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1
调查分析
由于本校学生大多家住农村,从小就没有条件很好地接触音乐与学习乐理知识,许多学生均不会识谱,对音乐的感觉相对城里的学生较弱。需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音乐知识,技能基础,音乐能力水平,做到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寓教于乐。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掌握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掌握音乐工作重心及部署,制定音乐教学计划,要研究音乐教材,分析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为安排教学进度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改提到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本学期要实现以下目标: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群体合作能力,及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要实现以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现行的各类教学内容中,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进行。
a、唱歌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风格。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对歌曲进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尝试,并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演唱作出评价,避免简单的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复进行机械的训练。
一、教学要求 在原来音乐课唱歌习惯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正确的唱歌姿势,加强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2、以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为目标,极力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综合,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在音乐课的教育教学中,力求把“唱”、“听”、“认”、“写”、“动”等栏目贯穿于其中,提高音乐素质。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表现要素:
a、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b、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c、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d、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情绪与情感:
a、听辨不同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b、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体裁与形式:
a、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b、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c、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d、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
三、任务目标
(一)、唱歌部分 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可针对情况,适当选唱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
2、教唱歌曲时,乐理知识贯穿其中教授。
3、适当的时候可利用录音范唱,或利用多媒体从网上找相关的歌曲给学生欣赏及教唱。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及时进行纠正。
5、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声音要饱满。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特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当今社会以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践行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践行社会,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利益和价值相一致,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观,在规范国家权力动作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规范公民的社会不断促成国家良好精神、社会良好氛围和公民良好素质的形成,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富国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坚持在高校大学生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其提供人生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繁荣富强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以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成为热点。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与教育的共同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及行为取向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界学者各认同有异。王华斌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国家级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赵忠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各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黄莹莹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随变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输送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其方向确立的依据,在内容上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奋勇搏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切实加强与改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途径是重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在教材及教学方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突出其引领作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探索实际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跃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大学生中,扩大其感召力与说服力,进而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展开。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开展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加强先进案例学习、推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习惯及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系统与专业知识理论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
三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实行。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管理,还包括学生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者应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有效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各系统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思路,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可靠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中学生物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将人类已知的生物学知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同时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认识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自由发展,形成多向思维,就要纠正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教学情境,特别是注重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看作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愉快的生活,由“厌学”变“愿学”,“苦学”变“乐学”,由“被动”变“主动”,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养成求新求异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问题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计的问题。这种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活动,可揭示教材和学习过程的矛盾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达到学习的目的。兴趣、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在把握好初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依据生物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紧扣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感到新颖而有意义的问题,但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只有学了新课后才能解决。具体做法有:
1、讲述故事,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选美得冠的美国小姐向一位取得当年诺贝尔奖金的相貌不好的科学家求婚,她在信中写到,我们两人结合,可谓是天衣无缝,生的孩子会像我这样漂亮,像你那样聪明。可这位科学家在给她的拒婚信中写到:如果我们结合,生的孩子会像我一样丑陋,也会像你那样愚笨,故不宜结合。故事才讲完,学生便兴奋起来,我乘势提出问题:他俩说的有道理吗?从而引导学生从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引入而展开的教学,一开始就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效果毫无疑问比直接进入主题的要好得多。
2、通过现象或实例,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
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和事件,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在结合实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让学生从讨论自己很感兴趣的当今的世界热门话题“试管婴儿”、“克隆”、“植物的组织培养”等问题开始引入课题。
3、借助实验,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生物学实验既是生物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设置、呈现学习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在讲授新课前,先演示该实验,一则在一开始上课即做实验,学生注意力会非常集中,便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二则通过现象观察,学生能从中提出许多问题,从而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学习效果会大不同。
二、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有自豪感
1、因材施教,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
所谓“成功的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的教学情境。提倡“异步教学”、“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措施,让他们都能从独立的自我调节中获得成功。例如,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应用性问题,对思维开阔的学生提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使他们都有发言和正确回答问题的机会。考核命题要考虑让好学生考出水平,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使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让学生在“跳起来摘桃”中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和自豪。还要搞好实验教学,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让他们在课内外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当学生出现了失误,教师要主动接触,理解和关心他们,使其从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对差生,更要多肯定,少批评,进行个别辅导,当他们有微小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2、多元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过程”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开展探究活动重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和技能。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从实验报告册或活动结果来评价学生的方式,而转向对学生生命及其终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评价时教师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要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甚至家长评价,这样的评价使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了评价主体的一员,加强了学生间的平等、民主、互动。在这种学生主动参与的评价过程中,促使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自我评价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过程。通过评价,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小组评价重点考察个人在合作小组的表现,包括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教师评价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信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和能力的评价;对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对科学、技术、社会关系认识的评价。家长评价主要是对那些需要课外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的评价。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期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有激励感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教师只要诚挚地寄希望于学生,那么学生将会按教师的期望去发展。在生物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态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如在实验课上,当学生经过努力或帮助完成了某一实验并符合要求时,给予赞许的点头和会心的微笑,使他们感到自己具有成功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应鼓励差生大胆回答问题,当他们答题不畅时,用期待、专注的目光,使他们用心思索。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正强化,从而在获得一次成功之后,不断地追求以获得更多的成功。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一些音像图片情境,可更为形象、直观,使静态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能收到预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