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1
这里所说的地理教室是以数字星球系统为核心、以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传统教具为依托的数字化教室,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场所和环境。随着基础教育和地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人们对地理教室的认识在逐渐发展,地理教室建设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建设前期方案的讨论、修订和定稿
2009年上半年,南京市教育局计划给全市14所小班化初中配备1间数字化地理教室,平均每所学校配备标准是40万元,市技装和区技装分别拨付20万元。计划一出来,14所学校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设计自己的建设方案。负责教室建设的2家企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该项工作负责人共同探讨,形成了方案的雏形。市技装部门经常组织14所学校负责人在一起研讨,有时外出参观学习。研讨时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各校地理教室建设方案,包括设计意图、亮点所在。智慧的碰撞与分享,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因为每所学校地理教师不多,有的学校只有1名,有的学校地理教师年龄偏大,对新鲜事物不太关注,而且地理教室建设和使用走在全国前列,前车之鉴很少。市技装部门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大家相互交流分享尤为重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这样的集中研讨举行了好多次,各个学校的方案总是修了改,改了修,直到建设方案最终敲定。在一次一次的研讨中,我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感受到了“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14所学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在2009年暑假一起开工建设,年底基本完成。
三、建设后首次集中培训
2010年年初,市技装部门利用寒假时间组织14所学校地理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进行封闭式培训,地点在江宁区的百家湖中学,这所学校的地理教室也是刚刚完工。
本次集中培训共3天时间,主要培训项目是数字星球、电子白板、望远镜的使用等,最重要的是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制作。地理教室中传统的教具培训很少。3天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培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每培训一项内容都会让学员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而且还有课后作业。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每一个项目都完全熟练之后才推进下一个项目。
3天的培训时间很快,学员们收获颇丰,之前很多年龄较大的学员对地理教室中一些设备无从下手,也不敢摆弄,但现在对地理教室的恐惧感渐失。学员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会制作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很多现代化教学仪器不再那么神秘。
培训接近尾声,市教育局领导专程来到百家湖中学,对本次培训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全体学员齐心合作,互通有无,走在全国前列的数字化地理教室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争取打造成一个品牌,一面旗帜。
四、赛课中的合作和比拼
数字化地理教室建成了,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地理教学,服务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花了不少心思。市技装的领导不止一次说过,我们的硬件条件跟上了,平台给教师搭建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去用,别怕用坏,用坏一点关系没有,应该表扬,怕的是摆在那边摆坏。
最近几年南京市每个秋学期都会举行一次全市各个学科的小班化赛课活动,2011年的地理小班化赛课,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达成共识,分为普通组和数字星球组,数字星球组设立的目的不言而喻。全市14所有地理教室的学校都要参加,拿出自己的好课。赛课分两个步骤,先是说课进行初选,然后上课进行决赛。参加赛课的课一般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课要经过反复打磨,往往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还可能是一个区的集体力量。
我校只有笔者一名地理教师,当时比赛在即,心里比较着急,想了两晚,课的雏形产生。请教了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虽然不是本专业的,仍然给了很多帮助。比赛的前一天,试上这节课时请了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观摩和指导,有历史教师、政治教师。他们站在自己学科的特点上谈了观课感受,给了一些指导和修改意见。正是由于教研组教师的通力合作,毫无保留,帮助笔者取得了数字星球组一等奖的成绩,也越发认识到教学中集体备课的力量。
赛课过程中有幸听到了几节其他教师的课,同课异构,各有千秋,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课经过了精巧的设计和精心的打磨。
五、课例评比,择优进京比赛
2011年,市技装部门联合市教研室布置了一项任务,全市14所拥有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小班化学校各准备一个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课例,市技装和市教研室择优选择,优秀课例在全市再继续打磨,然后到北京进行赛课。
任务一下达,14所学校的地理教师又开始忙碌起来。领导的重视,机会的不易,个人教学的积累,这都是摆在眼前的压力。我校的教学管理者说,课的内容和形式帮不上忙,但是课的录制和其他服务有求必应。准备了一个星期,请我校的信息教师录制了这节课,并拷贝到CD中上交到技装处。一段时间后接到通知,有3位教师的课例入围。市技装通知所有参加课例评比的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集中对这3位入围教师的课进一步听课、评课,提建议和意见,取长补短,争取在全国的赛课中有所收获。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3位教师不负众望,分别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六、中心组成立,合作中完成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
首批14个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让我们看到了地理教室的优越性,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会逐渐推广。市技装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有我们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装备标准。因为走在全国的前列,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经验,所以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地理专用教室中心组正式成立。中心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学期计划,组织开展基于数字地理教室的观摩课、公开课或者赛课和地理教室使用技能培训以及对后续要建的地理教室进行指导,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制定。中心组一共5人,有1名教研员,4名一线教师,定期研讨。在制定《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过程中,组员们首先搭建框架,然后组长把任务细化,组员领任务,遇到难题大家一起讨论,经过一个多月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应运而生。大体框架如下:
1.地理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2.地理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3.地理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1)设置要求
(2)数量要求(包括准备室)
(3)通用要求
(4)专用要求
①功能要求
②基础配置要求
③地理准备室配置要求
④地理科学园配置要求
⑤小气象站配置要求
4.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1)初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2)高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5.地理实验室的人员配备要求
6.地理实验室管理要求
(1)实验室管理制度
(2)实验室学生守则
(3)实验室管理员职责
(4)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
7.实验室教学工作
七、申报国家级课题,分工完成案例集
2012年,由南京市技装处牵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获得了立项,这是一个大课题,主题是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教学案例研究,需要全市所有有地理教室的学校合力完成,最终的成果就是编撰一本基于数字星球的初一地理教学案例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栖霞区和原白下区2名地理教研员牵头,首先是分工,各学校自行申报教学案例,然后统筹安排。制作分工表把初一年级地理每个章节全部列出,任务分配到各个学校,任务不算重,但负责的教学案例必须保证质量,需要精心设计。目前各校教学案例都已经上交,紧接着就是评审组的筛选和修改。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案例集一旦完工,意义重大,对江苏乃至全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八、结束语
南京市数字化地理教室从无到有,从建设到取得成绩,切实证明了两点: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合作,很难发现问题,没有合作,很难做出成绩。
收稿日期:2013-07-12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2
不论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还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都需要重视课堂上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学习获得合作上的共赢,学生只有通过实践,通过说和做来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寻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围绕着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初中生可以通过激烈地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带动课堂氛围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教师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需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教师还需要在小组中选择表现相对优异的人充当小组组长,形成“一人带动多人”的学习模式,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求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问题的理解。如在讲解公民权利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讨论小组的作用,让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公民有哪些权利,并且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公民权利的具体概念,促使学生把自身融入到政治课堂当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进行适当举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了培养初中生在政治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以汶川地震作为讨论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在面对地震救灾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学生应该如何去做。通过具体情境的设立,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政府的定义以及政府的一些职能,体会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服务的原则,同时了解自己不但有权利,还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培养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需要注意,自主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需要在讨论中起到具体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讨论方向,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寻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优秀的案例才具有讨论的价值,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选择案例还需要依据课本的知识,不超过课本内容的范围,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服务,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对政治案例的讲解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从主动探究中夯实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毅力的培养》一课中,教师需要选择典型的案例,讲清毅力是一种韧劲更是一种积累。为了把毅力这种精神具体化,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识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以邓亚萍的锻炼生活作为教学案例:邓亚萍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虽然取得了荣耀,但是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训练。在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虽然辛苦,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通过对邓亚萍锻炼案例的具体展示,可以让学生在她的身上感受到顽强的毅力。这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没有具体的案例作为政治知识的补充,教师的语言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具有说服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学科知识无法透彻理解,也难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案例的精确性、校本性以及科学性,因为一堂课就是局限的45分钟,教师既需要在短时间内讲完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穿插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注意精准性,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案例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对案例中蕴含的问题进行充分地思考和讨论。
三、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中才能够获得知识的提升。教师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本堂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精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横向拓展思维,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两种思维的共同作用之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思想品德课程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特有的知识结构,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总结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当引导和补充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战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可以以当堂训练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在设计问卷问题上可以选择归纳能力强的知识点,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也可以以问答题的形式。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总结归纳过程中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在导入课程和总结归纳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3
我省中招不考地理,初中地理课开设普遍不受重视。到幼师上学的学生又多为中学期间的“学困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受初中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动力。为了克服学生学习地理的障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喜欢上地理,几年来,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做法是:
1 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情景教学就是根据地理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强调智能发展,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创造最佳场合与最佳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幼师生年纪不大,好奇心强,思维敏捷,乐于表现,求知欲高。而幼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结构新颖,每章后面都附有实践活动和阅读材料,实施情景教学即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又可以使教材由单一的知识载体变为集知识、技能、教法、学法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材料。据此,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在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及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上,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进一步丰富教材情趣,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实现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使教师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动。
如何实施情景教学哪?首先,教师要善于收集影视、报刊及各种书籍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诗词歌赋和谚语民谣等,以促使教学场景形象化、教学语言专业化、趣味化。如讲地震时,放映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危害;讲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引用王维富有情景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将会激发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其次,教师要设计出具有情节美的教学结构。导语与举例要恰到好处,重点、难点“愤悱”局面水到渠成,结尾信息反馈留有余地。再次,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地理教具、试验设备及实践园地对教学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版图版画,现代教学手段和试验仪器,变静为动再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把教材内容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案例教学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激发求知动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采用灌输的方法,教师讲一讲、抄一抄、学生听一听、记一记,根本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听没听懂。我们在教学中打破这一模式,尝试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使教师“教”的活动完全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通过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研究——获得研究成果,并进行拓展”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
如“天气和气候”一节有关“气旋、反气旋”等内容,教材文字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就采用案例教学。第一步放映《台风》录像片;第二步让学生观察台风的景观图;第三步老师在黑板上画有等压线的气旋图。然后结合课文,师生互动地总结出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它反映的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②它的气流如何运动的?③结合等压线图及有关大气运动成因的知识,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和力量导致它这样运动的?④你能画出他们的示意图吗?⑤你知道台风如何防吗?这样,通过图的展示和问题的一步步提出,就把学生带入了形象的地理情景中,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的活动,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
3 心理教学,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近几年,我们根据幼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尝试把一些心理原理用于课堂教学,巩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明显教学成效。
充分、巧妙地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暗含期待效应。地理教学应用这种效应是讲教师要从语言、神情、行为举止对学生明确表明自己希望他们成功,肯定他们能够成功的期望,让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心理意向,进而激起他们努力学习的愿望,使教师的期望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我们在上课前,总是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有意和学生闲聊一会儿;下课后教师主动找学生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等,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非常重视而不是忽视他们的存在,并把他们当作优秀学生来看待。再如:每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时,总是用鼓励的话激励学生,说“你能行”;当学生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时,哪怕是一点点正确的地方,我们也要表扬他,说他是开动脑筋思考出来的。通过这些来让学生感悟到老师的期望,感悟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出求知的动力。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4
——苏霍姆林斯基
一、探究式教学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曾经亲临现场听到一位特级教师这样来上高一地理中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问题
1.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2.水循环的原动力是什么?地球上的水会有用完的一天吗?
3.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吗?
4.水循环为什么能缓解不同纬度间的收支不平衡?
5.海洋水循环很大,为什么海陆间水循环是最重要的?
学生分组看书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师:哪位同学可以上来画水循环的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学生主动上来画图,刚开始模仿书上,画得很具体。
师:你能更加简练地表达水循环吗?
生:……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黑板上画的作品?
生:……
师:说得很好,你能上来补充修改吗?
【分析】
这堂课感觉轻松,同时探究氛围贯穿全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时刻尊重学生
一开始看到授课者的问题,感到欠条理,问题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后来才知道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书本自己提出来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水循环》在高一地理中难度不大,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还能从中体会环境保护的情感,如珍惜、节约水资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教师的信赖、期待、鼓励、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
2.适时的学习评价
这位特级教师经常在课上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到”“大家再考虑考虑”“有没有不同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挠得学生心中痒痒,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只要从旁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不时还能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表现。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处于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自由创造的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教师强大的驾驭探究式教学的能力
这堂课从传统的环节来说,没有明显的过渡,也没有教师的侃侃而谈,但依然能看出教师深厚的基本功和专业积累。整堂课以学生的问题为串联,教师只在学生普遍存在疑问的重难点上拓展提升,不断引导学生自己来获取知识。如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概括画图,并进行评价,不足之处继续让学生来补充修改。在讲人类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中,联系生活拓展了省运会就用了技术干扰降雨。黄土高原地区为了改变下渗环节,挖了“鱼鳞坑”,教师还画出示意图,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渊博的知识面。
【案例二】
同行推荐了一套省获奖的优秀课件,怀着忐忑与欣喜的心情,上了高一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
师:我们丹阳也种水稻,大家如果想知道水稻在中国哪些地方可以种植,要先了解哪些信息?
生:水稻生长的条件资料;中国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
课件展示:图1:水稻生长所需的光、热、水条件
图2:中国年太阳辐射分布图
图3: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4:中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
师:为了简化研究步骤,以上哪两幅图可以不做分析?
生:“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因为1月我国多数地区气温较低,水稻无法生长,除了南方少数地区。还有“中国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因为中国大部分区域光照符合水稻生长。
师:图3中,水稻生长需年降水量大于700 mm,中国哪些地方符合?
生:黄河以南,东北。
师:图4,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哪些区域不可以种水稻?
生:青藏高原,天山,东北部分地区。
师:把图3和图4叠加,中国哪些地方可种水稻?
生:中国南方普遍可种水稻。
展示:中国实际水稻分布图
师:和刚才的理论图相比,有共同点吗?请大家说明什么是影响水稻分布的主导因素。
生:气候。
师:大家仔细观察,实际图和理论图相比有哪些不同点?说明哪些因素也影响水稻的生长呢?
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讨论了水稻生长的区位,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社会经济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还有技术条件。
【分析】
1.体验成功
本课的思路是分析案例—推理结论—学以致用。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并且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共同探讨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部分学生表述一个问题,其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性真是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老师也受益匪浅。
2.反思失败
(1)学生方面
本课的前半段课堂十分热闹,到后来冷清不少。原因是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虽然经过初中会考,但多数是临时记忆,高中已忘得差不多了。部分学生对中国地理区域知识相当陌生,要跟上课堂节奏很困难。学生长期在教师“一言堂”的氛围中,一下转入自主探究,适应了。
(2)教师方面
首先,本人备课还是不够充分细致,没有事先布置难易适中的预习任务,课堂问题也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其次,首次尝试这种教学方式,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欠缺。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看法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本人有以下一些浅显的想法:
1.培养教师正确的观念
传统教学某些观点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可行的,甚至可以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地理教师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观基础上,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强调课堂上多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发挥学生活动的课程资源功能;二是强调多设计随堂小实验,挖掘随堂小实验的课程资源功能;三是强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资源功能。以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这些资源开发与利用所改善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改革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稳步推进。作为一名身处改革腹地的山区教师,应该如何参与这场改革?我认为应当转变一些原有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并努力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观,谈谈自己的粗浅理解与实践体会。
一、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观
过去,人们常常把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实验仪器、挂图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从广义来说课程资源应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从狭义上讲,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用书、科技图书、音像资料、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广播电视等。
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实施课堂教学,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应有功能,以促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巧妙设计随堂活动,发挥活动的资源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发师生对话和学生活动所产生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开发得当,运用自如,将会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在“压力和压强”这堂课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其教学效果将很难得到保证。但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利用小游戏过程产生的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
教学案例:“压力和压强”的教学
师: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谁愿意参加?(很多学生举手要求参加,但老师挑了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一个娇小玲珑的女生,目的就是要给学生形成一个力量悬殊的感觉)我们这个比赛是用钉子钻木板,先将木板钻透者为赢家!
师:(对男生说)你会是赢家吗?
男生:(得意洋洋地)当然!
师:(对女生说)有信心吗?女同学摇摇头。(老师让同学们给女同学加油)
师:(把木板和钉子发给他们)同学们,你们来当裁判。我说:“一、二、三”开始。
(3分钟后)
女生:(高兴地叫)钻透了!(给同学们和教师看,此时,男生冒汗了,还在钻,同学们开始议论、疑惑)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请两位同学把木板给大家仔细看一看(一样厚),分别再把钉子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男生用的钉子钝得很,女生用的钉子更尖锐)
师:为什么女生成了赢家?这个比赛的目的,实际上是看谁用力的效果大,即谁先钻穿木板。
师:这个比赛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一个力作用的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
顿时,学生对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的压强概念的建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课堂教学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精心安排随堂实验,发挥实验的资源功能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在教学中往往又没有发挥实验这一优秀的课程资源的功能。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仅靠说教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有时只需以一个小实验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建立新概念,理解新规律。
比如:“惯性”的教学。如果局限于教材中的惯性现象,大包大揽地由教师阐述一番各种惯性现象,学生将很难理解这个抽象概念。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展,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动手操作实验,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观察、思考,将眼前的实验现象联系理论,进而逐渐感悟理论。既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惯性”的教学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惯性”。现在我为大家提供桌面上的器材:一辆小车和玩具木偶。看看大家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体现“惯性”?并尝试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解释。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转贴于
师:(5分钟后)请各小组说说你们的做法、观察到的现象。
生:(边说边演示)我们小组是把玩具木偶立放在车上,让小车匀速前进,当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突然停下,玩具木偶则向前倒下。
师:说说你们的实验是怎么体现“惯性”的?能说明哪个物体具有惯性呢?
生:因为木块原先是随小车运动的,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下时,玩具木偶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继续向前,所以向前倾倒。说明玩具木偶具有惯性。
师:还有别的设计吗?
生:(边说边演示)我们小组也是把玩具木偶立放在车上,小车静止,突然拉动小车前进,玩具木偶就会向后倾倒。
师:理由?
生:道理是一样的,原先玩具木偶和小车都是静止的,突然拉动小车前进,玩具木偶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小车前进,玩具木偶静止,所以会向后倾倒。
师:同学们的设计很好,在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惯性现象?
生:乘车时,车子突然急刹车,乘客们会向前倾倒;走路时,不小心被东西绊到会摔倒;百米冲刺,到达终点时不会马上停下;竹扫把柄掉了,可以重新套上,然后反过来,在地上猛撞几下,竹扫把就紧套在柄上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惯性现象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随处可见,有时它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有时它也会阻碍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很多不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多利用有用的惯性,尽量防止不利的惯性。
学生在接触了众多惯性例子和实验后,逐步的在潜意识中形成“惯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认识,体验到无论什么物体,也无论处于什么状态,物体都具有“惯性”。
四、唤醒学生生活经验,挖掘生活现象的资源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他们耳闻目睹的大量物理现象可以成为很好的物理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开发出可供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和演示的实验,向学生再现生活中的物理情景,展示物理现象,促使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进而上升为物理概念的理性认识。
例如:在“汽化与液化”教学中,虽然老师一再强调“白气”不是水蒸气,但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还是错误地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这样一个探究实验:
拿一个开水壶,在壶嘴处接一根与壶嘴大小相同的玻璃管。在水壶中装适量的热水,放在卡式炉上烧开。
提问: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是水蒸气)
在此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后回答:玻璃管里面上有没有看见水蒸气?
追问:你能看到水蒸气吗?为什么玻璃管里面看不到东西,而在玻璃管口却冒出“白气”?究竟“白气”是不是水蒸气?
通过这样一番的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认知的冲突与释疑,使学生真正明白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体,肉眼是看不到的。
接着再让学生读出玻璃管内气温是100℃,而玻璃管外是室温,通过比较发现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管外遇冷空气,降温液化而形成细小的水珠,从而产生了“白气”。
为了加深水蒸气遇冷变“白气”的条件,教师还可以促使学生逆向思维:如果在玻璃管口处给“白气”加热,现象又会怎样呢?
当把酒精灯火焰靠近玻璃管口处的“白气”时,“白气”消失了。
接着又问:“白气”去哪了?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白气”受热又变成了看不见、透明的水蒸气跑了。再移开酒精灯,学生又观察到了“白气”现象。
强化:当把一块玻璃板靠近玻璃管口时,玻璃板上很快就布满水珠,请同学们解释其现象。并让学生思考回答,冬天口中呼出“白气”的原因等。
经过这样反复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亲切。
在物理教学中,多让学生处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进行探究学习,不仅可以用好师生这一课程资源,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多思考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注意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巧妙地把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课程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
一、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信息技术的使用,创造舒适、悦目、悦心的局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珍贵的历史瞬间(图片、视频),把学生带回到历史人物活动和事件情境中,生动逼真的历史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寓意深刻故事。如教学《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一课时,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影视资料,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以郑和、戚继光为榜样,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人类活动历史在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重演。尤其是一些时空跨度较大,时间较长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线索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媒体很难描述的具体,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扩展历史事件跨度很大的差异,学生很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信息技术虚拟历史事件,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总体认识。如教学七年级《》一课时,的历史背景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展示公车上书、、戊戌等基本史实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前后史实,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而且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根据学生实际,创造良好的道德情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教学《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血染卢沟桥》《》等影视视频剪辑,再现历史场景,描绘历史故事,使学生亲自感受历史氛围,通过内心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初期的历史事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用信息技术视听效果感染学生,增强教育效果,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四、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想添加一些课外练习是比较困难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有计划的增添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大量内容与练习,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量扩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在线测试,能够及时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巩固的情况,并且得到快速反馈和评价判断。如选择了错误的选项,计算机将发出“你错了,请再试一次!”的声音和提示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如果你选择正确的选项,计算机将发出美妙的音乐或“很好,请继续。”计算机还可以利用“历史迷宫”“寻宝”或“竞猜夺冠”等游戏,创建有趣的抢答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