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1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建筑施工管理

一、建立安全责任管理体系,强化责任落实

施工企业应该针对各部门以及人员,制定出相对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样的话,目标考核管理才能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企业的各部门以及人员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话,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就必须要制定出来,工作的目标需要有所明确,并且还要配合其他机构和部门,只有这样,各部门之间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的局面才是最和谐的,在安全管理中也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标。

2、可以有效地调动有关部门及人员的积极性。在施工单位中的每个部门,安全职责的规定都是存在其中的,究竟要怎么样才能很好地履行这种责任,制度和管理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很好地提升,这样的话,在安全中,各级人员都能够参与,并且对其引起重视。

3、考核与经济挂钩。考核各部门以及人员责任的履行状况,还要检验安全目标的实现情况。要结合工资和奖金,只有这样,各级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才能被激发出来,将企业的安全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若是大家都能够对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就会逐渐减少。

4、抓好安全责任的落实,使企业所有人员都有自我安全荣誉感和参与感。若是能够很好地实现安全目标,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会随之增长起来,全体人员的安全工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这样的话,违章、隐患、事故的出现就会减少很多。

二、建立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

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应建立以专门安全管理机构为核心的全员参与的模式,建设部于2008年5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的通知》(建质[2008]91号),明确了安全机构的专门化、权威化。同时要求施工项目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加强了施工项目的安全组织保障。

建筑施工点多面广, 安全生产管理时效性强,施工生产存在临时性。要抓好安全工作,安全管理机构必须要切实履行职责,把企业安全的管理制度落实到项目及工人, 真正地把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落到实处。通过努力,避免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在保障能力建设的同时,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特别是法人代表的安全意识及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当重要。领导重视也是施工企业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基本条件。因为,安全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机构、人员、资金、技术、层级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领导的协调及决策。因此,领导的重视程度, 对施工企业是否能搞好安全生产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安全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保障。

三、建立双层管理双层约束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制约机制

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不是很强,这样看来,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效能也就不会很强,通过分析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建筑工地的从业人员对于安全意识并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更严重的是根本没有这项工作的能力,反而还要继续做这份工作,在上岗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岗前培训。因此,在现场中施工的人员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就成为出现最严重的现象。通过调查施工生产安全施工,我们发现出现事故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违规现象造成的,这就说明,当前在施工现场出现事故的最主要也是最多的原因就是人员没有对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在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将安全意识灌输到自己脑中,使安全生产文化意识、劳动技能和安全防范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双层约束管理方式在建设安全管理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即:主抓项目对班组及工人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机构的组织管理。做到双管双落实。把安全工作沉到项目、沉到班组、沉到工人。这样的话,全体人员才能都被调动起来,上面的违章现象也才不会再发生,杜绝麻痹侥幸思想,使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现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真正地完善了建筑施工安全保障制度,体现了安全施工的核心理念。

四、建立激励安全措施管理体系,强化经济制约手段

目前施工企业的安全激励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经济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经济手段不失为有效的安全激励手段。但仔细分析还可看出,安全激励方式还存在重罚轻奖,以罚代管的问题。奖励和处罚的目的一致, 都是通过对后果的强化来改变人的行为。前者通过对人的鼓励强化安全行为,后者通过对人的负刺激来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出现。但若二者使用不均衡,则效果不会等价。目前尽管很多施工企业也进行安全奖励, 但奖励的力度和频度都无法和处罚相比,这样不能激励工人的积极性。所以经常的奖励和对违规的处罚对保持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已形成的安全行为也有可能逐步退化。

因此,在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激励手段方面,提出奖惩均衡的激励模式,即使奖励的效果和惩罚的效果等效,也可简称为“等效”安全激励模式。

参考资料:

[1] 韩联峰,李海鹏.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价值工程. 2010(27).

[2] 李占云,赵国安,范秀蓉.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J].现代职业安全. 2009(08).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2

关键词 物流管理 助理物流师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整合经济资源和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3月10日 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明确了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纲要。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逐步成熟的前提下,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整体需求持续增长,但目前,掌握现代物流实操管理技术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二、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对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持证人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持证人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物流专业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有利于保证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入实施,对物流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所在学院从推行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以来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物流行业业态变化快、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现实,据调查,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或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经济贸易部门共需要400多万物流管理人才。从市场供求情况看,目前我国从事物流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万人,其中有管理经验、接受过系统理论教育、拥有资格证书者甚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是加强理论或体系的学习,而且还注重案例和实际操作的培养。即如何去操作,如何才能胜任工作,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等。而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存在脱轨,难以从本质上突出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学习能力。

目前,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职业型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

三、物流管理课程具体改革思路

本文系统分析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对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进入深入分析与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一)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三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要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进行讨论,把学生带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分析,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剖析案例,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培养学生进行物流业务分析、物流系统处理,物流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等能力,适用不同物流岗位的需要。

(二)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和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证书提供方便。在各知识点学习完毕后,组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模拟考试,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三)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改革。

在实践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把 3 个项目安排到各个学期中 总体上是以子项目为单位形成学习单元(课程),最终形成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作者: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产业组织与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3

AMT总结多年建设知识管理系统的经验,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搭建可持续、可积累的知识管理体系;

梳理、呈现面向业务价值和人员成长的知识内容;

实施“方便易用,有用户粘性”的知识系统。

搭建可持续、可积累的知识管理体系

作为国内最早的知识管理探索与实践者,AMT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实践过各行业知识管理。从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体系、行为举措三个方面能够帮助客户有效地落实知识管理,通过系统化的知识管理工作的推进,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型组织的目标。

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可分以下三步(见图1):

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是什么”

通过对于企业愿景、战略的理解,结合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诉求以及对知识管理标杆企业的研究,明确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明晰知识管理对于战略的支撑重点,把握知识管理的建设方向。

搭建知识管理体系需要“做什么”

在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的驱动下,通过搭建知识管理体系,支持知识管理愿景与目标的实现,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内容体系,包括基于流程的知识梳理、知识分类体系设计、知识管理工具导入应用等;同时为了保障知识内容体系的运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机制、绩效激励、技术平台与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这两部分是知识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

实现知识管理体系的落地需要“怎么做”

通过明确知识管理建设策略,确定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和目标,再根据这些目标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举措。把行动举措分解成行动任务卡片,将知识管理体系的落地工作分解为具体的可实施的工作任务,并明确各工作任务的相关责任主体,推动知识管理体系落地,促进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的达成。

梳理、呈现面向业务价值和人员成长的知识内容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AMT认为,首先要识别企业需要哪些核心知识,一个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反映了该企业业务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知识。我们建议从两个维度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一是基于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梳理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中存在的知识,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二是以人和岗位为核心,基于员工的成长需要梳理出企业知识,从传统的单维度的文档管理变更成多维度的知识管理,(如图2)展示了知识管理体系的梳理思路。

基于流程的知识梳理

通过识别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以其为核心梳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在基于流程的知识梳理中,流程负责人心中要有 “181”知识梳理模式:即针对一条流程,在流程运作的各个节点上就有1组可以挖据的隐性知识。有8大显性化的知识文档(如模版工具、成果示例、制度标准、工作指引、法律法规、岗位说明、专业知识、经验总计),在流程的各个节点上有1批可以咨询的专家。

“181”知识梳理模式

基于人才培养的知识梳理

在流程梳理的同时,基于人才的培养,梳理形成支持人员成长的“5+5”模式。从新员工刚刚进入公司,需要学习岗位基础知识,到成为老员工后分享经验知识,再到复合技能的发展,到显性知识的贡献及隐性知识的贡献,从而形成从徒弟到师傅,知识需求者到知识贡献者的转变,在实现过程中设计了知识5图及5种工具(见图4):

为使梳理出来的知识在平台上能被有效结构化管理,设计了“知识分类体系”,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知识目录及目录基础权限、知识多维分类属性及文档命名规范(如图6):

实施“方便易用,有用户粘性”的知识管理系统

在知识管理建设中,建设“方便易用,有用户粘性”的知识管理系统尤为重要,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中,基于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系统规划,就能够指导系统建设的进行。目前,在企业里常见的知识管理系统四大核心需求包括:

统一的知识贡献与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对已有平台的信息集成,建立知识主渠道,实现知识有序的积累和共享,并保障信息安全。

基于流程的知识平台

以流程为主要形式进行知识的积累、展现和共享。

专家网络与人员成长平台

建立以专家为核心的网络,搭建专家知识积累和共享的平台。

以人员成长需要的知识为内容,通过知识地图的形式展现。

互动的知识交流平台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4

关键词:企业教育 培训 管理体系

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为承接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提出通过创“一优二先”,争当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省级电网企业的排头兵,以“三个发展”为思路,实施“四个转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对公司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促进教育培训提升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1.教育培训存不足

教育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仍存在几方面不足:

1.1培训资源管理不当、难以高效利用

公司培训资源缺乏规范管理,难以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得不到动态、高效的利用,不能很好促进公司培训工作的改善。

1.2内部沟通不畅,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

公司的隐性知识如员工个人工作经验、创意或心得等,由于缺乏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无法被记录保存,容易流失。

1.3平台建设不完善,知识共享困难

公司教育培训体系中缺少知识管理模块,教育培训系统中也缺少支持资源共享的功能,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意识淡薄。近年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得到飞速发展,但相关资源建设未同步发展,资源建设落后于培训工作,阻碍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上述不足,对于如何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实现转型,以满足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知识管理思想纳入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加强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拓展员工沟通渠道、完善相关平台建设等工作,助力公司教育培训体系转型。

2.知识管理建体系

公司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教育培训体系转型需求,搭建“以知识层建设为基础、以流程层建设为核心、以支持环境层建设为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提升培训资源建设水平,支持公司建立“四位一体”的标准培训模式,助力公司成为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2.1知识库建设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利用各序列各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形成相匹配的知识树。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培训成果资料,以知识树为引导,根据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原则,形成包括课程库、试题库、师资库、培训基地信息及公司文化、制度等的知识库。各类知识库通过知识标签建立联系,形成员工和组织知识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2.2知识运营机制建设

知识有效运营指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动态管理的闭环运作,达到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中流动,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促使知识不断累积的目的(见图1)。

知识获取,外部知识内部化。指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换到企业内部,并能够为企业所用的过程。知识获取包括采集、认证、储存和更新四个阶段,对应设立知识采集机制、知识认证机制、知识存储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以完成获取知识的任务。

知识固化,巩固知识防遗忘。通过个性化课程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和试题考核等手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服务实践、学以致用。

知识共享,管理效益最大化。为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公司构建并加强多种知识共享途径,畅通多方沟通的渠道。

知识应用,实践提高生产力。知识只有在组织中得到应用时才能增加价值。公司通过搭建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应用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2.3流程及信息功能设计

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良好支持。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进行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建设工作。

知识管理流程。以业务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最终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包括知识抽取流程、知识利用流程、知识评审流程及知识管理考核激励等流程。公司根据员工的知识贡献制定不同级别的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知识管理。

信息系统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集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师资库、基地库、文档库等为一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以网络培训实体化运作为手段,构建实现公司知识协作、知识收集、知识传承等功能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还紧密联系公司的生产业务、培训和评价等工作,帮助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公司知识协作共享,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见图2)。

2.4知识动态管理运行

知识动态管理包括线上及线下知识管理。线上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岗位知识学习包、学习效果验证、建立学习档案、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内容。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为下一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提供参考。

线下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及考核、培训服务实践、课程开发和创新等内容。公司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反馈,公司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和创新,进一步丰富知识树和知识库的内容。

3.知识管理显成效

3.1建立公司知识库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覆盖率高的知识树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公司几大序列包含课程库、师资库、试题库、案例库等内容的知识库,并定期邀请公司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知识库内容的正确、合理性进行评审,组织人员对知识库进行更新维护。将公司知识体系内容导入信息系统,设置知识标签链接,实现知识查询和学习等功能。

3.2营造知识创造氛围

通过制定知识更新、创新、认证、共享等流程以及相关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维护、修改,让员工角色由知识使用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员工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定期的班组内部分享会,实行轮讲机制,锻炼每位员工的讲授技能,促进了知识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积累公司知识资产,预防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

3.3优化公司培训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岗位学习包推送、学习与测试关联、员工学习档案建立及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员工学习、测评、档案记录、需求分析的全自动化管理,极大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公司教育培训的优化。同时,知识资本的积累和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巩固,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基础。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5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6

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作为知识对象的知识管理,同样也是管理领域中的新事物。从整体上,我国学者与其他外国学者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我国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资金状况、市场份额以及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经过分析后,制定出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进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然而,其他国家对知识管理的看法与我国学者的看法不一致,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他们都十分注重知识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将知识创新作为目标。

二、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现知识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社会,面对此种发展状况,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必须实现知识管理。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符合知识经济中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图书馆如若实现了全范围的知识管理,那么图书馆组织以及个人的生存方式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实现整体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个企业或部门拥有“高、精、尖”的人才,那个企业或部门便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便会占领竞争市场的制高点。如今,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一方面那个为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增砖添瓦,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看来,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信息资源的整合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来完成。然而,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很多高校将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辅机构,进而使得图书馆很难留住一些文化素养高的人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强调以物为中心,往往将工作任务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实践表明,这种以制度为标准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职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当前,很多图书馆中的人员再培训机制不完善,职员的职业素养低,这些都无形中造成图书馆中高素质复合人才的不断流失。目前,图书馆中人才结构的失衡,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手段未全面转向自动化、网络化以及现代化,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与知识的交流。针对图书馆当前的管理现状,图书馆必须实现全面的知识管理,促进资源的整体配置。

(三)及时了解知识流向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有助于人们及时的了解知识的流向,掌握知识动态的发展方向,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以及再增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知识产生以及知识创新的场所,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时期,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的发展,很多用户需要借助网络进行图书检索与查询,可以说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管理员的中介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少,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渐渐失去了竞争力,逐渐被时代淘汰,针对此种发展现状,图书馆应极力发挥其自身的资源技术与管理优势,对图书馆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得广大师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急需的相关资料。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观念,开拓思维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人们的知识获取途径在不断扩大,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范围与形式在不断扩大,高校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渐渐得到了改变,知识交流方式的变化不断推动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只能以及管理观念的变革。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图书馆是显性知识的集散地。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高校的图书馆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交流与知识整合的场所,我们应全面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综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

(二)不断更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

知识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财富,高校的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职员素质的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流程的优化,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用户的愿望、要求、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知识激励机制,激发广大馆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管理应坚持的准则,在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图书馆还应不断完善其他各项制度,尽可能的将广大读者的要求,以及其实际需要落实到实处。

(三)积极推进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

面对当前日益竞争的残酷现状,图书馆应结合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审视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体系的构建。先从管理内容上分析,目前,各种新的检索工具的出现就是人类在向管理内容不断前进的趋势,然而由于其组织方式的缺陷,我们应对管理内容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广大用户能够在目录数据库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而言,人才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当前图书馆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图书馆应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才的管理,鼓励广大的馆员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吸收、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