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义;问题;改革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是预算会计模式,预算会计模式是反映、核算以及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务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作为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会计是执行国家预算、保证国家财政职能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体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能都发生着较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现阶段实行的预算会计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并已明显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并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才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好的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以及社会服务,所以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会计制度作出探讨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以及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货币的运转情况作出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而且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工作开展是否按照国家预算开展进行监督。从这一层面看,行政事业单位中完善的会计制度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金正常的运转并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现阶段施行的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会计的核算工作,导致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不仅难以全面、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情况,同时也局限了行政事业单位中产品以及资产的成本核算,会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证明了现阶段有待完善的会计工作难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与作用,也难以符合市场经济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有利于会计工作职能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会计模式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预算会计模式建立在政府预算的基础之上,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保护公共财产完整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表现出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本部分将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与阐述。

1、会计目标的表达不明确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在预算款及目标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只是要求要满足宏观管理工作的需求、适应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方便内部管理工作等,这些内容并没有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而要实现对行政事业管理部门受托责任的完整反映,不仅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向内部提供必要的信息,还应当向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同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不仅需要提供反映预算执行状况的会计信息,还要提供出实际执行与预算之间的比较信息及其他财务信息,其中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及生产产品的成本支出状况,也包括负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变化情况与变化的原因。

2、缺乏完整的会计主体

从宏观上看,我国预算会计主体包括各级的预算单位,我国财政部门在对政府汇集报表进行编制是处于一级政府所代表的立场,所以一级政府应当是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来看,其主体应当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这一主体构成模式有利于统一管理与分配,但是同时又使行政事业单位产生了预算与对资金使用的核算,从而导致缺乏对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控制。当资金统一向下拨放时容易产生各级单位争抢资金而轻视效益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资源使用的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主体概念的选定应当从加强财会资源管理和规范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行为两个方面出发对记账的主体以及报告制定主体进行界定。

3、收付实现制表现出不适应性

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的程序被简化,有利于加快预算支出以及预算拨款的进度,又能够对预算的收支结果做出反映,所以收付实现制符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自身特点。但是在实践中,收付实现制却显示出了不适应性。收付实现制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作出全面的反应。收付实现制不对非现金交易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以及负债产生的影响作出记录,不对资产性以及经常性支出作出区分,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和债权难以确定,导致不能全面的揭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和会计状况的全貌,许多具有决策作用的信息也无法真正的提供给财务信息的需求者;二是不利于绩效考核与效率的提高。采用收付实现制只有在费用已经实际支付后才会被确认为支出,而对于一些已经产生支出,但是费用没有支付的项目不能被认定为当期支出,这就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完整性,不能及时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等工作中的费用消耗以及投资效率,同时也难以适应绩效预算的需要;三是不利于开展绩效分析与经济分析。由于收付实现制建立在真实资金流量的基础之上,所以与其他会计信息存在较大的不可比性。首先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按照实际收支进行预算收支的计算,而当一些原本属于不同会计期间的收支项目集中的发生在一期当中,那么后续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些会计信息具有不可比性。其次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费用的支出以资金实际被支出为准,这个过程并不对资本的损耗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因难以形成平衡的资产购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绩效比较分析将欠缺科学性。

4、财务报告存在明显缺陷

从我国政府的财务报告来看,没有一份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完整、集中、系统的对政府财务受托责任作出反映;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来看,现行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内容缺乏完整性,所披露的信息简单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报告只能对收支的执行情况作出反映,而对于其他财政状况如债务、债权等内容的核算比较简略,即便是收支情况也不能与预算项目相协调,从而导致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结果不能得到反映;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项目缺乏科学性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项目,也包括收支项目,而同时收支项目也会通过收入支出表做出反映,这就造成了财务内容的重复列示和资产与负债总额的虚增。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优化

会计目标的优化直接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会计目标是设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概念基本框架的核心,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点,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做出优化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起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优化需要提出思考三个问题:会计信息使用主体是谁;会计适应主体对会计信息内容的需求;实现会计信息适应的方式以及用途。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目标可以这样定位:通过对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考虑,真实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状况、可靠的财务信息做出反映从而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做出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在此目标的要求下不仅要对单位财务状况以及运营绩效做出反映,同时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持续运营能力做出反映。

2、重新选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在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中,为了真实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情况做出反映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以及与国际公共会计准则接轨,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尝试向采用权责发生制过渡。在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过程中,可以从资产、负债以及收支三大要素入手:在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改革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以固定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核算为突破口,通过增设固定资产净值与累计折旧等科目并每年按应计提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核算;在对隐性负债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中,可以在发生负债时按取得成本当做长期借款负债的增加,对各期的本金与利息进行核算并计入本期的支出与转入还债基金,在归还时减少长期借款与偿债基金。

3、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表与附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由于对很多重要性的附表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报表体系相对单一,不仅难以全面反映财务信息,同时也不利于相关部门与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所以不断完善报表体系,无论是在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面还是在加强监督机制完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报告的改革中,可以试行辅助财务报告与主体财务报告相结合的体系。在总体报告的编制中,用辅助报告进行完善与补充说明,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以资产减去负债等于净资产的等式进行编制并列出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三类选项,并根据流动性对资产以及负债进行分类并增加现金流量表等。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完善,如加入能够对单位社会效益做出反映的指标和能够对对外投资收益率做出反映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任进.事业单位的若干法律问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完善;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其收入基本来源于财政资金,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统一纳入到了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这大大提高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还相对滞后,内部控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在基本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设计思路主要针对企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相对较弱。实际上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以一般财经规章制度来代替,凭经验加以简单控制,仅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对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出现问题时缺乏统一规范的处置依据和标准。有的单位虽然制订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却不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控制度印在纸上,贴在墙上,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结果变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遵循的原则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出现的种种内部控制不力的现状,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适应性原则,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2.全面性原则,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规范了各项经济活动,覆盖了对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

3.及时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制定,应随着单位内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修改或完善。

4.有效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内部控制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5.成本效益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要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二、对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对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以下建议:

1.单位领导应充分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法人代表,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按照有关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应负主要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在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培训,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切实履行起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责。建立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此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约束。政府也应把内部控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可以把内部控制的好坏作为领导政绩的一个方面。

2.应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各部门实行岗位责任制,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制度,职务轮换与休假制度,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其次,要依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本行业财务管强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在实施中规范财务流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单位财务审批程序和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建立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3.应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要力争将单位的财务收支事项全部纳人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各处室的包干经费预算有机结合,编制内部处室的责任预算体系,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预算

作者简介:宋琪(1976-),女,辽宁开源人,三门峡市人民公园副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6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36-0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严格遵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才能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合理性、规范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三个阶段。最终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加强和改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可以更好的堵塞漏洞、规范财务主体行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节约财政资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只有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制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才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规范化道路迈进。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出台了若干政策进行财务支出方面的改革,取得一些成果,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不配套不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依然是过去的方案和政策,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和财务实务不匹配、不协调现象依然严重。

1、资金利用率低下,财务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产生此类状况的原因,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管理理念,资金利用不规范,成本思想淡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都是采取事后核算的管理模式,没有在事前和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单位对经费的处理只是关注收支平衡、帐面平衡上,而没有对财务资金的用途进行必要性分析、资金使用进行效能分析。所以导致财务资金出现二方面的矛盾,一方面资金使用效率不能提高,另一方面经费短缺。

2、预算执行不规范、预算标志不完善、经费使用缺乏约束性计划性。财务管理的龙头工作是部门预算,财务预算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缺少必要的编制程序,导致预算工作粗略,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项目编制不细化,导致部门预算缺少准确性。财务预算缺乏全面性分析,没有按照单位工作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政策,单位财务收支的全貌不能很好的体现。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如预算约束力不强、预算内容不实、预算执行不力等状况。行政事业单位有部分领导出现随意开口子、批条子现象,所以导致很多资金没有按照正常预算进行支配,从而造成预算变更现象频繁,预算执行能力不强的问题。有的单位在财务预算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控制,造成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买车等现象严重,既增加了财政负担,又影响了事业单位公众形象。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因素之一。在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我国1997年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从而促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分离。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化,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要求。从我国政府行政部门的设置状况看,有的部门既有事业单位也有行政单位,因此,出现二者混合管理的局面,有的部门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收支预决算,有的单位按照行政单位模式执行收支预决算,所以出现执行状况不统一、不规范,财务报表年度数据统计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

2、会计科目不完善,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能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化,原有的会计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省、市级行政部门增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量增加,会计科目出现混乱现象,对资金动向反映不准确。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预算部门在具体指定预算细则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判断,不能从实际、大局出发,为铺张浪费提供了机会。部门预算过程中,具体项目操作不够严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不能实施预算的项目进行预算项目设置,最终导致财务资金预算短缺,预算编报缺少准确性。预算实施过程中变更现象严重,预算的严肃性大大减弱。从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运行特点看,出现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不协调,专项资金收入与支出出现脱节现象,项目还没正式获批的时候,就开始建立资金预算,导致经常性预算现象严重,挤占了专项资金;项目资金来源不能及时到位,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开展;项目获批后由于资金出现了变更,或者经费被用于其他项目,导致项目经费短缺,影响项目正常运转。

3、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现象严重,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会计核算实行集中控制之后,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会计核算管理和单位预算管理出现分离,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状况很难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全面准确的表现,对资金来源和业务运行缺乏必要的了解,此类因素都对会计核算产生制约。其次,核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出现分离现象。会计核算是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进行编制,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登记是严格按照单位内部运行模式进行处理,二者在具体帐目上会存在不统一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进步,会计内控制度应运而生。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内控制度的使用比较少,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漏洞,使得会计内控制度无法发挥作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概念认识,强化人员管理,提高企业执行力度,是确保会计内控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内控制度的概念不强

会计内控制度,可以加强单位的财产使用效率,便于行政单位日常工作。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对会计内控制度认识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诸多行政单位管理者,不了解会计内控制度,未认识到会计内控制度的积极作用,因此未加以重视。甚至各别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误把会计内控制度当作预算控制,从而取消会计内控制度,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会计内控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把控,具有重要意义,优质的内控能力,能够精准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帮助单位进行未来决策,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缺点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内控制度的使用比较少,并且在操作过程中疏忽,容易出现漏洞,小型的行政单位发生管理与财务脱节的现象。因此,会计内控制度会出现混乱,权责不明确,财产使用分配不当的情况。我国的行政单位,对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资金投入有限,人力资源分配不足,使得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不能展现会?内控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1]。

(三)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单位内部管理较差,对日常工作与经济活动的监督较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出现混乱现象,会计内控制度失去效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重视预算管理部分,忽视对违章犯纪的惩罚,导致单位内部人员自身纪律感不强,影响行政单位的发展。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不足,导致行政单位内部监督能力下降,造成工作中的错误。会计内控制度的实行,需要工作人员的支持,目前我国行政单位核算人员的素质不高,存在兼职现象,未对会计内控制度有良好的认识,导致会计内控制度无法发挥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准则

(一)有效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要坚持有效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都需要被会计内控制度制约,单位整体包括领导,都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任何人不得违反制度,倘若违反制度规定,需要给与对应的处罚,作为警戒,以确保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单位的情况,社会的变化,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更新换代,更好的实施会计内控制度。会计内控制度,需要根据单位业务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有效调整,不断的引进新的学科技术,才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存,从而更好的发挥作用[2]。

(二)谨慎性原则

会计内控制度的最大作用,便是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规范风险,因此会计内控制度必须坚持谨慎性原则。会计内控制度对单位未来决策的确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将未来存在的危机,测算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保护。会计内控制度在实施时,防范危险要放在首位,危险的补救措施放在第二位,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进行预测分析,将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公司的经济利益。会计内控制度的谨慎性原则,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未来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面性原则

会计内控制度,要坚持全面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制度的制订当中,要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全方面进行考虑,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思考,针对行政单位的现存问题,制订对应制度,对公司未来发展需要,制订相关政策。会计内控制度具有全面性,并非只属于财务部门,而是与各个部门以及所有员工息息相关。会计内控制度既是独立的,也是相应的,在处理行政单位内部问题时,要结合具体情况,互相尊重,站在公平的角度上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服。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管理措施

(一)加强概念认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概念认识,有利于会计内控制度发挥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与员工,都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制度的认识,积极参与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支持并且指导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适合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会计内控制度在进行建设时,优先借鉴之前的成功案例,吸取其经验,再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对应需求制定出企业需要的会计内控制度,去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处理日常问题,决策未来规划。

(二)强化人员管理

强化人员管理,是会计内控制度实施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选择具备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对于公司内部没有会计资格证的员工,组织员工进行报考,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人员管理,对于未按照要求取得资格证的员工,进行相关制度处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符合《会计法》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会计内控制度发挥作用,要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整体提高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提高员工的执行能力,使其积极的参与到会计内控制度的制订中。

(三)提高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企业执行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实施会计内控制度。人员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不重视态度,导致员工的执行力度下降,阻碍会计内控制度发挥效用。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其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严格把控,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工作内容的每个步骤,确保制度的有效性。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度,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监督会计内控制度薄弱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补救,避免给单位造成损失。提高执行力度,使得会计内控制度顺利开展,有利于其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效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融资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36-02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改革,其主攻面和着力点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很少牵涉到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致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还相当薄弱,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融资存在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解决融资问题提出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一大特色,它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不同于企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地位,性质、功能和运行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并不是以营利为最终目的,更多的是注重社会效益。它与一般的营利组织比较,存在着以下区别和特点:

1.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为了获利而建设,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标是行使政府职能,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为社会公益目的服务,而营利组织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

2.行政事业单位取得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政府的资助,营利组织获取收入是通过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

3.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时才可以开支,这些条件受政府和捐赠人的约束和限制,而营利组织的开支很少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融资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 政府资助、民间捐赠、服务收费和外国援助。虽然看起来行政事业单位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责任的加重对资金需求的增长,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给政府带来了过大的财政压力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有许多筹集资金的渠道,但主要的经费还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出。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所需资金数额也日益增大,这无疑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二)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融资范围狭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据财政拨款,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进程,一些应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融资并未启用。

(三)非金融市场融资管理缺乏规范化,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规范

非金融市场融资在行政事业单位融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由于没有相应明确的制度规范约束,使得这种融资活动存在管理缺乏规范化,融资人和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很大模糊性,风险防范措施和对策不够健全等问题。

(四)行政事业单位融资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融资缺乏全国统一领导、规划的管理体制,管理比较散乱,不成体系,使得融资无章可循,也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融资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在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投资项目管理责任不明确,投资者很难信任行政事业单位,使得投资和融资信息交流不畅,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三、相关改革措施

(一)法律保障

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融资的专门法律法规建设,保证其融资活动的健康运行,使行政事业单位融资活动有专门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从而使投资项目有效进行,融资渠道也能够得到保证。

2.完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已有法律法规,使行政事业单位融资主体能依法管理融资,依法偿还融资,使行政事业单位能真正明确其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约束其融资行为;建立担保资格审查制度,制度中规定担保人的经济性质、信誉、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等,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性,使融资畅通;建立有偿担保制度,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融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承担投资风险,建立起融资风险机制。

(二)体制保障

1.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效形式,监督其运作的规范化以及质量。逐步放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赋予行政事业单位更大的自主性,使其进入市场化运作。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包含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同行互律、媒体和公众监督和行政事业单位自律的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不偏离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健康发展。

2.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会计制度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适应不同融资方式的发展,要区分行政事业单位不同融资业务活动、会计核算特点,分别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

3.解除行政事业单位的融资壁垒,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解除对行政事业单位融资方面的诸多壁垒。当然,前提是做好对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确认工作,避免对国家财政收入造成损失。

4.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融资及经营活动,适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并且确保政策的实施。

(三)组织保障

1.借用权益融资,扩大负债融资,打破行政事业单位融资瓶颈。从现行法律来看,对行政事业单位权益筹资没有明确禁止性规定,根据我国国情,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民办医院、学校、剧团、养老院等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 在筹资困难、难以维系生存的情况下,可以以权益性融资进行过渡。

(1)权益融资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运用。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权益性融资的难点是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和资本寻利性之间的矛盾。处理这种矛盾, 总原则是不改变组织的主流和组织的决策。即在吸收部分股权投资的基础上保持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在保证组织公益性的前提下,在留足组织正常运行所需经费之后,再进行分配。一是确定投资所占份额点,以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二是限制其回报率,以避免短期行为;三是及时计算权益融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和社会成本。我国基金会条例规定的管理成本上限为7%。

(2)负债融资在行政事业单位融资中的运用。负债融资可根据需要融资金额的大小分别处理,对资金需求量大的融资可采用发行债券或BOT融资方式;对资金需求量小的融资可采用向银行借贷、向个人或营利组织负债、向社会发行服务债券等模式。在负债融资中,BOT模式相对成本较高,运转复杂,因此融资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其他方式,比如债券融资、银行借款,其需一定时期按一定利率支付给债权人。行政事业单位又不存在抵免所得税,利息支出增大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因此,通过借助其他往来单位或个人通过暂存款等方式,可以减少资金使用成本,对大型工程项目也可以采取由开发商垫资、分期还款方式。负债筹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保持适度的财务杠杆,降低行政事业单位风险。

2.加强对融资的监管。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社会融资没有完全放开国,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融资均带有鲜明的政策性。而且完全融资自由化也并不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融资问题的灵丹妙药,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稳健、持久发展,它只是进入深化改革的手段和途径。因此,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融资监管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3.重视选拔经理和会计主管。和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更加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经理人才。而经理人才素质的高低,对融资的成败与否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应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主管在经营管理和融资资金保值增值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谨慎选择好经理和会计主管人员,才能有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融资活动。

参考文献:

1.贾艳利,冷军.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与融资的新渠道.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1)

2.谭晖.非营利组织筹资困难的成因剖析.管理文化,2006(3)

3.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2)

4.史继红.企事业单位非金融市场融资的经济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7)

5.王锐兰,刘思峰.我国非营利组织融资“脆弱性”及相机治理.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风险;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风险

1.会计电算化软件更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问题主要是使用的软件版本过旧。就目前而言,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所应用的软件系统都是早期设计的通用版本,甚至许多版本只适合在Windows98操作系统上运行,在更高级的操作系统上无法实现兼容。这势必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处理与交换,以及在不同的任务间进行有效切换,无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电算化软件的管理功能未得到有效应用

会计电算化有效地运用了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使会计人员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账目处理和报账工作,可以将大量精力转移到强化财务管理上来。但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却只重视软件的报账功能,不重视软件的管理功能。软件中的业务核算功能与固定资产核算功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具有财务指标分析功能和资金使用分析功能等的模块受到冷落,或没有进行设计,或设计过于简单,相应功能没有得到开发,使得会计电算化无法有效提升财务管理功能。

3.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后期维护缺失

在电算化软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由于软件系统的使用频率太高导致出现各种出乎预料的问题。而使用单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其配置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通常来自于上级单位,所以,在操作中发生问题往往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并且也得不到电算化软件设计公司提供的支持与维护。

4.会计电算化所需的电子档案制度不健全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对电子档案的组成内容做到深入了解,同时也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会计档案的储存设备以及会计资料得不到及时归档,导致会计档案受到人为或自然损坏,甚至导致会计信息被泄露。同时,会计数据的存储、备份以及清理等都缺乏相应的规范。

5.财会人员缺乏电算化相应的知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具有的知识结构通常可以满足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要求,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标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熟悉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财务软件应用技术,既要会使用,又要会保养和会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强,但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却相对较差,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面临许多困难。

二、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风险控制主要应对策略

1.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至少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升级:

一是进行版本升级。为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需求,应对通用财务软件进行统一的版本升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特点能得到充分体现,使得财务软件更加专业化,更具有针对性。

二是对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难以开展有效的财务监控,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所采用的模式是分散核算模式,财务数据得不到有效集中,使得监管出现困难。所以,通过软件的统一升级,实现“实时集中”或“分布集中”的管理模式,达到财务数据有效集中的目的,将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落到实处。

三是对财务管理进行升级。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应构建起“财务综合办公平台”,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众多业务系统得以有效集成,突出财务为核心的财务监督机制和内审机制,建立起主管部门的决策与分析系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

2.强化系统的后期维护

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同软件开发企业签订协议,对系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及时得到维护与修改,确保软件开发企业定期对会计软件做出维护与升级,保证电算化系统运行更加稳定。特别针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软件开发企业应指定专人做跟踪服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对财务软件进行统一规范

政府管理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的应用范围做出界定与规范,同时对财务软件开发企业进行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电算化软件系统采购时,应与单位的自身需求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使财务软件实现简化,有利于各软件间的数据实现连通与共享,使得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4.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编制出会计岗位的相关责任、制定操作、维护、档案等管理制度,建立计算机病毒预防体系,保证电算化系统运行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电算化管理制度应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等。

5.加强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会计知识及熟练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所以,推行会计电算化,应首先培养出具有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中,对会计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要按不同岗位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以达到熟练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满足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浅析[J].才智,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