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练心理素质的有利时机,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各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都基本趋向一致,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比赛取得胜负的关键。在大型乒乓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变化、心态的分析与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对应的训练内容。其次是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方法,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后的心理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与个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联系,为乒乓球运动在新世纪的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决定比赛胜负

第一,通过多年来对赛前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赛前对对手战术、技术的了解,是扬长避短、树立必胜信心的首要条件。随着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向近台、凶狠、积极主动进攻方向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更应该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体赛更要料敌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阵,从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赛前平静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乒乓球运动员积极进攻的基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不管是年纪还是阅历上都处于成长期,对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表现为不稳定、情绪化、易焦虑,这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方法是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

3.2比赛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

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上会有很多的微妙变化,例如对手技术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比赛场地的差异,裁判员公正程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所以能及时调节好比赛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成了关键。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虽然个子低,但在人高马大的外国运动员面前,除了发挥高超的技术水平之外,还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这些帮助她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多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并且在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两枚金牌。

从乒乓球比赛过程来看,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对手技术的高低

如果对手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或者技术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现轻敌的态度,懈怠比赛,从而忽略技战术的细节和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比赛进程我占上风,则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一旦比赛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而失去这场比赛的主动权。例如在第12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以1:2败给香港队队员陈丹蕾,而以往比赛中,陈丹蕾一直输给邓亚萍,所以她改变了战术,多发长球打相持,相持中争主动先扣杀,这种搏杀型的打法令邓亚萍心理准备不足,她依仗半个月前刚刚胜过陈丹蕾的优势想先声夺人,不料欲速则不达,反而以10:17落后;当18:18以后,陈丹蕾心态正常,以22:20赢了第一局。虽然第二局邓亚萍以21:7的悬殊比分取胜,但终因心理因素丢失了决胜局,中国女队团体赛失去第一分,香港队形势看好。第4场还是邓亚萍出场,迎战香港队的齐宝华。开局后,邓亚萍小心谨慎攻防,以17:10领先,谁都以为大局已定,不料厮杀惯了的邓亚萍觉得不过瘾,非想打几个漂亮的扣杀显显乒乓女皇的威风,心理的失调导致技术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亏教练及时指正,调整后的邓亚萍接连以21:10和21:8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夺冠奠定胜局。这些告诉我们,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则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3.2.2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根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着急于求胜,易骄傲自满,占据上风时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满足于暂时的小胜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会意志松懈,失误增多,关键球处理随便,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但是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会保持比赛中心态的平稳,和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压制对手的发挥。

3.3国际乒联新规则对我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储备力量,随着国际乒联新规则的出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应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规则的实质并尽快适应,尽快走出新规则对于运动员们技战术的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表明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将成为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被忽视的工作。新规则11分制度的改革缩短了比赛时间,方便了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更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风险性。

3.4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和方法

3.4.1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1)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在乒乓球比赛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处理要发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的不同,在赛前就要教会其自我调节的方法,争取赛场上将技术发挥到最好。

(2)做到长期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技、战术的训练一样,都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如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都得通过长期的、有计划性的训练来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比赛中如果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则会导致肌肉僵硬,全身发冷;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会自然放松。这是因为大脑与骨骼肌具有双向联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赛具有快速、多变、激烈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会身心放松和减压特别适用赛前进行,通过一些手段使队员全身心集中于本场比赛,从而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但减压和放松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出现赛中懈怠的情绪出现。

(2)队内对抗比赛训练法

队内的对抗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抗比赛来熟悉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调节,从而提高队员在赛中处理临场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一定强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时失控而失去整场比赛。队内对抗练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种打法和战术,提高自我应变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抽象技术,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务,教练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和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出详细的训练计划,进行各种针对性强、有计划的长期训练,从而提高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禹雪璐.乒乓球比赛节奏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2〕苏淼.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11).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障碍;相关因素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青春期心理变化多端,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在迅速变化发展时,青少年最敏感,常呈现剧烈的心理反应,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的心理负荷也随之增加,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相关报导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1]。青少年心理障碍已成为困扰家庭和社会的重要问题,应引起精神医学专家及社会心理学专家的重视。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降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笔者对10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者与130例正常青少年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78例,女30例;学生86例,其他22例;年龄在12~17岁,平均(13.71±2.0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关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无其它器质性疾病;获得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对照组为正常青少年,其中初中学生124例,其他6例;男69例,女61例;年龄在12~17岁,平均年龄(14.01±2.11)岁;获取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2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在统一的指导语下,由专门培训的心理测量人员负责评定,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方式,学习态度,两性知识,家庭环境状态等。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等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家庭环境调查比较 在各种不良家庭环境中,观察组父母关系不和、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亲子关系差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在教育、学习、两性知识方面比较显示:教育以过分干涉、严厉惩罚、限制社交、期望过高,学习消极,对性知识过多反对限制出现心理障碍所占比率较高,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精神心理问题的不断探索研究,人们更加意识到家庭环境和教育情况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育方式以严厉,过多干涉,期望过高,各方面加以限制为主,显然高于对照组。发患者群以13岁及14岁居多,可能与孩子刚进入初中阶段,生理及心理变化较大,而家庭及社会只关注成绩,忽视精神心理需求,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又没有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最终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阅历的增长患病人数呈下降趋势[3]。提示这一时期家庭和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青少年心理素质差,心理负担重,心理卫生知识匮乏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要求父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教育孩子要正确引导,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避免过多干涉、加以限制。此外,中学阶段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变应试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索性索取知识的能力,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病与家庭因素及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精神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精神心理工作人员对家庭环境及教育情况给予足够重视,和谐的家庭环境、适当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夏学銮.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面面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3,6:41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4

很多学生的心里很脆弱,并且青少年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时期。所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进而度过特殊的心理年龄段。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意义重大,其不仅是教育课程考察内容,更是现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普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着重要的潜在推动作用。故此挫折教育不仅是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也是学校必备的德育教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青少年的抗挫折整体能力极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学习中压力的增大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表象;其二是在生活中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处事能力均差强人意,其中也存在着应试教育后遗症。青少年心理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我国青少年需要心理素质教育,但现阶段学校教育中却极度缺乏相应的课程,包括本文探讨的重点———挫折教育。心理素质差的现象会严重的影响着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20世纪末我国相关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的调研对象是我国中小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心理素质变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急需采用相应方法予以解决,其中典型的案例,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出现自残、自杀以及犯罪等现象。高强度的学习以及超高的竞争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变大的重要诱因。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生阶段是有着典型的特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生理和心智正趋于成熟,但又具备着不稳定因素。心理学家对其有诸多的定义,譬如心理断乳期、矛盾期、危险期以及冲突期等。下面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生理机能的转变和发展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包括性特征第二次发育;其二、青少年内心渴望成为“大人”,但客观条件为能达成,故产生相应的偏差;其三、教育方式的不合理,进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包括学校的教育以及家庭的管教;其四、竞争的加强,高负荷的学习,使得学生精神高度紧张,长期下去必然会产生心理的问题。

二、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适量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学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却更加关注教学的效果,进而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和现象。最常见的表现如下,即学校在开设相关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时,容易出现体制化问题,宛如流行时尚的选择一样。现在均在重视挫折教育,所以开设此类课程,如果关注其他问题,就又开设另外课程。孤立的状态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适度问题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其具备着差异性以及主观性特点。挫折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其最终的效果是体现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把握度的原则,若力度不够未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强度太高会击垮学生原有的抵抗能力。如何把握适度原则,是挫折教育的的核心议题。适时问题青少年阶段是特殊的人生时期,所以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很关键。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需考量以下两方面因素:首先是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们真正的能够活学活用,解决现实的问题,并以此树立起信心。其次是当出现问题,或者结果以“失败”告终时,此时需要给予鼓励,让其更好的面对问题。符合“罗森塔尔效应”。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元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固然很重要,但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人才的资源。总理曾经特别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看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国家未来栋梁之才,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但青少年时期同时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健康的范畴已经扩大,需要恰当的引导。元认知是心理学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此,笔者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分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构建提出些建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 青少年身心健康标准的范畴扩大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机体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于在青少年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如身高、体重是否标准,身体是否残疾等。至于青少年在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视。但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了。今天的“健康”概念也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也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更注重健全。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即为身心健康。”而所谓心理健康,确切的说就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笔者总结国内外专家的一些观点,归纳了当今世界的青少年面心理健康标准大致主要为以下七点:

①智力发育正常,一般是指智商(IQ)大于等于80。②心理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③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④有较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抗挫折能力。⑤情绪稳定愉快,懂得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⑥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他人合作,具有一定得团队精神。⑦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所以,只有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健康的人才真正符合身心健康的标准。

2 当前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燕国才教授曾说过:“心理素质好似一个人的脊柱,如果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一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很多被赞为神童的孩子成长的实例,的确,他们从小就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但据一些专家多年跟踪研究,得出结论表明并不是每一个超常儿童最终都能成功,大多数当年所谓的超常儿童往往到了成年后反而默默无闻,甚至一些人由于前后心理反差大而一蹶不振。只有那些心理素质好的最终获得了成功。又比如篮球运动员姚明,他虽然身高有优势但是他早期耐力和投篮准确率其实都很一般。现如今他通过多年努力,最终成为中国人在NBA的骄傲,这靠的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事例让我们知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么重要!

然而也有一些事例让我们心痛。几年来,因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也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中。中学生因厌学离家出走,高三考生因自觉压力大跳楼自杀;一位中学生甚至只因嫌母亲嗦就残忍杀害了母亲。最大的浪费就是人才的浪费。这样一些痛心事件的发生不仅让我们扼腕叹息,更给我们再度敲响了警钟: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就会导致青少年种种严重问题的发生。

3 青少年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多元化

青少年还处于树立理想、增长知识、增强才能、培育情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恰逢各类矛盾碰撞、冲突最激烈的时期。[1]P19-20这种各种矛盾和困惑是来自多方面的。

首先,自身主观的因素。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也是人生的转折阶段,他们的身心、思想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幼稚逐渐过渡到成熟,自我意识在增强。青少年期虽然身心发展较快,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成熟,缺少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这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家庭的因素。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有时过多地关心孩子社会竞争力部分,提出“不输在起跑线上”口号。他们把自己相当大的心血和期望倾注于孩子的身上,将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的愿望加负于孩子。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培养孩子,但是如果不注重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反而让爱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再次,学习任务的因素。当前中国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及升学压力可以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尽管各大高校已在逐步扩招,但我国高中、高校招生的人数与毕业生的人数之间存有的差距使中、高考仍然是无形的指挥棒,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为了让自己孩子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诸如奥数、星级英语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就可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因此因为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社会氛围中不恰当的比较。一方面学生有时无法认清学习的真正目标,过分注重分数,体会不到学习的初衷和兴趣。那么在重压之下,当一部分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的青少年,就可能会表现出消极情绪和反抗情绪,甚至采取极端消极的行为。

另外,客观环境的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从某些方面来说,独生子女比多生子女更以自我为中心,更难被管理和教育。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易产生困惑。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形成各种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除此以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网络科技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冲撞,让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知识面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心理的困扰。[2]P53-54

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着青少年,元认知是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元认知理论对认识自我、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改善学习等方面有显著的帮助,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 元认知对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1 元认知的基本含义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心理学类刊物上出现的一组出现率很高的新概念。元认知这个概念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在他的《认知发展》书中提出的。它包括了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诸多内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们围绕元认知理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元认知逐渐成为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约翰・弗拉维尔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他所指的元认知含义是个全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对知识的了解,即对认知的认知。约翰・弗拉维尔还提出元认知可以被概括为个人因素、任务因素和潜在的策略因素。元认知技能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指导、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等。现代健康的概念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中的这种自我意识也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元认知理论对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2 元认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元认知理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上文提到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发生在认知方面尤其是在对自我人际关系、学习等领域的认知水平上。

由于元认知与自我认识程度密切相关。若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自我认识是很难成功的。所谓健康的自我认识,就是能正确认识自我,利用元认知理论,我们要学会看清自己,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又能接纳自己的短处,并根据自我认识水平对当下的包括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并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元认知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情境就是学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就容易产生人际方面的困惑。笔者同时认为缺乏交往对青少年除了认知水平外,对其情绪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人类的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行为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好胜心强,情绪、情感变化急剧且易“心境化”,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4]P44-45青少年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在以后较长时间内对个体情绪发生影响也容易感情用事。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控制情绪就不利于与他人相处。所以人际交往中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从元认知这一角度来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话首先要调整认知的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青少年通过元认知理论可以对自己作深入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情绪特点,以便在与别人交往中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友好相处,改善人际关系。

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元认知是参与影响这一建构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而已,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3]P107-109所以青少年应该意识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出色的成绩,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策略,使自己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一个元认知高水平的学习者会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真正懂得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后的青少年在面临繁重学习压力时也会更加坦然了。同时元认知能通过影响个体情绪反映到学习领域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这种调控就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例如,当一个中学生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也许他一时都会感到情绪低落,但是若这个中学生能找出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并解决它从而取得进步。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他就会从原先的消沉中振作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抓住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扬长避短从而抱着一个平和的心境完成日后的学习任务。所以,一个学生如果其元认知水平较高,相应的他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测、自我调控的能力也较强,他的情绪也必定更健康稳定。所以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有显著的功效。因此,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人才,对自我认知的认知能力又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提高青少年的元认知能力是掌握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元认知理念对如何引导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贺雯.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20.

[2]李峻峰,李艳萍,吴光华.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2:53-54.

[3]王艳红,原晓林.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2):107-109.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6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