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1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素质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近日读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作斌先生的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赵著》),不觉眼前一亮,感觉一场新的高等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一、整体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

教育新的革命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工业经济背景下专业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是对农业经济背景下综合性特征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孕育新的革命: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

在古代农业经济中,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单一,劳动对象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多是一元化,与此相适应,那时出现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比如,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评价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诗书礼仪、儒家经典、道德文章;古代西方的教会学校主要是学习神学,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内容虽有文、法、神、医四科,但当时并无专业分科思想,仅仅是一种“自然结合”形态的教学团体形式,一些学者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博雅教育”。

在近代工业经济中,产品生产过程流程化、程序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专业化特征更是突出。社会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全球兴起了一场高等教育革命,以专业教育为显著特征的高等教育取代了农业经济下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各种高等学校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学科建设、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等无一不带有专业化特征,以至辞书经典多将高等教育界定为“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成了现代意义大学的本质属性。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人类已经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首先,知识经济是以人的创新素质为先决条件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对新知识的创造,而不再仅仅是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因此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紧跟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前沿,将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其次,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不仅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而且要促进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充分发掘人类自身素质这种最重要资源,真正成为把握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创造(培养)占有、分配和使用上,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赵著》的作者在对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创办大学的实践,带领他的团队历经10年的艰苦探索,系统推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即从大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实践模式,从专业素质教育到非专业素质教育,全面探索和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而不只是以往从通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某一方面开展单向性素质教育;其本质要义是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地位同步推进,将个性发展摆在与全面发展同等地位相互促进,着重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优秀综合素质。从书的下篇亦可看出,这种理念和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不仅是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次开拓,也可以说是对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点火式演习。

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

《赵著》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第一次将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提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分别涵盖“知识、能力、方法、品格、观念”五大体系,各个体系又分别包含相应的特定要素,如“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一分类不仅突破了过去在高等教育中人们将“知识、能力、素质”相并列的一贯认识,而且相对于以往关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提法更符合大学生的素质结构特点,更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把握和操作。基于这种全新的素质分类,《赵著》提出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赵著》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结构上,要求人才既具备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非专业素质。科学发展观反映在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就是既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也要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经历多次的职业转换已成大趋势,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大学生在“学业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中,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个性发展,是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出顶尖级人才和世界级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步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弊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书中关于他们在实践中对“同步推进”系统探索的专章叙述,更让人读后耳目一新。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模式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两条线”模式,创制了《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都体现“同步推进”,让非专业素质教育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进学分。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总体目标下,不仅要确定相应专业的专业素质培养规格,也要确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规格。这就有效克服了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多以人文知识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等形式代替素质教育的不足。书中还特别强调,“同步推进”首先要求将传统“专业教育”转化为“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即按“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等,从而促进专业素质教育。这说明,“同步推进”不是对专业教育的削弱,而是对专业教育的优化和深化。

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这种“一条腿走路”教育,《赵著》把 “同步推进”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表述为“两条腿走路”的教育。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育,从整体上将现代大学教育由专业教育变成综合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书中关于“同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为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案例。

三、实行素质学分制,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关键

一定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测评模式,测评模式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等教育从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关键就在于建立与综合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模式。

我国现行的大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素质教育测评制度与测评体系。这是大学素质教育之所以不能真正实行的根本原因,《赵著》抓住这一关键问题,第一次推出了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创立的素质学分制。

传统的学生测评模式是与应试教育模式相适应的,包括学分制在内,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知识测评。《赵著》推出的素质学分制与传统的学分制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一,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以单纯课业成绩为内容的测评模式,它根据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来评价学生,测评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素质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学分,其基本模块由课程学分、实践学分、表现学分组成。学生的创新活动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都纳入测评内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均可获得学分;其二,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单一的考试测评方法,而采取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观测评和技术测评相结合,使测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三,素质学分制不是为了甑别、排名、选拔或淘汰,而是为了便于让教师、社会以及学生自己了解学生主体在某一阶段的素质发展状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发掘潜质优势和素质特长,消除失败因子,弥补素质缺陷,不断提高素质。因此,素质学分制是一种集形成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于一体的评价模式。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59-01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进步受到了干扰。主要是取决于如今的家庭和社会所关注的侧重点问题,在“应试教学”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产生重视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发展,因此重“学”轻“??会学”、关注结局而轻视过程的局面就显而易见了。

一、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关键性

现如今探究的核心在于教育质量的问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想要达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关键是素质教育,它能够所有人的根本素质得到训练和提升,只是作者所觉得的。为了能够创造出一个素质优良的接班人这个终极目的,核心步骤是培养心理素质,培训的根本在于体能,使其能成为德、智、体综合进步的人才,就需要发掘儿童的身体和内在潜力,使儿童各方面的质量进步和提升作为起始点和最终点,核心的思想是散播社会经济和文化(包括道德)。

二、素质教学手段和步骤的执行

1、所有学生都应当运用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将团结就是力量的宗旨融入其中,应当要使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并非只是关注特殊的学生,例如个性进步、知识进步、能力进步等各个不同的程度方面,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得到的东西。为了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来施行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照顾周全。总所周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决定了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大不相同,如部分学生偏爱被动性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则偏爱主动性的教学手段,若想要素质教育达成最好的实现,我们应当依据学生的不同而实施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起好学生不学、坏学生厌学的局面,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阻碍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发展取决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格外注意。

2、将生活和数学融合在一起

检测真谛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去检测和验证各种理论和知识才能够得到确准,在生活中运用较多的科目就是数学,数学的踪影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们身边,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实行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方面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在现实中提早的获得生活阅历,要激励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尝试到数字的神奇特点,并检测自身的理论和观点。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智力能力,让学生懂得动脑,勤思考,因此只有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求知的欲望,并能够提议出不同的问题。

3、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知识的重要原因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假若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无论教师多么用心教导也不能使这门知识让学生学好,为了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并把讲授的知识更好的吸收,也就督促着大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配合学生的理念、年龄、个性等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念应当利用创新化、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如今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中,仍然以适应教师为首要任务,然而对于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已经不那么注重,对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踊跃性和兴趣的能力更为注重,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有动力,只有有了动力才能够学好,而兴趣就是学生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死板的学习气氛中,应当形成学生之间互相沟通、讨论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因为这样的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形成兴趣,为了能够让这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活动中应当多组织操作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就是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4、应当推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各大院校的质量标准,权衡的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准则在于素质教育质量问题。文化方面、了解和运用科学技能知识水平统称为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科学知识能力的进步需求的提高,是由于数学教程的持续改良而造成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若要使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并配合新需求的提议,就应当注重训练素质教育。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应注重知识方面的事情,若要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若想让学生着手适应运用实践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应当充分提倡动手实验的手段,利用手动的方法,在数学中领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成提高学生本身科学文化素质。②应当注重数学的特征,并活学活用,避免生搬硬套,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的综合在一起,将各个方面的应用在数学叙述出来。③为了使学生的科学文化苏州工业园区得到提高,并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就应当组织适宜的课外活动课、实践课。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应当将核心放在学生上,重点在于创新理念,教学的主要领地是课堂。素质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在对于根本常识的关注,以及能力建立、思路进步、创新能力的培训在这些方面展现出来,而且将会学和学会的理念综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落伍的教学方式、手段应当改进,素质教育认识、使命和责任意识有待提高,并时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和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方法浅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0).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教育方法

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反映着已内化为其自身品质的人文精神,包含他对世界、社会和他自身的认识和价值取向,表现在日常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等方面——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尤为关键,可以说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素质教育是新教育的基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高校图书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可以从馆藏文献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高职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分为两种形式:大学本科(简称大本、本科、大学)和大学专科(简称大专、专科)。两者区别主要有两点:1、学制:大学本科4—5年,大学专科2—3年。2、学位:大学本科可申请学士学位,大学专科没有学位。

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的对象中。高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人才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人才的全面素质结构大略可分为六个方面,即六大素质:①知识素质——人才素质的基础,其它素质都是在知识素质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②能力素质——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人才的知识素质只有转化为能力素质才会真正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③思想素质——决定着人才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倾向,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走向,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方面,必须将其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④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根本,是人格确立的关键。一个对人类、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人格独立的人。⑤身体素质——人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素质物质依托,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人才的其它素质的社会功效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挥。⑥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人对自我情绪波动与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和承受能力上,集中表现于意志和情感的调度。

人才发展的全面素质要求作为高职学生必须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树立信念,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适应后的变通。

当离开需求来谈教育,教育将变得孤芳自赏;当离开需求来谈自修,自修将变成闭门造车。大学生的自修,为安身立命,必须了解需求;为驰骋千里,必须引领需求。紧跟需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能学以致用!

高职教育不是模具,而是平台。这个平台,时刻提醒高职院校领导、老师要将大学之道融入高职之教,考虑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这就需要研究高职教育的方法。

二、高职教育方法研究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正确地选择教育方法,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保证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高校图书馆之环境教育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之“大厦”,它不仅是学校的学术机构,同时也因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起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要积极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让学生最直接地接触到时展的脉搏。

高校图书馆必须拓宽馆藏口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考虑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图书馆能够真正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文献支持作用增加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馆藏,在增加思想性强、知识性强、学术价值大、欣赏价值高的优秀作品的同时,加强电子文献的建设,加强图书馆网络建设,做到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本馆资源与网络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适应多元化服务的馆藏文献体系,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二)素质教育的方法——播种式教育法

所为“播种式教育法”,就是只要播下种子,春天就会发牙,即使春天里没有发牙,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种子还在,就会有机会发牙,不管是什么时候,当它一但遇到阳光、雨露(恰当的时机)时,埋下的种子就一定会发牙。

高职教育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由于我们人生的教练就是那些成功者、好老师和一些好的书、好的课程、好的CD、VCD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既然人生本如此,那么就来谈谈我们人生的教练吧——“如何学习”。如何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因人而异。而学习可以是读书学习,也可以是读图学习,还可以是读人学习。

1.读书学习。马克·吐温说过,“不读好书的人,不比不识字的人多占一点便宜。”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和辅导员等都应借助一切的机会向学生推荐书籍并指导读书,并针对现代大学生应当具有IQ、EQ、FQ及专业技能,作为推荐理由。①补读蒙学类书籍(注释本)。②生活智慧/实践智慧类书籍。③健康与理财。④专业书籍等。

2.读图学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靠读好书是不足的,还必须学会读图。读图包括影视欣赏与美术欣赏。①影视欣赏。每一部好的影片忧如一门好的课程。我们在推荐影片的时候,更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在欣赏情节过程中还要学会捕捉细节,细节里蕴藏着无限的教育。②美术欣赏。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

3、读人学习。向榜样人物、英雄人物、偶像人物学习;向身边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学习。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阅读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学生许多品质都是在阅读中自我形成的,一个会阅读的学生,就是会学习的学生,就是会发展的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近大师,走近经典,走近文明,走近现代,走近真理。阅读是积累知识、情感、生活的途径,而积累是形成学生素质的基本规律。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素质教育方法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属于大教育观的范畴,提示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综合认识与把握。它决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体现教育基本特征。

2、素质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方法是为了完成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或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手段),是某种特殊技能的培训。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教育目的、任务、依据,而素质教育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内涵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没有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没有素质教育方法可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素质教育”观来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唯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就是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就是树立信念;学会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就是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就是适应后的变通。高职教育方法研究,就是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法》[M],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2.王芸.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N],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

3.丁燕,王从容.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考试周刊,2008,(11).

4.郑俊雅.《从番职出发》[M],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9,4.

5.文笃志.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2007,(22).

6.朱珊.高校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现途径[N]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22(2).

7.蒋汉通.素质教育新解[N].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6).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5

1.准确对古代文学教育价值进行定位

当前,各个高校都进一步扩大共选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文理渗透的快速发展。在实施此对策之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时代,受我国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其古代文学教育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由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需要将古代文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在古代文学教育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古代文学边缘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而且又是现代文化教育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所以,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开展素质教育。

2.把现有德育教育和古代文学特点相结合

结合古代文学内容与特点,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正直的人格。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树立起到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形象也十分的鲜明,同时有着强烈的情感。为最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结合文学作品内容去寻找潜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充分去感受人们鲜活精神跋涉。由此看来,我们古代文学的价值不只是完全局限到教材当中,而是要将其看作是一个流动式的教学课堂。

3.培养现代化教学思想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并且这也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与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将爱国主义精神、各种传统美德、中心思想等作为重点内容。并且使教育工作和我国现展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追求时髦,而这是由古代文学丰富性予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4.认真做好科研工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管涉及到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见,但是,他们的这些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调动全局,因此,进行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加快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把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相结合。特别是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追求美学律动,点评古代文学与现代作家创作二者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有深度,而且也有一定的广度。

二、结语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实施途径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围绕社会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宽教育内容,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效。

1 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及其核心价值取向,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或者说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是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人、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个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 要围绕社会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宽教育内容与渠道,增强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系统、全面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素质教育。就思想道德品质而言,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政治信念、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格修养健全高尚的优秀人才。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除了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常规性教育,尤其要根据当今时展的现实需要,着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实用英语、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要注重加强社会实践、实用技能操作等课外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一是社会需要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社会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教育在保持应有的前瞻性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素质,特别是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符合社会需要。二是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关系。“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它的提高是依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融于教育活动中,使各方面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是全面素质与重点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而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需要。全面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素质的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这将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和根本标志。四是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的关系。人应当全面发展,但必须是在独立人格和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培养人,更不能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只有多样性地“因材施教”,才能造成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的局面。

3 要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一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质教育进课堂。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素质教育只有走进课堂教学、立足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其实际效能。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学到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