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1

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全民动员“清剿火患”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推进深化“五大活动”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

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平安酒店 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 齐心筑牢防火墙,携手打造平安家 酒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警惕火灾,珍惜生命 大意一把火,损失无法补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加强社会单位管理

全力构筑“防火墙”工程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提高新世纪“四个能力”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创新社会单位消防管理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增强新世纪消防安全能力 创新酒店消防安全管理 建设 关口前移 固本强基

构建新世纪消防安全管理新格局 扎实推进“四个能力”建设 全力提高社会火灾防控水

创新酒店消防管理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2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理念升级的必然趋势。智慧社会是信息社会的高级形态,智慧化是社会治理的全新赋能。智慧化与智能化一字之差,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模式、手段的转型升级。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强调新技术对人的服务属性和对城市发展实际产生的治理效能,它代表着理念更精细、管理更高效、服务更周全、生活更安全、体验更人性的社会治理模式。

与智能化相比,智慧化侧重于以人为核心和目的,力求通过各种智能技术手段和信息集成等技术能力,对海量城市社会治理信息进行要素整合、主动感知、全面采集、数据积累、综合分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主动发现和思考社会治理精细化需求,进而提供更符合人全面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起智慧化和全周期管理意识,用好科技支撑的新钥匙和科技驱动的新动能,保障城市生命有机体运转过程的信息顺畅流通、动态全面掌握、预警预测精准、危机快速应对、经验及时总结,使制度和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城市变得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手段革新的必然举措。智慧化意味着社会治理从低效率、粗放式、传统式向高效化、精准化、现代化迭代转型。为此,应当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用最领先理念、最先进技术、最前沿标准和最经济成本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会思考的智慧大脑,搭建触感灵敏、互联智能、开放共享的城市细胞神经和毛细血管。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市(县)域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核心环节的全面统筹和精细设计,推动数据收集、管理、存储、共享、分析、挖掘、预测、决策手段和能力升级,健全融合市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应急、就业、社保、养老等重点领域的综合型社会治理数据库,完善城市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综合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真正用智慧化手段把准城市脉搏、激发城市潜力、推动城市善治,构建起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智慧治理的五维社会治理模式。

智慧化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智慧化作为基于新技术的治理模式,可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具体载体和实现路径。

首先,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空间有效推动智慧互联、重心下沉、资源融合、全民参与、一体协作,使每个群众都能成为治理数据提供者、治理议题发起者、治理问题监督者、治理决策建议者、治理过程参与者。党wzf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方式了解基层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元化渠道依法参与城市治理,有助于形成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协商为基调、以融合参与为特色的党群互动、政社共治、政企联动的自贸港市域社会治理新生态。

其次,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手段将社区管理者、社会组织、居民等自治主体组织动员起来,将物业管理、疾病防控、环境监测、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等信息融合进入社区智慧平台,建立集线上政务、线上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智慧平台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夯实群众自治和群防群治等治理优势,构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智慧化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自贸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立场。应当把人民需求作为智慧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智慧化成效的核心标准。

当前,人民群众的、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日益增长,推动市(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化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建设更符合人民需求的聪明智慧城市,使人民群众得以更好地感受城市温度、参与城市治理、享受城市服务、共享城市红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3

主要预期指标是: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4亿元,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000元,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2.9%;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为实现上述目标,倾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做大生态工业,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为统领,推动工业经转型升级,构筑生态工业集聚地。引进动力源。深化全民招商引智工作格局,倾力推进靶向性招引,围绕循环经济、绿色食品、农林经济、休闲旅游等产业精准发力,优化招引方式,借鉴“名地名县”,依托“名院名所”,参加“名展名会”,拜访“名家名人”,最终在引进“名企名牌”上实现新突破,5年内力争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落户通河,亿元规模企业达到20个,十亿元规模企业达到5个,引资100亿元,建设产学研基地10个。打造承载体。完成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规模收储土地600万平方米;完善污水集中处理、中水管网、职工公寓等配套设施,建成集物流快递、融资担保、就业招聘、银行金融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厂房先行试验区,盘活土地存量,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投入产出周期,增强孵化功能,构筑“装大容小”兼容格局,达到“筑巢引凤”效果。创建样板区。以农林资源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等产业为方向,优化“三区两园”空间布局,打造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区、新型材料产业区、北药加工产业区,辟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创业创新产业园;强力推进风电、石油、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能源产业,加快“航天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和“航天育种示范基地”建设,逐步构建规模集群、产业成链的新型工业样板区。培养增长极。全方位营造助企强企、容商安商服务环境,建立“互联网+政务”平台,健全完善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强力推进航电枢纽、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已签项目落地、在建项目投产,加大对本地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成长型企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壮大一批、激活一批、淘汰一批,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5户,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5亿元。

二、做强现代农业,构建绿色发展新基地

突出市场导向,强化“绿色+特色”理念,推动水田调“优”、旱田种“特”,林下经济壮大规模,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竞争力,争做绿色、有机食品联盟盟主县。提升稻米产业质效。优化种植结构,扩稻30万亩,水田面积发展到180万亩,示范引导农户更新换代“绥粳系列”等优良品种;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业“三减”工程,力争实现五万亩以上水稻联合社种植规模突破百万亩、绿色有机水稻认证面积突破百万亩的“双百突破”;聚合“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增值要素,全面建立网络溯源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大力推广订单农业,突出绿色、有机特色,叫响“通河大米”品牌,逐步打造全省最大的绿色、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县。狠抓林下经济发展。依托林业资源优势,以临山镇村和县属林场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激励,规模发展大榛子、食用菌、林下参、林下鸡、林下猪等林下特色种养业,通过典型引导、大户带动、广建基地、套种套养、长短结合、立体开发,力争实现林下经济规模突破百万亩、产值突破百亿元的“双百突破”;有针对性地吸引加工企业落户,构筑林农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培植特色经济新亮点,逐步打造全国知名的林下经济示范县。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全面实施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项目;推进东部提水灌区、二甲沟灌区、松干堤防等大型水利工程;完成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农田、千亿斤粮食产能等一批续建新建工程,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精全域旅游,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叫响“时尚哈尔滨,嗨动在通河”品牌形象,紧紧围绕区域旅游整体规划,依托全国全域旅游推进联盟会资源共享平台,高站位、系统性开发度假体验、主题娱乐、健康休闲类旅游产品,着力构建全城全域全景旅游新格局。加速项目落地。全面开展旅游大招商,多方引驻旅游开发实体,推动“城区游江赏景、山林有氧健身、湿地观光品鱼、山溪漂流戏水、寒地温泉疗养、农家度假采摘”等休闲旅游精品项目落地;引进品牌旅游运营公司,大力推进登山索道、高山滑雪、森林狩猎、房车营地等新兴项目开发,推动休闲旅游产业规模发展。加强配套建设。结合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开发,加快推进城市、城乡结合部、景区沿线配套升级,实施景区周边生态整治、道路拓延工程,完善沿线村屯农家乐等服务载体;加快商业配套建设,力争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一条街、购物一条街,丰富精品旅游内容。加大营销攻势。积极构筑传统媒介与现代资讯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化营销体系,探索“互联网+旅游”营销新模式,建设旅游信息资讯实时推送平台,全方位、多渠道推介城市、推介景区,不断提升营销档次;融合“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诸多元素,策划举办冬捕节、温泉节、美食节、森林音乐节、滑雪赛、马拉松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做到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全面扩大通河旅游品牌影响力。

四、做特健康养老,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旅游开发、城乡建设,互促互进,推动养生养老产业兴起。项目带动强载体。以铧子山参王酒店项目为核心,启动综合型度假养生基地建设;围绕高品位寒地温泉和生态湿地开发,积极谋划二龙潭生态疗养基地;结合大通河桃花源景区规划,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生态养生度假村。城乡互动优环境。规划建设一批有档次、有卖点的养生养老地产;开发有氧运动、心灵净修、温泉疗养、美容康体等养生养老产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医养结合养生养老机构,开展集慢性病防治、中医药保健和药膳美食为一体养老服务,筑建养生养老城。以景区沿线村屯为重点,甄选一批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厚、长寿老人多、民俗风情浓的村屯,深度谋划农耕、采摘、品特色美食等乡村体验式项目,打造养生养老村。配套促动创品牌。出台土地使用、项目招商、建设经营等相应优惠政策,跟进和完善必要基础设施,形成完备的软硬件配套体系,助推养生养老产业加速发展;结合旅游宣传推介,搭建养生养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叫响“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

五、做优城乡体系,开创统筹发展新格局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品味经营,力争在巴木通方依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抢先机、赢主动、争排头,打造哈尔滨次中心城市。提升魅力城市底蕴。着力建设宜居宜游宜养宜业“哈尔滨后花园”,加速松阳小镇项目落地,推进新安村、城西村整体改造项目,逐步改造建成区内棚户区,建设一批精品化、现代化住宅小区;畅通路网体系,实施铧子山大街北段、滨江路东段等街路打通工程,升级城区外环路,建成哈肇公路绕城线;建设海绵城市,贯通城市水系,落实河道环境整治项目,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1公里,扩建、改造供水管网24公里;加快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升级,引资开发滨江水上公园,增设文化景观小品、地标式建筑,丰富旅游元素,提高城市品位。聚焦宜居镇村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产业发展、绿色生态、森林旅游等为着眼点,打造乌鸦泡、富林等特色小镇;完成三站、富林撤乡建镇;推进中心乡镇集中供热、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建工程,优化人居环境。分类、分批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一村一品一景”,倾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设施完备、宜居宜游的现代农庄。优化城乡统筹管理。健全城乡统筹长效管理机制,建成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规范城镇物业管理,出台管理细则,整顿市场秩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私搭乱建、乱贴乱画等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镇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4

一、江阴市、苏州市联动指挥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江阴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体系建设经验

1. 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新型管理服务指挥体系。依托原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受理中心、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等高位协同平台,建立了集网格化管理指挥平台、行政服务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协调平台和应急管理联动平台于一体的市镇村三级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

2. 坚持条块统分结合, 构建新型县域综合执法体系。江阴市以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整合政府部门间相同相近的执法职能和资源。市级重点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规划国土、农林水利、安全生产、建设管理、卫生监督等7大领域推进综合执法, 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

3.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构建新型基层治理监管体系。在网格化系统中输入生产经营单位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单,以随机选号的方式选出被检对象和执法人员。平台将抽检信息发送给被选定的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 执法人员将检查结果通过移动执法终端上报到系统平台,以“双随机”监管方式推动严格执法。

(二)吴江区“一核四元”联动体系建设经验

1. 重塑网格治理格局。吴江区坚持“巡办分离”原则,巡”由网格巡查员专职落实,“办”由网格长协调解决,涉及行政执法的由综合执法力量予以保障。以每80家企业划分企业专属网格,按照“一格两员”组建网格巡查队伍,专职入企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巡查。

2.自主开发指挥系统。吴江区打造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与公安网格联动平台、企业专属网格平台、矛盾纠纷网格多元调解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一核四元”的联动指挥系统。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作为核心,发挥前端统一受理、后台分流交办、办结回访问效等功能。公安网格联动平台在网格移动终端增加公安治安线索上报模块。企业专属网格平台对企业的社会治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智能督办和信用评判。矛盾纠纷网格多元调解平台打造“网格+大调解”新模式,推进人民调解进网格。综合执法平台实现了立案、处罚、结案等全流程线上办案,实现问题处置流程的闭环。

3.畅通联动指挥流程。吴江区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完善联动指挥机制。基层网格工单自下而上由系统派送至对应网格长手机终端进行处办,结果通过平台反馈。企业专属网格工单通过小循环由系统派发至所属部门处办。市民诉求工单通过大循环自上而下由系统派发至各区镇、各部门处办。

二、新区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开展网格化工作以来,新区按照“五统一,五无”的工作要求,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网格化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才刚刚破了题、开了局,在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系统集成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

1.“多网运行”现实存在。除了综治网格,各职能部门按工作需要划分民政网、数字城管网、市场监管网、安全监管网、环保网等专项网格,未能实现“多网合一,一网运行”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 资源整合联动难度大。由于部门壁垒现实存在,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存在困难,集中指挥、联动执法尚未实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仍是常态。

3. 信息系统未形成“闭环”。无论是市研发的“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还是新区开发的社会治理“云平台”,区、街道两级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从源头发现到分流交办再到结果反馈,尚未形成真正的线上“闭环”。

三、思考与建议

结合江阴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体系及苏州市吴江区“一核四元”联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新区实际,作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 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指挥联动整体方案。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新区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福祉。特别是联动指挥中心的建立,面临不少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只有加强顶层设计,以上带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外,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且各街道情况不一,必须要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一步步扎实推进。

2. 科技支撑,着力提升信息化服务实战效能。遵循“边建、边用、边完善、边发展”的思路,在现有“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基础上,完善功能模块。一是突出网格巡查智能化。借助GPS定位技术,将巡点在网格平台上予以标注,并派发到网格员手机终端,让网格巡查更具体、责任更明确。二是突出网格监控全覆盖。整合“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等资源,做到对重点路段、关键部位的监控全覆盖。并考虑将网格内的视频监控开放授权给本区域网格长管理、使用,帮助实时开展网格视频巡查。三是突出网格数据可视化。关联公安标准地址、城市部件、人口房屋等基础数据,形成历史数据分析、形势数据分析以及走势数据研判等多元化数字云图,辅助指挥调度决策。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5

通化市东昌区以产业平台为载体,用“产城一体”的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用“产村相融”的思路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把城镇、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形成了“三产互促、城乡互惠、全域跨越”的生动局面。

融入生态理念,建设宜居城区。以全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五城联创”活动。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江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东北东部重要节点城市。通过强化城区精致建设和精细管理,对城区标志性建筑、重点片区、重点街区,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品建设,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主体色彩生动鲜明,着力塑造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区发展新格局。目前,共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对辖区内闲置地及荒废地进行新建及恢复,改建1.5万平方米保安路沿河林荫步道,对辖区171个新、旧小区进行绿化再提升,按照创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已完成达标34个小区,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

依托重点项目,建设美丽乡村。东昌区利用核心区优势,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总投资100亿元的万峰通化国际度假区等一批城镇化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生态低碳新城区和省级森林小镇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区实施新农村重点项目28项,总投资8047万元,实施绿化美化14.5公里,打造特色景观点3个,完成造林333公顷,金江花海规划建设延伸开发和品牌塑造项目、横道子绿色旅游项目、枫叶谷徒步休闲长廊项目顺利推进;万峰集团养生养老居住区和国际度假区建设项目正在土建施工,社区服务中心及部分养生养老公寓主体封顶。同时,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抓市区及周山沟河治理等举措,引导农民改陋习、树新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了一批生态环保的秀美之村、产业兴旺的富裕之村、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文明和谐的活力之村。

加大农技服务,促进产村相融。近年来,东昌区通过增强科技效益,壮大本土品牌,建立了一村多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培育百名科技示范户带富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引进农业新品种15个,引进农业新技术5项,推广应用预计达到2万亩次以上。平地人参种植项目发展到1800亩,预计2017年首茬地栽人参即可采摘人参种;黑木耳和肾形山药种植等特色产业项目已开工建设。佐安棚膜蔬菜基地正在积极申报蔬菜标准园和省级棚膜蔬菜园区。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6

一、集中发展,培育中心

以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为目标,依托重点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用产业集聚提高城市吸纳能力。发挥汉江流域水资源充沛、水质条件好的优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将汉江流域打造成由商洛市、安康市、南阳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等多点串联的生态经济带,逐步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以流域中下游丘陵、平原地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汉江流域中下游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经济要素在该区域的聚集,打牢合理有序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正视土地紧缺对经济社会的严重制约,通过丘陵地区的开发,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拓展空间。按照梯次推进、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的原则,统一规划,精心组织,提高汉江流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沿江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着力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对流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是以增强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提高效率为保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通过在技术、体制和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改革创新,打破对现有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区特色、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颇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不断充实中心城市高级功能,形成服务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发展环境优的城市功能体系,使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借鉴国内其他地区“飞地经济”的经验,鼓励以“合作共建”、“净托管”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增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景观风貌等方面重塑城市形象,强调城市环境的宜人性,体现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本质。发挥襄阳、南阳等城市腹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好、远离国内经济中心的优势,以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规模,支撑汉江中游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强化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以及仙桃―潜江―天门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组合型城市,提高这些区域的竞争力。

二、基础先行,航运为先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超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所谓“基础先行”就是根据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德国莱茵河、美国田纳西河、法国罗纳河等国际著名流域开发的经验,结合沿江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建设,统筹规划区域内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以防洪安全为前提,遵循防用并举的原则,进一步搞好汉江及其唐白河、丹江、堵河、褒河、曾河、浪河、南河等重要支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密切关注南水北调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变化和滩涂资源的利用,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汉、引江补汉、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汉江滩涂地利用等民生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要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污染小、占地少的优势,根据干支流自身的情况,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汉江航道通行能力,挖掘重要支流的航运潜能,努力构建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改善港口和工业区的水陆联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此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典型经验,统筹考虑汉江港口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快速崛起。鉴于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以及上游支流滩险较多,汉江航运的重点是中下游干支流。下游地区要进一步发挥江汉平原水网密布的优势,以水系沟通为重点,逐步恢复汉江流域下游内河航运网络体系。

三、深化合作,共同发展

“深化合作”既包括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区外的合作,也包括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要以汉江―长江航运的相互衔接为切入点,统筹谋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通关便利化等举措,拓展长江经济带内陆腹地。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把汉江流域作为两大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屏障,把两大城市群作为支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内陆腹地,联动发展,共同提升。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内部,积极构建由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机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提高流域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议汉江生态经济带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各市的市长组成,作为区域合作发展的决策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协商解决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鼓励和支持汉江生态经济带借鉴长三角设立“合作与发展共同基金” 以及欧盟设立结构基金的经验,在经济带内部设立“区域一体化发展基金”,使其成为城市援助政策的核心。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产业发展、市场准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对接,努力建设流域内大一统的市场体系。

要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竞争力强的流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汉江生态经济带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好的优势,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调水为契机,加快构建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产品资本化,让上游生态产品供给区享受保护生态环境的收益。发挥中游地区远离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吸引上游人口集聚。发挥下游地区毗邻武汉大都市的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借势发展。协调好流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关系,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相关区域政策的实施,实现上游生态保护区和中下游重点开发区的共同发展。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强制性保留生态岸线、农田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上下协同,生态共保

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搞好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高度重视汉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汉江两岸的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唐白河、丹江、堵河、褒河、曾河、浪河、南河等汉江支流的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建立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同时,积极推动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流域保护和污染防控长效机制。汉江流域上下游协同的重点要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共同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