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德国;学前教育;教育理念;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幼儿应该学些什么?这是我国近年来对学前教育思考的重点。文章对德国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做出详细介绍,希望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基本理念

(一)对教育的认识

学前教育是一项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只有在双方互动、主动营造友好交际环境的前提下,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来看,学前教育应放眼到更深远、更广阔的层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人发展,即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以保障其日后积极正面的个性塑造。第二,互动培养,即培养孩子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互动和交际应变能力。第三,注重文化,即孩子应当将哪些社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应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系列合作。第四,培养认知,即孩子至少应当掌握哪些知识,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游刃有余,并能凭借这些知识开展自己的人生规划。第五,其他影响维度,即在培养孩子的其他能力(如决策能力、社会责任承担能力等)过程中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

从上文来看,教育应该把重点首先放在对孩子基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然后,孩子再通过这些已经形成的基本能力和价值观学习具体的知识。德国学前教育认为,能力比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基本能力和价值观能帮助孩子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社会互动,应对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挑战。同时,能力的培养不能踽踽独行,而应始终结合特定的教育内容,将其置于当下环境和社会交际之中。由此,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密不可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能力为孩子在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提供方向,进而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家长在孩子的人生决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将长期影响孩子是否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此外,孩子将会通过多渠道发展基本能力、形成价值观和获取知识。而这些渠道可能只是在形式上有正式(如中学、高校、幼儿园、音乐学校、艺术学校)和非正式(如家庭、同龄人、朋友圈、媒体)之分。因此,所有能够提供教育的地方都应该引起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由此,教育是各个知识渠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这些知识渠道从孩子一出生起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除了教育机构之外,家庭和同龄朋友圈被认为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育渠道。

(二)教育的核心目的

在知识型社会中,教育与学习是开放的、贯穿一生的主题。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六年和小学阶段被认为是最佳的强化学习和个人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过程与大脑的可塑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紧密相关。在此期间,孩子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越巩固,他们将来的学习过程一般就会进展得越轻松,他们也越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对学前教育核心目的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强化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当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应当为他们创造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学会对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为孩子创造发表意见和进行选择的机会,增强他们积极参与对话的意识,鼓励他们为自己或为他人作出决定;给孩子布置任务并赋予他们相关的责任,培养他们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的能力。

2.提高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入学前,孩子掌握的学习方法能为其日后的终身学习做准备。通过有针对性地督促孩子学习,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思考过程和对学习的掌控、调节能力有初步认识。要提高以上这些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需根据孩子所处的特定情况配合相应的训练。

3.提升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发现,有些人虽然经历了不幸的童年、命运的打击或是窘迫的生活境遇,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茁壮地成长,并保有积极的心态,然而在同样的情形下,有些人则饱受心灵创伤。一项有关“抗打击能力”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这类现象。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缺乏前者所拥有的某些性格优势,如积极的思维方式、创造力、信任感、自我反思能力、社会能力和必要的社会交际资源。这些品质是保护人们身心平衡的“缓冲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这里提及的抗打击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们想要获得这种能力,其家庭关系和受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正是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联系起来。游戏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行为目的具有纯粹性,其二是能改变主体与现实的联系。在游戏时,孩子能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发展自身的行为能力,甚至是创造力。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简单地扮演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富有独创性地加工、整合与重塑。因此,游戏有助于孩子在社会大环境中成长,锻炼能力和塑造个性。

游戏的形式要视孩子的年龄段、成长状态、兴趣爱好和自身需要而定。游戏是孩子内心感受和经历的外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游戏形式的难度也要相应提高。在游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行为方式取决于诸多因素,如不同的游戏材料、成年人的帮助等。

德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游戏与学习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两者之间同大于异、紧密相连。游戏与学习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自由游戏的过程常常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如何去玩。甚至许多项目的开发灵感就是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学前教育阶段,对于自由游戏和有计划学习的传统区分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学习的过程往往包含着自由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也会独自思考学习内容或者和其他孩子讨论有关学习的话题。

二、主要内容

德国相关教育计划指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当着重引导孩子获得一些基本能力,即在与其他孩子、成人交往过程中,孩子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性格特点。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个人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一)个人能力

1.自我感知能力

在培养自我感知能力方面,要注重孩子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认知两个方面。

自尊是人对自身特点与能力的积极评价。良好的自尊往往是建立自信的前提,譬如,当孩子感到自己很讨别人喜欢时,他就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学前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如何对自己感到满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另外,自尊的提高可以通过成年人对孩子的认可与评价,或是通过其他孩子友好的行为来实现。

自我认知,即孩子对于自身的了解。这种了解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认识自己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绩效和能力;“社会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认识自己与他人交际的能力;“情感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对特定情境下内心的感受有所领悟;“身体素质的自我认知”,即孩子需要了解如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在此,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有助于促进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意识。就以上四个不同的自我认知方面,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分别给予孩子积极的回馈、主动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注重仪容整洁。

2.自勉能力

自勉能力也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被细分为自主能力、能力的感知、自我调节能力和好奇心的培养。

自主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人们渴望能够自行决定做什么事,或者怎么做。人们往往不希望被外在的陌生力量所控制,而是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行为。孩子同样希望在行事上有自,同时,他们期待能有机会来体验这种自,从而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因此,学前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自行决定想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去做。

在能力感知方面,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希望能感受到自己具备某些能力。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针对每个孩子的能力,为他们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孩子要学会独立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此作出相应评价。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首先教孩子如何计划、观察和控制自身的行为,然后通过评价孩子的行为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能力有高有低,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个性化的能力标准。

最后,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将会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认知能力

德国孩子学前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幼儿教师会带领孩子通过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多方位地感知事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来描述事物(如大小、重量、温度、颜色、明亮程度),从而培养他们对事物最初的感知能力。

认知能力培养的第二个侧重点即思考能力的培养。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的思维能力相对简单,通常会将事物不合理地泛化,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或是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有时,孩子的思维是矛盾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基于这样的前提,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相应的思维训练题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引导方式,如结合实验、讨论来展示和解释相应的内容。

学龄前的孩子尤其具备良好的识别能力和方位记忆能力。但是,他们的复述能力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性尚有欠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准确定位和搜索能力还有待提高。此时,学前教育恰好给孩子提供了记忆训练的渠道。比如,幼儿教师会要求孩子复述故事情节,叙述自己一天的生活,重复学习内容等。记忆力的训练同样也能够通过一些游戏来实现,将玩耍与学习相结合,更有利于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记忆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还应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孩子要学习如何分析其面对的问题,如与他人的社交冲突、交通事故等;其次,学习罗列并权衡自己的解决方案;最后,学着选取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考察这个方案是否会取得成功。在这里,幼儿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鼓励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们一同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另外,“从犯错中吸取教训”也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部分。所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要建立所谓的“犯错文化”,即犯错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过程,而不应当仅把犯错看作是能力欠缺或粗心大意的表现。

创造力主要体现为孩子在音乐、艺术、语言、创新等领域的独创性的表现。在这些方面,幼儿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去创作曲子、讲述富有创造力的故事、描绘自己的构想等。

4.身体素质方面

孩子对自己身体素质方面能力的把握,通常也会提上学前教育的议程。首先,孩子要学习注意个人卫生;其次,幼儿教师要教授孩子如何判断食品的卫生状况;最后,教师要引导孩子构建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

另外,在身体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孩子掌控自己身体的紧张程度。当孩子面对任务的时候,他们要学着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紧张、兴奋的状态;完成任务之后,他们更要学习如何使自己的紧张和兴奋的情绪重新回归到平和状态。

(二)社会行为能力

1.社会能力

学前教育中所涉及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孩子与成人的良好关系、共情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于冲突的掌控能力。

在幼儿园中,孩子会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比如,在与其他成人建立社会关系时,教师会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地与人交谈,并介绍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

共情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共情能力是指人们身处别人的角度来理解别人、推想别人的做事动机和感受的能力。同时,孩子也要学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去证实对对方心理感受的猜测。

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在当今社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德国幼儿园中,孩子就要学着如何交流,如何借助手势、表情等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也要学习如何让别人把话说完,倾听别人的观点,并提出质疑。

在德国幼儿园中,孩子还将学习如何与其他孩子和成年人开展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一起玩耍,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孩子要学着与他人共同协商,一起制定计划,并将协商好的计划付诸实践,最后总结经验。

孩子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所以,学前教育阶段正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化解冲突的好时机。在幼儿园中,孩子将学习如何避免冲突的激化、如何远离他人挑起的激动情绪、双方如何达成妥协。同样重要的是,孩子也要学会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来干预、调停其他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

2.树立价值观和培养个人定位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帮助孩子竖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他们的个人定位能力将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培养该能力方面,幼儿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其他价值观和信仰保持公正的态度、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孩子通过对不同社会归属的向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幼儿教师在此期间要向孩子展示不同的价值观,如基督教或其他符合德国宪法的价值观,并与孩子讨论这些价值观分别代表着什么意义。

基于每个孩子不同的价值观取向,教师还需引导孩子对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公正的态度。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看法和习俗的不同不可避免。因此,孩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来自其他文化背景和与自身价值观相左的同龄人,这样更有助于他们认识和了解不同的价值体系。在这方面,如何帮助孩子对本国文化产生归属感也是学前教育培养的重点。

最后,在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一点,即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无论是否身患残疾,宗教、种族和性别是否相同等。因此,在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为自己争取受尊重的权利,以及如何尊重他人。

3.承担责任的能力和相应的准备

在要求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方面,德国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把该能力的培养列入教育计划中。首先,教师会引导孩子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也包括对由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负责任。其次,孩子还需要学习如何对别人尽责,如对老弱病残人士伸出自己的援手,无论自己是否认识对方。最后,孩子还要学习如何对环境和自然负责,这一点尤其值得国内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借鉴。到6岁时,孩子就已经能够感受到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就要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怜悯之心,让他们学会去体恤身边的动植物。孩子要学会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作出贡献。

(三)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是孩子有意识地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基础,同时为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石。伴随着这种重要的能力和一些基础知识,孩子能够不断扩大与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有助于他们滤去一些无足轻重和繁冗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不仅取决于内容的价值,同时取决于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如果获取知识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并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悉在什么情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样不容小觑。不然,知识在应用方面就失去了灵活性,也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基于许多上述基本能力,如思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价值观、责任感和交际能力。最终,它将这些能力合理地组织、协调起来。

在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孩子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培养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孩子要学会有意识地、自主地获取新知识。同时,对于新获取的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在大脑中不断思考、分析和管理。第二,在上述基础之上,孩子还要学会如何应用所获得的新知识并把它迁移到新的应用环境中去。第三,在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孩子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感知、把握和调节能力,即多元认知能力。

如上所述,学前阶段的学习目的并不是要获得大量的专业知识或具体技能,而是要让孩子感知学习本身,意识到他们学习了什么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应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德国学前教育阶段强调对孩子抗打击能力的培养,抗打击能力是孩子日后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体格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的基础。同时,它能够帮助孩子自如地应对日后生活中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变化和压力。与之相反,缺少这种能力的孩子则会在性格上表现得相对敏感,尤其是在遭遇艰难的生活处境时,更容易陷入心理障碍、疾病、厌世、暴力、恐慌、抑郁的危险处境。

然而,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仅具备所谓的抗打击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孩子如何获得并始终保有这种战胜困难的能力。如果孩子面对艰难的生活境遇和挑战,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和适应挑战的积极性并成功地战胜它们,那么这才真正体现出抗打击能力的意义所在。

这种能力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现象,它产生的同时伴随着滋生危险的因素(如精神负担、外界的压力等)和抑制危险的因素(如个人资源、保护措施等)。其中,抑制危险的因素对战胜困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地抑制心理障碍等的产生。抑制危险的因素是每个孩子独有的资源,如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自己的长处、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有效的社会资源,包括家庭的庇佑和孩子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

那些面对艰难的生活境遇仍然保有平和的心态,并且积极和自信的孩子普遍拥有以下个人资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学习热情,积极的自我评估、自信心和一定的自我价值感,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能力, 较高的社会能力(尤其具备同情心和社会角色换位思考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幽默感,积极的思维模式和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保持强健的体魄。

对于孩子而言,抗打击能力将他们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效地联结起来。这种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同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境遇的不同产生相应的变化。学前教育在这方面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获得抗打击能力,并借此应对各种变化和压力。该学习过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一是让孩子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二是让孩子了解自己在这种压力情况下的感受和反应,三是让孩子熟悉和练习积极的应对策略,四是让孩子对负面的应对措施有所认识,五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应对措施和掌控能力做出评价,六是让孩子试着对事情的结果进行控制,并改变那些消极的结果,七是让孩子最终培养对危险环境的认识能力,并学会自我保护。

经过以上学习过程,绝大多数孩子都有能力积极地应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变化与压力,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具备相当的抗打击能力和自助能力。因此,在幼儿成长阶段就着手加强培养这种基本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2

我国目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狭隘与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2)对教育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谷,因而缺乏号召力;(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的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的方式。综上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看成被加工的对象,而没有把学生看成是现实生活中的有机体,而学生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判断,自身对现实的感悟和体认。我们教育学生谦虚使人进步,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善于表现自己却被别人视为无能。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地选择道德,有自身的道德衡量标准,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在事件中才能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道德人格逐渐健全。麦克莱伦曾经说过:“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地判断,因为实施这些美德都需要一种自觉的意识或自由选择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主体性的唤醒和弘扬,培养学生独立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因此,研究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将如何唤醒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来促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地处江苏锡山小镇的锡山中学,90%的学生来自农村,98%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可该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制订了课程总目标: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具有现代中国人意识。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毫不客气地拿走“自行车维修”“就业指导”,写上自己需要的“交际课”“心里辅导课”。调查显示,98%的学生按本意选择了自己开设的课程,满意率几乎达到100%,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培养其独立的思想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建设性和研究性的人。

二、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

伴随着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将如何教育学生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认为,首先应当把学生从家长和教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自发地组织活动,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遇到问题才能自创地解决,并从实践中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应从包办学生的一切事务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交往,让学生去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学生才有自己的思维,而我国目前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价值与态度无法应付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所受的教育成了“善意的欺骗”,使学生浪漫的理想破灭,不得不顺其自然,而无独创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活动与交往是当代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加以充分认识。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的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进行道德教育,即“主体性道德教育”。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主体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才会激发学生新的发现和新的行为,促使学生奋进,追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这就要求主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并在生活中能自主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来促使人格健全、道德行为的完美。

今天,为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更应该张扬个性。孔子认为,任何人都应该有坚强的个性、坚贞的气节、昂扬的志气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肖川教授也说:“道德知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关系着当代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形成,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大难题。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对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教育界人士对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视。

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心理教育;了解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途径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三)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四)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4

督导检查经费请示一库尔勒市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措施,确保全市食品药品安全,根据20xx年市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的《20xx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20xx年药品安全目标责任书》的内容,现申请对各乡镇(场)、街道办事处开展20xx年上半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督导检查的工作。以上妥否,特此请示,请批复。

督导检查经费请示二5月25日上午,省司法厅副厅长何流明一行在市委、副市长徐晓霞,市委、政法委书记周太强的陪同下到市司法局开展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及基础设施专项督导检查。

当日,省司法厅检查组分别到司法局各个股室进行实地察看,并听取了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炳华关于经费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自查情况的汇报。通过实地察看和听取汇报后,何流明对化州市司法局的司法行政工作表示满意,尤其是对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感谢市委市政府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并希望今后市委市政府能继续关心、支持司法行政工作。

最后,何流明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严格执行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确保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履行职能的经费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第二,司法局要狠抓落实、多请示、多沟通、多汇报,要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监管小组,确保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充分利用。第三,针对目前司法所管理体制问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要保证上级下拨的专项经费在基层司法所得以落实。同时,司法局要做好督导和业务培训工作,保证司法所的业务能有效发挥。

督导检查经费请示三区政府: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发〔20xx〕48 号)、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和省《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xx〕26号)的文件精神,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分别于近期对我区进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检查。为进一步做好迎检工作,现申请追加督导检查相关经费18.72万元。

经费支出安排如下:

一、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导检查相关费用(小计7.76万元)

(一)宣传费支出1.5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媒体宣传0.8万元;印制海报、评估方案、自评报告、工作手册等0.7万元。

(二)接待费3.66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住宿费:8人×3天×400元/人=9600元。

评估组人员及工作人员餐费:20人×9餐×150元/人=27000元。

(三)迎评资料准备费用1.8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外聘迎检资料整理人员工资3人×3月×20xx元/人=18000元。

(四)迎接督导检查的培训费用0.8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到省参加培训费用0.3万元;组织镇(街道)、学校相关人员培训费用0.5万元。

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督导检查相关费用(小计10.96万元)

(一)宣传费支出3.5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媒体宣传2万元;印制海报、评估方案、自评报告、工作手册等1.5万元。

(二)接待费3.66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住宿费:8人×3天×400元/人=9600元。

评估组人员及工作人员餐费:20人×9餐×150元/人=27000元。

(三)迎评资料准备费用3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外聘迎检资料整理人员工资5人×3月×20xx元/人=30000元。

(四)迎接督导检查的培训费用0.8万元,主要内容包括:

到省参加培训费用0.3万元;组织镇(街道)、学校相关人员培训费用0.5万元。

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5

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传统或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国外逐渐形成了安全性教育模式、纯洁性教育模式、家庭性教育模式、同伴性教育模式、ABC性教育模式等性教育模式。

一、日本

1 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目标

日本中小学性教育以尊重人性的精神为基础,适应儿童的发展阶段,在使他们了解关于性的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让儿童学习有健全的异性观和能够采取基于此的理想行动,帮助他们形成人格和丰富人性。

2 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

根据日本性教育协会编著的《性教育指导要项解说书》,从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的性教育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 日本性教育现状

日本虽然设置了较完善的中小学性教育目标、内容,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教材与课时。学生接受的性教育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同时,受美国性解放的影响,社会、交易性普遍。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推算,与上一年度相比,日本因性病求诊的患者约68万人,15至19岁和20至25岁女性性病患病率分别增长了27%和21%。

二、韩国

1 韩国中小学性教育的目标

1983年,韩国文教部正式开发了学校性教育教师指导用书,制定了以下目标:(1)养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习惯;(2)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3)确立正确的性意识,有分辨性的性伦理。

2 韩国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

韩国文教部的《性教育指导资料》将幼儿园至高中的性教育分为10个阶段,笔者把初级中学三阶段和高级中学三阶段分别合并。总计6阶段,以下是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见表2)。

3 韩国性教育的现状

虽然教育部门对学校性教育很关心,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由于性教育没有被列为正规课程,教育资料贫乏,同时又受传统的“纯洁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性教育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瑞典

1 瑞典性教育的目标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性教育的国家。1942年性教育作为选修课程,1955年性教育在全国学校成为必修课,1956年制定了全国九年一贯制学校性教育教学大纲。

瑞典的性教育总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准确地获得人类性心理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在与计划生育方面有能力作出符合社会责任的选择:通过伦理观点的发展而获得人际关系的满足与学会承担责任。

2 瑞典中小学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瑞典中小学性教育主要内容见表3。

3 瑞典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瑞典十分重视性教育,而且是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为导向,性教育效果非常显著。自开展性教育以来,在发达国家中,瑞典的青少女怀孕率、堕胎率以及未婚生子率都很低。

四、美国

1 美国性教育的目标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学校性教育以来,经历了无指导性教育阶段、安全性教育阶段和禁欲性教育阶段。无指导性教育以自由主义价值观为依托,强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的生活的一部分:安全性教育是受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要是以解决艾滋病发病率增高的礼会问题为目标的“教育”:禁欲性教育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价值标准,强调婚姻以外的性活动尤其是青春期的,从社会、生理、心理各方面来讲都是有害的。

2 美国中小学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学校性教育计划一般要征求社区、家长和教师的意见,教学内容、标准很不统一,课时以每周一节到两节不等。各州学校性教育内容也不同,一般以美国学校健康联合会颁布的性教育课程大纲为主,该大纲把中小学性教育分为4个阶段(见表4)。

3 美国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美国的性教育主要是以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为导向,所以国内对于安全性教育和禁欲性教育的争议十分激烈,在一项计划生育组织所赞助的对安全性教育的调查中显示,十四岁少女在接受这种教育后尝试可能性增加了50%:禁欲性教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未婚少女的怀孕率,但对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

五、英国

1 英国性教育的目标

与美国的情况相似,英国也从“无指导的性教育”到推广的安全,最后到一项“无性之乐”运动,强调保持了也就保持了自己的欢乐。

2 英国中小学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英国由国家资助与管理的所有中小学,主要根据《国家必修科学课程》的具体规定进行性教育(见表5)。

3 英国性教育的现状

据2009年统计结果,英国已成为欧洲16岁以下少女怀孕率以及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大多欧洲国家的4倍。

六、荷兰

1 荷兰性教育的目标

荷兰性教育强调从性的各个方面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在发展中寻求自立,防止他们因为性问题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性教育目标包括人类性生理发展、性情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策的技能以及交流技能等方面。

2 荷兰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荷兰没有全国统一的性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但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机构组织开发了大量的性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供不同的学校选用。每所学校自行决定课程的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数,并尽可能地把性教育内容与其他相关科目广泛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授每一门课的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谈论性方面的话题。而且性教育融入到许多其他的课程当中。所有的教师都有充分的自由来讲授学生想了解的有关性的任何问题。同时,荷兰不断在学校内加强对在性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性教育,包括智障者、违法者、吸毒者和同性恋者等。

3 荷兰性教育的现状

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6

【案例一】一张课前预习作业单

1.出示预习作业单。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摘录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写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出示预习情况汇总(全班人数为30人)。

(1)不理解的词语摘录最多的三个为:勋鉴、志司、踌躇。

(2)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最多的三个为:

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23人)

②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去朝鲜战场?(20人)

③为什么决定把自己的儿子葬在朝鲜?(15人)

(3)写课文主要内容的作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大部分同学写得不够完整,不够简洁。

【评析】于学生认知起点处“着手”。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学生的认知是零起点的,因此在上课时教学的着力点过分均匀,有时完全按照教师的“一厢情愿”开展教学。郭思乐教授指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上述预习单的功用在于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让教师知道学生已经会了什么,什么还不会。这样,教师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有效的教学,可以在学生的疑惑处认真着力。基于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教师把学生的疑惑和认知需求作为教学环节构建的主要依据,在课堂中逐个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案例二】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环节

初读感知环节: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对照预习作业单,每个同学都在小组里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说得既完整又简洁。

2.教师重点巡视一个组,指导学生说好文章主要内容。

3.指名其他组汇报,然后请教师指导过的这一组汇报或评价。教师总结方法:利用文章三封电报这一主要线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析】于学生经验融合处“下手”。生本课堂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其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为突破“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采用个别指导一组,以一组带全班的形式进行。在交流过程中,让小组间的思想相互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目标。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成为一个真正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参与者。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便适时点拨,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此时教师又变成一个帮助者。教师的“下手”恰到好处,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的知识产生链接,进行了无缝的融合。

【案例三】一次语言习得式课堂练笔

1.出示本节课研读的部分重点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的内心,人物心理描写正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接下来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想想这些句子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人物心理的。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

2.梳理写法:言行神情、内心独白。

3.练笔移情,内化语言。

师:在毛出席作出批示的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作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夜,肯定又经历了心理的煎熬。

那一夜,

第二天,人们发现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提示: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或内心独白来描写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