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管理专业知识

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物流管理;多元智能;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0-0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项目教学设计,是以物流职业能力要求为载体,以典型物流工作任务为基础而构建的。同时,由于人类智力的培养也需遵从一定的规律,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智力要素。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霍姆斯在其比较教育思想研究的研究中指出,根据智力变迁规律,人的智能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初级的智能,亦是第一层智能指的是直观的数据或信息的收集的能力;其次是运用已收集到的信息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即第二层智能;第三层智能则更进一步,要求在前两个层次的能力的基础上,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因此,在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智力变迁规律,使工作任务能与不同的智能相结合。

第一层智能:物流项目设计——背景资料阅读、课外收集项目相关信息

在这个阶段中,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确定项目的任务和目标。由教师确定项目任务、指导方案和时间限制,然后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采访等多种方式收集项目的有关信息。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以锻炼学生的第一层智能为目的,同时也是后面两个阶段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

第二层智能:物流项目分解——项目背资料处理与分析

本阶段是在前期资料已收集的基础上,由项目组成员对信息进行筛选,取得对项目完成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数理或是定性的分析。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取得有用的数据,锻炼了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符合第二层智能培养的目标。

第三层智能:评估与反馈——项目完成情况预测与评价

在本阶段中,教师在已对前两个阶段的任务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学生根据改进之后的项目进行项目实施结果预估,并制定控制的程序。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与管理相关的评估、控制等相关内容,还要求能运用一些数学知识进行想象与预测,锻炼了学生第三层智能。

二、案例分析: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项目教学法在《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下以某高职院校《采购与供应管理职务》课程中的“编制采购计划”这一项目为例来加以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根据采购流程,将采购过程分为采购需求分析、采购计划编制、供应商选择等模块,并设计相应项目。“编制采购计划”作为采购前的关键步骤,在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前文所述方法,进行教学方法应用。

1.提出问题:首先是教师提出问题,企业每次采购的商品和数量是如何确定的?由此展开后续内容。

2.情境设计:教师设计情境,小杨作为某服装公司的采购经理,为了下一年度的采购任务,他需要了解各部门的采购需求情况,并且制定采购计划。

3.项目设计:假若你是小杨,请设计采购计划制定的方案。

4.项目分解:根据项目要求,分解采购计划编制的技能点和技能要求,即收集各部门采购需求、分析各部门采购需求、填写采购计划表三大子项目。

5.项目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分组完成收集和分析采购需求、填写采购计划任务。

6.项目评估与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分别从对任务的认识程度、团队协作程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等角度进行评价。

该项目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采购需求信息的收集是在对采购项目进行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锻炼第一层智能,即信息收集能力;项目分解则是对编制采购计划项目作出计划并分解成基本的技能点和技能要求,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采购计划编制与填写则是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完成项目,主要也是第二层智能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采购计划反馈则是锻炼了第三层智能,即信息预测与项目评价能力。

1.采购需求信息收集(第一层智能)。此阶段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动态采购需求信息的收集,重在锻炼学生的交流、观察和协调能力。部门需求信息,主要是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需求信息表述与交流完成的。

2.采购计划项目分解(第二层智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解,重在培养信息处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采购计划编制(第二层智能)。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采购需求分析,并制定采购计划,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

4.采购计划表反馈(第三层智能)。根据采购计划编制要求,应用信息进行采购计划检查与反馈。此阶段主要运用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借助其善于动手实践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从而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更加深入,为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物流相关知识分析和理解职业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满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11.

[3]伯曼(Sally Berman),著.多元智能与项目教学——活动设计指导[M].夏惠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

[4]James Bellanca,等,著.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M].夏惠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6.

[5]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87-89.

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旅游;专业建设;服务;鄂西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71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11- 02

自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省级示范建设立项以来,项目组紧紧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目标,以高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内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突出地方特色,传承三峡文化,取得了旅游管理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训基地、2门省级精品课程等一系列重要建设成果,在全省高职旅游类专业产生强烈反响,对鄂西圈高职联盟旅游类专业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本文就项目建设有关情况作些分享和思考,与业界同仁探讨交流。

1 区域背景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第二大经济体,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为适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地处宜昌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需加大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型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下功夫,谋求工学结合、校企双赢,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2 建设成效

2.1 探索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旺工淡学,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旺季工作,淡季学习。工学交替,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生―员工―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较为全面而直接地熟悉行业企业岗位的运转情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时间分配上突破了传统的做法,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顶岗实习1年,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根据旅游企业特有的季节性特征,让学生旺季在岗工作,淡季脱岗学习。即实行1.5(在校)+0.5(在岗)+0.5(在校)+0.5(在岗)的模式。第二学期,每年5月,安排2周的酒店实训,这个时间恰好是酒店黄金周和婚庆周的高峰期,工作任务重,用人需求大,学生此时批量实习一方面可解决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正好对应了本学期《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第三学期,每年10月,也是一个旅游旺季高峰,安排1个月导游实习。第四学期,3月到9月,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个时间段大多是旅游业全年的旺季。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就是“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范,已开班7届,累计培养学生400余人,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2 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3+3+3课程体系”

即与就业接轨的“三大就业模块课程”(旅行社、景区、酒店),与技能契合的“三大技能课程”(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和立足地方的“三峡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模拟导游)。

2.3 建成了“文技互融、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

“文技互融”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即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是对团队建设的要求,即教师队伍由优秀的专职教师和大量的企业操作能手组成。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双师素质明显、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突出,教学成果丰硕,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课题13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市级2项,校级6项;主编教材12本,其中10本为湖北省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共计100余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2项,市级16项,校级数十项;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参与旅游规划与策划、行业培训、社会公益服务等项目达60余项。

2.4 建成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了2本地方特色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自主开发的2门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分别于2009年、2010年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并出版了富有鄂西特色的教材《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

2.5 建成了“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

采用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深入合作,建成了集教学、实训、经营于一体的“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中心”;与宜昌市唯一全国百强旅行社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合作,设立了“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三峡职院营业部”,面向社会开展旅行社经营业务,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实战机会。

2.6 获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两家战略合作企业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和“金德瑞班”均按计划进行。

2.7 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项目

利用宜昌“鄂西圈”核心城市的资源优势,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其中,主持“旅游论坛”4次,校级交流10余次,进一步扩大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影响,发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鄂西圈”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的引领作用。

2.8 组建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成立宜昌三峡人文研究所,引进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

组建了湖北高职院校唯一的专业表演艺术团――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挂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成立了宜昌三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与市社科联、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民政局沟通,引进了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 以此为平台和纽带,深入基层、深入旅游服务一线甚至农村,加大了对行业研究的力度,参与地方旅游规划和策划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承担大型活动演出及礼仪接待等,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显著。

2.9 就业率、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供不应求

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17人,一次性就业112人,就业率为95.7%;对口就业的86人,占75 %;省内就业占78 %,省外就业22%。2013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39人,截至2013年8月,一次性就业129人,初次就业率为92.81%;专业(行业)对口就业率为83.72%(108/129);宜昌地区就业率为65.89%(85/129)。

3 创新之举

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在一系列建设成效之中,值得欣慰、颇具自身特色的应属以下两点创新举措。

3.1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等战略合作企业深入合作,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底,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总裁濮建新在“合作企业‘说高职’”环节代表全省校企合作企业作了典型发言。 濮建新对与我校深度合作,探索“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同时指出,高职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实用型、合作型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应向与行业协会(商会)、大企业集团合作办教育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应从以往的以学校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学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劳动力供求状况改变,给高职教育带来广阔前景,专业化劳动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吸铁石,合格的专业化劳动力缺少使企业有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濮建新还分析了高职教育显现的瓶颈问题,比如高职学生的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

3.2 服务圈域经济,传承三峡文化

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文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教学,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要求“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获取实践知识和培养物流职业实际操作技能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为进一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对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潜力,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块化”校外实训体系架构。

当前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现状

为了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训、顶岗实习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需要,当前高职院校一般都与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推动了物流教学与行业的发展,但同时,当前校外实训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单一。当前部分和物流行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是很密切的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存在着“学院热、企业冷”的境况,因此,学校为了能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往往不具备太大的主动权,只要企业愿意合作,就建设,没有太多的去顾及该企业的优势、该企业适合于建设哪类实训基地、该企业建设的实训基地适合开设哪些实训项目,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挂牌后,主要由企业导师教授为主。该模式没能充分挖掘其校外实训基地的潜力。最终导致该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不能真正达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的目标。

校外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不全。当前部分企业愿意和高职院校共建实训基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通过其实训基地的建设解决当前企业用工问题,因此企业在建设实训基地设计物流实训项目的时候,往往针对企业自身的用工岗位需求而设计,并不是站在整个专业的角度,设计系统化的实训项目,因此,此类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的实训岗位与实训项目很不全面。

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欠完善。从实践教学方面来看,实践教学需要达到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的实训功能,而当前部分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的往往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专业技能训练为辅,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的训练则基本没有开展。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校外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架构

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深入的挖掘企业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驱动力”,有针对性的寻找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供应链物流行业与企业岗位需求为主线,校企双方共同按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三层次来顶层构建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层次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模块化实训项目”体系包括七个一级模块、 个二级实训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包括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仓储服务一级模块包括普通仓储服务子模块、特种货物仓储服务子模块;运输服务一级模块包括公路运输服务子模块、铁路运输服务子模块、航空运输服务子模块水路运输子模块、多式联运服务子模块;配送服务一级模块包括商业连锁配送子模块、工业制造配送子模块;

流通加工服务一级模块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子模块、生活资料加工子模块;装卸搬运服务一级模块包括垂直装卸搬运子模块、水平装卸搬运子模块;包装服务一级模块包括普通货物包装子模块、特种货物包装子模块;信息服务一级莫包括物流信息操作子模块、物流信息管理子模块。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模块化”校外实训项目开发

学校主动服务并深度融入企业。学校要要充分发掘其在岗位培训、物流业务流程再造、物流运营管理等技术服务的条件与优势,主动出击服务企业,与企业联合进行相关领域的物流运作管理,主动融入企业,解决企业物流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管理与技术难题,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以此来带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并建立校企合作效益机制与评价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顶层设计 “模块化”校外实训项目。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协同效应,顶层设计“通用模块+特色模块”实训基地实训项目。 “通用模块+特色模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训项目,是指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基于供应链管理,设计由“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等物流服务的七大功能所构成的通用模块实训项目;基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等不同企业类型、不同行业特征、不同产品属性等在七大功能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开发“特色模块”实训项目。其中 “通用模块”实训项目是保证专业实训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 “特色模块”课程主要是实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等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加强“模块化”实训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为确保“模块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开展,需将模块化的每一个实训项目纳入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的融入到专业教学课程实训、专业顶岗实训、毕业设计与综合实训等环节,并建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文4

Abstrac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bility targe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urse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were revealed.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群;能力目标;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ability target;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4-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13年国内高等学校中有406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在高等学校土建本科专业中招生规模仅次于土木工程[1]。课程群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多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一系列课程[2]。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展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3],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达到知识整合和转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投资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单门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平行课程、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因此出现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脱节。由于《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是纲要性课程,是系统性讲授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其他具体课程详细讲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很容易带来教学内容划分不清晰,造成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空白的现象。

②知识点被割裂到不同的课程,课程间的互动和系统性不足。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知识点割裂性的讲授实际上违反了工程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整体设计。体现在:课堂案例设计围绕各自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学生无法接触到全面的工程管理案例分析实训;单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起到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案例讨论还是课程设计环节,都没有顺应工程管理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造成前后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而,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旨在通过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能力目标分为三阶段逐级建设(如图1所示),从整体认知阶段扩展到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和转化。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图1所示的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详见表1)。

考虑到《专业导论》是先导性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的专业认知,因此设置在第1学期。《建筑施工》是技术类的基础性课程,《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知识领域,《建设法规》和《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分别补充法规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对象确定为表1所示的八门理论课程,共288学时。此外,根据单门课程的培养要求,设置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和《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课程训练》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转化。课程群建设不是对多门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整合总体知识的同时,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5]。

各门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中的能力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对所有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融合,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看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上下游关系更清晰,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式更符合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50.

[2]黄小林,蒋慧.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群建设[J].管理观察,2015,24(587):136-137.

[3]袁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6(3):91-92.

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文5

Abstract: Graduation design, a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multidisciplinary. The project-based graduation design mod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to construct work breakdown graduation project content system through project-oriented graduation design topic selec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plete the professional whole process work decomposition the structure to meet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eed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生命周期;项目化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life cycle;project-oriented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195-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工程技术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涵盖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方面知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培养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一个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领域具体问题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化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向来设置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建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阶段性、细分化、专业化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体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培养学生系统性地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具体任务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1 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项目是为创建一个独特产品、服务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1]。每个项目都会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项目的成果是唯一的,项目管理专业化分阶段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借鉴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项目导向来构建毕业设计模式,体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包括了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设计与计划、执行与控制、经营及后评估等多阶段的工作,如图1,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项目阶段的内容和工作特性开展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活动。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深入到项目的各阶段工作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经济、技术、管理、咨询等多方面专业性的锻炼。因此,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指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依托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按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执行、结束等方面,学生根据专业所长、实习或拟就业的岗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工作分解结构,完成项目活动层面的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领域内的专业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 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既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要联系工程项目实际,体现工程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涉及到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众多具体任务,各阶段、任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选题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具体,通常是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工程项目某一方面的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是一项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项单位工程。

以项目导向的选题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必须是实践基地、实习单位或调研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针对该项目在建设程序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以各工作阶段为特征的选题,每个阶段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出工作分解的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如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可以是某一建筑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具体包括投标分析、投标决策、投标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投标文件编制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选题不能大而全,最好是项目某阶段的工作分解任务,如果选题较大,可以将选题分解成有明确界限的小选题,真题真做,根据学生的专业所长,细分化,专业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x题内容的连贯性来反映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性,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体会到项目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需要服务于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 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

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任务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如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各方面任务。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涵盖了从项目投资到后评估的整个生命周期环节,覆盖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界定,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毕业设计的内容体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一个实际工程的工作范围内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单元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交付成果。因此,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分解单元进行设置。如表1。

将一个项目分解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阶段任务和选题内容要求相对完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从而在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专业化的能力培养。

①项目策划决策阶段,根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能够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融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进而能够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设计与计划阶段,主要确定项目工作范围,进行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管理系统,确定标准质量及招投标管理,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侧重于国内标的施工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综合标、商务标和技术标),工程计量与计价。

③施工阶段,包括监督、跟踪、诊断项目实施过程,协调各参与方的工作,进行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控制,材料、设备、现场、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主要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进度、成本、合同等工作分解结构的项目管理。

④结束阶段,包括项目的验收、交接、费用结算,项目运营、项目后评估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项目后评估和运营使用的物业管理。

⑤计算机应用软件平台,随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类工程项目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也需要通过建立模型或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实现。在建模和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利用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CAD技术进行绘制平、立、剖面图及Excel等文本软件进行文本处理,为专业软件的使用打下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及BIM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应用招投标软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软件,能够进行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的管理控制工作。

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选题要依托本校的学科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注重产学结合,力求有益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通过专业软件等辅助功能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获得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对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许江林,等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五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2]王燕,李传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18-121.

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范文6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aboratory building to clarify the ne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on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laboratory building on the work of project management.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项目管理

Key words:Laboratory building; project management

作者简介:孙扬,男,1978年11月,助教,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89-01

一、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其需求和约束条件是多方面的,既要满足教学需要,又要适应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求,要受到财力和智力等资源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又涉及到硬件配置要求的规划设计、仪器设备的添置、用房配套、调试验收和进度管理等项目管理多环节、多方面工作,具有项目的诸多要素属性和项目管理的诸多特征。项目管理的普遍性特征告诉我们,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也必须采用项目管理。

从现实来讲,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管理也是责任到位,进而有效控制投入,保证项目建设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的现实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本应系统地进行项目管理的工作;然而,大都被简单理解为采购仪器设备,至于如何优选配套、如何管理、挖掘潜在使用需求、确保发挥预期效益则很少细究,导致实验室闲置或较少使用,投资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机构设置与机制的制约

由于与实验室建设相关的教学建设、科研建设和设备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因此,采用项目管理难以统调整合于一体,设备部门难以扛起实验室建设的大旗、牵头组织实施,尤其在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方面更是“底气不足”,对实验室建设的出发点和源头――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不明。

(2)职能部门职权相对较弱,实行项目管理的权威不够

与企业高度集权不同,高职院校内院系是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职能部门往往更多地注重于服务工作,而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弹性工作性质和民主意识也对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绝对权威和刚性化管理构成了挑战;

(3)职能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项目管理要求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职能部门大多为设备部门,而学校赋予设备部门的职责大都简化为仪器设备采购与台帐管理,少数学校即使赋予设备部门实验室建设的完整职责,而又将设备部门定性为教学辅助部门。

二、如何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1)优选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

一个项目一旦确定,首先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的关系, 即项目的组织;二是项目组织的内部结构。组织结构要适应组织活动的需要,所以组织结构应随项目的需要而变化。项目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主要有:职能式组织结构、项目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等。

职能式组织是一种高度集权、成员松散的组织结构。项目成员由职能部门派出,职能部门领导行使项目决策权。由于职能部门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往往使项目本身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项目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分权制、专业化组织模式,成员大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每个项目组有自己独立的项目负责人、完整的组织和队伍,项目成员更加专业化,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成员有完全的控制权。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职能式组织的垂直层次结构上,叠加了项目式组织的水平结构,这种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能式组织和项目式组织的优势,尽量避免了其弱点。矩阵式组织结构既满足项目成果质量水平的专业知识需要,又有利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控制建设成本与进度。

(2)合理配备项目组成员

根据上述矩阵式组织结构要求,既要有教学管理、科技管理、实验室管理等职能部门人员参加,更要视建设内容专业化程度的需要,要优选各级各类相关人员进入项目组织,既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又有专业教师和科研、技术和其他辅助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各司其责的建设队伍,其结构有校方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等。

校方总负责人一般由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其主要职责是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和监控项目建设成本和建设进度。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项目组内的职能部门人员,并通过他们落实其决策意见。

项目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等专家型的院系行政领导或业务骨干担任,除全面领导和协调本项目建设工作外,着重对项目计划和建设目标成果的质量实施指导与控制。

管理人员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教学和科研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其职责是协助项目负责人重点对项目成本和进度进行控制,并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校方总负责人汇报成本与进度等方面信息,并贯彻落实他们的决策。

专业人员主要是院系教学、科研、技术及其他辅助人员,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最终由他们实现。

(3)引入量化指标,规范项目论证立项

目前要解决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投入效益不高,特别是学科建设方面的硬件建设项目效益尤为低下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可行性研究与立项沦证中的不确定性,要引入定量分析方法。

引入定量分析方法,不仅在立项决策时更加科学合理,而且便于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也使项目建成时的验收考核更有依据,对项目建成后的使用管理无疑具有很强的监督促进作用。

(4)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按照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思想,将相关的教学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中的前期规划工作纳入项目管理范畴,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立即投入使用,发挥效益。实验室建设项目中,仪器设备的添置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所添置的仪器设备能否及时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更取决于相关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教学设计工作不到位,没有教材,硬件到位了,也不可能发挥作用。为此,必须将教学建设与学科建设等软性工作纳入实验室建设的项目管理范畴,并作为重要的内容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罗正祥、高翔.面向21世纪大学实验室管理部门人才素质要求C17.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