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ERP;实践教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ERP能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益的途径,从而受到了企业和高校的重视,ERP实践教学的开展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旅游的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分析,明确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创新的教学策略。随着旅游职业教育的持续改革和发展,基于ERP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将得到持续的改革和提高,从而为推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一、高职旅游企业人才现状
当前,旅游职业教育中存在忽视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忽视非智力因素教育以及未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进行教学等问题。通过对旅游行业的人才要求分析,较为明确地了解到旅游企业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由此对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并以培养适应于旅游企业人才要求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培养出适合于旅游企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
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的管理经验,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素质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大部分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熟悉信息管理,熟悉ERP的相关知识,由此高职教育中也应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当前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改革。
二、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在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由此高职院校要适应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的设置,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由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实力,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根据相应的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以及资源规划的能力等是旅游企业招聘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方面。旅游行业具有的综合性、服务性和开放性致使其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层面、文化素养、灵敏的反应能力、系统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整合人力、资源规划能力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不可缺少的非智力素质包括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准,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公关能力和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由此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重要。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毕业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从而能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ERP实践教学策略
(一)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1、旅游企业环境的模拟
ERP的仿真平台提供了旅游企业业务处理环境的模拟,通过对旅游企业环境是设计以及各种实践留成都设计都应使相关的实践者仿佛置身真实的旅游企业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状态,促进了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主动思考和规划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步骤,并且能主动融入群体活动中完成教学的实践环节。
2、旅游企业职能岗位模拟
实际的模拟教学中,通过旅游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以特定的系统任务为内容,根据实践人员在企业内的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实现实际业务的处理。其岗位模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高职院校学生熟悉ERP系统的相关功能,明确企业中不同岗位上的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程的处理程序,ERP的企业仿真平台实现了旅游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模式,在局域网的环境下,不同的学生模拟不同的旅游企业中的不同岗位人员,在每个模拟的岗位设置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使每个学生找到与自身适宜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岗位。
3、旅游企业业务流程模拟
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直接影响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在仿真的ERP教学平台中,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是连接各系统的关键和主线,相应的业务将不同的业务部门以及不同的职能岗位连接起来,实现了系统性的经济业务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使参与实践学习的学生切实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体会到自身在旅游企业业务流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应负责的工作,明确旅游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运作模式。
(二)实践教学体系
ERP的企业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是以ERP软件、ERP沙盘以及综合实践课程三个部分为基础的。
1、培养学生ERP软件的操作能力
要建立高职院校的ERP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熟悉ERP软件是基础,只有理解了ERP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ERP系统教学予以真正的体会,由于ERP软件的每一个功能都对应旅游企业在某个方面的业务,学生可按照ERP系统的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熟练旅游企业实际使用的ERP系统,而后学生可根据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明确ERP上每个操作步骤的运行原理以及相关的业务流程体系。进一步明确这一步骤的数据流以及信息流的来源和去向,在操作过程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怎样的。ERP软件能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实践,如财务会计、生产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都可通过ERP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在ERP平台上,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课程以及实际操作训练系统,其所面对的是整个旅游企业系统经营和管理的流程和体系,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从而能对旅游企业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开展ERP沙盘演练
ERP沙盘教学体是体验式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对旅游企业运营决策的整个过程的模拟,实现了企业策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设备投资改造、资金需求规划、物料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模拟训练。在模拟沙盘上可看到企业的整体结构以及运营管理的操作,将模拟的操作与实际的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的学生可通过ERP模拟系统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运作,从中体验企业复杂而抽象的经营和管理理论。
ERP的沙盘教学模拟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使学生处于国际化、信息化以及复杂化的环境中,学生要以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实现对财务、物流、生产、营销等角色的模拟,通过与其他学生或者小组配合共同模拟出旅游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旅游企业5-10年的发展运行模式进行模拟,从而使学生深入分析旅游企业的内部运行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财务决策以及市场和产品决策、生产和营销决策等,充分参与旅游企业经营决策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掌握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营销策略,明确旅游企业经营成功的经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决策战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
3、模拟旅游企业行为
在熟悉了ERP软件的操作以及通过了ERP的沙盘模拟的实践教学后,可通过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实践小组,进行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不同专业的小组成员按照其专业进行CEO、市场营销总监、财务总监、生产主管、物流主管等相应角色的分工,各小组创建自己的企业,并使用ERP沙盘以及ERP软件进行模拟与决策,由此建立了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不同的旅游企业小组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条件,学生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有效判断,进行本企业的经营决策。例如,是否开发新产品,怎样开展广告营销等。由此通过旅游公司的模拟运作,每个学生都能从整体上把握旅游企业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同时也能在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下深化专业方向的学习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实现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通用技能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贾晓龙,蔡洪胜.浅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5).
[2]田凤彩.ERP应用中的会计管理方法变革问题探索[J].财会研究,2010,(09).
[3]张莉.浅议ERP沙盘模拟实训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4]张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6).
[5]刘广斌,景永平.ERP沙盘实训教学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91-02
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目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提炼专业知识,从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从高职高专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垢病,因此,改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迫在眉睫。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首先应当明确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有两个:其一是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改善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协调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二是理顺实践教学内在机制和冲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既要在专业框架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切实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围绕这两个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第一,实践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与行业需要零距离接轨;实践教学过程安全的保障和预防;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深度研究;实践教学适应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需求等。第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体包括:不同教学方式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工与衔接等。第三,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关系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总体规模及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如何发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功能;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等。第四,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环节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如何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如何在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中开展师生互动。
3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即应该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并制订统筹性教学计划。在校内设立综合性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由专业教师、实验人员及外聘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该基地负责规划统筹旅游管理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方式,根据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状况,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负责协调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
(2)凸显互动原则,即教师和学生在所有实践教学项目中的交流与互动应当得到体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间的顺畅交流与有效互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双方的这种交流与互动尤为重要。然而,在以往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学生也很难得到真切的训练;近年来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的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仍明显不足。因此,依托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增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突出特色原则,即要在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和特色。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各有不同的目标和方法,但实践教学首先要遵循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敬业态度;养成其岗位责任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当然,在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应当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在专业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优势,形成品牌专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4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专业调查和行业调研,研究不同院校同类专业和行业培训中有关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有哪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式,稳固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根据需求有计划地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2)加强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场地和设施。以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平台,以实训室管理指导机构为主体,以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为两翼,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动力,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后盾,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并优化实践教学,同时筹建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组成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实践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细化安排和监督指导。
(3)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软件”建设。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制订总体的管理方案和详细的运作方案,并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运作方案完结之后,及时总结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效果,并制作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结束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反馈,制作详细的论证报告,修整和完善运作方案。
(4)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改变理论教学中“标准答案”式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评价标准不应过于硬化,而是把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要求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把握。
(5)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后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进行绩效评估,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跟踪研究,包括实践教学前准备、实践教学中运作和实践教学后反馈与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分类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实践教学资料档案,以期更好地指导新一轮的实践教学。
5 结 论
总而言之,经过几年的理念探索和实践运作,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性构建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支新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构建符合旅游行业需要、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双师素质;培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既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的双重属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级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决定了旅游高职类教师的独特内涵。尽管其介于高等普通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和普通旅游中等专业教师之间,但其显然应有其独特的性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旅游高职教师,除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来,这就是旅游高职专业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也是培养高质量旅游高职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我国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尽管比较模糊,但总体来说目标是渐清晰的。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不含公共课教师),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种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造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其他科类参照上述条件统计”。也是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其以上的专业职称;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己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己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换而言之,我国对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即要求教师除具备理论教学资格之外,还要求教师在操作动手方面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修养。
二、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现实思考
尽管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育队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现,应尊重市场的现实基础,进行理性的思考,客观认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
(一)客观认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双师素质师资的匮乏问题。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于起步于80年代初期,随着高校扩招的加速,现在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规模扩大的同时,是教师数量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尽管各职业院校通过许多努力引进、培养师资队伍,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也备受争议。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双重压力。除了以上所述的高职教育师资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而形成的缺口外,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师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我国旅游教育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而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则更为年轻。目前旅游职业院校的师资一般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二是由历史、地理、物价、中文等其他专业调整而来,尽管或有短期旅游行业锻炼经历,但鲜有行业从业经历;三是行业从业经历的旅游职业人进入师资队伍,但由于学历、职称等相关原因,这部分师资数量极小。所以客观看待我国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其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缺失现实,直面我国高职旅游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现实基础,是我们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的前提。否则,脱离开现实环境和市场思考,我们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将无法弥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难免会单纯追求双师素质队伍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格局。
(二)客观看待我国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培养模式与认证现状。由于政策的引导和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我国对高度教育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来,到2004年教育部颁发《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更是在“专任教师结构”中明确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评估合格和优秀比例标准分别是50%和70%,并首次提出了双师界定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院校为了达成合格或优秀评估,这种认定出现了概念上的幻化,如将其简单认定为双证书(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执业证)、双职称(讲师以上资格和技师以上技术职务)、双来源(有高校教育经历和行业职业经历)。这种简单粗犷的认定模式在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中比较普遍,如现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有导游证、前厅、客房、餐饮技师(或以上)资格证、会展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等等,这些证件的出台在促使旅游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虚假繁荣的同时,也使双师素质陷入了难以言传的尴尬:一方面是双师素质的数据提升,一方面是实际教学中双师素质的高度紧缺。相对于认证现状,更为迷茫的是高职院校为旅游教师为获得双师素质的努力付出与回报的令人难以满意。
(三)客观看待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缺陷。从现实上来说,我国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并不欠缺,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短期学习进修获得资格证书;二是通过劳动部门、旅游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名目繁多的社会认证机构获得认证资格;三是通过短期或中长期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包括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挂职锻炼获得行业从业经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式的主要动机来源却源自于获得双师素质资格而非双师素质能力。而这种能力素质和资格的错位,正体现了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缺陷。如果不改变这种错位,那么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将陷于一种自我陶醉式的虚弱,仅关注数量的增长而无益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质提高。
三、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建立评估体系
尽管教育部高教司在“双师素质”内涵规定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究其指标体系而言却是比较缺失的。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细则。换而言之,我们走的是粗犷认证、多渠道认证的路子,但在实际效果的考核中却没有相应的指标体系作为保障。这造成的实际后果就是教师为了双师素质证书的获得而努力,但实际效果的提升却难尽人意,突出的表现是催生了许多发证的部门、机构和协会,但素质提升甚微,导致的后果是院校在此方面的保障行为不积极或缺失。
所以,要提升双师素质的含金量,必须强调内涵建设,即对评定标准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维度对获得证书的教师进行双师素质认定,而不是以证书作为认定的标准。在这方面,王雅丽等就资源勘查类专业做了一定的探索,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些,值得旅游高职借鉴。其实,回到本源,评价教师是否具有双师素质,目前主要的考察手段还是职业核心能力。关于旅游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分解,尽管部分学者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但笔者认为可以在建立标准的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情况,进行吸收、改进和创新。
一是对现有标准体系的吸收和改进。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如更多依据考勤手段的培训评价、缺乏专业性的绩效评价、单纯的职称评价等,但就实质而言,对双师素质科学而综合的评价体系并没有成型。所以,我们可考虑在目前的评价基础上,吸收现有的评价标准积极的方面,如定期培训、企业轮训、赴外进修等做法,作为标准之一;二是可以做出有益的探索改进,如吸收德国的脱产带薪培训经验、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学院师资培养体系、美国的职教师资管理规定等,为旅游职业教育评价指标内涵与评价指标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指导思想——保障、刺激与兼容
“双师素质”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旅游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客观情况而提出的要求。诚然,在双师素质的培养中,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等素质全方位、并重的培养,但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在目前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模式中,更应侧重于对教师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凸显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特征。正因为如此,作为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可以考虑三个原则:一是保障原则。作为评价指标的构建,仅对教师提出要求是不行的,必须建立成套的保障机制。如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法规进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完善和继续教育的支持,学校在制度、经费方面予以重视安排。这样,就建立了两级保障,为以后的双师素质考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激励原则。高职教育的特有属性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有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能力,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当成为职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引领者,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整合的复合型教师。换句话说高职教师应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这就需要学校在双师素质教师的激励方面制度较为合理的制度,无论是奖励性的正激励还是惩罚性的负激励都是必须的环节。三是兼容原则。由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职教育先进国家(地区)的程度,所以应有一定的兼容特征,放宽鼓励兼职教师准入门槛,使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行业人才进入教育主体范畴。事实上,在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兼职教师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如瑞士洛桑酒店学院,其兼职教师的队伍是比较庞大的。
旅游专业师资队伍是旅游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灵魂,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旅游专业日渐扩大的情况下,建立一支优秀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促使我国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旅游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到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制定设计上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和部署。
参考文献
[1]白以娟.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2]朱桂香.旅游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培养途径[J].云南电大学报,2004(6).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双师素质;培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既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的双重属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级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决定了旅游高职类教师的独特内涵。尽管其介于高等普通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和普通旅游中等专业教师之间,但其显然应有其独特的性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旅游高职教师,除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来,这就是旅游高职专业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也是培养高质量旅游高职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我国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尽管比较模糊,但总体来说目标是渐清晰的。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不含公共课教师),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种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造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其他科类参照上述条件统计”。也是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其以上的专业职称;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己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己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换而言之,我国对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即要求教师除具备理论教学资格之外,还要求教师在操作动手方面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修养。
二、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现实思考
尽管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育队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现,应尊重市场的现实基础,进行理性的思考,客观认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
(一)客观认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双师素质师资的匮乏问题。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于起步于80年代初期,随着高校扩招的加速,现在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规模扩大的同时,是教师数量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尽管各职业院校通过许多努力引进、培养师资队伍,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也备受争议。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双重压力。除了以上所述的高职教育师资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而形成的缺口外,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师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我国旅游教育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而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则更为年轻。目前旅游职业院校的师资一般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二是由历史、地理、物价、中文等其他专业调整而来,尽管或有短期旅游行业锻炼经历,但鲜有行业从业经历;三是行业从业经历的旅游职业人进入师资队伍,但由于学历、职称等相关原因,这部分师资数量极小。所以客观看待我国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其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缺失现实,直面我国高职旅游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现实基础,是我们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的前提。否则,脱离开现实环境和市场思考,我们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将无法弥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难免会单纯追求双师素质队伍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格局。
(二)客观看待我国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培养模式与认证现状。由于政策的引导和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我国对高度教育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来,到2004年教育部颁发《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更是在“专任教师结构”中明确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评估合格和优秀比例标准分别是50%和70%,并首次提出了双师界定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院校为了达成合格或优秀评估,这种认定出现了概念上的幻化,如将其简单认定为双证书(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执业证)、双职称(讲师以上资格和技师以上技术职务)、双来源(有高校教育经历和行业职业经历)。这种简单粗犷的认定模式在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中比较普遍,如现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有导游证、前厅、客房、餐饮技师(或以上)资格证、会展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等等,这些证件的出台在促使旅游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虚假繁荣的同时,也使双师素质陷入了难以言传的尴尬:一方面是双师素质的数据提升,一方面是实际教学中双师素质的高度紧缺。相对于认证现状,更为迷茫的是高职院校为旅游教师为获得双师素质的努力付出与回报的令人难以满意。
(三)客观看待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缺陷。从现实上来说,我国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并不欠缺,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短期学习进修获得资格证书;二是通过劳动部门、旅游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名目繁多的社会认证机构获得认证资格;三是通过短期或中长期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包括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挂职锻炼获得行业从业经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式的主要动机来源却源自于获得双师素质资格而非双师素质能力。而这种能力素质和资格的错位,正体现了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缺陷。如果不改变这种错位,那么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将陷于一种自我陶醉式的虚弱,仅关注数量的增长而无益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质提高。
三、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建立评估体系
尽管教育部高教司在“双师素质”内涵规定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究其指标体系而言却是比较缺失的。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细则。换而言之,我们走的是粗犷认证、多渠道认证的路子,但在实际效果的考核中却没有相应的指标体系作为保障。这造成的实际后果就是教师为了双师素质证书的获得而努力,但实际效果的提升却难尽人意,突出的表现是催生了许多发证的部门、机构和协会,但素质提升甚微,导致的后果是院校在此方面的保障行为不积极或缺失。
所以,要提升双师素质的含金量,必须强调内涵建设,即对评定标准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维度对获得证书的教师进行双师素质认定,而不是以证书作为认定的标准。在这方面,王雅丽等就资源勘查类专业做了一定的探索,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些,值得旅游高职借鉴。其实,回到本源,评价教师是否具有双师素质,目前主要的考察手段还是职业核心能力。关于旅游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分解,尽管部分学者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但笔者认为可以在建立标准的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情况,进行吸收、改进和创新。
一是对现有标准体系的吸收和改进。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如更多依据考勤手段的培训评价、缺乏专业性的绩效评价、单纯的职称评价等,但就实质而言,对双师素质科学而综合的评价体系并没有成型。所以,我们可考虑在目前的评价基础上,吸收现有的评价标准积极的方面,如定期培训、企业轮训、赴外进修等做法,作为标准之一;二是可以做出有益的探索改进,如吸收德国的脱产带薪培训经验、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学院师资培养体系、美国的职教师资管理规定等,为旅游职业教育评价指标内涵与评价指标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指导思想——保障、刺激与兼容
“双师素质”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旅游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客观情况而提出的要求。诚然,在双师素质的培养中,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等素质全方位、并重的培养,但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在目前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模式中,更应侧重于对教师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凸显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特征。正因为如此,作为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可以考虑三个原则:一是保障原则。作为评价指标的构建,仅对教师提出要求是不行的,必须建立成套的保障机制。如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法规进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完善和继续教育的支持,学校在制度、经费方面予以重视安排。这样,就建立了两级保障,为以后的双师素质考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激励原则。高职教育的特有属性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有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能力,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当成为职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引领者,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整合的复合型教师。换句话说高职教师应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这就需要学校在双师素质教师的激励方面制度较为合理的制度,无论是奖励性的正激励还是惩罚性的负激励都是必须的环节。三是兼容原则。由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职教育先进国家(地区)的程度,所以应有一定的兼容特征,放宽鼓励兼职教师准入门槛,使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行业人才进入教育主体范畴。事实上,在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兼职教师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如瑞士洛桑酒店学院,其兼职教师的队伍是比较庞大的。
旅游专业师资队伍是旅游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灵魂,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旅游专业日渐扩大的情况下,建立一支优秀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促使我国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旅游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到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制定设计上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和部署。
参考文献:
[1]白以娟.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2]朱桂香.旅游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培养途径[j].云南电大学报,2004(6).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项目教学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蒋述东(1965-),男,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教育。(重庆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重点教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270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43-02
一、项目教学概述
(一)概念
项目教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以来自社会生产实践或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完成项目的教学方法。
(二)基本特征
1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建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把工作任务引入教学中,设计出一个个教学项目。在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中,教学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为了完成根据工作任务建构的教学项目。通常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就可能突破传统课程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甚至可能突破学科界限。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生可以较完整地了解他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
2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学习方式比较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是未来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同时,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条件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3 多样化的学习成果。项目教学中,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为完成依据工作任务建构的教学项目,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解决任务的不同方案与策略,形成各不相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使学习成果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因此,项目教学评价也是多元化的,评判的标准不是简单“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项目教学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实施步骤
实施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明确项目任务。要求教师熟悉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教学项目任务,确定项目目标和任务。步骤二:学生分组。(1)规模: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7人最为理想,尽量使每组成员为单数,以免造成全体表决的时候出现相持不下的状况。(2)性别组合:每组成员尽量做到男女搭配,因为在遇事表决的时候也许男女对问题的看法会有性别差异,搭配后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具全面性。(3)组长的选取:可以按照自主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慎用直接点取的方式任命组长),组长需要有组织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步骤三:讨论计划,明确任务。在学习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步骤四:各小组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根据小组成员分工,学生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展开活动。步骤五: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对各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展览展示,也可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可以在每组代表发言后马上点评,也可以汇报完成后集中点评。学生分享各小组学习成果,对各小组的汇报内容可提出质疑。
二、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原因
(一)项目教学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的标志是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项目教学以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方法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
(二)项目教学在工科和文科管理类专业推广不均衡的现状
项目教学在工科类专业推广较好,而在管理类等文科专业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通过百度、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关于工科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类文章较多,关于文科管理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类文章很少。本教改项目拟在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对项目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期取得在文科管理类专业推广项目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三、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一个教学实例:“前厅服务与管理”前台接待“入住登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入住登记”的业务工作流程。(2)能力目标:掌握“入住登记”的服务规范和技巧(报价、排房等),能妥善、灵活地处理客人入住时的常见问题。(3)情感目标:认识前台入住登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前台工作领域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入住登记的程序;难点是妥善、灵活地处理客人入住时的各种问题。
教学实施策略比较:
传统教学策略:以教师讲解为主,让学生知道前台入住登记每一环节工作内容(是什么)。理解原因(为什么),学会操作(怎么做)。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清楚的,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是完整的。根据皮连生认知学习理论,在新知识习得阶段,教学策略一般也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一般。究其原因,一是内容比较简单,没有挑战性,缺少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学生参与,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式学习状态。
项目教学策略:第一步:明确任务。学生收集比较各种人住登记工作流程,尝试提出科学合理的入住登记工作新流程。第二步:学生分组。第三步:组织实施。(1)收集各种不同的入住登记程序,通过比较发现问题;(2)与实际工作经验相联系,发现传统入住登记工作流程的问题,研究工作环节的创新。第四步:成果汇报。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阐明理由。第五步:成果评价(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在入住登记单元学习中形成了多元学习成果:(1)四环节流程:安排客房(根据客人需求和房源)一登记入住客人信息(查验证件、登记、核实签字)一收取保证金一制作与发放钥匙(突出工作任务内容)。(2)五环节流程:询问查看一填表核对一制作钥匙一填写房卡一整理资料。(3)六环节流程:识别客人有无预订一填写登记表,形成入住登记记录(强调迅速:三分钟
内)一排房定价一确定付款方式一完成入住登记手续OJ作相关表格,存档。
效果分析:(1)兴趣。找出入住登记工作流程的问题,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成员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3)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围绕具体的项目任务,从信息收集、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方案选择,整个过程学生全体参与,主动建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项目教学的教学策略
1 项目教学中的内容选择策略。教师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相关项目,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项目又可以分为2~3个子项目或任务。教师选取一个简单、典型项目或任务,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余下的项目或任务由学生(或小组)讨论选择,教师指导确定,全班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学法内容选择一般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第二,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第三,与企业实际生产或服务管理等活动有密切关系;第四,学生具有制订计划并实施完成的可能性;第五,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第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七,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第八,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
2 项目教学中的知识教学策略。从知识学习的阶段看,新知识的获得阶段采用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讲解;知识巩固和应用阶段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学生自己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新知及实践经验。从知识类型看,知识类型的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保持、迁移就可能有不同的规律,课堂教学模式也不可能相同。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等陈述性知识比较适用于讲授式教学,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做中学。学生学到的主要是经验、策略等过程性的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因此,经验及策略等程序性知识则较适合以活动教学形式进行的项目教学。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 项目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策略。高职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岗位一般为企业文员、前台接待、公关、对外宣传、产品推销以及各种助理等管理岗位。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与工科、医科、艺术、财经类专业有所不同。其能力需要培养以人为对象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案写作能力等,涉及面较广。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不同的个人可能适合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方法也应该多样化。这种带有人际交往色彩的能力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项目教学学习的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旅游 酒店管理 英语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29-02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因此在旅游及酒店行业中,难以避免要接待国外游客。此时就要求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实践能力。
一、当前高职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和实践相互脱节
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主要教育目标是职业性及能力性。这样就导致英语专业教学过程和实践存在相互分离和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在英语课程的设置方面,不具备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特点,同时英语课程整体更新速度迟缓,难以满足旅游业及酒店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2.英语教材缺乏针对性
当前的旅游业及酒店业具备着专业性、现代性及国际性等特点,面临的客源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且客源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也相当的高。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存在多种英语教材的版本,教材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英语实践教学的考虑。
3.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通常是由英语基础较好的旅游专业教师或者是英语专业教师来进行英语课程教学。这两类教师在英语实践教学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旅游专业的教师英语的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对于英语实践教学的经验也相对欠缺;英语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教学基础,但是却对于旅游业和酒店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略显不足。这样自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4.缺乏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将学生掌握到的基础知识量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控能力作为最终的教育评价考核依据,缺乏对于实践及技能的考核评定指标。
二、提升高职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英语实践教学有效策略
1.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构建实践育人的课程体系
应依据旅游行业及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其主要的专业特点,通过组建行业、专家及学校构建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认真分析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构建一个涵盖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中需包含专业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及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其主要作用在于优化整合相关课程,突出核心课程,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主要目标。可以利用自主性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改革和课堂实践,利用英语演讲比赛,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等技能大赛,及酒店服务情景再现和课堂案例分析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2.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在针对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开展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性,努力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提升英语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可以通过科学设计课题教学的模式,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创建语言情景,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理解,同时提升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部分旅游景点和酒店中设置导游模拟(实训)课,及酒店情景(实训)课,让该专业的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加强英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英语实践沟通交际能力。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及实践性都很强。亟需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复合教学能力。“双师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教学能力,还应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特点,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加胜任旅游及酒店管理等工作。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例如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制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了解职业岗位标准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聘行业专家定期来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师资培训指导等。总之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提升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4.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应逐步摒弃传统的单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评方式,逐步建立完善(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的)英语考核标准。应将理论知识考核和英语实践能力考核融为一体。更加注重英语考核标准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高职院校应依据旅游业及酒店业的发展需求和实际状况,重点突出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同时组织英语教师、英语导游及酒店业的一线专家组建考核小组,分级分类考核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且考核的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还应该重点突出职业特点。
总之,在当前旅游业和酒店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实践中需要接待众多国际友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英语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应针对当前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切实提升英语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梅,王笑一.浅谈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