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产特点;案例教学法
一、结合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的案例教学法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笔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发现用案例教学法来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会考,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地位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地理高考考纲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例如,2010年聊城质检就有一题,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这道试题就明确提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拟考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考查,多数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三、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块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其他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学,教师通常先对课本的图片进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的教学思路逐一呈现知识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思路思维的清晰度不够。这是因为学生对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另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区位条件分析。而且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区位条件分析,而忽略了农业地域的分布,因此,导致农业地域类型这一模块的学习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为此,笔者从农业区位的概念出发,对原来的教学思路稍做调整,教学思路如下图:
这个教学思路是先进行农业地域的生产特点分析,之后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这样就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出了前后顺序。由于对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分开呈现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能快速掌握知识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了。
经过这样的教学思路调整,明确了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并且在教学中应首先呈现,它也是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成败的重要基础。为了讲好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笔者通过阅读多个版本的教材、参考多位同行的设计和课件,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讲好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首选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应用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一般有三个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个地理问题;(2)用案例印证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种地理规律。下面用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施教案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
在进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时,笔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以下就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说明。
1.使用文字案例与图片案例相结合的实例分析
(1)施教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图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现的是图片案例――“水稻的种植过程”共15张图片,分别展示了泡种、育秧、犁地、插秧、田间管理等,在展示过程中还对照图片特别讲解了地少人多的特点、地块小的原因、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点。由于图片展示直观性强,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风水田农业投入劳动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现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种植简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②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用0.1公顷田种单季稻,用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0.1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0.5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通过对文字案例的解读,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出季风水田的特点。对照①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小农经营,地少人多;对照②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对照③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单位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顾之前的图片,可知季风水田农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首先选取呈现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图,指图对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与我国乡间常见的牧草,学生能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结论。接着从图上看到放牧牛羊众多,学生可以基本获得一个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之后呈现两个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东部,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
通过对文字案例1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其中一个特点:生产规模大;通过对文字案例2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另外两个特点: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2.仅使用图片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一幅广阔的麦田图片,在金色的麦浪中,零星分布着两三台收割机,图片上的情景已经强烈地表达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多幅图片案例,首先是各种奶制品的图片,以此说明乳畜业生产特点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现的图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动机器人转台挤奶系统,由此说明乳畜业的其他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深深体会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施教过程中的强大魅力。
上述展示的案例在教授新课的时候,由于直观、形象、生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是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次施教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到复习阶段,只要教师提醒学生回忆典型案例,例如,复习商品谷物农业特点时,让学生回忆麦浪中的收割机,学生就能快速反馈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这个特点。因此,教师备课时特别应该分析一下是否应该采用案例分析法,如果需要,应该选取哪些案例能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容易地帮助学生学习,达到目标。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
初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将地理当做“文科”学科,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文章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重要性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指的是一个问题或者一种情况的实际例子,并且这些案例会对群体或者某些人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为:根据教学目标,以案例作为教学载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
2.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设计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案例,保证教学案例的质量。例如,在“不同的人种”教学中,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根据世界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分布原因以及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这样能够给学生非常大的思维空间,不至于出现课堂结束后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现象。选取具有针对性、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黑人为例,黑人主要分布在美洲、非洲,但是美洲和非洲黑人存在差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和讨论美洲和非洲黑人的异同点,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同人种的差别。
2.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真实的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刻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参与积极程度、表情以及眼神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应该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堂案例讨论准备,并为每个案例给出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在案例呈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室布置会对案例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和交流,应该采用台阶式、半环形的课堂布置方式,采用可以转动、移动的坐椅,方便前面的学生转过身和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2)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谈空间,让学生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观点。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核心,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例如,南方为什么多顶尖的房子、吊脚楼?北方为什么多为平房?问题分析:南方和北方房屋的建筑特点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因为南方阴雨天气较多,如果采用平房的建筑方式,不利于雨水的流动,采用顶尖的建筑形式,能够防止房屋出现漏水问题。
4.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升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然后由教师对课堂案例进行总结,因为学生在总结时会存在许多不足或者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案例的关系,并明确各种关键要素,帮助所有的学生理解案例所蕴含的理论,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进行案例总结评价时,应该肯定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对于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应该给予鼓励,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正面的激励和表扬,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后的教学中。同时,案例总结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进行量化、系统的考核,例如,自我考核,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弱化和他人比较的心理;教师考核,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进步,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帮助。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把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42-0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15
我曾经用这节课上过公开课,参加全市的“化学会”,当时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新教学模式再结合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目的是达到新旧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主要是学生分组讨论和化学演示实验加分组实验,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效果比较理想。
因为是“同课异构”,即把一个班学生平均分成两部分,由我和昭通市的一位名师分别上相同的内容,让听课的老师体会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再做评价。课前我把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小组,选出组长,围坐在一起,方便试验和讨论。
一、学情和教情分析
1.学情分析
经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已初步入门,知道元素符号、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组成等;会一些基本的技能,能设计简单的实验,然后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得出结论;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还会用各种现代的媒体来查找资料等。但是三、四两个单元分子、原子、离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抽象和记忆性的内容让学生最初对化学的兴趣减弱,所以这一单元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机会。
2.教情分析
我一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这节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及各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内合作的意R、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会对展示和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三、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 :多媒体、铅笔、玻璃、玻璃刀、学生电源、小灯泡、漏斗、铁架台、滤纸、小烧杯、玻璃棒、放大镜
药品:石墨、活性炭、木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法,讨论法,观察法
五、课堂实录
[投影] 元素周期表
师:“在一百多种元素中,哪种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
生1:氧元素。
生2:碳元素。
师:碳元素才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一种元素,它不仅可组成无机物:CO、CO2、Na2CO3,还可组成有机化合物:蔗糖、酒精、甲烷等。况且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它所组成的各种化合物。那有C元素组合成的物质包括哪些物质呢?按照元素的存在形态,既可组成单质,又可组成化合物。本单元我们学习由碳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首先我们学习由碳形成的各种单质和由碳元素形成的各种氧化物。
[投影]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设计意图:投影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大体了解组成成千上万种物质的元素,不外乎只有一百余种,而形成物质最多的为碳元素,教师纠正学生回答后,自然把学生引入本章的教学课题。
师:同种元素能组成不同种单质吗?要求抢答。
(学生马上讨论,然后举手回答)
生1:能,如P元素可形成红磷和白磷两种单质。
生2:氧元素可形成氧气和臭氧。
师:那C元素可形成哪些单质呢?
生3:金刚石和石墨。
师:很好!碳元素可形成金刚石和石墨,C元素还可形成C60等单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投影]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1、能说出金刚石、石墨、C60、以及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说出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
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同种元素能否形成不同种物质的单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因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本节课教材内容,自然能回答出由C元素可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单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标题。同时投影出本节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到胸中有数。
师:全班同学大声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全体学生朗读,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了解。
[投影]几颗精美的钻石、戒指、项链
(学生们都欢呼“哇!”)
[投影]石墨
(有学生们发出“哎!”表示叹气)
设计意图:投影出金刚石和石墨制成的各种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金刚石和石墨用途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初步会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差异。
[小品表演]我拿出一块玻璃,希望有同学能帮我划开,有个事先安排好的男同学,个子挺高大的,提着一把菜刀就上来,用力的划玻璃,但是失败,接着一个小男生拿着把玻璃刀上台,稍用力就把玻璃划成两块。
(学生观察完小品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玻璃刀才能将玻璃划开,说明什么?
生:说明玻璃的硬度较大。
师:玻璃刀的硬度如何呢?
生:因为玻璃刀能将玻璃划开,说明玻璃刀的硬度很大。
师:那玻璃刀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同学们预习课本,从课本中自己找出答案。
生:老师,我找到了,玻璃刀的成分是金刚石。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
师:让我们用热烈掌声祝贺一下。通过刚才的小品展示,我们知道了金刚石可作玻璃刀;通过前边的投影图片,我们还找到了金刚石还可做钻石。那为什么教材中,还提到了金刚石还可作钻探机的钻头,利用了金刚石的哪一点性质?
生:金刚石的硬度。
师:很好!通过实验证明,金刚石是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矿物之一,由于硬度大,故可用金刚石做玻璃刀、钻头、钻石。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让学生当一名演员,解决所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其他学生通过观察,因结论来自于同伴的演示,更增大了对所学知识信任度,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完成金刚石硬度大的结论的教学。
[分组实验1]用铅笔在纸上划,观察颜色,思考为什么铅笔越来越短,纸张却没有被磨损?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铅笔在纸上划,结果划出一条横线,说明了铅笔芯的性质如何?
生:铅笔芯质软。
师:对,铅笔芯质软。那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铅笔芯的颜色如何?
生1:灰色。
生2:深灰色。
师:铅笔芯是深灰色的。这通过刚才同学们观察石墨的图片可以得到印证。同学们思考一下,铅笔芯的成分是什么?
生:铅笔芯是由石墨组成的。
师:故我们得出石墨的一个用途,可用来制铅笔芯。同学们注意,铅笔的名称为“铅笔”,但不能狭义的理解铅笔的主要成分是“铅”,这是同学们切记的一点。那石墨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完成分组实验2。
[分组实验2]小刀削铅笔,摸铅笔芯,仔细体会手感
师:同学们用小刀削铅笔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部分同学已将铅笔芯削断裂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铅笔芯质软。
师:同学们用手触摸一下铅笔芯,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有滑腻的感觉。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了石墨的质软、深灰色、滑腻感等几个重要的性质。那石墨还可用来做什么?
[分组实验3]连接桌面上的电路
师:刚才同学们连接了实验桌上的电路,打开开关,看到什么现象?
生:灯泡已经发亮了。
师:灯泡亮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形成了闭合回路。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根电极,猜测一下,两根电极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生1:因电极材料为深灰色,应该是由石墨组成的。
生2:刚才,我有意识用手触摸一下电极,有滑腻感,应该是由石墨组成的。
师:同学们太优秀了,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说明石墨可用作电极,石墨还有什么样的性质?
生:石墨能够导电。
设计意图:三个分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小刀切割玻璃或削铅笔,根据用力大小,可体会出金刚石的坚硬性和石墨的柔软性,用导线将两根石墨电极连接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了石墨具有导电的特性;用眼睛观察金刚石制成的钻石等图片、观察铅笔芯的颜色,自行得出金刚石的无色透明和石墨的深灰色;连接线路时,学生观察电极的颜色或触摸电极的滑腻感,不仅体会了石墨的质软,也感觉出了石墨具有У缧缘奶卣鳌A硗庖环矫妫还培养了学生组内合作的意识。
[投影]讨论1:阅读教材106-107页,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活动规则] 每组派一名同学上来抽签决定具体完成哪道题,然后组内讨论,再派一名同学上黑板书写,组内同学可以补充,然后相互评价。
生:开始兴奋,各组选派代表上台抽签,然后阅读教材,积极的讨论并推选出代表上黑板写出本组的答案,然后再评价其他组的答案,整个过程很急切,生怕出错。
师:及时表扬上台的同学很大胆,鼓励其他组赶快上台答题。
设计意图:用图表的方式让学生比较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差异,抽签答题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上台填空是培养学生胆量;让学生评价其他组答案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以小组的方式竞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投影]讨论2: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用途,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都是碳的单质,差异会如此之大?
师: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师:同学答得非常好。用掌声鼓励一下自己。
(教室里再次响起掌声)
师:为什么都是碳的单质,差异会如此之大?
(有学生开始看书,发现教材上的插图,开始议论。)
[投影]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师:从图像中,可知金刚石的结构如何?
生:金刚石为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
师:石墨呢?
生:平面正六边形的层状结构。
师:这两种结构谁稳定?理由是什么?
生:金刚石稳定,石墨不稳定。正四面体的结构肯定稳定,而平面的层状结构不稳定。
师:正如我们建筑房屋,用砖块砌成正四面体结构房屋比较稳定。而用砖块砌成平面的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若发生地震,肯定会发生倒塌。石墨的层状结构容易变形。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分析,金刚石稳定,而石墨不稳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结构图观察出金刚石、石墨的空间结构,可加深学生记忆金刚石和石墨的正四面体和石墨的平面正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印象。知道结构决定性质,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用砖块修建房屋稳定性的讨论,得出石墨和金刚石结构的稳定性,学生容易接受。
[投影]讨论3:如果能,是什么变化?
师:能否把便宜的石墨变成价值连城的金刚石?
生1:不能。
生2:能。
师:这两种观点谁正确呢?
生:……
师:请各组同学相互讨论,并认真阅读教材,给出结论。
(各组开始议论,很多都认为不可能,因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差异太大,但是有学生开始大胆地假设,于是讨论更激烈了,终于有学生发现资料“人造金刚石”,大家赶快阅读,于是学生开始假设,如果自己也能造出一颗金刚石就发财了,大家都笑了,心情很好。)
师:大家的结论如何?
生:可以,因为课本中有一段话,介绍了“人造金刚石”的资料。
师:很好!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阅读也比较仔细,得出了石墨可以制成金刚石。今后,各位同学找到钱以后,我还等着你们将来制造出一颗金刚石送我呢!那石墨变成金刚石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1:肯定是物理变化,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生2:化学变化,金刚石和石墨是天差地别!
师(举起粉笔盒):如果我这个盒子里装有一颗钻石,一粒石墨,有几种物质呢?
生(恍然大悟):两种。
设计意图:复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用到生活中解释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思考,大胆猜测,了解新科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投影]1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的图片及用途
[投影]2 讨论4:为什么木炭、活性炭有吸附性?由此性质可以得出什么用途?
[分组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木炭的结构
(开始用放大镜观察桌面上的木炭,觉得挺好玩,都抢着看,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师:木炭表面如何?
生:疏松多孔。
师:疏松多孔,有何特性?
生:表面积很大。
师:表面积很大,吸附能力如何?
生:吸附能力很强。
师:这就是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身边不起眼的东西的本质,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知道木炭疏松多孔,从而明白为什么它具有吸附性。
[演示实验]让两个学生上台做演示――活性炭的吸附性:锥形瓶中装有红墨水,加几粒活性炭,摇匀,观察实验现象。
(很多学生举手,有两名学生直接跑上讲台了,于是就让他们做实验。下面的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醒台上同学的操作注意事项,台上的同学认真的操作,台下的同学仔细观察并小声讨论,生活中木炭活性炭的一些用途。)
师:请台上学生做实验时要细心点,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思考讨论4。
生:红墨水的红色不见了。
师:如何解释?
生:活性炭表面积很大,吸附能力很强。能够将红色物质吸附到小孔里去了。
师:很好!我们便完成了木炭、活性炭吸附能力的性质的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胆量和观察能力,且复习了前面过滤的操作,从性质到用途,学以致用,让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投影]C60、C70、C240、C540的Y构,介绍科技新前沿
(学生们很感兴趣,充满好奇心。)
师: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下去查资料。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C60,让学生留点好奇心,下来查阅资料,同时也介绍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生(学生开始回忆,各说各的):……
设计意图:总结复习该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投影]比一比“金刚石和石墨谁的用途更大?”
师:同学们在辩论时,注意双方的观点:一、二组观点为金刚石的用途大;三、四组观点为石墨的用途大。
生(开始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举例说明):……
师:请一、二组同学派一名代表举例说明金刚石有哪些用途?
生1:金刚石可作钻探机的钻头、钻石、玻璃刀。
生2:……
师:请三、四组同学派一名代表举例说明石墨的用途。
生1:石墨可作电极、铅笔、吸附剂。
生2:……
师:其实生活中金刚石和石墨各有各的用途。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反思,复习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用途,变作业为辩论赛,增强趣味性。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投影]优美的诗词“铅笔”:
铅 笔
人们常把羡慕的目光投给钻石
我却要把欣赏的眼光留给铅笔
你没有钻石那样的坚硬和华丽
你朴实无华甚至略显黑色
但你有一颗柔软 简单的
能让电子一眼就穿透的心
你磨碎了
生锈的铁锁打开了
你磨细了
城市的电车动起来了
你磨短了
孩子们的知识增多了
……
(伴随着音乐结束本节课)
O计意图:下课铃声响后播送优美的诗词和音乐,既放松了刚才学生上课时绷紧的神经,又再次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达到两全其美之目的。
六、教学反思
课后,同行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从大家的意见或建议中,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二是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三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加强。我采用新旧教学方法相结合,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节课我的主要体会是:
1.课题的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题的引入一定要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眼球,但又得紧扣主题,较短时间内就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我用多媒体投影第一个问题,全班学生自由回答,立即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内容的问题当中,即本单元的课题标题。紧接着投影第二个问题, “同种元素能组成不同的单质吗?”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投影教学目标 ,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方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发挥了目标式教学的优点。
2.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课堂的趣味性较浓
通过小品,让学生用菜刀和玻璃刀划玻璃的滑稽表演,将学生逗得开怀大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通过投影钻石图片引入金刚石,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感叹它的漂亮与精美;投影石墨图片,让学生感到太丑,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学生惊讶于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差异之大。学生抽签完成教材中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当下课铃声响后,伴随着音乐,播放优美的诗词“铅笔”,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是一种美的享受。
3.从实验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
化学实验切忌只是在投影上展示,这样学生印象不深刻,也不会很感兴趣,要投影出实验的内容、活动规则等,让学生清楚要做什么。我投影出三个分组实验的内容和规则,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实验。在探究为什么木炭、活性炭有吸附性的时候,我先让每组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木炭的结构,再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活性炭的吸附性”,各组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教学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涉及如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一是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如教师设置启发性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汇报思考的结果,这是师生间的相互合作;一个小组的学生演示完实验后,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这是组与组间的相互合作;针对一个问题,一个小组内同学相互间的讨论,最终得出所学知识的结论,这是组内学生之间的合作。二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学生上讲台演小品,还是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木炭的结构,或是用活性炭吸附红墨水、用手感觉铅笔芯的硬度、在实验桌上完成电路的连接,均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三是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幻灯投影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辩论赛中“比一比,金刚石和石墨,谁的用途更大”观点的辩论;对某一个知识的教学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这些均让学生的口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四是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学生通过投影观察金刚石、石墨的图片结构,还是直接观察铅笔芯的颜色,或是通过实验――活性炭吸附红墨水颜色的变化,还是连接电路灯泡的发光等方面都得到体现。五是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演示实验,由学生上讲台演小品;辩论赛中双方针对各自观点发表辩论,都是为锻炼学生的胆量而设计的。
5.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整节课我都在渗透这个教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所学知识才会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课堂练习这一教学环节。题中涉及了“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用途;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为何物理性质差异会这么大;能否把便宜的石墨变成价值连城的金刚石?”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日常生活知识紧密联系的。学生开始都不敢相信,但是仔细思考以后发现还真的理论上可行,于是都很兴奋。二是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这一教学环节。联系木炭、活性炭用于日常生活中除臭、除味、呼吸面具中的过滤器等,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三是投影“介绍C60、C70、C240、C540”科技前沿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用途,联想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6.师生关系的融洽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课后,老师们评价都比较高:一是学习达到了高效;二是师生关系融洽,自始至终师生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上课时展现了极强的亲和力,甚至有老师问我是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真正让我的教学体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
7.不足之处
体现在四点:一是时间把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分组实验和学生讨论占用时间较多,放开后没有及时收回来,导致后面教学时间稍微少了一些;二是课堂反思时没有强调重、难点;三是有些问题能否放到课后去讨论。如“石墨变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能否放在课后作业中,使占用课堂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四是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或课后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达不到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标;地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
1.前言
众所周知,着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多年来都没有度过的瓶颈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上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种问题都表明,高中的基础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式,亟待改革。
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这是一个理论性很强,同时需要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专业,这就需要基础教育上的双重侧重,不能只注重理论,也不能只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2.教学的相关概念和当前现状
2.1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2.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倡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水平、能力、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素质,来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打下基础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模式[1]。
2.1.2新课标
新课标是指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标准,是整个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最根本的标准,也是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各方面专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制定出来的,代表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方向[2]。新课标不仅包括宏观上的教育方针,覆盖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的执行,同时也包括微观上的每一学期、每一周甚至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1.3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在学习西方以及总结我国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布置课题,同学分工合作查找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老师一定程度上的指导,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地实现了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老师摆脱了过去一味“灌学”的现象,学生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地理学科教育的现状
过去在传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只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课程设置古板而缺少变化,致使学生经过专业的培养却根本没有掌握实际的能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所学习的东西却根本没收到成效,最终由于缺乏必要的地理学素质而与地理无缘。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探索案例教学的新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实现全方位的利用,也根本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上到领导下到老师,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应用上也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脱离实际、课堂陷入混乱的弊端。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政策下开展的新课标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反而使得学生不能抓住重点、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由于合作学习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成果。
3.建议措施
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推进高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建立合乎素质教育政策下新课标教学的新体系,真正将案例教学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以促进素质教育政策的开展,是摆在政府、学校和学生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3.1对于政府来说
首先,在政策上,坚持素质教育的理论不动摇,坚持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相结合的总方针不动摇,鼓励高中在大的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发展,同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学校地理教学呈现与现阶段教学不同的风貌。其次,在资金上,加大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为学校发展案例教学提供资金保证。
3.2对于高中自身来说
3.2.1加强实践工作
地理学科可以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能力培养可以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2.2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
教师要自觉地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习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种学与教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自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3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学生必须自觉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要求,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现有的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卓越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社会上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4.结语
综观全文所述,发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政策战略性调整,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目前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在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的参与和努力下,这种僵局终会被打破,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终会寻找到融合的途径,达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2-4
[2]李端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研究[D].2006,(08):2
[3]侯建成.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误区与价值建设取向[J].地理教学.2013,(01):40
[4]王春禹,常丽.基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学研讨.2012,(12):243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一、教学门槛设置太高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地理案例教学必须以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地理知识、拓展地理时空、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就教师而言,如果不是专职成员,同时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教师务必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地理理论要讲透彻;另一方面课堂要善于调控。为此教师应具备准确选择案例、组织课题教学、适时调整案例的高超技巧。就学生而言必须始终扮演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努力做到课前认真准备,仔细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善于发现问题,做好发言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善于分析问题,发表意见,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维训练;课后全面总结收获,善于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改进方向,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师生地理素养要达到如此境界谈何容易?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门槛之高、跨越之难。
二、案例选编相对困难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一般通过对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概括归纳出最佳结论。根据地理案例教学真实性、互动性、科学性的原则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综合考虑选编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对教师本身地理素质的严峻考验。特别强调案例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生活体验与地域差异,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风格。广大教师不应为呈现案例而勉强编写案例,否则就可能削足适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地理教学目标,从内容来看,可设计文字材料案例、地理图像案例、图文混合型案例;从方法来看,可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同时必须考虑好案例设计、案例展示、案例分析三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此外案例内容还应考虑利于教师双边活动的展开,激趣引思,诱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要做到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编写出高标准的地理案例往往较为困难。
三、适应范围有所局限
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适应范围自然有所局限。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而定。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教学最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思维方法、形成“区域要素”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就高中地理而言,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必修1“自然地理”则突出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案例教学不是理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授与阐述一般地理理论,其手段更为快捷有效,所谓滥用教学方法、拿来主义、杀鸡用牛刀也就是此道理。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至关重要,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学习,传统教学仍必不可少。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明显特征,所以它适合于生活中地理素材尤其是地理规律与成因的教学,优势明显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切不可夸大其词、盲目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四、课堂驾驭潜伏风险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许多困难。案例教学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动态三步曲:展示案例、提出问题,通过导课质疑引导学生感知材料、自主学习;组织讨论、督导交流,通过研讨提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总结评价、拓展升华,通过反馈再实践,引导学生演绎应用智能迁移。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不应局限于案例材料,而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广度,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性、挑战性与风险性的教学方式。
此外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也十分重要,案例教学的实施应与整体教学环境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占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枝节部分的干扰,把握案例的重难点,课前充分准备,课堂自由驾驭,课后及时总结与反馈,强化知识传授与潜能开发。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则更佳。
五、推陈出新需要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