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文1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下肢。吕厚山等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7.1%[1]。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实行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对10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5~87岁。全髋关节置换37例,全膝关节置换45例髋部周围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32例。随访3~6个月。本组术后24小时出现局部血肿胀疼3例经四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周内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干预

术前预防: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2]。

讨论

1856年法国科学家Virchow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3]。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损伤:手术操作和的压迫,关节手术骨水泥的热效应及大腿止血带的应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静脉穿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发生黏膜和聚集反应,形成红色栓子。②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出血后,机体将自动动员凝血机制阻止出血,手术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它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静脉血流缓慢:术前长期卧床,术中长期静止不动,以及术后长期制动都是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文2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骨科手术具有时间长、暴露面积大的特点[1],术后感染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2]本文为观察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护理体会。特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106例,发生切口感染21例,分别对其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106例,发生切口感染21例,其中男性11例(占52.38%),女性10例(占47.62%);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60岁,平均年龄(37.21±6.10)岁。

1.2方法对骨科无菌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其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

1.2.1手术前评估手术前对患者做好彻底的体检,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状况[3]。

1.2.2手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进行彻底的手术室灭菌,保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手术前对手术所需器械进行再次确认,并检查手术用品的有效期情况。手术前和医生探讨手术具体步骤,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防范,尽量缩短手术时间[4]。

1.2.3手术室空气质量控制加强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控制,在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要进行消毒,避免手术参观,降低手术室的人员流动,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1.3统计学方法将观察数据录入到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接台手术、手术类型、手术地点、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21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及手术室护理干预后,皆治愈出院,无1例感染加重,详见表一、表二、表三、表四、表五。

讨论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接台手术,急诊手术,在非层流室进行手术,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手术,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的骨科手术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接台手术的间隙时间对各种手术器械进行准备,并且对患者进行接送,这会导致微粒、纤维、粉尘等显著增加,进而会对手术室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有报道[5]随接台次数的增加,骨科手术导致伤口感染的几率也显著提高,所以对于骨科长时间手术患者手术的安排要更加合理,进行手术室清洁、消毒要更加彻底,做好手术前的灭菌工作;而急诊手术患者由于准备手术的时间比较短暂,很容易出现手术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并且临床医生不能准确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容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所以对于急诊患者的骨科手术,护理人员要抓住关键问题,积极进行手术准备,及时掌握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的原发性疾病,并采取措施;空气质量和发生切口感染也有直接联系,层流手术室的室内细菌浓度明显较低,可显著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所以在骨科手术中要严格监控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降低室内的人员走动,降低各种可能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发生;临床实践发现,下肢手术由于血液循环的影响,切口预合速度显著降低,所以会导致感染几率的增加,所以在进行骨科下肢手术时,更要做好切口感染发生的预防;而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接触细菌的几率就越大,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越高,所以一定要在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综上所述,对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积极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助于防止切口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快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汉卿,谢婉萍.88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护理要点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1966-1968.

[2]张霞.刍议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J].中外医疗,2012,26:143-144.

[3]路跃玲,吕志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预防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4(8):37-37.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文3

【关键词】 骨与关节感染;病灶持续冲洗疗法;护理

对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或骨与关节结核,选用病灶持续冲洗疗法,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保持药物在局部的有效浓度及维持有效的治疗时间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疗法[1]。总结我院近年来应用这一疗法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急性化脓性关节炎16例,关节与关节结核38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2例,慢性骨髓炎54例。

2 护理方法

术后应及时向手术医师了解术中排管方式。 其中端对端套接法是将冲洗管远端剪孔后,与较粗的引流管剪孔后,套接在一起置入病灶内。端对端并列法是将冲洗管远端及冲洗管近端分别剪孔后,并列排放于病灶内。单管结扎法是将无菌管中段用丝结扎后,将结扎处两端剪孔,放置于病灶内。

三者均是将上端连接冲洗瓶,下端连接引流瓶,使冲洗液从上端剪孔处流出,在病灶内流过后,从下端剪孔处吸出。

2.1 总体护理要点 术后应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固定是否牢固,有无折弯,尤其在搬运患者或患肢活动后更应注意。保持引流冲洗通畅,经常观察冲洗液体量,防止快速冲洗时液体不足造成的断流。同时观察引流管内的淤积情况及引流速度,必要时应连接负压引流器。对骨关节感染性病灶,应根据细菌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较为敏感的抗生素交替冲洗,以防产生耐药性;对骨关节结核可选用雷米丰冲洗,必要时与抗生素交替冲洗,以防发生混合感染。在冬季,除应注意患肢保暖外,还应将冲洗液适当加温,以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因血管痉挛造成的软组织坏死。同时,还应注意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或病理性脱位。

2.2 分期护理要点 早期由于病灶内碎骨沫、脓苔或凝血块的脱落,极易造成引流管的堵塞,此期应保持较快的冲洗速度,每分钟不得少于200滴。由于早期冲洗速度过快,冲洗量较大,冲洗液极易由切口处渗透外溢,浸透敷料及床单等,及易造成伤口感染及皮肤湿疹。此时应适当减缓冲洗速度,并在引流管处连接负压吸引器。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及末稍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保持负压吸引有效。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及床单、被褥。保持引流管处皮肤清洁干燥。中期碎骨沫、脓苔及凝血块明显减少,引流管一般不易被较大的异物所堵塞,但微小的异物容易附着淤积在引流管的内壁,逐渐导致引流管的堵塞。此期应将冲洗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150滴左右,视管壁内淤积情况,采用注射器抽吸法抽吸。此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后期由于病灶内的异物被彻底冲洗清除,引流液逐渐清澈透明,一般不易发生引流管堵塞现象。但为了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加快组织的修复及切口愈合,保持局部抗生素浓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可将冲洗液的滴速控制在每分钟60滴左右,并可试验性间断闭管。一般1次/h, 10 min/次,直至拔管为止。

3 结果

本组总结120例,在冲洗治疗1周内均有发生不同程度的切口内渗液现象,经过采取调整冲洗流量及更换敷料等措施,切口内渗液的状况得以控制。96例于术后1周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引流管淤积或堵塞,经过采取注射器抽吸或连接负压吸引器等措施后,引流管恢复通畅。5例因术后搬运或患者躁动导致冲洗管或引流管脱落,经医生再次置管后,冲洗治疗得以继续。8例术后发生患肢末梢皮肤苍白、皮温降低等供血不足的表现,经及时发现,并采取保暖、烤灯照射及扩血管药物治疗,患肢血运恢复正常。3例因术后患者躁动发生病理性骨折,经医生给予行石膏托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后,骨折随病灶的治愈而愈合。86例于术后1周内完成冲洗治疗;34例于术后10 d完成冲洗治疗。全部病例均于术后2周切口一期愈合并拆线。

4 讨论

4.1 本疗法的成败与否,首先与放置冲洗管及引流管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对端套接法具有引流通畅、不易堵塞的优点。但其冲洗速度较快,切口易渗液,冲洗液浪费较多。端对端并列法具有冲洗充分,冲洗量与引流量基本平衡的优点。但有引流管易脱落、堵塞的缺点。单管结扎法具有冲洗量与引流量平衡、管道不易脱落等优点,但极易发生引流管堵塞。因此术后应及时向手术医师了解术中排管方式,对作本疗法的护理至关重要[2]。

4.2 采取本疗法治疗时,护士应在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讲解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密切观察冲洗管及引流管的位置、流速、流量,切口的渗出量、患肢的皮肤弹性及末梢血运等状态,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移动引起疼痛,协助患者采取舒适,是保障本疗法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张士波.骨科歌诀白话解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 84-85.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文4

关键词:健康教育 骨科 临床护理 应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36-02

随着人们对疾病康复要求的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在护理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健康教育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教育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在护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结合骨科护理的实际情况,对我院骨科的100名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之后,分析得出健康教育加速了患者的回复过程。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我院骨科患者100名。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在8岁至81岁之间。包括骨折、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等。其中60名骨折患者,20名腰椎间盘突出、9名股骨头坏死患者,11名骨质增生患者。在这100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我们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治疗的理性认识,保证了手术的效果,减小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制作宣传板报和宣传手册,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骨科疾病的医学常识,以图文的形式将疾病的康复知识告知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问题,并给予详细的解答,必要时可以向患者现场演示药物的用法和自我护理的方法。解说骨科疾病的防治要点和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能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入院教育。医院对于刚入院的病患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病患所处的环境和生活规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疾病缠身,患者往往会产生急躁、焦虑、恐慌的感觉。因此,在入院时,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患者的情况,热情接待每位病患,并详细的介绍医院和主治医生的情况,介绍医院的制度和安全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加深医患之间的信任感,让患者能够尽快的熟悉医院的环境。认真倾听患者的声音,仔细的向患者介绍治疗的过程,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3.2 术前教育。患者在手术前容易感到紧张、害怕。这个时候就需要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认真负责的为患者讲解手术前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戒烟戒酒、禁食禁水的目的,药物过敏试验和抽血检查的必要性、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开导患者,让患者心理上有所准备,缓解紧张和恐惧。嘱咐患者预防感冒,加强营养,提高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多吃粗纤维的食物。指导患者讲究个人卫生,防治术后感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3 术后护理。在手术后,护士应该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应注意的相关事项。患者应该去掉枕头,采取平卧的姿势。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患者的进食时间和在进食中的忌口物。帮助患者知道怎样排出排泄物。如果排泄不畅,患者应该怎样处理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高热量、高蛋白、无糖的饮食。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刀口的情况,克服患者对于康复锻炼的恐惧,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免引起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出现。制定小量的运动,促进患者骨骼的恢复,保证手术的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3.4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骨科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骨科患者来说,手术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休养。进行康复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每个医护人员都应做到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恒心和毅力,合理饮食,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做好定期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直至患者完全康复为止。

4 结果

我院骨科的100名患者经过治疗和优质的健康教育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康复知识。降低了并发症的几率,获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其中57名骨折患者、20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完全康复,9名股骨头坏死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11名骨质增生患者的病情也明显得到控制,提高了生活质量。

5 结论

健康教育在临床中越来越重要。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患者树立信息,战胜病痛的有效方法。骨科疾病治疗时间长,对于骨科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健康教育要始终贯穿到骨科疾病的治疗之中。健康教育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通过详细的讲解给以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机会,增加了患者和家属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所以,在骨科临床护理中,一定会重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裴东颜.骨科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与作用分析[J].遵义医学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4卷第3期

[2]王美萍,黄君.护理健康教育在骨科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2)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文5

【关健词】 骨科卧床病人 便秘 相关护理

1 便秘的相关因素

1.1卧床因素 骨科患者由于创伤和手术部位的持续牵引、制动等,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使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引起便秘。

1.2手术因素 骨科卧床病人手术多采用硬脊膜外麻醉,使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受阻滞,胃肠蠕动消失,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松弛,术后镇痛泵中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可刺激胃肠道的收缩,增加胃肠张力,增强肠腔内压,使胃肠推进性蠕动减弱,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大肠而导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 骨科患者多为意外创伤,由于发病突然和对预后的担心,患者通常会感到紧张、恐惧、焦虑等,从而抑制了胃肠运动,导致抑制便意的情况。

1.4 年龄因素 骨科卧床病人中,老年病人占了很大一部分。饮食过于精细少渣,高纤维素食物少,肠道内水分缺乏,菌群失调,排便肌群收缩力下降,排便动力减弱,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过多等,引起便秘。

1.5 饮食因素 骨科新入院或骨折术后病人,因禁食或进食量不足而导致的内容物缺乏,而术后进食时间过度推迟,老年病人食欲减退,只进少量流食或半流食,饮水量减少,这些都可以导致便秘。

1.6 环境因素:骨科卧床病人面对生活的改变,不适应床上排便而容易造成便秘。的改变,使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正常的便意 。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新入院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地熟悉环境,缓解其紧张情绪。耐心向患者讲解便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及其重要性。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做好家属及陪护人员的思想工作,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2合理使用缓泻药物 对于3天未排大便者,服用缓泻药物。应用开塞露40~60ml,以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超过4天未排便者,给予灌肠。

2.3 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 患者在床上排便时,应保护其隐私,可让家属、探视者和工作人员暂时离开,必要时可用屏风遮挡;打开窗户和收音机、电视机,利用芳香剂除臭剂,避免患者因担心排便声音及气味影响同室其他病人而抑制排便;给患者提供充足时间,避免在排便时急于完成护理及治疗工作而催促患者,导致患者未完全排干净大便,使大便过长时间贮留于肠内而产生便秘。 2.4 健康宣教

2.4.1排便训练指导 每天定时引导病人排便,尤其是早餐后,“胃- 结肠反射”最敏感,最易建立生理条件反射,引发排便 ,可使患者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指导患者进行腹式运动,可伴腹式呼吸进行, 4~6次/min,持续5~10 min,以增加腹压,增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向下移动。排便训练法对于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具有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

2.4.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能饥饱无常,软硬冷热相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另外多添加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粗粮等;经常食用蜂蜜、核桃仁、山楂、香蕉等,以起到自然导泻的作用。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无疾病禁忌的情况下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 ml, 晨起和晚餐前各饮水300ml温盐水以清洗肠胃,促进肠道蠕动。

2.5 按摩

2.5.1穴位指压按摩法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于每日排便前10 分钟进行, 取穴位天枢穴( 位于脐中旁开2寸)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由轻而重, 逐渐加重,3~5分钟后可有酸胀酸痛感和肠蠕动, 每次按压可持续数秒至1分钟。支沟穴( 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 尺桡骨之间) 手法同上, 3~5分钟后见效, 如一次按压效果不佳时, 可反复交替按压, 直至排便[3]。

2.5.2 腹部按摩 每天早晨起床前、夜晚临睡前或排便前20 min自行按摩脐周。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双膝屈曲, 腹部放松,双手掌相叠,掌心向下,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于下腹,绕脐周呈顺时针方向按摩, 使腹部下陷1 cm,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准,每日1 次, 每次10~15min[4]。

3小结

近年来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骨科护士应转变观念,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预防便秘教育。对发生便秘的患者,能够做到及早发现和分析发生原因,尽量少用药物治疗,采用按摩、湿热敷等方法,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影响,既能有效解决便秘症状,又能增加患者舒适感,有利于患者的彻底康复。

参考文献

[1] 石敏.骨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调查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21

[2] 张 丹,李一凡.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医学,2010,34(12):945-946

骨科术后护理要点范文6

【关键词】镇痛泵;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20-01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和机体动员各系统恢复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可能是病人一生中经历最为严重的疼痛[1],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使患者身心受到影响。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术后镇痛方法是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自控静脉镇痛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维持恒定,并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对止痛药的不同需要而投放用药的优点,但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尿潴留、腹胀、便秘、呼吸抑制、低血压、压疮等。因此做好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尤为重要。现将镇痛泵在骨科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3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骨科术后患者。男 66例,女 37例,年龄19-73岁。其中腰椎骨折13例、股骨骨折38例、髌骨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25例、内外踝骨折15例。

1.2镇痛方法

术前留置静脉套管针,术后由麻醉师配制好止痛药,加入镇痛泵内,用三通管将镇痛泵和留置静脉输液管连接,妥善固定后带回病房,以2ml/h的速度连续输注止痛药物。镇痛泵使用时间24~72h。

2 护理要点与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对镇痛泵知识的宣教 术前详细向患者讲明术后止痛的重要性和使用镇痛泵的安全性,讲解镇痛泵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术后的镇痛时间。让患者了解有效的使用镇痛泵不仅可以避免术后的疼痛,而且不会影响伤口愈合,不会成瘾,同时教会简单操作方法和使用时注意事项。

2.1.2 心理护理 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心理因素始终伴随着疼痛的全过程。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担心术后的疼痛和并发症,大多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这些不良的情绪能够降低患者的耐痛阈。在病人入院后,我们就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向其讲解镇痛泵的使用效果,并请曾经使用镇痛泵的病友与之交流,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术后护理

2.2.1加强心理护理 做好术后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多安慰和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药物与心理治疗的最佳结合。

2.2.2确保镇痛泵正常工作妥善安置好镇痛泵及其延长管,固定好硬膜外导管,管道的通畅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镇痛效果,特别是在改变、更衣擦浴时,可致管道扭曲、打折、脱落等,应认真检查,仔细观察储液囊有无破裂或药液流入外壳等异常现象,如有异常立即停止使用。

2.2.3疼痛观察与护理 不同个体对疼痛的感受不同,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疼痛反应也不一样[2]。护士对术后的患者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镇痛效果和镇痛药物使用量,指导患者应在感到疼痛时即按键给药,不必等到剧烈疼痛时再使用,使患者获得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使用中如果患者疼痛并未减轻,及时与麻醉师联系并处理。

2.2.4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镇痛泵的护理重点。患者在使用镇痛泵开始阶段应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因为泵内镇痛药物可以导致脑干呼吸中枢不同程度抑制,药物通过内源性组胺释放、扩张血管,导致血压降低,经减慢注入速度血压可正常。

2.2.5并发症的护理

(1)恶心、呕吐的护理.恶心、呕吐是镇痛泵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吗啡刺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3]。在护理上应注意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分散其注意力。术后交代好患者禁食、禁饮情况,出现恶心、呕吐者应通知医生,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仍未改善可暂停使用镇痛泵。同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做好口腔护理。

(2)尿潴留的预防 使用镇痛泵可能出现尿潴留。镇痛泵中的药物会持续作用于脊髓神经,影响膀胱功能。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镇静、兴奋平滑肌等的作用,它能提高括约肌的张力,降低膀胱膨胀感和膀胱平滑肌功能。尿潴留一般发生在术后的1~2d内,因此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护理,观察尿液的量、色、性质,拔管的时机可选择在停用镇痛泵后4~6h,拔管前定时夹闭尿管,训练膀胱的功能。同时,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做好尿道口护理,嘱患者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未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如果不能自行排尿,可采取热敷、听流水声、按摩膀胱区等方法促使排尿。

(3)腹胀、便秘的护理 镇痛泵使用的止痛药中芬太尼属阿片类药物,它有抑制胃肠蠕动,患者易出现腹胀、便秘等情况,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肠鸣音、排气、排便等情况。镇痛泵使用期间,护士应指导患者定时翻身和按摩腹部,早日下床,促使肠蠕动恢复。排气后尽早恢复个人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并少食产气食物,防止肠胀气,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4)呼吸抑制的预防与护理,止痛药物对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h患者的情况,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口唇、甲床的颜色、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的改变。鼓励患者选择合适的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5)低血压的预防与护理 造成术后低血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麻醉的影响、液体不足、心功能下降等。低血压常发生在术后6h内;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一旦发现低血压,应立即通知医生,加快输液速度,及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减慢或停止使用镇痛泵。

(6)压疮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镇痛一般需要持续1-3d,感觉能力下降,使皮肤肌肉对疼痛、压痛反应迟钝,加上术后卧床时间长,皮肤长期受压,易发生压疮,尤其老年和消瘦患者易发生。因此,应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的清洁、柔软;定期协助翻身,按摩骨隆突处,每1-2h协助患者做被动性肢体运动,保持功能位。

3 结论

镇痛泵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该方法具有用药量少、止痛效果显著、维持时间长等优点,使用镇痛泵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患者术前术后的宣教、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使患者心态良好、精神放松地接受治疗,从而提高使用镇痛泵的效果,大大减少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洪溪,黄宇光,罗爱伦.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 (10):789-799.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142.

[3] 王国良,张美云,郑鹏,等.强力宁预防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并发症的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