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1

关键词:探讨;机电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前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集合了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为一体的综合类学科,机电一体化这个职业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热门职业之一。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人才事在必行。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机电一体化职业类型成为了就业领域最广的专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高速的上升期阶段,导致人才的需求量急速的上涨,当然人才的缺口也就逐渐的突显出来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是要求实践能力优于专业理论且为生产线源源不断的输送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依据目前来观察培养出的学生水平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教研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1.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想

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总体思想是以社会市场的需求导向为依据,意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和专业能力,建立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和与教学统一的管理机制,通过具体的或与其相关的技术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使其能够成为在企业中优秀的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把改革的总体目标定在培养学生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为首要为目的,培养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关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且能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从事机电一体化行业生产的前沿工作,了解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动态的高技能人才。

3.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教师主导为对象,将老师的思想硬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内,硬生生把学生们当作了学习的机器,将学习的主动变为被动。技工院校教师应该留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在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以教学过程为中心与工学结合,教学内容驱动导向,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项目分析、载体引入等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改变书本上的课程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应用和电化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媒介进行多媒体演示、仿真教学等课堂教授方式;聘请实习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及企业技术专家来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讲座,这样既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氛围还开阔了学生们视野。

3.2 综合化课程内容

在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式,不要进行单一化教学。而且要适当增加实践的比重。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可以通过直观的实践可以让同学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这样同学们既不会觉得课程难懂而且愿意学还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之内,相应的开设一些时下新兴的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等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还能对以后工作的中有一定的帮助。

3.3 实验基地的建设与实验设施的投入

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验设备齐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水平有协助作用,学校在实验设备配置上应该多投入一些资金。除了国家每年给技工院校的资金资助之外学校还可以联合相关企业进行办学,为企业定向的输入专业人才,让他们来进行投资扶持。学校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且与企业保持友好密切的联系,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较好的生产设备以及能学到先进技术与方法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并且能学以致用,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还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要求标准并让企业对学校办学提出宝贵的意见的建议,以便更好的培养出符合企业标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3.4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专业院校中拥有完善的师资力量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在目前缺少教师是普遍存在的现状。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且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目的。

3.5 考试方式的变化

目前在考试中还是一直延续着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在今后的考试中应该逐步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说在一些上机考试中适当的让同学们查阅一些资料,来给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让考试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专业技能知识。

4.结束语

提高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质量对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课程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拥有知识型、应用型的全能型的技术人才。今后随着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院校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专业院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专业性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2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得到能够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若是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指令和反馈来实现柔性化和智能控制。而不少专业教师却单一地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学一点机械类课程,学一些电子类课程,如果加上一些控制类课程,简单拼凑就是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对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时量及训练强度不够,大量精力花在了使学生获取装配钳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上。但社会现实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学、通信技术等的进入,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启了机器人的新时代。这迫切需要我们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入新技术、新技能。

(二)对关键核心课程的融合不够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机械类、电子类和控制类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也大致这样划分,在最后阶段,再开设综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果按专业方向划分,则制造技术方向开设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装配钳工)训练与考级;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训练与考级。以上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分机械和电子课程两条线展开的,对PLC和单片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到最后真正能融合机电技术、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实践课只开3周,而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课程分别开了11周。很明显,对前者这门综合性的核心实训课程重视不够,其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分别掌握了机械类、电子类、控制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融合三类课程和技能,没有达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

(三)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强化不够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而不是开发和设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具体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能处理生产车间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具有维护、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就是取得装配钳工高级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这些技术技能肯定不能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学校应当通过校内机电设备装配调试相关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探索

(一)多元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三类课程:综合化课程(技术基础模块)、一体化课程(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化课程模块是机电专业领域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相关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的课程,如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项目化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与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要求融通,突出熟练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钳工技术训练、机加工技术训练、机电设备装配调试技术训练等。而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课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调试实训课程等,这是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是机电技术的真正融合。

(二)开设综合化的核心实践课程目前,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是:制造技术方向开设装配钳工,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维修电工。如果培养机电综合能力,就要把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加以强化,增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开设光机电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为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

(三)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不少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进行电工、车工、钳工三项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初步掌握了机电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与机电岗位的综合技能匹配。随着技能大赛的推进,各校购置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训项目,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综合实训。目前,省内职业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组成包括电子控制模块和机械机构。电子控制模块主要有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等。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等。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以学会技术技能、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来安排训练内容,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生活和生产,学生对项目课题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综合技能; 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是学习了简单的几门专业课程,或者仅仅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毕业后很多学生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一些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电气公司和学校开始陆续开发适合机电一体化学生学习的实训设备,例如亚龙、星科、天煌等教学仪器。其中亚龙教仪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出现在历年的全国技能比赛中,深受广大职业院校的推崇,逐渐成为各职业学校机电实验实训室中的必备设备。

该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被控制的机械机构。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很好的概括的阐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包含的内容。

应用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实训教学,必须根据设备的使用特点设置实训任务。

首先,制定的实训任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若对教学任务感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实训任务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其熟知的事物或现象设计实训任务,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将教学目标、知识点隐含到一个个任务中。例如对于各个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机械手抓取工件作为一个实训任务,通过演示基本的动作过程,使学生明白整个的控制过程,并能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这样学生既了解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2)“任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

在PLC入门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编程元件和基本编程指令,对知识点有一定了解,但掌握得还不是很牢固,实际应用中还有一定难度,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对所学知识点能再认不能再现。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模拟了一整套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可以完成对产品的生产加工、传输分拣、检测包装。每一个生产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编程方式实现,对知识有不同的要求,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最后通过各个模块相互配合完成。

(3)“任务”要结合工业应用实际

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模拟了一整套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很好的模拟了工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实验项目准工作过程化。通过对学校周边工厂的调研,结合学校设备的实际,将机械手、分拣装置等设计成“工作任务”,可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教学密切结合工业生产实际。

(4)“任务”要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的特点就是综合了各专业知识,把本来分散的学科知识综合到一起,所以要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综合的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在不断的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5)“任务”实施中要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实训中除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之外,希望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各个工作任务,在协作中完成,对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商讨最佳解决方案,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每学习完成一个实训任务,既提高了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结合以上要点,从硬件装调和软件编程两个方面入手,确定适合综合实训流程的实训任务。

其次,制定任务实施方法和实施过程。

在每个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以“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 “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最后,制定考核评价方法。

项目教学的考核过程不再采取“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法,而是采取以任务完成为主,以素质考核为辅的形成性考核(见下表)。任务完成主要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素质考核具体包括平时出勤,劳动积极程度,完成项目的态度,遵守纪律,项目完成的程度,困难问题的解答,团队合作,5S实施等等。课外包括资料查阅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项目总结书完成情况。

核 序号 考核内容 标准 评分(打A、

B、C)

1 机械设备安装 A、很好 B、一般 C、差

2 基本知识应用 A、很好 B、一般 C、差

3 项目完成情况演示 A、很好 B、一般 C、差

4 团队合作能力 A、很好 B、一般 C、差

5 工作态度 A、很好 B、一般 C、差

6 教师评价成绩 A、优秀B、及格C、不及格

教师签名 总评

以“传送带的分拣任务”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工作任务实施过程。

工作任务要求:

当有物料放到传送带上时,传送带启动运行,运行频率30Hz。如果是金属工件,被电感传感器检测到后,推入料槽A;如果是白色塑料工件,被光纤传感器Ⅰ检测到后,推入料槽B;如果是黑色塑料工件,被光纤传感器Ⅱ检测到后,推入料槽C。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下:

(1)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编程知识;

(3)能正确安装调试工件识别装置;

(4)能编写调试工件识别的PLC程序

实施过程如下:

(1)布置工作任务。

①介绍工件识别装置任务要求;②视频演示任务工作过程。

(2)任务实施――学生分组进行。

①小组成员根据分工不同,自主分配任务;②安装调试设备,画连接图,编写程序,分别进行;③老师巡回指导,并答惑解疑,同时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

(3)考核与评价。

①评价标准,参考考核评价表;②评价内容:机械设备安装、基本知识应用水平、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项目完成情况演示;③评价方式:小组成员互评、自评各占30%,教师评价40%。

通过使用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整的认识到了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同时通过综合训练,很好的掌握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练习,做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化、全面化。通过完整的综合实训,克服学生学习中不能综合、灵活的使用各个学科知识,采用“聚零为整”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的技能型综合人才,使毕业生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职业技能,在进入毕业实习单位之后,快速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提高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少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5

[2] 吕景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2

[3] 孙振强,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4] 李晓钟,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6

[5] 王庆有,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6] 亚龙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实训指导书

[7] 三菱通用变频器FR-700使用手册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机电一体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几年前把全校专业整合成机电、物流、信息三大专业群,其中,机电专业群包括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三大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21世纪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广,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并具有初步设计开发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众多专业课程,《电工电子》课程是其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时间不长,很多学校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在该专业中定位不准,教学模式不符合专业实际,造成教学效果不好,不能为其他课程更好地服务。笔者拟针对如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展《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电工电子》教学方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的初步能力,具有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销售与维修的技能,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虽然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并完善知识结构,可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这种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大部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会提不起兴趣,学习该课程会呈现越学越难的现象,最终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该课程。其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不是搞研发、做设计,而是操作机器、控制生产或者排查故障等一些实操性强的工作,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能用上的技能又不具备的状况。

《电工电子》课程是集电工、电子知识和其他科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除了在机电专业中设置以外,在电工电子、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同样开设。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电工电子》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而且,它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在维修电工、电子电路分析与简单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上岗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开展《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置应有别于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扎实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接着学习其他课程,否则就会造成知识脱节。在这些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设置的课时会多得多,开设的相关科目也会很多。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电工电子常识,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太多的复杂理论知识。无论是电工基础,还是电子技术基础,都是概念、理论内容多,内容难学,范畴也太广,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肯定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学得不深,实践知识缺乏的局面。《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最多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因此,电工电子内容必须少而精,讲授一些与其他课程有关联的知识点,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足够了。如电工方面可以设置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等内容。电子技术方面可以设置常用半导体元器件、整流和稳压电路、各种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本知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梳理好教学大纲,定好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淡化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效果 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去完成某种工作活动。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实践性教学也是形成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比如在讲授“晶闸管”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安装一个“可调光的台灯电路”。安装成功后,学生对电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很想了解电路调光的原理,这时笔者引导他们认识到调光最重要的元件是晶闸管,那么,他们自然对晶闸管知识充满了兴趣。再如,在学习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电路时,首先以学生常见的直流电源引入,比如用各类电池、充电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直流电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接下来以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为直流电源组成部分,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以上四个部分的作用。接着通过各种充电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的不同引入器件的选择,从稳压环节引入串联型直流电源,采用分立元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和测量,最后从稳压效果、焊接质量、个别问题提问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通过注重实践、淡化理论,学生不但掌握了技能,也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

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讲理论或实验室里做实验,还应探讨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平台,开展多媒体教学已不是难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用传统方法教学,因经常要在黑板上作图、推导公式,费时较多,教师普遍反映该门课程课时紧张,为赶课时,不得不简化或放弃许多对教学有益的作图。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省去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电工电子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述、推导、验证和说明,并借助一些公式来阐明问题,很难给学生较直观的印象。另外,有些实验也因为设备的限制不能开展。而多媒体课件中可插入视频、动画,将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展现给学生,融视听技术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2)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接触专业生产,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以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要以产促教,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把教学活动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变化很快,使得中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否则将会与时代脱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钻研新内容,摸索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1-14.

[2]盛德芳.浅谈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J].成才之路,2007(9):69-70.

[3]路百秀,崔锋杰,王民江.教学做合一 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109-111.

[4]赵杰华.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0(9下):71,136.

[5]李扬华.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2.

[6]朱洁.新时代下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构思及其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2010(11):309-310.

[7]孙昕.关于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1(20):176-177.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5

【关键词】社会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行业的发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所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在面临着人才缺口矛盾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等作出改革,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需求给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带来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对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作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行业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现代技术都被应用到机电一体化领域中,这对于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应用价值都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着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量”方面来看,当前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人才紧缺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临的问题。如智联招聘在2015年6月了北京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统计结果,即北京市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每月需求量为200多个,而这也仅仅是智联招聘一个平台对北京这一个城市所作出的人才需求统计,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具有着旺盛的需求;从“质”方面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机电一体化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得到持续的更新,并且,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与技术性,因此,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了社会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主要需求,这也决定了学校所开展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共同构成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只有如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才能够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二、社会需求导向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要求专业设置工作能够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出核心要求,与此同时,专业需要体现出与市场的对接,特别是体现出与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层一线人才职业素养需求的对接。为此,在专业设置中,学校需要对企业所提出的人才标准和人才需求作出充分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作出战略性的定位。当然,在专业设置中,学校也需要依托于自身的优势资源体现出专业特色,也同样是提升机电一体化人才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理念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对教学内容作出选择与安排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和能力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为此,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体现出与社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要求。具体而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素养层次将课程氛围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三个部分,并以理论课程的内容和进度来设置实践性课程。其中,实践性课程的目标应当定位于推动学生深化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并掌握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当然,实践性课程也需要重视社会需求的导向性。

(三)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教学过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涉及到了广泛的知识并体现出了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仅仅通过开展理论教学,很难确保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能力作出系统性的、深度的掌握,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如果仅仅重视理论学习,也会弱化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吸引力,从而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提升。当然,实践教学的开展虽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可以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也需要以理论教学的开展为基础。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一不可,为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中,应当体现出教学场景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的多元化等,从而在践行理论与实际并重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学生专业素养适应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

(四)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计划。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人才培养方向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学计划的重新制定必须体现出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具体而言,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学校需要重视对社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等作出调研,并围绕这些内容做好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重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考核体系的构建,确保教学的开展体现出系统性与连贯性,从而实现机电一体化教学计划与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的对接。

(五)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是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机电一体化转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将课堂教学与产学结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具有更多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参与真实工作流程,并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对于社会企业而言,产学结合不仅能够为自身提供更多的人才选择,而且能够使自身享受到学校所具有的科研优势、师资优势等,而对于学校而言,产学结合不仅能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而且也能够帮助自身解决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产学结合主体具有着强烈的合作动机,并且能够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为此,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社会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换来积极寻求与社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机会,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教育的协同发展,并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

(六)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是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具有的实用性、实践性等,对教师队伍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重视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只有如此,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才能够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一支优质的双师型队伍是社会需求导向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需要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结合,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也要求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到社会岗位进行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推动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技能与自身理论水平的协同提升。当然,教师本身也应当树立学习意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实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燕,史留勇,刘世豪.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5~76

[2]张燕,史留勇,刘世豪,何盛.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89~393

[3]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55~56

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数控、检测、驱动技术于一体的关于机电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的技术,涉及面广,岗位众多。机电一体化专业也是全国高职学院开办最多的专业之一,且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人员能直接上岗,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财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而现在仍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现行培养模式大都注重理论的培养,缺乏实践教学,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较差。另外,现在各校为提高就业率,过早地启动了就业工作,并将企业引人学校进行现场招聘,整个就业招聘达半年之久,对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一、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也有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而大多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还是建立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这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愿望,甚至出现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发现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点在于是否能脚踏实地,是否能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国家、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四方的利益,是否切实可行。

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科基础较差,心理素质、人文综合素质等都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实践,强化应用,凸显技能,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具体要求:(一)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广度上知识面要宽,深度上知识要扎实。(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的宗旨。(三)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实训教育模式,使技能训练和技能证书有机结合。(四)加强校企合作,要求教育能面向市场,立足就业,培养“就业心态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学生。

三、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知识结构构建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要强,解决现场时间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这就要求知识结构的重心应在基础知识上,基本原理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应对多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举一反三,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要重基础,兼顾专业,二者合理安排,相辅相成,并能在实践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的构建

能力是指保证一个人能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心理特征的综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应该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不高,心理素质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能力培养中应以教师主导为主,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实用,运用实验、实训、实践等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知识进行验证、讨论、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涉及的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比较快,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此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扬长避短,为了能使学生在毕业上岗后能尽快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缺,开设就业、职业类课程应作为人才培养基本内容和必要补充。

(三)师资队伍的构建

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校校舍、教学设备、设施等硬件不断更新,而且还要求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教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实施“双师型”工程,制订相应的“双师型”目标计划,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

当今产品科技含量愈来愈高,机械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要求变的更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潮流,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朝着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怀奥,徐智跃.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刘涛.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J].现代企业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