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罐头食品;热杀菌;冷技术创新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状态,并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直接挂钩。食品行业历来是我国监管发展的重点,但是我国食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面对外来食品行业压力显得力不从心。我们以罐头行业为例进行调查研究。
一、罐头食品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与国际市场罐头食品生产销售分析
近年来来纵观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罐头食品的销售量呈现不同的增加趋势。罐头类食品在国外市场上销量较好,长期以来国外消费者对罐头食品的需求一直保持稳定。也许正是由于长期的生活传统使得罐头类食品的需求不减,国内市场上罐头类食品的需求不足,有时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进而导致产品过剩品质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来的过头食品销量呈现递增趋势。罐头食品的生产也日益多样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罐头食品出现在人们眼前。罐头食品的种类正在由单一像多样过渡。
(二)罐头食品生产销售中的问题
罐头食品的生产销售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生产上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安全为题,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罐头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如此,生产过程中的严格杀菌消毒是每个罐头食品生产厂家的基本原则。在生产过程中还会遇到到环境污染,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产品生产策略失误等问题。在罐头食品的销售中则会遇到贸易壁垒,销售策略制定失误导致产品过剩或不足还有质量问题引发的信誉危机等。
(三)罐头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罐头食品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产品的质量将直影响产品的销量。从国际市场来看罐头食品的供需还不够平衡,在我国罐头食品的需求不足急需优秀的产品来打开市场扩大内需。总的看来罐头食品的发展潜力巨大,相信在将来过头饰品的销售将继续上升,罐头食品行业的发展也将会迎来更光明的前景。
二、罐头食品的技术创新
(一)热杀菌技术
1.含气调理杀菌技术
这种技术用于弥补传统的高温高压杀菌以及真空包装杀菌等杀菌技术中所在的不足,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罐食品以及半成品之中。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对原材料产品进行完预处理后,将食品装在高阻氧的软包装袋中并抽出袋内的空气,同时注入不活泼的气体,同时对其密封,然后将食品放入到多阶段升温和两阶段冷却的调理杀菌锅内进行温和式的灭菌操作。
2.微波杀菌技术
通过对罐头食品进行微波处理,从而使罐头中的微生物丧失活性或是死亡,从而延长罐头食品的保存期,食品本身就是加热体,同时对食品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加热,不会出现对流传热。微波杀菌技术要更加优于传统杀菌技术。微波杀菌技术主要包括热效应和非热生化效应两个阶段。当微波作用于食品时,微生物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质的结构会被改变,微生物就会丧失活性甚至死亡,无法继续繁殖了。非热力效应也叫生物效应,就是指在温度不便的情况下,促使生物为分子发生变化,这种效应尚未被量化。
3.欧姆杀菌技术
也叫做直接电阻加热技术,是借助于电流在食品内部产生热量以起到杀菌作用,对于带颗粒的罐头食品,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一技术的不足是不能较好的处理较大尺寸的食品颗粒,食品材料的导电性决定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对于罐头类食品这种技术却是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冷杀菌技术
冷杀菌技术就是指在杀菌的过程中保持食品的温度不产生较大的变化的杀菌技术,可以保证食物所含成分的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食品材料中的营养成分的不流失。超高压杀菌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冷杀菌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压煤在食品中产生的超高压已到达有效杀菌的效果。超高压杀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罐头食品的杀菌过程中。
(三)栅栏杀菌技术
栅栏技术最早是由德国的研究人员提出来的,他们提出食品防腐的过程应是低温冷藏、高温处理、氧化还原、竞争性菌群、降低水分活度、防腐剂、辐射以及酸化等多种因素而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些不同的因素被叫做栅栏因子。在罐头食品存储的中,在多个栅栏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类特殊的防止食品变质的栅栏,罐头食品中的所有微生物都无法跨越此道栅栏,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栅栏效应”,相应的在存储罐头食品时所结合的各类技术就是栅栏技术。在现阶段,我国食品行业也已经开始了利用栅栏技术对罐头食品进行杀菌,很多冷杀菌技术被应用到了水果罐头的杀菌工作中了,这样来不但有效进行了杀菌,而且保证了食品的高质量。
(四)罐头食品的包装销售技术
罐头食品的包装也是关系到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点,在高质量的的基础上加上较好的包装会让产品更有说服力。罐头产品的包装技术上我们可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吗,真空包装,超薄包装以及绿色环保的包装等。在包装技术上的创新也一定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形象。在销售方面引进先进的销售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销售计划,务必符合市场要求切忌盲目销售。
三、结束语
罐头类食品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对于整个食品行业的重要性。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市场的逐步融合,没有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的企业难以走远,只有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吸取先进技术经验,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必须敢于创新,接纳新的东西来改造或者淘汰旧的东西,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更新意识都将帮助这个企业或行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赵志峰.栅栏技术在调理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10(12).
[2] 张泓.新含气烹饪食品保鲜加工新技术[J].中国食品工业,2011(10).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2
“一家企业只有两个基本职能,那就是创新和营销”这个经典的理念来自于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这个经典理念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宠物食品行业,中国的宠物食品行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中国宠物食品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很多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创新有了不错的成就,从原料和配方研究到适口性耐口性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产品相对于从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现在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们也深深感觉到,单单做好产品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变幻多端的市场环境中还远远不够,价格高昂的设备、数量巨大的原材料等成本投资了以后,更关键的是如何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使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利润,这样企业才能长期发展经久不衰,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拥有自己的领地。行业越发展,新加入宠物食品领域的企业和投资者就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宠物食品这个行业在中国市场就越发的竞争激烈,如何让企业的品牌产生有效的价值将成为中国宠物食品企业面临的关键性难题。
结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理念,我们不难看出,研发和技术创新是企业不能放松的一个环节,但面对鱼龙混杂的中国宠物食品市场,如何做好营销将是企业更加关键的环节,营销不是销售也不是卖东西,是一个庞大和系统的工程,任何细节没有做到位都可能造成营销的不成功或效果打折扣。
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关键点是当今中国宠物食品企业做中国市场所需求思考的:
A、 清楚的了解目标消费者的情况
B、 根据消费者需求去塑造产品
C、 将品牌如何定位
D、 品牌面市后给目标消费者什么样的感觉
E、 设定优质的渠道分销模式
F、 零售终端的优质维护
G、 保持销售渠道畅通的策略
H、 中长期的品牌传播和推广策略
I、 针对目标消费群和潜在消费群的有效服务
在过去的时间里,笔者见证了很多宠物食品企业的成与败,比如有的企业规模算的上是很大,但品牌产品做的并不是很好,设备完全做不到满负荷运转,营销做的得当的话,原本至少排名到行业前三甲,但现在却排不上名,在很多时候给大家留下的只能是惋惜。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给品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些在市场上取得优秀业绩的企业必定是那些在创新和营销上做的好的企业,希望笔者的分享能给各位朋友带来一些启发。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3
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始终是改革攻坚的目标。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10月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首次大修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食品安全,重建信任有多难?“最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弥合眼下消费者的信任裂痕?
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速生鸡”??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敲响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警钟。
“看,这些奶粉都是从香港买回来的。”深圳罗湖区的黄晨指着家里的一堆奶粉空罐说。自从去年添了小宝宝后,定期到香港买奶粉成为黄晨一家的“例行公事”,“感觉国产奶粉经常出问题,吃进口奶粉可能少一点风险。”
宁愿跑腿、受累、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吃上国外的奶粉,成为很多家长的普遍心态。根据全国妇联宣传部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的《2013年中国母婴安全消费调查》,每10位受访者中,有6位表示买奶粉时会选择进口货。
“这种看似不太理性的行为,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新说。
遭遇类似“国外产品吃香、国内产品失宠”的信任危机,并不只是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窘境。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不断冲击整个食品行业,“还能吃啥”成为百姓的普遍困惑。
饮品行业风波不断,白酒添加塑化剂、可乐里喝出死鱼等杂物;肉制品也不安宁,肯德基的速成鸡、烧烤店里的掺假羊肉,很多人谈肉色变;瓜果摊频频“摊上事儿”,带蛆樱桃、石灰芒果、打蜡苹果,买水果也要战战兢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今天吃的有毒,明天喝的掺假,食品安全事件一桩接一桩,都不敢出去吃饭了。”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公司的员工徐洋说,前几年自己很少做饭,附近的餐厅就是“自家厨房”,现在则坚持自己做一日三餐。
消费信心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础。信任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发展。以婴幼儿奶粉行业为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曾导致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59.7万吨。国产婴幼儿奶粉行业元气大伤,长期难以恢复。
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还可能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重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非常重要。”赵立新说。食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绝对不出一点安全问题,很难做到,关键是要让消费者对整个食品安全体系有信心,偶发的安全案件才不会被无限放大。
信任高墙易毁难建
客观上,食品行业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信任危机。主观上,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旦有风吹草动,宁可信其有。
“导致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说,还是食品行业频频被曝光的安全事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说。
我国食品行业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转型过程。总的来说,食品产业层次不高,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监管难度大。
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设计和监管能力短时间内没有跟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长期以来,食品进行监管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容易产生“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同时,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也存在不少短板。
在这种监管模式下,该重罚的却“蜻蜓点水”,该承担刑事责任的却“一罚了之”,甚至有的执法人员产生“以罚代管”的执法懒惰心理。
一边快速发展,一边缺少监管。一些唯利是图、知法犯法的企业打起牺牲质量换取利益的歪主意,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多发、频发。
罗云波说,除了客观上食品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也有思维习惯上的主观原因。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关注度高,“燃点”很低。在食品市场中,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一方。看到形形、或真或假的各种信息,人们从心理上习惯“宁可信其有”。随着曝光事件越来越多,可以选择的替代品越来越少,人们更容易产生“还能吃啥”的困惑心理。
细数前几年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有一些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如圣元奶粉、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尽管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但对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也会产生影响。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食品安全信任摧毁容易重建难。”赵立新说。
以婴幼儿乳粉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对婴幼儿乳粉企业的监管不断加力,国内婴幼儿乳粉大型生产企业也在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今年4月的“国产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随机抽样的25个品牌中,16个国产品牌(包括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全部符合标准要求,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
“虽然看到了关于婴幼儿乳粉的这些报告,但心里还是担心,还是更倾向于国外奶粉。”黄晨说。赵立新表示,一方面要肯定企业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人们食品安全信任的脆弱性,警示食品企业应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重建信任需要形成合力
监管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企业增加生产透明度,消费者要敢于较真。
今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排行榜,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还被列入良好表现一档,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分较高,食品安全水平处于世界中上游。
“虽然不能对这个排名过于欣喜,但这至少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有不错的基础。”罗云波说,重建信任是横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难题,但问题难解并不代表无解,打造安全饭桌、提升民众信心不能停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
“食品安全,重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可谓抓住了‘牛鼻子’。”赵立新说。他认为,重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关键是要让人们对监管体制有信心。监管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让企业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盲目造假、故意违法犯罪、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美国食品甚至被欧洲人看作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之后美国政府加强整顿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市场上有毒有害食品逐渐减少。
重建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除了政府监管外,也要靠企业加强自律。
“坚守诚信、注重安全是食品行业最大的投资。”赵立新表示,企业在诚信问题上做得怎么样,注定了企业会走多远。大企业作为市场主导者,更应担负起这一重任。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4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飕飕冷风、2009年小幅回暖之后,2010年的食品行业再次经历了机遇挑战的洗礼。2010年的食品行业,用“跌宕起伏”来概括并不贴切的,“有惊无险”似乎才能说明现状。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凸显出行业发展的“艰难和不容易”,但随着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事件均已销声匿迹,我们的食品行业又一次从逆境中走出。
对于2010年的食品行业,我们可以用四大关键词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历经“诚信”带来的压力,政府及企业们纷纷希望通过“追溯”和“第三方认证”来对食品的安全质量进行把控,并通过“法规标准”的密集出台以完成对行业的监督规范,这些都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蓝图,使我们坚信希望就在眼前。
站在2010年岁末回望,本刊特对2010年度的关键词进行盘点,以期勾勒出清晰的行业发展脉络,为业界同仁提供参考。
诚信体系建设
最近,“围脖”上流行一段话:早上起床,吃根地沟油炸的油条,切两个苏丹红咸鸭蛋,冲一杯三聚牛奶。中午,在食堂要一个注水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碗翻新陈大米饭。下班,菜场来条避孕药鱼、再开一瓶甲醇酒,吃一个硫磺馒头。这看似略带夸张的网络调侃语,不仅透露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失望无奈,更主要的是它反映出个别食品企业诚信的缺失。
回顾2010年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新闻事件,“食品安全门”事件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使国人刚刚恢复的信心大打折扣。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安全事件的发生,虽然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许多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反应出的还是我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我国食品资深专家周德翼也认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约束和社会诚信缺失双重约束的结果。中国的资源约束本身决定中国必须使用高风险的、“集约”生产技术,而诚信的缺失则使得安全食品的生产成为不可能。中国的食品数量安全的保障是以牺牲质量安全为前提的,如果中国彻底销毁所有的不安全食品,中国将没有食品可供使用。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诚信体系建设已成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维护食品安全是食品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遵守法律、履行承诺,承担社会责任是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的标志,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为此,工信部于2010年三季度,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15部门(单位)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形成协同指导和推动诚信体系建设落实的工作机制。并且在加快健全相关规章、工作标准和制度,依法加强对企业诚信体系建立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建立全国统 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实现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等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并做好地方、行业协会相应诚信信息平台的对接。
同时,为进步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工信部已会同发展委等部委率先在黑龙江省的乳制品行业和河南省肉类加工行业启动了试点工作,目前该项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此项工作的带动下,食品企业已认识到建立食品诚信体系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以促进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食品追溯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凸现,各国政府和组织相继出台7--系列控制体系,如BRC和GMP等,以此加强对食品的管理。由于上述体系只能完成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管控,因此如果从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安全管理来说,食品追溯便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欧美国家均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追溯体系,而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仍需不断地对其调整,健全。此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是多头监管、分段监管,基本上是农业部门管种植和养殖,质监部门管生产和加工,工商部、_管流通领域,而卫生部门则管消费,环节环节之间松散的结构使得食品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链接,所以,除了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之外,采用科技手段对食品安全进行追踪管理,将整个过程中质量安全有关的信息记录下来,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农业部为了进一步推进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提高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建设质量效益,依据《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力珐(试行)》等制度,组织制定了《2010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工作计划》,并组织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面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蔬菜》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加工信息全程记录,在提高产品透明度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条辨别产品真伪的有效途径,对于控制食品质量安全、推进整个食品行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方认证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而第三方认证是指具有公信力之认证机构对被认证之公司是否合法存在的认证,以及该认证申请人是否属于并符合认证机构之相关规范要求的查证。第三方认证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消除不稳定性并拓展市场机遇,而且定期评估的过程还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忠诚度和积极性,获得和维持认证的过程还有助于确保企业对生产过程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改进。同时,第三方认证还有助于企业向合作方和消费者证明自身始终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状态。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和外经贸部门推出系列办法,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和质量认证。
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出口量值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看到个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商机,于是纷纷来到我国设立认证公司及办事处机构。目前,它们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城市,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沿海城市延伸。从北到南,已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温州、厦门、深圳、广州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主要包括瑞士s@s、德国TOV、英国NTERTEK、法国BVQI美国uL等,它们是现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独立第三方产品安全测试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权威认证机构。这些公司也是在我国主要的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都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
由于这些第三方认证机构把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通过严谨的检测认证服务,传递给更多的中国企业,因此也为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法规标准
法规标准的出台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有关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现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和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的现状,2010年国家有关部委继续加大治理,整顿的力度,接连出台了多项行业新规及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生乳》(GBl9301-2010)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机构仪器装备标准《食品安全国标制(修)订项目管理规定》、《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及《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0版)》等相关政策法规、检测标准相继。
这些规定及标准,进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强化了各方责任,加大了违法惩处力度,为保让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及技术依据。
后记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增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整体看,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在发展型阶段,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发展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获得“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意义上理解,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基础、必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央提出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09年8月,国务院公布《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未来政府主管部门在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方面也会下大力气,以保证民众的基本体育锻炼需求。此外,还存在大量由于收入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活跃,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越来越多,这既为我国运动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的运动营养食品产业起源于服务竞技体育成绩提高的需要,当时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专业运动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被视为“小众市场”,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需要逐渐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变。这就需要对整个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定位、市场结构以及企业行为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时发现,在国外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从管理和市场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微观行为,由于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使得研究者能够综合运用调查、比较、案例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消费者构成、技术研发流程、营销方案、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作用、质量体系等进行分析。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工具也较为多样,例如产业空间集聚理论、价值链分析等,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国内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义、分类、我国运动营养产业发展的历史、国外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的介绍等内容。而从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分析尚未发现,与国外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比较研究也几乎是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后,着重对影响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其他很多产品概念的发展过程一样,运动营养食品的概念也是在产品的断生产和行业的不断发展之中逐渐清晰和定型的,在我国颁布的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五个行业标准和一个国家标准之中,都将运动营养食品统一定义为满足运动员、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或体力劳动者的生理、代谢需要和某些特殊营养素的需求,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或调制的食品或营养补充剂。这类食品属于特殊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针对运动人群的生理需求搭配,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有着显著的不同。
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这两种方式单独使用并不能将运动营养食品进行在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分类,因此,本文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结合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和成分,以便涵盖整个运动营养食品从而提供全面的分析依据。
根据我国业已颁布的运动营养食品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以及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的业态,可以将运动营养食品分为能量补充食品、蛋白质补充食品、能量控制食品。能量补充食品是指为运动者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提高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供给,从而保证和激发运动者的潜能和表现。能量补充食品主要包括各种固体能量补充食品、运动饮料和可冲饮的粉状能量补充食品,固体能量补充食品以各种能量棒为代表,其携带方便、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具有比普通食品更高的能量含量等特点,是能量补充食品中最重要的一类产品。运动饮料含有一定的糖分,具有有利于运动过程维生素和电解质恢复平衡的特点,液体的形态也更利于人体吸收,此外,运动饮料适合人群广泛,可以作为普通产品由非运动人员消费,因此,运动饮料在整个运动营养食品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可冲饮粉状能量补充食品通过简单冲饮即可谓运动员提供充分的能量,具有代表性的是各种糖类的粉剂。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便是FDI的快速增长。2001年,全球FDI流出额达到了7350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5%,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的10%,固定资本形成额的11%,世界各国及各产业部门经济一体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有关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迄今为止,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互补还是替代?仍然是一个谜团。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FDI,并于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截止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从而为我们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现实资料。农产品和食品行业是国际贸易中最具争议的领域,据统计,1995-2000年,农产品贸易争端数占总的贸易争端数的比例分别为64%、25.6%、57.5%、22.7%、33.3%和41.2%,因此,研究农产品和食品行业中贸易与FDI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同时,农产品贸易政策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农产品和食品行业中贸易和投资关系的考察,将为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也为我国今后制定有利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关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沿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通过放松相应的假设条件,从理论上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采用经验实证的方法,对二者关系作进一步的验证。
(一)贸易与投资关系的理论研究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Mundell)早在1957年提出的贸易与投资的替代模型。指出:当存在国际贸易壁垒时,如果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即所谓的Rybczynski线)实施对外直接投资,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对商品和贸易的完全替代。由于这种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以克服贸易障碍对资本效率的抵消作用,因此一般被称为关税引致的投资。马库森和斯文森(MarkusonandSvensson,1985)利用要素比例模型阐述了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他们之间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他们认为,国家间技术差异等因素会导致彼此之间要素生产率和要素价格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方向。当由于任何一种因素导致商品贸易,而生产商品所需要的贸易和非贸易要素又表现为合作状态时,商品的贸易必然带动非贸易要素的流动,从而使贸易和要素流动表现为互补性。贸易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取决于要素价格差异等纯经济因素及现实的贸易障碍,在贸易保护威胁的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也会产生贸易和投资之间的替代及互补关系。对此,伯格瓦提和迪诺普沃思(BhagwatiandDinopoulos,1992)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补偿投资(quidproquoFDI)模型。补偿投资不同于关税引致的投资,补偿投资的目的在于减少东道国采取保护措施的可能性,因此是一种化解关税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替代和互补关系都可能存在。美国经济学家帕特瑞(Patire,1994)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差异进行了研究,将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分为市场导向型、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三类。在这三种类型的直接投资中,只有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容易成为贸易的替代,其它两种则会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贸易量。因此,由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同,贸易和投资的关系也就不同,二者既可以是替代关系,也可以是互补关系。
(二)贸易和投资的实证研究
结合国际经济运行的现实,早期对贸易和投资关系的研究大都以关税这种贸易壁垒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当时国际贸易和FDI更多地表现为替代关系。威更斯(Wilkins)1974年的研究发现,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关税,迫使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国外扩大了分支机构。斯威顿伯格(Swe-denborg)对瑞典出口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行业的保护关税越高,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的份额越大。赫斯特(Horst)通过对美国跨国公司在加拿大市场上不同行业的出口份额、当地跨国公司的生产份额及不同行业的关税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同样发现了投资和贸易之间的替代关系,并且替代程度和该国行业的关税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贸易和投资之间替代关系的存在。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K.Kojima)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后,发现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部门,因此替代了本国的出口贸易。而日本则是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部门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取代国内商品的出口,反而由于新市场的开辟,带动了与此相关联的其他商品的出口,实现了投资和贸易的相互促进,互相补充。李普赛(Lipsey)和威斯(Weiss)的研究发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额都是高度互补的。Pfaf-fermayr(1996)运用奥地利7个制造业部门的混合数据(pooleddata),研究后发现FDI和国内出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斯文森(1996)采用1974-1990年间瑞典企业最终制成品出口和FDI数据,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但FDI与中间投入品出口之间则存在互补关系。以上研究大都集中在最终的消费需求上,比如汽车,或其他工业产品,而对农产品和食品等初级产品的研究则很少,而且研究结论也很不一致。实际上,FDI也发生在为了获取原料和出口半成品上。在此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关心东道国消费市场的大小,还要考虑是否能把原料和半成品出口到母国,作为另外一些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品。人们普遍认为,FDI在农产品和食品行业的动机各种各样,包括资源获取,市场占有,寻求效率等。而且农业部门的贸易保护障碍要高于其他产业部门,所以农业中FDI是关税跨越性的(tariff-hop-pingFDI),也有的人认为,农业中的FDI是资源获取性的,否则无法获取相应的资源。Gopinath等人(1997)假设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以跨国企业分支机构的销售量、出口、就业和FDI为内生变量,采用了1982-1994年间美国与十个发达国家食品行业FDI和贸易的面板数据(paneldata),估计结果表明,美国食品行业的国外销售量与出口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此外,他们还认为美国食品行业利用FDI作为手段逃避了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该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国外分支结构的销售额代替FDI的数值,因而可能高估相关变量的解释力。Marchant等人(1999)运用1982-1997年美国13类农产品和食品的面板数据,以FDI和出口为内生变量建立联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美国农产品和食品行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带动了美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二者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美国应该同时加强对中国农产品和食品领域的直接投资和出口。随后的2002年,Marchant等人又以成本最小理论构建了一个对外直接投资模型,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了美国1989-1998年食品行业FDI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再次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FurtanandHolzman(2004)最近采用面板数据,在假设农产品贸易由直接投资内生决定的情况下,研究了美国对加拿大农产品和食品行业1987至2001年的直接投资后发现,美国对加拿大农产品和食品行业的直接投资促进了加拿大该部门的出口、进口和总贸易量,二者表现为互补关系。
Connor和Pagoulatos(1983)的研究表明,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作用有赖于跨国企业的进入模式,兼并一个现有企业和水平型直接投资对出口有替代作用,因为他们在母国本身已经具有竞争优势。反之,绿地投资、新建企业和垂直一体化的FDI与出口之间具有互补关系。Malanoski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美国FDI和出口在发达国家之间是负相关关系(比如OECD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亚太地区,FDI与出口之间是正相关的。当他们以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时,发现美国FDI与出口之间存在替代关系。Munirathinam等人(1998)的研究发现,美加自由贸易协议刺激了美国对加拿大食品行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二者之间表现为互补关系。Overend等人(1997)在食品行业的研究中还发现,贸易和投资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替代、互补和独立三种关系。正如Gopinath所认为的那样,在分析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发达国家更关心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国出口贸易的关系,因为它们是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出方,担心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本国的出口和就业。发展中国家作为直接投资的接受方,则更关心直接投资对本国GDP增长的影响,而对贸易和投资关系的研究则不够。其中,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FDI促进了我国整体的出口贸易(江小涓,2002;刘恩专,1999;沈坤荣,1998)。具体到农产品和食品行业,仅有的文献来自曾寅初和毅(2004)对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和直接投资的研究,他们的分析结论是,台商到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之间的总体贸易都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但不影响大陆对台湾农产品的出口,并有可能减少对台湾农产品的进口。尽管就理论而言可以推导出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具有某种明确关系的模型,然而实证研究结果对这一思路提出了挑战。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由于不同的考察对象,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即便是同一国家,也存在产业、行业甚至更微观层面的区别。同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动态的。因此,本文的研究不在于说明FDI与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必然存在某种关系,而在于说明目前环境条件下,FDI与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二、数据和变量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和变量
通过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贸易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及国家商务部数据库,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获得性。我们使用了1985-2003年中国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其中扣除了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一项,具体包括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及动植物油脂四项,也就是按照我国海关商品分类法中前四类,共计24章的主要商品,或者说按1位数的标准国际分类法(SITC)代码SITC0、SITC1、SITC2和SITC4的商品。需要说明的是,WTO和FAO的农产品贸易数据中不包括水产品。FDI数据使用了1985-2003年我国农林牧渔各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原因是我国1996年以后才公布外商实际投资金额)。文中的变量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出口(EX)、进口(IM)、总贸易(TEI)和FDI。为了研究方便,考虑到通过对数化以后并不改变变量的主要特征,所以对变量EX、IM、TEI和FDI都取自然对数,而得到新的变量序列,分别记为LnEX、LnIM、LnTEI和LnFDI。
(二)研究方法
1.单位根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如果时间序列(或变量)是非平稳的,即含有单位根,那么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将失效。因此,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也即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主要有DF(Dickey-Fuller)检验法、ADF(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检验法和PP(Phillips-Perron)检验法,本文使用ADF检验法。ADF检验法首先需要根据序列yt性质的不同选择用于检验的方程,其中!为差分算子,C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εt残差项(随机扰动项)。为了对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存在的单位根作检验,可根据参数α、β、γ是否为零的假设作出检验。方程中加入p个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εt成为白噪声序列即残差εt满足零均值、恒定方差和非自相关等经典假定。本文中的最优滞后长度p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选择AIC和SC为最小的滞后阶数。在单位根检验过程中,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还需检验其差分的平稳性。一般地,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yt经过d次差分后达到平稳,则称其为d阶单整序列,记作I(d)。其中,d表示单整阶数,是序列包含的单位根个数。所有变量同阶单整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
一般地,在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常常使用回归分析法,但是回归分析要求变量都是平稳的(至少趋势平稳),当变量是随机游走,即非平稳过程时,这种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般不能作为推断的依据,有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导致荒谬的结论,因为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所描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意味着在回归之前要对变量进行差分。然而,差分又可能导致两个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信息损失。而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宏观经济时序数据都为I(1)的过程,因此,就不能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均衡关系。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出现的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有力工具,也是研究长期均衡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一方法的思路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各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在经济学意义上,这种协整关系的存在表明可以通过一个变量值的变化影响另一个变量值的变化。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可以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也称EG法),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则使用Johansen的极大似然法来检验。本文采用两步法,即为了检验两变量yt和xt是否协整,如果序列yt和xt都是d阶单整,就用OLS法对如下方程(也称作协整回归方程)进行估计:yt=%+&xt+$t(4)然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εt是否平稳,如果yt和xt不是协整的,则它们的任一线性组合都是非平稳的,因此残差εt将是非平稳的。因此,我们检验残差εt是非平稳的假设,也就是检验yt和xt不可协整的假设。残差的平稳性检验我们仍然采用前面的ADF单位根检验法。
3.误差修正项估计
误差修正估计是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协整反映的是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偏离长期均衡的现象。因此我们也把(4)式中的残差项看作是“均衡误差”,并利用这个误差项把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联系起来。为此,萨根(Sargan)率先使用了误差纠正原理,对失衡部分作出纠正,此后Engle和Granger作了进一步地推广。由于因变量的短期波动不仅受到残差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因此我们考虑如下模型:!yt=%0+’εt-1+n1i=0!%1i!xt-i+#in2i=0!%2i!yt-i+(t(5)其中εt-1是误差修正项,也即协整模型(4)中回归残差的一期滞后值,是对被解释变量yt偏离均衡值幅度的测度。λ反映了相应的纠正速度,也称纠正速度系数,如果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就表明yt在一个时期里的失衡有多大部分可以在下一时期得到纠正。λ越大,纠正速度越快。n1、n2是使残差μt为白噪声的最优滞后阶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考察两个变量yt和xt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们采用了Granger和Sims的因果关系检验法。首先检验“xt不是引起yt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也就是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i=1然后用回归的残差平方和计算F①统计量,以检验系数"1、"2……"m是否同时显著不为零。如果是,我们就可以拒绝“xt不是引起yt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同时,我们通过交换方程(6)(7)中xt和yt的位置,采用相同的回归估计,检验“yt不是引起xt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如果要得到xt是引起yt变化的原因的结论,我们必须拒绝“xt不是引起yt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同时接受“yt不是引起xt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
三、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近20年来,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与FDI之间的变动关系如图1所示:从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进口、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农产品和食品的进出口贸易来看,1994年以前,出口平稳增长,进口略有波动,而且出口超过了进口,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为顺差。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其中1993年贸易顺差最大,为41.57亿美元;同期,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也比较快,由1990年的1.22亿美元增加到了1994年的9.72亿美元,其中1993年达到了11.91亿美元。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对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出口产生了较大促进作用。之后,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尤其是90年代末期以来,农产品和食品进口和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2003年达到了198.7亿美元;同期,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都保持了不断增长的势头,并且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之间几乎同步增长。这是否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和总贸易量的增长?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增长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另外,从上图还可以看出,1989年、1992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与进出口贸易变动出现了相互背离的现象,这种短期背离现象恢复至长期均衡的速度如何呢?四、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计量检验
首先运用计量经济软件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是平稳的,都有一个单位根,而一阶差分后都达到了平稳,为一阶单整变量,即都是I(1)序列。由于各变量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满足协整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因而进一步对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分别以LnEX、LnIM、LnTEI为被解释变量,LnFDI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然后对各自回归的残差项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LnEX与LnFDI、LnIM与LnFDI和LnTEI与LnFDI的回归残差项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是平稳的。可以看出,LnEX、LnIM、LnTEI与LnFDI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应的协整方程估计结果见表3。协整方程分别为:LnEX=0.4250+0.2646LnFDI;LnIM=4.0860+0.4564LnFDI;LnTEI=4.9543+0.3636LnFDI。方程显示,外商直接投资系数都为正,且都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确存在互补关系。同时,LnFDI前面的系数大小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出口将增加0.2646个百分点,进口将增加0.4564个百分点,总贸易量将增加0.3636个百分点。作为协整关系研究的延伸,我们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见表4),每个模型的拟合度不高,仅为0.2左右,这可能是因为缺少变量所致,但各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均符合经济意义,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大致关系。模型中FDI参数估计效果均不显著,说明FDI的短期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不明显。相反,误差修正项则相对比较显著,说明在短期内,进口、出口可能偏离它们与FDI的长期均衡水平。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分别为-0.2975、-0.3466和-0.2909,表明校正上一年非均衡的程度分别为29.75%、34.66%和29.09%,说明短期非均衡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都比较快。目前为止,我们尚不清楚贸易和FDI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考虑到建模对变量平稳性的要求,本文考察了贸易与FDI增长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即ΔLnEX、ΔLnIM、ΔLnTEI分别与ΔLnFDI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见表5),FDI与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贸易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但进口和总贸易量(总贸易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与FDI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进口和总贸易量的增长引起了FDI的增长。
(二)结果分析
1.出口方面。由于农产品和食品等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体现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按照国际分工原理,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恰好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所在,而这种要素禀赋很难在短时期内发生显著的变化。此外,由于农业自身或其它方面的原因,与非农产业相比,外商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投资也不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也是合理的。但是,上述检验结果也显示,可能会出现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稳定均衡的现象。而且,FDI前面的系数为正,因此短期内可以通过吸引FDI来增加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跨国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将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来自国家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到了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30%左右。然而,二者之间并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FDI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尚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FDI主要流入了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部门,对国内原先本身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产生了挤出效应,部分地替代了国内出口;也可能是我国农业利用FDI过于偏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