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农村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79-02
一 素质教育的概要
1.素质教育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严重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显现,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界为此展开了热烈讨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素质教育”,文章提到“基础教育不能是单纯地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此后,便有学者对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2.素质教育的内涵
顾明远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素质教育一般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组成。包含下面几点内容:(1)是促进学生全体发展的教育,体现全体性。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和具有创造性的,要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不要忽视任何学生的发展。(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全面性。要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不能只注重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形成一个全面培养和提高的统一体。(3)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主体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学生不再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不再被束缚于教条框架中,我们要培养学生
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其个性和主体性。
二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注重应试教育
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缺失是一个主要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本地人,他们学历较低,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又不愿意来农村,因此造成了农村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尤其像英语、艺术等专业科目。有的教师同时教授多门课程,由于专业知识不精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此外,优秀农村教师会争取往上级学校调任,这样使得农村老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渐下降。素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农村中小学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农村地处偏僻,信息难以及时更新,素质教育的理念即使传达了,也不能从根本上引起农村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先进的理念难以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大多数农村教师观念陈旧,将学习成绩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尺。同时,教师还强调“标准答案”,用标准来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相比素质教育,他们更看重应试教育的结果。
2.教育资源缺乏,资金投入较少
由于城乡经济差异较大,农村在教育资源方面显得有所欠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园硬件设施较差,农村学校经费不多,用于改善办学设施的费用少之又少。陈旧的教学设施难以得到改善,使得一些农村中小学班级规模较大,一个班人数甚至达到80人,在倡导小班化教学的今天,人数规模大的班级无疑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落后的办学条件必定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施,大多数城市中小学都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社会活动资源,农村学校缺少这些资源就必定会影响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熏陶。
3.家庭教育缺失,家长观念偏颇
家庭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农村一些学生家长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他们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父母要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即便有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也是着重于应试教育,觉得只要成绩优秀日后便可摆脱贫穷落后。因此素质教育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难以在农村开展下去。许多农村中小学生在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与城市学生各方面发展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4.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农村学生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他们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另一个极端,即减少一切学习任务,可以不做作业,不考试,自由玩乐,彻底放松。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面对学业负担,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旨在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 解决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转变观念
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目前,农村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城市差距较大,农村教师队伍的改善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同城市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其次,政府政策扶持,鼓励接受先进教育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注入新鲜血液,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转变农村教师的观念,只有他们的观念真正改变了,素质教育才会有所发展。教师要改变以分数或升学率决定一切的传统思想,将注意力转移到素质教育中来,不把它当成一个口号,而是落到实处,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
近年来,农村地区在各地区的帮扶下,教育资源已有了明显改善,但一些贫困地区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还是有所欠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竭力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科学分配和规划教育经费,提高资金利用率,保证最起码的教学设备,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教育环境和可利用资源,对农村师生来说是一股促进其努力的动力,继而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3.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家庭教育
加强宣传,让家长明白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让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学习与他们息息相关,不能对子女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一味地将孩子扔给学校,要引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其次,让有家庭教育意识的家长努力转变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不要以分数判定学习结果,全面综合发展才是真正的有效发展,家长要正视素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及时与学校联系沟通,努力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4.提高自我认识,努力学习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明白学习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将来为家庭及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多开展如道德、科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身心。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本对素质教育的印象,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李江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与农村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问题 策略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同“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博雅教育”一样, 表达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 它强调国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 重在培养公民的道德、文化、知识、能力、体能、技能等基本素质, 而不是社会上的某一特定要求的“无缝对接”。实施素质教育, 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兴衰, 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实现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
1.现实农村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符。
众所周知, 由于城乡分割政策, 形成了硬性的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制度、城乡流动) 和软性的城乡二元结构等诸多原因,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 出现了城乡两种格局, 甚至于农村也出现了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和贫困型同时并存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在很多地方, 农村学生就业门路少, 学校教育质量低。农民为摆脱贫困, 对孩子升学寄予了高于城市居民的期望值, 他们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就是升学率。现实农村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尽管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尽相符, 但实际上不能不成为目前学校办学方向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问题, 素质教育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2.教师素质不高
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很多地方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即村里好教师往乡里调,乡里好教师往城里调,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教师年龄偏大,自身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知识面狭窄,不积极创新,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不足,加上教学设备的缺乏,教师更感到束手无策。另外,农村教师的待遇比城市低,导致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加大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困难与艰辛。
3. 教学内容上的片面性。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仍然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在智育方面,也仅仅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如好多农村学校没有执行教学计划,课程没有开齐、开足。即使音乐、美术、社会、品德、劳技、活动课、史、地、生等列入了课程表,也常常被应试科目挤占,有的则是挂羊头卖狗肉。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这种教育如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又怎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对策
1. 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转变观念,因此农村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第一要转变中小学教育为升学服务,建立教育、金子塔服务的目标观。第二,是转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各种途径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第三,转变分数挂帅、以分数量人才、以升学率论英雄的质量观,确立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第四,转变重尖子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创新的传统教育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育人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现代教学观。
2. 注重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全面发展”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农村中小学应当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彻底消除主副科之分,应当充分利用“三大室”开展活动课、实验课和阅读课,将德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切实抓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要减少作业量,精简辅导资料,以解除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有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表明国家用法律规定了受教育的权利人人平等。因此,基础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育,是为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打基础的教育,应当引起重视。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及其教师存在“重视优生,慢待中等生,歧视差生”的错误倾向,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利,这必须加以克服。
3. 精心组织课外活动,拓宽语言学习环境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即使在农村中小学也可以就地开展,比如课外兴趣小组,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英语角,办小报等"它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又能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使其通过学习、活动、交流,伸展其个性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促进其智能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课外活动既不会流于形式,又能被当作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具有其积极作用。
4.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要结合农村实际,要着眼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学生终生,着眼于学生未来。除上述措施外,还必须营造良好、宽松、有利于实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制定切实可行的系列配套保障性、激励性政策等。
总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因此,农村中小学必须切实贯彻教育法规和全教会精神,把任何形式的片面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实素质教育,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3
学校应当充实图书,开放图书,形成校园浓郁的智力氛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图书室的意义,指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可见,学校图书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必需,更引领着家庭和社会读书的风尚和智力氛围。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如果学校图书问题没有解决好,我们的学校的功能就不能更好更完全的发挥,我们的教育就仍然有缺陷,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风气就带动不起来,也培养不起来。
以我调查过的几所学校为例,学校早就设有图书室,也有一些藏书,但一段时间来却未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是藏书数量少,这除了总体数量少还包括同一品种书的数量少,大都是孤本,不适应学校图书工作的需要,不便于组织学生阅读;二是品种少,且繁杂。学科辅导类多,教育说教类多,专业类少,文学文化类更少,许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未容纳进来,可以说在有限的图书中,精品书更少(有些人甚至把精品书理解为精装书),不成系统,无法分类存放,给查寻借阅造成了许多不便。再则,存书中有许多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或是七八十年代早已过时的书,缺乏时代精神,时代特色,又不是传之千古的名著,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受场地条件限制,藏书室、阅览室二者合而为一,又由于学校作息时间、按事先安排的课表开展教学及有关活动,在能够读书的时间,大家都进图书室几乎不可能,即使是分批进阅览室,循环一轮,也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造成仅有图书闲置,不能有效地在师生中流转的问题;四是没有专门管理员,兼职管理员用于图书工作的时间有限,而且变动频繁,为了防止图书的流失,只要上级不检查,没有特别的需要,也只好管死不用,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五是图书室及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都是不能搞教学的人员充任,管理不科学,谈不上阅读指导和参谋的作用,也造成了学校图书不能很好地尽其所用的问题。上述情况,由于受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又不可能很快地改变。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谈几点拙见:
在充实上舍得投入
为了教育教学长远利益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计,学校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图书馆事业投入。为此学校要实行资金预算,从计划上保证生均、师均各种图书购买的资金,并实行专款专用、账簿核对,确保学校公共藏书逐渐增加,而且真正买到好书、有价值的书,尽量使学校公共用书配套,形成系统,体现出学校特色,使农村中小学图书事业真正走在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沿,给青少年一代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要严把进货关,要研究进书方式,以便管理、借阅。
在管理上下工夫
怎样管理才便于借阅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思考,在管理上下工夫,分组集体借阅可以解决场地、管理力量不足等诸多矛盾。这就是以班级和年级组为单位,将有关学生分成人数大体相等的若干小组,集体借书,分组交换,轮流阅读。这样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只借还一次书,但学生可以看到基本不同内容的书。照此阅读,便于检查、管理,大大加快了已有图书的流通周转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书时,品种上应该成系列,不同品种书的具体数量,应考虑学生分组的需要。
在方法上讲求灵活多样
学校充实图书毕竟有限,但如果把个人闲散的书分门别类集中利用起来,则是对学校公共图书不足的很大补充。首先,动员各任课老师和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图书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建立“班级图书角”或“个人图书馆”供同学们交换借阅。这样可以调动个人购书的积极性,多渠道解决了图书品种单调、数量不足的问题。再者,个人图书往往可读性强,范围更广,使用时也便于监督,便于管理。
在效果上做文章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学 寄宿制教育 发展途径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Q2015-67。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9-02
前言
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农村的小学办学开始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寄宿制的趋势。这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寄宿制小学教育处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和解决,以此提高办学效率。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减少,留守儿童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人到城镇去工作,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大都随着父母去了城市读书,而大部分学生只能留在农村跟随家里的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生源的逐渐减少和留守儿童的增多,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农村小学趋于寄宿制教育。集中生源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关爱,已成为寄宿制教育的重要任务。
2.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短缺
农村小学虽然集中了一个地方的主要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国家也给予学生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地方政府对小学教育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加之,农村小学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导致优秀人才的补给不足,即使个别的人才来到农村支教,也很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短缺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3.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寄宿制小学一般都是学生人数较多、占地面积较大,整体规模比较大的学校。虽然办学规模上去了,硬件上得到了提升,但是在管理、制度的建设、内涵的提升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这些学校的管理中,很少有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即使有也很难贯彻执行,人治的思想比较重,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教育的随意性非常明显。
4.学生习惯养成意识差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受教师和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家庭教育是其成长的重要一个环节。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把学生集中在一起,虽然能够接受较多的学校教育,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教育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5.学生心理问题普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尽管能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但没有父母陪伴的爱毕竟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当这种思念不能化解,或者自己有什么问题不能跟父母商量、探讨时,积聚起来的诸多问题不断被挤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6.课程体系不完善
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以语数外为主,其他的课程即使存在也往往是摆设,成为陪衬。例如,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但农村小学很少开设这门课,即使开设也没有系统的规划,体育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1.集中力量提升办学水平
寄宿制小学教育是汇集一个地方的众多力量,来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寄宿制小学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好这一工作:一是地方政府要给予寄宿制小学的发展更多力量,尤其在经济、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二是地方出去的一些较有成就的企业家等名人,要积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可以用设立奖学金的形式尽自己的能力提供一些帮助;三是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其投入扎根到农村的教育事业中。
2.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一个学校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内进行。学校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政策,认真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按照教育方针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健全学生的考核机制,建立学生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机制,促进其德育教育,落实好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制度的制定相对简单,关键在于落实,切实执行才能让工作落到实处。
3.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学校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注,注重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让小学生养成正确对待学业的习惯。不迟到、 不早退,按时完成学业,诚信考试等。二是要让其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三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可以让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坚持晨跑,磨练意志等。
4.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压力大,导致教师的工作很难面面俱到。若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会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关注学生心理,一是学校要引进小学生心理辅导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农村学生心理工作队伍。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爱心,让学生感受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减少心理问题。在节日或者学生生日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送上祝福或者准备些小礼物,以此温暖学生的内心。
5.完善课程体系
农村小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就是今后升学考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这是不科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生必须获得全面发展。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完善,此项工作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没有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设置标准要抓紧时间开设起来。二是已经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像音乐、美术、体育等所谓的“副科”课程,要注意抓好落实,让每一堂课都不打折扣,不断提高其教学的实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6.提高教科研能力
农村寄宿制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之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一是要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科研工作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方式。二是要加大对科研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科学研究需要大量资料的支持,没有经费作保障,一般的学校和教师是很难承受的。三是要对科研工作进行正确指导,教师的盲目科研探索不但不能研究问题,而且会让自己陷入身心俱疲的境地。
结语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为解决农村现实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地方政府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共同努力,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勇.农村寄宿制学校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J].新课程,2009(08).
[2]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学生的适应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2(07).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5
儿童;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15—0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和焦点,笔者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 缺少亲情温暖。笔者通过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疼爱,普遍渴望父母早早归来。父母远出打工的孩子整日处于一种思亲心切的状态,心绪不宁,不能安心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部分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常常感到孤单,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偶有独自哭泣的现象。
2. 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都由祖父母或亲戚抚养。这些孩子的祖父母或亲戚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落后,因此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环境。造成教育缺失,使孩子养成各种不良生活习惯。
3. 缺乏家庭辅导与学习支持。在农村,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因此,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加之许多孩子还未形成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的良好习惯,只能将问题滞留,不去解决和消化,更谈不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了。
4. 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留守儿童普遍反映,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祖父母年迈或多病,家务活需要他们来协助完成,有些重体力劳动也需要他们来承担。虽然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意志,增强了孩子的责任心,但过早承担家庭责任以及超负荷的家务劳动,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5.易受不良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未能得到严格管护,生活状态自由散漫。在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容易接触到不良环境和不良行为,感染不良习气,如酗酒、抽烟、偷盗等,损害孩子健康成长,给社会、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寄宿制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的作用
1.有效隔离不良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留守儿童到寄宿制学校就读,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较为有效的监护之下,能够减少与不良环境、行为的接触,避免养成不良习惯。同时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认识到不良习气的危害,从而自觉远离和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
2.有利于留守儿童学业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寄宿制学校在师资配备、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在课程开设上符合国家课程开设标准,特别是音、体、美等科目,皆有能力配备专业教师,开齐开足课时,使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课余学习有教师去指导,特别是集体上晚自习,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完成课后作业,并得到老师正确、有效、及时的辅导,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尽管寄宿制学校对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学校适度规模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寄宿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寄宿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校认真研究和实施了寄宿生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强化食宿管理工作,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底气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除聘任专职职工外,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这两支队伍的特殊作用,学校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我校为寄宿生提供创设适合中学生“两休”的铁架床,统一物品摆放要求,宿舍管理员、守夜教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及时消除宿舍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每天两次不定时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内务,帮助指导寄宿生整理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
(3)配好供给。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专用的碗筷橱,二十四小时冷、热水无常供应。
2. 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依靠
(1)管“穿”。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为此,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值班老师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2)管“吃”。孩子们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班主任为主)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丰富学校进餐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
(3)管“住”。科学制订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裕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班教师负责。我们制订了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生在校可随时通过校讯通、教师手机、学校电话与家长联系,缩短了学生和家的距离。对于寄宿生就医我们也开通了乡卫生院与我校的直接通道,学生可以不出校门直接到卫生院就医,情况严重的,医生到校诊治。
(4)管“行”。我校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近则4、5公里,远则10公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在放学回家都要履行家长接送签收手续,并要求每个班级要做好记录。
(5)管“导”。学校安排了专门的宿舍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作为学生的生活、思想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6)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
3. 建立心理健康校本培训课题总结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
在我校,树立了“人人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意识和职责:
(1)我校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每两周进行一次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培训明确有序、进展顺利。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放入培训档案。对教师的自学提供资料,并定期检查督促。
(2)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会议,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汇总交流。
(3)对中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应重视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反思。此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①由培训教师收集或组织撰写心理教育案例或请专家提供已有的案例;②将案例先交给教师自主思考;③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什么是案例,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开发,怎样进行案例开发;④对提供的案例组织讨论⑤培训者指导教师分析案例并形成共识再概括总结;⑥再布置教师写案例分析,体会并按照案例开发的方法学会关注心理教育案例,为下一轮案例分析培训作准备。
(4)每位教师都要写出个人的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方案 。
4. 采取多种渠道,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途径
(1)认真上好、上足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教师讲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全部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
(2)完善健全心理咨询室,建立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
(3)建立寄宿生心理档案,利用晚自习,值班教师与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畅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做好记录与反思。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的乐趣。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