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现状

知识管理现状范文1

A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业务范围广、流程复杂、技术性强。随着公司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在科研、设计、工程管理、总承包等工作中不断产生新知识,包括相关技术、经验也不断沉淀,但现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如何有效识别这些知识,并固化下来为企业日后所用,如何有效地开展知识管理,更好地支撑企业业务运营,是公司面临的新挑战。

二、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及知识管理评估研究概况

(一)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概况: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知识管理己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知识管理”一词来自彼得德鲁克(PeterDrueker)的一句话“知识工人是组成新经济的个体,在这种新经济中硬通货是知识,而知识的经济化过程是需要管理的。”知识管理的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致形成三大理论学派,即、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

(二)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概况我国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国家信息中心乌家培教授等在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知识的创新、传播、利用的原理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人的管理主线强调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施知识管理,如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等。

(三)知识管理评估研究现状对于知识管理评估,现在没有统一的方法或模型,只有各个管理咨询公司或国际知名企业根据实践经验所建立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比如毕马威、安德森、微软、西门子等,它们建立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通常都把知识管理分成若干个层面来研究,但对层面的分类却各不相同,所选择的评估要素也互不相同。上述几个模型,均从多个维度对一个组织的知识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近年来研究者对KMMM积极研究和探索,理论上的探索和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如果从实践角度阐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KMMM作为指导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实践的角色和重要性不容忽视,具体模型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通过企业实践的积累来检验和完善。因此需要加强KMMM在具体企业的应用研究,以实践为出发点进行新模型的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改造。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本项目以A公司为例,采用KMMM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方法进行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知识资源存量与缺口分析和现状评估,主要研究框架如下:1、知识定义与分类知识是指可重复使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信息、认识或能力。对于企业来说,知识可按其价值大小划分为普通知识和核心知识。2、A公司的知识类型(见表2)3、A公司的知识资源存量与缺口知识资源存量(或存量知识)是指公司拥有的(内部产生或从外部获取的)并被有效管理的知识;知识资源缺口(或缺口知识)是指公司业务活动需要但未拥有的知识,或者虽拥有但未被有效管理的知识。基于对各部门的深度访谈以及相应的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盘点出A公司知识资源存量与缺口情况总体如下:在国内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程序文件、业务流程、模板/表单、专业图书期刊、专利、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科技项目成果等方面知识资源存量较多缺口较少;而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消化成果、招投标书和合同范本、内部专家知识、行业动态信息、员工优秀专业论著等方面知识资源存量较少,尤其是在最佳实践/案例、典型设计/施工方案、国际市场环境信息、企业技术标准等方面知识资源缺口较大,应予重点创造、获取管理和应用。

知识管理现状范文2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注重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应变灵活性,以确保企业在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与壮大①。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管理学家不断研究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研究员工的工具到物料配置的最优化再到运用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企业家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前进的步伐。从最初的拥有资源就能创造财富,到如今知识逐渐地被人们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企业对与企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提炼、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并最优化利用,在现有的知识中提取新的知识等一系列管理,用以满足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经营和成长的需要②。知识管理不仅改进或者完全改变企业的信息交流模式、管理体制,而且能利用知识为决策甚至是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形成决策层的知识库或者专家库来应对高速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领域,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据统计,在2014年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3%,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中小企业占GDP的55.6%,占工业新增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占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所以很难进行融资。二是员工的整体素质低。由于员工素质较低,导致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少,行业间的交流也少。三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传递相对缓慢。中小企业的员工认识局限,更愿意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交流。四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家族文化亲友文化为主。因此在管理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常常不能分清家事和公事,并且会使其他员工产生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五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加工型企业资源流失。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除造就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以外,还不断渗透到旧的工业体系中,使得经济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上升。在这个时代,知识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提高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生产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为知识经济的产生提供了主要的氛围和条件。1990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上美国战略管理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儿首先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对组织中知识的积累,组合,再利用。他们强调协作共享,整合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正可谓相互依存。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于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模式和规则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调查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和构建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发展探索出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二、知识管理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的来源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知识可以代替其他要素,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的特征有共享性、隐含性、资源性③。与传统的有形资源不同,知识在共享过程中是不会有消耗的。知识的隐含性是指知识是无形的资产,与其拥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知识的资源性是指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知识管理在欧美各企业中最初受到关注是由于欧美企业将知识管理当作一种技巧的同时,也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归结为知识问题,并希望在知识经济中谋求生存与发展④。欧美企业曾因为一味地追求减少成本,导致知识与人才一并流失,知识管理就旨在将个人的知识在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下得到有效维持。知识管理就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体系出现在企业管理中。日本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个人的知识和企业的知识资产有组织地在知识友好型企业中集结、共享,用以提高效率。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⑤。因为信息管理重在于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流程中的数据得到规范化和流程化处理和存储,由于信息的大幅度增长,信息逐渐成为企业的累赘。而知识管理则是直接指向能直接使用的技术或理论,是企业的一种资源。知识管理的源流有两个,一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关注,它是企业在挑战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方法时,开始关注组织内部无形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在裁员过程中内部知识的流失,也使人们关注到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另一个是来自于对知识和数字化经济的关注,在国际经济环境快速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模式不断切换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将自己转型为灵敏模式的企业。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共享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更加快捷简便。并且在很多行业,知识构成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知识运用到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中产生价值,使得我们将企业的知识资产和知识经济的结合看成是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内容如下:(1)知识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管理规划组织及其政策制定;(2)知识资本识别和维护:知识资本识别、审计、体系构建及其体系维护;(3)知识资本开发和创新等。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先认清事实管理的基本要素,即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应建立在五项基本原则之上。要想运用知识管理拉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首先需要弄清楚其内容及基本原则,才不会因小失大。知识的转换过程包括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及创新等运转环节,这些知识运转环节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称之为“知识之轮”⑥。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摸清知识之轮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管理以及文化的相互配合使得知识之轮可以高速运转。

三、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一)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2000年左右,知识管理才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使得现今有将近80%的企业内外部文化处于隐藏状态,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尚处于初始阶段。中小企业大多是市场导向型企业,每天专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⑦。很少人能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小企业家对知识管理的部分了解甚至是歪曲理解,致使知识管理还没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很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处于刚刚起步或者把知识管理当作档案管理的企业不在少数。现在,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小企业中知识管理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有6%的企业认为“非常高”,有38%的企业认为“较高”。而对于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分别上升到13%和53%,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对“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情况是非常乐观的。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数量多,在关注增长数量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注重质的要求⑧。增强企业的知识含量,对企业的知识提供一个好的知识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工作的效率,进而改变生命周期短、倒闭率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1.缺乏高层的理解和推动。众所周知,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在于高层领导对这一理念的不理解。高层的理解与推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文化。现如今我国中小型企业若想更好的发展,管理者就必须要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会影响到公司每一个员工工作的行为、业务流程、公司结构的重要因素。2.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技能。中小型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如何搭建知识管理系统,又如何使用知识管理是管理者接触到的一个新的挑战。而且他们在还没有清楚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管理,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或者直接引进知识管理人才⑨。并对企业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相关培训,让他们从自身角度了解、重视知识管理,并对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以及与其他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有初步认知。3.员工的素质和行为不适应知识管理。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少和有些企业具有家族因素,公司成员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企业内部竞争不强,导致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企业中有很多员工只是想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不愿意花时间去适应新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有一个危机意识,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老板都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如果不进行终身学习,就会被这个快速进步的时代所抛弃,在企业中也会慢慢被淘汰。知识管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方法和习惯,当企业员工忙起来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忘记做知识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配合绩效和激励机制来保障知识管理的建设,加强知识管理的制度以及文化的转变⑩。

知识管理现状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试从企业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入手,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化、信息化、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再造、企业重组……各种创新,各种变革风起云涌,纷至沓来。中国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而且还必须迎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成功主要来源于比竞争更有效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信息知识的能力。而如何管理和利用好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课题和重大任务。

一、主要概念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信息及信息过程的管理。具体来说,企业的信息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确定的目标对信息进行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组织自身信息需求的全过程。信息管理已经经历了文献管理、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如今演进到了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信息的开发、利用及知识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以往的信息管理无论从目标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无法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知识管理这一新名词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概念,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但尚未形成一个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目前,国内对知识管理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硬性化的管理,注重的是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商业职能和员工、供应商的门户(ERP)等;另一些人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提倡以人为主导,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管理。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首先,我们要明确知识管理与技术是不等同的,但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实施。而知识的主体是人,大量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没有被挖掘,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企业如何开发这种潜在的知识就成了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说知识管理是基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知识和人的共同管理。它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是企业从外部(包括消费者、批发商、零售商、供应商、政府机构等组织)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经过加工处理,在企业内部传播和交流,作为企业知识库的组成部分,被用来发展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指导企业管理的核心。

3.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也是对信息管理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目标、内容、手段、效益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首先,信息管理是以信息资源结构化和有序化为目的的,它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来查询和检索,利用技术来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和控制。而知识管理则是利用技术去分享知识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手段和杠杆。其次,企业的信息管理过程相对封闭和独立,比较注重信息外部形态的组织和整合。而知识管理开放性较强,要求把信息与信息活动,信息与人联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和创新。总之,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进化,是管理理论与时间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知识管理的现状

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管理时代”,随着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制度的改变,企业经营管理原则、组织的管理观念、管理理论必须得到创新。知识管理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IT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工具,使企业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大为提高。

整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它们正在抓紧实施知识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1.文化落后于技术

在中国的企业中,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要让员工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从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有些企业花巨资引入了先进的知识管理系统,却忽视了员工的认知状况和信息化水平,员工对知识管理的价值观缺乏认同感,也就不可能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仓促地将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上线使用,其效果可想而知,不仅浪费了大量资产,而且让员工对知识管理形成错误的认识。因此企业需要对整个企业文化进行改造,对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的培训。

2.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人以及人创造知识的过程。如何发挥企业所有员工创造、交换、使用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动态的知识管理是目前知识管理的瓶颈。企业中大量的知识资源以隐性方式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这种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如个人几经验,思维模式等,都是很难规范化的,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过去所盛行的“记件工资制”和“记时工资制”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励包括员工在内的有关经济主体把主要精力极其资源投入到知识学习、共享与创新中去。

3.知识管理后劲不足,效果不明显

企业领导层在做出知识管理决策后,不管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是否与企业目标相适应,也不管自身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原理、实施要求等认识过程如何,立马引入一整套知识管理系统,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知识管理的项目不像ERP等项目一样和企业的业务紧密结合,对业务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和直接。知识管理先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并付诸行动,再将行动转化为利润,其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企业往往急于求成,在短期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看不到明显的效益,就把注意力转向其它方面,从而对知识管理缺乏长期支持和持续性的优化改善,使知识管理失去驱动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外,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前期由于资金投入过多,导致后期资金严重缺乏,项目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企业要合理规划、利用各项资源。

三.企业知识管理如何做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从组织变革、文化建设、技术引入、维护推广四个方面出发,具体可以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打地基”阶段——观念创新与组织设计

这一阶段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观念创新与组织变革。首先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宽松环境,使员工树立知识管理的思想,形成“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这样一种价值观,并让这种价值观深入到全体成员的心中,使全体成员主动地分享所学的东西。其次,组织的变革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管理模式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企业要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构建一个高度柔性,反应敏捷的,具有适应环境所需应变能力和信息交流畅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安排专门人员来负责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在企业中有必要设立首席知识官,着眼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和知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二) 技术的引入阶段

知识管理需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企业要构建合适的IT架构,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分解、储存和传递,从而改造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分析组织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

为了确定知识管理的标的,企业必须全盘考虑各个部门的资源需求,总结其中纵向的特殊性和横向的通用性及其共通性,对知识库的内容、关系结构、文件类型等进行规划。

② 建立有效的知识库

企业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包括资料仓库,文件库,公共资料夹等。确定知识库的分类模式(如公认的,行业通用的,技术领域通行的分类)。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便于实现知识的共享,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修正和完善,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③ 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工具

企业要承认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独特性,给员工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工具。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博客社区,并为每个员工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络空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或问题,在组织内部收集员工愿意公开的信息,让大家共享。组织可以更有效地积累一些本来难以结构化的知识。而且,对于那些容易离职的工作岗位,后来的接任者可以借助已积累的信息较快的接手工作而减少知识的流失或返工的代价。

(三)实施、推广和评价阶段

知识管理并不是企业高层的任务,而是整个企业共同的责任。它对企业员工有较高的要求。企业要使员工接受知识管理,并能自觉地去实施,必须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实施全员教育和终身教育,使企业内部成员充分了解知识管理的运作模式,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知识管理现状范文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成本管理 图书馆 现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知识创新来提高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已逐渐成为各企业追求的目标。成本管理的概念主要存在于商业、企业领域中,随着人们对知识的不断重视,很多图书馆朝着市场化、多元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也增加了我国财政的负担。可见,与其他产业一样,图书馆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紧缺、人工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读者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成本管理需要思考的问题。图书馆的成本管理对象主要是指图书馆在保证图书馆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所消耗的各种资金,图书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花费较少的费用来支持、提高现有的服务与运作水平。图书馆属于财政拨款的单位,在面临着成本管理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上级管理机构的财政拨款压力、绩效考核压力。因此,研究目前我国图书馆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图书管理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是我国图书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1、图书馆成本管理的概念

在了解了商业领域的成本管理概念后,那么什么是图书馆成本管理呢?图书本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在开展业务时,进行的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也就是图书馆经费如何进行合理分配?如何使用图书馆经费?如何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经费的合理、科学使用。有的人简单的将图书管馆成本管理看作只与钱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殊不知图书管理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图书馆内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都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

2、图书管理成本的构成

与其他企业相比,图书馆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通过对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最终实现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目的。结合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可以将图书馆的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主要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出,如:基本工资、福利、奖金等;公用支出,例如:图书馆办公费支出、差旅费、水电费等;固定资产成本,例如:计算机或网络等;科研支出,例如:专项课题的调研与成果费等。隐性成本主要包括:知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著作权成本。通过对图书馆成本的构成内容也能看出,图书馆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三、图书馆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图书馆所采取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多数都存在一些问题:

1、成本管理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的兴起,数字图书馆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成本管理方法都不能适应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步伐,大部分图书馆都沿袭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来完成对数字图书馆的成本管理。由于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机构,资金来源单一、有限,产出效益难以定量衡量,不能在短期得以计量,在人们的意识中只是消耗性的机构,看不到其社会效益,因此其成本管理并不受重视。图书馆的机械化简单动作,谈不上有效的成本管理,没有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2、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就我国目前图书馆成本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图书馆的成本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对图书馆资源配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其次,缺乏成本预算与控制的主动性,图书馆属于事业型单位,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很多图书馆总是被动的接受各种现实,并没有将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与管理提到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再次,图书馆的工作缺乏方法性,很多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特性,在工作时并不讲求方法,对各项成本的消耗浪费并不重视,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损失。最后,图书馆员工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很多图书馆员工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得成本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环节,有的图书馆即使制定了成本管理计划,但是由于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在计划的执行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并未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造成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进行约束,员工也就缺乏降低成本的主动性与责任感,造成了成本的增加。

3、图书馆人员结构缺乏合理化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功能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图书馆在人员配备上存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的岗位分配不合理,缺少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很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仍然局限在对书本、资料的归类整理的机械化劳动,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与那些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情报检索人员相比,图书管理人员很难准确把握读者对知识与书籍的需求方向。例如:当遇到有的读者提出专业化的信息咨询时,很少有管理员能对其提供馆藏资源的检索建议,更谈不上信息整合推送服务。而对信息的整合检索,提供信息咨询,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困难与机会。现代科技发展之下,机械化劳动被机械取代,而图书馆的人才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劳动,人才不能尽其利,图书馆对读者的利用价值不大,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

4、缺乏自己的网络等技术支持

随着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我国图书馆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为图书馆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图书馆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员,他们从数据的存储、搜索、身份的识别、防火墙的设计技术,到审计与跟踪等技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遗憾的是,这些新技术大部分是依靠外部网络技术支持的,图书馆并未站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来考虑自己研发,这对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四、解决图书馆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1、树立图书馆成本管理理念,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这就要求我国各图书馆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求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图书馆的成本管理中。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制约,奖罚分明的制度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热情。

2、不断完善成本管理方法

如前所述,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成本管理要求,这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是目前各企业使用最广泛的成本法,并已经被推广到其他领域。作业成本法能够准确的、科学的反应产品的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依据。图书馆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将其运用到图书成本管理中。值得注意的是,借鉴并不是完全照搬,各图书馆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该方法。

3、科学合理配置人员、合理规划资源配置

目前各图书馆人员管理已经造成图书馆成本管理的增加,例如:人员的冗余增加了工资、奖金、福利的资金投入。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引进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合理分配工作岗位,改变过去“图书管理员”的人才结构,重视信息资源的综合提炼、加工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的深层次需求。对图书资料的简单管理不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对成本的一种浪费。只有在固有成本下提供具有二次生产力效益的知识产品,发掘人才的专业创造力,才能使人员成本变为有效的生产成本,产生效益。

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在应用软件领域中并不很受重视,可选的范围不大,因此购买的成本相对较高,使用中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较薄弱,导致软件发挥效益受到局限。图书馆引进相应的计算机人才、对员工进行计算机能力培训,加强系统开发人的沟通以提高软件的适应性,都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成本效率。各个图书馆应当以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为契机,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产品推送机制,减少冗余馆藏,提高信息成本、管理成本的产能效益。

总之,虽然图书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但是它与企业一样具有成本,因此应当重视效益管理机制。适应知识经济对信息的深加工需要,必须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信息需求,提高图书馆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为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丽华。高校图书馆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9)。

知识管理现状范文5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管理

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在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完善

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与实施效果。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各个地区乃至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一,因而造成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标准不完善造成教育管理的办公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标准不完善也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经常出现在同一所高校下属的不同院系拥有不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这些信息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格式不统一、内容不规范,给院系之间信息的流通分享造成障碍,也给校级管理人员统计数据带来极大困难,结果就是造成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工作效果不好,且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被浪费。

2.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已实现电子化管理,凭借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教育管理工作本可以非常“人性化”“智能化”,然而一些高校更加注重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尚未形成“人性化”“智能化”等高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仍处于“人管”“电控”阶段,以“数据”为中心开展工作,而非以“人”为中心,人性化、智能化管理的程度较低,甚至有些高校还未引入智能化管理技术。相关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偏重教育数据的统筹管理,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如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汇总等工作,这些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海量的机械化工作使教育管理人员应接不暇。

3.教育管理数据管理不精细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简单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阶段,但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而言,教育数据只是基础,只是信息化的第一步,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工作。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数据库建设仍在初期建设时期,也未对已收集的数据背后隐含的宝贵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做一项教育管理决策,需要高校各个院系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有效而关键的数据,仅依靠浅层次的数据管理而非精细化的数据管理,难以反映教育管理工作中所有的问题,致使教育管理决策根基不牢,因而无法支撑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

二、智慧管理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办公等,在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城市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智能化也逐渐渗透到教育管理领域,智慧管理成为未来教育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1.深层次挖掘数据,支撑科学教育管理决策

智慧管理是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收集教育管理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各方的数据资源,凭借数据信息处理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轮统计分析,深度挖掘这些海量数据背后隐含的关联与规律,并总结这些规律,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检验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撑,有效避免过去基于浅层次数据总结而发生的经验主义错误,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虽然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各个高校的努力工作与前期探索下,教育管理已收集了海量的原始数据,为智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自动化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工作提质、提效

由于我国学生数量多、教育管理工作复杂,在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依赖“人工”完成海量并且繁杂的数据输入、输出、汇总、分析等工作,这种机械化的工作使得教育管理人员工作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提质、提效带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传统的教育管理也在逐渐向智慧管理迈进,从过去以“人工”为主的数据管理统筹操作,逐渐转移到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为主的自动化教育管理操作。自动化教育管理的普及意味着,一方面,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凭借研发人员开发的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许多从前依赖“人工”的工作将被极大简化,教育管理人员从机械重复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优化教育管理工作,给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且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还能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数据错误,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运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处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而不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节约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

3.全方位监测管控,教育管理工作不留空白

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效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在智能化时代,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全球定位系统,能实现各部门互联、各校互联以及各地互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检测系统,对教育工作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以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教育危机,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有效运行。

三、智慧管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来自多方的跨部门、跨地区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整合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只有口径一致、格式相同,才能保证信息汇总与整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明文出台关于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且各级教育部门与各个高校采用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自不同制造厂商,造成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一致、格式不统一,以致无法有效整合这些宝贵信息,难以进行数据集中分析与管理控制。因此,智慧管理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明文规定使用统一的或者可以相互兼容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统一的统计口径,采用统一的格式,使教育管理信息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汇聚,为进一步的深度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2.正确认识并重视智慧管理

目前,我国各项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民众生活、环境保护以及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涌入信息化的浪潮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引入或开发信息技术,力求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快速实现智能化发展。可以预见,智能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且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中,教育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深化对智慧管理的认识,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的限制,不断提高对智慧管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智慧管理丰富的内涵和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此外,国内各个高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规划,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到智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去,以引进或开发先进的智能技术,为全面实现智慧教育、智慧管理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3.提高智慧管理系统的整合程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智慧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并及时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不适合的系统,升级优化可待提高的系统,引进新的智慧管理系统,确保已有的系统和新建系统的兼容性。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信息交流,整合育管理系统,从而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4.确保教育管理信息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且这些信息均涉及个人或组织的私密信息,部分掌握信息技术的人趁机窃取私密信息,造成信息泄露,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而,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在智慧管理中,大部分的信息传输需通过无线通信,且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在高校中,老师和学生的信息通常涉及个人详尽的信息,而且还包括专利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机密信息,这些信息都需要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来保证其机密性与安全性。因而在智慧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把信息安全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以及中间各个环节避免造成信息泄露,保障智慧管理建设工作安全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礼明.浅析网络平台沟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

[2]胡仁东.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3]江伟硕,郭影强,陈鸥辉,等.信息很热,数据很忙――畅想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25-30.

[4]蒋东兴,付小龙,袁 芳.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8.

[5]蒋东兴.利用“云”提升教育管理水平[J].中国教育网络,2012(4):18-19.

[6]李 艳.大数据教育应用且行且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30-32.

[7]任友群.教育治理视角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21-25.

知识管理现状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利工程项目数量日益增加,这对水利项目的管理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已建工程安全并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挥、挖掘工程的潜力,更应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实践表明,一个工程即使有缺陷,如果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管好、用好,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善,仍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反之,一个较好的水利工程,如果管理不善,不断损坏,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现状

1.1 基本资料不详

基本资料不详是管理审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当地的地质、水文、气象、水资源等基本情况直接涉及管理方案的选择。计算公式的引用、参数的确定等问题,这些基础资料不详或不准确。将直接导致管理失误,因此,管理部门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现有很多项目由于时间紧或为节省开支,采用以往资料或其他地区的资料进行管理,而在实际管理中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就要进行管理变更,这不仅给管理审查带来麻烦,而且会造成工期拖延甚至施工方索赔等一系列问题。

1.2 工程设计施工不规范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1.3 水利施工单位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工作疏忽,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1.4 监控措施检测手段落后

有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具体有效措施

2.1 确保管理基础资料的真实性

我国现行各种水文计算规范中规定,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要对水文基本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复核。工程管理受基础资料、推算、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的主、客观的干扰,或多或少存在成果评判上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工程管理相关资料必须认真核查,才能保证工程管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管理中新引用的基本资料、数据、时期等都要满足两条要求:十分可靠;适应研究对象精度要求。

2.2 抓好设计环节

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

2.3 加强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工程管理中发现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由于管理水平不够造成的,而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工作疏忽引起的(如某些前后矛盾或计算错误的内容),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解放思想、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树立精品意识,加强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注重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新概念的引进和运用。

管理部门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有关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和考察,及时的更新管理思想,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引进高、精、尖的管理人才,解决大量管理的难题,完成工程管理项目,还可以通过日常的工作带动管理团队整体的管理水平提升;每个管理者要注重日常相关工程资料、信息的搜集和积累,增强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工作中不去生搬硬套,拿出具有针对性和具有独创性的管理方案。同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等方案,真正做到了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指导性的管理文件,使每一项管理都经得起推敲。

2.4 重视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与水利工程施工相关的各个组织和单位,要立足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和要求,在不违反国家、地方及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的前提下,对施工组织计划进行认真编制,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为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要把工程项目进行分阶段、分项管理,将质量管理的职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并加强对施工环节的检查与验收,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都能符合合同的标准,达到用户的要求。

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是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对于施工相关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可以安装相应的实时监视系统和预警系统,使现场施工的质量在实时监督和控制之下。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也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模式转变,但仍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因此,水利工程的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规程规范,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水利工程管理就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于凤清,周涛.浅议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2).

[2] 李贵辉.浅谈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J].知识经济,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