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范文1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等学生比较难理解,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启发学生讨论,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种人们常说的顺口溜来描述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描绘出在山上一片桃花盛开景象,游客纷纷前来观光,到处是拍照留影的盛大场面,而山下则显出花香芳菲尽、春光不再来的景象。通过图片教师分析这一地理现象:随着地势升高,气温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推迟了一个月。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形象地改变了常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播放幻灯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设计课件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2 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做导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时费力,不好理解。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易于学生掌握。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丰富和播放图片便捷的特点,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处理,使其突现出来。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过去只由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抽象地讲解,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很难接受,教师也感到既费力而效果又不好。使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在教学内容呈现时,教师需要把呈现过程与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过程相适应,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张驰有度,教师也应克服把课本搬上屏幕的现象,忽略对学生的关注。
3 运用多媒体地图,弥补传统板图的不足
学地理就要会看地图,地理教材中板图多,板画内容复杂多样,还要会分析比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不同的区域位置上要会比较。如复习初中地理时要把具体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名称落实到地图的相应位置,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运用现代技术,利用多媒体就能充分展示它的优势。如在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由于河流众多,在传统的黑板上画板图就过于复杂、繁琐,而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就能克服这些困难,达到河流闪烁、突出显示。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它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个老师,听同样的课,这种教学在满足了学习基本需要的同时,必然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充分的。新课程提倡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促进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成绩好的学生得不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提高不了的弊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交互作用,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如在“居民与聚落”一章就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多媒体网络的一大优势就是“新”,它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大脑,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容易。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提问 学习效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流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及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内容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基地》这一节时,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重点和难点设问。通过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和鲁尔区相同的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工业有哪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相同地和不同点?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化基地的振兴应采取哪些措施?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答案。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才能回答,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从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虽知识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应素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交通和科技。。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的因素有哪些变化?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区位在空间上扩大。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市场需求量。这样层层设问,能使同学们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三、课堂提问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教师的课堂提问中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利于调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讲高中地理课时,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于北京奥运会天气有哪些区别?为什么?学生对奥运会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根据问题去思考背景和雅典两地的气候及其气候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应用分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法,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教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这样使更多地学生参与到问题中,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提高了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的互问互答中排出了师生之间的代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课堂提问中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的方法,用直观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回答困难的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和影片的内容,直接得到答案。选择的多媒体资料要起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的作用。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地理要素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地理要素,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讲《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季风环流时,我展示了东亚地区的位置图和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对比材料,学生从气压对气流的影响和海陆冬夏气温等几个方面分析,很顺利地回答了。巧设动画,开拓思路,针对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利用多内体把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分解展示。把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学生就能一一突破,一一化解。这样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简明化,使学生的逐步掌握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维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励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乡土地理;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31-02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见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基于生活化地理教学含义
基于生活化地理教学则是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生活背景提取其生活经历,结合实际阐述地理知识,将地理问题生活化,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地理的视野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理论基础: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基础:《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记录和文献考察为辅。问卷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共计16道题。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
锦州市共有5所公立高中,有83位地理教师,总体样本的选择考虑各高中的差异,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各个高中的中抽取15名地理教师,共7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2016年1月至5月期间,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的形式,共发放了75份针对老师的调查问卷份,回收75份,回收率100%为,经筛选,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份回收率为98.6%。对问卷结果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主要应用频次分析与百分制来进行分析处理。调查对象基本包括了各个学校的地理教师,具有代表性,调查是真实、有效、可靠的,基本上能够反映锦州高中生活化地理教学总体现状。调查情况如下
1.教师素质情况。教师素质主要从学历、专业、职称、任教年龄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在学历上,有56.76%的老师为本科,32.43%的老师为硕士;在专业领域上,有63.51%的老师为地理相关专业,而36.49%的老师专业与地理无关;在职称方面,初级教师占13.51。中级教师占67.57%,高级教师占16.22%,其他职称的教师占2.7%;在任教年龄方面,14.86%任教年龄为2年以下,21.62%任教年龄在3―5年,44.59%任教年龄在6―10年,18.92%任教年龄10年以上。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锦州地区的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专业领域、职称、教龄等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2.教师行为情况。针对教师行为情况主要从生活化地理教学态度、生活化地理教学准备、生活化地理教学过程三大方面准备。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态度方面,对地理的新课改了解但不熟悉占74.32%,听过不太了解占5.41%。认为教学中地理生活化不是很重要占47.3%,认为比较重要的占40.54%,非常重要占12.16%。教师们对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的态度非常关心的占44.59%,一般的占52.7%,不关心的占2.7%。在总结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态度方面,经常总结占16.22%,一般占35.14%,偶尔占36.49%,极少或从未占12.16%;在生活化地理教学准备方面,教学中使用的素材常来源于教材的占74.32%,来源教学参考书的占20.27%,来源日常生活仅仅占5.41%。地理课堂中经常更新例子的情况,经常联系且经常更新的占8.11%,经常联系但不更新的占21.62%,偶尔联系且会更新的占63.51%,偶尔联系不更新的占6.76%;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方面,教师导入新课的方式,44.59%复旧课导入,33.78%以教材情景导入,21.62%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有59.46%的引入新课时进行生活化教学,14.86%讲授新课时,6.76%例题讲解,14.86%课外作业。教师们对课外实习活动的态度,10.81%认为很有必要,14.86%认为有必要,74.32%认为没必要。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如下问题:(1)锦州高中地理教师对生活化地理教学不重视;(2)教学案例来源狭隘;(3)教学内容守旧,与生活有所脱节;(4)生活化教学形式单一,不能贯穿始终;(5)少有实践活动,教师不够重视。
3.教学环境情况。老师们对学校能否提供网络机房和与地理相关的图书资料的态度,40.54%的能,但数量较少,59.46%不能。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出:学校方面应完善地理教学环境,开发更多的地理课程资源。
4.教学建议情况。教师们认为阻碍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最终因素围绕在地理课时少、现行高考体制、教师的教学观、领导的办学观、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教学设施六个方面。对于教学生活化教师们认为急需要提高的是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设备、课堂教学能力,应需提高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教育评价制度。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出如下问题:(1)地理课时安排紧张;(2)教学评价机制亟需改进;(3)相关培训讲座应该有所增加
四、相应的对策
1.加强教师生活化教学意识,开展相关培训。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生活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虽有意识去增强课堂的实践性、特色性,但是由于所能参考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稀少、没有接受的相关培训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因此,教育主管部T还需要大开展相关培训的力度,保证培训能够提高教师相关理论知识。另外,学校也应多鼓励地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供本校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之间交流的机会,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有关生活化教学的讲座或报告。
2.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针对课堂案例陈旧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搜集共享资源,如此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而且极大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整理教学资源供本学科教师共享的过程中,也是老师对知识进行内化重组的过程,从而体现出了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就目前而言,学校方面可以尝试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社会方面也应建立地理教育教学资源库,便于资源利用者获取和集成地理信息。
3.合理使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乡土是知识之本、创造之源。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风俗民情、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地理学习的大课堂。乡土地理更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地理概念,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固定生活化教学模式。通过逐步地探索完善达成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实践活动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最终形成完整且系统的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师根据此作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检验教学成果。
五、结语
1.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缺乏对生活化地理教学的重视,对相关理论不熟悉,模糊了解《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或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忽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落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单调,没有充分地开发利用;学校官方支持力度不够,大多数的教师安排课时少,工作压力大。因此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宽松地理课时,并且在生活化教学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政策。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40-42.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范文4
关于美术教学的高效课堂研究,就是围绕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与以往重视技能不同,当代美术教育对于“美”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形、色这些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有新的认识。至于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进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则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低年段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还没有多少积累,思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弱,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较短,在美术课堂上难以自始至终集中精力完整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鉴于低年段学生美术学习的这种特征,笔者近几年开展了分段式教学法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所谓分段式教学法,从教学的呈现上来看,它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教学导入与讲述—学生练习—课堂评价”),而是根据主题内容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将教学流程设计成更多的板块,并针对每一板块设立分目标,在教学中逐个击破,逐层深入,直至完成作品。为便于读者对其操作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现以《谁画的鱼最大》一课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分段教学的段落呈现
《谁画的鱼最大》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17课,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感受鱼文化、鱼的变化美的同时,建立大小对比的概念。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设置了以下几个段落:
第一段有趣的新画法
1.教师设问:你们平时是怎么使用油画棒的呢?怎么拿?怎么画?
2.引导并示范
教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使用油画棒的方法,想不想学?
①教师示范,将油画棒截断,在纸上作画,并提示要注意选择比较明显的颜色。(图1至图2)
②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油画棒的侧面在纸上轻轻地擦,可以横着,可以竖着,也可以圈。我们要用很自由、很放松的方式来画画。这种方式是不是很有趣?请你们也来擦擦看吧。
3.学生练习。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造型方式都是以线为主的,甚至还有的在已知形象或有明确意图的前提下,先用铅笔造型,再用勾线笔勾画一遍。这样的造型在常人看来会是严谨工整的,但对于美术表现来说则少了太多的稚趣和生动。擦画的表现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特别是在老师强调了擦画时,方向既可以上下、左右,还可以圈着画以后,这样的表现是在无意识、无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似乎找到了随意涂鸦的感觉,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这样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着色方法,激励他们大胆表现,丰富他们对美术创作的认识,也容易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来。
第二段 把它变成鱼
1.教师将擦出的形状变成鱼。(图3、图4)
问: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
2.提问交流:老师添画了什么,才把它变成一条鱼的呢?
小结:把握住鱼的基本特征,就能把任何形状变成鱼了。
3.欣赏学生作业,分析怎样添画。
①看看这几位同学擦出的形状,如果想要把它们变成鱼,鱼的嘴巴可以画在哪里,把尾巴画在哪里呢?
②请用擦画的方法将自己刚才画的变成一条鱼。
4.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将自己擦出的形状变成一条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发现,只要抓住鱼的基本特征去添画,即使原本的形状不像鱼,也可以将它变成一条鱼。通过这种“无意变有意”的添画表现,增加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和学生的成就感,在许多低年段课程中都可以运用,如《漂亮的房子》《圆的世界》等。这种方式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并运用基本原理创作新的形象。
第三段谁画的鱼最大
1.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请学生讨论: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板书课题)
2.师生共同探讨:怎样画一条大鱼?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的鱼画大?
①用擦画的方法将鱼的身体画大。
②添加其他比较大的事物,如潜水艇、潜水员、鲨鱼等,通过大小的对比,使鱼看上去似乎很大。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情况进行添画,使自己画的鱼显得很大。
【设计意图】比较和讲解大与小的相对对比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把鱼画大的基本方法。
第四段 谁画的鱼最美
1.欣赏自然界中的鱼
PPT展示自然界中各种鱼的图片,重点感受鱼的颜色和花纹。
2.教师示范运用色彩叠加的方法添画鱼身上的花纹(图5、图6),边示范边提醒学生:在添画时应当注意色彩的对比,适当地加大上色的力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感受自然界中鱼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找出看到的花纹和色彩,设想要画的鱼的纹饰。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将鱼形、大小和纹饰一并讲完后再开始画,这样学生关注的东西多了,思考的效能反而会降低;其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只关注纹饰就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成果。
第五段 说说我们的鱼
1.教师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互相赏析和评价:
①哪条鱼最大?
②哪条鱼的颜色最漂亮?
③哪条鱼的姿态最美?
2.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农民画《戏鱼》,分析大小的对比、色彩与花纹的表现方式,思考并讨论以下2个问题:
①画家是如何让鱼看上去显得很大的?
②鱼身上的花纹除了用点、线、面来装饰,还可以添画什么?
3.教师总结、拓展本课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擦画的方法来画画,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画更多形态各异的鱼或其他的物品,看看效果和以前画的画是不是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总结与拓展,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审美状态,激发个性思维以及课程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作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无意中的表现能赋予形象新的特征,如最大的鱼、最可爱的鱼、最凶猛的鱼、花纹最漂亮的鱼、形状最奇特的鱼等,以此来强调学生在创作中应关注内涵意义的主观表达。
二、分段教学法在第一学段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细化段落让美术活动更丰富
当图画课变成美术课时,我们就知道了,美术这门学科,绝不是教学生画一幅画、创作—件作品那么简单;这个学科承载着更多的成人教育的因素,诸如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有意识地把美术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细化,让观察和思考、体验和感受、想象和表达、表现和创新成为作业或创作的一个部分,在边体验、边思考、边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一件有想法的美术作品,这样就能让每个活动段落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活动的实施。
2.多一些“从无意到有意”,让表达轻松起来
第一学段的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中,特别强调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等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运用各种表现媒材,不断地变换表现方式,通过媒材和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美术活动。通过看似简单的涂抹、撕裁,在丰富多样的造型表现活动中随意创造形象,并借助观察和归纳找到事物的基本元素;通过添加来创造出新形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放松的表达过程和美术学习的成就感,也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表现活动在常规的“三段式”教学中是较难实现的。
3.让观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
但丁说过:“一个人常常由这个思想引出那个思想,而远离了他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第二个思想往往会削弱第—个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这样的做法固然是好的,但在这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恐怕大多数都是做不到的,而且有些会偏离我们想要的答案。再加上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想象的空间也还是有限的。所以针对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观察了大自然中的鱼,归纳总结鱼身上的图案以后,再来想象各种点线的组合,这样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也让思考过程本身变得真实可见。
4.凸显学生作品的个性化表现
个性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没有唯一.“答案”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作品呈现差异性、凸显个性是教师们一直以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分段教学的每一个段落中,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并给予多元的选择与变化。起点不一样,路线不一样,运用的元素也有可能不同,到最后一定会呈现多种多样的结果。就像英文单词一样,基础的字母就只有26个,可组合出来的单词却不计其数。
小学低年段分段教学法的研究,是以美术创作为主线展开的包括无意表现、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分析归纳、赋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玩乐、交流、表达、思考的过程中边做边思考、边做边调整,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作品的过程。对于认知能力较低、造型能力不够好、思维品质和观察习惯还未形成的低年段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范文5
一、减去导入环节中不必要的教学步骤
导入好比是提琴家上弦和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教师的导入如果能导在学生的心坎上或教材的要害处,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拖泥带水,又未揭示教材的本质问题,就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不能快速开启他们的心扉,就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新课导入为例,我们先来看W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安排的几个步骤:
1.多媒体呈现1998年长江洪涝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
2.请同学说说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
这一环节共耗时15分钟,很显然,导入部分存在拖沓冗长、穿靴戴帽的问题。一节课才45分钟,单在导入环节就用这么多时间,是没有必要且很不合理的。可以说,精彩的导入一般都是简洁、干净的,而拖泥带水往往是导致一堂课失败的重要因素。W老师设计前两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导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很明显,这两者内容重复,而且多个视频很耗时。
再来看看J老师对这一节课的导入:
1.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图片。
2.请学生说说那个灾害更严重,判断依据是什么?
这样的导入共用了5分钟的时间,简单明了,既让学生感知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多样,也让其感知自然灾害危害很严重,往往会造成人员的大量死亡,从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二、减去授课过程中不必要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一些“赘余”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减去或一笔带过。在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对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危害等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J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基本省略了这一内容,而W老师在讲这个内容时却颇为详细。
这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是“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因此,在讲解这节内容时J老师选取了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洪涝,以本地区的一条河流――曹娥江为例,重点分析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分类、危害等内容,花了四五分钟,简单地交代过了,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上,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而W老师却把这一内容作为重点知识一一详细讲解,结果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就出现了问题,并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内容,这样的处理极大地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删减教材内容得有一定的依据,既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还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等。课标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但课本有的应尽量减去,如,“自然灾害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这些知识应该是编者为了内容的完整性而加上去的,上课时可以不讲,也可以让学生简单阅读就行。还有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或者在初中时已经掌握了的,再说也并非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也可以减去。在减去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后,就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了。
三、减去补充知识中不必要的链接与拓展
地理本来就是丰富多彩,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呈现的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力极强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如,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中,就增加了《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四则阅读材料。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引用阅读材料来丰富教学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有些教师在引用材料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动辄就链接材料,一节课下来使学生疲惫不堪的。有链接长篇大论,导致材料与问题不在同一幻灯片上,因操作不便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同一问题链接多则材料,名之曰加强巩固,实则浪费时间的。不知从何下手的。我们从以上这些链接导致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这部分内容应减去或作适当修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链接的材料必须精心选择,要有可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控制总量,不能因为链接太多而冲淡教学重点,喧宾夺主。在这方面,J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大胆取舍,减去了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因此,链接就比较合理。如,他在讲“洪涝灾害危害”这一内容时,选取了身边河流――曹娥江,内容如下:
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
材料二:曹娥江为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流域面积6046平方公里,涉及绍兴、杭州、金华、台州、宁波等5个市。上游四大支流:澄潭、新昌、长乐、黄泽,先后在嵊县城关附近会合。曹娥江干流(自嵊县东桥始),旧时按流经县域分段命名,嵊县段称剡;上虞段(含姚江)在今百官龙山以上称舜江,上虞龙山以下到三江口,俗称前海,其北,俗称后海,即今杭州湾。东汉江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苏,尸不得见,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从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让学生认识曹娥江流向,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干支流情况。而材料二则具体介绍其流域特征。然后通过这两则材料分析其产生的自然灾害及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另外,教学中适时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又能推进教学的顺利进程。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材料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地理课成为故事会。在这次同课异构中,金老师简单补充了泥石流爆发,在山区的你我应该如何逃生这样情景,增强了学生的防灾意识。黄老师在讲解中国洪涝灾害时,对1998年长江的洪涝灾害,淮河洪涝灾害情况做了大量描述,她想通过这些补充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很严重,但其实这块内容在这里中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只要简单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篇幅的拓展。这一现象很多教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都时有发生,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滔滔不绝地“一泻千里”,其结果往往是“离题万里”。
四、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
这里的知识呈现主要指的是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由于受时间与能力的限制,传统“一支粉笔加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黑板上手写大量的文字,所以不重要的知识一般也不会在黑板上呈现。但自从有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课件都是在备课时制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因此,很多教师喜欢把一些知识的注解、拓展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幻灯片上。而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时间所限,一些教师还没等学生看清楚幻灯片中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般地一晃而过,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有些教师恰好相反,他们会详细讲述呈现的所有内容,结果往往是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前面提到的“洪涝的概念、特点”“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W老师都一一地呈现在幻灯片上实在有点画蛇添足,极大地影响了一节课的质量,的确有删减的必要。
我们再来看一下J老师对这一内容在幻灯片上的知识呈现:
1.自然灾害概念。
2.自然灾害危害。
3.洪涝灾害。
(1)原因。
(2)措施。
高考答案要求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尽可能地用地理学科语言回答。但这些能力的具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自己平时的训练积累外,也有教师的引导影响。J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就自然灾害的概况以两个大标题呈现,灾害的原因最终概括为以上几点,简洁明了、要点清晰,符合高考答案要求,久而久之,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些教师则喜欢把要讲的重要知识点、课堂设问的答案完整地显示出来,这样既不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们要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也就是说课件也需要简而精。
地理学科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中职 中国经济地理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09-02
在初中阶段,地理并非主要科目,很多中学不重视,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地理课的重要性。笔者对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商贸专业学生的地理知识摸底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了解。由此可见,与其他中职课程相比,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无疑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采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使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样,不仅可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中国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一、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是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学会共同生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将“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应该源于生活,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因素,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符合目前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也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生活化教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的优势
中国经济地理是中职财经类和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国各地区经济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实用性的人文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有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贸易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这些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生活化是中国经济地理这一学科的巨大优势。
(三)生活化教学迎合中职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入学门槛较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仅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自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但他们在学习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动手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爱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建立他们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乐学并且学有所得。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任课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采用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让经济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国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中职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设计适合学生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实际的案例,进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地处玉林的中职学校在学习经济地理的课本内容之前增加玉林概况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玉林各个县市的位置、有什么传奇故事、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大企业等,并配上当地的旅游景点、特色小吃的图片和视频。学习内容贴近本地生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亲切感,就会觉得中国经济地理知识有实用价值,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2.挑选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经验较近的材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教师不仅要多体验生活,更要善于抓住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中国经济地理事物及现象,加工设计成生活化的教学例子。例如,在讲影响经济布局的人口条件时,展现学生平时办事经常排长队、春运搭火车拥挤等图片和视频,学生平时有过这种体验,所以感触很深。
3.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经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该经常收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事件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1.剖析新闻热点,展开教学。在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中每次课安排10分钟进行新闻事件演讲,或者播放新闻事件,让学生从经济地理知识的角度进行点评,既关心社会时事,又提高分析能力,复习和巩固了地理知识。
2.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经济地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旅游资源的介绍,如地貌、水景、动植物、气象气候、园林、建筑等。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仅凭教师一张嘴不可能像用视频播放的形式那样具体、深刻。例如,播放东北地区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奇特的火山岩熔地貌、独特的民族风情、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当地的特色小吃,等等,学生对视频展示的这些内容惊叹不已,特别是对于没有见过冰雪的南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产生实地考察的想法,想亲自去看一看这些旅游资源。
3.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新知。优秀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某部分内容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生活现象可作很贴切的案例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经济评价时,播放有关工业、农业、生活中用水被污染的画面,让学生讨论水的用途和自己家用水的情况,想象如果没有水,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学生自然会想到水在生活中重要性,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4.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毕业后要开一家奶茶店,是否可行?如可行,又如何选择店址?通过讨论,学生会有比较统一的答案。从思考题中,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影响某一经济活动布局的一些因素,如资源、资金、消费人群(数量、年龄构成等)、技术、店址、交通,等等。事实上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对象,要考虑的因素侧重点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选择。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堂上的教学大多是感性的认识,要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应将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地理知识。一是布置富有地理知识的教室,如在教室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布置经济地理知识板报等,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浏览。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职教育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这促使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商贸专业及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三、对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第一,师生关系要和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
第二,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师既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发展化、开放化、地方化或者身边化,适时地选用与教学有关、学生熟悉或想要了解的时事材料。
第三,教学方式要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生活的多彩,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经济地理的关注度。
第四,教学时空要拓展。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4个课时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春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把中国经济地理课置于社会生活中。
综上所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通过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淑敏.中职《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2]高茂良.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8)
[3]余红銮.浅谈中职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