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1

有关自然的英语作文 1

Living in the concrete jungle, we have to admit that our busy. extravagant lives are corroding our souls little by little. Only by being close to nature can we recover our vitality and go back our true selves. Breathing in fresh air, smelling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listening to the sounds of birds and streams, we can release our tensions and listening to the sounds of birds and streams, we can our tensions and cleanse our minds of the tiresome things around us. Form the journey of water, we can understand the circle of life. Also, we can learn to be kind people from the peace of mountains. We can learn a lot as we enjoy the cozy atmosphere of nature. We may consider nature as a great book, and noting in the can delight us as much as it!

有关自然的英语作文 2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Suddenly, is unpredictable. Natural disasters is usually fierce, with great destructive power. The duration of a long short. Disaster, including a lot of factors that would cause injuries and deaths, huge property losses and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confusion. A disaster and the longer the duration of the incident, the victims are the greater the threat,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Another impact of the disaster extent of the main features is that people are getting the adequate warning.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 气象灾害;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征;成因;甘肃临夏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84-02

Abstract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weather disaster data during 1968-2008.The weather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showed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high frequency and overlaps,the season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its distribution were prominent. The inundated area of whole county was not large,but the cumulative loss was gre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ormation of Linxia County were geographical location,local climate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ere the special landform,high mountain steep and rainfall concentrated. The main climate background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s the inland location,significant continental climate,and changes of climate factors with the terrain height change were obvious.Human factor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increasing population,uneve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north. Meanwhile,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causes;Linxia Gansu

临夏县气象灾害种类多,尤其是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所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是临夏州气象灾害频繁的县份之一。由于临夏县地处内陆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临夏县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造成气候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依次变化和光、热、水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气象灾害特征[1-2]。

1 临夏县气象灾害的特征

临夏县气象灾害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的特点,其种类繁多,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表1)。同时,还伴发与气象因素有关的衍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山洪、农作物病虫害等,临夏县是临夏州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县份之一,每年受气象灾害面积占全州种植面积的12%左右,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超过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各类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发生频率较高(表1)。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可分别出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有时甚至是同一灾种连续几年或在一年内连续几次在同一地区发生,只是影响的范围和各地区出现的灾害种类各异,对农业的影响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 临夏县灾害的种类

2.1 干旱

2.1.1 干燥度变化。一般在农业气候分析中采用干燥度来评价各地气候的干湿程度。临夏县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干燥度计算公式:

式中,K为干燥度,ΣT≥0 ℃为≥0 ℃期间的活动积温,0.22和0.18分别为系数。由于蒸发力难以直接测得,故用ΣT≥0 ℃代替蒸发力;R为≥0 ℃期间的降水量。用该公式计算的结果,接近临夏县的实际情况。同时,利用临夏县干燥度c海拔高度的关系,经回归计算,求出回归方程,说明水分收支基本平衡,K>1.0说明水分不足,K

按照上述标准,临夏县西南部K3.0,是临夏县的特旱区。

2.1.2 干旱的气候特征。干旱出现几率北部大、南部小。临夏县干旱几率为53%~56%,从这里看出干旱几率与年降水量的多寡成反相关关系,经计算相节系数为-0.912,信度

P=148.8-0.208 58R

式中,P为干旱几率(%),R为年降水量。

根据土壤储水性和降水量分析,临夏县中东部干旱几率为50%~70%,临夏中部为30%~50%;其他地区在20%以下。

北部地区不但干旱几率大,而且强度较强。从资料来看,临夏县重旱年占总年数的38%,占干旱年的67%,说明干旱几率大的地区干旱强度也大(表2)。

2.2 暴雨

2.2.1 大(暴)雨的地理分布。临夏县南部是全县降水量多的地区,容易出现暴雨;是全县防洪防汛重点地区。除暴雨外,大雨也会造成损失,临夏县北部的地表径流量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滑坡现象。

大面积暴雨标准:日雨量≥25.0 mm为大雨,日雨量 ≥50.0 mm为暴雨。按大面积暴雨标准统计,临夏县各地大、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平均大雨日数3.3 d,最多处7 d;暴雨平均每10年2~3次,临夏各县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如图1所示。

预警级别划分:临夏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级别是根据已发生的历史山洪、泥石流灾害资料、本地暴雨特征、地形地貌条件,考虑到前期降雨等因素,将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强度分为3级(表3)。

2.2.2 大(暴)雨发生的原因。临夏县大(暴)雨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因其突发性强、强度大、雨量集中、来势猛,故危害较大。由于临夏县森林植被较少、土壤蓄水性差、地质环境脆弱、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一旦出现暴雨,就会造成河水泛滥,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冲毁堤坝、农田、房屋建筑、交通设施、淹没庄稼并造成人畜伤亡等。

2.2.3 大(暴)雨的季节分配。临夏县大雨一般出现在5―9月,以7―8月最多,2个月的多年平均天数为2.1 d,占64%;暴雨出现时间更集中,均出现在7―8月。

2.3 冰雹

2.3.1 冰降雹年变化。临夏县降雹时间主要分为午后型和傍晚型。其中13:00―17:00出现的概率为35.1%(27/77),17:00―20:00出现的概率为55.8%(43/77)。午后,大型山谷风向山区和高原辐合,出现强烈的补偿下沉,相对湿度猛降,有效抑制了午后热对流的发展。当北方或西北方地形强迫的切变线将山区积云发展成对流系统或飑线后,在高空偏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本县降雹。从图2临夏县冰雹日数年变化可以看出,1968―2008年降雹频次逐年降低。

临夏县处于高原边坡地区,同时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冰雹天气一般发于春、夏、秋季节。全年冰雹出现最多的季节是春、夏季,出现最多的月份是5月,占29.3%;其次是6月,占24.4%;7月占17.1%;8月9.8%;最少的是4月和10月,分别占4.9%和2.4%。季节总的分布,春季临夏县平均降雹日数为0.8 d,夏季一般为1.5 d,秋季最少为0.4 d。从月份来看,5―6月占全年降雹日53.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初夏少雨期近地面气温升高,本地位于青藏暖高压前部,高空盛行西北气流,多冷空气活动,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易降雹。

2.3.2 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从图3可以看出,降雹次数和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因为这与当地的地形和农作物的种植区划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总的来说,每次降雹都能带来灾害,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尤其1983年和2008年损失最严重。

2.3.3 冰雹的影响分析。冰雹的产生主要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关,同时受盛行气流、海拔、地形及下|面状况的影响,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就临夏县而言,主要受新疆正涡度云系和青藏高原地形积云影响,故对流云在山区出现最早。

青藏高原源地的对流系统向东南移动,生命史最长9 h,最短仅1 h,大多数持续2~8 h,是高空西北气流下地形强迫(主要是热力强迫)产生的,产生地点和移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准定常性。地形条件仍是影响临夏县冰雹落区的主要因子,山区平均海拔在2 000 m左右的区域相对多雹。根据冰雹产生的灾害分析,主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其次是城乡的基础设施,伴随强对流冰雹天气同时出现雷暴大风、局地暴洪等,造成人员伤亡、损坏通讯设施等。

2.4 低温冻害

2.4.1 空间分布。低温冻害是指虽然没有寒潮或霜冻发生,但是由于旬平均气温比历年旬平均气温低0.3~1.6 ℃ 而引起的农作物受冻减产现象。

临夏县从初霜冻出现时间看,最早出现于南部一带,然后为中部一带,最后为北部一带;终霜冻结束时间则相反。

2.4.2 时间分布。临夏县初霜冻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终霜冻平均日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寒潮一般春季3―5月是寒潮的多发季节,冬季和秋季次之。临夏县的寒潮一般发生在3―5月,时间越迟造成的灾害越严重。强降温的时间分布与寒潮相似。根据低温出现的时间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分为春季(3―5月)低温和夏末初秋(7―9月)低温2种类型。在3―5月或7―9月的9个旬中,凡6个旬以上或连续4个旬出现低温或4个旬出现强低温者,则称为春季或秋季低温年,临夏县一般春季低温年发生较多,秋季略少。

3 结论与讨论

(1)临夏县气象灾害主要特征是种类多,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灾害分布具有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整个县成灾面积不是很大,但累积损失较大。

(2)临夏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山高坡陡、降雨集中是形成临夏县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引发的灾害经济损失也是不同的[3-6]。

(3)临夏县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这是决定临夏县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逐增、植被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北部水土流失严重是加剧该县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

4 参考文献

[1] 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 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3] 简海燕,龚乃弘,张秋跃.宜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57-63.

[4] 黎清才,邹瑾,吴炜.2000年山东省主要气象灾害及成因分析[J].山东气象,2001(1):46-47.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3

[关键词]水利水电技术 除险技术 应急技术

中图分类号:X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154-01

前言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设而成的,当时的技术条件及社会环境相比现在而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影响了当时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导致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等都不是特别的完善。特别是经过多年的使用,一些严重的病害出现了,这些出现病害的病险水库已经对防洪工作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是防洪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的除险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除险工作做到位可以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对工程的安全和效益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险情的主要特征

1.1 突发性

自然灾害是难以预测的,并且在防御起来非常困难,因此自然灾害是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险情的一大杀手。比如说灾害性气候、地震等都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病害,并且这类病害具有突发性,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非常的大。

1.2 不确定性

自然灾害在发生时,它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都是难以预测的,并且后续的自然灾害何时何地会再次发生也难以预知。在灾害发生之后,被损害的工程设施是不是安全等问题也难以一时决定,因此,对于由自然灾害引起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险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3 破坏性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的破坏性非常大,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中尤以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破坏为甚。自然灾害不光会破坏工程设施,进而导致工程险情等灾难性的后果,还会对环境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其破坏性的程度非常之大。

2.浅谈紧急处置技术

2.1 安全性评价

工程除险的第一个环节是安全性评价。(1)安全性评价的范围。①对工程设施的安全性评价;②对工程设施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③对水利水电工程上游的设施进行安全性评价;④对除险作业进行安全性评价。(2)安全性评价的规范。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如何做好安全性评价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说当年特大汶川地震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影响造成之后,对其的安全性评价就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除险工作后,出台了《堰塞湖工程除险技术指导》,其重要意义在于此文件对于安全性评价等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此规范的出台无疑对以后堰塞湖工程的除险工作大有裨益。由此例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工程险情出台相应的除险技术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3)快速准确的掌握险情信息的相关技术手段。险情在发生之后,能否准确快速地查明工程险情、掌握相关信息,是能否很好的进行除险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当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更要快速的掌握信息。要做到这些,无疑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并且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遥感技术、相关专用设备、信息化技术等,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相关设备的研发及应用。

2.2 处置方案确定

决定工程除险技术的核心是处置方案。尤其是对于水库、水电站等工程来说,处置方案的科学确定,对于处置措施、排除险情非常重要,是其关键之所在。确定处置方案,需要研究和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有:(1)紧急除险措施及其技术是否可行。可行性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要有效排除险情,满足时效要求;有类似的经验可参考,技术上可靠。(2)要与抢险作业现场的条件符合。(3)紧急除险措施在技术上的要求。紧急除险的技术有时仅仅是原则性的,要求一般不够具体。专业抢险施工队往往需要根据处置方案中的技术要求,并结合一些相关经验,对技术要求细化。但是有些除险措施,譬如爆破方法或与其类似的方案,在抢险时,如果作业失当,可能会使结果更加恶化;所以应该针对工程受损情况,对爆破作业控制进行具体的要求和控制。

2.3 技术预案研究

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所设置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各级的应急预案都比较齐全,但是比较侧重组织指挥。水利水电工程也是这样的,侧重组织指挥,技术层面不够具体、不够深入;尤其是在险情发生之后,技术不足的问题就会特别突出。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与别的工程还不太一样,如果险情处置不当,往往会比不做出处置方式的后果更严重。因此,要特别加强水电水利工程除险的研究,并且能够产生相关规定,使得项目立项、设计阶段、工程的建设、工程运行等环节更加明确,有法可依。在项目立项时,要特别注意对自然灾害造成的险情做好论证和把关。自然灾害对工程的安全影响很大,在设计工程时要重复考虑其影响,特别有些工程,比如说水库大坝的泄洪能力。

3.关于抢险施工技术的研究

3.1 重点研究的对象

重点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六种:(1)江河堤防的排险,具体包括渗水、管涌、漏洞、塌陷、滑坡、裂缝、风浪、陷坑、漫溢、决口等。其中管涌是最常见的,而堤防漫溢、决口的危害也很大,如果出现,一定要尽快排险。

(2)离坝库近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的排险。地震、强降雨等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尤其是在深山地域。这些自然灾害对水利水电的危害非常大,并且会对抢险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3)对土石坝渗流遭到破坏、坝坡失稳、泄洪能力不足等的排险。我国的主要坝型之一就是土石坝,并且在病险水库中,也是土石坝占的比重较大。溃坝的主要原因有洪水漫顶、渗流破坏、坝坡失稳等,主要因素有洪水超标、库区滑坡涌浪等。

(4)在地震与洪水的威胁下,拱坝、重力坝、面板堆石坝的排险。拱坝等大坝的抗震性能虽然很好,但是有些本来就有缺陷的大坝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就会出现问题,这就要及时进行解决。

(5)泄洪洞、溢洪道、消能设施等事故的排险。泄水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将是重大的威胁。

(6)进水口、地面厂房、开关站、输电设备的排险。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够很轻易的对这些设备造成损害。

3.2 重点研究内容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勘察险情要迅速。(2)进场到位要迅速。(3)抢险施工要迅速。(4)对于安全控制的措施。

3.3 一般研究方法

一般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类:(1)分工程类型的研究。(2)分施工专业的研究。(3)技术研究的路线。

4.结语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除险工作,安全性能评价是首要环节,处置方案是核心。在开展工作时,要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原因和危害,并且突出快速抢险,明确技术路线,进行分类处理。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排险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4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人流、物流的骤然增多,中国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呈高发、频发且愈演愈烈的态势。构建高效、有力的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可有效减轻事件引发的危害后果,从根源上减少事件的概率。而如何科学构建这一应急处置系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平安、畅通、有序是当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该文结合江西高速公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就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征、构建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进行研究。

一、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征

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因气候、地质、地壳运动等自然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突发,危及到高速公路辖区路段及沿线周边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生活和工作秩序的事件。分析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对全面、系统地认知引发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着力构建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突发性

突发事件发生成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客观因素,如地震、暴雨造成的塌方、泥石流和洪涝灾害等引起桥梁断裂和高速公路大面积损坏;主观因素,如人们的知觉盲区,对高速公路突发性公共事件缺乏判断和预知,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等难以准确预判;其他因素,如危爆物品爆炸或泄漏等。而上述事件的发生受当前科技力量、人类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影响,人们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等都难以预知和研判,突发特征显著。

2、危害性

高速公路突发性公共事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其造成的危害后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009年因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万余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中国同年GDP的1.8%。另外,危害性还体现在引发政府执政危机上。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将使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及维持稳定、保障安全能力的信心,进而引发政府执政危机,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持续性

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演变性,如由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演变成群体性堵路、堵车事件;二为蔓延性,如一起突发事件往往引发、次生或导致另一突发事件,由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次生为阻碍政府、社会正常发展的经济事件。

4、可控性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虽然有其突然性,但也是可控制和预防的,可以在把握规律中不断减少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在科学处置中减缓事件的强度、缩小和控制事件的范围,在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置中将事件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在主观努力中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以降低其风险性。

二、构建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的措施

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高速公路辖区路面出现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建立应急处置系统,通过有效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机制,尽快修复损毁的路面和设施,抢救路面被困和受灾的车辆和人员,防止灾害扩大和人为破坏;二是在高速公路周边地区出现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建立应急处置系统,通过高速公路应急处理系统保证高速公路自身功能的恢复,承担救援物资的运送、人员疏散和救治等重要职责。因此,应该建立涵盖高速公路辖区和周边地区两个区段出现灾害时的应急处置系统。

1、成立应急处置联合领导机构

成立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机构是构建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的重要组织保障。在当前江西省高速公路管理职能分工上,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养护、清障施救等工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路面交通秩序维护、事故处理等工作。在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上,省级交通部门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充分履行职责、积极联动、分工合作,各自派出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人员共同成立应急处置联合领导机构,下设指挥部、前线指挥所、信息联络、后勤保障等分支机构,负责全省各条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2、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制定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是构建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的重要制度保障,对规范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建立应急处置信息制度

建立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制度是构建高速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引导新闻舆论、打消民众疑虑、消除负面影响具有积极作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动、协作,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信息审核、制度,着力搭建应急处置管理者与媒体之间精诚合作的良好平台,使媒体成为传播政府决策的“传音筒”。信息工作也要纳入应急处置系统日常演练范畴,提升信息专业人员的灵敏触觉度,以便事件发生后及时捕捉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点,第一时间,畅通民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避免妄加揣测和散布谣言,使管理部门、媒体、民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村镇银行 信用风险 防范策略

一、引言

根据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经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我国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建设,从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启动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2007年10月12日,村镇银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到2013年8月底,村镇银行突破了1000余家。村镇银行的网点主要设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效填补了我国农村地区空白金融问题,加大了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发放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国际结算、代销兑付承销债券等)和银行卡业务等创新型业务。截至2013年8月末,已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达520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228亿元,小企业贷款1598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9%,累计向111.9万农户发放贷款3097.5亿元,累计向28.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29.5亿元。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而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特征、抵质押担保困难等原因,使得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

二、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三农风险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

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对三农的影响较大,农民“靠天吃饭”,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其的影响非常大,加上农村的保险意识淡薄,相关担保、保险体系不健全,使得自然灾害一发生,农民只好望天兴叹。另外,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通常都比较长,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风云变幻,农户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面跟风比较严重,使得村镇银行在经营三农贷款时面临的风险加大。

(二)风险的集中性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我国的村镇银行一般设立在县及以下区域,尤其是乡镇一级,服务对象、区域相对狭窄,同地域的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趋同,使得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集中于同一地区的单一的客户群和产业,一旦这种产品的价格波动,将会对他们的还贷能力造成影响,导致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

(三)信用风险凸现

村镇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在我国一般经济都不发达,借款人整体缺乏资金但偿还能力较弱,同时,农村土地、房屋抵押担保等正处于试点阶段,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这也导致贷款缺少担保,贫困地域特征和贷款担保的缺乏致使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凸现。

(四)风险大、投入高、收益不确定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三农,经营的主要是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对村镇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安全和获利造成影响,一旦发生贷款无法按时归还,追究责任很难。所以村镇银行需要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并对其贷款的项目收益要进行评估预测以便降低风险,但因此所花费的成本会很高,使得村镇银行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三、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风险性高

第一,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灾害等都会其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得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造成农民的非自愿违约。

第二,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取决于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受市场风险的影响,极有可能造成滞销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从而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

第三,由于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于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所以农业经济的风险性高,一旦农户的收入无法保证时,村镇银行就面临贷款的信用风险。

(二)农村金融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村镇银行的诞生源于2006年以来国家对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的调整放宽,但是相应的配套制度及政策支持没有及时跟上,税收(营业税、所得税)缴纳方面参照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对村镇银行这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央行在利率管理上也没有给予村镇银行适度放权,对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明确给予优惠利率支持。此外,现行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的债权保护不力,一些地方金融债权案件出现审判难、执行难等问题,这些都将阻碍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我国很多农户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加上近些年国家对三农的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的出台,使得部分农户对政策产生了依赖性,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当成国家扶贫钱,还款意识淡薄。

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信用信息采集存在很大难度,农村许多中小企业本身会计核算不规范,农户信用观念、法律意识偏低,容易顶、冒名,形成村镇银行的违规贷款。

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主要反映的仅仅是个人的金融活动,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所以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也有待完善。

(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

第一,由于村镇银行规模一般较小,法人治理不完善,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出现内部关联人或关联方贷款。

第二,村镇银行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学历水平参差不齐,风险意识缺乏,具体操作方面存在很多不合规的地方。

第三,受人力和物力所限,村镇银行在贷款发放时存在主观臆断,比如有的村镇银行对贷款风险大小的判定仅仅依据其业务员对农户的了解程度,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严重不到位,从而造成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四、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加快农业保险业务的推广

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积极推广农业保险业务,以便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农业风险时减少农民的损失,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相结合,政策性保险偏重于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的范围,比如高风险、高成本、农民个人无力全部承担的保险产品,同时政府在这类保险上加大财政补助的力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发适应市场需要和农民个人能够支付、有一定盈利空间的保险产品,通过两者的互为补充,不断拓宽农业保险的险种,提高对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保障。

(二)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法规

第一,从法律层面上为村镇银行良性运转提供支持,通过税收、土地等多方面优惠及呆账核销政策促进资本积累,改善村镇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尽快完善农村金融支农政策体系,扩展农户借贷抵押资产的范围,并对三农贷款给以适当的财政贴息。

第二,从机制上对农业投资的连续性提供保证,从而降低村镇银行对农户放贷的风险,健全支农贷款项目的财政配套机制,对农业贷款提供一定的保障,建立合理的支农贷款补偿机制。

第三,从存款准备制度上给予村镇银行优待,根据其规模大小和所处地域不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再贷款利率,给予村镇银行适度的免息专项贷款,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

第四,从利率管理上对村镇银行放贷利率给予适度的放权,对涉农贷款的利差给予适度的补偿,在降低农户贷款成本的同时,也增强了村镇银行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村镇银行可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等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加强与农村各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掌握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比如收入状况、经营能力、借贷信息、还款记录、违约信息等,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作为贷款发放的依据。

第二,加强与县乡政府及农村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组织对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金融基础知识和征信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强化其诚实守信的意识,并逐步完善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电子信用档案。

第三,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通过综合考量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各类信息,对其进行信用评级,根据级别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与利率。

(四)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村镇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健全法人治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与职权,规范授权,加强村镇银行内控建设。

第二,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对贷前调查、贷款审查与审批、贷后跟踪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保持与农户、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经常联系,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管理贷款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

第三,通过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如小组联保、订单担保、仓单质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房屋抵押、大棚、养殖圈舍等农业生产设施抵押、活体动物、果园、苗木等生物资产抵押等降低村镇银行对借款者的不熟知而导致的风险。

第四,组织员工定期培训,不定期进行各项技能的考核,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启文,吕琳,蓝佳林.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润生村镇银行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5期.

[2]李蓉,许可.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金融教育研究,2013年4月.

[3]王绪慧,潘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及防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4]吴雪峰,戴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5]张丽屏,付剑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与应对对策.商品与质量,2011年11月.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53

0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也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得到了很好的满足。随着电力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建设也开始进入到智能化、高科技化的现代电网建设新时代中[1],这种情况下应该对我国电力工程技术发展新趋势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促进我国智能电网的快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

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1)电网架构牢固。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非常高,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会对电网体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电网无法正常运送的后果,因此在构建智能电网时应该充分注意架构的牢固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网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不会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停止运行。

(2)经济效益。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经济效益,采用先进的典型工程技术,有效降低了电网在建造及运营环节中的成本,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建造的成本,同时还能在有效供应电能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电能品质,同时物质收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3)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在后面的能源供给过程中,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市场沟通体制,并注意在第一时间内对客户各方面需求进行掌握,按照客户的需求对服务的品质进行优化。智能电网打破了以往电网使用的单向传输模式,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可以从最大程度上使用户满意。

(4)自动化。所谓自动化特点是指及时诊断电网的故障,并进行自我修复,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成本。配电自动化融合了计算机、现代控制、网络传输多种技术,使得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例如110kV光电复合海缆实时运行综合监测系统,利用光电复合海缆应变、视频监控、等子系统组网,实现应变、温度异常自动报警及故障点快速定位、事故预警、事故定位以及肇事船只确认等功能。

2 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

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对电能的等级划分以及对电能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完备建设的基础上,针对用电经济性展开精确分析,同时建立起基于用户经济性与技术等级两个不同的质量评估体系,在不断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以及规范用电市场的基础上,促进智能电网建设朝着高质量、经济性的方向发展。具体说来,电能的质量优化主要涉及到了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元滤波器技术以及连续调谐滤波器技术等,以上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电能运输质量,同时使电能使用成本得到极大的降低,在价格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具有非常好的环保效果及能源可持续利用效果,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2.2 柔流输电技术

柔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将污染较小的新型清洁能源引入到电网建设中,它是在电子技术、通信控制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对交流独显进行灵活控制的一项技术。由于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主要输送超高压输变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污染降低到最小,将新型的清洁能源引入到智能电网建设领域,可以进一步促进能源隔离的实现[2]。所以,柔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与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新趋势相适应,将智能电网建设和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促进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充分保证智能电网可以安全稳定运行,同时降低输电过程中出现的电能损耗,有效的提升了智能电网的输电能力。

2.3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当前我国主要采用直流电输电方式进行输电,输电过程中也会存在交流电,所以利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使输电网络整流的工作状态得到很好的实现。与此同时,在直流输电系统中应用环路器可以有助于输送电流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提升,性价比非常高。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还可以实现远距离输电,为远距离孤立区提供稳定的电能。所以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边疆的大力开发,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适应远距离输电的特性将会被广泛应用,在更大更远距离的输电工程中获得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2.4 能源转换技术

当前能源短缺、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地开始纷纷致力于各种新型能源的开发,尽量降低能源污染为环境造成的污染[3]。所以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能源转换也成了当今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开发电厂并网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在未来电网建设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当前我国能源转换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加大资金与技术上的投入,大力研发能源转换核心技术。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当前我国新能源在智能电力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精心的分析,并针对其特征展开了简单的概述。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非常关键,有必要对有关电力工程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可见,电力工程技术的高效运用,对于优化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智能电网中能源进行优化,最终可以保证能源、经济得到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贺之渊.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