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

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文1

导的整合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终身性学科,开展的成效与学生后期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当代先进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它的高效性与适宜性,必须使其遵循以下原则:

1)规范性的原则。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的开展带来了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资源,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当前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在教育意义上具有两面性,即积极地硬性以及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对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和识别,保证引入的资源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具有有效和积极的影响作用。并且在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也必须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使两者运行与规范的轨道上。

2)实效性的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样会导致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成效。因此,现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以教育实效性为目标。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中的应用

1)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丰富了教学的模式,同时将复杂的组织形式以及丰富的内容有机的融合,为学生创建开放和动态的形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一般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了音乐、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应用于教学中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同时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需求均在该教学模式下得到满足,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的开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学习难度。

2)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即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全球化、自动化、智能化、电子化以及网络化,这样就能够有效的进行心理教学、心理治疗、心理测量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例如借助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咨询系统查找相关资料,并且还可以让青少年自行的借助进算计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查询以及测试,进而得到自身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或者是选择事宜的心理咨询网络,达到多向交流和沟通的效果。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

导中应用的实效性

1)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心理健康教学至关重要,它可以是主题更加鲜明、形象和生动,进而使学生自主的讨论和思考。再者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增加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的提升,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最大化的掌握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在于它可以将呆板的理论知识等转化成为影视、音乐、动画以及图片等形式,进而使感知进一步强化,以外界更多的刺激使学生在切合真实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和感受。情境创建的方式在心理教学中具有多样性,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展现情境。由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自然和社会,学生观察的客体为生活中的特征性情境,使情境在老师的描述中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二是音乐渲染情境,就是老师选择与心理教学主题想贴合的音乐来渲染教学的情境,主要包括了意境、情境、材料和乐曲上的协调和对应。三是图像再现情境,就是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图像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使人物活动、故事情节等更加具有感召力以及吸引力。

2)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心理健康教学课堂实施多元化评价。记住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来对学生的真实心理品质以及人格特征情况进行观察、测量并评价,能够使评价的方法更加多元化。同时使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以及评价对自身的心理动态以及性格品质更加的了解,并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学习,促进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及锻炼。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借此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测、评价、帮助以及指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四、结语

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文2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健康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愉悦性、激励性、赏识性等教学原则,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心创设教学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愿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舞台。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又培养了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使学生逐渐完善起来。

二、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充分利用好思想品德课教材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带着发现的眼光认真地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成为真正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

三、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纵坐标,以心理健康、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国情教育等教育内容为横坐标,构成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框架,整合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思想品德课程为载体,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规划、健康教育等地方与学校课程为补充,以班值日、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主题教育为践行手段,以全员育人和小组管理为主要形式,拓展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外延,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

四、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立之后,我们要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创新课堂研究。我们从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出发,将“活动式教学”引入课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与学生心灵对话”的“生命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模式。针对《德育课程体系》中的课堂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的德育知识,让学生知情明理,并通过列举各种生动事例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内驱力。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情境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情境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对情境材料的处理要灵活。

2.组织活动,开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读要求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3.归纳总结,情感升华。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功能,落实三维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优秀品质。

4.反思与评价。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他人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形成具有个性的客观评价。

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文3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尤其是与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其次,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从要达到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是通过提供模范人物或道德榜样,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的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等品质,使之能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责任感;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它力图使学生自知、自信、自立,善于选择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最佳目标,并具有保持情绪稳定、承受挫折失败等优良品质。二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来看,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健康成长问题。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接受和认可社会的某种特定价值观或道德实践,并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生活的一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在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选择;三是从开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教导过程,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它不试图扮演师者的角色,是在与当事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尊重、理解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推动当事人进行积极思考与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妥善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可见,尽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方法、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落实德育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社会行为的判断能力,单独依赖传统思想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指导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对于“如何增进人际交往”、“学习怎样克服焦虑”、“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怎样面对遇到的困难”等问题每天都在影响或困惑着学生,这些问题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要多一些关爱。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年龄特点,多给予孩子关爱,多给孩子创造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赞扬和鼓励;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多给予鼓励,多启发诱导,少冷言冷语,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要相信孩子。无论在校在家,都要引导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又能使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三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定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英雄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缅怀前辈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学身边人、做身边事。

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文4

1 创设微情境,营造心动的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氛围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微课由文字、画面和音乐共同组成,通过语言描述、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创设意境,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使学习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阅读文字、欣赏画面、思考问题,触发心灵的律动。

文字要以情动人 作为思维载体的文字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因此,微课要以优美、温婉而细腻的文字发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给人以精神的享受、情感的陶冶。通过文字的渲染,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浸润,情感得以陶冶,内心产生震撼。在笔者在制作的《珍爱生命》的微课中,播放了冰心的著名散文《谈生命》,在悦耳、舒缓的配乐朗诵声中,学生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明白了要积极看待生命中的一些挫折和坎坷,因此增强了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对本课主题的认同。

音乐要以美感人 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特有的音乐形象,给人美妙而丰富的美感。为此,选取的乐曲与教育教学的基调、意境及情境的发展要对应、协调。笔者在制作《感恩你,我的母亲》微课时选用了《想起了老妈妈》,这首歌的歌词贴合实际生活,旋律抒情而忧伤,在感人的故事里,在鲜明的图片里,在深情的歌声中,许多同学的心灵浸染在特有的音乐形象里。

画面要以美育人 画面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画面再现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尤其是动画能更好地体现故事情节、人物活动,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要善于将情境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让画面动作化、形象化。在笔者制作的《女生、青春美》的微课中,插入了两组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图片,一组是青春可爱的女中学生图片,另一组盲目追求时尚过于成人化的穿着打扮,目的是让学生静静地看完后,能迅速地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而创设的微情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接受教育。

2 编写小故事,构建心灵律动的载体

心理素质的提升过程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适合微课的心理教育小故事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灵成长的载体。一个小故事呈现了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的过程,将学生带入一个多角度、多层次互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冲突—面对—成长的循环过程中审视自我,亲历、体认与验证身与心、情和理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促进其主观经验的重构,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信念。但编写小故事要注意下面几点:

故事要短小精悍 以情节作主线,围绕一个中心情节,用讲述的语气描述三两个人物,让他们在两三个不同的场合,展开两三次的心灵冲突,通过心灵深处的对话,最后使心灵冲突得到解决,达到“讲得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的要求,体现微课短、平、快特点,符合微课的课程容量。

故事要引人入胜 微课不仅要以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来吸引学生,更要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使学生愿看、想看。故事应贴近学生生活,走近学生心灵,说学生的故事,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小故事成为学生心灵律动的载体。笔者在《扬起你的自信》的微课里,选用了《升起的黑色气球》的小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学会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在循序渐进中接受教育和熏染,让心灵得到陶冶,由心理受教育上升到心理的自我保健,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创作和积累引人入胜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心理教育小故事。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师持之不懈的努力。通过多年的努力,笔者把自己创作和积累的《心理小故事》运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 寓教于乐,激荡心灵的成长

相对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一般学科课程,心理教育微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遵循“感受体验—明理内化—拓展导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要愉悦心灵 心理微课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放松心灵,享受心灵的愉悦。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真心与学生交流。微课要立足于双方的共同观察、共同讨论,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心理上平等交流的话语环境,没有话语霸权,没有心理压力,变传统居高临下的说教为平等的心理交流。让学生在看微课的同时仿佛就在同一个朋友对话,似乎在倾听一个朋友的真情叙说,似乎在走进一个朋友的内心世界,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共同走过一段心路历程。

2)真诚友善平等交流。微课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经验,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如早恋、网隐、自闭等心理问题要精心抚慰,不能歧视,不能让学生因有心理问题而受到二次伤害。因此,微课要尽量采用关切、商量的口吻,偶尔甚或是幽默的口气,消除学生内心的担忧,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破除“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释放心理包袱,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放松心灵。

3)真切地感染学生。通常情形下的心理教育是抽象而显得枯燥无味的,因此要变抽象的说理教育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愉快教育,触及一般教学形式所无法触摸到的内心感觉和体验,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一方面要利用微课形象、生动、具体的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抽象表述为理性感受,化内在情感为实际行动。

要激荡心灵 微课不能迷失教育的目标,但要摒弃传统的灌输说教,有如春风化雨润无声。笔者的体会有以下几点实践体会。

1)细语微澜,精心点拨。在微课中要适当地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在观看中思考并回答“我要怎么办”等问题,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文5

一、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

1、以良好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为一体。

心理品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促成人的认识的升华,促进思想境界的提高,再通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可以内化为人的秉性,成为一个人的内在的素质。所以,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求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懂得事情是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进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它渗透在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是有必要的。

2、知识、觉悟、能力相结合,分层次规定教学要求。

教材从最常见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入手,抓住锻炼心理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几个重要方面,讲授一些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上来,使整册教材的内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形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

3、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参与上。如,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同自己联系起来,去发现问题,做出理智的选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学生实际情况决定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一个适应过程,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作保障。而且,刚一入学,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防患于未然。所以,对初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必要的,也是效果显著的。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占主导地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借助初一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实际情况决定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让政治教师来完成,根本就不需要再另外配置专门的心理教师。而且,直接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学生找专业心理教师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可以加强政治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符合愉快教育的要求。

因此,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借助于初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学生也更愿意接受。当然,借助于初一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地运用教材。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心理训练和品德行为能力的养成。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各种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意“活”教,教“活”。如初一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可贵心理品质,把这种品质转化为积极对待挫折的实际行动,做生活的强者。其中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要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寻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是用故事续编的形式导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故事:据闻,3年前一位高考落榜的青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深圳打工,在一次施工中他不慎受了重伤失去了左臂,生活度日如年。让学生给这个故事续编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青年受到政府的帮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有的说这个青年受不了生活的考验,跳楼自尽了。也有的说这个青年奋发图强,发挥专长,最后获得极大的成功。……等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明白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奋发图强,发挥自己的专长,如像这个青年就是在极其痛苦中拿起手中的笔,写了一部反映特区打工生活的长篇小说,经某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发挥教材贴近学生,注重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养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正确地使用考核方法

众所周知,考核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初一思想政治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保持心理健康,所以在考核时宜用灵活的生活实际来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用传统的闭卷方法,在试题中应多出现“在实际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三)、对初一政治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健康教育的思维导图范文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塑造和改造人的心灵为主的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它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世界著名智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跟你的能力无关,而是跟你当时所处的状态有关。因此,每一个人若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必须改变自己身心所处的状态。”只有首先培养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然后才能谈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一直将心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适时适度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可充分挖掘,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授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内容时,可通过分组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问卷调查,播放有关青春的诗朗诵、歌曲,召开以“畅想青春”为题的主题班会等,使学生掌握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基本常识,学会克制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促使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青春、享受青春、悦纳自我,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又如,在讲授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内容时,可通过课本剧、小品的情境表演、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改变心态能控制情绪,并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和发泄情绪的合理方法。情绪是最恰当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通过对“如何调节情绪”这一知识点的挖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由空间

质疑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是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还要对待学生的见解,特别是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及时给予肯定和称赞,从而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如在讲授“品味生活”一课中“情趣的雅与俗”这一内容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有一个高雅情趣――猜谜。我便出了一道谜语:“英国伦敦一条街上有三家裁缝店,裁缝个个手艺高超,其中一家首先挂出广告:‘本店有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家也不甘示弱:‘本店有英国最好的裁缝。’猜猜第三家店会打出什么样的独具新颖的广告词?”学生热情高涨,思维火花在跳跃着,两分钟后,答案以纸条的形式呈现于我眼前。在学生热切的目光中我看完了所有的答案,然后说道:“很多同学都认为第三家店会打出‘本店有世界是最好的裁缝’的广告词,这条虽好,但不够新颖和创新。这家店到底打出怎么样的广告词呢?”略加停顿之后,我接着说:“我班郑哲、虞春华同学的广告词是‘我是这条街最好的裁缝’,顾锦雯同学的广告词是‘本店有这条街最好的裁缝’,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二位具有创新思维的未来广告设计师吧!因为第三家店打出的广告词就是:‘本店有这条街最好的裁缝。”’在一片“噢”、“哇”声中热烈的掌声响起,这两名同学脸上洋溢着自尊自信的光彩。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幽默情境。幽默在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上有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运用幽默,能有效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课堂氛围中陶冶健康的心理。

三、巧妙运用哲理故事,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哲学,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什么?”哲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保障,哲学能提高人心灵的境界,活跃思维,明理导行。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蕴涵哲理的故事能有效启迪学生的心智,塑造健康的心理,提升素质。如在讲授“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一内容时,我运用了一个哲理故事《半壶水和整壶水》:有一个人在骄阳似火、酷暑难熬的沙漠中艰难跋涉着。没有水,他饥渴难忍,找啊找啊,终于发现一个吸水机。他迫不及待,使劲抽水,但滴水全无。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却发现旁边有一个盖着盖子的水壶,上面写到:“由于天长日久水壶里只剩下半壶水了,你必先要舍得把半壶水灌进吸水机中,才能打出满壶水来。记住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他小心拔开壶塞,果然看到半壶清水。望着水,他思想斗争得很厉害:是马上倒进干渴的喉咙,还是照着字条所写的倒进吸水机?如果倒进吸水机而打不出来,又该怎么办?最终,他还是选择字条所讲,把半壶水倒进吸水机,过了一会,吸水机果然流出了清冽的水,他痛快地喝了个够,并在走之前,将水壶装满了水,盖上塞子。这个人抗拒了小得而死的诱惑,选择了舍得而生的希望。通过这则哲理故事,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延续,有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只有拥有一颗善良、感恩、善于抗拒不良诱惑的心,才能造福自己和他人。哲学故事的运用,启发了学生,也为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正确对待时尚,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尚俗称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定时期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是众人相互影响、迅速普及的结果。健康的时尚文化是现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但时尚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有些时尚不可避免的带有肤浅、庸俗、猎奇的特点,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追逐时髦的心态,往往成为追逐时尚的主体。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追求时尚应该成为我们教育者关注的话题,在我校就有这么一些学生,他们染发戴耳环;将明星的相片贴在书本上、铅笔盒上、课桌椅上;大声唱着流行歌曲;上课不听课,而是忙着将明星和歌名编成顺口溜;课外打电子游戏、上网玩游戏,等等。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反说老师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依旧自我为是,我行我素。这类学生以为很时髦,是新生代。显然,时尚已确实在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悄然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此,在讲授“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一内容时,我将学生身边的不良诱惑与时尚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健康的时尚,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时尚,用典型的事例分析说明,追求时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进取的心态,要杜绝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以免贻害身心,耽误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