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原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范文1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语文草原教师备课案例三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近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得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得民族风情吸引这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们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的向游客作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那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导游啊。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独特到的民族风情和草原人民热情和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重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得人,所以他动情的写下了“是呀!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得意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能够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夕阳西下,仍在草地上依依道别。)

5、全班有感情的其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随文练笔

草原教案范文2

当前,随着国家草业发展和草业高等人才培养的需求,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正式下文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草业科学调整为“草学”一级学科,这为草业高等教育及行业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历史机遇。“草地资源学”是草业科学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具有内容繁杂、概念偏多、更新较快、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在现有条件下使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都逐渐增大,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现代教学的实际需求,最终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和学生不满意。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案例式教学已逐渐引入并渗透到农业大学应用型学科教学当中来,结合多媒体图、影、声像等现代教学手段和生产一线案例及示范模式,能够较好学习及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生产实际的思想和理念。

一草业科学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草业科学是研究从草地资源到草地农业生产的草地农业系统的科学。它由3类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组成。其中生物因子群居于核心地位,非生物因子群是生态系统的自然立地条件,社会因子群是草地农业系统所处的社会立地条件。三个因子群是基础课的依据;界面是系统最活跃、最敏感、功能最密集的部分,是科学创新和新的分支学科的生长点;四个生产层是设立二级专业的依据[2,3]。

以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最新修订的草业科学专业(090900)目录为例,培养目标是具备草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相关领域及行业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利用、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是主要学习草业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资源保护及持续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具备草业资源规划、经营与管理、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草产品加工、草坪与环境绿化、畜牧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及再学习的能力。根据草业科学一级学科二级方向的凝练,现有牧草学、草原学和草坪学三个课程模块。修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04分(表1),选修课44学分,实践环节22学分[4,5]。

他们研究型、实践型、探索型学习方法的培养;对教师来说,可以提高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形象化和生动化,也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方法的发展和科学意识的培养。总之,案例式教学在草地资源学课程中的应用,期望能够在提高学生掌握、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2“草地资源学”课程简介

“草地资源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四川农业大学选用“十一五”国家统编教材《草地资源学》(朱进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共分十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草地资源构成要素,第三章草地与草地资源类型分类,第四章草地资源分布,第五章草地资源的功能与特征,第六章草地资源评价,第七章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第八章区域草地资源经营,第九章草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第十章区域草地资源信息化管理。

该课程是在继承与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从资源持续利用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理论与实践上突出草地资源的属性,资源的类型,资源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保护调控等内容。学生学习时应明确“草地资源学”是从生态经济学原理、生产经营学的角度,认识草地资源和资源开发利用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比如:对如何认识草地资源的概念、属性和类型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开发利用资源,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很好地有机结合;如何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与布局,以便提高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如何加强管理与保护,以防止资源的浪费与破坏,保持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与发展;从教学而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组织实施与宏观调控草业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养[7]。

3案例式教学方法在“草地资源学”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法在“草地资源学”课程中的应用是在2009-2010学年开始尝试的,授课班级是本专业2008草学(二本招生)、2008草绿(草业工程与环境绿化方向,一本招生)2个小班,共70余人。为检验上课效果,同学们全部参与了学校教务处网上教师满意度打分评比,课程组设计了共50题的调查反馈问卷,具体实施过程见图1。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案例设计及分配,提高草地资源学课程教学质量

案例式教学将会改变学生一味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培养的现状,根据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倡导参与式、讨论式,使主动式学习方法融入到整个案例式教学当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教材前五章总论部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在此理论及专业知识储备基础上,对草地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草地资源经营等章节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例如:针对最新的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和2009年四川省草原监测报告,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及典型案例并做成PPT在课堂展示、讲解,并对比讨论与传统教材的差异,区别分析原因,这样学生参与意识及主动性都很强,课堂效果良好。

(2)重视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在案例式教学中,学生自己编写案例或拿到教师提供案例后,需要查阅各种学习资料进行主动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要求教师也要做足准备进行引导和讨论,教学相长,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采用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草地资源评价”章节,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知识恰当提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后组织实施,每人按要求写出规范文本,教师评分并计入课程成绩。

(3)完善案例分析与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案例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授课教学队伍素质,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能力及综合素质。

根据“区域草地资源经营管理”一章内容,要求学生就自己家乡的草地资源、区划、保护、利用、经营管理等设计案例,课堂交流,使得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全国很多地方的不同草地景观、草地类型、草地利用现状和草地畜牧业经济,并可通过从本课程案例讨论中引申出后续案例。

(4)建立案例反馈及教学评价体系

草原教案范文3

学习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时,应该偏重理科的学习,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中有些是来自农村的,这时,可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堂识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深究教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有关素质教育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平行的地理品德素质教育纲要。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注意两分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述,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既认识到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改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同浪费资源的现象做斗争。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信心。通过国外经济、环境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放眼世界,了解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确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学习目的。总之,通过讲清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讲清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使学生的爱国情与忧国心熔铸成报国志,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

3.如何进行区位知识的学习

3.1明确区位的意义

建立区位概念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类为某种经济活动寻求一个最佳的活动空间,其最初的意义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寻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在为逐渐追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种综合效益的最佳空间场所。学生知道了区位的意义,就为区位的学习确定了明确方向。对于农业区位,主要是因地制宜,在某区域选择适宜的农业活动;对于工业区位,主要是合理布局,给某种工业活动选择最佳的活动空间。

3.2确定区位研究的对象

区位研究的对象即区位主体,是指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比如在农业活动中,主要指某种农产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蔬菜、花卉等)和某种畜产品的养殖(奶牛饲养、牧牛业、牧羊业等)。工业生产中指某种工业类型(制糖工业、啤酒、家具制造、服装工业、精密仪表等)。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区域和区位的区别。地理位置是地理现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在的地点,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地理位置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绝对地理位置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区位是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寻求最佳的空间场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

4.写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的技术规范如何界定,可以参考各个大型地理网站中的教案资源。一般来说,标准的地理电子教案包括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具、课的类型、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其中,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课前小测、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课堂练习等环节。具体到新课讲授,教案中还要体现出师生活动的细节,如引导学生看书、教师讲解、演示或板书、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问题、教师启发或小结。此外,教案中还要注意体现教学设计意图、知识点的承接和过渡等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不用看着教案讲课的,所以教案有详、略之分。新教师的教案或示范性的教案应该详写。

写教案其实就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写下来,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不但要参考课程标准和中、高考的考试说明,还要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对重难点的突破,要结合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的练习思考题,最好把参考答案备注在教材或课件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教案”转写为“学案”,把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以思考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现在,不同年级每一章节的教案都可以从网络资源中下载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参照上述写教案的格式对电子教案进行修改。由于教案写得太多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主张教案要简写,把重心放在制作课件上。

草原教案范文4

地理教学反思包括多方面内容,例如: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安排的反思,教学效果的反思等等。它体现的是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深刻总结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前教学反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做到深入了解。所以,在课堂上要做好复习工作,教师在每一节新课前都要针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的回答情况就是对上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集中反思和高度总结。

例如:学完“大气环流”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怎样分布。经过提问,发现学生虽然能够说出对应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但是却不知道具体的成因。此时,教师就要开始反思:学生不知道成因,说明他们还没有深入掌握知识,只是机械地将课本中的图示进行了临时记忆,同时也说明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及时为学生作再次讲解,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真正掌握知识。这种课前提问的教学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积极提问,促进反思。反思性教学体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要善于激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对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启发点,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提问才能找到反思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全球的气候类型”这一章节时,按照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在南北纬10。至20。之间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然而在南亚,印度半岛这一带却呈现出热带季风性的气候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这一地点呈现出特殊的气候类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反思。如果所有学生保持沉默,说明学生依然对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讲解完后,教师要再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反馈。如果有个别学生的答题效果不理想,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第三,定期测试,反馈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最终结果的总结,对每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是教学任务进展的根本依据,要想客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采取定期测试的方式。

例如:在学完“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要自己编排一张试卷,试卷内容要体现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对学生的答卷情况给予分析。例如:识图辨别方向,看图测算时间与日期等内容,学生的卷面答题情况就是教学效果的见证,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依据。教师根据这些反思有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作讲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等等。

第四,师生交流,展开反思。教师反思的对象是学生,是根据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妨让师生之间展开交流,彼此交换意见。

例如:在每节课后,针对这一节课,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对于刚刚讲完的课程,学生能够提出更具深度的问题,教师一一作出解答,以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外,学校要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会,或者以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写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或意见,从而让教师总结需要改进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式。

草原教案范文5

(1)精读课标,剖析“标准点”

认真学习分析课程总目标,明确本学段的阶段目标。对阶段目标中提出的每项规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并作“度”的分析。再将每一项目标要点分解到年级、单元、课文、课时。

(2)解读学生,找准“联结点”

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寻找建立联系的基点,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研读教材,寻觅“成长点”

在明确课标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每一目标点的掌握水平要求,寻觅学生发展的“成长点”,以便确定目标的适度、深度和广度。

二、精心预设教学流程

一是沉浸。要沉下心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沉浸于教材之中,进入教材角色,解读教材。体会作者的思路,明确自己的教路,看透重点,吃透难点。

二是丰盈。除了要自主探究以外,还要合理运用集体备课的资源,共同交流研讨获取的有关文献、信息。

三是取舍。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特性、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

四是设计。在上述三个环节完成的基础上,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反应,并进行对策打包。

三、关注动态教学过程

作为对课堂高效教育的诉求,我认为,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话的多元

首先,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是教师可以“再现”文章的美景佳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例如:学习《草原的早晨》(国标本第二册)一课时,可以开展“假想旅行”活动,“我们乘北上的列车到草原作一次有趣的旅行,请同学们闭上眼晴。火车开啦,呜……咔嚓,咔嚓,呜……车窗外一片漆黑,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一点……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火车已进入辽阔的大草原,……啪,啪,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快看呀,草原已从睡梦中醒来……”披文入情,由联想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可以通过表情朗读的方法,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例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可以通过朗诵《木兰辞》与学生进行沟通,拨动学生心弦。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在附和的摇头晃脑中,走进文本。

其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可燃点”,唤醒、激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是要抓住文章中写的精彩的“美点”,与文本展开对话。可以通过抓住“文眼”,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想像,产生不同心理体验,感悟文本内在的精髓。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国标本第九册)时,抓住“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抓住句中的“放”字与“扔”“丢”等词语作比较,即时表演,展开想像,体验心境,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的内涵在比较中得以领悟,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抓住文章中写得精彩的疑点、矛盾点,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可以通过抓住教材中的“可疑点”,深层次对话,获取新知。比如:“‘20分钟。’‘够了。’船长说。”(《船长》国标本第十一册)激疑:真够吗?当时的情况下,船长真有把握吗?他能说不够吗?此处设疑,可使学生“大进”――有力地指向文本的中心,使船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些“矛盾点”“可疑点”,在小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值得咀嚼,揣摩,玩味。

三是抓住文章中写得精彩的空白点,与文本展开对话。一种是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空白点――“……”等,适时展开补白对话,从而丰满文本。例如,学习《黄山奇松》(国标本第九册):“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虎,有的形似孔雀……”时,可以紧扣“千姿百态”,抓住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理体验。

第二种是可以通过抓住文末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对话,使学生产生高效的体验,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国标本第二册)一课后,教师随即抛出,“炎热的夏天又悄然而至,今年的这个夏天蝈蝈们将会怎么做呢?”(答案是多元的)……

再次,实现师生与教学环境的对话。

可以通过先播放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音乐,造成特定氛围,催人动情,拨动学生的感情之弦;或者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合成的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情景再现,促人求知。

②建构的自主

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去主动建构。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去主动建构。上课伊始,我们可以围绕“把你读懂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大家”来交流,相机渗透建构、学习的方法(从字词、内容、结构、朗读等方面)去认知,去自主建构,去学会提问。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中,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和排斥,并使之与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有选择地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其次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经历和体验中再建构。可以围绕“再读课文,把你这次又读懂的地方或新发现、新体会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大家。”,让学生再次亲历语文情境,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与他人沟通。通过自主的建构,再去揣摩,再去品味,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和排斥。

最后让学生在探究发展中再建构。可以围绕“自由读课文,把你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学。”让学生直面问题或困惑,挫折和失败,激发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人性的丰满

一是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钱学森》一课时,通过一边欣赏我国神舟航天系列发射场景,导弹发射场面,一边聆听配乐《龙的传人》曲调,披文入情。接着通过钱学森的两句话,围绕“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会到什么”展开学习文章,感受钱学森的人格美、爱国情。最后通过跟唱视频《我的中国心》奠定学生的情感的基石。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唤醒学生沉睡的美好人性,不断地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

二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也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例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后,可以带着孩子们课余去观察蚂蚁“运送物资”的“忙碌景象”…… 进一步巩固和丰富文本的价值取向。

草原教案范文6

【关键词】班班通;教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利用班班通的实效性,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我校自班班通配套实施应用一年多以来,学校领导特别重视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从思想上树立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就是最大的失职”的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做好“班班通”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使用中始终坚持不熟悉设备坚决不上讲台原则,坚决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利用“班班通”设备组织教学,课后认真填写《班班通使用登记册》,提高使用频率,构建高效课堂。现在我校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能比较熟练从网上下载课件和教案,然后把自己搜索后修改的优质的资源导入学校分年级建立的媒体库中,从而实现同科教师的资源共享。学校还开辟了一月一次的专题研讨活动――利用“班班通”组织同课异构研讨、示范观摩课研讨,让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班班通设备的充分运用,让每一节课都流光溢彩,精彩纷呈。

尽管如此,学校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班班通的应用方面的培训,而是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在实际应用之中,学校教研处要求各个教研组必须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由说课人重点说说如何使用班班通展示课件组织教学,再由其他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然后再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形成定案。最后由说课人讲公开课,同学科的老师再进行评课,以便在下次改进教学。学校班班通使用一年多以来,大部分教师汲取了先进地区的先进教师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更新了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能制作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面对宝贵的教育资源,老师们深深知道运用“班班通”将网络资源合理化地应用于教学,带给大家的仍然是技术、精力、能力的挑战。

二、利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中,课一开始逐渐转移到新课学习中来大约需要五分钟,五分钟后在教师的激励下逐渐进入最佳状态。20分钟后,兴奋状态逐渐转为抑制状态,思维活动的水平逐渐降低。学生每节课的注意力集中有限,只凭老师讲解,学生感到乏味,运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可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老师的困惑。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此深有感触,每天自己辛辛苦苦的说教,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自从班班通设备使用以来,我才觉得真正找到了一位教学的好帮手。每天我都有一股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这些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班班通的直观性,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枯燥的讲解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并让他们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我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下载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配以逼真的画面: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蔚蓝的天空,美丽的羊群,襟飘带舞的草原人群骑着骏马飞奔而来,让学生宛如置身其间,个个如痴如醉,仿佛自己正躺在大草原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自己正在和那些襟飘带舞的人们谈笑风生。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感到极大的兴趣,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班班通的直观性,突破教学的重点

如教《白杨》一课时,为了让西部建设者的崇高精神能突现学生眼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心中感悟无私奉献的精神,讲课时我同样下载播放了《小白杨》这首歌,学生在跟着唱的同时,找到了白杨的特点。画面上茫茫戈壁风呼呼刮、风沙漫天的恶劣环境,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了新疆。学生被触动,一种担忧、一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在播放爸爸给孩子几次对话当时的神情、动作,一点点触动学生。如“出神”、“沉思”,感受看树思人;如“微笑”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慈祥的笑容;如“严肃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等等。

通过直观的观察画面和谈话交流,学生明白了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 利用班班通的优越性,丰富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的渠道

我校教室内的班班通通过幕布显示所出示的内容,很直观形象。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学校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和安全工作。

(一)丰富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

有了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德育学习内容,队日活动、品德课、晨会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下载一些有选择地挑选自己的节目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德育讲座,利用每周星期一的班会时间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讨论,加强德育教育。

(二)增强了学生安全教育的意识

上一篇蜀相教案

下一篇项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