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学习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学习管理范文1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正在不断地增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在知识时代中,为了适应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学习观念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人们不仅要不断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如果管理这些知识。个人只有学会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更好地学习。
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剧烈增长使我们目不暇接,知识的折旧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现在所学的知识将在一年之后大部分被淘汰。我们必须要每天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可是,面对庞大的信息,我们却不知如何取舍。所以,知识信息量虽然庞大,可是如果我们在吸收它的同时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由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来的。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是关于知识管理最早出版的著作。知识管理最早来源于企业界,一直以来在企业中的运用比较多,知识管理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对自身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类总结,并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运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个人的知识管理主要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以及学习如何管理自身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支持终身学习。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从上个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为知识管理下了定义。
马斯(Masle):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变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维娜・艾莉: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也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总体来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对知识进行获取、共享以及反思的过程。
三、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理解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因此,终身学习成为了学习者唯一的选择。根据OECD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的定义,终身学习是指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不断地学习。通过终身学习,人们可以掌握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来为自身创造幸福。“终身学习是人类开启知识社会大门、适应并且驾驭知识经济的一把钥匙”。
在终身学习时代中,个人的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知识时代中,文言已经不单单指不会读写算的人,懂得读写算的人也会不小心成为“功能性文盲”。所谓“功能性文盲”就是指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知识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现在所学的知识在数年以后就会被淘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功能性文盲”,所以我们更要学会终身学习。
四、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启迪(知识管理工具)
知识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整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的过程。知识管理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并且实现了知识的转移与编码。知识管理工具是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
图1知识管理的组成
知识管理工具包括知识获取工具、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编码工具和知识转移工具。
1.知识获取工具。新知识的产生必然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学习者要创新就要学会如何获取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的获取工具如我们所熟知并且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baidu等。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可以从网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资源。
2.知识生成工具,学习者从网络以及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并且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生成了知识。知识生成工具主要有BBS、Wiki等社会性软件。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板。学习者可以在这块电子板上交流学习心得和发表自己的见解。wiki是一种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Wiki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知识编码工具,知识的编码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组合过程。知识编码工具主要有知识地图和概念地图等。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知识存储之间的重要的动态联系。概念地图是一种图表,它可以用来解释各种知识观点是如何联系的,并给学习者呈现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概念地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教师课堂的需要,而且还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4.知识转移工具,知识的转移是一种知识共享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与讨论,并实现了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共享。知识转移工具主要有聊天室和在线学习(E-Learning)等。聊天室是一种网上交流空间,它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交流平台,学习者可以在聊天室里相互沟通,分享自身的知识资源。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虚拟教室里接受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学习与交流,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动机。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家中接受网络课程的培训。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习者通过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必然要求。个人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终身学习,个人只有学会了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者只有学会了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2]刘丽斌,从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探讨知识管理的概念,[J]图书管杂志(Library JournaI),2008,(6):2-7
[4]维娜.艾莉著,刘民惠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5]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一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166
知识学习管理范文2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组织学习 团队设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企业创造和维持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资源。面临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组织必须不断的从内部和外部的现存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这种学习和调整能力决定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如何促进组织处理不同信息来源中学习知识的能力;最后,组织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努力促使现有的知识管理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对知识管理的两种观点
大量的研究文献在如何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做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个体知识观点和组织知识观点。
在个体知识的观点下,知识是个体的特征属性,知识很难从个体中提炼出来,通常知识是隐性的或策略性的。作为个体特征属性的知识大部分被存储于不同个体的思维能力中。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必须识别不同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含量,然后安排这些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或知识含量的个体进行适当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促进知识的交流。因此,这类研究者建议在不同的环境下,将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知识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分享工作的构思。其目的就是试图在这种交流中,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相互传递,进而有利于组织整体知识的提高。基于这种思想日本企业提出了质量循环(Quality Circles)的方法,通过雇员分享改良建议,实施这些建议并检验这些建议的成果来提高组织的知识能力。
在组织知识的观点下,个体的知识可以经过转换、强化和修正脱离个体,变为组织知识。知识是显性的,个体可以通过组织显性的获取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是鼓励和创造有效的组织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促使个体知识强化为组织共享的知识,进而创造组织的知识财富。同时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图片、操作手册、实践程序等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因此,不同层级之间和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十分重要。新的组织知识来源于明确定义的、可以管理的学习过程。通过优化组织设计,及时弥补组织设计中的缺陷,可以强化组织的知识管理。因此,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如何产生、归纳和系统化组织的知识资产。基于这种思想,GE公司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节的系统设计方法来改进其生产系统。
二、知识管理两种观点的比较和融合
个体知识的观点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知识管理方法。管理者识别组织内部不同个体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将合适的个体安排到一定的工作职位上或者将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个体聚合起来组成团队,一起工作。如Philips提出了一种列出了内部个体能力结构的“黄页”,据此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组合出不同的团队或工作安排结构。但是,正如Stein和 Ridderstr le指出:个体被组织认同的能力,但个体在实际中可能并不具有这些能力或知识 iii。在工作过程中频繁变动员工会带来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同个体之间的学习过程可能缺乏自觉性。同时,将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储对企业来说,充满风险。
在组织知识的观点下,知识是显性的。所有组织成员均可以共同分享这些知识,个体的特异知识通过强调和转化也可以变为组织知识。组织知识是可见的、可检验的和不断改进的。
通过将个体知识强化为组织知识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但是,组织中的个体可能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被强化为组织知识;组织必须设计出可以系统性强化和显性化个体知识的途径,必须解决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各种冲突;在具体评价哪些知识需要被强化为组织知识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同时,知识只有通过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示其价值,不同的群体可能在实践中产生不同的工作思路和技术,在界定这些知识或技能的重要性方面可能需要多种技术技能。
前述个体和组织的知识管理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分析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问题。在不同的组织内部,可能某种观点更有代表意义或现实性。每种观点也都有自己的优势。个体知识强调面对面的知识传递和组织学习,强调创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工作气氛来提高知识,而组织知识方法通过对最优实践和共同过程的规则化,创造共同的“学习平台”,在对新知识系统性分享中提高知识存量。在实践中,应该将个体知识观点和组织知识观点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能沟通个体与组织的双向的学习过程,进而加快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改进组织学习的过程。这一点可以在组织的团队设计中体现。
三、混合观点下的团队设计
通过合理的团队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使组织能及时调整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时变化。在混合观点下,个体知识的学习和组织知识的学习可以同步进行,它们可以在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组织学习的团队设计框架。
高效团队一般要求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沟通品质,在团队设计中应该将不同知识背景的成员合理的安排进团队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促进知识的相互传递。在有效的讨论、沟通和相互协作中,提高团队的运作效率。注意到不同的个体在团队中通常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必须将这些个体在团队中以有机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而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学习的能力。
首先,合理的组织设计为个体在充分授权、民主沟通、适当的信息流通渠道下,构建了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其次基于共同愿景、充分交流、及时响应的个体学习在个体的相互流动中实现知识的个体积累;这一过程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使个体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在个体学习和良性的团队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对自身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改变,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组织学习机制,将组织所需要的个体知识经过强化、转换和归纳形成可供所有个体可以共享的组织知识。在组织结构调整和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对团队设计过程做出调整,建立起及时的反馈关系。
图 组织学习中的团队设计
这种混合了两种知识观点的团队设计,一方面将个体知识的相互学习纳入在组织之内,使个体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在工作中得到提升,增加了个体对组织的满意程度,有利于组织对个体的管理;另一方面,在个体知识水平积累的同时,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内外适应能力的增强,来提高组织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组织知识的自身积累,并将这些组织知识及时在组织内部或团队内部进行有益于组织的传播。这样就可以实现组织知识与个体知识的良性循环,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结语
组织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积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文化、环境等等,本文仅仅将团队设计一个变量纳入到组织学习的分析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对于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框架内。
参考文献:
[1]蔡雨阳黄丽华黄岩王其藩:组织学习:影响因子和信息技术的冲击[J],中国软科学,2000(10)
知识学习管理范文3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摘要:针对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具体课程相脱离的问题,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型Java虚拟学习社区,说明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Java知识体系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201413646006Y)。
第一作者简介:吴冬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yzwudongqin@aliyun.com。
0 引言
虚拟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E-Learning的迅速崛起,虚拟学习社区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它的发展对辅助课堂教学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支持虚拟学习社区开发的技术条件已经足够成熟,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开发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但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缺少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忽视了不同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习特点以及由此特点所引发的社区设计与开发的差别,对具体课程知识缺乏有效的知识加工与管理,导致虚拟学习社区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尝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构建课内和课外、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与理论参考意义。
1 概念辨析
1.1 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阐述。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管理个人与组织有关知识的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活动。知识管理最初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存在,现在将它应用于学习领域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转化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管理[l]。
在具体学习领域,关于知识管理可以从学科知识管理、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科知识管理主要目标是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以特定的方式组织知识,以方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个人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管理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2],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
1.2 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所建立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它是学习社区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映射,也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是一组共享语言和价值的学习者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台[3]。与网络上种类繁多的社区相比,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恰当应用,能对现实世界教学活动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而学生作为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中,不应仅局限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从学习者知识管理、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设计虚拟学习社区,同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共同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3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联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有一定的关联,在知识管理情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虚拟学习社区情景下的知识获取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学习者习得知识、完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中,如果将知识管理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融合,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设施中,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2 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管理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编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Java知识的有效建构,不能将知识很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Java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前后关联紧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导致后续程序编写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组织、整理知识,理清Java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所开发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管理将从两方面开展,Java知识体系管理和个人Java知识管理。
2.1 Java知识体系管理
Java知识体系管理主要指Java结构化知识体系。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之初,根据Java虚拟学习社区成立的目的,从Java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具体需求,例如按照次序可以把Java课程分为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3大知识板块,在各大知识板块中,再将知识点细分,如Java基本语法部分可以分为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等几个知识点。此后,将各大小知识点按编程的逻辑体系组织和呈现,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
实际操作中,对Java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以动态的卡片方式来呈现,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关联,形成一棵“知识树”,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体系结构,深化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2.2 个人Java知识管理
学生个体的编程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自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个人Java知识管理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将学生所拥有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学习的内容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帮助学生存储与吸收新知识,最终完成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所创建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有协作互助讨论区、学习日志、个人知识地图、学习热线等,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3 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主要由社区首页、知识显示与习得、知识评价与进阶、知识检索与应用、协作互助平台、个人知识空间6个模块构成。
3.1 社区首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首页,提供注册登陆模块。默认情况下,正在学习Java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陆,登陆后,后续的互助小组划分和协作学习均在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密码。其他需要访问相应资源的访客,则需要注册完成实名认证,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此外,在首页还提供了站点内容分布导航以及导学教材,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社区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
3.2 知识显示与习得
在大学Java课堂中,每节课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了一个知识显示与自主习得的环境。知识的显示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想,将Java课堂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在此模块的构建中,需要教师先梳理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登陆后,选择需要学习的相应知识点,温习教学视频。这里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而是以微课的方式呈现,通过录屏的方式,结合各个知识点,对相应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并经过多媒体软件编辑制作完成。
3.3 知识评价与进阶
对所学知识综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学的状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考虑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采用“知识进阶”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所习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测评,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测评。测评完成后,将测评情况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对应的修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进一步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评合格,学生已掌握前面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后,方可点击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与测评。例如要进入“抽象类”知识点的测评,学生必须先理解“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方法,并通过相应测评。
3.4 知识检索与应用
除前面所述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还需要创建课程所涉及的若干知识卡片,各卡片与相应的知识点相对应。在诸多知识卡片中,提供知识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在诸多的知识点中,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需要展开学习。
在检索到对应的知识点后,社区提供与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应用区。这里的案例不是单纯的代码展示,而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将每个案例从分析、设计到编码、调试的过程展示给学习者。例如在讲授完可视化图形界面中的“页面布局”这一知识点后,在案例应用区中即以“计算器”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网格式”布局管理器完成计算器的布局设计,后续再分别针对不同的按钮注册监听者,继而编写事件代码,并列出调试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逐步完成程序的开发工作。
3.5 协作互助平台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根据自然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基础、结合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组中成员的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而平台则提供包括从简单的“画板”、“多文本编辑器”到复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Java项目案例,每个小组在虚拟学习提供的协作互助平台上,选择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案例,学生可利用平台在线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编程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解答与帮助,学生之间讨论、协商、互助,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
3.6 个人知识空间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人知识空间模块的功能十分重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学习日志:记录每次登陆所学习的内容,所需的时间,完成测评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将为后期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基本信息。②个人知识地图: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通过测评后,在个人知识地图中添加相应内容。对比Java知识地图,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知识点尚未掌握。③知识学习指导:教师在阅读学生编写的程序,结合学生测评的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④学习热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或者疑惑,都可以利用个人知识空间中的学习热线,借助于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向教师求助,以获得解决的方法。⑤协作互助讨论区:学生能够在此区域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以及小组所承担的项目、各人的分工与完成情况。
4 技术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在总体设计上采用 MVC模式架构,具体开发时, 以Visual Studio 2014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结合跨数据源于数据格式的LINQ技术,使用编程语言C#以及Ajax技术,结合使用脚本语言javaScript完成程序的开发。知识卡片、知识地图、概念图部分全部采用flash、Authorware、PhotoShop、Camtasia Sudio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完成。
5 结语
在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中,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充分考虑课程自身特点,打破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单纯呈现知识的机械性,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Java课程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效果显著。学生对虚拟学习社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学习质量与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构建与应用对其他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对平台进行优化,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个人知识的管理与学情分析,完善社区的建设,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再辉, 余东先. 知识管理理论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7(6): 28-31.
[2] 温会宝.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0(5): 9-10.
知识学习管理范文4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理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随着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型,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学者对知识管理寄予厚望,期待通过知识管理实现远程教育竞争力的实质性提高。学习支持服务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作为远程教育的补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成为保证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功能化、公共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向(张慧,2008)。
本文分析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知识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有机融合,提出了完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策略,以期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能力和个人竞争力。
一、学习支持服务与知识管理
1.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丁兴富,2001)。学习支持服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学前服务、学习过程中的服务、学后服务三个阶段。
2.知识的本质
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及学者从知识本原的角度对知识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综合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和实用主义四个知识论学派和各方面研究者对知识的探讨,笔者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互动后,对事实发现、理解和学习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时空和情景性,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别。显性知识是客观的,可以通过文字和数字说明,通过系统编撰,以书面化形式呈现。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不容易文件化和标准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深植于个人行动和经验之中。个人主观的洞察力和直觉、预感等都属于隐性知识。
就知识的本质而言,其创造和转化创新的过程最为至关重要。1997年,日本的Nonaka教授提出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共同化、外化、结合化和内化,使知识从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不断提升和自我超越,形成螺旋式的演进、上升和创新,从而实现动态地、周期性地创造和创新知识。
3.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以积累、共享和交流为原则,对知识进行创造、确认、组织、获取、传播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增加组织绩效和个人素质的动态循环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创新知识,进而增强组织整体的竞争优势及提升人格的素质。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管理既重视个人的信息素养、知识素养,又关注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建设;客体是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创新过程,强调信息向知识、向个人智慧,进而向集体智慧价值增值的过程;其辅助工具是信息技术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发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促动因素,高效的知识管理离不开先进、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持。
4.知识管理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高度自主、个性化、基于资源的学习。远程教育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知识重构,并将获得的零散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和创新的个人元知识的过程,是将隐性知识明晰化,与他人共享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过程,其实施有以下7个步骤:确定目标、获取信息、评估信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构建个人信息库、共享和应用知识、知识创新。远程教育中提倡知识管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知识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而且有利于提高个人学习绩效,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二、基于学习者调查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现状分析
总结广州电大每学年利用远程教育教学检查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获取的数据,笔者对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对学习者的知识需求了解不足
当前的学习支持服务在运作的过程中,对学习者起始状态的调研还是做得不到位,对学生个性化特征的了解不足,仅仅对学习者做简单的群体划分,缺少对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水平、认知技能和学习动机的评测,使得学习支持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对学习者知识管理技能和策略的支持服务不足
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素质提升的知识管理技能和策略方面的支持服务比较缺少,复制传统模式,提供考前辅导、复习提纲之类的东西,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减缓了知识流动和创新的活性。
3.对学习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挖掘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师生及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非常容易,知识得到共享和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增强了远程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支持资源。但是学习支持服务在知识给予和采纳的环节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学习者因此很少从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中享受到成就感,从而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维持。 转贴于
4.知识资源库的建设方面
资源往往是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进行设计,使各资源之间在内容、功能上不能相互融合,从而造成操作困难和资源的互不兼容。同时由于资源的结构化程度不高和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评价机制,常常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5.学习文化环境构建方面
校园学习文化环境的呆板和单调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使学习者处于焦虑,不利于激励和维持其积极学习的状态和学习动力。
6.对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对学习支持的贡献研究不足
网络应用于远程教育之后,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容易和频繁,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之间互相支持的经验对新学习者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支持资源,然而对这种支持的研究甚少。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1.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需要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如何将这些多元化的知识资源获取、积累、沉淀、复用和创新,从而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绩效,是当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知识管理中关于知识分类、转化、编码等的理论和技术,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2.学习者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新信息的大量涌现,在给远程学习者丰富知识的同时,也给其个体知识管理带来了困难,加上大多数远程学习者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技术和运用策略知之甚少,集成知识管理功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资源支持和环境支持,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平台,帮助学习者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处理、管理和评价的能力,最终提高学习能力。
3.远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目的是发展个人潜力,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远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要培育学习者的创新力、创业力和综合的信息素养。两者都强调创新能力、技能素质,都注重技术和人文两方面的能力积淀,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知识管理中所揭示的知识过程和知识螺旋间的关系给我们搭建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通过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知识管理无疑是最得力的工具和最有力的支持。
4.远程教育教师的需要
在远程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还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这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还应具备较为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推动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自身知识,发现和挖掘工作实践中的个人潜力,更高效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与帮助。
四、基于知识管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
1.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素养,构建知识管理型服务团队
教学是教师有意识地将零散和不连贯的显性知识组合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个人知识库,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同时开展行动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并及时进行清点、整合和创新,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同时需要架构由专业、学科、教师团体和个人特点的知识或信息集成的学科专业知识库,完善教研互动平台,建立知识管理型团队,进一步丰富和交流教师的专业知识,处理、挖掘和整合各种教育信息,促成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社会化,实现教师知识的分享,从而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创新,使学习者获取真正的智慧,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策略、绩效等产生潜移默化。
2.为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提供支持
通过学习指南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管理的概念,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信息获取和处理的策略,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勤于反思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辅导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特征,将知识管理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和关怀,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修正不良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帮助学习者科学管理学习进程和个人知识资源。
3.营造知识共享交流的校园文化环境
帮助师生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知识共享观念、共同协作观念,营造具有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互动交流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交流,使学习者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整,形成动态知识流,由个体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开放性和柔性的文化环境,有效的学习合作文化,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和创新,形成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环境,有效实现成员的交互学习。
4.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要按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呈现学习的课程,给予动态的学习资源;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蕴藏于个人的隐性知识资源的发掘,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知识资源库的使用者和主要建设者,使资源库的建设具有动态、开放、智能性,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处理与创新的功能;活动者的组织构成不能严格受角色定位的约束,应该根据实际学习情境的需要,灵活组织合成,可以让学习者和教师穿梭于多样的虚拟学习社区之中,鼓励所有团体和个体的创新活动,通过知识横向的流动转化和纵向的螺旋上升,使学习者真正获取智慧,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张慧,2008)。
知识学习管理范文5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25-03
一、引言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引进基于Web2.0和云计算服务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搭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数字化学习平台。[1]该举措启动至今,全省有230个机构平台建设单位,开发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但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活动繁荣掩盖不住教育资源建设与运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等。随着信息管理逐渐发展为知识管理,教育资源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理论也将逐渐为知识管理技术和理论所替代,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学领域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尝试将知识管理的技术和理论应用于教育资源管理中,以期为优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二、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2]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可开发资源的一种管理思想,目的就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
对一个组织而言,知识管理具体涉及以下问题:(1)组织需要的知识是什么?(2)现有的知识在哪里?可以从哪里获取?(3)知识如何转移,如何有效利用,如何生成新的知识?(4)知识如何存储、更新和保护?
总的来说,知识管理是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因为知识仅局限于组织内的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知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体现出价值。
2.知识管理对教育资源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资源建设观突出于用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来指导教育资源建设,也就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观”和“信息观”。在“技术观”的影响下,各组织关注硬件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着眼于教学内容、素材以及设备和软件的操作上,却忽视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课堂内外自行选择教育资源、在自有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条件下进行意义建构独立的、个体化的过程。而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观”则热衷于学校资源中心信息系统框架的建构,把教育资源等同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以期通过教育资源短期的巨大投入建立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致使教育资源的重用性和通用性较低,忽视了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加工与处理。知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同样教育资源只有在流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教育价值。
基于知识管理建设教育资源的思想是建立一个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知识库,能够从功能和服务上支持教师的教学决策,促进师生之间学习内容的共享与知识的创新。所以,应用知识管理建设教育资源是实现人、技术和过程的平衡和相互促进,从而促进教育资源在资源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流动。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转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云计算服务技术,推行按需购买服务,淡化为我所有,强调为我所用,实现人人参与资源建设,变传统的静态资源库观为动态的资源知识流观,使教育资源成为学校内有生命力的流动智慧。这就是应用知识管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的体现,也是一种良性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
三、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框架
知识管理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应用于教育资源的管理之中,在管理教育资源的同时,还注重将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全面考虑教育资源管理中技术和人的作用。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指导下“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管理宏观框架如图所示,由网络学习平台、知识处理流程、知识建设管理、知识创新四个层次组成。
1.网络学习平台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是以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虚拟平台,提供知识搜索工具、知识交流工具、知识编码工具、教育资源知识库和知识库管理系统等工具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快捷应用。[3]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通过诸如知识库、知识搜索工具、知识编码工具等平台工具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和应用。同时,还能通过知识交流、知识挖掘等工具促进隐性知识在网络空间中交流与共享,实现管理的目的。
2.知识处理流程
应用知识管理技术对“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处理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定位、知识组织、知识共享、知识评价、知识创新六个步骤。
(1)知识获取是指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用户开发、搜索、筛选、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不断积累,使学习平台的资源库实现持续进化。
(2)知识组织包括分类和整合,就是对知识和信息按照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进行分类存储。
(3)知识定位是借助“世界大学城”先进的基于内容的搜索、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的快速定位,以减少使用者浪费在寻找资源上的时间。
(4)知识共享是通过统筹规划、激励机制创设共享组织氛围,使“世界大学城”用户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无偿分享,把知识散播出去,让尽量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同时,通过运用交流平台,实现校―校、师―师、师―生等跨界的隐性知识交流。
(5)知识创新是将知识资源运用于信息化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中,并创建或再生新知识。
(6)知识评价是用户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世界大学城”的开放特性促使了知识评价的自然形成,其中教育资源被广泛浏览、引用、评论就充分说明其教学绩效。
3.知识建设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内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环境,知识建设管理是教育资源良性运行的前提。对于组织而言,要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建立促进知识交流的氛围,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作为一种智力资源进行管理。通过采取适当的激励促进机制,使用户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这些知识才是教育资源真正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支持教育资源共享与创新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对每一个空间用户的每一个学习活动给予分值并进行累计,并根据该分值进行评价,以激励知识拥有者主动提供知识给别人共享。
4.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管理的实施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共享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上,在促进机制的保证下,经过教育资源处理过程,达到教育资源的知识整合集成和创新。只有通过共享与创新,教育资源知识库才会不断地丰富,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的循环过程。
四、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靠一两次的短期突击就能实现。“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用武之地”,目标、机制和文化是应用知识管理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的实施要点。
1.明确目标
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为了使显性知识有序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共享、交流使知识最终内化为组织和个体智慧。但是,总体目标仅仅只是组织的一种期望,还不能成为实际操作的对象,它必须分解成一些低层次的目标,使组织中不同层次和岗位的人了解,他们应当做什么才能有助于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以具体学校为例应明确多个具体的目标,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援、相互协调。
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师生参与上,让他们清楚目标制定的背景,不仅能使得问题考虑更加周到,也能让所有人同心同德地去实现目标。另外,目标的确定既要具有挑战性,也不能过高,使每个教师和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工作与学习去完成目标,而不是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致使目标落空。
2.机制建设
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既不是纯粹的管理体系改革,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建设,而是“管理”和“知识”相互融合,建立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保证。所以,知识管理的管理机制要解决“谁来做”、“做什么”、“如何激励”、“如何考核”等问题。特别是“如何激励”,是调动师生的创造积极性,发掘存储于个体中的隐性知识,使得师生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3.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隐性知识和外显知识共享,要达到这个目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两个关键的内容。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所以,共享和创新的文化建设是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共享意识,知识管理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在目前普遍存在知识独享的社会意识下,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学校文化是知识管理的载体,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知识管理的深层次实践。笔者认为知识管理下学校文化应把建立信赖分享的文化、鼓励学习的文化、支持创新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五、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资源建设中的知识管理,揭示了“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框架,找到了运用知识管理进行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建设的可行性,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最后从目标、机制和文化三个关键问题上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具体要求与方法,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总之,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资源建设中,是一种可行、可靠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键.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共建共享型职教网络学习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17).
知识学习管理范文6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数字学习资源 知识产权管理 内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93-02
1 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现状分析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3.1 产权归属研究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独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3.2 授权许可研究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该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授权许可方式。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3.3 使用方式研究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1)独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共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3.4 产权保护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