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基本概念的明晰和规范,是任何严肃的科学思考的前提。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来说更是如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名定义”的工作,不仅需要框定和阐明它的含义,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廓清和明晰它们之间的外延边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获得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学科意义上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畴”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各门具体学科范畴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学理依据。在学习、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对于这一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理性规定。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主观的形式,也具有客观的内容,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第二,它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其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为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以“纽结”和“网”的方式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并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验证和应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而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对其及其所构成的系统进行检验。此外,它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来深化和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也是其价值所在。第四,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历史顺序: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即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所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专门用语,即用来指称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约定性语言或符号。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行话”,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谓词”,用来铭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主要以特定的“词语”或“符号”来标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概念、范畴及理论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字指称”。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蕴含学科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话语载体”和“叙述方式”,具有认知、分类和表达学科理论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指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语言用料”或“语言符号”,发挥着描述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样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理论等需用它来指称或表达,据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来说明或指称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说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物之为物”的理性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形成与存在的逻辑前提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形成与存在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性规定的支撑和确证。二者具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区别。

第一,二者有本质规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简化或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性语言或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指称和表达。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称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第二,二者表达对象的范围不同。一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就其描述、说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称为“某类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等;就其描述、说明的整个研究对象而言,它又可统称为“某学科范畴”或“某理论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的专门用语,只限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表达,因而一般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术语”“重要术语”“具体术语”之说。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工具,至少有指谓、分类、建构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指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分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关系特征等本质规定的区分归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演绎来拓展完善自身范畴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用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理论等物质载体或语言用料,其功能倾向性的表现为指称和表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某种属性与关系的思维形式。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学科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素与工具。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某种归类划分和概括总结,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人们服务,通过有机的组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之中。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确,我们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二,二者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是学科理论思维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和范畴相互贯穿、渗透,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建构起来的。而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畴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才能在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中获得自身应有的意义及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以学术为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建立起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但二者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层次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反映,因而简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而那些能够说明存在的统一性,即从整体上表示普遍联系和准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统摄着属于这个范畴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概念,并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反映和表现学科范畴体系的内在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不纯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概念的定义及其规则,即通过定义来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问题的本质及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仅涉及学科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从各种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用他们来网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认识、发现和运用学科理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联系密切、紧密结合,但从具体的存在和认识过程来看,二者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联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内容。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P151)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吸取经验和内容并将其加工、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或观念,再经过不断地转化、检验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范畴、规律等理性认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所以客观和必然,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它们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及其关系,这一点对二者来说是共同的、无条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学每一范畴的形成和确立都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和环节,不同的阶段和环节始终处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和反映,我们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有秩序、有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认识之网,处于揭示规律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区别。

第一,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范围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侧重于从整体的一定范围、阶段、层次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整体的个别特性、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或范围,较为具体、生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则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来反映本质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身的决定性关系、动力和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较为宏观、深刻。第二,二者在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常表现为一种概念的形式,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就要把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的形式,通过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来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第三,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从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总的、整体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认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用的程度较强,适用的范围较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用的程度较弱,适用的范围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综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研究,阐释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体现学科性和获得科学性无法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创新和突破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2

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理论体系

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比较成熟的标志,并非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都能成为学科,一般认为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标志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有特定的研究对象;②有特定的研究方法;③有独特的概念范畴;④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鲜明“个性”特征,我们可以从标志学科建立的四个方面来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特性。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对该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又可以“打消”有人因为国外没有设置这一学科或该学科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而对该学科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疑虑。

一、独特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解决的特殊矛盾,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显然,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和该领域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肯定要研究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应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很多。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的有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有教育学、行为学、伦理学等,他们研究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的某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也只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某一特定领域——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则需要从研究领域中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中,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始终,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间的矛盾等。但“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并制约着其他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主要动因。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如何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正是以这“两大规律”为研究对象,承担了其他学科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其他临近学科中,如:政治学中政治社会化研究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给公民的政治文化传送过程;教育学中的德育研究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品质。他们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虽有一定的重叠性,但都只是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把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思想政治品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把握,完整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使其与其它临近学科区别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存在和发展。

二、独特的研究方法

方法之于理论犹如手段之于目的,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科学,方法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突出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建立自己概念、范畴和规律的逻辑体系中,在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中,既借鉴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又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出自身特有的方法。如:文献法、社会调查法、矛盾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系统综合法等。

三、独特的概念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思想 前提性判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25—05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同文化知识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体育等教育活动乃至其他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相区别的特殊本质,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为实践对象,其“客体是人的思想,主要是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纪观”。任何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和回避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受教育者是处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个人,他们不是空着脑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在以往的生活、实践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在受教育者既有的思想基础上施加影响,使其个体思想发生合目的性再构。而“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是以以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的个体思想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的实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体思想的基本状况、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便具有前提性的意義。

一、个体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确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直接决定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任务以及方法等其他一系列问题,更是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确定,理论界在研究中尚存在着颇多争议,从近年来提出的观点来看,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基本倾向。

一种倾向是以各种形式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自我实现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观点。这种倾向的观点重视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性、现实性,力图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政治化、教育对象抽象化的局限,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人本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显然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同其他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相区别的特殊本质,仍没有彻底摆脱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客体模糊化和抽象化的局限。

另一种倾向是以人的某一属性或特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人的“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性自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观点。这种倾向的观点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并不是人的一切方面,而是人的思想、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等属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明确化和针对性,但没有把一般意義上的人类的思想属性和个体意義上的个人的思想属性区分开来,也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和抽象化。

上述两种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确定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撕裂了人和人的思想属性的统一关系而各执一端,具有片面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是具体的有思想的个人,而人的思想又不能离开思想的主体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最终要面对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体的个人的思想,个体思想没有发生预期的改变,教育人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一般来说,在确定逻辑起点时,通常会以黑格尔提出的质的规定性为标准。逻辑起点应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的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逻辑起点应与对象在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按照这样的确定标准,我们认为,应当将“个体思想”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对于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个体思想”是既定的,“不依任何东西为前提”。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理论体系的推演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开端”的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说,“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个体思想内蕴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矛盾,即教育者所代表的一定的社会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实践上沿此出发点施加影响的结果必然是此出发点的提升、高扬和完善,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一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根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有机联系;交往实践;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710

当前主体间性这一范畴引起了各界学者广泛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也不例外,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并没有弄清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和教育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离开了这些基本要素的有机联系,我们就无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那么,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联系的呢?哲学认为,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无数中介或过渡环节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系列。这里所说的“中介”就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中间层次。任何事物之间不论存在多大的差异,都可以通过中间联系沟通起来。联系又与“差别”这一范畴相关。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即其确定的界限为前提的。因为,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就不能区别事物,就无法知道究竟什么事物在联系着。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在含义。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他们都有主体性,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他们又是两个有区别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也是有差别的。其次,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我们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时,必须把它放在交往实践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交往是人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任何人类社会实践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指一个系统,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次,而“物质交往”是多极主体间物质交换过程,它构成精神与语言交往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当然也离不开交往。国内首次提出交往实践观是任平先生。他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它既强调了要充分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又明确指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不同的特指概念,不容混淆,不能平分秋色地对待他们。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要回归生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中介客体―――教育资料(有形客体)、教育方法、手段(无形客体)和交往主体的人际交往关系(交往实践)之上的“参与―合作”关系。它强调的是教育双方的平等、差异、自主、开放关系,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格的提升。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就成为一种教育双方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意义生成、精神觉解的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而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既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全部肯定,也不是对它的全部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是一种积极的扬弃。为此,我们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出其对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合理的因素,同时也要克服其弊端。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观点和核心理念到底是什么呢?依照众多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对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弊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把人的主体性理论作为立论基础,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有些探讨已经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的萌芽,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交互主体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的视域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交互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各自展示的是个人交往主体性,而不是占有性个人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双向交流,达到主体间的互识共识,从而成为教育的有效主体和能动主体。所以,我们在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时,绝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能代替的,关键是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二者之间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以达到认识上和情感上、需求和价值取向上的共识和融合。如前所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以共同客体为中介的主体际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主体性就不再是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而是体现为交互主体性。

综上所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含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主体间性,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和预期目标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开拓性意义。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总而言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政治,坚持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的再生产和分配,就是要为一定得经济基础服务,正如所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观点纷呈。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其一,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

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

其二,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

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因此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要割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化的时代特性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划分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层次,并能揭示出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体系是可取的。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划分出层次,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贯穿的层次,在基本规律中体现具体规律,在具体规律中反映基本规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根据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规律,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制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附于时代任务而发展变化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鲜明的独立个性,以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会有强制性的灌输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6

[关键词]广场;修辞术;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K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06-01

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创造了具有明确政治含义的“公民”,并且创造了投票、抽签和公议三者结合的复合式民主。古希腊民主试图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政治权力,都能够参与政治,而不是只让民众进行统治。而公民大会保证了这一民主政治的实现,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公民大会的召开由此导致了“广场”产生。古希腊广场提供了人们“说话”的权利,人们在广场上集中,在这个非私人空间中实现信息的公开化,每个人都有发言表达意见的权利,人与人之间进行平等的辩论,在公共领域中实现对意见的检验。广场使古希腊公共生活的实现成为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广场,即一个开放的“无形”广场与“有形”广场。

1、无形广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框架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在一个国家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活动区间。也就说,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党统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开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党和阶级服务的,这个框架框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以及公权力的运行边界、主导意识形态的范畴等。

2、有形广场――思想政治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形场合

任何一个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个有形的,可供活动的客观场合。古希腊公民的集会有广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需要这样一个“广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家庭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室、家庭、媒介都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形广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这些有形的广场。

这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传播的基础,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广场”在进一步拓宽。对于“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人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的出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工具以及海量的信息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引导健康的网络舆论,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优势和便捷,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更多的空间中发出更强更远的声音。

广场是人们进行辩论和意见交换的地方,公民在广场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意见表达的过程中,有些意见被认同,那么将在广场上持续下去,有些意见不具权威性,就在意见交换的过程中被淹没,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意见的交换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这种意见的借鉴与融合。

1、意见来源于不同学科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学科与说寻章摘句是毫无联系的,所有的学科之间都有共通之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教育与哲学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与政治学相关,其法制教育与法学相关,其道德教育又涉及伦理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又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不应是“闭门造车”式的,应该是多学科的借鉴和融合。

2、意见来源于本学科内部不同的声音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而言,对于同一个概念或者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体系、规律等学科系统本身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允许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不同的声音,允许不同理论之间的较量,而那些经久不衰的,精华的声音最终会留在广场之上,成为领导者和引领者,没有一种学科不是在这样一种理论的博弈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3、意见来源于让受教育者“讲话”

较高的文明不仅意味着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而且意味着更有魅力的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这样的一种精神生活,让受教育者在思想境界上获得较高的发展,但是,这种“精神生活”并不是精神上的束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不是高高在上,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听听底下的声音,站在受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科的价值型和认同性。受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无可厚非的发言权的,喜欢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内容,期许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都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参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通过受教育者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触及受教育者思想本身,实现对受教育者从身体的治理转向心灵的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传播到主动接受的转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