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学;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受教育者身心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薄弱,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匮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等问题。

广大研究者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严重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托。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首先,两者具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对象,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象。其次,两者具有共同的教学目的,具有重合的教学内容,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发展健全的重要载体。

(一)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心理健康

1.导入教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导入教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例如:在“自我心理教育”中,通过讲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等内容,要求学生讲述自我感受,尽早进入课程角色,引起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在新课教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基础。例如:在“积极承受挫折教育”中,通过他人受挫的表情和学生们的感受,加深学生对“挫折”概念的理解。其次,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形成科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心理教育”中,通过学习适应教育和智能开发教育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对“学习心理教育”形成科学的概念。

3.在巩固检验知识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提升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意识层面产生健康思维方式,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健康心理的作用下学习生活。

(二)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才能促使受教育者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形成健康的思维习惯。在课外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自身活动。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父母、朋友的交往中,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正确地待人接物,尊重他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个人品质。

(三)借助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性学习是丰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教材中选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与发展自我的能力,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以典型案例、特定事件情境为载体,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实现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选择恰当的案例;其次,必须设置合适的问题以激活案例;再次,注重教育预设和教育生成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中,设计残疾人短剧,让学生表演生理有缺陷的残疾人,再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及压力;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渴望得到人格尊严与平等待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平等尊重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情境教学法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是指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师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依据,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中,相关情境的选择是关键,达到预期目的是其检验标准。

(三)讨论教学法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2

成人教育 残疾人 服务路径 探析

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残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上有了这样那样的缺陷,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已经大打折扣,要弥补这些,只能通过教育。只有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教育,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要求,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

一、构建完整、完善的残疾人教育法制体系

我国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那么针对残疾人的教育,当然也应该构建完整的教育法制体系,以保证每一个残疾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为其提供平等、健全的教育机会。这就要求我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残疾人教育法制系统,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关于残疾人享受教育的法律规定,但是由于法律内容的笼统性,诸多法律术语的模糊化与弹性化,以及随着时展,很多法律内容已经不适应当进社会发展现状等因素,我国应集中精力加快对现有法律条文的修改,或制定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新规定,以保证残疾人教育体制更加完善和具体,将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对现有《残疾人保障法》提出了修改意见,例如:

(1)明确人口在30万人以上的市级、县级政府应在当地建立至少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促使原有法律规定得到具体化和操作化;

(2)《残疾人保障法》中的第二十条“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不够完善,还应加上“发展高等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内容。因此,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残疾人教育行政法规,切实落实残疾人教育保障制度,此外,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和执行残疾人教育法制内容,由司法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确实做到违法必究。

二、合理投入与配置残疾人教育资源

教育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前提就是资源投入,增强教育投入是办好教育的基本保障。政府部门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单位,理所当然应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在残疾人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这种投入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明显,尚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现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有效增加残疾人教育的资源投入,例如:对特殊教育学校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对不在特殊学校中就学的残疾人的教育投入。此外,要积极拓宽残疾人教育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吸收社会各级力量,共同构建残疾人教育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国政府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残疾人教育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因此,应大力宣传、募捐,以积累大量残疾人教育资金,组织“扶残助学”“彩票公益金助学”等项目来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社会各级残联应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支持,通过物资募捐、手拉手、送温暖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残疾人助学活动。同时,要坚持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均衡化,确立全新的资源配置理念:缩小残疾人教育差距,增强公正性。即在均衡各地实际差距时,应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切忌人为的拉大这种差距。

三、扩充残疾人教育师资队伍

要想保证残疾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应建立一支数量充沛、专业技术高、综合素质强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残疾人教育师资力量上来看,是远远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的;现有残疾人教育教师的素质也不够理想,其专业化水平较低。以上因素必然会影响残疾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果,为此,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多数量、质量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应针对残疾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采用多元化方式扩充师资队伍;其次,扩充队伍的同时,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保证残疾人获得良好的教育。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尚不完善,离特殊教育的专业要求相差甚远,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多方努力,不能单纯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应综合考虑他们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等,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四、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残疾人教育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残疾人受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残疾人群所接受的知识大都集中在康复、生活尝试、职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残疾人教育网站,在其中设立相应的知识模块,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知识。例如,有些残疾人勇于挑战自己的命运,主动寻找工作,想通过一技之长获得收入,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稳定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我们应在网站中创建“就业之窗”模块,并提供一些适合残疾人参加的岗位培训,如缝纫、编织、平面设计、化妆、插花等,使残疾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用武之地,实现自我价值。又如,在网站中创设“家属助手”模块,提供一些照顾残疾人的方法和技巧,使人们学会观察,并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残疾人在身体、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努力为残疾人应用和谐、良好、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

总之,残疾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不断探寻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教育路径,更好地服务于他们、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盛建国.试论残疾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2008,(23).

\[2\]周钧.保障残疾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3).

\[3\]曲学利,莘锋.论网络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5,(8).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3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32-02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笔者体会到在社区进行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可以使社区居民初步掌握健康知识,是提高居民健康理念的有效措施之一,现总结体会如下:

1 健康教育方案的确立

对社区居民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利于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及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

制定方案是为保证健康教育的强制性、实用性和可信性。通过社区诊断的社区健康问题,确定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时间、地点、联系人及联络方式等在内的实施方案,制表并打印成宣传页,在下社区进行宣传时发放给社区居民。

2 健康教育针对人群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服务重点人群多为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等。

2.1 老年人

截止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1.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今后将以年均800万人的速度递增(搜狐网);其中约有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新华网)。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这些老人接受教育能力差,多多少少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饮食习惯,对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老年人是健康教育人群的重点人群。

2.2 工薪族

这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群体。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50%以上职场人群、70%以上公务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问题(新浪教育网)。笔者曾在某警察培训班义诊,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3以上警务人员患有高血压,并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2.3 儿童

据2005年人口普查,儿童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0%。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溺爱、关照过度(运动量少)、营养过剩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儿童的健康问题显著,肥胖儿童随处可见,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年龄也日趋低龄化。这是代表国家未来的群体,是更需要加强重视的人群;同时这个群体健康意识提高后,又会督导家庭建立健康行为模式,这是一个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的群体。

3 健康教育方式

社区健康教育形式是多样的,最终目标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使人人享有卫生健康。

3.1 健康教育专栏

健康教育专栏可以在辖区普遍覆盖。本社区有小区、家属院 146个,每个场所均有1~2块约2平方米的健康教育宣传栏。积极与办事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宣传栏,每2个月更换1次内容。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流动人口、残疾人为重点宣传对象,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3.2 健康教育讲座

每年年初制定健康教育讲座的具体内容及讲座计划,使居民及早了解,并使居民有针对性的参加讲座。通过讲座,使居民更直接、详细地掌握健康知识和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指导居民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利用健康知识,合理保健、饮食、运动、起居等。为使居民每次参加讲座都能得到高效的健康教育,每次都聘请相关医院相关科室副主任职称以上的专家授课,为居民答疑解惑;为鼓励居民参加讲座,准备控油壶、控盐勺等小礼品,可收到较满意效果。

3.3 健康教育处方与健康教育小礼品

健康教育处方以其简便、实用而深受居民欢迎。针对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制定健康教育处方,并制作控油壶、控盐勺等小礼品。在下社区宣传时对居民发放,使他们通过阅读,获得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控制食用油、食用盐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3.4 建立俱乐部模式

俱乐部模式下的健康教育为普及疾病防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其重点是对居民健康行为进行强化,并坚定其信心,使之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1]。利用辖区单位、家属区的老干部活动室等有利条件组织沙龙式活动,使之形成防病、治病互助小组,交流防病、控病知识,鼓励其在一起活动时,互相进行用药督导和病情督导,达到防病、控病的目的。

3.5 义诊咨询

义诊咨询是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其针对性强、指导措施直观,指导目的明确。在义诊过程中,对老年肺功能减退患者指导他们进行缩唇呼吸、膈肌呼吸等呼吸训练;肺功能康复训练无创、无痛,易被接受,在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2]。对亚健康居民,指导、鼓励他们练习太极拳、适时做穴位艾灸,调整性情,合理饮食;对慢性病患者指导他们合理用药;对发现异常的居民及时向他们宣教,指导病情观察和治疗。

4 健康教育场所

社区健康教育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社区健教室、辖区家属院、单位活动室、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都是极佳选择。尤其是辖区写字楼,多种资料显示职场人群的亚健康比例升高、慢性病发病年轻化,使笔者意识到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应面对社区老年人、赋闲人员,还应将健康教育的场所前移,即走向写字楼。

5 医护人员的职责

要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就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意义,积极参加全科培训,掌握丰富的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有良好的健康教育技能(如中医外治等)及理念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全科医学、中医学在治未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4]。

6 体会

采取以人群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公共保健策略,可以提高人们(尤其是高血压和脑卒中等高危人群)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多方面健康教育,可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提高防病、控病意识,有利于高危人群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人群生活质量[5]。

近几年来,由于健康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各种打着专家旗号、免费赠送幌子的健康教育讲座、义诊随处可见,人们尤其是老年人,上当受骗现象屡屡发生,信任危机使健康教育工作很难理想化开展。如何满足不同人群健康教育的需求,是有待今后在工作中探讨的问题。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中国慢性病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说,“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少,由此引起超重,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以及脂肪肝的发生。”而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社区居民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6],消除或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致残率,这是医疗机构的职责,是医疗界社区人的努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曾瑞伟,尹萍,李秋云.俱乐部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提高乳腺癌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2):52-54.

[2]沈旭慧,林海,张红.护生参与指导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康复的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22-923.

[3]唐敏.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0):45.

[4]刘伊清.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130-131.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4

一、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融入社区规划、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整合社区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设施保障。

1.统筹规划,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把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实施。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运用规划手段促进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与发展。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住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2.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1)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意见。

(2)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等机构支持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形成多方联动、共筑共建社区卫生服务阵地的良好氛围。

(3)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大力度培育各类社区民间组织,注重培育发展社区卫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和社区卫生志愿者队伍。

(4)加强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保障和监督作用。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评议,及时收集、反馈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开展各项卫生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残疾康复工作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与残疾康复工作的协作。将残疾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高残疾康复服务能力,注重提高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的可及性。

1.组织领导,部门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和残联相互配合,建立互通信息和工作协调机制,共同争取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投入,发挥系统内的政策、资源优势,共同做好社区康复工作的设施添置、经费补贴等工作。各区、县(市)还应发挥残联工作优势,积极争取社会慈善资金对残疾人社区康复事业的资助。

2.机构和人员设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残疾人康复室,配备必要的康复设备,确定1名专业技术人员,聘任为专(兼)职社区康复医生。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残联的联系,规范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制度和基层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明确社区康复工作职责和各项工作要求,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向残联申请增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站)的牌子。

3.开展的服务项目:

(1)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基本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职能的通知》要求,为有关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区康复服务。

(3)将残疾预防和普及性康复知识纳入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内容。通过讲课、墙报、发放普及读物等形式,开展康复咨询活动;普及科学补碘、合理用药、婚前医学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计划免疫和慢性病防治等健康知识,减少药物和疾病致残情况发生。

(4)根据社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特殊需求,提供功能补偿性用品用具和家庭用无障碍设备的有关信息,并提供代购、租赁、出借和使用指导等服务。

三、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与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资源共享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方便计划生育服务对象,促进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科室和人员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应设有相应科室,配置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和设备。

2.开展的服务项目:

(1)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利用访谈、橱窗、黑板报、电化教学等各种形式,广泛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对进入法定婚期的青年男女,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性知识、生殖健康知识、避孕节育等知识的培训教育。

(2)做好咨询指导和发放避孕药具工作。按照人口计生部门的规范要求认真做好育龄群众的咨询指导和避孕药具供应服务。为孕妇提供孕期保健服务,开展分娩期、产褥期、哺乳期的保健知识讲座培训,指导母乳喂养、母婴保健知识。积极倡导登记结婚的男女青年自愿进行婚前医学检查。

(3)认真搞好“三项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定期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社区已婚育龄夫妇生育、节育、不孕、不育情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妇女健康档案,协助组织实施社区避孕节育知情选择、随访服务、生殖道感染防治、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等项目。

四、加强整合社区资源的组织领导

整合资源是实现各项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各区、县(市)相关部门要统一认识,明确责任,发挥优势,扎扎实实地做好整合社区资源的工作。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5

关键词:门诊分诊;优质护理服务

门诊作为医院服务的窗口, 是患者就诊的第一站,负责接诊、分诊、导诊、咨询、查询、健康宣教等工作,而到门诊就诊患者多,患者的病种复杂。随着护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护理的需求不断扩大,护理服务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信誉。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是深化医药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1]。在门诊各科室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使护患关系变得更融洽,提高就诊患者和家属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是门诊护理工作的重点。我院2012年8月起在门诊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提高护士对优质服务的认识

2011年5月护理部召开"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专题动员大会,使全体护士充分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主题思想"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实施"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明确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同时要不断吸取新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真正做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这样才能使患者满意,只有患者满意才能使满意的患者成为医院忠诚的顾客[2]。

2 科学改善门诊分诊流程门诊具有业务性、管理性、综合性、高效性等特点[3]

门诊具有患者流量大,服务流程环节多,病种复杂,看病时间短,候诊时间长,护理工作时效性强等特点,针对门诊患者的特点,门诊护士长组织召开全体分诊人员会议,探讨就诊患者提出的意见、建议,各专科分诊中存在的优缺点,以及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整改,纠正对分诊护理工作认识上的偏差,不断优化各科分诊流程,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3 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分诊中的应用

3.1与患者主动沟通 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有关科室,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门诊就诊程序,遇到不熟悉环境的患者或文化层次低的就医患者,分诊护士应仔细地且不厌其烦向患者讲解,遇年老体弱及行动不便的患者给予一定帮助。用细心、耐心、爱心给予患者体贴入微的优质服务,使患者感到安全、放心、满意。而对就诊患者相对较多时间段,给予合理分流患者,指导患者尽快交费、进行各种检查,保证医师接诊患者时间充裕,避免"三长一短",提高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改善医院和行业形象。

3.2实施亲情服务 增设便民措施是实现优质服务的有效举措 如:在门诊大厅设有咨询台和免费电话;对危重和行走不便的患者提供全程导诊服务;免费提供饮用水、一次性口杯、轮椅、平车;免费为患者测血压和体重;节假日照常开诊;设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对残疾人、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孕妇优先就诊;为患者代邮检查报告单等人性化服务。

3.3加强分诊工作的健康教育 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把健康教育贯穿于分诊工作的全过程,分诊护士除被动解答患者一些健康知识的咨询外,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如利用医院的宣传栏、图片、健康教育小册子、健康教育讲座、电视大影屏等,对患者进行多种宣传教育。这样即增加了患者对疾病和防治常识的了解,同时也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

3.4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医院开展预约挂号是优化门诊服务的一项有效措施,患者有计划的安排就诊行程,节约时间成本。我院开展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挂号服务二种方式供患者选择,极大方便了患者就诊,有效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3.5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扎实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是做好分诊工作的前提,分诊护士应具备"全科护士"的业务知识,了解各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极参加各专科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学习,掌握各专科疾病特点及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和体征,以提高分诊的正确率,更好地做好护理工作。

4 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是出于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关爱,在进行护理服务中注意礼貌、礼仪、礼节,讲究仪表、言谈、执行操作规范、工作标准[4]。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分诊中开展,对分诊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分诊护士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技术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门诊患者心理社会需求,将人性化护理渗透到门诊护理工作中, 以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真正实现分诊护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劲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初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2):239-240.

[2]邓燕妮.创优质服务 提升医院形象[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44.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6

一、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残疾大学生中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2]GreenbergMT,KuscheCA.Promoting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inDeafChildren[M].Washington: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3,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