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文1

一、地理教学媒体在优质课堂中的效应

1.多方面全方位展示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借助地理教学媒体有助于客观地展示地理事物。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1],将宏观的事物展示出来。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运用图像、视频全方位展示宏观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风雨天气一节,利用天气预报的音乐与视频,将同一地理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现在课堂学习中。

2.积极有效调动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媒体,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教师以杯中加入水形成水蒸气的小实验引入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集中学习注意力。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一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太湖平原景观,通过直观图像形式向学生展示该区域的农业状况,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视觉效应,调动其探究农业区位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积极性。

3.合理高效落实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的落实中,地理教学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学媒体代替单调枯燥的板书、教师讲授,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方式多样化,与单一的板书语言相比,它更能全面落实教学环节。如锋与天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演示冷暖气团相遇时的情景,以直观方式展示教学的重难点,理论原理实验化。从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来看,在地理必修1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宏观地球运动,自然界水循环等,多媒体技术可把这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无法观测到的地理事物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二、高中优质课地理教学媒体运用分析

1.地理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照教学媒体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分为地理教学资料、地理直观教具、地理视听教学媒体、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四大类型[2],如图1。

2.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统计分析

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自然界的水循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锋与天气、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农业为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七节优质课中,教学媒体的使用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使用多样性分析

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的四大类,对高中地理优质课中的教学媒体进行分类统计,以分析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优质课在进行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不同种类的地理教学媒体,注重教学媒体使用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各种教学媒体对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各有优势,教师充分把握这一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七节优质课以系统地理为主,教学内容较为宏观,教师在该内容的教学中多辅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资料作为教学的参照和依据,即使在多媒体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直观教具和视听教学媒体,多与计算机多媒体结合使用。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以其内容丰富、容易操作等优势获得地理师生青睐。

(2)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分析

地理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地位,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媒体特性,考虑各种教学媒体适宜表现的内容[3]。笔者从呈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可控性、参与性五个方面对优质课中地理教学媒体所表现的技术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为使地理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有可比性,对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的表现力进行了等级分类。教学媒体在某一特性方面的效应分为4个等级,“3”表示这一教学媒体技术特性较强、较易、课堂教学效应较好等积极方面;“2”表示技术特性一般,与其它教学媒体相比没有明显优势;“1”表示技术特性呈现力较弱、较难、较低等消极方面;“0”表示教学媒体缺乏这一技术特性。以此为基础,对4类教学媒体技术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4类地理教学媒体在技术特性的表现效应方面各有优势。仅考虑呈现力方面,板书板图、挂图图片、投影、视频、网络类的视觉教学媒体呈现力较强;音乐、视频和网络媒体时间特性较强;声音特性比较特殊,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具备这一特性,仅限于音频、视频和网络类的教学媒体;综合来看,视频、教学软件和网络的呈现力强,五方面的教学特性整体配合较好,如图2。再现力技术特性方面,除直观教具操作性不强外,其它教学媒体都有较好的再现能力。教学媒体的可控性和参与性方面,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较其它教学媒体更具优势,在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予重视。全面考虑呈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可控性和参与性因素,视听媒体技术特性较强,现代信息类技术媒体是最具优势的媒体。

(3)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专业特性分析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复习课 教学策略

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顺应时展潮流,实行中考科目改革,设置“综合科目”考试。地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1 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2 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4 立足单科,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5 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文理综合能力测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联系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地理教学应融入语文、历史、理化等学科知识。因为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联系较为密切。这种密切的学科之间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旨在探究高中地理与中学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

1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其综合性强,兼容性广,在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

2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①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材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而是只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教学课堂教学。②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③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是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3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3.1 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3.2 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①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②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③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文4

论文关键词:地理新课改;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地理新课改全新定义了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师生观,地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理念的刷新,引发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向变革。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就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构建。

一、地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的新阐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运行前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教学过程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大致进程,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二是教学过程运行的评价,前者是静态的,但规划了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是动态的,是对静态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如图1)。

二、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渗透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要着眼于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全面细致的指标设计来促进教师对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大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完善教学设计要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达成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奠定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地位,确实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标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论教”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应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而建立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为学而教”即评价指标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考虑学生“学”法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强调为学生重组认知结构,搭建认知桥梁;在知识的理解上,关注学生经历与体验,注重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极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或练习的机会;在方法上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好学、乐学、勤学。

“以学论教”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地理教育国际表明:2l世纪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活跃、责任应通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中行为来显现和培养,生动而富活力的课堂互动景象,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馈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思维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六大“状态”全面捕捉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基于“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3.评价指标的陈述应具有诊断性、可操作性传统的评价指标内涵有着外延无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标把握难度。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则能事半功倍,达成评价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作用,否则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师生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互动景象及教学课堂氛围等等内容进行达标衡量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根据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目标陈述应当可观察、可测量,能使教师根据目标陈述对学生标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同理,对地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陈述也应当是具有可测量性的,应当用易诊断、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陈述与界定,即指标的陈述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测量得出较准确的评价结论,亦即使参评人员一语读之可诊断,一笔评之可操作,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思性”。对于部分评价指标还可以“条件+目的”的结构形式作细致化的陈述,加强指标的易诊断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条件”是教师从学出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目的”则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或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三、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教学设计水平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在后面单独构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视和缺失的部分;教学目标陈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师的共性,其陈述技术应体现现1受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的灵活性;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运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识属性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见表1)。

2.教学过程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学而教”指标体系构建,从知识传授、理解、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评价设计(见表2);“以学论教”指标从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六大“状态”进行构建与设计(见表3)。

在以上两大模块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自评比例应当最高,学生和同行评价次之,因为新课程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自评,教师在反思中对自己进行评价,其真实性较大,故自评所占分数比例最高。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对教师的评价是全程跟踪的,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评价结果效度强,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评价方面。同行或专家掌握教学设计理念和懂得教学规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法把握准确,但由于不是经常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评价则随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同行(或专家)与学生正好在评价的侧重点上互为补充,因此他们所占比例相当。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文5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次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我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

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

3.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环节。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初中的地理课堂多数以“师讲生受”进行,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强调理解的是质而不是信息的量,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范文6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去,对此我认为:

1.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二、立足地理学科,抓好双基,提高能力。

新课标虽然重点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三、加强地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渗透,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政、史、地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四、抓好地图教学,提高读图能力.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学地理必定要用“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五、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