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概述范文1
关键词 技术基础课 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师生角色定位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充分发挥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当好“编剧”与“导演”,为“演员”提供舞台并给予示范、指导、评价。例如:在学习了电阻概念、学会了万用表的使用后,教师可列写如下表格(表1)并要求学生完成,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搜寻相关资料,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表1
2 理实内容的合理取舍
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技术理论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而非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取舍。同样,实践环节安排哪些内容,也必须做出合理选择。
作为传统的技术基础课而言,在安排知识点时,必须考虑后续课程的需求;在确立实践环节时,既要考虑与知识点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也要考虑与后续课程间的通用性。
以“电工技术基础”为例:在知识点的安排上,尽管“叠加定理”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但其概念与后续课程的关联度较高(如电子技术的放大电路中直流与交流通道的理解),故仍需安排;铁心线圈与后续课程(如电机、电器等)关联度高,但其理论分析较为复杂,可采取浅入浅出的方式,重在讲清线圈电流和电磁吸力这两个主要物理量与气隙的关系。从实践环节来说,重在学会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常用仪表的正确使用并懂得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如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指针式、数字式)、电桥、功率表、电度表、钳形表、摇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量仪等。
3 教-学-做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从时间顺序来说,可以是先讲技术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操作;也可以先从实践环节(如电路的制作、设备的安装、现象的演示等)入手,然后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解释、概括、总结。从空间(场所)上来说,可根据实践环节的内容、设备等不同采取相对分开或交替进行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内容时,可先安排学生“做”在先,即各小组先行测量标称值相同的电阻。一般来说,会采取电流表在前或电压表在前的不同接法,从而各组的测量值不同。然后,老师“教”大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学”会能根据不同的阻值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减小测量误差的途径。
4 软件与硬件的有机结合
这里说的软件和硬件均指教学条件。
学生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其自身“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因此,必要的教学设施,是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但因种种原因(如场所、资金、学生人数、设备更新等),往往硬件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必须借助软件予以补充、完善。另一方面,在一些涉及人身和设备安全、教学消耗大的实践环节中,还必须在学生“真刀真枪”地操作设备前,使他有一个“仿真”的历练,以进一步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技术要领。当然,不管仿真软件仿得如何“真”,也不能替代现实环境中的“实”。
教材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媒介”,是特殊的硬件,是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教材;其教材体例,必须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既要便于教师“教”,更应便于学生“学”;其教材风格,必须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既要通俗易懂,还需图文并茂;在内容安排上,要理实融合,便于“学中做”、“做中学”。
现代职业教育,还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化深奥、抽象、枯燥、乏味为通俗、具体、生动、有趣;必须利用网络资源,为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一般来说,应包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投影仪(最好短焦或超短焦)、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音响等。
5 评价模式的改革
一个好的评价模式,能引导、激发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的评价,其最终落脚点不在于“教得如何”,而在于“学得如何”。当然,“教”的过程,影响着“学”的结果。
对教师方面的评价包括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工作等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好节奏和进程,更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技巧。
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既要注重结果,也要考察过程;既要考查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要考核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过程”考察在平时进行,一般包括出勤记录、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结果”性评价与考核,一般在学期或课程结束时进行,比较规范、综合,以理论试卷和操作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其中,“结果”与“过程”、“理论”与“操作”的权重因课程的不同可有所差异。
在“电工技术基础”第一学期结束时技能考核的方法是:选定本学期练习过的几个工作任务(电桥电路、日光灯电路、星形连接电路、三角形连接电路等),学生现场从其中任意抽取一个,从电路连接的正确性、熟练程度、数据测量、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权重为50%。
6 结语
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目标一致,但途径多样,形式各异。模式是否合适,方法是否对路,最有发言权的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
参考文献
[1] 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0.
机电一体化概述范文2
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才。所以,教育策略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教学是中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的维修电工和编程控制师,既需要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以应用和扩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支持,也向职业院校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很多新问题。积极探讨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电子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践中去的一项综合性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较少,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建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新模式尚待开展研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备缺乏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备作为教学支撑。要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注重教学设备的更新,以跟上信息化时展的步伐。而现今一些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电机电器为主,并且计算机主机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不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偏低对于中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建设,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除了需要更新教学设备以外,还需要更新教师的头脑,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讲授能力,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现今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有的教师只是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缺乏实践和信息化教学经验,不能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的缺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偏低,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致使不少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讲解中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行掌握,不需要学生进行创新和改造,只是“依样画葫芦”。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偏差。此外,一些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而不是指导学生去进行实验,更不是让学生亲自实践后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接轨。
3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应用型的跨学科技术,这就首先要求教学过程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具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将未来工作内容和现今的学习内容结合,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今后工作的实际服务,以更好地增加课程实用性。所以,针对社会的新要求,提出下具体的改革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崇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和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合理地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以“行动研究”为主,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1]。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教学方法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能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提高教学效率。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的教学,如果用语言讲清楚电动机是如何转动起来的是非常困难的,学生不易明白;如果把其原理制成课件来说明,学生既有兴趣,也容易理解了。其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快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向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对课堂教学重新定位,确立起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战略。注重将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引进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刻体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第三,要将虚拟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强化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合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来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树立中职学校师生的良好形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发展,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划分,也应该划分出具体的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得将教师的自身优势发挥出来,还可以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将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真正地对理论和技能进行良好把握并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可以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电工技能和电子技能有效地整合成电工技能与培训和电子技能与培训两门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的效率,也给学生减轻不必要的理论负担。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概述范文3
关键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是汽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电工及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这些知识及技能在汽车电控技术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分析、制作和调试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明确教学目标,认识学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作用。
我校的汽车电子专业起步较晚,是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急剧增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2013年,我校招收了汽车电子专业第一个专科班。同时“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被安排在第一学期,通过该门课程的讲授我深刻体会到:除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外, 还要相当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显然, 原来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巨大作用,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变化的需求。而正是由于新专业新课程,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德国的亚琛工业大学、日本的北海道大学等知名大学都设有汽车电子专业,并且在该专业都把“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可见该门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意义。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即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很多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汽车的新结构、新性能日益更新,如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教学、实践条件, 使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既能接受如此大的知识量又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难点。
2、加强教学改革,促进理实一体化建设
2.1理论教学的改革
采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 不愿意听,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理论基础和上课技巧, 多引入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仿真等, 提高上课质量。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锻炼其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本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2实验教学的改革
改进实验内容。实验设置8个情境,涉及汽车传感器、点火线圈、交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车窗升降控制、照明电路,充电电路、仪表等内容,并在每个情境中根据需要设置1到多个任务,让学生感觉到每完成一个实验就相当于完成一个工作任务,那么,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必知),需要哪些技能(必会),同时,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安全作业与环保),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参考。实践证明,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实验中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完善实验设备建设。还是如上面所提到的,目前汽车电子专业为我校新开设专业,还没有自己“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这就更需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提高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求加大对实验员的培养力度, 利用假期时间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验器材。同时还要加强和其他院校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其他院校的硬件条件来完善自己的实验室建设。
2.3 教学改革的关键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为一年的教学时间。目前也是刚刚开始第一轮(上半部分)的讲解,在这样的前提下,编写自己的教材还不成熟。所以,如何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就成为了当前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校还没有自己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所以如何快速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当前的关键问题。新专业新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综合教学所用到的图片、动画、视频,文本等和电子教学讲义,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问题。
3、“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1 组建“汽车电工电子”特色团队小组
对学生的教学,主要以兴趣培养和基础入门为主。开展“汽车电工电子”特色教学,以创新学分为杠杆,围绕汽车电子、汽车电器设备、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每个课题组均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形成结构合理、交叉互补的学术团队,确保创新方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3.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关于项目教学法, 很多文献中都有介绍,此处不在赘述。现代汽车的电子技术日新月异, 所以在该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比较合适的,而项目教学法在让学生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 能够根据新技术、新要求不断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 使学生素质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保持同步。
3.3 教师自我提高
教师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负有重要使命,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汽车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将电子信息与车辆控制结合在一起,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相关单位,从行业发展的视野和方式进行自我提高。
结论
通过“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管理及实践教学改革,笔者认为:
1)我校要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首先要认识它的主体教学作用,要有明确的定位.要加大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体现教育特色,构建产学研培导“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2)实训基地建设软、硬都要抓.在构建产学研培导“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还要和打造“产学创用”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训室环境、标准流程、教师言行,实施全方位的全人教育,使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技能,不知不觉地养成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素质.通过学生创新工程、技师检修队等各项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源自企业真实的案例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配合贴近真实的实训场景及设备,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
3)在设备、师资、项目和环境建设中,要突出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的训导.利用“5S 管理”,进行实训室的现场管理,使得场地得到充分利用、设备得到良好维护、环境得到很好美化、制度得到贯彻执行等.制订实训室课程教学职业素质训导流程,强化学生的学习、工作习惯:在校内实训时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打卡进出实训室、严守实训室规程和规章、严格操作规范、浓郁的现代企业氛围熏陶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职业素质训导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作者 李迎。
2.《汽车构造原理与维修应用教学的实践》作者 徐衡
3.《TRIZ理论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者 江帆
机电一体化概述范文4
关键词:电子测量技术;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梁湖辉(1965-),男,福建南安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工程系,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80-02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合二为一的教学过程,它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围绕着以学生会“做”为主要目的而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实现动脑与动手过程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为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但技能性又特别强的课程,因此,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常用电子仪器来测量各种电路的参数,并由此判断电路性能的优劣。所以,它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地操作电子测量仪器,即体现在让学生会“做”上。其教学目标正好与一体化教学的精神相吻合,故此,对“电子测量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其现实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更有利于实现“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电子测量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所谓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即把通常的理论教学场所(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和技能训练场所(实验室、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它既能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紧密地组合在一起进行,其目的是给师生提供一个边教、边学、边做的合理空间,给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提供场所保证。
在进行“电子测量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时,首先要把教学场所转移到实验实训室,把该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内容全部在该场所进行,让师生真正做到了边教、边学并边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二、教师素质的一体化
通常的教学是理论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实验员、实训指导教师进行技能性教学,这容易造成理论教师不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能力,而实践教师也会同样不积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导致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独立,互相脱节的情况,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对教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执行过程中。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验、实训操作的高素质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并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教师素质的一体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它是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时,“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可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节假日到工厂顶岗实习,进行技能培训;或让实验、实训教师传、帮、带理论教师,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或组织实践指导教师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以提高其理论水平;或让实践指导教师在理论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相应专业的理论教学;或从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来培养一批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进行“电子测量技术”一体化教改之前,就有目的地让理论教师参与到该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当他们也熟练地掌握了实践教学技能后,就开展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让这些教师充当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教师,从而也实现了教师素质的一体化,即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与做,为实现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三、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进行一体化教学时,其教学过程有别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时的情况,一体化教学主要体现在师生的“边教、边学、边做”上,因此,“教、学、做”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在一堂课当中,它们互相交叉地进行,主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做”进行指导,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并启发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导性、启发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精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电子测量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我们充分地考虑了“教、学、做”的混合进行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如:设计“示波器使用”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教师辅导学生认识实验室示波器教师辅导学生连接相关仪器使示波器显示波形教师辅导学生使用并掌握面板上各开关、按钮的作用教师辅导学生读取示波形的参数教师辅导学生分析波形、参数的特性和正确性教师布置实训课题并辅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教师和学生讨论示波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电路的作用、工作原理教师介绍各种示波器及其特点、适用范围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查找有关示波器的使用范围及发展方向教师再布置开放性的实训课题并辅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结束。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
实施一体化教学时,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即把电子测量技术的内容分为几个实训项目来实施,每个项目中则包含该项目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力,这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更加符合一体化的教学精神。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改之前,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实践教学主要以实验实习法为主。一体化教改后,则主要以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为主,如练习法等,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体化教改后,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特别是具有动画效果的实验、实训演示课件,以便增加现场感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
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改革
一体化教改之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采用分散式培养模式,实训教学则采用集中式教学培养模式。教改之后,则不再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而是把“电子测量技术”课程采用集中教学方式,分为几个实训项目进行综合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揉合在一起,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性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高效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技术和知识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因此,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机电一体化概述范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信息网络;人工智能
当前人类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许多原本没有交集的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机电一体化正是计算机网络与微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的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兴视角。作为机械工业市场的一颗新星,通过改善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结构、产品功能、生产方式等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提高了社会生产率更为社会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机电一体化的推出,不但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工业发展,也实现了人通过发出指令达到远程控制机械设备的梦想。
1.机电一体化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1.1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机电一体化简单解释来讲就是通过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技术以及控制工程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数控技术运用于传统制造业是现代科技的一项重要突破,这不单单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命周期,也让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明显提升,无形中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1.2强化企业问题处理能力
智能技术的出现使高速化、连续化、复杂化的工业企业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技术问题进行处理。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功能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企业的生产、控制、设备维护和质量诊断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将生产测试过程集合成为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系统,不仅大大增强了各部分工作之间的紧凑性和连贯性,也让企业能对出现问题的阶段做出迅速反应并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予以修缮。这种监视集中但控制分散而且故障影响面积较小的操作措施使系统的可靠性显著提高。
1.3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保障企业能够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最有利环境,机电一体化实现了现场仪器与控制室设备的互联,这种控制一体化构想的出现,将人与人、人与生产经营合理的融合成一个整体,使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兼容、互换与共享不再是梦想。这种共享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人员利用率并在节能减耗上做出了一定贡献。如此以往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将得到明显提升,这在实现企业整体优化、提升企业综合效益方面都将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属于当今的新型控制技术,它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在电子技术已经开始发展成熟的20世纪中叶,人们为了完善产品性能开始将电子技术应用于工业企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上当时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开始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工业产业进行融合,由此,1952年第一台数控车床于美国出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到了20世纪中后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各国对于该项技术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60年代PCL投入生产到70年代汽车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构想的应用再到80年代数控技术日益成熟,此项技术迅速成为发展机械工业技术的关键。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光学、电子通信以及细微加工技术的加入,机电一体化开始进入深度发展阶段。编程语言的多样化趋势,PLC在系统结构和编程语言上的质的突破以及多CPU和分布式替代原有单机结构主导市场前端,种种发展现状都让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开始成为数控技术的主导。
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引入信息技术到机电一体化理念,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机械系统让该技术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像控制机器人一样,通过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引入,企业已经开始实现对于机械设备的远程控制。机电一体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和光纤技术的迅速兴起下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这使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又迈了一大步。
3.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半个世纪的历练,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在各个方面的都得到了很好的完善,通过在数控机床、柔性制造体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工业机器人中的综合应用,机电一体化程度已经成为提高企业集成度、合理优化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
3.1智能化
人工智能一直是近年来各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利用数控设备让机器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是学者们致力研究的热点课题。智能化简单描述起来就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运筹学、模糊数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科学的综合运用,对机械设备的各种行为进行描述,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从而让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推理和判断能力,以便人类能够更加自由的控制设备行为。这不但是机械工业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
3.2绿色环保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火速赢得大家的好评,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该项技术对于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实现使得资源过度开发等生态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生态环境的呵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环保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任何符合环保理念的设计注定被人们所追捧,任何危及社会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产品也注定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在这种全球化大背景下,绿色环保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将一片繁荣。
3.3网络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火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趋完善,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均离不开网络的辅助,尤其在实现远程网络控制方面更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此之外,为使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跟上国际步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至关重要。网络化不单纯需要网络将外界发展信息提供给国内企业更要帮助国内机电一体化产品打开国外市场。就目前发展看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实现了技术沟通零距离,如果能够实现设备无人值守式运行,那么机电一体化技术势必将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难以预计的便利。
3.4模块化
模块化管理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中属于比较复杂但实用性很强的工程。对于各个控制单元、动力单元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衡量,使各单元之间的匹配性能更加良好,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下的各个模块能够机密联系是实现模块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模块化性能的实现不但可以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也简化了产品装配和维修步骤。由此看来,机电一体化模块将是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该模块化目标的实现要以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工艺为前提。
4.小结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系统科学,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毕竟被赋予新的内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和绿色环保化将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多种学科下的综合发展才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形成,所以作为各个领域的综合发展的结晶,机电一体化产品有着其他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本着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将会成为工业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需要熟知的是,智能一体化产品的出现必将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大力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是促使机械工业企业开辟新领域的必由之路,也是振兴机械工业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方贵盛.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67-68.
机电一体化概述范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改革
1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开发型和操作实用型三个层次。高职高专应培养操作实用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1]。
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工学结合,建设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课程。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等级制考核。以省级高职精品课程为目标,与企业合作开发核心课程,引领全国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操作实用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2 课程建设与改革
2.1 社会需求调查。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三类:①机电设计方向,包括:计算机辅助绘图、运用CAD/CAM 技术进行机械设计;②机械制造工艺方向,包括:数控加工编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工装设计与制造、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等;③机电控制方向,包括: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维修、技术改造、管理等。根据市场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机电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和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机电控制三个专业方向。
2.2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高职课程需突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强调实践性、职业化、一体化;课程设置要抓基础和抓应用,淡化中间。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机械图学技术:包含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AutoCAD、Pro/E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和绘制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能正确标注尺寸和技术要求;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绘制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能熟练运用CAD/CAM 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和加工编程;取得国家制图员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
机床与控制技术:包含机床、电工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加工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特点,能正确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掌握液气压传动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掌握工程中常用的机电控制技术和方法;掌握典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取得电工或钳工中级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加工技术:包含机械制造基础冷加工部分、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数控加工技术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产品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取得数控机床操作工(车或铣或加工中心)中级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机电控制技术: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故障维修、机械机构、PLC、组态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变频器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机构、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组态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其在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掌握自动生产线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
2.3 课程的实施。以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说明如下: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核心设备是由PLC、变频器和交流伺服驱动器组成的控制系统,高端的涉及到分布式控制系统。从设备的布局到元器件的焊接和参数的设置,从专业素质到心理素质,从大到小,从综合能力到基本能力,从电气到机械,从强电到弱电,从硬件到软件,能够具备动手能力为重点。这些教学内容可由机电一体化课程主讲教师讲,也可由相关课程的教师讲,还可由外部企业专家共同商讨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
2.4 教材建设。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在PLC课程教材建设中,以解决利用PLC实现机电液气控制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按典型PLC的典型应用实例进行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方便学生使用;内容简明扼要,穿插各类图片、表格、标志、标识;典型案例的选择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适宜;加强校企合作,我校和信捷电子合编实验指导书、共同组织实训、共同编写教材,使教材富有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
2.5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与学生一起提出合理的项目任务,由学生进行咨询、制定项目计划方案,计划方案经教师认可后,由学生合理分工、合作实施项目计划,并自我进行检查评估。最终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学生实施项目的结果做出评价。
2.5.1 精心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相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分解到三大模块中,同时按照专业理论知识与相对应的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的原则将每个模块再细化成若干个子模块,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5.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力求教学过程一体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备好教学内容。要围绕岗位应知应会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应的技能融合起来,做到彰显理论,强化技能。其次,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示范、技能训练、技术纠正、巡回指导等环节。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上,教师要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现场对照实物,抓住重点,简明扼要地讲解理论知识,同时要将讲授与演示、示范结合起来,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要用较长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练习,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对于共性错误要集中讲解与示范,予以纠正。总之,现场教学要精讲多练,讲练合一,以练为主,引导学生先从理论到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然后再从技能到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2.5.3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力求教师能力一体化[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仅由一名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理论,又要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发生错误还要及时纠正。作为教师,自己要练好内功,力求自身能力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作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让专业理论教师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让实习指导教师对理论理解得更透彻,同时要多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让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重在解决分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不连贯的不足,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中有乐,在乐中求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6 考核方法。按“等级制”进行综合过程考核。学生对评价结果不满意,可向老师提出,并与教师进行沟通,让师生双方都认为评价结果是合理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师与学生互评,随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3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能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支持项目驱动式课程教材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势在必行;缺乏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与企业合作的的力度还需加大。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雯虹等.机电专业发展建设的探索.北京:决策探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