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国家试点;双向约束;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5-0064-06

A Study on Innov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Constraintsof Urban Land Intensification―A Case of Hefei

LI Xue-ming, SHI Lei

(Management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supply and deman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which used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mpirical findings, the new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or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Key words:intensive and conservation use; national experiment unit; two-way constraint mechanism; policy innovation

1 引言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按照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可减少的“红线”估算,每年可供占用的土地面积仅为200万亩,不足建设用地需求面积的1/6。此外,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和区域生态空间破碎化并存的现象。现实的压力决定了土地利用不能再走粗放式的老路,寻求在节约集约利用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发展新模式,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土地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西方学界很早就意识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益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这一问题予以阐述。1867年,马克思注意到农村集约耕作中存在着报酬递增的规律性,“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于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1];而级差地租的存在,则促使土地利用者在空间上寻找最合理的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地价昂贵的第一个后果便是,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集约使用土地”[2];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从土地产权配置的角度来研究此问题[3];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学则进一步分析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效益间更加复杂的内在联系:Arnott和Lewis从微观行为理论出发,研究了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发现在城市用地扩展中,投资密度(土地集约水平的重要指标)与资本的利率成反比,与地租的预期变化方向成正比[4];Brueckner利用居民效用最大化理论,扩展了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衡模型,证明土地集约程度的重要指标―建筑物层高从中心城市的CBD向递减,且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于小城市[5];Stern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依赖特征出发,对不同形式的城市人口密度函数进行了估计,发现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是解释人口密度的重要因素[6];西方学界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田园城市、卫星城镇、带型城市、现代城市等多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整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以这些理论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践经验,以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城市科学等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情境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曹建海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相对于中国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因此,不应寻找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而应寻找最优集约度,使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7];毛蒋兴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应当引入“土地有效利用”的概念,原因在于土地利用效率在经济学中有一定的计量标准,达不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8];部分学者从不同空间尺度出发,认为中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9]。可以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10],不难发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依靠科学的规划、先进的管理,通过集中投入有效的资源、劳动和技术(设备),以环境消耗最小化为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中,节约用地强调用地效果,主要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出发,通过政策、措施或技术手段,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自然价值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集约用地则强调用地方式,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率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一般而言,集约用地必然导致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

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

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率先开展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并完成了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工作;1986年8月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但当时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作保证,对规划引导用地的要求只是一纸空文,集约用地的思想,只能依赖与当时生产方式相对应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进行管理;1998年以后,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后续的规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以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规范;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此后,国土资源部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确定长沙黎托片、合肥市和广东省为全国的区域、城市和省级层面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开发区土地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工作。

在2008年确定的节约集约试点单位中,合肥市是唯一的国家试点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土地供求差距不断扩大。为此,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合肥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两年多较为系统的探索与实践中,合肥市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为全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合肥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的制度创新及成效

4.1 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统计,合肥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0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62万亩,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严格保护耕地等农用地资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非常必要。

合肥市城镇市辖区面积8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416平方公里。2007年,合肥市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当年清理土地1600亩;2009年,再次清理闲置土地6700余亩,批而未用土地7000余亩;2010年,合肥市开展工业用地潜力调查,其中某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用地总面积12.21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为220.22万元/亩,闲置面积713.81亩;低效面积3911.17亩,占总量的25%。另外,合肥全市共有城中村358个,总占地7.9万亩,除去30%的安置用地,还有约5.5万亩潜力。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非常重要。

合肥市农村居民点布局松散,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全市特别是三县农村居民点宏观上布局松散,微观上缺乏统一规划,空隙地多,人均用地规模偏高。2009年末,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达231平方米,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中相应的最高人均用地标准(120~150平方米/人)。据统计,合肥市农村现有70.74万个住户,农村宅基地占地96万亩,人均0.4亩,户均1.35亩,其中约70万人(约合21.4万个住户)已经有1年以上不在农村居住。按照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8平方米计算,实际农村空置住房面积达2739万平方米,浪费严重。如果按照人均综合占地100平方米规划,全市可退宅还耕60多万亩。由此,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非常必要。

伴随着合肥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人多地少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在市区增量土地的供应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从供给数量上看,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潜力有限。难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68.9%。不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求,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闲置的荒草地与裸土地和其他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面积只占市辖区增量土地总面积的31.1%。从布局上看,西北部分布有饮用水源―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可利用的土地需要作为生态环保用地;东部分布大型铁路编组站,受其分割,土地难以成片开发使用;西南部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增量土地资源较少,仅占6%,尚要在较高的土地利用水平基础上挖掘利用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保障合肥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必由途径。

4.2 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创新

合肥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主要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调整城镇体系布局、集约建设开发园区、集中改造城中村、规模推进土地整理和紧凑开发滨湖新区等创新手段,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

4.2.1 建立“双向约束”机制

“双向约束”机制是合肥市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探索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种全新机制。它的核心内容是在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建设项目用地长效管理和过程管理。在以往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存在着博弈支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土地利用上也存在着博弈支付,项目用地之间在排他性产权未界定情况下在土地利用上同样存在着博弈支付,在排他性产权尚未建立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较低成本掠夺土地等生产要素,增加了土地利用的社会边际成本,使得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降低。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一个希望赚取稳定效用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1]。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主体间的关系基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契约与合同上,主体的经济行为受严格的市场法规的约束与调节,可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形成代价最小的规范性的经济行为方式。契约与合同以责、权、利三者清晰的划定为内涵,经济主体既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归到公共意志中去,最终保护的是公众的利益。“双向约束”机制体现了现代政府以效率和公平为基本目标的治理理念,强调现代政府服务理念和现代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社会责任。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平等地面对社会其他主体,充分显示了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公开平等的契约关系,展现了现代服务型政府与土地利用者和谐的委托关系,为实现双方互利共羸奠定了坚实基础。“双向约束”的具体措施包括:

对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双方都制定约束制度,平等共羸。“双向约束”机制最核心的是“约束的双向性”。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等指标,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和具体方式,建立建设履约保证金、验收考核、项目退出等约束制度。对政府部门实行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办结等一系列的约束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集中调度制和行政领衔督办制。

政府负责净地阳光供应、降低成本。为真正落实“双向约束”机制,合肥市所有待供土地均为“净地”,凡不是“净地”的,不予上市供应。各类用地均在市场上实行阳光供应,工业项目的业主可以就用地规模和用地方式等与土地管理委员会直接进行面对面沟通。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又给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使他们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一些大型用地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块供应”。这其中,土地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机制的实施,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上,发挥了有效的“源头”控制作用。

建立全方位跟踪服务与监管控制。在每一个项目前期招商阶段,多个部门即介入服务。在土地上市之初,就以文字及要约的方式将土地的供应条件写进土地供应文件内,包括约束项目单位的产业类型、建设工期、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和税收等及约束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供地方式等;在依法依程序完成相关手续后,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过程中,严格按照土地供应文件的要求起草合同,并将“双向约束”的内容写进合同里,作为合同履行的必要义务,同时,也将违约责任写进合同,这样就使得“双向约束”的内容通过合同形式受法律约束和保护;在项目的每一阶段及项目全部完成后,对于双方不能按照合同约定事宜执行双向约束要求的,都有一定的举措作为罚则。若用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供地方可以采取提高土地成本、行政罚款直至收回土地的强力措施;若供地方不能履行约定义务,用地方可以采取向上级投诉及人民法院的多种有效方法。

4.2.2 调整城镇体系布局

改变以往中心城区单中心和城镇分散无序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城市公共交通和产业布局为发展轴,促进设施共享、要素集聚、用地节约集约,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融合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主城区、新区、组团、重点镇协调紧凑发展的目标。

4.2.3 集约建设开发园区

严格禁止开发区内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蔓延,逐步释放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通过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实施用地评估控制、改革计划分配等手段,使开发区内土地利用的效益大幅提高。

4.2.4 集中改造城中村

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点,突破零散的土地使用权限制,对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阳光操作、综合改造,配套建设,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用地,并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基础。

4.2.5 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理

将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新村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位一体”结合起来,科学谋划土地整理工作程序,整合支农项目资金,统一实施,规模经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4.2.6 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

在滨湖新区建设上,在区位优势较好的区域实行紧凑式开发,并引入了六大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方格网道路方式,利用方格网道路体系通达性强,土地利用率高的特点,相对其他自由式路网结构节省土地5%~15%;综合交通节地方式,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建立以BRT、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快速公交系统,有效降低小汽车占用城市道路资源;立体城市开发方式,采用立体交通、人车分流,实现交通组织的平面布置向立体布置的转变,节约道路用地面积;CBD节地方式,鼓励办公、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开发项目及功能丰富的街区营造;社区中心节地方式,把社区服务单元和城市行政管理单元合二为一,采用社区中心模式,既提升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又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基础设施走廊与城市综合管沟节地方式,结合高速公路、铁路用地形成的城市对外通道,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走廊,形成综合管廊骨干网络。

4.3 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双向约束”机制,既保证了项目又好又快建设,又切实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双赢”。以“滨湖世纪城”项目为例,通过与土地受让人签订“双向约束”合同,项目提前近5个月开工建设,提前一年半竣工使用,项目单位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近460万平方米的开发总量(约相当于合肥市环城公园内的建筑总量),并且建筑质量优秀,人居环境良好。滨湖世纪城项目区也成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再如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项目一年内建成,成为合肥房地产市场名列前茅的利税大户、品牌大户和就业大户。“双向约束”机制还把一些土地投机者拒之门外,使得宝贵的土地资源免被圈占和浪费。

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的不足0.4提高到1.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25%;居住项目由过去多层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高层建筑为主,容积率由过去的1.3提高到2.5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大型商办设施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节地面积超过30%。

通过集约建设开发园区,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平均不足0.4提高到0.7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1.0以上,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30%,节约工业用地25%,投资强度提高50%,亩均税收提高50%。现在,合肥市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求达到400万元/亩,税收要求达到30万元/亩以上。

通过城中村的改建工程,为合肥市提供了5700亩的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建筑面积42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地面积21平方公里。

通过实施若干“规模推进”的土地整理项目,每年新增耕地约9000亩,其中村庄整治新增耕地5244亩,新增耕地率为12.54%。整理后的土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社区化管理,推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种以土地整理科学化规范化为特色的土地整理方式被誉为“合肥模式”。

通过紧凑式开发滨湖新区,共节约用地29.16平方公里,节地率23.1%。其中,居住用地由人均24平方米减少到18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承载人口由126万人增加到170万人,可增加44万人,相当于节约居住用地10.56平方公里。

从总体上看,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全市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2009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量的1%,用地量仅占全国用地量的0.002%,同时,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以来,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以40%比例递增,而用地量却以10%比例递减。这两组数据充分显示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合肥市成为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典范,为全国土地管理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合肥市作为全国首个土地节约集约使用试点城市,两年来的诸多探索为其他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为深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合肥市的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双向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开发中的操作流程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措施,完善土地审批、使用、管理全过程的“双向约束”。第一,改进和完善国家土地出让制式合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控制。保障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第二,在经批准的规划总平图上应标注每幢主体工程的开工建设时序,逐步实现“一张图”管理。第三,针对具体项目设置容积率、绿地率等其他指标及开工建设要求。根据项目开工建设时序,统一规划,分期供地。细化双向约束的内容和管理体制,在计划申请阶段,即需提交用地计划预申请表、标有具置的卫星遥感图、项目分布图等材料和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等指标,增加“双向约束”的科学性。第四,重点加强对政府的约束,提高行政效能。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坚持投资有强度,配套有限度,建设有进度,建筑有高度,监管有力度的项目管理原则。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建立“3+X” 并联会审模式(3为规划部门、发改委、经信委,X为针对具体项目涉及相关参会单位,主要为国税局、地税局等),合理核定用地规模,并重点对开发园区管委会和其他用地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用地指标挂钩。

(2)在城镇体系建设和开发园区建设中建立新的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将用地由规划计划管理向规划计划和项目并重管理转变。分类(如交通、水利、电力、教育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对于重点开发园区要分区域设定投资强度、产业政策、税收额度、就业岗位等综合控制指标。我国现行的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如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国家标准明显偏低,应逐步提高。可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用地向高效率、高附加值项目倾斜。

(3)在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中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展“土地发展权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发展权交易”不仅能优化土地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社会总收益。还能通过市场化的指标交易,节省政府进行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开发的成本。此外,还可以使广大农村获得宝贵的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城乡之间财力的转移,也有助于乡村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保证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土地制度创新的成果。

(4)科学制定规划,指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基于对所在区域未来经济社会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各类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应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主导功能区规划和节约集约用地规划融为一起,在具体制定规划时,需要以土地产权为基础,编制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分幅规划图。在农村比例尺应统一为1∶2000左右;在城市密集区,比例尺应为1∶500左右。大比例尺的规划图有助于制作精细化的开发计划。在规划依法履行公示、审查和审批环节后,公告实施,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土地管理中,严格按规划用地和管地,依据规划管理项目。

(4)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中积极探索生态阈值控制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要着重体现下列要求: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容量是否允许;环境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保护;人口增长是否超越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能有效避免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等等。分区、分片确定土地开发程度和模式,检验包括生态指标在内的综合成效。尝试开展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土地生态设计。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60.

[2]理查得•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M].腾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56.

[3]科斯,哈特,等著.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契约经济学[M].李凤圣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35.

[4]Arnott R J, Lewis F D. The transition of land to urban us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 87(1): 161-169.

[5]Brueckner J K. The structure of urban equilibria: a unified treatment of the muth-mills model[M].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87.

[6]Stern P C, Aronson, Ellio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entives for residential energy-conservation[J]. Evaluation Review, 1986, 10

: 147-176.

[7]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19-21.

[8]毛蒋兴,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48-52,57.

[9]谢正峰.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1-32.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文2

无论是高校内部的图书馆,还是面向社会成员开发的图书馆,其都是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图书、查阅资料而设置的。那么,图书馆最初就是基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这一目标而设置的。那么对于图书管理而言,也应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目标来进行。只有这样,图书管理工作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方便读者。

二、新时期图书管理方法

(一)引入并用好专业图书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与使用的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适合在中小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及院校图书馆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大大的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操作,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性,同时也是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都比较人性化,通过操作图书管理系统,便可实现读者的身份验证、借阅图书、归还图书、打印催还单、信息查询、系统维护等等功能。其中,在信息查询功能中又包含了个人借阅查询的子功能中,读者可通过此操作了解未还书目、图书馆内的图书分布情况、资料的查询等内容。图书管理系统的引入与应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提高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与服务意识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简单便利的图书管理系统引入图书馆,方便图书管理工作,但是,图书管理工作始终离不开图书管理员的操作、执行与监督。因此,要使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向新时期转变,必须要对图书管理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图书管理理论、图书管理方法、了解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向、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只有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就得到了保障,只有图书管理员树立其服务读者的意识,图书管理工作才能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图书馆才可以拥有长足发展的基础。此外,还应有一套合理的评价监督体系,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图书管理员是整个图书馆的代表,因此,必须重视起来。

(三)改革完善图书管理制度

图书管理制度是图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图书管理制度包括图书管理具体工作的制度规定、图书馆内部的竞争机制以及图书管理员的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具体的图书管理工作制度,应特别强调几个方面:①对于图书需求申请的制度规定。对于图书需求申请,各图书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每月的申请期限及相关批示审核资料。②对于新购图书的管理制度。新购图书必须经过统一的编号、盖章、录入系统、上架之后,读者才能办理借阅手续。③对于图书借阅的制度规定。为了方便读者借阅,不同馆内要说明借阅限额与借阅期限,也可设置集中的还书日。④对于损毁书籍的管理。对于读者损毁书籍的情况,图书管理员应及时发现,并处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所罚款项应交由办公室统一管理,用作购买图书使用,不得另行他用)同时,要对损毁书籍进行及时的修复。总之,对于具体的图书管理工作制度,要明确具体,责任到人,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对于图书管理制度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而言,他们的推行与实施对于充分调动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图书管理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便于创造出更好、更便利、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前文中曾多次提到,图书馆是以为读者服务为目的而设立的,那么图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从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教育激励等多方面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以激发管理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督促图书管理员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图书馆应在现有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实行多样化的分层激励体系,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竞争机制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使图书管理员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所在,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结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管理 优化

1 高校图书馆的存在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习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如果把高校的整体运营体系比作为一个庞大的人体组织,那么高校图书馆则好比为其中的心脏部分,它向各个地方输送着新鲜的“血液”,滋润着每一个部分的成长。而这,就是众多学子不可或缺的知识。

只有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进行精准的分析与梳理,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其在校园管理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培养高校良好的教风、学风;通过学习,让高校科研工作积极顺利的展开;通过学习,造就文化与德智并重的全方位新型发展人才,而这一切的基础正建立在高校图书馆的顺利建设之上。

2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分析

2.1 书量少、质量不高、类别繁杂。图书馆与书房的差别在于书籍的容量。进入图书馆中,就仿佛置身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而这无穷尽的“知识”就需要大量的书籍汇集而成。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许是办学模式、办学方向以及购书经费等等,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藏书量都差强人意。除此以外,在书的整体质量与类别结构方面,也欠缺规划,总体质量落入下乘。

2.2 购书经费后续难足。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大部分高校资金的使用,往往优先考虑教学设施、科研工作等,投入到图书馆购买图书的经费可谓少而又少,更何谈对图书的基础设施建设。正是缺乏对图书馆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前期就没有足够的投入与经费,每年的书籍增长比例远远不能满足图书馆的发展以及读者日益增长的基本阅读需求。

2.3 工作人员问题剖析。相较于高校图书馆每天数以千计的人员流动量,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数量极少,难以满足图书馆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难以应对大量的读者需求与繁杂的工作,因此便出现了诸如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短、书架凌乱无人整理、借阅书籍大量流失等问题。同时,在图书的借阅与收回的管理上,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训,对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生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整体发展与服务的良好展开。

2.4 服务层次不高。许多高校图书馆对于读者的服务只停留在借借还还的低层次,要开展更高层次的服务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这都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都比较欠缺的。

3 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优化建议

破而后立!只有打破以往的陈旧观念,才能塑造全新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才能做到真正的优化与弥补。核心关键词则在于——创新!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管理上的创新能使高校图书馆打破传统的尴尬局面,弥补以前的缺陷与漏洞,将体制全面完善,提高管理效率。需要与创新同步进行的则是优化流通借阅环境。如今,即便电子书当道、网络化迅速发展,图书馆的流通借阅服务仍然是图书馆长期以来的核心热点,这也正是图书的基本魅力所在。因此,优化流通借阅环境,不仅能将这一热点再次升温,更能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品牌形象,同时为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优化育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高校图书馆整体管理制度的优化方面,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3.1 尊重、爱护、理解、关心——之于读者。图书馆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服务,而服务的对象就是读者。多年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已成为图书馆同仁的共识。而在高校图书馆中,对于“读者为本”的服务概念还十分淡薄。要将服务落实到细节上,就要做到尊重、爱护、理解、关心读者,即以人为中心,需要考虑服务过程中的每一处细节,处处突出读者、便利于读者、倾向于读者。例如图书的检索,应当注意界面的使用简洁、清晰明了,图书借阅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方式方法以及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微笑服务、友好态度,都要做到让读者感觉如沐春风,犹如处身在图书馆便是在自己家的书房一般轻松舒适。

3.2 肯定、鼓励、友好、人性化——之于馆员。馆员可以说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员的服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与管理。而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优化流通借阅环境,主要就是对于馆员、图书、读者的管理。

3.2.1 对工作人员的管理需要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作为前提。而做到对工作人员的肯定、鼓励、尊重、关心,便是核心所在。通过主动关心和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遇到的难题,并对其在工作中的表现与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只有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才能真正将工作与图书馆的形象价值划上等号,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2.2 馆员需要清楚科学规范书库的重要性,并学会科学地管理规范书库。需要做到以下三点:所有归还图书需要当天上架,并准备按照目录与分类上架;馆员应该及时清理书架图书,做到最低程度的乱架率,以保持图书馆的整体美观;除了类目要分类精确外,还需要做到图书摆放整齐,比如大小本分开放置,相同的书尽量放在一起,同时还需要注意图书馆整体卫生,给读者一个清新洁净的阅读环境。

3.2.3 人性化管理是服务中需要用心解读的管理制度。比如,借阅制度的制订、系统中读者库的管理以及借阅过程中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在这类管理中应当以人性化作为前提,尽量化繁为简,将整体工作流程简单化,省略不必要的麻烦。

3.3 提高素养,避免冲突,重在沟通——以和为贵。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与执行中,尤其在流通借阅服务中,馆员与读者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而这一类冲突往往都起因于藏书资源不足、借阅期限、系统功能不完善等客观原因,而这一切矛盾的产生在初期其实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因此,针对此类矛盾更需要做核心优化与培训。

3.3.1 提高馆员职业道德、个人修养和业务技能。馆员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读者群体,所以提高馆员职业道德、个人修养和业务技能是势之所需。在面临问题与矛盾的时候,良好的个人修养可以使得工作人员保持清明的心态、随和的态度,同时以专业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技能去说服读者,感染读者,通过客观、理性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妥善解决读者的问题,得到对方的认可与赞同,在无形中树立馆员的文明形象。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规范化管理;管理员

引言:

图书馆的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以建馆80多年的天津图书馆为例,其存数量达到300万册,在1991年迁入新馆的,现在已经有各类开闭书库20多个,能够把这么巨大数量的藏书管理好,并且能够让每本书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是十分不容易的。尽管已经经过了20余年管理上的不断改进,现在还是存在着一些漏洞。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天津图书馆正是有了一套规范化管理制度,才能让其运行地如此好。

1.图书馆责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不论是什么方面的管理,想好做好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责任制度,并且能够很好地落实下去,做到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小问题都有确切的人员来负责。如果出现因为责任制度扯皮的事情出现,就说明我们建立的责任制度不够完善。

在图书馆的管理上,各馆都深知问责制度的重要性,纷纷推出了目标化的管理制度,比如签订岗位的责任书,做到定岗、定编来保证定责。在定岗、定编过程中,必须要让每个组管理的书库将责任划分在具体的责任人身上,做到有文可查。在图书馆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好几个人共同管理的书库,这时就要对书库进行责任区的划分。这其中不免会遇见某个责任人请假缺勤的情况发生,需要在制度上说明清楚。可以看出,制度的制定上一定要考虑清楚所有可能发生的责任情况,避免漏洞的出现而耽误工作的进度。

在责任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管理制度规范的图书馆每每在我们走到一个书架的时候,都有一个人跟在身后,时刻准备为他管辖的书架出现的事情做相应的工作。这也反应出我们这些图书馆已经将图书馆的每本书都划分好了责任人,这才能让图书馆通过每个人的不懈努力管理地更好。

2.如何建立详细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规程

在对图书馆的每个书架划分了责任人之后,并不能够马上让我们的管理井然有序起来,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工作规程来规范我们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的行为,让我们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明确。

我们制定的管理工作规程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统计数据。数据是图书馆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需要掌握馆存的每本书的实时动态都是从数据中获取的。每一个书库内的基本数据是书库的管理员首先要掌握的内容,比如书架数目、书库的面积、书架的单层总长度以及书库的最大的藏书量。这些基本数据能够帮管理员在管理中有一个很好的判断。

2)建立目录。繁杂的书籍管理需要通过目录来进行系统性的管理,所以建立数目是也是管理员必要的工作之一。一般我们的图书馆都要求管理员对每一套书架都有一套目录,方便查阅书目,也是借阅管理的必要工作之一。

3)排架的管理。一个书库的管理,在排架的放置上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要根据各个书库的不同情况进行粗排架、细排架分制管理。在涉及到书标、书挡的管理上都要有确切的管理方案。书库的藏书排架放置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就要绘制一套书库布局的平面图,一般我们都贴与每个书库入口的明显位置上,也可以交与每个书库管理员收藏起来。

4)流通管理。流通管理中主要的内容就是书籍借阅的管理,管理员需要不定时地查看借阅书籍的归还情况,对于未及时归还的书籍采取相关的措施。对于下架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借阅的书籍要定期进行整理和排查,以免发生管理事故。

5)保护文献。保护文献是每一个图书馆比较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之一,管理员在管理中往往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视文献的保护工作。保护文献主要就是对各个书库周围环境进行定期的清扫,同时还要在闲暇时间对文献进行修补、防潮防虫的工作。

6)安全工作。作为一个社会重要公共场合之一,安全工作也是每个图书管理员的职责。这里的安全工作包括防盗设施、防火设施的健全。管理员要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查以保证图书馆没有安全隐患。

3.对图书馆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查与评比

俗话说,做一件事容易,但是坚持下来是不容易的。为了能够调动我们每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综合管理人员就要定期对我们管理员的管理成果进行检查,或者通过达标竞赛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这样才能让我们管理员的心中都自觉去做好每天的工作。

通过对一些图书馆的走访调查发现,比较常用的检查方式有部门的定期自查以及建设委员会的抽查,还有在年底进行的统一竞赛活动。这些检查和活动很好地促进了书库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让规范化的图书馆管理更好地实施。

4.图书馆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好处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建立是一个漫长的,不间断的过程,我们需要在管理中通过管理者以及读者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让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我们管理图书馆有着很多好处:

1)有规可依。我们规范化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写在纸上的事实在在的文字性约束,能够约束我们的每一位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地去工作,去为我们管理图书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调动积极性。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下,每个管理人员为了保证自己辖区在管理中达标,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去做好每一项自己的任务。甚至包括清洁的工作,争先恐后地把管理工作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同时还能够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措施,譬如用牛皮纸做防尘罩等等。

3)细水长流。俗话说,细水才能长流,我们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也需要如此。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下,我们将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细化为每日的任务,相比于一些为了应付检查做突击性工作的图书馆来看,有着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图书馆无论从运行的流畅性、服务的质量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5.结语

总之,在图书馆的管理上,我们一定要明白,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建立才能让我们的图书馆变得更好。作为公共性的服务机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服务更上一层楼,吸引更多的人去读书,去图书馆寻找心灵的给养。(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光明,书库管理可行性措施探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01):10-11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农家书屋; 管理; 新农村; 可持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42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82- 01

农家书屋的建设是党和政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的实施,能改善农村读者图书资料匮乏、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能促进农民学知识、用知识,对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农家书屋”的概念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籍、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2 “农家书屋”现存问题

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当前“农家书屋”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期刊报纸管理混乱。这是“农家书屋”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当前,多数行政村不知道订阅了期刊和报纸;另外,期刊报纸丢失严重。二是管理人员不固定。“农家书屋”大多是由村干部兼职管理,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而村干部身兼数职,使农家书屋开放时间上有局限性,许多“农家书屋”形同虚设,或者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三是管理人员层次不齐。“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管理人员五花八门。四是规章制度不严格。① 缺少书刊外借制度;② 没有明确管理员的职责范围;③ 村干部换届或管理员调动后,没有按照规定做好移交手续,有的甚至将图书据为己有,造成了图书的大量流失。即使有的行政村有图书管理制度,但不能按照制度来管理,存在“借书不还”现象。五是书屋选址不合理,出现离村民居住地比较远的现象。六是开放时间不严格。有些行政村书屋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来实施,随意性很强,并没有结合村民的作息时间开放。

3 农家书屋的管理

建一个“农家书屋”难,巩固一个”农家书屋“更是难上加难,如何管理好“农家书屋”,使其健康发展,一直是笔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3.1 建设管理

(1) 合理布局选点。选址要选择村民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位于学校附近等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地方。

(2) 合理配置图书。图书配置要坚持“贴近农村、服务农业”的原则。要根据农民需求选择购进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图书。

(3) 建立管理档案。领导部门要将“农家书屋”的管理纳入到全年工作目标中去,对已经挂牌建成的“农家书屋”要按照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建“农家书屋”信息数据库,并对每个书屋建设情况、管理员个人资料进行详细收集整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农家书屋”档案。

(4) 健全管理机制。领导部门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与每个行政村签订“农家书屋”管理责任书,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对书屋组织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进行不定期检查,每年组织评审,给予奖励或批评。

(5) 完善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建设的关键是“建”和“管”。而在“管”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为巩固“农家书屋”提供保障。

3.2 业务建设管理

(1) 加强业务辅导,提高管理员素质。管理员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要掌握与“农家书屋”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应加强对管理员的业务辅导、培训和考核工作。

(2) 明确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书屋的管理工作:一是为读者创造优美舒适的阅读环境;二是负责采购、签收登记和处理图书;三是图书及时分编上架和开展流通工作;四是按时开门接待读者,做好借阅登记;五是指导农民阅读和开展读书活动;六是像爱护自家财产一样守护书屋财产。

(3) 合理安排开放时间。首先是开放时间必须有明显的标识;二是开放时间必须符合农民要求。

3.3 图书的管理

(1) 图书的清点与登记。管理员要亲自清点图书、期刊和报纸以及光盘,并将准确数据登记下来。登记清楚接收日期、赠送单位、图书或音像制品的数量、图书接收入员姓名等。清点、登记之后,对接收的图书逐一加盖书屋的藏书章和财产章。

(2) 图书的分类和排架。首先是把图书分成几个大类,了解每类图书的数量,对图书进行分类标记;其次是做好图书编号工作;三是做好图书上架工作,根据类别和编号排列好图书,并在书架上做好类别标识。

(3) 图书的借阅管理。村民每次借阅图书,管理员都要在图书借阅登记本上进行标记。借阅登记本中的内容应包括姓名、书名、图书编号、借书日期、还书日期、本人签名、备注等。管理员要主动告知村民保管好图书不要丢失,不要转借给他人,图书要按时归还等细则。

(4) 图书的赔偿管理。由于“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特殊,制定的图书赔偿制度应区别于图书馆的图书赔偿制度。例如,当村民出现图书丢失情况时,赔付一本相同或价格相等的出版物即可。

4 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一是建立“农家书屋”外借流通点;二是采取灵活借阅方式;三是鼓励“农家书屋”灵活经营(如零售或出租等);四是开展活动引导农民读书。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范文6

    2、  按有关规定将图书及时分类、编号、制卡、登记、上架,做到图书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3、  认真执行图书室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健全管理及借阅手续。认真记录借阅簿,保证图书完好无损,及时归还。

    4、  保管好图书、期刊杂志,做好学期末的图书清点入库工作,发现图书破损处要及时修补;发现读者损坏或丢失书籍的,要按规定及时追赔。

    5、  及时准确地登记财会总帐、固定资产明细帐、入藏总括登记帐、期刊登记簿等,做到帐物相符。

    6、  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的提供,搞好图书服务工作,及时为教工和学生推荐工作、学习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