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
出走是指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而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是对住院持抗拒心理的外在表现,轻者可延误治疗,重者可因精神症状影响而出现伤人、伤己行为,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2011年期间共发生住院精神病人出走事件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新入院出走的4例,康复期出走的6例。
2 出走行为的原因分析[1]
2.1自知缺乏。部分精神病人否认自己生病,无须治疗,被强制住院后选择出走来躲避就医。
2.2 精神症状支配。部分精神病人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而出现出走行为。如:躁狂症病人可能由于情绪的高涨和思维的敏捷突然做出决定要实行一个宏伟的计划,常因来不及或怕受阻挡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抑郁症病人可因要采取自杀行动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命令性幻听“命令患者某时到某地做某事”或幻觉“看见亲人车祸惨死”等患者急于离开医院。
2.3环境因素
2.3.1 住院环境狭小,噪杂,活动空间小,病房拥挤,卫生差,户外活动少。
2.3.2住院病人处于封闭式管理,感到生活单调,受拘束和限制。
2.3.3 部分病人对住院和治疗存在着恐惧心理,如害怕被约束,对电抽搐治疗有误解等。
2.3.4 新入院患者对医院环境陌生,对周围人群不熟悉,亲人没留下陪住,而出现恐惧不安全心理。
2.3.5 工作人员态度生硬,对病人不耐心等会使病人产生不满情绪。
2.4 社会家庭因素。家人或单位对患者缺乏关心,长期未到医院探望患者。患者因思念家人,挂念工作,增加出走率。
2.5 药物副作用。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而出现以椎体外系副反应为主的药物副作用,使患者不能忍受较为严重的躯体不适而出走。
3.1 出走的预防
3.1.1 做好病区安全管理工作。随时巡视检查门窗关锁情况,门窗损坏的要及时修理,活动区院坝四周情况。 加强鈅匙的管理,鈅匙要随身携带不要到处乱发不能给病人拿到。及早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1.2 增进沟通。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触、关心病人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与安慰,并尽量满足。对有出走想法的病人应及时了解病因,给予解释和安慰,力求消除病人的出走念头。
3.1.3 加强监护:通过观察,对有出走企图的病人,必须重点监护,严密观察其病情动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实施安全措施。如:将病人置于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避免病人在门动,应谨防病人趁工作人员进出时伺机出走。安排住监护室午休或夜眠时每15分钟或不定时的加强巡视病房。外出活动、检查时必须有专门护士负责,加强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加强护送力量或急性期暂缓检查及外出活动,防止病人趁机出走。
3.1.4 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病人家属或单位的联系鼓励他们来医院探视病人,减少病人被遗弃感和社会隔离感。
3.1.5丰富住院生活。经常可展室内工娱疗活动,充实病人的住院生活,使其安心住院,而且还能促进其精神活动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3.1.6优化住院环境。保持空气洁净,病房整洁、干燥,物品放置统一,周围无噪音,工作人员仪表整洁、态度温和、主动接患者对病人和蔼可亲,耐心细致,业务技术娴熟。
3.1.7健康教育。做好入院宣教,新入患者应做好入院指导,介绍住院环境,介绍护士长、责任护士、病友、作息时间等;对患者实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指导病人和家属有关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认识疾病复发的危害、认识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防止疾病恶化的重要性;了解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特殊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病人能正确了解自己的疾病,明确住院的重要性,安心住院;指导家属配合支持治疗的技巧。
3.1.8心理护理。(1)尊重、关心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给予援助和关爱。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病人缓解内心的压力。(2)给予表达情感的机会。经常与病人谈心,让病人有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合理的交流不仅能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与满足,且通过信息的传递可强化病人思维活动,减少思维的退化。(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以平等的态度关心、鼓励病人,决不能对病人讥笑、讽刺、歧视,否则会使病人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增高出走率。(4)学会一些应对应激的技巧。教会病人自我解脱及处理负面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教会一些应对技巧如:倾述、升华、自我安慰等;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
3.1.8.5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与病友和睦相处增进感情减少孤独感。
3.2出走发生后的处理。发现病人出走后,立即逐级上报医院领导,并与家属联系,分析与判断病人出走的时间、方式、去向、组织人员寻找。找到后要做好病人的医疗和护理,防止再次出现出走。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老年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机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极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社会功能严重缺损,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我院7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介于62-7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应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以及实际病情,同时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方法,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历后,通过劝解、启发以及开导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应该进行1次个体心理治疗,每次在1h以上。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环境中,如果发现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种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每周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应该在1h以上。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多和患者聊天,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患者慢慢回归家庭生活,每个月应该进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每次持续45 min以上。
1.2.2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兴趣爱好、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并且请求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每天应该指导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洗漱、个人卫生等。同时,应该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陪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础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强运动强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现良好,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生活。
1.3 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等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分别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
2.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BPRS评分、DAS评分以及ADL评分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经过3个月护理随访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3.讨 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患者的精神残疾以及社会功能缺损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干预措施[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3个月后的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总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其评估[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 1) : 4-6.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1999.311.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精神病人;恢复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91-02
所谓精神病(psychosis)就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在性格、行为、言语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异常改变。由此,而致使其难以正常的生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现自杀或者攻击他人的倾向。由此可观之,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利己、利人、利社会。在经过一段有效的治疗之后,病人病情获得好转而进入恢复期,此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本文写作先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心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和家庭护理干预等等具体措施强调了恢复期精神病的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1精神病人在恢复期的心理特点
经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精神病人在恢复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悲观绝望感、羞耻感、恐惧感和孤独感。
11悲观绝望感一般来说,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上了这种病则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悲观消极的情绪。严重者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从而产生轻生或攻击他人或者社会的意愿和行动。
12羞耻感由于进入恢复期的患者一般意识、行动、言语等都较为正常,因此一旦他们得知自己以前的不正常行为则很可能会有深深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由此,而丧失自尊心,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而非常敏感周围人的言语、行为。
13恐惧感由于精神病本身的病情和社会对这种疾病的一些误解,而致使患有这种病的患者常常处在一种恐惧之中,主要是担心自己家庭的破裂和对周围人的不信任而缺乏融入社会环境的机会。
14孤独感学说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环境对这种疾病的担忧,可能很多人不愿意跟精神病患者进行交流;而患者自身也感到压抑和忧郁而缺乏应有的社会关系。
2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21干预原则对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原则主要有尊重患者,切勿刺激其自尊心;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帮助患者适应各种环境的刺激;帮助患者的言语、行为、意识逐步恢复正常。
22护理干预方法
221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是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干预。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特别敏感,所以在实施心理干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和患者讨论起病情或者提及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东西。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发掘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本着以人为本和科学负责任的态度,采用合适恰当的语言和欣慰是病人减轻甚至没有思想负担。前文已经指出,由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主要特点是悲观绝望感、羞耻感、恐惧感和孤独感。因此,医护人员在充分理解患者心理的情况下,要积极鼓励病人树立积极、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碰到较多的患者都有同一个问题的话,可以采取一些座谈会、讲习课之类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鼓励。
222行为护理干预一般在临床中,行为护理干预的主要是以集体教育的形式将相关知识传授给患者。这些知识主要包括让患者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遵照医嘱的重要性、预防病情复发的措施。根据不用患者的不用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另外,娱乐治疗法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行为护理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和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情。
223家庭护理干预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于对患者经济情况患者和医院自身的情况考虑,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倾向于采用家庭康复治疗为主、医院治疗护理为辅的模式。家庭护理干预在整个护理干预流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能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由于家庭干预是使患者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之中,因此其孤独悲观等情绪可能就更少。与此同时,这也对家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家属要同情理解患者的病情,积极表达出整个家庭是和患者在一起的,鼓励患者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减少患者的羞耻感,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结语
现代生活节奏正变得越来越快,人们不断处在各种压力之下。据相关研究指出,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受到外部的物质压力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其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也造成精神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主要是指经过有效的治疗之后,精神病人的病情会获得好转,由此而进入恢复期。恢复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如若稍有不慎,则很可能又会致使病情恶化。因此,加强有效的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会使患者的行为、意识、性格、言语等方面获得快速的恢复,还会对护理机构的声誉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鸿燕,肖卫东评价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3(1):112-118
[2]王汝展,张敬悬,原伟,等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知力及其对精神症状认识的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11,14(4):237-240
[3]戴明华,常娇健康教育及工娱疗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负性情绪的调适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1):236-237
[4]朱文杰,张美如住院精神病人探视需求调查[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354-355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对策
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由于其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影响往往会对自己或其他人产生攻击性的行为。由于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所以他们的行为通常不具备可预测性,往往会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实践表明,医护人员受到病人攻击的例子正逐年增长[1]。因此,为了减少病人的发病次数,探讨影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有无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别挑选49例,进行了病情分析,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CCMD-3精神病的诊断标准[3],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2月的精神患者中有652例符合该标准。根据有无攻击,将病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从652例中挑出至少有一次对他人、自身或财产有过攻击行为的49例病人作为研究组(攻击组)。从剩余的例子中,随机挑选49例无攻击行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组)。
1.2 研究方法 根据各病人的主治医生测试记录的BPRS表,对入组病例进行详细的逐项检查评定。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对 攻击组共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0a,平均年龄(31.5±12.7)a;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18-57a,平均年龄(30.1±11.7)a;两组病人的男女比例、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9例有攻击行为患者中男性31例(62.27%),女性18例(37.73%),攻击行为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攻击组农民多于对照组;攻击组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低于对照组。
2.2 BPRS各因子分比较 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对策
3.1 落实安全制度,严格危险物品管理,培养前瞻意识 危险物品的检查乃精神科病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定期搜查危险物品,这样既可使病人暴力行为的破坏性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又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医院要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的安全教育。对于违章行为,要及时纠正,培养护理人员的前瞻意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事前做好防范,培养出合格的医护人员。
3.2 对患者的病情要评估准确,并做到全面掌握其思想动态 护士对新入院的病人要认真阅读病历,全面收集资料,掌握熟悉病情,评估其病情。着重了解病人的既往史、精神症状、发病诱因、个性特征、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等,以评估病人有无攻击性的诱发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系统而有护理干预与措施。
3.3 转变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没,做病人的贴心人 与病人接触时,要以耐心亲切的态度,温和而镇定的语言,友善而优雅的举止去对待病人。把医源性激惹降到最底限度。尊重病人的人格,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可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达到愉悦患者的心情,消除其敌对心理;同时也有利于了解病人不依从治疗的原因,及时进行有效护理干预。
3.4 做好预防措施,将病人的攻击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由于其精神状态的不稳定,随时都会发病。因此,值班人员要随时关注着病房内的一切情况。如果病人表现出现了不满、坐立不安、心烦意乱、表情气愤、出现攻击辱骂性言语等病发的早期症状,医护人员要提高警惕,随时关注病人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渠道,帮助病人宣泄且内心的不满、抑郁等心理压力。病人平复后,要和病人进行交谈,了解其内心想法。
总之,预防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是精神科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控制,努力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Davis S,谢斌.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M].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M].4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80.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精神科护士的素质在促进本科室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促进精神病人的健康,护士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牢固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护理艺术,熟知的法律,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及素质。现就精神科护士素质与病人健康的关系总结如下:
1心理素质与健康
1.1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护理事业执着的爱及无限忠诚,具有高尚的医德,关心、同情、理解病人及其家属是护士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面对精神病人的病态行为及语言,态度是有效沟通的桥梁。本组1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因存在大量的幻觉、妄想,以致认为家中的人都害他而不敢吃饭、饮水。入院后,通过热情接待,入院评估,让病人参与配餐、集体进餐等解决了病人存在的饮食营养问题。
1.2强烈的责任感:新的护理模式是按护理程序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从入院收集资料,评估健康问题,完善护理计划,实施措施,评价各个环节的优劣,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健康。
1.3高尚的护理道德:不论病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性别、外貌、表现都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同情和帮助,尊重病人的人格,言谈有度,面对病人的症状不要谈笑,而对来自病人的冲动要有强烈的自控力,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采用正确的交际手段,实施人道主义及维护病人的利益,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帮助建立其辅助社会支持系统,为病人提供有效护理,以促进健康的恢复。
1.4有“慎独”精神:护士的工作是一个独立协作的有机体,许多的操作如注射、生命体征的检测、病情观察、心理治疗、交接班等都是护士独立完成,此时她们是凭着责任感、职业感及自我良心审判,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护士即使在无人监督、一人工作时,也应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遵纪守法,不做有损他人、集体、社会的事。精神科意外事件的防范与护士的“慎独”有着密不可分的纽带关系,护士工作的疏忽将给病人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2业务素质与健康
2.1护士应具备的知识:护士不但要具备精神病学知识和一般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心理、社会、美学、行为学、法律方面的知识。精神科病房收治的病人文化层次差异很大,病种各异,社会关系复杂,亲人的若即若离,老年精神病病人的心理障碍,有的病人患病多年未经正规治疗,有的是在流浪多年后强制收住入院,大多伴发不同的躯体疾病,加之病态支配出现的自残等,使精神科护理内涵扩大,涉及的知识面甚广,所以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护理的质量。
2.2较强的观察与判断病情的能力:精神病人的情绪瞬息万变,有的随时可以出现伤人、自伤,抗精神病药应用后的镇静作用及病人的淡漠无自知力,使得护士必须细心观察,捕捉病人的微小变化,使用判断性思维才能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保证病人的安全与健康。精神科护士观察病情不能仅凭病人的主诉,对病人的表现要正确判断是精神病态或是躯体不适或药物反应所致,还要通过望、闻、问、触去发现病人的细小变化,给医疗提供有力的治疗依据,以促进健康的恢复。
2.3果断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精神科护士尤为重要,当病人出现异常情况时,护士必须在判断准确的前提下采取恰当的救护措施,特别是出现伤人、自杀、毁物、冲门出走、癫痫大发作或意外事故时,护士一定要沉着,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病人的生命赢得抢救时机,保证安全,求救援助。
3护理艺术素质与病人健康
3.1完美的护士形象:护士的形象不只是指身材、相貌和音色等客观因素,还包括仪表、姿态和表情等主观因素,护士的仪表、姿态,以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扬眉舒颜,都直接影响护理信息的接收和传递。精神病人受病态支配,焦虑、恐惧、自残、自杀、伤人毁物,如果护士不注重形象,操作不正规,就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反抗、不合作、恐惧,以至采取过激行为,影响病人及环境的安全。护士在工作中表情自然,落落大方,配合过硬的业务技能,可以使病人增加安全感和信赖感及治疗的依从性,如与病人接触时,心存疑虑、害怕,尤其遇冲动病人退缩时,就会给病人留下无能、胆怯的印象,树立不起威信,难于管理,如护士表情过于丰富,手势过大,不恰当运用安抚动作,就会给病人留下一种轻浮的印象,又会激发病人的冲动行为,带来不安全隐患。所以精神科护士都应该有镇静的表情,轻盈稳重的步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及恰当的服饰,才能给病人以治疗的信心,同时应创造适合病房管理的氛围,促进疾病的康复。
3.2沟通交流技巧:首先要了解病人的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精神症状、发病诱因、人际关系、诊断、治疗、护理要点等;其次,护士要以稳定良好的情绪,科学而积极的态度去接触病人,正确对待病人提出的问题,对其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对不合理及不能解决的要婉转说明,对不切实际的无理要求要给予劝阻、解释,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千万不能哄骗病人,找理由搪塞、推诿,对退缩内向性思维的病人,要从细小的变化中去了解其需求,才能取得其信任,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以促进健康的恢复,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对新入院病人,要热情接待,主动问好,关心病人的需求,介绍住院环境及制度,使病人克服紧张、害怕、陌生之感,消除内心的抵触情绪,使其容易与医护合作,达到进一步的了解、沟通交流,对不合作的病人,要从生活上去关心,对其避讳的事不要过多谈及,让其在关心及温暖中感受到护士的可信,使之慢慢地放松戒备心,主动倾述,然后提供可靠帮助;对抑郁病人,护士要主动体贴并用积极的语言开导病人,鼓励其倾述,用移情法去感染病人,让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