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知识管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知识管理概念范文1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知识管理概念范文2
项目管理办公室(projectmanagementoffice,PMO)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诞生的。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许多组织设置了一个或多个项目管理办公室。它作为项目管理结构中的一个组织部门,既可以扮演操作性角色,也可以扮演战略性角色[]:前者主要是指项目管理办公室可以负责不同项目间资源分配的具体执行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实现项目目标;后者主要是指项目办公室可以利用其特殊优势,充分掌握组织所执行项目的大量信息,协助制定公司战略计划,甚至独立做出战略性决策。
1 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概念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PMI)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2008年版)中对项目管理办公室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项目管理办公室是一个负责对所辖项目进行集中协调管理的组织部门,其职责可涵盖从提供项目管理支持到直接管理项目。从这一定义看,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是一个操作性机构,其职责是对组织内的多个项目进行整体协调管理,它本身并不具有战略性地位。美国PMI的《项目集管理标准(第2版)》中提到,项目集管理办公室(programmanagementof-f1Ce,PMO)是项目集基础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支持项目集经理进行多个项目的管理。此定义同样比较宽泛。尽管如此,对于当前日新月异的PMO实践,宽泛的定义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实际上,在不同的组织中,PMO的结构、角色定位和认知价值都具有很大的不同,在一些组织中,PMO甚至成为组织收集、分发和更新项目管理类智力资产的首选执行部门。
Hobbs和Aubry发现,在大部分组织中,PMO的设立时间都不长,超过一半(3%)的PMO的设立时间不超过2年。他们将PMO的特点总结为如下4点:①多样化有价值,存在经济附加效应;③通常会历经成立、解体以及再成立的过程需要在变革中发展。第一个特点是指,在不同的组织中,PMO的定位和职能是不同的,它不具有跨组织的相似性或统一性;第二个特点是指,PMO通常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因此在建立之初就被寄希望于实现经济附加效应;第三个特点是指,PMO在组织实践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一个过程;第四个特点是指,PMO必须经过一些变革才能得到发展、完善——这也是目前所呈现出的PMO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成立-解体-再成立”的过程是:组织高层认为项目管理办公室具有重要作用,并成立了该部门;之后,企业的项目管理文化形成,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接受了项目管理,此时PMO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于是可能被解体;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当组织面临的问题从项目管理向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管理转变时,组织又遇到了新的困难,此时可能会考虑重建PMO。当然,不排除接下来PMO再次被解体的可能,特别是在项PMO的职能和文化精髓巳经融人企业的项目、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管理的情况下。
PMO的常用或类似叫法包括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集管理办公室、项目集办公室(programof-fice)、产品管理办公室(productmanagementof-fice)、项目集支持办公室(programmanagementof-fice)、项目支持办公室(projectsupportoffice)、产品支持办公室(productsupportoffice)、项目支持工作组(projectsupportgroup)、项目管理支持办公室(projectmanagementsupportoffice)、组织支持项目办公室(organizationsupportprojectoffice)、项目管理中心(projectmanagementcenterofexcel¬lence)、项目管理能力中心(projectmanagementcompetencycenter)。
对于“PMO的概念不统一、形式具有多样性”这一现象,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认为,设立PMO是组织对其自身需求和所处环境的响应,PMO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特定目的而设立的独一无二的结构性实体,因此不同组织的PMO具有的共同点较少[9]。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提出,PMO是组织给予项目经理在管理和知识平台方面的有力支持,是推动组织高层进行资源配置和战略对应(strategyalign-ment)的组织部门。该定义不仅强调了PMO的操作性角色,而且明确了PMO的战略性角色。
2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发展历程
在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可将PMO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90年)客户群PMO。在约40年的时间里,PMO的核心功能是客户群PMO。PMO由分派了具体项目(经常是大型项目)的一些项目管理专职人员组成,即通过建立一个直接面向客户的组织来更好地贴近客户。只有在项目管理方面训练有素并真正理解它的人才能成为PMO的成员。PMO可能与组织内的其他所有部门联系,并被视为利润中心。而传统的层级结构下的职能部门则被视为成本中心。此外,还存在为多个项目服务的客户群PMO,即通过集合多个项目以便更好地与客户沟通、管理客户关系、服务客户需求。对应笔者在前文所下的定义,可以说,客户群PMO与现在人们经常定义的PMO存在较大的概念差异。
(2)第二阶段(1990—2000年)职能型PMO。随着IT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非传统的管理技术,如项目管理。管理层意识到项目管理对公司经营产生的冲击,意识到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才是提升绩效的根本,并考虑将项目管理的所有关键活动在PMO的监督下进行。此时PMO的主要职责包括:项目管理的资源配置;项目管理的指导和问题解决;项目管理方法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项目管理培训和教育;项目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标杆基准设置。在这一阶段,大多数企业通常在组织的一个职能领域或部门成立PMO,其最核心的职责是管理核心资源池——管理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此时PMO扮演的是操作性角色。
(3)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公司级PMO。进人21世纪,PMO成为很多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的必备机构。尽管分派给PMO的主要活动并没有改变,但企业赋予了PMO一些新的使命:PMO要收集关于项目管理的所有智力财产,要积极支持公司的战略规划。在这一阶段,PMO主要为公司自身服务,其职责聚焦于公司的战略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职能问题,PMO转变成一个控制公司的项目管理智力资产的中心。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将PMO的建立和使用与企业化项目管理(enterpriseprojectmanagement,EPM)相结合,提出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由组织内致力于项目管理实践的团队组成的PMO,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组织增加价值[1°]。企业化项目管理是一个涉及整个组织的管理理念。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通过同时实施一系列项目(如公司战略项目、业务改善和组织改革项目、新产品或新服务开发项目等)实现公司目标,并采取系统的方法支持这些项目。在项目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每件事情
都可以按照项目方式进行处理。组织绩效的提高可以通过运作项目和制定项目管理标准流程来实现,从而使组织朝着企业化项目管理的理念前进。PMO成为组织内实施和维持项目的关键,也成为组织实现企业化项目管理的平台。
与以上总结相类似,Aubry、Hobbs和Thuillier对4个公司的PMO发展历史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具体见表1。
通过对比分析这4家公司的PMO发展历程,我们发现:
第一,组织内的PMO有多种类型,小至为单一项目服务(甚至一个人也可以组成一个PMO),大至为整个组织服务。PMO可以从属于某个部门(如IX部门),也可能高于任何一个部门(如工程部门或IT部门),属于公司级别的PMO。
第二,可将PMO的发展历程视作是公司的组织变革和价值创新重塑的过程,如公司级别的PMO的目标经常是在公司范围内领导项目管理持续改进、推进组织变革,使组织更有成效地进行项目管理。
第三,PMO的不断变革也是其所在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转型的表现。PMO通过传播项目管理方法、构建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运用管理工具等而成为组织项目管理文化变革的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一个组织的MPO的发展进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3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职能
作为组织内具有特殊功能的部门,项目管理办公室有多种职能,可以支持、协调以及控制项目以及与项目相关的活动,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
一般来说,PMO肩负着维系组织内部和外部的项目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的重要职责。具体而言,PMO的主要作用应当包括:建立一套组织的项目管理标准及流程,包括开发出各种辅助工具;开发项目管理的各种模板、表格和文档,改进项目的计划工作和沟通;是供或组织开发项目管理培训,提供项目管理咨询;开展项目评审,确保项目管理标准及流程被很好地贯彻;收集和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和维护项目管理标准及流程;为项目管理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平台,建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库,并为在项目管理中实现更好的沟通提供服务支持;收集和整理项目信息,对内更好地协调部门之间、项目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对外提供便于与客户沟通的窗口,提高客户满意度;对项目组合实施组合管理,包括项目组合计划、优化、监控和资源调配;从组织战略的角度对项目组合进行分析评估,确保组织战略被贯彻实施。
在对现有的学术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pmo的职能包括5大类——开发、支持、监控、培训和组合。
(1)“开发”强调PMO需要开发一些标准流程、信息系统以及项目工具,以协助组织内的项目管理。具体职责包括:开发、实施以及维护项目管理的标准、流程与方法论;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动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系列标准化的工具;建立和管理具有潜在风险的数据库;持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手册》确认、记录项目管理的最佳实践。
(2)“支持”指PMO要为项目经理们提供行政支持,使他们受益于组织积累的经验以及PMO的规模经济,以减少其工作量。具体职责包括:向组织高层汇报项目状态,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招聘、选拔与培养项目经理,相其提供有关项目管理的咨询服务和工作指导;整合项目管理组织过程资产,提供项目管理平台和工具,共享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支持客户关系管理,协调供应方与合同方的关系;衡量顾客满意度,并跟踪顾客需求。
(3)“监控”指PMO需要收集报告、审计项目、进行项目后评估以及为不同的项目分配资源。具体职责包括■为项目经理设定明确的项目管理目标;要求、督促、检查项目部制定完备的项目计划并切实付诸实施;组织项目各阶段的评审;跟踪记录项目的重大变更;执行项目审计;协调项目部门与职能部门以及项目部门之间的冲突;进行项目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调配与平衡;规范项目收尾工作,积累项目管理组织过程资产;发展、完善项目评分制度。
(4)“培训”指PMO需要发展组织中的项目管理文化,培训项目管理员工,并提供咨询服务。具体职责包括:通过开展培训等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个人工作能力和整体协同工作能力;为项目经理获取和传播知识提供指导;为项目团队成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组织提高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丰富团队成员个人知识、提高其能力的各类认证考试。
(5)“组合”指PMO组合所有与多项目管理相关的方法。具体职责包括'参与战略计划的制订;分析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管理一个或多个投资组合;确认、挑选新项目,并确定其优先级;对不同的项目进行资源协调;管理一个或多个项目计划;评估组织的竞争力、能力以及成熟度;为项目的启动提供支持。
总之,PMO的职责有很多,它可以提供与项目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并将项目经理从日常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如PMO可为相关部门收集信息并将之格式化,以便对项目的进展情况有统一认识。PMO将项目管理的多项职能加以整合,可以提高项目工作效率,更好地支援项目。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PMO的职责还包括制定公司的项目管理发展战略、确定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以及加强组织项目管理的信息沟通等。
4案例分析
国家应用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为NAST)是我国质检系统中第一个国家级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经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的第三方软件产品质量评测机构。
经过近10年的运转,NAST的检测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单项目管理巳经不适应其实际情况,NAST对PMO的需求逐步显现。2011年,NAST成立了项目质量管理部,建立此部门的目标是使之成为中心技术业务协调、监督和服务的中枢。
项目质量管理部的主要职责如下:负责实施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贯彻和推行;协助中心主任组织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负责组织软件检测过程的质量监督;负责用户投诉的处理;负责中心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发放和更改控制;负责组织质量文件、技术文件和记录的归档、保存、管理、销毁和作废;负责标准查新,跟踪国际先进软件检测质量标准、管理规范;组织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业务;组织实施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验证责任部门的纠正/预防措施及实施情况;负责中心所有项目的分配工作;负责测试环境的搭建及维护;负责中心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负责中心设备的调度、管理和维护;负责中心网络维护、网络接人和托管服务。
由此可见,NAST的项目质量管理部的主要职责完全对应前述的开发、支持、监控、培训和组合五大职能,尤以开发、支持和监控为重点。不但如此,在一年的运行过程中,项目质量管理部在项目早期决策、项目完成后的评估及组织过程资产建设和中心项目管理认证等工作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就是说,培训和组合同样也是NAST的项目质量管理部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构建这样的管理体系,项目质量管理部可以更好地行使整体的监督协调职能,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战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5结论
PMO作为一个为项目提供集中服务的部门,在工程、建筑和石油等特定行业领域内巳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它一般由规划师、造价工程师和评估人员组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项目管理文化在其他行业得到使用与发展,PMO的概念也得到推广和普及,受到从业人员和咨询师的鼎力支持,PMO的数量开始急速上升。虽然目前PMO作为组织的一个结构性实体巳被很多大型公司所接受,但是,正如Hobbs和Aubry所总结的[7]:PMO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组织中具有多样化,较缺乏典型的共享特征。
知识管理概念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4月~2008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由临床医生诊治需要灌肠治疗便秘的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15.5)岁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受试者按事先确定的随机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年龄≥65岁,(2)符合以下6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者视为便秘:(1)>1/4的时间里有排便困难;(2)>1/4的时间排便为颗粒或硬便;(3)>1/4的时间中有排便不尽感;(4)>1/4的排便中有直肠梗阻感;(5)>1/4的排便需人工辅助(如手指抠、按压盆腔);(6)排便次数<次/周。排除标准:(1)同时要求不解烂便,亦不能满足肠激惹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排除由肠道肿瘤堵塞引起便秘病例。
1.3 方法
1.3.1 用物准备 对照组:备常规用灌肠用物一套,灌肠筒内盛有灌肠液(遵医嘱)。实验组:备常规用灌肠用物1套,一次性吸痰管1根、一次性输液器1付、一次性输液瓶备有0.9%生理盐水100ml加入开塞露2支。输液架1支(高度距床面约45~60cm)。
1.3.2 患者准备 所有患者均进行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2组患者均在操作前由护士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配合,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1.3.3 操作方法 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小剂量保留灌肠法,即按陈唯英主编的基础护理学中介绍的操作。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一次性输液瓶里备0.9%生理盐水100ml加入开塞露2支点滴式灌肠法,既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装有0.9%生理盐水100ml加入开塞露2支一次性输液瓶,按输液法排气后关闭调节器,去掉头皮针头,接上一次性吸痰管,用液状石蜡一次性吸痰管前端35~45cm,轻轻将一次性吸痰管前端插入,由于一次性吸痰管较细、软,易因粪便阻力在肠腔内盘曲或被粪便阻塞,因此在导管末端两侧小孔完全没入后,开放调节器。边插管边注入灌肠液。一方面可增加导管的硬度。保持导管伸展,另一方面,可软化及冲开粪块避免阻塞,并可起到作用,利于导管通行,在导管插入约7~10cm时,停留灌注10s左右,后继续插管,此后导管每进入3~4cm就停留1次。至深35~45cm,松开调节器,调节滴速为60~80滴/min,使药液全部滴完,拔管后平躺至少10min以上。
1.4 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疗效、排便时是否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护士接受程度。(1)效果评价标准:患者满意度判断标准:插管时患者不紧张、不痛苦;灌人药液后不从肛管旁渗出,使患者措手不及弄湿衣服受凉:灌肠后不因不能控制大便弄脏衣服、床单;患者暴露少。患者不满意标准:与满意度标准相反,只要具备其中一项为不满意。(2)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便秘症状消失;好转:能排出大便,但有排便不尽感;无效:便秘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指治愈和好转。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30例,治愈24例(80%),好转6例(20%),无效0例。对照组30例病例,治愈5例(16.7%),好转21例(70%),无效4例(13.3%)。两组患者满意度与护士接受程度的观察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满意21例,不满意9例,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满意4例,不满意度26例。实验组护士接受程度:容易接受30例,不容易接受0例。对照组护士接受程度:容易接受10例,不容易接受20例。
3 讨论
知识管理概念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业能力;高素质人才
对于不同的课程观念,是人们对于多种教学主张的看法,人们在不同观念中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结果与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这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一些院校依然存在着阻碍课程改革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出适应于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现代高职院校课程观念的提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于课程的解释是“课程学业的进程”,也就是教师所需要教授的课业内容与教学大纲进度的总和。教育学家石伟平先生对于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定义是“能够实现师生教学计划的教育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课程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理论与操作技能基础的总和,是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总体的安排。我们教学中,课程是最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完成学生的学业,首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起始点与终点站。曾经姜大源先生说过,“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必然与课程改革相关联。”其次,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联,并且以载体的角色出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入学要选择专业的方向,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接触的是每一门具体的课程,这是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直接体现。第三,它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是学生整体能力建构的奠定者,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课程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岗位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让自身得到发展。
反观当前课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因此课程甚至已经难以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有着巨大的矛盾。为此,许多教育专家针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多种看法,虽然形式不一,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核心,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比如以西方国家为例,高职院校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培养出主动性,而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放在次要地位。在美国的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了人文主义的学习课程,认为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尤其对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培养与引导,通过课程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不只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扩充。由于学习是一件主观性的事情,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课程需要以学生兴趣相联系,通过课程来影响学生的人格与态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现代的课程观念,教育学家认为在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教学任务与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核心的内涵应该是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课程设置不只是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灌输,而是给予学生能够主观学习的机会,并且是课程资源配置的支配者,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我们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将当前的理论成果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素质与操作技能的提升,进而自信地走向日后的工作岗位。
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每个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课改方式与模式,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起步较晚,因此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改进: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协调性较差。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表现出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一些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兴趣不高。学生在进行岗位技能实践的时候,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因而减少了一些选修课程的比例,学生在选择方面较窄,缺乏主动权,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授课方式上,学校一般都是采取基础靠前,专业靠后的授课模式,在最后才施行实践的课程,这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松散,内容脱节。
其次,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去考虑社会需求,让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升级转变来的,因此在教学计划与内容上缺乏自身的特色。一些原有的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简单转变内容继续教授的,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机械类的专业就将中专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科目合并转变为新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与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对技能的需求,难以胜任生产一线的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闹出了笑话。
第三,教师综合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只有少数人曾经在生产一线从业过,而大部分教师也是高校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动手能力较差,在课程教授的内容中缺乏与生产一线的信息内容,并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实践得出结论传授给学生,也无法将企业最新的信息与工作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高职院校课程理念改革策略探讨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设置课程。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说教学的基本方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原则就要将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岗位需求相挂钩。首先,职位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成果验收的职能。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都是靠学生就业来进行验收,对于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有着反馈性的作用。其次,就业导向能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有着准确的定位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应当围绕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第三,就业能够对高职课程改革有着调整优化的效果。如果课程改革成功,就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如果改革失败就会影响就业率。因此我们需要对就业状况来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四,就业岗位的需求能够引领课程改革的特色施行。课程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改革中应当针对岗位的适应性进行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其次,优化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当注重课程主体改革的多元化。我们对课程转变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为开发主体,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企业的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机构,能够让专家定期来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课程建设之中。在另一方面,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立体化,对专门的职业进行剖析,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实现课程的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就业适应性。
第三,坚持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一般将理论过于偏重,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操作;而有的学校由于认识到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忽视理论的教授,因此我们对于理论教学的度需要重新进行考量。在前不久,教育部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的意见中,认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只有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分寸,多与少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果理论所占比例较多,则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操作能力较差;如果理论较为贫乏,则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坚持理论适度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当前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整。在当前的课程观念中,需要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顺应市场岗位的客观需要。首先,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让学生能通过考试,这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许多教师都认真备课,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多地被灌输专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学生需要的,在当前的新型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是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使得教师难以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学校也要及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准与要求。
在另一方面,学生的角色也有所变换,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班级进行学习,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但是他们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岗位,因此要不断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上要增强自己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在西方国家,教师重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扩充自己的能力,而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引导与提供教学材料。
知识管理概念范文5
一、当前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存在的主要不足
1.学业评价目的过于应对考试。有些教师对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研究不深,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甚至有些教师从高一就针对高考开展教学,失去了政治学科教学的本来意义,还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2.学业评价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有些教师对政治学科评价侧重理论知识考核,不注重能力和情感方面评价。近年来,政治学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强化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的考核,但始终还是围绕应试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实践、调查、交往等能力还是无法进行考评。
3.学业评价方式过于单调抽象。以往的高中政治学科评价大多依据书面考试和量化评价,很少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这样单调、抽象的评定方法,肯定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和品德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4.学业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狭隘。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还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政治学科学业评价方式,无法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元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政治学科多元化评价活动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学业评价方式。
二、今后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的发展方向
1.学业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仅考查理论知识,而且兼顾考查学生的行为和情感、观点等方面的表现。教师对学生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进步给予肯定,例如学生的交流、协作、表述能力,自主开展学习的能力等,都要积极鼓励学生,坚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评价。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实际,努力促进学生掌握政治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质和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坚定理想与信念。
2.学业评价要注重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并重。科学全面的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应该注重定量与定性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对当前社会现象、问题表达的观点来确定,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进行评价的有效途径。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具体包括学生成长记录袋、表现法、谈话法、观察法、项目评议法等。如表现性评价注重创设情境,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作出评定,采用等级制和评语制的方法确定评价结果,教师还要注意的是成绩评定后不得随意公布,以创造较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多加关心。
3.学业评价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实施目标。在发展性评价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深化小组模式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评价中,学校还要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调动他们参与政治学科教学评价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收集、整合各个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信息,为学生确定相对客观的评价结论,建构既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又重视其情感、价值观发展;既重视量化、质性评价,又重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科学评价体系。
三、对构建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设想
依据发展性评价的要求和高中政治学科特点,学业评价可以采用第一层次的学业模块成绩评价、第二层次的毕业水平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
1.第一层次的模块学业成绩评价。高中政治课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块。必修课侧重于概念、规律和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选修课程作为必修内容的拓展。必修模块考查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和简单运用为主,可以采取传统的书面笔试形式,题型以客观性题为主,兼顾适量的开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选修模块运用开卷或表现式的测试方法,注重评价学生质的表现。高中政治学科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由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日常非正式评价等组成。表现性评价主要采取心得体会撰写、演说演讲、讨论辩论、生活调查、情景再现、建议议案等形式开展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宜的方式参加评价。过程性评价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每一个月左右,几名学生一组,畅谈学习体会,总结经验,对每人的学习态度、方式和进步情况作出评价,以等第的形式进行记录。过程性评价应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师担任指导角色。
2.第二层次的毕业水平评价。高中政治学科毕业水平考试包括两部分:统一考试和自主考试。统一考试可以根据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以书面考试方式进行,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量化的评估和分析。自主考试是指学生在完成选修模块学习后,依据选修内容进行毕业水平测试。可以相对集中地确定内容,学生不必参加全部模块的测试,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向参加其中部分模块的测试。高中毕业水平评价要能够体现终结性考试的结果,还要体现学习过程质的评价的结果。
四、构建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注意点
1.不断规范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的过程和程序难以达到绝对规范化,有可能存在公平与公正性问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水平,积极探索推进过程性评价的好方法、好途径,尽量使之更加规范、科学。
知识管理概念范文6
关键词:舒适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生活质量;影响;改善
前言 :心血管疾病目前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所包括的疾病种类较多,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心衰以及高血脂等。当疾病发生或复发时,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故而,该疾病的护理成了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下面本文将以在社区接受舒适护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来探讨舒适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2011.1.1.~2012.1.1之间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舒适护理服务的7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的年龄在49--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6岁,病程发展为3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8.5年,患者的收缩压在160 mm Hg以上,舒张压在95 mm Hg以上,心率在每分钟80次以上,平均每月会发生6次以上的心绞痛等情况。
2/护理方法 社区在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收治之后,就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并给予患者舒适护理,主要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缓解患者因疾病困扰所产生的担忧和焦虑,消除负面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以及基础医学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再者就是为患者构建舒适的治疗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如食用营养、清淡、无刺激性的食物,并且将体重严格控制。再次就是每日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用药情况、脉搏、运动锻炼情况、饮食起居、自我感觉以及体重进行测量和详细记录,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序的进行,促进患者的舒适度提升。
3、观察指标 对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前后的心血管疾病控制时间、躯体疾病、治疗效果、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治疗时间、精神状况、情感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分的改善幅度进行对比。
4、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3.0系统对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以均数±表示计量资料,当P
二、结果
患者接受舒适护理服务前后,治疗成效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忧郁和焦虑程度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很显著提升,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情感能力以及精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治疗时间和病情控制时间有效缩短,舒适护理前后在差异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南丁格尔在早期提出了保证病房内的条件舒适、空气清新、环境安静、清洁,是舒适护理的萌芽阶段,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Kofcaba完成了由实践与理论的过渡,并提出了关于舒适护理的理论概念,他认为舒适护理应该是整体化护理艺术的过程以及追求的结果。同时Jones在生殖技术护理中对整体化护理做了强调,将服务做到有的放矢。在1998年,又由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提出了具体的舒适护理模式,即萧式双C护理模式。他强调了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将患者的舒适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受,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舒适护理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创造性、高效性以及整体性的护理模式,与一般护理相比,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使患者心理健康情况、生理情况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有效缩减患者的 不适程度,但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具有操作性更强的特点。同时也将护理工作领域的广泛性突出,使护理人员的身份既是管理者、研究者、服务者、组织者,又是健康维护者,并且护理的范围也更加的全面和广泛。
舒适护理在护理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了对患者心理、生理、灵魂上的护理,使患者将不愉快的程度最大化的降低,进而达到最愉快的状态,具体如下:尊重患者的,使灵魂处于舒适的状态;和谐家庭、学校、人际以及职业等方面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舒适;再者就是满足和理解患者的安全感、尊重感以及满足感,使他们心理舒适;最后就是营造适宜的温度、光线、音响以及湿度,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心理舒适。Janice指出,舒适的环境是使舒适护理得以有序、顺利开展的关键,以适当的感受刺激来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我国对舒适护理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运用于整体护理的创新思维方法,对深入专业研究和拓展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相关学者调查表明,患者将无痛作为生理舒适的首要目标,护理服务人员的态度则是患者心理舒适的首选,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将护理人员的预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才能够给予患者最为舒适和周到的护理,同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的深入,护理的内容和方向更加的明确,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通过以上的调查显示,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使患者的生理状况得到缓解,同时情感能力、社会功能、身心健康、治疗时间以及精神状况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在社区护理过程中,我们应将舒适护理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玉兰,徐晓,余金珍,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 352 例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实践,2010,19 ( 5B) : 521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