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1

按照县局停课不停学工作要求,我校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牢记育人使命,如期“开学”,2月17日开展本校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为顺利过渡到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线上教学打好基础,现将本次线上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制定教学计划,保证线上教学有序进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月17号之前,学校接县教育局文件要求,制定了我校“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多渠道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3月2日前,接池州市教育局文件要求,组织我校各科教师就已准备教学计划、线上授课计划,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督促学生进行线上教育教学活动。

二、多种形式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1.微信答疑。鼓励学生跟着微课直播的进度学习,如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进行线上答疑。

2.微课视频补充。将空中课堂上的教学视频分知识点剪辑,当直播中出现与教材不太衔接的地方时,按知识点发微课视频补充。

3.微信视频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用班级微信群,视频讲解重难点。

4.要求作业布置一律通过微信群,作业布置要适量,批改要及时。对优秀作业要在微信群推荐公布,倡导教师以录短视频的形式在学科微信群对学生答疑解惑。对学困生老师要私聊辅导。

5.坚持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6.线上优秀作业展评、优秀学习者的表扬,及时培养学生好习惯。

三、家校协同,保证育人有合力。

以班级管理为阵地,让每个家庭创造一个优良学习的环境,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自我探索、认真学习,使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担当积极的角色。最终目的是把家庭变成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在隔空管理的状态下,通过结合多方力量协作,提高自律性,达到学习的实效。

四、反思和努力方向。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实践;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86-1

一、我的课堂疑惑

1.这样的答案错了吗?在进行《澳大利亚》中“澳大利亚地形”的教学时,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读图自行分析出澳大利亚具有“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特征,体验从图中获取地形特征的过程,从而也体会读图的快乐。于是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环节:请同学们通过阅读地形图,根据颜色判断和概括出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也许是我选择的地图色差太小,或者是图幅太小,但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发现澳大利亚有这样的地形特征,于是出现了下面这段对话:

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很大,如果把它转化在平面图上,我们怎样表示不同的海拔高低呢?

……

师:你们再观察平原和盆地的关系,是不是在盆地的底部就是平原啊。

这段对话表明,显示澳大利亚任一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对给予学生直观的图象信息以支持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应给予肯定。但我对于自己课堂上对某些问题处理做了如下反思:

①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仅仅让学生能复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

②是不是只有教材上讲的澳大利亚地形为“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③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地图,依据不同的颜色认为“美国澳大利亚地形可以分为四、五部分”是否有其合理的方面?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依然没有摆脱“以教材为本”和“教师权威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师更关心的不是在读图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图的真实的理解,而是是否符合课本中叙述的结论。因此当学生没有按老师希望的回答时,老师就强行将学生拉向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上去。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使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学生认为澳大利亚地形可以分为“四部分”也好,“五部分”也好,是根据老师提问的要求和他已有的知识——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经过“感知地图——概括地图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才形成的答案,虽然答案与课本中的答案不同,但其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是合理的,这样的思维能力的获得比仅仅能依据课本要求复述澳大利亚地形特点是“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更为重要。由这样的思维过程得出的答案有他合理的地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答案背后的思维,揣摩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有不同与教材的合理的观点。

2.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吗?经过学习和反思以后,我又在第二个班级重新组织了《澳大利亚》的教学。

在这个班级学习澳大利亚地形特征时,我设计了先请学生找出澳大利亚主要的地形区,然后请他们比较澳大利亚和印度地形特征,最后得出澳大利亚地形特征的教学过程,在课上我又遇到了与上节课相似的问题。

师:那说明它们地形特征不同,请同学们找找澳大利亚地形区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

(没有人举手,开始小声讨论)

……

在课后反思时,我想到:当出现第二个答案时,我愣了一下,但我马上意识到从澳大利亚地势的角度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其地形分布的特点。而且那个孩子的问题提得太妙了,我绞尽脑汁想突破的问题被他一问,学生便豁然开朗了,这在课本上是没有的,学生能够捕捉到这个细节,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应当予以肯定。但是如果能让这位学生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再请其他学生议论一下,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可能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有利。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情绪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也可以使他们的质疑能力得到培养。

二、对整堂课两次实践后的再反思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3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1为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一般方法:让学生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1),或借助地球仪演示,了解图中线、面、角以及正确认识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概念及几何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保持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再通过阅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2),观察图中地球在两分两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要求学生据图填表(如表一)。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花了大力气,但在学生空间概念不强的情况下,学生通过阅读构建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课本示意图的呈现方式存在局限性:(1)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阅读两幅独立的示意图,大多学生不能够把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两者联系起来,也不能说明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2)不具备直观性,不能很好地展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运动规律及运动(过程)轨迹。(3)不具备动态性。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原理及构思

太阳直射点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点,也是日地中心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始终位于日地中心的连线上,即始终位于黄道面上;二是始终位于地球表面上。由于地球每年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一周,日地中心连线也随之在宇宙空间扫动一圈,其扫出的平面就是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这就使得太阳直射点每年也在公转轨道面上自西向东移动一圈。又由于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地球表面上,由此得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道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圆圈),以地球为中心天体,据此可作出图3。

图3是对图1、图2进行整合,不仅能直观展示黄赤交角的实质内涵,又能动态地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图中A、B、C、D点都是位于黄道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上,位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运动轨迹上。该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是黄赤交角,同时也注意到该圆圈与两纬线圈相切于两点即A、C两点,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的最南点与最北点,两纬线分别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2. 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状态及日照状况分析

(1)A点:冬至日(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降到轨道的最南点,之后开始北移。此时的日照状况如图,北极圈发生极夜,南极圈发生极昼,如冬至日侧视图和俯视图。

(2)B点:春分日(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点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向北运动。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如春分日侧视图和俯视图。

(3)C点:夏至日(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升到轨道的最北点,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此时北极圈发生极昼,南极圈发生极夜,如夏至日侧视图和俯视图。

(4)D点:秋分日(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点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向南运动。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如秋分日侧视图和俯视图。

3. 太阳直射点运动过程归纳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4

一、“学案导学”教学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学案导学”的基本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知识的建构和运用。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写

“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征等基础,为自主学习、知识构建和研究探讨而编写的学习方案。编写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关键,在设计学案时应具备以下特点:

1、钻研课程标准,紧扣教材。

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启发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有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针对性强,有的放矢,要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学案设计中要有梯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学案导学”教学法有明确的任务,包括探究什么、探究目标、怎么探究等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愿望和动机,都是通过教师的“教”来完成的。在导学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学案导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

占10分钟左右。预备铃响后发放学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展示阶段。

占20分钟左右。自学、互学、研讨,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给予必要的纠偏和点拨。在组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不妥之处由学生纠正补充,关键问题由老师释疑并适时点评。

3、知识强化阶段。

占10分钟左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案中的相关内容,然后组内互查、教师抽查,实现堂堂清。

四、“学案导学”教学法实践的反思

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条件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程度不一致,探究结论有差别,因而,导学过程是动态的、不可预设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时间保障。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自主质疑和探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反复地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只有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才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

2、活而有度。

在“学案导学”中,要大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但不能偏离教师设计的学案,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必须目标明确才有价值,这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注重实效。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参与、活动、操作、实践、探究和体悟,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在“学案导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4、“学案导学”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案导学”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用最终会体现在学科成绩上。

以期中和期末测试为例,对比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在“大洲和大洋”一节的学习,分析如下:

【样例1】以下各项选择只有一题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括号内。

(1)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C、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2)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

A、四分之一是海洋,四分之三是陆地

B、三分之二是陆地,三分之一是海洋

C、71%是海洋,29%是陆地

D、海洋和陆地各占二分之一

(3)按面积大小顺序排列大洲,正确的是()。

A、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B、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

C、亚洲、南极洲、南美洲、大洋洲

D、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选自《蚌埠六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七年级地理试卷》)

【样例2】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的名称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

(2)请将图中所代表的大洋的名称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A______;B_____;C______;D______。

(3)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是______,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

(4)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____,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

(5)由三个大洋包围的大洲是______,由三个大洲包围的大洋是______。

(6)①和②的分界线是______;③和⑤的分界线是______。

(――选自《蚌埠六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七年级地理试卷》和《蚌埠市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地理》)

【表一】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5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此处的回顾即是反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地理学科。

解题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训练手段。进行解题后的小结或反思,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所蕴含的地理方法、地理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有益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形成技能技巧,从而把解题真正变成一种强有力的训练手段,让学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

直面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实,大量解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解题过程中探究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惑?……这些都是需要共同反思的。

一、解题反思的目的

解题反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与再认知,来获得更大的认知发展区间、能力发展区间,给未来的地理学习活动提供借鉴和指导,特别是提高地理学习活动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节思维方向、决策思维策略的控制水平。

二、解题反思的方法

1.反思审题

有时由于审题不准确,概念认识不清,忽视隐含条件,命题意图理解不到位而造成解题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解题后审题这一环节主要反思的是:是否准确理解命题意图?已知条件分析是否到位?审题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否找到?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例1,如果图1外圆纬度数为:n(n≠0°,n≠90°),圆内为某日极昼分布的范围,中心为极点;此时,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而且非阴影部分日期为m。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示的信息可判断(A)。

A.此时太阳直射在北纬(90°-n)

B.n的取值范围为0°<n<23°26′

C.此时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n)

D.此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

(2)此时北京时间为(B)。

A.(m-1)日2时B.(m+1)日8时

C.(m+1)日2时D.(m-1)日8时

审题反思:

(1)命题意图是否准确理解?本题命题意图是:考察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判断、日期界线、时间计算等,都是重点学习内容。

(2)已知条件分析是否到位:第(1)小题通过图中经线经度的分布知识可判断该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由于外圆纬度数为n(n≠0°,n≠90°),圆内为某日极昼的分布范围,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90°-n)。第(2)小题由于非阴影部分日期为m,根据自转方向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可判断阴影部分为(m+1)日。再根据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可判断北京时间为8时。

(3)审题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否找到?本题审题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没能利用隐性已知条件:一是没利用好“向东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反之是西经”这一隐性已知条件,从而不能准确判断出逆时针的自转方向,得出中心点为北极点这一结论;二是180°经线东西两侧日期迟早问题,东侧比西侧迟一天。

2.反思解题

(1)反思解题方法。有些题解题方法不只一种,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因此,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而应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追求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从而拓宽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规律,权衡解法优劣,以求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例2,图2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世界标准时间为(C)。

A.7时 B.15时

C.9时 D.17时

2)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D)。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

3)此时(C)。

A.PM为昏线 B.新一天范围约占1/8

C.新一天范围约占7/8 D.全球昼夜平分

解题方法反思:

首先,有几种解题方法?哪种最优?本题世界标准时间的计算第一种方法是:①处为45°E,地方时为12时,世界标准时间即0°经线地方时为9时。第二种方法是:M点为晨线与赤道交点,即45°W为6时,世界标准时间即0°经线地方时为9时。第三种方法是:N点为昏线与赤道交点,即135°E为18时,世界标准时间即0°经线地方时为9时。总体来看,以一、二两种方法为优。

其次,这种解法的题目还有哪些?除太阳高度分布图外,太阳高度角变化示意图、太阳视运动路线图、日照图等,共性都是:要求北京时间、世界标准时间或其它地区的区时或地方时,必须先确定某一经线的经度及其时间。多题一解反思借助相关笔记与资料效果较好,否则难以深入。

(2)反思解题思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有部分学生即使在完成解题之后,仍然混混沌沌难以理清解题思路,因此,教师要示范并指导学生重视解题思路的回顾和梳理,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途径清晰化,过程条理化。

例3,一架飞机正午时自新加坡沿赤道向东飞行,12小时后又回到新加坡,飞机上的人观测到( )。

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 B.一次日出,两次日落

C.两次日出,一次日落 D.两次日出,两次日落

此题第一步是确定参照物:太阳。第二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求出角速度。以太阳为参照物的飞机绕地飞行情况为:飞机绕地向东飞行,角速度Φ阳=Φ0+Φ地=(15+360÷12)°/小时=45°/小时。第三步求出在飞机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在飞机上一个昼夜更替周期=360°÷45°/小时=8小时。第四步算出日出日落次数。12小时为一天半(日落―日出―日落),正确答案为B。不理清思路,再遇到类似题目很容易出错。反思解题思路,有利于解一题通一类,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3)反思解题关键。解题的关键也就是突破口在哪里?有些直观,有些隐蔽,如何顺利发现?这些都值得反思。例2的关键是①地太阳高度最大,所在经线时间为12时,弧MPN太阳高度最小,为0°。如何顺利发现?本题要计算世界标准时间,必须先要知道某一经线的经度及其时间,而经度在图上已有标注,所以只要找到0(或24)时、6(或18)时的经线即可。例3的关键是确定太阳为参照物,再求出飞机的角速度。

(4)反思知识运用。解题时用到哪些重要知识?例2运用的重要知识有: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并非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也是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②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经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经线要么是12时,要么是24时(或0时)。直射点所在经线时间为12时(正午),经度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对于没有想到的重要知识点,对于运用时思路上出现障碍的知识点是否已作好笔记?准备如何突破?这此都需反思。

3.反思结论

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如果变更题设,结论又会怎样?如果题设一定,结论能否更趋一般?对每个问题都要刨根究底,力求得到一般性的结果,有规律性的发现。力求形成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经验总结与创新。点滴的发现,都能唤起学习的成就感,激发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兴趣。

例4,图3为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答案:(1)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条件:天气多变。(2)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

结论反思:

第(1)小题,对形成航天发射基地区位选择的一般条件没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就难以进行利弊分析。通过反思,进一步明确航天发射基地区位选择的一般条件:①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提高火箭运载能力;②天气因素:阴天少,雷雨天气少,云少,云离地表高,风速小;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④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稳定;⑤水文因素:良好的水质,主要用于发射台及相关设备的降温;⑥交通因素:交通(沿海则海运)便利,利于运输大型火箭;⑦安全因素:安全性高,三面临海(若在陆地,地广人稀),利于火箭残骸安全坠落。

第(2)小题要求在掌握湿地成因的基础上突出区域的差异性比较。典型例子有三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成因等。要进一步掌握典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湿地形成的一般条件,并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如三江平原湿地成因:①地质原因:新构造运动的大面积沉降;②地貌原因: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变迁,复杂的微地貌,易于积水,促使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形成;四纪粘土层沉积地表,使地表渗透性差;③气候因素,研究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多秋雨,冬季气温低,积雪深度大,封冻期长,季节性冻土层厚;④水文因素,河流比降小,糙率大,流速缓,多为沼泽性河流,春汛与夏汛之间只出现平水不出现枯水,洪水期间,洼地和河流受松花江、黑龙江等大河、大江的洪水顶托,区域承泄条件差,内水不能外排,长期积蓄地表。

三、解题反思的要求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反思习惯必须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教材引领反思

教师要加强对地理教材的研究,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重要思想方法和思想精髓,同时在教材、习题的类比、改造、引申和拓展上下功夫。立足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让学生在反思――问题――探究――发现――发展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整体发展。

2.积极营造反思氛围

良好的反思氛围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外向和开放,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批评争论。教师必须做到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不能让学生对解题的疑惑、惊奇承担风险,如来自教师与同学的嘲笑等。教师要言传身教,唤醒学生的反思意识,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质疑来自于他们的反思,不论他们的看法是否正确,其反思精神都值得肯定。

3.努力提供反思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思维的不精确,对概念理解的不深刻,考虑问题的不全面而导致的错误结果,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反思,鉴别解题结果的真伪,弄清错误出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从特殊到一般,将问题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4.典型问题重点反思

高中地理知识点多,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反思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典型就抓住了重点。对于典型问题的反思要求要深刻、全面,对于其基本方法必须掌握牢固,对于其串联起来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必须网络化、结构化,切忌零碎、孤立,对于其综合运用必须做到举一反三。

5.疑难问题反复反思

地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反思与建构的过程,尤其是疑难问题的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个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结构。解题中疑点、难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会经常遇到也可能经常出现失误,要经过多次地反思,一次次加深理解,最终达到根深蒂固。

6.记好笔记以备反思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移动学习;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50-04

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有效的教师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人们使用的是教师培训的形式,通过使教师完成专业发展课程来保证教师的有效学习。然而,随着当前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师的职业需求。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同一个授课者面对一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传授同样的内容,效果并不太理想。

近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mobile computing)的迅猛发展,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它也对教师们的工作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移动学习以学习方式的灵活、便捷从而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也给教师们带来学习上的全新感受。本文将主要针对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模式,并以此为依托,深入探讨移动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同时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认识移动学习,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曾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的明确说明。该“建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时代又赋予现代教师专业发展以新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利用所有的技术以及资源来构建专业成长的环境,在该环境中,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建构,并且创造性地获取专业技能,提升自身需求层次,实现阶段性、跨越性的专业成长。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道德修养的同时,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四个特点:一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即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从而掌握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明显的阶段性有助于确定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而连续性则强调的是教师要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是一个持续不断且不断深化的过程;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景性,即强调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个人对教育的见解;四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教师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工作,还应包括创造学习情境、评价学生学习等不同的活动。

3.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而教师的发展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1986年5月,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公布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报告里明确指出:“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而且,只有保留和造就最优秀的教师,这个国家才能摆脱他们陷入的困境。”由此开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也可由此了解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更深刻地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最新的学科技术,还需要培养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的能力,强调的是终身学习和终身自我发展,注重教师专业化的建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有学问、有道德、有理想、有教育素养、有教育能力和有专业追求的优秀教师,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在此之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学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在职培训,这三种均为传统的培训方式,其中以在职培训为主。

教师是我国教育的承担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对我国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目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恰是传统的培训方式。可是,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以统一的课程和教材为主,脱离实际教学,培训内容并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需求,缺少个性化,甚至与实际教学脱节。专家授课的形式,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缺少互动的教学形式,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个最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工学矛盾,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及紧张的课程计划之余,还要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在时间的安排上较为困难,因此,传统的培训方式并不适合教师的生活节奏,不能识别教师个体的需求和背景,不能为教师指明在实际情景中应当如何正确且有效地进行应用,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甚至让教师对培训学习的方式产生厌倦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目标,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因此,如果只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突破,那么,是很难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

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通过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还应当寻找适应信息时展的途径。而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其随时随地的学习特点开始走人了教师的工作领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解决教师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并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途径。

二、何为移动学习

2.实现了线上的合作学习。多数人拥有移动设备,并且大多数地方都拥有网络设备的情况,可以帮助教师们在网络上顺畅地参与学习项目并与他人在线上交流互动;还可以与他人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教学心得,从而达到线上良好的合作学习;同时,还可以扩大交往范围,达到相互之间密切的交流,这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更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学习内容上的互动性,使移动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移动学习的优越性。教师可以不断增长智慧,提升判断能力,最终实现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性的提高和发展。

3.实现了从随时随地的学习到持续学习的过程。移动学习是网络学习的完美延伸,它的理念是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地发生。教师们还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学习,比如在排队等候,或者坐地铁坐车的时候都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每次接触少量的新内容,可以更容易地吸收这些信息量,从而培养教师对线上正规课程的浓厚兴趣,把业余时间里的持续学习变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然,更确切地来说,移动学习实现的并不是24小时的学习,而是24小时可用、随处可用、随时随地的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支配学习的时间、自主更新知识。这种方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增进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灵动性,满足现代社会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4.缩短了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向众多教育专家请教,或者与专家探讨教学上的相关问题。这样的移动学习过程大大缩短了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距离。零距离地交流教学知识和理念,对教师们来说就如同拥有一个随身携带的指导教师一样,可以学习专家们的完善的教学方法,吸收专家们的教学精华,这些都可以使教师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实现稳定快速的成长。在交流的同时,形成思维碰撞,有利于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专家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够启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深刻地思考。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拓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实现教学反思。新课程使教师们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寻求探索,在不断地探索中深入反思,并在反思与不断实践的交替运动中达到自身素质的进一步完善。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可利用移动微博作为教学反思的工具。

记录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等,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可以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发展,带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定期研究这些阶段成果,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从而将教学反思上升成系统化,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上的深刻的认识,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教师群体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模式。与此同时,移动微博还可以使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以帮助更多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技能。

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使得移动学习成为教师进行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移动学习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如同随身携带了一个课堂,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是一种适应时展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可是,它同时也具备了学习效果难以评价的特点,因此,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移动学习的效果评价选择一种有效的、适当的方法,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当今教育的需要,所以让移动学习更为完善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举措。

五、移动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完善移动学习的效果评价体系。在目前看来,具备随时随地的特点的移动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它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的支持,同时,它的无系统性以及学习效果难以评价的特点,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只有对教师的移动学习效果的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估,才能使移动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相信良好的移动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是对教师的持续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保障,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推动。

2.合理使用移动终端。移动设备不仅仅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它同时还注入了许多的娱乐元素。因此,移动学习对学习者的自律和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学习者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定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移动学习的有效性效果,避免迷失在娱乐活动中,从而失去使用移动终端的学习初衷,影响移动学习的效果,使教师专业发展受到约束。

六、结论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学校走向成功、不断提升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议题之一,而移动学习的技术支持则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了一个新的发展途径。

移动学习连接所有的人和物,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连接任何事物,这将使得学习活动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特性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更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补充,它依据教师的工作特点,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然而,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及存在的优势,因此,只有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多种学习方式,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教师。并且它还需要拥有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的支持,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