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

出走是指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而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是对住院持抗拒心理的外在表现,轻者可延误治疗,重者可因精神症状影响而出现伤人、伤己行为,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2011年期间共发生住院精神病人出走事件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新入院出走的4例,康复期出走的6例。

2 出走行为的原因分析[1]

2.1自知缺乏。部分精神病人否认自己生病,无须治疗,被强制住院后选择出走来躲避就医。

2.2 精神症状支配。部分精神病人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而出现出走行为。如:躁狂症病人可能由于情绪的高涨和思维的敏捷突然做出决定要实行一个宏伟的计划,常因来不及或怕受阻挡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抑郁症病人可因要采取自杀行动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命令性幻听“命令患者某时到某地做某事”或幻觉“看见亲人车祸惨死”等患者急于离开医院。

2.3环境因素

2.3.1 住院环境狭小,噪杂,活动空间小,病房拥挤,卫生差,户外活动少。

2.3.2住院病人处于封闭式管理,感到生活单调,受拘束和限制。

2.3.3 部分病人对住院和治疗存在着恐惧心理,如害怕被约束,对电抽搐治疗有误解等。

2.3.4 新入院患者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周围人群不熟悉,亲人没留下陪住,而出现恐惧不安全心理。

2.3.5 工作人员态度生硬,对病人不耐心等会使病人产生不满情绪。

2.4 社会家庭因素。家人或单位对患者缺乏关心,长期未到医院探望患者。患者因思念家人,挂念工作,增加出走率。

2.5 药物副作用。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而出现以椎体外系副反应为主的药物副作用,使患者不能忍受较为严重的躯体不适而出走。

3 护理措施[2]

3.1 出走的预防

3.1.1 做好病区安全管理工作。随时巡视检查门窗关锁情况,门窗损坏的要及时修理,活动区院坝四周情况。 加强鈅匙的管理,鈅匙要随身携带不要到处乱发不能给病人拿到。及早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1.2 增进沟通。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触、关心病人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与安慰,并尽量满足。对有出走想法的病人应及时了解病因,给予解释和安慰,力求消除病人的出走念头。

3.1.3 加强监护:通过观察,对有出走企图的病人,必须重点监护,严密观察其病情动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实施安全措施。如:将病人置于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避免病人在门动,应谨防病人趁工作人员进出时伺机出走。安排住监护室午休或夜眠时每15分钟或不定时的加强巡视病房。外出活动、检查时必须有专门护士负责,加强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加强护送力量或急性期暂缓检查及外出活动,防止病人趁机出走。

3.1.4 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病人家属或单位的联系鼓励他们来医院探视病人,减少病人被遗弃感和社会隔离感。

3.1.5丰富住院生活。经常可展室内工娱疗活动,充实病人的住院生活,使其安心住院,而且还能促进其精神活动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3.1.6优化住院环境。保持空气洁净,病房整洁、干燥,物品放置统一,周围无噪音,工作人员仪表整洁、态度温和、主动接患者对病人和蔼可亲,耐心细致,业务技术娴熟。

3.1.7健康教育。做好入院宣教,新入患者应做好入院指导,介绍住院环境,介绍护士长、责任护士、病友、作息时间等;对患者实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指导病人和家属有关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认识疾病复发的危害、认识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防止疾病恶化的重要性;了解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特殊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病人能正确了解自己的疾病,明确住院的重要性,安心住院;指导家属配合支持治疗的技巧。

3.1.8心理护理。(1)尊重、关心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给予援助和关爱。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病人缓解内心的压力。(2)给予表达情感的机会。经常与病人谈心,让病人有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合理的交流不仅能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与满足,且通过信息的传递可强化病人思维活动,减少思维的退化。(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以平等的态度关心、鼓励病人,决不能对病人讥笑、讽刺、歧视,否则会使病人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增高出走率。(4)学会一些应对应激的技巧。教会病人自我解脱及处理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教会一些应对技巧如:倾述、升华、自我安慰等;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

3.1.8.5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与病友和睦相处增进感情减少孤独感。

3.2出走发生后的处理。发现病人出走后,立即逐级上报医院领导,并与家属联系,分析与判断病人出走的时间、方式、去向、组织人员寻找。找到后要做好病人的医疗和护理,防止再次出现出走。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行为;防范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36-02

精神科患者发生的暴力行为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对他人的身体直接伤害或破坏其他物体的不良性质的攻击行为[1]。它不仅对患者的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送我危害,而且对他人和环境带来无形中的危害。针对精神科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实施预防和防范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笔者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统一整体的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出相关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调查对象针对我科收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2595例进行分析,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有200例,发生暴力事件共343例次。其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疾病类型:心境障碍33例,精神分裂症107例,癔病18例,酒依赖戒酒22例,精神发育迟滞5例,其他15例;总年龄分布在15-52岁,平均年龄28.65±8.5岁。病程在2个月至15年,平均病程为5.12±5.93年。

1.2方法根据此组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为研究主要题材,对所有的暴力攻击性的行为相关护理记录整体的分析回顾并实施调查。2结果

2.1暴力行为的发生率针对我院收治住院2595例精神病患者,男1617例,女978例,发生暴力行为200例,占7.7%;共发生343例次暴力攻击行为。

2.2时间特点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200例患者出现了343例次攻击行为,所发生时间分布为:白天111例次,占32.3%;前半夜发生175例次,占51.02%;后半夜发生57例次,占16.6%,可见暴力行为多发生在前夜较多。

2.3暴力对象医护工作人员是精神科患者的主要暴力对象,其次是住院的其他患者、家属。对于环境病房内的设施照成破坏,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自身残伤。有时会涉及好几个人为攻击对象。

2.4导致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患者拒绝住院治疗的占主要地位共有89例次,占25.94%;幻觉妄想支配68例次,占19.83%;拒绝护理及治疗的96例次,占27.99%;行为障碍13例次,占3.79%;出现性情易激惹的71例次,占20.69%。

2.5暴力形式精神科患者徒手暴力的278例次,占81.05%,主要手段有抓伤、拳击伤;牙咬伤15,例次占4.37%;自伤12例次,占3.49%;或者随手抓及可接触的物品造成伤人毁物的38例次,占11.08%。

2.6暴力行为发生和患者入院时间的关联患者入院后的7天所发生的暴力行的次数共有191例次,占55.67%;7-15天内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114例次,占33.23%;15天后发生暴力行为的次数共52例次,占15.16%。可见在入院后的7-15天内较常发生暴力行为事件。3暴力发生的常见原因

3.1精神病患者一般是由家人在强行压制下带来医院进行治疗,患者自身易激怒加之当工作人员对其实施严格的管理,极易出现对工作人员产生拳打脚踢的现象,甚至在没他人的有防备下,拿起办公室内的其他物品就对他人进行暴力性质的攻击[2]。

3.2精神病患者病情平稳后觉得自己住院时间太长,住院的日子枯燥乏味。心情产生急躁,希望早期出院。出院的想法受到医生及家属的拒绝,自此将怨气转移到护理工作人员或其他室内病友的身上,因此发生暴力的行为;长期治疗会使部分患者出现消极的心理,因此导致自残自伤的暴力行为。

3.3精神病患者的病区活动范围较小、环境内较为嘈杂,导致患者心情烦躁,这也是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4相关护理防范措施

4.1改善病房的整体布局对于精神病病房要加强病房内的安全管理措施,病房内加大空间,床位数和床间距应保持合理的比例,禁止发生患者过分拥挤的现象。保持室内环境整洁,简单、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声音对患者产生刺激,病房内的布置要采取安全且简洁为主,减少易拿起的物品摆设数目。危险物品要严格管理,定期对危险品的检查及收缴,尤其是对新入院患者以及外出活动的患者要进行严格全身的检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以免使暴力行为基础。

4.2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一般是急性期疗效差的患者中,所发生的次数并与精神症状的严重性成正比[3]。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制止患者冲动伤人的危险因素因,如对年轻男性患者的精神分裂症刚入院时要加强病情监护。对于先兆暴力行为的症状要采取措施,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因素刺激,最有利的将暴力行为症状消失在萌芽状态。

4.3加强精神病患者高发期暴力行为的护理基础对于暴力行为事件的高发时间内,可适当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团结性工作性质,并采取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

4.4加强工作人员的应激能力采取特殊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正确的方式对神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接触,并掌握其中的技巧以便提高护患关系。针对暴力行为事件时护士应沉着冷静的态度,及时控制暴力场面以及立刻寻求帮助,机智有效的制止暴力事件,使暴力的患者隔离,最终将暴力损伤降至到最低的程度。

4.5提高服药的质量提高有效的服药率是控制患者病情以及预防和治疗暴力行为的最主要措施和正确的防范手段,对暴力攻击事件的先兆及时有效的预防,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因此加强患者的服药质量,防止出现吐药、藏药的不正当现象[4]。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是减少暴力事件的根本防范措施。5讨论

对于精神科的患者不论男女,均会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行为,掌握患者的暴力事件的前期性质,预防和制止暴力事件的发生,同时学会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她伤现象。对于精神病的患者的护理要加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能顺利接受治疗,因此精神科的护士对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朱琴芳,金冰冰.精神科低年资护士遭受暴力及防攻击学习现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18(4):32.

[2]庞秀丽.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及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2,16(3):710.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儿童;感染;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护理措施

儿童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physical infectious in childhood)是指儿童期由病毒、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1]。为探讨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作者对我院收治的儿童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感染性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年龄≤14 a;(3)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4)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共入组26例。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3 a~14 a,其中3 a~6 a8例,7 a~9 a9例,10 a~14 a9例。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炎2例,急性胃肠炎3例,病毒性脑炎3例,病素性心肌炎3例,败血症2例,泌尿系感染1例,关节炎1例。上述病例均有体征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而明确诊断。脑电图检查:20例(76?9%)提示轻度弥漫性异常者,3例(11?5%)中度弥漫性异常。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在正常范围。

2?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极不一致,除原发疾病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外,躯体感染时常有发热、多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肠蠕动麻木,活动不灵活,言语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等。精神症状常有头昏、精神不振、昏睡、头痛、情绪不稳,入睡困难,易激惹等;患儿常出现紧张恐惧、阵发尖叫、环境定向障碍、兴奋躁动。个别患儿在感染疾病较重时明显,随感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缓解。临床检验和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2?3 愈后

26例经病因治疗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发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3 护理措施[1]

3?1 环境管理

此类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兴奋躁动现象等,故应将其安置于恬静的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卫生整洁。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以免发生意外。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真执行医嘱,尽快控制相关感染,按要求服药、注射、输液、退热、解惊等。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注意神志、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变化。温湿度适宜,适当,便于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抢救治疗设备和物品完好,必要时及时准确有效的应用。

3?3 加强饮食护理

由于感染引起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须补充营养和水分,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有充分水份。对少数拒食患儿,要耐心喂饭,避免呛入气管,必要时鼻饲或输液。

3?4 掌握接触技巧[2]

工作态度要温和、认真、严谨,一视同仁;仪表形象要自然轻松,言语要亲切、温馨,动作举止要轻柔大方;服务态度和蔼、耐心、礼貌、热情、周到、细致、亲切。避免恐吓、训斥,不用言语刺激,也不能与患儿争执。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导,不用批评和强制的方法。

3?5 对兴奋躁动、精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积极控制兴奋症状,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狂躁、谵妄患儿,注意避免自伤和损伤他人及物品。避免坠床或摔伤。料理好个人卫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后清洗、消毒、必要时活动、按摩,保持清洁[3,4],防止湿疹和褥疮。

3?6 加强心理护理,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是耐受力低,反应性强。有不适或疼痛时易急躁,哭闹不安,烦闷或恐惧。要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护理,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儿熟悉和适应医院病室的环境,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了解患儿的习惯、特点、喜好的玩具和饮食。适度的靠近和接触患儿,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时进行,应重点在恢复期,寂寞和不适应时进行。要保持与患儿父母的密切联系,做患儿亲属与患儿之间的桥梁,去除患儿的不安和恐惧心理。也可以应用玩具和视听用具,使患儿视线转移,解除精神障碍,促进饮食和疾病的康复[4]。

【参考文献】

[1]孙素珍,刘福喜,孙玉玺,等?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205~206

[2]冯广顺,汤春明?护理人员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4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护理纠纷;知情同意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公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和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医疗护理纠纷成为投诉的热点之一,这对医疗的管理和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的对象是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其护理行为涉及的法律问题广泛而特殊,在为患者提供护理过程中,既要依法充分尊重患者权利,保障患者安全,又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自身安全[1]。为此,本文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能有所裨益。

1精神卫生法中与精神科护理相关的精神病患者的权利

1.1知情同意权 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病患者拥有知情权。精神卫生法第35条规定:实施精神障碍治疗措施,应当取得患者的同意,某些特殊治疗还规定了要书面同意。第33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精神障碍患者享有的权利,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这一知情权的规定,给我们精神科卫生宣教工作增添了新的课题、增加了新的难度。精神卫生法第43条规定:患者及其监护人可以查阅病历资料。这是对病历的保管和归档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执行的是根据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的患者可以复印出院病历的相关部分,而现在可能患者和家属有权查阅住院病历。在制定执行新的医嘱、新的治疗措施的护理工作常规时,都必须考虑到卫生宣教和常规手续的存在,以免护理人员疏忽以致违法。

1.2保密权 精神卫生法第42条规定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这一规定除了要求我们在接待探视来访制度中有相关的规定外,同时还要求我们精神科护理人员在个人的社会交往当中引起注意。在既往仅仅属于违反医德或社会道德,而现在则属于违法。

1.3自 精神卫生法第25条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但精神卫生法又有规定: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应当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负有监护职责的近亲属不同意实施住院治疗或者精神障碍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措施执行。这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对患者实施强制性的医疗措施。

2医护人员的权利

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权,精神病的治疗护理常规都有规定:对某些拒绝治疗护理的精神病患者,可以实行强制治疗或保护性约束。这就是医护人员可行使的权利。但干预的原则:①有利于患者,②不伤害患者,③有利于治疗或康复。

2.1封闭式管理权 封闭式就是限制一些发作期精神病患者的活动自由,隔离生活。这与精神卫生法第五条之规定: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并无严重矛盾。这里关键是是否"非法"。

2.2约束保护权 精神卫生法第36条规定: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守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监护人。目前在一些正规的精神病院已基本实行的是保护精神病患者要按医嘱执行,但在实施后告知监护人却少见实施。本条其后同时规定:禁止利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这是严格界定约束保护权,不可滥用。

2.3强制性治疗及护理权 精神科执业护士必须保障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患者拒绝治疗的可强制实行治疗对拒药藏药拒食的拒食障碍患者的强制治疗措施,或可待以后卫生部制定规范时再定。

2.4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人身权 精神科护士的干预权同时也能部分地保护自身的安全,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遭受伤害的危险。精神卫生法也进一步规定:第62条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全社会应当尊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这里增加的是"人格尊严"。

3精神科护理面临的法律问题

针对精神卫生法的即将实施,以及目前的精神科护理现状,可能面临一些潜在性的法律问题或法律问题。

3.1侵权行为 侵犯患者的自由权、隐私权、受尊重权、知情权。

3.2工作失职,导致渎职罪 精神科护理人员若由于不尊重精神障碍患者,认为反正是精神病患者而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或在治疗过程中心不在焉,给患者造成痛苦或残疾的过失,均构成渎职罪。

3.3护理文书的记录 体温单的准确性;护理记录及时、准确、无漏记、错记、补记等现象。

4对策

4.1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依法施护 医护人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知识教育,特别要学习精神卫生法,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地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必须明确依法施护是护士工作之本,否则就会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被"法"击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丧失主动权[2]。

4.2重视自身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技术素质培养,提高护理质量 单位应定期为护理人员举办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讲座,请心理学专家讲护患心理为主题的讲座,让护理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转变服务理念,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调整好护患关系[3]。护士娴熟、高超的技术,必定会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从心理上找到了可以托付和信赖的对象。即使治疗护理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枝节问题,但他们信任医务人员,也会耐心地听医务人员的解释,从而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严守职业道德,做到作风正派,注意保护性语言,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尊严。避免加重患者猜疑,恐惧或精神伤害。当出现差错事故时,应及时认真讨论,找出不足,吸取教训,保证患者的安全。

4.3严格执行病区安全与查对制度,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精神科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检查,遵循各项行为准则,杜绝和判断差错事故。在各项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注意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合法权力,即使发生了纠纷,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有理有节。

4.4认真执行护理文件书写的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文件的书写、保管,要求认真细致、准确及时、真实完整、翔实可靠。注意用医学术语,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避免应用含糊不清的词。

4.5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护理行为 医务人员必须施行的保护性约束措施,患者不服从治疗时要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注射、服药等,都应耐心解释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的特殊性,陈述利害关系。对患者的病态言行护士应理解同情。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某些过激的语言及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解说。在观念和行动上以患者为中心,自觉提供服务,以实际行动赢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避免或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4.6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医院门诊、病区均应设有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栏,让社会或患者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知识,对精神科工作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而且现在还要根据精神卫生法,增加精神病患者享有的权利的宣传。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定期举办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护理、预防措施、护患双方的责、权、利等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以便在为患者治疗护理时得到其理解及配合[4]。作为精神科的护理管理者,还要从法律角度审视日常工作,如医患协议、住院须知、假出院须知等并落实到各个相应环节中。

总之,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精神病患者社会地位低下,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而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此尚未加以重视,以致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潜伏了较多的法律问题。随着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有关各项卫生立法逐步健全,广大精神科护士应更好地学法、知法、守法,为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受到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霞.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79-180.

[2]叶雪花,吴满花.精神患者的入院风险评估及护理对策[C].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223-226.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 职业风险 防护措施

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现状

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职业危险调查表》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对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31名,护士33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73名,19名中专生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遭受 未遭受

是否受过不同原因的伤害 98.0% 2.0%

是否曾遭受过暴力袭击 67.7% 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属唾骂 96.8% 3.2%

是否经历突发危险事件 15.0% 85.0%

是否经受护患纠纷 0.2% 99.8%

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见表2):8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剌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刺伤后应采取的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

表2 职业防护调查结果

类别 正确处理 不正确处理

能否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 80.4% 19.6%

是否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 62.8% 37.2%

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 54.7% 45.3%

传染疾病的机会 37.5% 62.5%

2 影响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与普通病人一样,可能携带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同样也会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会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调查显示护士有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这种防护意识的薄弱会增加他们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护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普通护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症状如兴奋、烦躁等会表现莫名大声叫喊或大声叫骂,约束在床患者的叫骂声及用脚踢床板的击打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嘈杂。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引起人们最重要的反应是厌烦,因为噪声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长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3潜在的人身损害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击的伤害,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突发冲动攻击: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会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不安心住院,想离开医院;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有时为达目的,在值班人员少时突然攻击护士,甚至几个患者联合采取行动。护士在制止患者冲动行为时未注意自身防护或患者过度反抗;或几个人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配合不好,护士在督促患者服药时,均会受到患者的人身伤害。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中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10倍,陆爱益等调查发现[1],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总发生率28.9%。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给医护人员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调查,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击时有发生,约为67.7%。

除此之外,这种威胁还常常来自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后,“家属”对医护人员地进行人身攻击,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大威胁。

2.4心理性危害

2.4.1 精神和体力的疲溃

精神科科护士与其他专科的护士一样,需要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且,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对工作产生疲溃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精神科护士还要承受意外伤害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蔡壮等研究表明,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4.2 消极悲观的心理

精神病医院内部重医轻护,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护士的心理不平衡,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高强度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工作疲溃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2.5 护患、医务过失纠纷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多。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时应对病人进行约束的强势措施,常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起护理投诉,进而导致医疗纠纷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较容易发生意外,而病人家属常常将这些意外的发生归咎于医护人员。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这些医疗纠纷常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6社会性危害

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对精神卫生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疗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3 职业防护措施

3.1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加强管理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多种形式医院感染和专科职业风险知识培训,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现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3.2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对严重兴奋吵闹的患者应及时地隔离,住易观察的小病室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

3.3 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重视行为干预

3.3.1 提高防护技能。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适当的应对措施,主动与患者沟通,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与同事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既保护患者,又不伤害到自己。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精神卫生知识。

3.3.2 对入院时不同症状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应重点观察,加强安全检查,必要时隔离病房观察,尽快调整药物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精神刺激,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而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安全隐患措施应建议有专人陪护,防止其自杀、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对极度兴奋躁动,发生伤人、自伤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但约束时要严格执行约束带使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3.3.3 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攻击行为的关键[3]。30%的病人是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发生攻击行为[4],护士应及时给医生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正确调整药物,尽快控制病情。

3.3.4 重视行为干预。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疗活动,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整理卫生等,既能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其注意力,消耗旺盛的精力,从而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3.5 病人家属危害因素的防护:定期做好健康宣教。家属因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病人的某些治疗、护理往往不能理解。利用讲座、工休座谈的形式给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4 科学安排工作,改善护士工作环境

3.4.1 科学安排工作。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适当调整责任护士的人数,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安排夜班和休息要合理,在上完夜班后应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促进其体力和精神的恢复。学会自我调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健康的心身和平静的情绪。

3.4.2 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心维护护士身心健康。医院尽量为护士提供空气清新、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根据本科室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结合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节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时注重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鼓励护士参加积极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牛活,调节自己的身心。

3.4.3 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护士外出进修机会较少,应尽量向院领导争取学习机会。

3.5 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增强法律观念

3.5.1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经常分析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5.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经常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6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尊重护士;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不仅要与其他专科护士一样面对工作强度的压力和职业暴露的威胁,还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生物、物理、意外伤害和社会性的危害,需要护理工作者及其管理者通过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及时发现及处理病人的暴力倾向,同时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提高大众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护士在平时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工自律、谨慎,才能降低职业性危害对自己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陆爱益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j].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7期.

[2]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3]张月香,刘桂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112.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6

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导致在院期间的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其他患者高很多,并且常常伴随着高危险性,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自杀,自伤,伤人,噎食,破坏公物,纵火等意外[1]。这些护理安全事件对医院造成了经济损失,同时对患者的影响很大,会影响诊治活动的进行。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病患者在院期间采取的意外事件防止措施以及护理管理措施,取得不错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的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18~73g,平均年龄(47±5.8)g。所有病患中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障碍等。

1.2方法

统计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病患者在院期间发生的意外事件以及采取的意外事件防止措施以及护理管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00例精神病患者均实行了护理管理,期间共发生意外事件20例,其中跌倒2例,坠床5例,噎食1例,割腕1例,自缢2例,破坏公物3例,伤人6例。( =6.33,p

3讨论

由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情感,意志障碍等原因,而且患者受幻觉,妄想等因素影响,往往会做出不同常人的高危险行为。且常常由于医务人员的疏忽,导致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导致精神病人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多种,现归纳如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的因素: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的评估不足,专业素质欠佳,缺乏妥当的处理。也由于护理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不足,不能与患者很好的沟通。②设施和设备的因素:一些设施和设备没有足够的强度,或者质量不过关。③患者自身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