确立系统化教学内容三年不断线 为进一步满足高职学生三年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课程要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年不断线,并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定每个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坚持四个侧重 本课程要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坚持四个侧重:侧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用小组教学;教学方法侧重学生的体验与分享;侧重过程考核,注重考核的发展性与情境性;侧重使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心理素质。

实践

确立发展性教学内容模块 为切合学生实际,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发展性教学模块。首先,针对不同阶段的高职学生确立三年不断线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报、心理测评、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沙龙、素质拓展训练、晨会教育、6S文化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其次,结合已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本院2008~2011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模块:(1)自我探索。旨在培养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及超越自我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2)心理适应。旨在帮助高职学生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3)爱情心理。旨在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大学阶段的情感问题,培养爱的能力;(4)心理调适。旨在培养学生处理情绪的能力,学会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见表1。

以互助小组为载体构建“自助—互助”型学习模式 团体咨询又称为集体咨询、团体辅导、小组辅导,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的方式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将团体咨询的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会由于团体的异质性等因素而影响效果,为此可建立6~8人的互助小组以弥补不足,强调学生自助与互助,加强人际交流与沟通,构建学生“自助—互助”型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力量。

采用多种体验分享式教学方法,创设心理情境 本课程可采用多种重在学生体验和分享的教学方法,创设心理情境。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情境模拟法。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参与某个情境的处理和讨论,当场体验与反馈,即时引发问题思维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角色扮演法。提供一定的主题情境并讲明表演要求,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绎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学生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剧中人”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目的。(3)“头脑风暴”法。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广泛、激烈而深入的思想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入,提高认识,转变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掌握科学的行动步骤。(4)案例分析法。选择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研究,由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课堂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操作训练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手段 网络时代的教与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课程网页、心理测评软件、QQ、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方式,多样化地呈现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师生、学生的交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也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注重发展性与情境性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知识的掌握,有研究者提出本门课程应注重考核的发展性与情境性。因此,本课程可采用过程考核(占70%)为主,包括考勤与纪律、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小组活动参与情况四部分,评价方式有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心理委员评价、教师评价等四种,所有的评价都是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与分享中成长。

展望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特点,课程改革应具备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等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

学院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学生评价、校内督导评价、校外专业评价等方面来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始终坚持以学生的体验、实践为主线,切实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与水平;如何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等等,都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会在探索中前行,在探索中思考时效性、可操作性、社会性和整体融合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孔伟,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06-107.

[2]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3]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9-60.

[4]桂莉娜.角色扮演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5):78-79.

[5]罗兰芬,谢枢,林漫森.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9(2):174.

[6]李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1):50-53.

[7]李丽.团体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7(4):43-45.

健康教育改革范文6

【关键词】职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

1 职教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根据教育部统计,仅“十一五”期间,职教学院校就为社会输送1100万高职毕业生,不管从高校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上来看,高职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徐双敏在对1263名高职新生调查中发现有17.7%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1]。王艳对高职新生的心理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5%[2]。李玉峰报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3%[3]。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极不自信、懒惰心理、叛逆心理、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4]。王玲将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对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多数项目上与本科学生大体相当,在有些项目上各有特点,如本科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由此带来的躯体不适比较强烈,而高职学生可能更多暴露出思想上好钻牛角尖,有较强的敌对和抑郁情绪[5]。

2 当前职教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疏于落实

职教学院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和就业上处于劣势,往往导致职教学院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新生的招生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就业率。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难以在短时间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各项教学目标中往往处在被忽视的位置。这一点在民营职教学院表现的尤为严重。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有些职教学院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仍然是一筹莫展,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应该向其它技能科目一样,将至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分配一定的学分和课时。这种照本宣科方法,并不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生理和心理负担,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3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没有落实到现实层面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开展历史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服务在整个中国社会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到深入人心的程度。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课程层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到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愿意去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更愿意找同学、朋友倾诉。

2.4 心理健康教育远未实现从“治疗型”向“发展型”转变

根据笔者对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的调查和参考一些文献资料,部分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较为重视,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些职教学院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的调研,找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传统的“治疗性”为基础,没有跟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潮流,没有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放到重要地位,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3 职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策略

3.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和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是职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主要根源。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新陈旧观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职教学院的负担,而是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和助推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而不是治疗;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普及型、预防型、惠及所有学生的心理教育,其目标应该有三个:一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二是,指导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自己,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会,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三是,健全人格,适应各种环境,充分释放学生的各项潜能,保持积极、主动、向上的心态,实现自身个性与社会的和谐。

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必须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首先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跨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从组织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能真正落实;其次要制定详尽、可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最后要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进行指标化的考核。

从资源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要保证人员经费、办公场地和费用,科研经费以及其它经费的落实。

3.2 改革课程教育,提高师资力量

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2.1 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存在很多问题,如教材一般参照国外教材,在本土化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各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完全不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大相径庭,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心理健康专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认真研究我国职教学院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编写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2.2 教学形式的改革

当前职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死板,教学效果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它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自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上,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少数学生,采用重点辅导的方式。教学形式除教师教授外,可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自由讨论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3.2.3 教学组织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支柱和保证。鉴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灵活、分散的特点,可以采用专、兼、聘等多种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中,专职老师是心理健康的骨干力量,担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常规性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组织等重要工作。兼职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在其教学任务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其教授的课程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聘任老师一般是具有深刻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者是从事心理健康治疗的专业人员,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为个别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

3.3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课程教育相结合

研究发现,一些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思政、语文、体育、音乐等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能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完全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4 总结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保证职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应正确看待当前职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问题,在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从体制入手,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助推器,从而全提高职教学院毕业生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双敏.1263名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 12(5):153-155.

[2]王艳.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抑郁状况的调查[J].中国校医,2012,1,26(1):10-12.

[3]李玉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调查研究,2010(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