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1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2
首先,景区保护性的管理模式。由于在欧美等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态旅游已经具有了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所以,这些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理念都值得我国进行吸收和借鉴。从外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其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的管理,利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其中的森林资源多方面的保护。此种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参与主体权责分明。主要采用的是国会立法、管理者以此为基础,并同地方的实际管理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有效的协调了地方同中央的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要模式,明确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第三,监督体系完善,管理和经营权分开,且允许群众参与管理。以此看来,国外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经营、管理和规划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其次,对游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同其他类型的自然景区相比,森林生态景区的旅游形式、场所、体验和参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该类旅游模式对于游客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管理时应该要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模式,利用思想教育和法律管理手段相协调的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来讲,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即旅游地政府部门、开发此景区的企业、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由于此四大人群追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利益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时,就需要重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矛盾的调节。目前,该旅游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各个开发企业之间利益的矛盾、政府同企业间的矛盾、当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政府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该旅游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企业看中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其很容易在开发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盲目的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对旅游景区逐渐的实施分级管理方案,将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隔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该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充分的发挥群众和政府的力量,对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由于在该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利益点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可以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其在该管理工作中的主动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对管理方向的引导,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该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对参与主体管理的力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该旅游模式的主导管理作用,以及企业要提高绿色管理力度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管理。对于二者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管理与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此两种管理手段,提高对于构建生态旅游社区此参与机制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可持续、可进入与监督等三方面的管理机制内容,有效的调动起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参与对于旅游管理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力度,采用不断的向游客宣传灌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思想教育,来培养游客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态旅游可以名副其实。
三、结论
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3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4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的会计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组织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一般从事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就业方向是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旅游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从就业方向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目标主要是各类旅游单位的管理部门,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因而他们需要懂得会计信息的产生程序和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含义,但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从学习能力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不全面,加之学习本专业知识需耗用大量的精力,他们并无足够的能力来系统学习会计知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即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从而改善和推进旅游组织的管理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一般每周3~4学时,授课16~l8周,总课时48~72学时,教材种类较多,但目前全国基础会计同类教材多以工商业经营业务为背景,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来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能使基础课程与后续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密切衔接的优秀教材更少。主要代表有赵锦爱主编的《旅游企业会计基础教程》(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和李亚利主编的《旅游会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教学内容涉及会计学的基本问题,阐明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其特点是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为解析对象,注重旅游行业会计教材内容与旅游企业财会工作实务相结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实验、习题等方式组织教学,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实验课及部分理论课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教材上没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大多数学校都有实训内容,对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大有益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更应该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对会计概念原理的教学要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与专业相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不同特色及侧重点考虑不够,直接硬性嫁接会计专业的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讲授内容偏理论、轻实践。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虽然包括旅游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内容,但由于专业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教师把旅游基础会计讲得过多过细,对财务会计按现有内容体系讲也很难讲得清楚明白,基本没有涉及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业务的账务处理技术,不采用案例教学或偶尔采用小的、单一的独立案例,案例的综合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会计基础教学内容类比为旅游行业一系列相关实务,以会计专业术语来表达旅游行业组织对会计交易或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缺乏会计循环各步骤间的紧密衔接。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理论性较强,学生学完后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处理。会计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会计实务内在逻辑性差,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关注不够。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会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注重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大多高等教师虽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充分。
四、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讲授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内容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训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图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手段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例如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呈现在屏幕上,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能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二)实训案例教学。
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5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南洋理工学院的课程(course)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 gement (NYP译为接待与胜地管理)即为工商管理系下设的一个专业,与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类似,两者具有比较的可行性。
(一)培养目标
1、NYP course aims:
通过审慎选择商科核心模块的教学,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海外商科教育基础;通过对饭店接待、度假胜地管理领域内经过认真选择并合理分阶段分层次的专业化模块学习,使学生得到高水平的接待与旅游专业教育。
2、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德、能、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具备旅游职业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就业岗位
1、NYP opportunities
本课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星级酒店、度假胜地、主题公园,会展和活动管理公司,零售商店,国家旅游组织等从事执行层或中层管理工作。
2、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基层服务和初级管理工作。
(三)课程体系
1、NYP course structure
接待与胜地管理专业(课程)共分为3个方向,分别为酒店管理、度假胜地管理和会展、奖励旅游。课程实施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分三年完成,从第二学年开始贯穿学期项目,第三学年有长达6个月的企业实习,累计完成10个基本学习模块的学分可以毕业。
2、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2个方向,导游和酒店管理。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4部分构成。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统一完成两个方向的课程学分,第三学年有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累计达到规定学分数可以毕业。
(四)实践教学及环境(校企合作)
1、NYP practice teaching
NYP倡导“教学工厂”理念,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工厂”不是在校内建立真实企业,而是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通过教师开发的模拟、仿真项目加深掌握学习的成果,或与教师共同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现与企业对接。
2、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倡导“工学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持平,还开设以课程为单位的实践教学环节,每个环节30课时,由教师安排实践内容、完成地点和考核方式。
二、专业建设情况对比分析
(一)职业教育层次相同,目标定位不同。
胜地与接待管理在其教育类型和层次下其目标定位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专业未来就业岗位层次更高,吸引力更强,发展和提升潜力较大。
(二)课程理念相同,体系构建不同。
二者都是本着“工学结合”的思想,融实践于教学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建设的初衷是良好的,只是以何种结构形成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接待与胜地管理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商科背景,为学生日后的迁移发展奠定基础,而国内专业教学内容更加注重行业应用,实操课程内容较多,视野较为狭窄,提升潜力不大。NYP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将课程分为3个专向,为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课程名称与项目结合,形成自身特色,以学期项目、毕业项目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保障效果。
NYP项目教学的特点在于对课程内容的提炼与教学处理能够与行业企业深度联结,形成项目体系,其组织实施能够顺畅推行,运用效果是有保障的。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实践环节的形式展现,依赖教师个人经验和责任心的成分居多,且难以形成体系,学生很难从单一的实训中体会系统作业。
(三)密切校企合作观念相同,合作深度与广度不同。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校企必须合作,从表面来看,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似乎比NYP显得更为密切,但从本质来看却缺乏深度与广度。NYP以项目合作建立密切二者关系的利益点,因此合作不能仅停留在顶岗实习,输送毕业生的层面,更需要寻找“双赢”合作点。
三、相关启示
(一)立足区域分析需求,准确专业定位。
NYP将其学生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从事执行管理层,高于国内的工艺教育学院,其竞争优势显而易见。国内各层次旅游教育就业没有显著差别,成为服务员、讲解员、初级导游员成了学生毕业时的共同选择,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是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国内更加注重课程建设,却忽视课程体系构建。NYP课程体系注重商科背景营造,其内容构成是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不曾涉及的领域。很多院校认为高职学生无法消化如此难度的课程,干脆取消将专业发展限制在旅游行业基层操作与督导层面,严重影响学生后续发展,违背高职教育的初衷。
(三)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则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