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文1

一、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图像识读主要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数字图像以及生活中的图像符号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其造型、比例、色彩、技法等。美术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借助现代与传统的技术、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者将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想法、情感表现出来。审美判断主要是指学生结合形式美的原理,分析、感知、比较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各种美,并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创意实践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方法,构建具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方法将创意变为实际。文化理解主要是指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民族的美术特点进行分析、诠释,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内涵的精神。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化教学优势

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化教学,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变课堂教学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新概念,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出现在课堂上,如翻转课堂、校本课程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单元化教学可以补充这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化,深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第二,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一方面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纠正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偏差。在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一节课一节课地传递知识。教师需要整合知识,通过单元进行划分,并保证每个单元都包括新课导入、开展活动、实施课程、总结归纳几个环节;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不同的调整,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同时,每个单元在内容上环环相扣,课堂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自由,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三,实现针对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艺术作品鉴赏、绘画技巧等,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保证每一个知识、每个单元都具有针对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艺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找艺术家的生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其特点,最后由小组汇报等;在绘画技巧教学中,教师则会让学生自主实践创作,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单元化教学实践策略

为了更好地分析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单元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文章以《藏书印》一课为例详细分析。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主要涉及藏书印的学习、制作等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单元化教学模式,制订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1.第一单元:学习印章历史和特征

在第一单元学习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印章的发展史,并掌握印章的种类,接着对比一般的印章和藏书印。在进入课堂后,教师要将制作印章所需要的工具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些工具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利用PPT播放印章发展中的小故事,实现课堂导入。教师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印章的趣味故事,并为学生发放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印章发展历程,包括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最繁荣、印章分类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把控、引导学生的整体行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便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整体把控,如通过故事、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活动中,不仅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环节,而且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这样有助于学生大胆探寻印章发展史,并在对比中发现藏书印与一般印章的区别。

2.第二单元:了解藏书印的形式特点和章法

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印章发展史并对藏书印有简单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寻找答案。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印章进行全面梳理,并进一步探索藏书印的作用、发展及传承的原因等。对此,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目标:欣赏印章图片,梳理印章发展史,并剖析藏书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素养;欣赏不同印章的形式、构图特点,并学习藏书印的制作,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素养;选择适宜的表现手法设计独具特色的藏书印,并介绍自己的设计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准备的印章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印章的创作形式、特点,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印章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分析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经典的藏书印展示出来,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分析藏书印与普通印章的差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如:印章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正方形,还有的是不规则形状;钤印用的都是红色印泥;等等。教师要肯定、鼓励学生的回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总结。在第二单元学习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了解印章的表现形式、构图、布局以及藏书印的特点、作用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印章作品,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找出不同。学生找出不同后,教师再补充学生遗漏之处,并表扬回答积极的学生,鼓励没有发言的学生。随后,教师发给学生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普通印章与藏书印的区别以及藏书印的作用。学生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归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藏书印作品并为学生提供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藏书印。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学生代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观念,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感受,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第三单元:总结知识、实践创作

经过第一、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印章、藏书印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第三单元学习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知小篆字体,并自己制作藏书印。学生从第二单元的藏书印设计到此单元的实践操作,可以全面提高动手能力、美术表现能力,有助于学以致用,也能更好地感受美术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知识,鼓励学生尝试用小篆书写自己的名字,让学生对比小篆与简体字的区别,之后介绍刻章用小篆字体的原因。讲解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演示刻章的步骤,指出相关的注意点,并留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制作藏书印。学生制作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对策研究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课堂教学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息息相关。在对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环境闭塞等原因,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设计因循守旧的问题。为快速转变这一不利局面,开展对教学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现状

1.习惯以教材为中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环境闭塞以及中考压力的影响,数学教师依旧习惯于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师看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即视为完成教学目标,很少有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认识不足

生本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

的,崭新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新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更新发出呼唤,但是,通过对“我怎样认识教学设计”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忽略了“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关键问题。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不足,缺少对教案与教学设计有效区分的正确理解。

3.严重脱离学生生活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动态多变、开放性的系统,与学生生活的经验世界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开展教学设计。但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考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理解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阻碍。

二、导致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不利局面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初中数学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比较封闭,这对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但教师反映,新课程参考资料匮乏、教学资源有限,对教学设计质量提高造成负面影响。

2.教师因素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困难重重,农村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师普遍是本科文凭,有的教师甚至不是师范院校毕业,自身职业素质“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加剧了教学设计形势的严峻。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观念、数学课程学科规律、教育心理学等问题缺乏专业认识,职业素养频频扯后腿,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研会议时,大多数教师都是自顾自,敷衍了事,导致教研名存实亡,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成为一句

空话。

3.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学设计以学生能力为前提和基础。但在农村地区,学生成为制约教学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培养,因此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尝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自身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他们经常跟不上进度,表现出厌学心理。学生明显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对策研究

1.深入与课程标准对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材编撰、课堂教学组织、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根本参考。教师应当深入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当中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笛е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这就明确启示广大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激发,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机会,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一道经典问题: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35个,数脚有9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鸡兔同笼”是最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大热的综艺节目中也曾经出现过这道题目。上课之前,笔者一在黑板上出示这个问题,底下学生就纷纷来了兴致,绞尽脑汁想要找到答案。笔者趁势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提示学生设鸡的只数为x只,则兔为(35-x)只,即2x+4(35-x)=94,解得x=23,所以兔有12只。通过对“鸡兔同笼”这一趣味问题的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知识顺理成章被导入课堂,再开展方程教学学生就明显配合得多。

2.深入与学生主体对话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应当对学生情况有良好把握,并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具体需求,将教学设计的重点转移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这方面来。

班级学生人数多,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不尽相同,教师应当将小组合作学习贯穿至课堂教学设计当中。学生可按照数学成绩高、中、低,均衡结合成4~6人小组,实行组内帮扶学习制度。学习上一旦有任何需求,可尝试先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组长向教师反映,从教师处获得帮助。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而且在互帮互助之间,学生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优等生学习品质进一步升华,后进生学习水平进一步提高,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3.深入与乡土资源对话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农村地区经济面貌落后的局面一朝一夕难以转变,教师不妨考虑如何在教学设计当中关注可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转变以参考书、教材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真正将数学课程内容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所。

例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锥、棱柱等基本几何体的认识,教师可以联系农村学生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设计。

比如,葡萄与球、水桶与圆柱体、砖头与长方体、纸箱与正方体、吊锥线与圆锥、走马灯与四棱锥等。又如,“数据在我们周围”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到本村调查10户人家,了解本村某一年11月水稻的平均产量。通过这样的调查任务,学生加深了对总体、个体、普查、抽查的理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成为一名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在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受到一些制约,想要彻底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利局面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全面提高,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只有在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实验教学;应用创新

新课程改革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初中数学课程相比,高中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具体化,深化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法不仅满足这一条件,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其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对实验教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国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对学生的关注度较低。许多数学教师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法是教师进行完整的演练,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手法重新演示一遍即可。师生、生生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甚至少数学生在实验过后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形式上的创新,说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意识还有待加强。针对这一点,学校应该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使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善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其与高中化学、物理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化学、物理属于纯粹的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法在该学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实验器材和设备较为齐全。数学实验教学不是单纯的实验科学,其教材内容中许多知识无法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完成,如集合知识、函数知识等。但是对于部分知识的原理、公式的推导,需要教师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此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数学学科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教学。例如,数学几何知识中需要从原有的几何图形中截取一段曲线。此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将截取曲线的情况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型。

三、以学生和教材为中心,做好实验准备

实验教学法需要教师利用教材和实际情况,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从教材分析情况来看,实验教学法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做好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性格等特征合理设计实验类型;第三,课前教师应该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道具或者教学资源等准备好,方便教学。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等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利用生动的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实验教学,有效提供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椎体的体积公式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以考虑学生比较熟悉的椎体几何体,事先将各种椎体物体准备好,然后根据学生对椎体知识的了解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案。

四、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部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先向学生演示,再进行原理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环节,其教学本质并没有改变。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应用实验教学时必须要认识到给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需要教师将提问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以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在圆柱体的截面实验研究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我想要在圆柱体中截取一个长方体,请问可以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出来,教师给学生较少的时间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已经被调动起来。然后,教师又问:“如果我想要在圆柱体中截取一个体积为3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请问可以有几种方法?”问题难度逐渐加大,教师可以安排4个学生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给予学生15分钟时间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及实践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教学观念。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技术,坚持以学生和教材为中心,做好实验准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杨家稳,王正萍,杨颖颖.高职院校数学实验课教学的探索与应用创新[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2-63.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实验 高效教学

数学实验是课程改革以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但事实上,这个概念所描述的行为已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早就存在了(对于数学实验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而演绎出来的供数学家或专门的数学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式,其与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实验不是一个含义,特此说明)。当用数学实验这个概念来描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时,笔者以为应当从数学实验的本义出发,才能让数学实验真正走向高效。

所谓数学实验,指的是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得出某个数学概念或者结论,在一定的物质(实验对象)支持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思维的运用,以使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更形象、学生建立数学结论的过程更表象化的活动。相对于一般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特点而言,数学实验更强调动手,并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以得出数学结论。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更容易将注意力锁定在数学实验本身,而对其中的数学思维有所忽视,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矫枉过正的途径,正在于努力让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过程协调起来。

一、数学实验,以动手为载体

基础教育的视野下,数学实验是离不开动手的。但需要明确的是,动手应当是动脑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初中数学课堂并不太多地采用试错性质的数学实验,因为那不符合班级授课制的初衷,效率太低而效益不明显。那么,以动手为载体的数学实验,如何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呢?笔者经过总结,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教学,阐述如下:

相似三角形的教学,首先面临着一个概念问题,即何为“相似”。通常教学中,这一知识点又是与全等三角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基于全等的概念去建立相似的概念是通行的手法。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全等概念的时候,已经有了动作概念(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有了抽象概念(全等三角形的诸多判定方法),那么,建立相似的概念又应当赋予什么样的实验教学呢?笔者在一次观摩课上看到上课教师进行了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将学生手中的塑料三角板与教师用的木制大三角板进行了比较(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验中的动作行为),比较分成三步,即分别将两个三角形的角进行“压合”,结果发现角度均相等,而实际上这两个三角形又不一样大。因此,这种相同的背后又有着不完全相等,于是必须换另一个概念来描述这种“不同中的相同”(上课教师语),于是“相似”的概念便顺利引出。

二、数学实验,以动脑为旨归

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教学,并使其成为学生构建数学概念或知识的重要载体时,显然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动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数学实验在这些方面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以为这就要看教师如何让数学实验变得鲜活灵动了。

两样在“相似三角形”中“相似”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笔者在借鉴了前面例子中上课教师的思想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尝试:笔者先跟学生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回忆了全等三角形的例子,以让学生生成生动的表象――这对初中学生来说相当必要。然后先给出“相似”的概念,让学生先根据概念去猜想相似三角形可能是什么关系。这样的设计是从思维出发,让学生先结合原有知识(全等三角形)去猜想新知识(相似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是符合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实验不再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演示,而是学生在数学思维驱动之下的不断尝试(这与一般的试错有着质的不同,原因不赘述)。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数学实验过程中,会渐渐生成观点趋于一致的认识:相似三角形不会是全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不同,它们在角度上应当存在等量关系。而这样的思维结果不正是相似三角形概念建立的关键吗?

三、数学实验,高效途径总结

在笔者的观念当中,数学实验不是高大上的精尖器材展示,而应当是数学思维驱动下的学生动手行为。只要学生是积极动手的,只要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是积极思维的,一旦借鉴了具体的实验去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那这样的过程就可以与数学实验结合起来。

从这个角度讲,数学实验的高效途径在于:第一,数学实验要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任何工具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学生数学实验的器材;第二,数学实验是由数学思维驱动的,离开了数学思维的分析与总结,数学实验无法得到有效开展;第三,数学实验需要在动手过程中走向动脑,学生只有在数学实验的动手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思维的质量,才能让数学概念或结论的得出更有认知基础。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需要结合动手与动脑来进行,二者互为依赖、互相促进。那种只关注数学实验的形式而忽视了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的花架子实验,是要不得的。

【参考文献】

[1] 董林伟、孙朝仁. 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数学教育学报》,2014(6).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新鲜的事物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教学环境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将知识点变得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驱动下有感而发。例如:教师也可以通过用简单的问题或者小故事开头来开始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但要注意所提出的问题要与当天所讲的知识点相关,并且富有吸引力,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掌握所学的内容。

二、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去。学生在对科学的认知中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并且让这种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就会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此外,好奇心能够使学生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又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继续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促进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得到发挥。首先,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通过定期检查、双向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映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积极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数学知识,对于不懂的问题或有质疑的地方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要定期进行自我反省和分析,并适当地开展自我批评,及时找出自己在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有效性得到发挥。

四、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已经作为优化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方法被提出。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教育中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保持和形成一定的新思

维。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地学习,大胆提出新假设和新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研究。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教学《数轴》时,可以先问学生: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相似于“数轴”?通过思考将“数轴”与气温计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数轴”随处可见。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做好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文6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课堂,而课堂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初中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应对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当前,如何把握新教材,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改革的完美统一?成了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探究的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我认为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应有如下教学理念。

一 树立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推行新课程改革本身是一场教学“革命”,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树立自身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勇于改变传统成旧的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创新教学方法。

1.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领导”,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必须“听话”,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新课改后,要求教师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有效的条件,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平生、和谐、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求教师克服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一种思想: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一定有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从生活、活动和交流中学习,多给学生思考、探索、实践的空间。

2.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同时教师也要更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突出其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以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精心设计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教师充分当好导演,学生充分做好演员,挖掘学生最大潜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 树立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几十年一贯制,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并一味追求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数学教育的教化和训练。新课改后,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不再是上静止的教案演绎、硬邦邦传教,而要改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学习。在新课改下,教无定法,但教有优法,我认为下面一些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1.开放式教学。“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开放学习模式,开放教学手段。如在Internet普及的今天,计算机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和绘图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形式多样,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坚持自己的引导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运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模式很多,不过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成承认学生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又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的机会,并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 树立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

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天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职责。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要求老师帮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学习成绩很好,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智力问题,学习成绩好,因为智商高,学习成绩差,因为智商低。其实不尽然,普遍学生的智商都差不多,很多是因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