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专业方向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通过调研和分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专业方向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调研对象及内容: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及生产车间的负责人、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种职责、工种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同时利用各招聘网站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修、检测等所需的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我国急需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对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人员的需求将会是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在机电人才培养市场的份额。
3、云南机电设备维修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云南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云南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设备,这意味着这些设备安装、维护、运行等人才需求十分迫切,随着云南省装配制造业人才的紧缺,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也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将越来越大。因而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各职业学院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电设备,尤其是大中型机电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电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4、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经济发达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人才的需求量。21世纪机电技术的新发展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深入推进,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我院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就业合同,每年将输送多名的优秀毕业生。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人才需求分析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省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机电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电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至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电技术。因此对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三、调研结论
通过对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在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方向)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所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需求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杨晔.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初探[J]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煤矿机械 机电一体化 应用 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10-01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容及意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它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煤矿传统的作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明显下降,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如采煤工作面使用综采设备后可根据不同的煤层条件进行多种采煤工艺,极大的提高煤矿生产效率,采煤工的作业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基本上不用到潮湿及煤尘飞扬的复杂环境中进行高强度、高负荷工作。在掘进工作面使用新型掘进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巷道采用不同的掘进工艺,具有钻爆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另外,全数字直流提升机、计算机监控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矿中使用均有重要意义。
2 煤矿机电一体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机械化程度的逐年上升,开采工艺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煤炭工业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近20年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煤炭工业战线上技术人员的努力,我国多电机电牵引采煤机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国产新型采煤机已占据主导地位。电牵引采煤机相比液压牵引采煤机,具有更优良的牵引特性,更适合大倾角煤层,而且结构紧凑,寿命更长。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是一种机和电高度集中的煤矿大型设备,内装式提升机是将滚筒和驱动合二为一的典型结构,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等特点,是电力―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有机结合的充分体现。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运输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采煤机功率的大幅增加,与之配套的运输设备向大功率、高强度、高可靠方向发展。
我国经过“八五”计划期间的努力研发,煤矿运输设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煤矿井下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矿山大运量、长运距带式输送机的软启装置均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技术,极大地改善了带式输送机驱动难题。
2.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安全生产检测监控中的应用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紧跟国外先进监控系统发展潮流,经过二次研发改进自行设计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最具代表的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这两套系统均采用先进的操作系统,监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十分明显。
2.5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压缩空气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喷油技术的逐渐成熟,机加工水平不断提高,转子型线的不断改进,螺杆式空压机在压气设备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是螺杆式空压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工作时作为螺杆空压机的显示系统,如气压显示、油压显示、过载显示、停机显示等。也可以作为空压机的保护系统,如电动机过载保护、排气温度过高保护、错相、缺相保护等。另外,智能保护系统具有增值功能,如警示复位、故障诊断、记忆储存、远程通信等。
3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析
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发展较晚,和世界先进采煤国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煤炭工业从业人员必须努力把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努力进行煤矿行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才有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3.1 研发功能强大的PLC
PLC是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PLC相关人员应科学掌握编程技术,制造出体积和功耗越小、存储和运算越快的PLC模块,只有这样,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3.2 拓展增值功能
新型的煤矿一体化产品应开发相关增值功能,便于与监控系统、控制系统连接实现远程通信功能,通信功能对应模块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开放性及可靠性。另外,还应具有机组联机功能、警示功能、记忆功能等。
3.3 提高产品四化
目前我国已生产出多种型号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但是产品标准不统一。为了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长远发展,相关部门应规范其标准化、规划化、通用化及系列化的程度。
3.4 加大纵向开发力度
矿用传感器应能准确地在恶劣复杂环境下进行信号测量,而且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应开发不同的测量传感器。
3.5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速,应时刻关注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有利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新技术,应及时吸收采用。
4 结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张旭.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6):210.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改革
1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开发型和操作实用型三个层次。高职高专应培养操作实用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1]。
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工学结合,建设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课程。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等级制考核。以省级高职精品课程为目标,与企业合作开发核心课程,引领全国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操作实用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2 课程建设与改革
2.1 社会需求调查。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三类:①机电设计方向,包括:计算机辅助绘图、运用CAD/CAM 技术进行机械设计;②机械制造工艺方向,包括:数控加工编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工装设计与制造、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等;③机电控制方向,包括: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维修、技术改造、管理等。根据市场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机电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和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机电控制三个专业方向。
2.2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高职课程需突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强调实践性、职业化、一体化;课程设置要抓基础和抓应用,淡化中间。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机械图学技术:包含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AutoCAD、Pro/E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和绘制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能正确标注尺寸和技术要求;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绘制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能熟练运用CAD/CAM 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和加工编程;取得国家制图员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
机床与控制技术:包含机床、电工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加工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特点,能正确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掌握液气压传动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掌握工程中常用的机电控制技术和方法;掌握典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取得电工或钳工中级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加工技术:包含机械制造基础冷加工部分、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数控加工技术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产品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取得数控机床操作工(车或铣或加工中心)中级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机电控制技术: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故障维修、机械机构、PLC、组态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变频器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机构、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组态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其在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掌握自动生产线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
2.3 课程的实施。以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说明如下: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核心设备是由PLC、变频器和交流伺服驱动器组成的控制系统,高端的涉及到分布式控制系统。从设备的布局到元器件的焊接和参数的设置,从专业素质到心理素质,从大到小,从综合能力到基本能力,从电气到机械,从强电到弱电,从硬件到软件,能够具备动手能力为重点。这些教学内容可由机电一体化课程主讲教师讲,也可由相关课程的教师讲,还可由外部企业专家共同商讨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
2.4 教材建设。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在PLC课程教材建设中,以解决利用PLC实现机电液气控制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按典型PLC的典型应用实例进行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方便学生使用;内容简明扼要,穿插各类图片、表格、标志、标识;典型案例的选择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适宜;加强校企合作,我校和信捷电子合编实验指导书、共同组织实训、共同编写教材,使教材富有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
2.5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与学生一起提出合理的项目任务,由学生进行咨询、制定项目计划方案,计划方案经教师认可后,由学生合理分工、合作实施项目计划,并自我进行检查评估。最终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学生实施项目的结果做出评价。
2.5.1 精心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相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分解到三大模块中,同时按照专业理论知识与相对应的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的原则将每个模块再细化成若干个子模块,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5.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力求教学过程一体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备好教学内容。要围绕岗位应知应会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应的技能融合起来,做到彰显理论,强化技能。其次,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示范、技能训练、技术纠正、巡回指导等环节。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上,教师要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现场对照实物,抓住重点,简明扼要地讲解理论知识,同时要将讲授与演示、示范结合起来,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要用较长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练习,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对于共性错误要集中讲解与示范,予以纠正。总之,现场教学要精讲多练,讲练合一,以练为主,引导学生先从理论到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然后再从技能到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2.5.3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力求教师能力一体化[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仅由一名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理论,又要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发生错误还要及时纠正。作为教师,自己要练好内功,力求自身能力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作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让专业理论教师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让实习指导教师对理论理解得更透彻,同时要多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让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重在解决分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不连贯的不足,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中有乐,在乐中求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6 考核方法。按“等级制”进行综合过程考核。学生对评价结果不满意,可向老师提出,并与教师进行沟通,让师生双方都认为评价结果是合理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师与学生互评,随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3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能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支持项目驱动式课程教材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势在必行;缺乏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与企业合作的的力度还需加大。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雯虹等.机电专业发展建设的探索.北京:决策探索.2007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实习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由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液压技术、通讯技术、PLC技术等学科互相融合而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工业科技的的重要元素。长期以来,机电专业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的一线实践性能力较差,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主要的工作是操作设备、调整试车、筹划工装卡具、制定工艺、查找并排除故障,而不是研究、设计、开发、决策等,,导致学生实践中所需要的工作能力与学校学的知识衔接不上,出现断层。面对上述状况,结合工作经验,本文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培养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为此,应当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
课程内容全面化。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交叉的专业,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专业、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焊接与钣金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中的许多知识、技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所界定的范围。因此,课程内容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跨学科的内容。例如,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机械制造工艺、数控机床、模具CAD/CAM、数控原理与编程等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结构调整愈加频繁的今天,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更加复杂和广泛,职业岗位的转换也日渐增多,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经常转换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培养综合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教学场所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于一体,这需购置和自制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了大量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室的不足属于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理论教室不但用于白天上课,而且还要用于学生晚上晚自习。所以,不可能将理论课室改造为“一体化”教学场地。为此,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教室的功能,将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放在理论教室,再把理论教室和实习教室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面对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状况,我们应当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企业优秀的机电一体化领域技术人才。
四、综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如在介绍直流电机中,运用高速磁悬浮列车的例子给学生进行了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五、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参考文献
[1]邹清君.浅析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 2007(08).
[2]殷瑛.关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J].才智,2011(17).
[3]庞荫铭.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张玲,方民,郭卫琳,黄奕V.谈《水泵与加压泵房设计与安装》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02).
[5]李呈英.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2).
[6]蒋志琴.实践让机电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轻舞飞扬[J].成功(教育),2010(06).
[7]申D.《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9).
[8]洪晓晖.浅析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学习(中),2011(03).
[9]周瑛男.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10]王荣,洪萍.关于在高职院校机械类教学中应用现场教学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0).
[11]倪卉兰.我对职高机电教学一体化的思考[J].才智,2011 (11).
[12]似蓟.在机电教学中注重课程间的交叉渗透[J].成功(教育),2011(03).
[13]郭一清.师生互动,优化机电课堂教学[J].才智,2011(18).
[14]殷瑛.关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J].才智,2011(17).
[15]盛秀兵.试论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0).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山东经济;“双核型”人才培养;机电专业
1.引言
山东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近年来,山东机电产业集群高速发展,具有“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的“双核型”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双核型”技能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以山东省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研究背景
2.1 行业背景
山东是经济强省,装备制造业是省重点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同时,还特别指出,在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生产基地、核电、风电及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工程”。
2.2 人才需求分析
2010年全省人才交流统计数据表明,全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整体持续增长,年需求达16000多人,其中引进人才约40%,接受应届毕业生约60%,其中大专学历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山东省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达150万,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人才需10余万人。
2.3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的校企共建办学制度,其中一元是学校,完成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主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生有双重身份,先是企业的学徒,再成为职校的学生。“双元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专业设置;二是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其分解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业能力由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三是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四是考核以行业标准为依据。
(2)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将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现代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基础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初级职业技能,高级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熟练职业技能。学徒在学院或培训中心脱产学习理论知识,在雇主提供的工作场所接受技能培训。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通过其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其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采取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职业必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加拿大的“CBE”模式
CBE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该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环境。
(4)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TAFE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建立在明确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的教育,是“为职业”的教育13l。它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选择TAFE,就是选择职业,TAFE毕业即可直接上岗,不再需其他就业准备。
(5)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是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工厂不是在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或校外实习工厂,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教学工厂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考工证书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就业做准备。
2.4 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并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共用校企两类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该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要求,学生职业能力高超,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完全顶岗。
(2)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三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高超、初步具备研发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到科研单位以项目化方式培养其产品研发能力,到企业顶岗实践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与科研单位合作使得人才培养规格、目标较高,使人才在职业能力上达到了高端。
(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专业对接产业,学习内容对接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教育对接职业资格教育,工作即是学习,学习即是工作。学校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身份参与生产,在“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4)校办产业培养模式
指学校利用校办产业资源,采取“前校后厂”、产教研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资源,以专业办产业的方式建立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在校内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技能大师工作室式人才培养模式
指学校引入企业能工巧匠或技能大师建立工作室,工作室对外开展服务或生产,对内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师生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学生可从中获得职业能力和生产经验,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以及团结协作、沟通表达、有效执行等能力。
3.研究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山东省工科类职业院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体系及分阶段技能培养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优势,是工科类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但目前山东省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
(2)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
(3)适应产业升级的一体化教学系统设计中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特征不明显,制度性有效保障不足,教学进程执行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4)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参与范畴、技术介入程度、参与模式和办学效益与企业期望值等问题协调处理方案系统化程度不高,企业参与教学实效性不够理想。
(5)校企合作领域散乱、单调,一次性、短期性简单合作多,系统性、持续性合作少。企业实训与专业技术关联度不大,形式上完备,内涵欠缺,因此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无法适应于工作岗位的需求。
可见,创新“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落实于实践刻不容缓。
4.创新实践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应该坚持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始终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力求将就业市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题框架的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社会上有许多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细分和设置,开发同市场需求匹配的专业,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宽阔。
(2)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既具备实践能力又掌握较强机电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从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抓,现有的教师队伍主要是机电专业出身,缺少企业实践。所以,教师要进行深入企业兼职,掌握实践知识。其次,还要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并定期与校内专职教师进行指导交流。第三,派遣现有专业教师外出深造和进修相关专业知识,逐步加强具有“既懂机又会电”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3)构建“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基本原则,发挥学校和企业二个育人主体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实行工学交替,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厂校共育、虚实结合、分段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按计划、分阶段、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原来“订单培养”的基础上,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设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
(4)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了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对职业能力需求相一致,我国政府应以立法形式来促进校企合作同时,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的资金投入及立法可以为职业教育创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高等职业院校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度增长。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提倡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学生从认知到模仿,再到应用,直到创新的递进式培养,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校期间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服务作为宗旨,以就业作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产学研的统一协调,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5)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机电一体化从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名校建设 机电一体化 创新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5-03
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分析
1.专业建设背景
我国相继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轻工业等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方案中涉及到的都是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其中75%以上涉及制造业。“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以上支柱产业的高速发展扩大了我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背景。
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出通知(鲁教高字[2012]14号),公布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我院榜上有名,入选山东省高校首批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本专业入选为名校建设重点专业之一。
2.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济南市及周边地区工业园区开展了机电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随着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机电设备的广泛使用,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调查结果显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0%,而能够对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复杂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维修的仅占15%,企业急需大量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创新和实践
1.组建理事会,完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组建系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是电气及自动化系校企合作指导机构,负责审定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每年举办1次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专任教师及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组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生产的情况,及时将掌握最新技术、最新技能的专家教授和企业人员吸纳补充到委员会中,使企业专家、专任教师、用人单位相关人员的比例基本保持1:1:1,提高委员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和制度,构建成“多元主体、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贯彻我院“高端引领,特色立校,内涵发展,多元办学”的办学宗旨,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校企互通、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卓越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互通、学做合一”培养模式
与对口企业共同实施“校企互通、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建设期内,引入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和山东安迪斯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继续加大与“校中厂”济南第六机床厂的人才培养合作规模,实现企业生产与专业教学零距离融合,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下由校企共同培养。“校企互通、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创新“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结合技师职业素质及技能要求,本专业2011年组建了“卓越技师”班,培养“专科学历+预备技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了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人才培养的创新。
1)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学历教育要求,按照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将二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借鉴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加大校企合作工作力度,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编写一体化校本教材及培养一体化课程教师。
建成具有专业特色鲜明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或教学名师工作室,通过大师或名师与学生采用“学徒制”的方式,将数控机床检修技术、电梯维护维修技术及工业机器人调试维修技术等典型的机电设备电气方面的维修与调试工艺引入课堂。
充分发挥“校中厂”(济南第六机床厂等)的优势,增强对“卓越技师”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本专业继续加强与济南第六机床厂的合作,总结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江苏南通奔多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参与德国布鲁克纳电容膜生产线安装项目的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学生一线实践技能的提升。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
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坚持半军事化管理与纪律作风建设相统一、坚持内强素质与外塑形象相统一、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切实抓好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3)推行模块式课程一体化教学
根据针对维修电工技师的市场调研与岗位分析,结合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打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把知识、技能前后关联及内容有重叠的各教材重新组织,同时引入企业对技师要求的新知识、新技术等,形成新的模块式课程,如电工仪表与测量模块、电子技术模块、电机与变压器模块等。模块式课程将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及职业素质融为一体,安排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方式。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和顶岗实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
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为主线,以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过程所需的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突出职业素养建设,注重核心职业技能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根据专业调研及岗位分析结果,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出不同的能力模块,通过理事会审议通过后,形成对应的实践课题,然后对所有的课题采用层次化教学过程逐步实施。
在实训教学中实施“认知-体验-领悟-历练-岗位”的层次化教学过程,建立“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认知和体验”为目的的课前基本操作实训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前,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以“体验和领悟”为目的校内实训体验专业技能、领悟专业技术方法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中厂”让学生投入到工程项目实践中,把“认知-体验-领悟-历练-岗位”有机地结合,认知岗位环境和要求、体验岗位任务和技能、领悟工作方法和要领、历练职业能力和素质。在实训项目选择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厚技能”的发展特征,以适应学生毕业后在技能方面多方位发展的需求;层次化实训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2)强化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教学引入双导师制,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制定成绩评价及管理制度;本专业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
1)顶岗实习管理。顶岗实习采用课程化管理,把顶岗实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共450学时;由企业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组成联合教学团队,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管理过程为:
①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组织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
②专业教研室和企业岗位技术人员共同制订实习计划、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手册和管理办法。
③认真选派专职指导教师及聘请兼职教师,细化岗位职责,突出全过程管理,进行专业指导,加强日常管理(通过现场指导、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及时解答专业问题、生活问题。
④顶岗实习管理小组采取座谈、中期检查等多种方式不定期深入订单企业、合作企业走访,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⑤顶岗实习结束,学生必须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岗位评价并加盖企业公章的顶岗实习报告。
⑥按照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重点强化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质和工作实绩的考核等,综合给出顶岗实习成绩。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成绩考评。系部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及顶岗实习任务,辅导员、顶岗实习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督促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成绩由系部和企业共同确定,重点突出企业考核成绩。
3)留岗就业。通过顶岗实习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使学生正式就业率达到65%以上,总体就业率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企业用人满意度达到90%以上。
4.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建立重汽集团、机床二厂、栋梁科技3家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搭建教师企业锻炼平台,并对教师到企业研修锻炼实行项目化管理。建设期内,企业半年以上实践锻炼的专业课教师达到50%,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8%,专任教师中、高职称比例达80%,教师每年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8人次,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60%。
(1)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按照每位教师的发展方向,定期安排教师到济南机床二厂集团等合作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技术革新和技术咨询。
鼓励教师考取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比例;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进教师制定培养计划,选择具有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技能突出的双师素质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
(2)教师培训
教师每年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进修8人次,利用假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技能,使教师获得相应的高级工证书;让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及教学能力。
每学年系部开展2次教案评比或说课比赛、专业教师技能比武及教学能力测试等,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院级评比;每年对新进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开展岗前教师业务能力培训、企业实践锻炼、新老教师结对帮带等。
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开展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研发能力。
5.教学模式改革
以“专科+高技”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目标,探讨适应“专科+预备技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实现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1)教师课题负责制
根据课程知识点整合成新的教学模块,模块可分解为一个或多个课题;根据专兼职教师的特长,每位教师主要负责自己擅长的课题,实行课题负责制;既发挥教师的特长,又保证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2)任务驱动
充分利用“校企互通”模式下“校中厂”的教学资源,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如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维修故障等。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从理论和实习两个方面进行学习;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牢固,激发学习的兴趣。
(3)注重课程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模块的知识要求,开展课程设计;由教师提出要完成的产品,从绘制原理图到安装调试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