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特性

地理学科特性范文1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管加压素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25例接受小剂量持续泵入tp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对治疗前、治疗开始后6、12、24、48 h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终存活18例,7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在tp治疗6 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心率(hr)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剂量明显降低(p<0.05),心脏指数(ci)、肺动脉楔压(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无明显改变(p>0.05)。此外,存活组对tp治疗具有更好的反应性:与死亡组相比,map较高(治疗6 h后)、hr较低(治疗12 h后),维持目标map(75 mm hg)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较小(治疗12 h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低剂量持续泵入tp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血管加压素

effect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yu haotian*,chen liping,yang bo.*medical department,no.309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infused continuously by lowdose terlipressin. after baseline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tion of terlipressin therapy,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and renal function were detected at 6,12,24,and 48h. all the processed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ontinuous lowdose of terlipressin infusion resul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a rapid decrease in heart rates and norepinephrine requirements in these patients,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rdiac index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moreover,the survivors had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terlipressin than the non-survivors had.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lowdose of terlipressin continuous infusion is a potent vasopressor to improve hemodynamics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hemodynamics;septic shock;terlipressin

感染性休克多发生于糖尿病、肿瘤患者合并严重感染以及创伤、器官移植、大手术后,及体内留置导管的危重患者,常见于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感染[1]。在此病理过程,大量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炎性因子被释放,导致全身血管舒张和血流重分布,伴随着动脉血压降低及器官灌注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以保证内脏器官的充分灌注,是感染性休克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手段[2]。特立加压素(t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类似物,近年发现它能较好地维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动脉血压。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共收治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35例,对其中25例需要较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才能维持基本动脉血压的严重感染患者,给予小剂量持续泵入tp治疗,本文对其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去甲肾上腺素抵抗”患者[经充分的液体复苏后,去甲肾上腺素需要剂量 15 g/min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给予小剂量持续泵入tp(批号:fg.germany,200802101156)治疗(2 mg/24 h)而不给予负荷剂量,目标map为75 mm hg,超过此值时下调去甲肾上腺素至最小维持剂量直至停用。按患者最终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其中存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50±19)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65±13)%;平均体重指数(16±6)kg/m2。原发疾病分别为重型胰腺炎2例,化脓性胆管炎4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4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3例,术后肺部感染4例,导管源性感染1例。死亡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3±15)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62±9)%;平均体重指数(18±8)kg/m2。其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原发疾病分别为重型胰腺炎3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1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导管源性感染1例。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p治疗48 h的观察期内患者均存活,且未发现与tp相关的不良事件,如新出现的胃肠、皮肤及心肌缺血。

1.2 分析指标 所有患者均行右侧桡动脉置管、右颈静脉置管、动脉漂浮导管,外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m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对所记录的tp治疗6、12、24、48 h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map、pawp、ci、hr、svr)以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mann whitney检验对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不同时相点的测量参数间进行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在tp治疗6 h后,与治疗前相比(基线水平)map明显升高(p<0.05),hr下降(p<0.05),直至48 h观察期结束map均能稳定维持在目标map以上(p<0.05)。2组在各时相点pawp、ci、svr与基线水平相比并无明显改变(p>0.05),而治疗12 h后死亡组比存活组具有较高的pawp和hr(p<0.05)。2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量在治疗后6 h即逐步下调直至观察结束(p<0.05),并且死亡组在治疗24 h后的药物剂量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见表1。表1 心肺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比较注:与基线比较,*p<0.05;与存活组比较,#p<0.05

3 讨论

mods是感染性休克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最多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活性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低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对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反应性将逐渐降低[1-3],而增加剂量则有可能因内脏血管收缩,导致血流灌注及氧输送的减少,对危重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替代儿茶酚胺或与其联用的血管加压药物是十分有临床意义的。我们的分析显示,低剂量持续输入特立加压素能有效升高map并降低心率。可见对于感染性休克引起的顽固性低血压患者,剂量持续输入tp能够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tp主要通过与血管升压素神经元v1受体结合,而与v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来介导血管收缩反应。和儿茶酚胺相比,tp的缩血管作用在感染性休克的病理过程中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削弱[4],且由于tp的半衰期较长为6 h,临床上多采用间断“弹丸式”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以期迅速提高全身动脉血压,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种给药方式明显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肺血管阻力、降低ci,从而可能增加心脏做功及心肌耗氧[5]。有研究表明,低剂量持续输入tp(1.3 g·kg-1·h-1)与去甲肾上腺素(15 g/min)具有相同的安全性[6]。一项最新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低剂量持续输入特立加压素能够有效逆转感染性休克时的低血压状态,并且明显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7]。本组资料显示,对于血管舒张性低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基础上,低剂量持续输入tp而不采取“弹丸式”静脉推注给予负荷剂量,能有效提升血压、降低心率,且对pawp、ci和svr均无明显影响,从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数据还显示,低剂量持续输入tp能有效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甚至停用,从而可能消除了儿茶酚胺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同时,存活组的去甲肾上腺素需要量明显低于死亡组,表明对tp治疗有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好[8]。因此对于一部分“儿茶酚胺抵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推荐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采用低剂量持续输入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作为血管升压药物,以保证足够的动脉血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进行以抗感染为主的综合治疗。

综上分析,低剂量持续输入tp或联合较低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能够有效恢复“顽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未发现明显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我们推测有朝一日,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有可能成为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一线药物[9]。

【参考文献】

   1 高景利,李晓岚,王爱田.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灌注的影响.河北医药,2008,30:1118.

2 胡皓天.儿童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65.

3 邱海波,杨毅,刘松桥.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中国危重病与急救医学,2004,16: 451453.

4 delmas a,leone m,rousseau s,et al. clinical review: vasopressin and terlipressi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critcare,2005,9:212222.

5 westphal m,stubbe h,sielenkmper aw,et al. terlipressin dose response in healthy and endotoxemic sheep:impact on cardiopulmonary performance and global oxygen transport.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01308.

6 ertmer c,rehberg s,morelli a,et al. current place of vasopress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curr infect dis rep,2008,10:362367.

7 morelli a,ertmer c,rehberg s,et al. continuous terlipressin versus vasopressin infusion in septic shock (terlivap):a randomized,controlled pilot study. crit care,2009,10:130.

地理学科特性范文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即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科学学科的发 展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 的学科,地理学也概莫能外,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 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对其的研究分析对于当前中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将提供一个 有益的思路。

一、从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到新时期地理思维的十大特性

    1.从区域性到区域科学 传统的地理思维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 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 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 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 的重要地位。

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 概念更进一步。 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2?从综合性到综合地理学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对传统地理综合特性的延伸,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综合地理学要求实现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 、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如黄河断流、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的研究。

3?从人地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有人地关系研究的传 统,从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到人地协调论,是人地关系演 变的一条主线。吴传钧先生认为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它的形成过程 、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的规律性。近年来所出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涉及人类社会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地关系演化序列中一种较为完善的形态。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人地关系协调 论的要义不谋而合,从而使得地理学在开展这一专题研究、发挥可持续思维方面拥有得天独 厚的优势。

4.从空间性到空间系统 空间性可视为地理学所特有的属性, 它强调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规律。现代的空间概念已演绎为空间系统的 概念,并在区域开发与人文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定区域的“点”、“线”、“面” 综合构成了“空间系统”,而“空间系统研究”则着重考察空间内“点”、“线”、“面”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机理与相关的政策调控。

5.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地理学 则着重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以及具有空间属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地理学是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国的社会地理学是在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加快、社会问题愈加 突出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地理、城乡贫困、犯罪与交通事故地理和乡村城市化等都是 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异、乡村社会空间系统等则属近年新兴的热 点研究领域。

6?实践性 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 挥,从早期的人民公社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 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 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 一步发挥。

7?时段性与时空系统 一般人认为,时间是历史学的特性,按这种观点,历史地理学既可算作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可算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但若论及 长时段思路则非地理学特性莫属。历史学所研究的已知的人类文明史不过是5000年左右,而 自然地 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则动辄研究10万、20万乃至数百万年以来环境与海平面的变迁、古人类的起源。现代地理学还注重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即从时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地理现象,揭示 其动态变化特征及一般演变趋向。

8?宏观性和微观性 地理学向以宏观研究见长,强调从大处着 眼,开展系统的体系研究,如城市地理中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就是把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 一定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 统结构。近年来,地理宏观研究中出现了研究大区域或大系统的宏观问题的趋势,如对地球 科学系统、陆地科学系统的研究。

地理也重视微观领域的研究,如同属城市地理,微观研究则把城镇看作一个面,综合研究 城镇的内部空间。如近年兴起的公司地理研究,探讨地方化与柔性生产网络的作用,研究国 有企业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微型社区更是典型的微观研究,如对北京“浙江村” 、苏南集镇等的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归纳、衍化类型,从而具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9?学科交叉性 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缘于其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如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分别衍生出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 俗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和宗教地理学等。尤其是与 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数理统计等所衍生出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计量地理学等 无不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地理学科获得勃勃生机。

10?决策性 这也是地理思维有待挖掘的一大特性。地理善于区 域研究、综合和宏观论证,客观上为其走向高层次决策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其实,地理 学完全有可能充分发挥这一特性,进入决策圈。因为,一则,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 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即可见一斑 ;二则,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和一系列空间操作与分析 ,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

地理学科特性范文3

一、图表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体系分支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特点,加之地理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教学传授过程中又需要运用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图表分析法,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的图形、题目条件的认识难度,对于学习地理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无论是课本上的配图、地图绘本,还是做题训练中碰到的图表分析题,读图能力对于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能力培养。图表分析,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环境、统计数据等等,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正确使用图表,对于初学地理者或者地理学科掌握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可以直观地反映地理环境,方便记忆,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对于对地理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合理使用图表能增强分析能力,他们对于基础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在图表中开阔他们的视野,发现新的知识。

据调查显示,图表分析法对于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运用广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时,如何加强学生对于一年四季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理解,画图是一种简洁直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大脑形成立体图画,同时动态反映时间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直接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已经认识到图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加之地理学科高考中图表分值的加重,教师正在有方向性地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比如,讲到水循环时,针对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不同的水循环有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地理范围,如何掌握、分清各环节的水变化形态以及变化形式,图表法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授课方式,不仅能最形象地表现水循环的过程,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看似无形,实则在大脑中形成体系,与其他知识之间形成联系。

1.培养学生对于读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许多学生对于文科性质的地理学科的读图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地理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这就需要加强读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使读图训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可以在平时学习中多增加一些读图的题目,有意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培养读图能力重在实用

读图能力的运用重在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直观形象,对于知识的理解有真正意义的图表,如此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考问题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时常贯彻一些读图的技巧,有效提高读图能力。比如,如何分清山川、河流,太阳公转的四季变化的图形规律,这些都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读图。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学科特性范文4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比较;方法论

自克鲁格曼(krugman,1991 a)将空间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 geography)的开山之作,提出“核心一边缘”(core-periphery)模型以来,关于空间的经济研究得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并随着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鲍德温等(baldwin et al.,2003)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导致学科的快速发展。

但是,围绕新经济地理学的一系列争论和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止过,这些争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分野、空间区位问题为何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等(顾朝林等,2002;朱华友等,2003;刘安国等,2005)。本文主要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交流、传播、研究和应用。

一、从经济地理学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地理学科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学术界亦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学科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对于“空间”这一研究对象,经济学有着与地理学同样的目标和学术兴趣,但是它们在学术规范、学科范式、理论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共同点。为此,有必要探讨这两个学科对同一对象——“空间”进行研究时的差别。

经济学虽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但它本身仍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中消费者、厂商、市场以及政府等主体的经济行为,仅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较为接近于自然科学,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门“科学”。经济学建立了一套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需求、供给、价格、市场均衡等,围绕这些概念,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

而地理学则是另外一门几乎完全不同的学科,它是一个将“地理”因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尽管地理学也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是被当作“自然现象”来加以处理和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研究的经济行为与地貌、海洋等自然现象并无不同之处。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但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领域,这种实证主义更准确地说是经验主义的,它主要依赖观察到的经济行为的地理现象加以研究和分析,研究方法则直接来源于空间科学和区域地理学。

当经济学关注空间现象时,它与地理学的差别更为明显。经济学研究空间现象,更多关注的是与空间现象相联系的消费者、厂商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在空间上的表现。尽管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更多从市场主体的外生因素(变量)分析空间经济现象,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则从市场主体的内生因素(变量)来分析空间经济现象,并为此建立了严谨而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表述,以便这些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规范。

至此,有必要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前已述及,新经济地理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科,也有的学者主张称之为“地理经济学”,正如布鲁克曼等(brakman et al.,2001)所说,“我们宁愿选择地理经济学这个术语而不选择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原因,是该学科力图把更多的地理因素引入经济学,而不是把更多的经济因素引入地理学。”“我们不使用新经济地理学这个术语,不仅是因为‘新’这个标签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不可避免地过时,而且还因为这个术语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此术语暗示该理论是由经济地理学而来。但这不是事实,实际上,地理经济学牢固地根植于国际经济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无疑这一评说是中肯的,但地理经济学这一名称仍然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与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在经济学中,地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空间,而且是没有区域特征的空间,用于经济分析中,仅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和特征的位置(区位)而已。因此,经济学更感兴趣的是中性的空间,当空间不具备中性特征时,还必须煞费苦心地加以技术处理,如布雷克曼等假设的“等距圆”、藤田等提出的“跑道经济”等,以便空间更好地作为一个纯粹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而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则更多等同于“区域”的概念,这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相关学科的标志性特征。因此,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或者说是区域因素,总是被关注的核心,而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地形、地貌、交通、生产、城市、人口等,这些内容总是被当作预先给定的外生条件而存在,地理学研究这些内容的分布规律,揭示这些分布规律背后的机制。

因此,我们说,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术语最为人们所熟知,但它却是最不能反映学科特征的一个术语。因为,它听起来更像地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考虑到地理学大家庭中还有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甚至经济地理学在70年代经历过一次革命,同样诞生了极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就更加容易引起学科术语上的混乱了。而对于地理经济学这一术语,虽然比起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同样存在不足。因为其中的“地理”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地理学中的内容丰富的、外生给定的“区域”。因此,关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的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本学科同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空间经济学”,正像藤田等表述的那样。作为别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因为由克鲁格曼最早提出,从而被人们广为知晓,但笔者认为,这一术语在使用时,最好标明“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二、从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关于空间、区位等长期研究的成果,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发展历史看,经济学长期以来也有着关注空间区位的传统,从经济学的先驱到近代经济学的大师,无不对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区位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区域、空间、区位等概念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之外,只有德国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坚持不懈地探讨区位的经济含义,长期从事这一主题研究的先驱包括了杜能(thunen,1 826)、韦伯(we

ber,1909)、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廖什(losch,1940),以及德国传统区位理论在全球广为传播后,一批欧美经济学家为此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区域经济学大师艾萨德(isard,1956)。

所有这些理论构成了经济学中称之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被称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显然他们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内、受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约束、使用了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学科范式和分析工具。这些学科范式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而这些假设条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形成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外生模型,即通过预先给定的外部条件来研究区位和空间现象,在这些给定外生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和决策。这一理论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虽然期间众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诸如艾萨德(isard,1956)、阿朗索(alonso,1964)、米尔斯(mills,1967)、亨德森(henderson,1974)等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但这一学科的学术水准一直未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经济学大家庭中的边缘地位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命:在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消费决策和厂商定价提出完整的分析工具,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里兹提出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容易应用,以至于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作为与贸易理论关联的空间和区位理论,应用该模型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产生的“核心一边缘”模型以及由此扩展的城市经济模型、国际生产模型、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政策研究等,构成了空间经济学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从而建立起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范式。此后,围绕这些模型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细化成为空间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界相当活跃的学术活动。

与传统的新古典区位理论相比,空间经济学注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活力,具备了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和条件: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等,形成的理论模型也具有内生特性,即不完全依赖外生变量的给定,通过内生经济变量的变化,有效解释空间经济现象的演变,这是空间经济学与传统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最大区别,也是关于空间、区位的经济学研究最新的理论进步。

三、从边缘学科到主流经济学:兼论经济学方法论

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同时也使得关于区域、空间、区位的经济分析从此步入主流经济学的圣地,并且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异常活跃的领域。但围绕古典区位理论长期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以至于众多学者感到疑惑的是,区位作为现实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为什么经济学却长期视而不见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可以从经济学方法论中找到答案。前已述及,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科学,更准确地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凡是能用“经济人”的行为来解释的经济现象,对于经济学来说就是合适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经济学不感兴趣。从这个逻辑出发,区位经济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

早期古典区位理论发展时期,当外生变量给定的条件下,研究特定区域的区位选择问题,这只是一个应用决策问题。因为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根据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行为,无法给出区位选择的圆满解释。因此,经济学拒绝将区位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也就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当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收益递增的市场均衡和决策获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空间经济现象,从而构筑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用内生变量解释空间集聚或扩散,或更准确地说解释消费者和厂商的决策行为时,空间经济学才取得了登入主流经济学殿堂的通行证。因此,我们可以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受到分析工具的约束。没有理想的分析工具,即使是极具重要意义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也会拒绝其进入自身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而宁愿将其交给应用学科去研究,这也是经济学作为一个成熟理论学科的必然选择。

地理学科特性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2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督促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注重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引导学生更好、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知识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之外,还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了调整,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增加了科普性和探索性的地理学科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在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地理课程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动性,继而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与之相对应的地理课程考试内容方面,试题的素材和题目等,也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关注我国社会问题的同时,注重对于地理知识的国际性扩展,关注世界和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地理问题,突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对于图标的运用也更为频繁、密集,注重对于学生地理图标观察和解析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置,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参考,注重地理学科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更好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并不是一门已经完结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学科,在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上,也相应的存在着延展性和更新性,但是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过分的注重和依赖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范围之内,很少进行知识点的扩充和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地理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状态,不利于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分析。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扩展课程教学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将一些地理学科的前沿性等的问题,和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和串联,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知识点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能力和理解力水平的局限,对于地理课程的某些知识不能进行顺利的学习和消化,例如在进行各个地区的风貌、地理调整的学习时,由于这类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跨越性和复杂性,学生的生活阅历又较为浅显,很难跟随教师的思路,很好的理解这种具有重大差异性的地理知识。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读和整合,挖掘教材中和这类教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从而在这些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对各个地区的地理风貌等进行记忆和理解。而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的研读和整合,就是对地理学科教学资源的一次有效整理,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更应该注重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地理课程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地理原理等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推导能力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型”“填鸭型”的课程教学,转变为问题型、探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材料的搜集和分析,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归纳,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地理结论,更好的掌握地理课程学习方法,理解地理课程的精神内核。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应该以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问题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应该注重问题的有效性以及问题的质量,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体现出问题设置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地理课程学习状况,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的具体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从而树立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

地理学科特性范文6

一、反思:区域地理教学异化的实质

1.教学程式化

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而自然地理可以从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展开,社会经济区位则可围绕资源、人口、城市、经济、交通等要素分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堂似乎呈现出雷同的课堂实况,无论怎样个性鲜明的区域,都被整合进这个知识框架,使得活生生的区域生态,变成条框式的知识条目。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课堂难免出现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了无生气的课堂氛围、颓唐厌学的师生情绪。

2.方法与目的错位

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一定的分析框架、遵循一定的分析思路本无可厚非,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分析框架及其涵括的具体内容被僵化为全部的学习内容,这种帮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被非理性地扩大。区域分析的框架近乎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唯一方法与全部内涵,所有区域都被机械地进行知识分割,然后镶嵌进这个既有框架。区域地理学习,曲解为将特色迥异的区域变成僵化知识框架下的知识记忆与重现。作为分析的框架与思维工具最终成为了学习目标,有方法与目的倒置之嫌。

3.认知单维侧重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学地理教学就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却一直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特别是事实性知识传授的倾向。”区域地理知识被分解为各要素统辖下的知识罗列清单,而这样的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是静态文本,在呈现结果上是简单易测的事实性知识,知识存在方式是外在于学生而无法为学生所建构与内化的状态,知识样态固化与割裂,知识价值仅能服务于对“是什么”的提问。“程式化”教学模式下的区域地理学习,最后简化为不同尺度区域各个不同维度的特征记忆。不难想象,由于区域地理尺度不同,区域所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求学生对这些地理特征要素进行记忆,甚至是毫无联系的记忆,如此学习尚无以应对能力为先、创新求变的考试要求,更难以直面变幻莫测、鲜活灵动的现实状况。

二、再认: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

1.独特的学科教学价值

地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虽早期都有一段“尴尬”经历,由于工业发展使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日显紧迫,“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并认识到地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意识到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地理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地理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受到不断重视。地理学在知识获得、思维养成、实践应用、伦理道德提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教学育人价值,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性。

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门类,在知识内涵上包罗万象,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基础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常识到宇宙奥秘,地理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深度与宽度并存、趣味与科学性兼具的特色。地理学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通过地理现象的研究,重在阐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解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演变原理。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穿梭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变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可以锻炼其思维的各方面与层次。由于地理学知识几乎涵盖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所以地理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生活性、生产性就极为凸显。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使命是研究人地关系,地理学通过历史的、逻辑的方式渗透了对学生环境伦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层面,地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独特的学科价值。

2.独特的学科领域教学价值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于三册必修之中,独立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区域学习,形成一定的区域素养,这些素养包括获得基本的区域地理知识、形成基本的区域问题研究能力、树立良好的区域发展观念,能够解决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获取区域基本知识,包括掌握本区域概况,了解区域位置、分布、特点;区域研究通过对本区域分析、进行区际联系与比较,通过区域发展理念的支撑,构建区域发展的合理设想。区域地理从学生学习的诸多维度满足了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全面发挥地理学科教学价值的诉求。“尽管新课程中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三、尝试:区域地理教学的再思考

1.“问题切入、案例推进”构建区域地理教学新图景

“传统的区域地理课程,以严格的地理界线划分区域,以固定程式展示区域,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得不到应有反映。跳出‘地理八股’学科体系,即突破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又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问题切入,案例推进”即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地理教学展开的推手,以具体问题作为本区域学习的导火索,充分引发地理学习兴趣、积累学生学习经验;同时,以“案例学习”方式进行区域学习与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注重综合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按照区域尺度的不同,往往按照大洲大洋分地区、分国家,再进一步细化为一个国家内,再按照不同的区域尺度进行学习。无论是在哪种尺度上,任何一个尺度的区域总存在不同于其它区域且较为突出的特点,“区域”自身在定义上就有这一意蕴。为了说明这种教学尝试的可行性,试例举区域(以国家为尺度)的若干典型问题并加以说明。

表1只为便于说明而提供的参考,区域问题的选择只要符合典型性、可挖掘性、时事性均可作为学习资源。通过对这些国家典型问题的剖析,可有效避免案例学习的局限性,从而体现地理学“整体性”、“综合性”特点,并达到对区域进行连带式的全方位学习。

以日本的学习为例,通过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教师可设问“日本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通过直观看图学生不难概括出“沿海”的特点——沿濑户内海和太平洋分布。教师通过进一步设问“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日本工业沿海分布的趋向”,学生零星能从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等因素回答。通过读图、分析、概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日本发展沿海型经济的原因,既有难以改变的制约性因素(岛国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也有促成性因素(如处在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从教师的总结,可自然过渡到“对日本自然地理区位的分析与总结”,这样便由经济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转入自然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的知识过渡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拓展新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分析、概括总结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中日问题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日本窃取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海洋国情教育、国家教育且比单纯地说教更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并且放在理性的高度、真实的历史脉络中进行。

2.“区域典型问题切入、案例学习为主导”教学实践旨趣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由于总是按部就班地围绕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人口、交通、经济等方面展开,虽面面俱到,但难以触及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且由于区域地理涵括范围大,所含区域层次多,学生学习负担较为繁重。教学模式的固化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使区域地理学习过程发生了质变;特色鲜明的各区域,被削除个性后收纳进固定、抽象的框架内;学习者头脑里无法呈现鲜活的区域特色,只是相差无几且僵直的专业术语重复堆砌。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学习的切入口,从具体特点、问题进入区域地理学习,而且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习过和学生关注的内容作为学习问题的案例,这样使学生对区域学习拥有一定的先在基础,能进一步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