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1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8-03

在现代大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大学精神的凝炼与传承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高校有各自特点的大学精神的挖掘,及与大学精神相关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术建设等方面的完善和发展,使高校内部更具凝聚力,对外能更好发挥社会思想、文化的领航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精神培育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学精神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展现新的面貌。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现代意义的大学自诞生以来,追求真理成为大学的基本任务。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是大学的天职。大学精神也随着大学的发展提炼出来,追求真理即是其必有的内涵之一。对大学精神的探究与描述很多,对其内涵的表述也存在一些差异,但差异主要是因分析和研究的角度造成的。对大学精神共性的认识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①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是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是一所现代大学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②大学精神实质上是大学人的精神,是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而追求真理、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精神。③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学校师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和灵魂,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④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一种无形资产;大学校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均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相对恒定的对大学精神的表述是一所大学对自身历史、传统、科学文化成就的提炼,能持续激励一代代的师生为保持、实现本校大学精神的要义而努力。

二、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由大学精神的内涵与表现的表述,可以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灵魂来说明其重要性。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精炼结果,也是高校始终奋斗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以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使命,并以此为归宿。这是因为,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本义和目标,真理本身必然要求思想自由、不受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并能兼容并包各家学说,取长补短以实现对真理认识的进步,同时这种自由不是一家之自由,不同思想均有自由发展的需求与权利,只有如此,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也才能真正繁荣。而支撑自由创新求是的,是人文思想,是哲学的指导,是科学的精神。所以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独立、自由、创新、人文、科学等精神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支持的,譬如只有自由的思想而无科学精神支撑,创新只能是空谈。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精神的实现过程中各要素作用的发挥与整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高校创造一种体现和实现大学精神的环境,并最终实现大学精神之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本旨。因此大学精神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动力和追求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基点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需要用大学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需要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和大学生共同努力造就,三个方面人员在造就有本校特点的大学精神的过程,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培育环境、建设制度保证、提炼和保持大学精神的过程。在培育、提炼和传承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应重点研究:

1.教师教学与学术研究过程的自由、民主、创新精神需要维护和激励。大学要确立学术大师的核心地位无疑是一个广被认可的观点。而大师的出现不是预设的模子套出来的,而是自由思想、民主精神、创新追求等人文、学术环境下经过数十年培育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得来的。这样的环境不仅培育大师,更使教师群体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在学术上能摆脱既有窠臼的束缚,创新的步伐会加速前进。同时,年青一代教师在学术上的进步既要老一辈教授、专家的提携,更需要他们的鼓励,在学术上的评价标准应更开放,避免某些所谓“学霸”对其他学者尤其年青学者的学术观点的打压。这种从精神上的解放和制度上的保障对大学里的教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支撑。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建立和维护这样的制度、营造和维护这样的环境是彰扬大学精神的基本责任。

2.大学人文课程需要拓展。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人文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的建设上,但在课程建设上人文精神的表达仍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或理工类专业。譬如理工类的专业课程,每门课所涉及的科技理论都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可能是顺利的,也可能是艰难的;理论的创始人和后继者在理论的创新上可能是顿悟,更多的是孜孜不倦求索的结果,其中都蕴含着大学精神所应有的内容,非常值得挖掘和向大学生传授。这些都应作为学科发展的历史向学生讲授。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就不能理解科技发展所需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就不能把握本专业当前发展的水平,也就谈不上理工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表达。这是其一。其二,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教育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内容单调、数量有限,郭齐勇以为用经典为核心课程以实现文化传承,笔者深以为然,此诚宜成为大学精神新的内涵之一。其三,校史课程绝少,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或难以为继,如武汉大学开设校史选修课,虽受学生欢迎,却因授课人是校行政人员而不给课时费,授课老师也从8人降为1人。校史是记载、表述、宣传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基本载体,大学生从校史了解本校的历史、发展、特色及体现大学精髓的大学精神是最便捷最好的方式。但一般高校是通过校史报告、校史展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但这种校史教育不是强制性的,仅是一种学生活动。对校史不了解,大学生难以培养强烈的爱校思想,即使是名校,它的学生引以自豪的多是因学校的地位赋予自己的出身。而学习校史最好的方式就是课程学习,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上的方方面面。所以,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提高校史课程的地位,使学生知史爱校,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本校大学精神的责任。

3.大学校园文化需要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广泛的内涵,自由精神、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校园的各种流行等都可以归在校园文化里,大学精神也通过校园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得以体现。大学生获得大学精神的传承更多的是从大学里的文化环境里感受和内化而来,大学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使崇尚科学、学术气氛浓郁、思想活跃、富于激情、团结奉献等等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科研活动、观点辩论、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得以宣传,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深化对大学精神的思想认识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上下工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以本校大学精神为指导,研究校园文化演变规律,创造和维系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研究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校园文化需求,发挥高校各类人员在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应尽的责任,繁荣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精神能够真正深入师生心中,最终实现建设和谐大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祖望.论大学精神[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9.

[2]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9):8-11.

[3]卢勃.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J].高教论坛,2006,(3):39-41.

[4]王飞,程斌.大学精神文化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30-31.

[5]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18-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2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学生工作 辅导员

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也如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在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活力。而在高校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尤显特殊,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者,而当前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信息传媒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起点,这对高校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思政工作者,辅导员能否把握时代脉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认知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以教育为核心,以师生人际心理沟通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手段,以超越代际的朋友似的尊师爱生的伦理关系为外在标志的有机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并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双方可真诚合作,充分展示各自才能,发挥潜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特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决定了辅导员要充当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该师生关系不仅表现为教育关系,而且表现为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沟通关系。

三、新时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中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理念。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他们不喜欢被强迫接受知识和理论。传统的“训导”、“管教”、“灌输”教育模式只会引起学生反感,拉大师生间距离,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地下放,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二)辅导员的自身素质结构。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关调查显示,辅导员队伍中大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差甚远,缺少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造成辅导员队伍政治理论水平相对不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状况。解决学生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较差,工作视野狭窄,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展现人格魅力。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上彰显出新变化和新特征。如价值观的多元化、非理性化;独立意识强,缺乏独立自理能力;个性张扬,团队意识薄弱;勇于接受挑战,但受挫能力差;知识信息丰富但目标方向缺失;早熟且叛逆,过分依赖网络等。他们的这些行为特点不仅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弱化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目的地位与威信。

(四)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色彩。

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侵袭,大学校园这块净土也沾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严重影响着思政工作中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交往目的的功利色彩加浓。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渴望自己被别人接纳,更希望“推销自己”体现自身价值,功利目的性的强化使人们在交往中获得的实惠也增大。例如在是否担任班干、入党、考试不及格、违纪处分等问题上,学生请客送礼,老师则“高抬贵手”,致使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色彩,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

(五)网络等信息媒体的介入。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当代大学生对它们的依赖已经达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短信、电话、网上聊天、博客等新的传播方式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但是虚拟的人际关系网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造成他们个性心灵明显封闭,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远远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新时期思政工作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人生目标的明确,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都需要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困难或不适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帮助解决。此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个性张扬、自行独立、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抵触心理、价值观多元化等新特点,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必须结合社会实际,不断转变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实现以下转变:由整体性向个体性的转变,学生工作既要重视对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培养,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由教育对象向服务对象转变,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由事务性向规范性转变,想问题、办事情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出发。总而言之,辅导员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角色,而非权威的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以同伴的姿态与学生平等相处。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思政工作始终。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本就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的才能,实现学生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本质上就是尊重、服务、依靠和发展学生。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为构建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辅导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要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和管理的始终、每一个细节。改变以往单一的“训导”、“管教”、“灌输”的教育模式,在管理中加强对人性的尊重,加强对学生个性、态度及行为特征的研究,这样可以真正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立足“基层”,抓住时机,营造良好开端。

教室、宿舍、图书馆等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一线教育管理者,辅导员要尽可能地深入这些“基层”,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切实了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入校之际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处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对新环境的好奇与适应需要辅导员的引导与帮助,辅导员要抓住这一时机,尽可能地多接触、多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会使距离拉近、合作默契、管理顺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3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41-0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个人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校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文化内涵建设上却不尽人意。一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二是时代的影响,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学生们容易被误导,甚至被不良思想污染;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代高校的功能性和应用性不断增强,但是人文性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文质彬彬”的品质和“温柔敦厚”的人格魅力在现代教育中是缺失的。即使在文科类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仍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

二、如何将高校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高校文化是高等学校人文内涵的集中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要充分地发挥高校文化的作用,就要从具体实际的工作入手。

(一)让文化进课堂。文化进入课堂是高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文化的介入可以增强高校的内涵建设,更可以全方位促进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大多数高校文化进入课堂的方式都是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大学语文,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但这些远远不够,需进一步增设选修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把文化的内涵做到实处。

(二)教师要身正垂范,身体力行。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已的一言一行,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不但体现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在教师崇高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校园文化思想教育价值的培养方式。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价值作用大,但是培养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1.比如在开班会、班委会的时候,把自己最近学习到的东西和同学分享探讨,如果有系统的想法,也可以抽时间做一个专题。同时,网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用微博、QQ等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现代化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其优点是快捷、有效。

2.在早自习,或者平时和学生谈话的时候,用一些传统经典激励或警醒学生。例如前段时间,温总理在和泰国华人华侨见面时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话,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一方面结合时政,引导同学们关心政治,另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

3.鼓励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举个例子,我们班级规定早自习缺勤的同学就罚抄写《弟子规》。《弟子规》1080字,一个小时内就能抄完,过罚相当。一方面能练字,在不过多占用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学生在抄写时或多或少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作为惩罚措施,增加不上早自习的成本。《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有同学早自习经常缺勤,还找各种借口。我罚他抄写《弟子规》,我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都更新在微博上,上面写道:“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意思是: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后来那位同学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缺过早自习,但是也有学生抄后仍然我行我素的。每个人的认识不同,我们不能迷信传统教育,它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良方,但是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把传统文化教育运用于思政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4

【关键词】体育院校经济贫困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一、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形成及其原因

关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内涵,许多专家表述的各不相同。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做出了具体描述的定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大多专家引用了这一比较官方的内涵界定,当然,各地的生活水平高低、家庭收入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形成与构成特点的不同,造成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标准各有不同。而本文所探讨的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也属于高校贫困生中的一部分。

经济困难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建国以后的三十多年,贫困大学生问题尽管在一定程度存在但其影响并不很大。但在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院校得到的蓬勃发展,在扩充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作为其改革的负面影响,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逐年提高,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已经超出了一部分家庭的支付能力,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并且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

另外,教育、经济体制结构也存在着许多漏洞,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在加剧。比如说体育院校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救助不足够,不平等化的经济利益分配因素、地区教育、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等造成了数量庞大的贫困家庭,而这些贫困家庭构成了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来源。

二、重视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研究意义

(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使包括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在校生成为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努力帮助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困境,完成学业,健康发展,既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和完成人才工程的需要,又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宏大工程。目前,体育院校的人才还远远不够市场需求,因此,关注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提到“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关心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业,排除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应成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体育院校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甚至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的群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增加了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对建设和谐校园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据我们这次调查分析,我校学生19000名,一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达到600元,有少数学生月平均消费竟然达到1000元以上,而经济困难学生的月消费却在200月以下。如此悬殊的经济差距,给大学校园里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如果我们重视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化解他们心中的苦闷、释放他们满腹的委屈、消除他们对社会的偏见,将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我们忽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他们正确地加以引导,他们会有满腹的委屈,可能产生低落情绪,对自我产生怀疑,对学校、社会将充满偏见,对前途将失去信心。因此,使包括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各方面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是创建和谐校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三)以人为本的需要

重视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更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和指导。“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广大公民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学生是主体,经济困难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思想工作者,我们更应该重视和关注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个弱势群体,让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与温暖,提高教育的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获得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关注程度上比一般的高校贫困生要少,我们更要注重对他们加大工作的力度。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说教方式,批评训斥的方法更是难以开展工作,因为这样很难在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共鸣,甚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自然也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以人为本”强调不能忽视体育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以心理疏导等受学生欢迎、乐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叶逢杰.高校贫困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5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理念,在开展文体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网络新媒体等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思想升华,润物无声践行价值。同时,“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科学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而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与理论指导和广泛的热情参与息息相关。专业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共青团作为服务青年引领学生思想的群团组织,开展了各类活动,但面对纷繁的社团活动,学生如何选择,又是否真正从中获益,符不符合他们的成长需求。片面追求娱乐化、大众化、短平快的活动能否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对自身发展缺乏认知和管理的大学生往往容易追随这种表象热闹的活动。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受益的,是我们尝试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最初缘由。

哈佛大学历时十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我们以为最重要的学术活动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只是一种有益且适度的补充。证据表明,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课堂外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宿舍以及课外活动中发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统计数字进一步证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不会影响第一课堂的正常进行,还会对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和证明,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他们今后工作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涵盖高校共青团绝大部分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正确引导、客观记录、科学评价、促进成长,把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化、模块化、数据化,团组织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引领高校学生主动融入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模式,是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载体。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一是可以推动团组织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上有所作为。二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从而可以激励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是可以成为促进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服务+引领,单纯服务只能让学生一时爱,不能永久记,而此项研究的开展希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形式。使团学活动能够让学生长远受益,有力地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有效覆盖。四是针对一些会议、培训、讲座、形势政策报告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有了成绩单制度可以较容易地使学生自觉参与而不是硬性摊派到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中。学生可从参加的次数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增加学生参与的认同感。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整合搭建了思想引А⑽奶逡帐酢⑹导育人、学术科研、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就业发展、菁英成长、网络新媒体十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下设多种不同的活动,每个活动对着相应的学分值。将学生第二课堂参与评估从隐性考核方式转变为显性考量,量化设置学分考核系统,规定保底成绩单制度,比如4年下来,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应修够10个学分。通过系统平台“到梦空间”手机APP+服务器终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出个『生化活动。

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第二课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来讲。重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如何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切实培养和践行这八字价值观,研究中将以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之一的石家庄铁道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依托载体,把第二课堂划分为10个板块178项活动,并从四个方面对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论证说明。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分析收集,得出高校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参与第二课堂各版块活动的具体情况,为团委提供决策参考,根据学生需求推出更接地气和个性化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第二课堂。

比如志愿服务模块下设有“雷锋岗”电器维修、北翟营小学课外托管、棉五老年公寓、省科技馆义务讲解、扶老上网、公益捐助等活动,学生每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系统随时记录服务时间和内容,根据服务效果登入相应分数,比如某同学参加了“雷锋岗”电器维修义务服务,一次2小时的活动,那么这个活动体现的是敬业和友善精神,那么该同学就可以得到敬业0.2+友善0.2的学分,再根据活动服务质量乘以相应的系数,优秀、良好、合格分别对应1、0.8、0.5的系数,同时学生可以登陆手机APP浏览和搜索他们参加过的活动成绩和总学分,学院团委在每个学期末打印所有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并盖章确认,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院团委将保留学生四年的成绩单副本。

制度落实的重点和研究方向是,如何将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应用到第二课堂的设计开展中,对学生报名参加的活动进行数据挖掘,评选最受欢迎的活动TOP10,再分析各项活动参加的学生性别、年级、专业,评估各项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因子,根据影响因子大小设置下个学期各模块活动的学分系数。通过系统平台“到梦空间”后台数据库分析提取,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活动的喜好,以及通过学生对参加后的反馈意见得出学生的活动效果,让有意义的活动更有意思的开展下去。

制度效果与研究思路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试行,综合来看,目前制度进展顺利,各项数据结果符合预期引导目标。例如: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方面。学生参与度和覆盖面明显增长,参赛人次达到1052人次,较2015年增长16%,获奖人次达13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0项,在目前我校现行的A、B、c三级竞赛目录中,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多项赛事创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赛中取得突破,王宁等同学参赛作品“守望夕阳,敬老微孝”获得铜奖。2016年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一个团队参与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文体活动方面,在建党95周年红歌会上我院荣获一等奖,田径运动会学生团体组第五名,“三好杯”排球获得第三名,新闻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汉字听写大赛摘得第二名。各项数据显示,学生整体成绩和综合素质稳步提高,一些竞赛排名院系前列。

结合兴趣爱好和着眼“素|短板”帮助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到梦空间”系统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不同专业、性别、兴趣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需求推出个性化活动,是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另一要义。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有意思,把高大上的正能量做得更接地气,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浸润心田,使学生由信息传导的终端变为团学活动的原点,这就是该项制度目前所完成的主要内容。随着制度的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深入我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这一制度已成为帮助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实现了学生第二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思想政治教育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15-02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自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就全面开展了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工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和探索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1 新时期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欠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灌输,而是一项针对“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文化素养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然而,很多高职高专学校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忽视就直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才力量安排不足,人才素质不佳。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虽然具备较扎实的思想政治知识,但是却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新时期依然保留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采用老套的教学方式,只是进行知识灌输而不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产生应有的积极的影响,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假大空”的东西,在课程安排中,经常将政治理论课程挤掉,换成他们认为有技术含量的“实惠”的课程。工作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忽视也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

另外,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健全的奖惩机制,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虽然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是却得不到鼓励,这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的保留和引流。而且,长久以来,我国对普通高校的发展高度重视,而对高职高专的重视程度却不够,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都比较落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较少,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使得教书与育人无法统一。

1.2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后

笔者发现,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虽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却总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教育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模式将老师和学生对立起来,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老师则成为强制的知识灌输者,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只是“吃进去了”,却“不消化吸收”,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而且,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的影响只是短暂的、表浅的,很多学生课上忙着抄笔记,考试之前背笔记应付考试,考试之后,这些知识就抛诸脑后了。这种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时代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要求。

1.3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思想

我们正处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时代,网络信息使得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逐渐多元化、复杂化,网络信息虽然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是其中混杂的各种负面信息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发展、政治倾向、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网络上常常出现的热点问题、争议问题、敏感问题,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着影响,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很多疑问,而对于这些问题,很多老师采取回避态度,避谈敏感问题和社会的阴暗面,而不是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这种回避态度不仅不会使学生消除疑问,反而会让他们对社会产生怀疑,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 新时期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方法

找到了问题所在,就要对症下药,解决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鉴于高职高专院校是辅导员负责制,那么首先就要做好辅导员任用和遴选工作,在任用和遴选过程中,按照思想政治意识强、教育教学业务精、管理方法合理严格、作风严明正气等原则来进行。同时,要注意调节辅导员队伍结构,做到老中青比例合理分配,专兼职合理结合。加强对党政干部、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辅导员等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工作规章和奖惩制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重要贡献或表现优秀的人员,要给与鼓励。

注意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素养,重视对专业政治教师的培训,确保他们与时代先进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及时接触,确保教师的教学更加科学,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

2.2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2.1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含有心理教育成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补充促进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分离,殊不知,要想让学生真正接受一定的政治思想和理论,首先要为他们的心理“把脉”,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设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行为要求,但是却没有考虑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所产生的心理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联系起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安排思想政治教学,重视学生处理挫折、面对挑战、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使思想政治教育告别“假大空”的状况,成为能够真正为学生所用,帮助学生解决重大人生问题。当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自己的心理需求息息相关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中优势较少,但是,受到城市物质文化和消费生活影响,往往会对未来缺乏信心,或对未来的生活要求过高,当现实与理想出现落差时,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产生“这一辈子就这样了”等错误消极意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指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2.2.2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能教育联系起来

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但问题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很多时间都是在工厂实习,这段时间也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时期,那么如何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这一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呢?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单位的思想政治资源,在实习劳动中教育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利用工厂所在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实习单位的先进人物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坚持为人民服务。在学生的技能培训中,他们身边总是存在着形形的先进人物和值得学习的活生生的教材,这些教材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鲜活生动,更有说服力,更能影响学生的思想。

2.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可以结交不同的朋友、参加各种活动,而且,可以从中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的锻炼和考验是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比课堂的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讲解更加直观,影响也更加深刻。

同时,学校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多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怀疑、去探究,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之后,为了解决这些疑问,他们往往选择咨询老师或者自己主动在思想政治书籍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就被提高了。

2.3 利用健康的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带入了网络时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业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对于网络信息中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和争议问题,各位老师不能简单地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应该经过深入研究之后,为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帮助学生消除疑问,或给学生引导一些思考方向。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设置法制讲堂、心理教育课堂、国情民情新闻网页、政治政策措施文件链接等栏目,为学生的网上细想政治学习提供丰富的、健康的资源。

3 结语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社会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和教学方法,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宋丽,王海滨.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5-18.

[2] 朱婧.关于新时期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