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地理导学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地理导学案范文1
关键词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2型糖尿病人胰岛素
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预混人胰岛素后,在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基本达标时出现餐后低血糖[1],调整不同治疗方案,以寻求临床安全有效的解决途径。对89例应用预混人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1月应用预混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龄41~81岁,平均62.3岁。
方法:均符合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且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基本达标,但在进餐后3~5小时均出现低血糖情况,将其分成4组,即A组19例,给予低血糖对症治疗而未调整治疗方案;B组24例,加用拜唐平;C组25例,将混人胰岛素调整为诺和锐30;D组21例,采用分餐方法。观察各组在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应用CGMS对其进行72小时血糖监测,其间监测指端血糖谱并输入CGMS以校正,根据血糖监测图谱观察各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4小时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次数、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日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
结果
各组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无显著差异;B组、C组及D组的进餐4小时血糖均较A组有所上升,低血糖发生次数则显著下降(P
讨论
预混人胰岛素30R中的短效人胰岛素在高浓度时聚合成六聚体,皮下注射后要经过解离成单体才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入血,随着用量增加而六聚体解离吸收所需时间也增加,结果造成胰岛素作用高峰延迟,使得相当数量的患者出现餐后高血糖和下一餐前的低血糖。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生表现,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进食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餐后3~5小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不适当地升高,患者表现为餐后两小时血糖偏高,随后血糖值直线下降。而同时预混人胰岛素中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的达峰时间约4~6小时,出现内源和外源胰岛素高峰叠加的情况,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知道患者加餐、加用拜唐平及调整剂型为诺和锐30,对纠正其餐后低血糖均有较好的疗效,加用拜唐平或调整剂型为诺和锐30的方法效果更佳。而应用拜唐平还可以有效地减少血糖波动,平稳控制血糖。
参考文献
1胡予.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理念―基础加餐时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122(8).
总之,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和仪器的飞速发展,白内障手术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为大量的患者带来了复明的希望。然而白内障手术并不能使所有患者摆脱低视力,主要与基础眼病有关。因此,术前要认真作详细的眼部检查,充分地估计到手术的困难,对术后效果作科学的评估,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充分理解接受,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269.
2余涵,刘海风.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术后黄斑改变的临床观察[J].眼科研究,2005,23(3):303-304.
3徐乃华,程远.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89例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6,14(5):449-450.
高一地理导学案范文2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制学习提纲,其中包括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解析、学法建议、自学内容、探究题目、课堂练习、构建知识体系等环节。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以此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引入或创设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质疑、思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高效课堂,有效学习。
【学案的编制】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研究课标与教材、集体备课、精选习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性成果,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升能力的信息载体。学案在呈现形式上,往往以“问题”为主,设计探究性问题,表现为“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阅读……图表”,总结事物的分布规律,“根据……资料,绘制……图”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思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课本上陈述性的知识化解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学,得出结论;二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三是结合实际或对课本知识进行变式和再度开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灵活运用和思维拓展。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学案的恰当选编与使用可以实现三个转变: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由讲授教学转变为点拨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学案的使用】
课堂展示交流探究阶段:课前利用学案自主预习,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活化、深化和转化。我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高一地理学科有些章节知识相对简单,我们采取课堂发放学案,基本上学生会用25分钟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释疑,注重启发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拓展提升阶段:教师在预批学案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讨论问题,针对学案中反馈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突破重点、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知识迁移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提升阶段:学案中有教师精选的题目针对重、难点的练习,高考题的呈现。
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构建体系。
【案例展示】
附:课例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1)晨昏线的特点;(2)时间的计算。
三、学法建议
自主探究
四、导学部分
(一)昼夜交替
探究活动一:教材第16页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
(1)“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3)晨昏线的定义。
(4)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
(5)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如何移动?
(6)晨昏线的特点。
(7)投影展示昼夜交替,学生观察由此总结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8)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呢?
探究归纳
练习1:下列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恒星日
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练习2、3:略
(二)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探究活动二:
(1)在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
(2)阅读第16页的“地方时”,了解地方时的特点。
(3)总结计算方法。
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探究归纳
练习1:已知济南位于117°E,当济南地方时为12点时,成都的地方时为11时08分,则成都的经度为 。
练习2:120°E为15点时,赤水(106°E)地方时是几时几分?
练习3:略
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第17页第一段,见图1.20
(1)时区从哪里开始划分?具体如何划分?
(2)全球共划分为多少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区时如何确定?相邻两个时区相差多少小时?
(3)指出此时中时区时间,观察由此向东时间的变化规律,向西的时间变化规律。
(4)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5)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
练习1:已知济南位于117°E,成都的经度为104°E,当济南地方时为12点时,求成都的区时。
练习2:(2010年上海高考)2010年6月11日第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拉开帷幕。若开幕式定于当地时间(东二区)20:00进行,此时上海地区可能是( )
A.旭日初升 B.烈日当空 C.夕阳西下 D.繁星闪烁
五、课后作业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