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论文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1

作者:李国杰 单葆成 马云启 刘广林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项目主要针对辽宁省西北风沙区与沿海地区风蚀沙化严重、缺乏耐盐耐旱林木品种及粮食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带及西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与示范”及“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重点开展抗逆性树种的保存与选育、防风固沙体系建设及旱作节水高效栽培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第六,实施“新农村能源、环保住宅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示范”等项目。项目针对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等问题,进行“新农村能源、环保住宅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示范”及“辽宁农村储粮装备技术及绿色储粮示范”项目研究。加大引进创新力度,培育高产优质农业新品种“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累计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6000余份、配制新组合2000份、利用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方式选育玉米优良自交品系127份,选育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190个,新品种推广面积累计3亿亩,使辽宁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5%以上。累计引进国内外高油、高蛋白、高油亚比材料和特种花生新品种(系)89个,育成花生新品种6个。选育林木、畜牧、水产等新品种40个,丰富了辽宁省种业市场,提升了种业品质,为辽宁农业的健康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由辽宁省农科院牵头的国家粮丰工程项目“东北平原南部(辽宁)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中,5年中在全省内累计建立核心区、示范区4800万亩,技术辐射面积基本覆盖辽宁省玉米主产区。2009年落实超高产田169亩,其中138亩达到吨产,建平县50亩超高产田块最高亩产达1157.16公斤。通过对水稻减氮增效丰产技术、化控技术的应用,旱种湿管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安全高效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辽宁东南沿海、辽河平原三角洲、辽宁中部和辽北四大稻区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集成模式,技术辐射面积590万亩,2009年有330亩超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32.8公斤。针对辽宁省大豆生产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立了辽宁南部、中北部地区及辽西半干旱区保苗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模式,5年中累计建立大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田11处,合计示范面积6201亩,平均亩产达216.6公斤。通过农业新品种的应用推广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为辽宁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科技特派行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特派行动以科技特派行动为载体,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把人才、技术、信息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村一线,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在农村创新、创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共有72个县(市、区)开展了科技特派工作,累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团17个、市级科技特派团190个、省级科技特派组63个、科技特派员2784名、培养农民技术员3445人,全省累计有7853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农村一线。行动开展以来共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798项、形成利益共同体171个、引进新品种1823个、推广新技术1293项、研发新产品562个、申报专利131项、建立示范基地2277个、基地面积278万亩、创办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1226个、开展各种培训7000余(场)次、培训农民70万人次、发放资料170万份、安置劳动力就业51.7万人、辐射带动农民143.2万人、增加经济效益209.4亿元。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在省内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工作模式,即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开展科技扶贫、创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由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农业专家,5年中累计组成80余支科技服务队,针对各县区的农业特色,举办果树栽培、棚菜生产、畜禽养殖等各种培训班1200期,培训科技带头人、农民等18万人次,累计发放光盘、技术手册等资料70万余份,发送农作物优良品种种子10万公斤。通过建立新成果示范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措施,推广新品种200个,引进科技致富项目300项,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户,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0亿元。实践证明,科技扶贫及送科技下乡更新了农民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促进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方式,采用政府搭台、专家支撑、技营结合、农民受益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对农民科技咨询、求助的快速反应、有效服务。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今后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在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应用与开发研究的同时,加大基础性研究力度,使三类研究的战略布局及人力、财力保持适当均衡,推动辽宁农业科技持续发展。(遵循农业科技工作的自身特点与规律现代农业科学是在科学整体化浪潮中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处于科学结构中的基础自然科学到农业生产之间的应用技术科学的广大地带,它也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地带。农业科学技术不同于工业科学技术,它包括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的完整体系,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自然规律和生物规律的支配,物化的生产资料不能以其他的物质取代,但直接又影响到农业技术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又有知识形态和信息形态的非物质性成果,并难以受到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还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农业科技工作的特征和规律是农业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综合体现。实践表明,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只有认真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办事,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推动辽宁农业科技工作快速、良性发展。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多学科、跨地区协作攻关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规模不断增大,分工也越来越细,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问题普遍带有综合性。这些科研任务的完成,必须组织大协作,乃至区域或国家规模的协作,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大成果。因此,要加强横向联合与协作,推动多跨部门跨地区、专业多学科的联合科技攻关。例如,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完成的“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及其应用”科研项目,就是以沈阳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12个单位跨部门跨地、多专业多学科的科技力量,开展大协作,联合攻关,并获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此外,在农业的多学科的横向联合上,重视了学科间渗透与交融作用的发挥,实现科技项目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目前,辽宁省在启动实施的重大专项,特别是重大专项,均规定要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坚持走大联合与大协作之路。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创办科技型企业(企业集团)和经济实体,依靠科技进步,生产、销售科技产品,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运用高新技术改选传统农业所谓农业的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辽宁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服务于发展辽宁经济和完善辽宁农业功能的需要,把辽宁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用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融入传统农业,使高新技术向传统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领域渗透和扩散,形成新农业产业;用结构优化促进辽宁农业结构优化,将资源依托型的农业发展成依托型农业,实现农业高产、优质和高效;用融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投资体系;用组织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理运行机制;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展生态型的科技农业;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使辽宁省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重高素质科技队伍建设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因此,辽宁省在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实践中,首先,对现有农技推广干部不断加强正规的专业技术教育,使之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需要。其次,努力拓宽广大科技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新技术应用水平和科研能力。注意充实农业科技队伍,加快培养学术带头人。研究人员的引进要始终坚持高学历、高素质的原则。第三,注意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保持专业科技人员的相对稳定。第四,认真组织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地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参与科技示范区、综合开发区及各类生产基地建设。第五,不断改革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动态管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技术推广应用与培训农民相结合农民是农业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和获益者,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必须大力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首先,举办培训班,传授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实施“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和“绿色证书”等,为辽宁农村扶贫开发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蓝领农民”。其次,建立科技示范服务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服务基地,让农民更直观更实在地学到农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第三,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通过完善乡镇一级技术推广机构、建立村、组两级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农民技术协会和发挥农技专业户、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加快新技术传授、吸收及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加大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力度首先,创新农业科研体制。(1)将农业科研、开发、推广应用相互分割的关系转化为相互衔接互为一体的体系。(2)将农科教分离、产学研多主体化转化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3)将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的物质、精神奖励与产权、专利分离转化为一定程度的结合,建立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和多元化的分配方式。其次,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1)加强组织领导,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农业科技项目。(2)建立新型项目管理体系,基础研究项目实行基金项目制,重大科研开发及示范项目实行公开招标的方法,重大综合性项目探索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3)建立财政投入、金融贷款、企业投入、社会融资等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4)克服短期行为,对项目实行长期的目标、分段检查、适当调整的连续性管理办法。再次,创新科技推广体制。(1)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修订与完善农业技术法规、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人。(2)建立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保障制度,大力培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3)建立责权利共享制,以效益分成的方式调动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积极性。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2

关于“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思想根源和现实根源。其产生的思想根源主要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现实性,提倡经世致用,这也体现在儒家的科技伦理思想上。在对待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问题上,儒家格外重视和强调“六府”“三事”。在儒家看来,“六府”“、三事”是经世致用的“正统技术”。在这些之外的东西,即所谓的“奇技巧”。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能够发展起来的科技都是为人服务的。天文学、农学、医学等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就是因为这些学科与社会稳定有关。其产生的现实根源主要是:由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的。“以农为主”的社会产生了男耕女织自然分工、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势,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型。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种文化追求所产生的结果则是关于如何“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等一些列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及其在治国安邦等现实社会中物化出来的经世致用之学。此外,人们认为在这个“以农为主”的社会,幻想是没有用的。历来,农业文化都讲求”重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人们普遍比较安分守己,注重四世轮回。在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提到,发展记忆是因为生活中有此需要。对于农业社会的人来说,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在他们眼中,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要老是保存。与西方工业社会讲求冒险、批判、怀疑的直线型发展方式截然不同。

二、“经世致用”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传统技术转为现代技术众所周知,科学原理的突破才有了技术。而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的前提就是科学原理有所突破。一项科学原理的突破就要求人们敢于冒险、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古薄今”是古代社会人们的普遍心态,人们总是奉行于一种守旧的观念,忽视创新。所以,中国古代把守旧的思想认为是一种信仰和美德,从而失去开拓进取的理念,使社会发展进程缓慢。保守性因素的思想造成了国民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心理。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古”作为评价道德高低标准的依据,崇古薄今的取向将阻碍我们的创新精神,也不利于竞争和开放意识的养成。尽管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方式较之古代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是根深蒂固的,它的负面影响在短期是难以完全剔除的。

(二)影响近代技术的顺利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其突出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在封建社会中表现为直接满足封建王朝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现代化多讲究程序、标准化。标准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过多强调实用不利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科学思想的历史上,炼金术的存在先于化学,占星术先于天文学。只有通过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一种关于真理的不同的逻辑标准,科学才能超越这些这些初始阶段。而如果人一味的把自己局限在其可观察到的直接经验的狭隘圈子里,就不可能获得真理,必须大胆实践,敢于尝试。同样,现代中草药、护肤品等等的使用,都需要一个过程方能看到结果,而过于强调实用,就必然会影响近代技术的发展。

(三)影响近现代技术教育的质量“经世致用”思想对近现代技术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用至上”将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的畸形化。实用至上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的商品化、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和教育取向的市场化,也就是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活动。其直接要害在于,以眼前、个人、经济的需要去取代长远、社会、全面的发展需要。目光短浅,导致教育上的短期行为。教育者片面追求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并据此去制定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中施以应变能力和实际技能的传授,而受教育者则抱着学得一技之长可在社会上多赚钱的目的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将导致急功近利主义的泛滥,致使人才畸形发展。技术至上也造成科研人才枯竭。最终结果是这种偏重实用学科,忽视人文教育的态度将导致人才文化素质的普遍下降。

三、“经世致用”的现代价值分析

(一)作为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在我国历史上曾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就传统手工业而言,我们知道,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手工业只是农业经济的一种补充,其存在只是为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服务,因此,传统手工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传统社会,“小民”的购买力低,而“男耕女织”的生产结构中又包含了基本手工业品的生产,诸多方面大大抑制了民间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导致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统治者“国家”、“官府”。这个阶层对手工业生产者来说虽然市场狭小,但购买力非常强,所以造成了生产重质不重量。中国传统手工业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官营手工业组织严密、分工细密,这为工艺性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传统手工业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与其具有很高的工艺性和严密的分工管理体制不无关系。对现代手工业的制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大大促进了科技管理体制转化效益的提高。目前针对企业如何利用和开发科技成果,并且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一主题,对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二,重视科技投入,重视人才,要在科研投入上拿出预算来长期进行投入,这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持以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并投身于改造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提倡“经世致用、兴邦论国”。数千年来,这种积极关注社会的“入世”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影响着代代中国人。今天,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如海尔集团的“争当世界500强”的精神,长虹集团的“以产业报国、民族兴盛为己任”的理念,都是古代中国“兴邦治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十一五”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开局阶段,是实现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的时期。科研机构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发挥重要的科技带头作用,是解决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吉林省各大科研机构的调研,提出了地方要想发展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才能形成生存与发展、发展与速度相互协调的和谐局面。

论文关键词:科研机构经济发展地方经济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十一五”以来,吉林省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要继续开创本省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必然要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地方科研机构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发挥重要的科技价值,是解决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区域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与区域科技基础紧密相关。区域科技是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之间内在的整合与联系,需要客观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当前的发展趋势需要发展区域科技,发展区域经济要尊重产业基础,发展区域科技需要根据本地区科技特点,要具备客观的发展条件,还要有足够的理性,与本地区的自然状况与环境相适应。笔者通过对吉林省几个科研机构的实例研究,对区域科技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于地方的发展模式。

1吉林省基本情况简介

据统计,吉林省现有高校4l所,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发机构125个,高校研发机构9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1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6个,初具规模的孵化器15个,包括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长春汽车工业园、长春光电信息园等,还有2009年成立的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基地。截止2007年底,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3,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产值4752.72亿元,这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94.9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226.08亿元,目前吉林省科研机构125家,科研人员11093人,科技活动当年经费支出143028万元,科技成果当年产出368个,科技论文当年发表3143篇,科研当年项目产出1519个,合同经费当年达到52697万元。

吉林省科技资源丰富,从领域划分主要有教育、军工、科技、服务等系统,从行业来讲,有航空、航天、农业、医疗、汽车等,大部分科研机构担负着分属不同部门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在各自的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为吉林省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按照科技活动的分类标准,将吉林省的科技活动进行逐项分析,见表1。

2地方科研机构发挥的主要作用

科研机构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主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科研机构是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专门组织的智力机构,它以科技成果形式奉献给社会。在以往的分类中,将科研机构按属性划分为中央直属与地方两类。从性质上说,国家科技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原国家部委属科研机构、国家“985”和“211”高校,及其所辖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机构的科研活动。地方机构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所属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国家科技队伍原来是以争取国家任务为主,从各大部委获取经费与资金,近几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单纯从国家政策中取得已经不能适应科研机构发展的需要,因此,争取地方及企业经费已经成为中直研究所评估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区域科技的角度划分,笔者认为,在本地区内科研机构统称为地方科研机构。本文所说的就是地方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的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其主要职责。

从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来看,地方科研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吉林省科研机构的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一直被称为“中国光学的摇篮”。从建国初期,该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只比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晚10个月。长春应化所于1996年在国内第一个实现十六大稀土的高纯化(99.9999%以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生产高纯度稀土的国家之一。这些都为吉林省乃至我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吉林省长白山真菌保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在以往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深入长白山腹地长期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采集分离了一大批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经济真菌,建立起了“长白山经济真菌保藏中心”,为开发长白山丰富的菌类资源打下了物质基础。并完成国家和省级科研计划项目15项,其中由李敬轩主持的利用大型真菌“树舌”研制的“肝必复”药物,开发树舌子实体8000余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个亿。

3发展地方科研机构必须解决的几层关系

3.1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关系

在近几年的科研论坛中,在对科技研发能力的投入上,在科研机构与高校上,一直是各抒己见。作为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建设上,有着同等的能力。早在l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先生就提出,大学不仅要搞教学,而且要搞科研,从此大学的功能由单一的传播知识,扩大到创造知识。

但是,现在的高校还是更侧重于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科研机构则更侧重于对科技前沿的探索,高校还拥有大量的科研教育人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虽然在科研机构也拥有研究生院,但是较之高校还有差距与不足,科研机构更注重科研。

3.2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关系

我国传统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就在于科技与经济相脱离,使得经济发展不能有效地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发展也不能有效地面向经济建设。前些年的改革,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由于对结合的机制、体制缺乏正确认识,同时在措施上缺乏有效地协同,使得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效果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由于科研机构在开发阶段与企业缺少联系,造成了科研机构提供的科研成果针对性不强,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率低。另一方面,现有的公共科研机构或体系尚无法满足企业的某些科技需求或者工程化服务。条块分割的科技资源配置体制,使中直科研力量难以同地方经济实现融合,创新活动的本地支持率和成果的就近转化率偏低。

3.3科研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行政力量对科技活动统得过死(其行为表现是超越科技生产关系层面,直接对科技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调控组织),制约了科技机构从事科技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政权力相互分隔制约了科技综合能力的发挥,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各项法律制度等极不健全,使得科技人员的社会结合(包括人才流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设置等)显得极不协调。

4地方科研机构的改进措施

地方科研机构有自己的特色,在各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各地政府部门应紧紧围绕这些优势领域进行有所侧重的工作部署。

地方科研机构基于地方迫切的现实需要,地方科技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为工作重心。因此,地方科技条件平台也主要是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活动提供服务,其侧重点是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化及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条件支撑。

(1)作为政府,应该在宏观指导、方向把握、全局协调、服务提供等方面下功夫,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具体研究工作之间的关系,减少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对具体研究工作过多的干预和事务性管理,减少科研机构,特别是各级学术骨干的非业务性工作负担。科研机构作为科技的主力军,有着相对敏锐的科技触觉,对地区的科技情况比较了解,同时对科技前沿问题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可以起到地区科技参谋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科技专家在对政府的科技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充分发挥专家的科技指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重点在于加强规划引导,在于协调管理,在于搭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于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地方科研机构进行一次重组和集成,组建适合地方特色的联合研究机构,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力度,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从技术跟随发展到具有独创能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并在所内按不同技术领域成立“技术转移中心”。

大力支持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以项目贷款,建立科技信贷平台,积极推进科技发展,为科研机构做好坚强后盾,免去后顾之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提高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向科研机构倾斜。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府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的领域。一方面,要制定出台积极的政策,加快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实际措施,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信息网络、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硬环境的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国内外相关产业新闻动态、科技政策、科研项目、专家信息等各种数据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整合,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搭建具有区域性、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服务平台。

(2)高校与科研机构要积极配合。要在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的培养既要做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又要注意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汇聚科研队伍夯实学科基础。认真研究学科的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在对未来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若干“绝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科研机构有较好的科技条件基础,拥有大量的科研仪器设备,可以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与师资力量,可以使科研机构的应用工程研究进一步理论化、深层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努力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尽快走上关键岗位。

(3)产业单位要发挥支柱作用,以支柱产业基地建设为主线,全面开花的发展格局。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把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安全需求等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开发适应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竞争力的商品。自主创新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的竞争。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关键要明确创新导向、明确重点、明确分类指导。企业是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科技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实现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的目标统一,打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调作战的平台,打造拥有完整自主创新链条的企业联盟平台。既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又要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敏感优势,必须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了解社会需求,能较快地设计出适销对路产品,主动地策划产品市场,然后将目标产品的技术问题交给科研机构来解决,做好与科研机构长期合作的准备。科研机构要积极配合,尽快使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5)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当我们分析与评估一个国家的科技体制时,不可避免地要分析与评价其成就与目标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目标是要成为科技大国,那么,出版物的高质量与数量及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就成为评价其成就的重要指标,但如果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科技进步的目标,那么,国家的技术贸易总额与技术密集产品出口额以及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就将成为评价其成就的重要指标。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研究机构的评价体系,评价一个研究机构,不要看它自身产业规模有多大,而是看它拥有多少发明专利,能够向企业转化多少成果,为社会服务多少项目,为社会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在加拿大,看一个科研院所的实力和水平,不仅是看它的科研能力,还要看它积聚社会资源的能力,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这是一种开放和互动的能力。在科研评价上不能只注重结果评价,科研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多关注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

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加快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科研机构要加强内部机制改革。加强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实行合理的劳动用人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现行的职称制度,推行岗位职务聘任制,实行按岗位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通过进行内部机制改革,按照新的机制和管理制度运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4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二、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三、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四、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五、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5

1.渔业科技投入不足据了解,挪威每年拿出整个海洋渔业产值的5%作为渔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而我国则严重不足。仅以为例,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722.0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占279.64亿元,贡献率超过1/3,但全市每年在海洋渔业方面的投入不足传统陆地农业的1/10,海洋渔业科技投入更是捉襟见肘,使一些很有开发前景的成果因缺少资金而坐失良机,影响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高新技术含量的提高。

2.科技创新力量分散能力弱从来看,全省有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等,但相比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科研队伍还比较薄弱。海洋渔业科研机构分属不同条块,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管理,科技创新力量分散,技术合作交流比较少。导致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成果不多,缺乏海洋渔业配套综合应用开发技术,难以形成合力突破海洋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导致渔业发展后劲不强,影响渔业长足发展。

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从目前的体制、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看,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影响渔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得渔业科技人员往往对科技研发重视,轻视成果转化工作,部分海洋渔业科技人员还没有走出实验室,不少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或处于阶段性成果。另外目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渔业科技研发人才严重短缺,尽管每年都有几百项渔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渔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使开发研制出的技术成果的价值没有很好得以体现和发挥作用。

4.基层科技推广专业人员紧缺实践证明,技术推广队伍在新品种引进繁育、示范推广、科技入户、技术培训、提升渔业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县乡等基层水产推广队伍与体系机制还较薄弱,渔业培训机构少不健全,渔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不足,特别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专家及中青年技术人员更少,出现了断层,远不能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加上推广方式单一,培训手段落后,推广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渔民本身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不强,使先进技术推广受到影响。

5.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相对滞后随着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推进,不仅需要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同时也需要财政、金融、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当前对于渔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研究建设还相对滞后,对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控制以及结果评价缺乏有机的关联,为后续制定政策提供的借鉴和经验还利用不够。出台的一些政策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不理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目标不够明确,许多渔业企业尤其是近些年新兴的渔业领域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了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四、提高渔业科技创新实力的对策综上所述,渔业科技创新与山东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还有发展的空间,亟须采取积极对策提高渔业科技创新实力,使其在促进海洋渔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是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财税政策。渔民目前的税收支出相对而言有些偏高,税收政策的针对性不强,资格认定门槛较高,一些支持性政策,中小企业根本享受不到,或者虽能享受到但是受益较少。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对渔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有必要对现有的税收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标准,特别是对渔业科技创新有贡献的企业可以适当提供税收优惠,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和创新结果的认定。应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信息,鼓励渔业高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效率,简化不必要的审核环节和手续。

2.加大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加上渔业产业的特殊性,渔业科技创新需要来自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因此,作为渔业大省,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渔业科技融资渠道,多鼓励社会投资,盘活不良贷款,加大银行贷款比重,开发适合渔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实现金融机构和渔业企业的双赢。尤其是对新兴渔业领域方面,要不断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直接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通过加大对科技风险投资的鼓励和支持,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渠道。

3.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赖科技创新体系的大力支持,应在沿海六市和重点海洋企业建设海洋研发中心、科技园和孵化器;建立一个从科研、开发、推广到进入市场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联合政府、渔业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等,积极开展科研协作,建立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网络。降低创新成本,开展跨区域、跨系统、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方式,提高渔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以及企业自主创新和吸收、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不断提高海洋渔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进步。

4.培养高素质水产科技人才队伍渔业科技工作技术人员是海洋渔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与山东省相比,县、乡一级渔业科技队伍人才匮乏,基础薄弱。要加强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为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改善他们待遇及生活条件。吸收更多具有专业学历的年轻科技人才充实到海洋渔业科技队伍中,优化海洋渔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产科技人才队伍。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实施,调动渔业科技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全省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为海洋渔业科技服务,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管理视线转向能带来价值增值的环节,由此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法开始流行。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不再仅限于自身的发展,与外界的合作也变得更加重要,由此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开始受到重视。这些方面决定了现在的会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环境的变化,构建新的会计理论框架成为必然。这种会计模式就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链会计模式。

价值链会计理论内涵

“价值链”一词最早是由著名的企业竞争战略专家麦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美国ABCTechnologies公司和美国价值链机构把价值链定义为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从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把产品通过不同过程售予顾客为止,当中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而价值链管理是对这一过程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方位管理。只有资金增值了才能产生价值,所以价值链管理最关注的是资金流。价值链引起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那么会计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管理理论发生了变化,会计也应有相应的变革。阎达五教授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链会计这一新兴概念。价值链会计把传统会计对单个企业的研究扩展到了对整个价值链的研究。总的来说,价值链会计可以定义为“在从供应商到顾客这条价值链上收集、利用、加工、存储、分析价值信息,实施对价值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和反映,保证价值链高效、有序运转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提出后,关于价值链会计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构建价值链的理论框架也就成为重点。只有理论框架构建起来,价值链会计才能应用于实际。另外,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才能真正适应环境的需要。

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价值链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的最高层次,它为会计活动指明了方向。传统会计目标反映企业的资金活动,为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以及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价值链会计是建立在会计是管理活动论的基础上,是价值链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应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考虑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首先,价值的创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价值链会计应动态地反映价值的运动。其次,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作价值的增值环节。价值链的整体实现最大增值,从而提高价值链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最大利润是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只有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才能使内部管理者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而且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现了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后,企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增值。所以价值最大化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还应包括整条价值链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总括为动态反映价值的运动过程,不断优化价值链,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控制,实现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传统的会计对象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运动。而价值链向上延伸到了供应价值链,向下延伸到了客户价值链,从而扩展了价值链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价值链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会计所处的环境极为复杂,有了合理、科学的假设,才能使会计工作正常进行。价值链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比传统会计更复杂多变。虽然传统会计的假设在价值链会计中依然可以存在,但是其具体范畴还是受到了冲击。要使价值链会计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成熟,价值链会计假设的合理设定非常重要。

会计主体假设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企业大量出现,企业主体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有形实体;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集团存在,拥有很多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又各有很多合资公司。一个企业的枝节蔓延得,错综复杂,相互交错;而且,有的公司的成立只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项目完成公司也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企业的存与亡只是瞬息之间。所以现在企业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会计的主体经常变化。

而价值链管理使传统会计主体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会计主体的边界大大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确定好会计主体,走出传统会计主体是企业的禁锢,才能明确价值链会计工作的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目前,虚拟企业的存在以及企业竞争的加剧,使企业持续经营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很多企业都面临着随时被清算和终止的命运。所以持续经营假设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企业信息,在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中,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也很必要。

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每笔交易瞬间就可完成,也可以及时处理向相关者提供报告。用户需要信息时可以随时从系统中调出。而竞争、兼并、企业虚拟化使得非持续经营的企业大量存在。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已经可以不存在于价值链会计中了。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而现在会计只能核算那些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业务。对于经营管理活动中不能以货币计量的活动,如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竞争力等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价值链会计是在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货币计量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人提出“货币计量假设扩展为价值计量,以核心企业为主体衡量整个价值链是否增值,对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金融风险等难以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可纳入价值链会计的范畴。”

价值链会计原则

传统会计有十三大原则,这其中除历史成本原则外,对于价值链会计基本适用。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的是经济业务的实际成本,但是市场价格是变动的,资产的价值也就会或增或减。历史成本反映的价值是过时的,对于经营管理决策不具有相关性。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要使整个价值链增值达到最大化。它所要求的价值必须是现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反映价值链上的价值。所以在价值链会计中必须将历史成本原则改为现行成本原则。现行成本原则是用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可以反映出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真正价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价值链会计可以扩展三个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社会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比其他任何资源都重要。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适应了这一变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源泉,所以在价值链会计中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社会性原则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发展,还应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社会价值最大化才能真正体现出企业乃至整个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可从社会的角度全方位考虑,这是价值链会计的社会性原则。财务-[飞诺网]

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刚刚兴起的和谐会计以及逐渐成熟的环境会计就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价值链上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应纳入价值链会计的原则中。

价值链会计计量

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已不能完全适应价值链会计,可以采用价值计量的形式正确反映价值链会计中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但是,直接从货币计量过渡到价值计量是有难度的。在价值链会计中,可以先采用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形式(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并存的方式。价值链会计的计量可以建立在两种目前流行的方法上,一种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另外一种是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ValueAdded,简称EVA)。

价值链成本会计价值链成本会计主要是从成本的角度去计量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只有成本达到最低,才能使价值链的价值最大。作业成本法目前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得到应用。所谓作业成本法就是对价值链的作业和成本动因进行分析,以便区分价值链中哪个环节的作业是增值作业,哪个环节的作业是非增值作业。在剔除非增值作业后,寻找新增值的上下游企业,动态地达到降低成本,实现价值链最大增值的目标。

价值链价值会计价值链价值会计是直接从价值的角度计量价值链的整体价值。经济增加值法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方法,最大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把投资决策、业绩评价和奖金激励统一起来。经济增加值法把经济利润作为企业的目标,与目前会计采用的会计利润有所不同。经济利润不仅考虑债权资本成本,还考虑股权资本成本,即:

经济利润=息前税后营业利润-税后利息-股权费用

价值链价值=期初投资成本+经济利润现值

所以,经济增加值的目标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完全一致。价值链会计的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渐完善起来。

价值链会计的报告模式

价值链会计的实时性和信息化决定了传统报告模式的局限性。传统财务报告不能报告非财务信息,报只是定期,使用者不能随时得到所需信息。所以传统报告模式已不能适应价值链会计的需要。

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ge,即可扩展商业语言)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国际联合会一直在推广这一标准。中国矿业大学张涛提出,由于XBRL是企业网络财务报告的标准,统一了网络数据定义和格式,计算机可以统一识别网络报告的基本元素,所以用户可以快速、可靠地查找到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另外,用户还可以便捷地对查找到的财务信息进行利用。所以XBRL的报告模式符合价值链会计特点,它提高了报表编制效率,及时提供信息;增加了财务数据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可比性,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决策。

综上所述,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构建新兴会计研究领域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更能完善价值链会计体系,促进价值链会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2)

2.李百兴.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财会通讯,2003(7)

3.张涛.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价值链会计构建.财会通讯,2005(3)

4.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会计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