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2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人为因素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初中语文的课程功能在以人为本为原则后,可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方向转型,此过程是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新教改的推动显然是不能瞬时完成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大都从课本知识和大纲层面入手,关注初中语文语言技能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人为的割裂初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点的训练、分析、讲解为前提时,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的当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更为支离破碎。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内容和体验均为碎片化的,故而很难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2、基于教学方式单一的核心素养难以成型。语文学科本身包含工具性及人文性,从整合视角来考察语文课程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过度重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重视应用手法而忽视人文及学生真实语言体验的需求,在此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及时形成,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惯性引入辅助下,由于教学方式以练习、问答、分析、传授等为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生活割裂,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学习负担加剧。

二、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方式

1、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据构建学习者中心环境。初中语文教学为丰富教材内容,可通过构建符合课程需求的数字环境,来为学生提供教师所期望的数字资料。考虑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数字环境构建时,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能全部覆盖,每个学生均可使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搜集并获取资源,应用、思考、反馈、共享的智能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学生丰富课堂所需的影像、图像、文字等资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手段下,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大都为支持教师而设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课程大纲来运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完成。如借助“互联网+学科”的战略思维,完成初中语文学科与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设计、应用。这是学生与教师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以技术打通语文学习巨大信息源通道的辅助条件。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3

第一章从指挥的发展简史、指挥的学习条件与要求、指挥者应具备的职责与能力等角度出发,阐述合唱指挥学前的理论准备,此外,还涉及合唱指挥原则、指挥与团队的关系等内容。第二章介绍合唱指挥的技术语言,包括指挥姿势及基本动作、指挥拍子和表现方法、拍点移动方向、指挥棒使用方法等。第三章介绍指挥的肢体语言,涉及起拍与收拍、呼吸与换气、不同节奏与组合、不同节拍的手势与图示、特殊的指挥技巧等内容。第四章阐述合唱指挥艺术表现前的准备,包括合唱指挥的选材、案头工作、艺术处理及其动作的艺术设计等。第五章论述合唱指挥艺术表现的演练环节,涉及排练计划制定、排练步骤与方法等。第六章探讨合唱指挥艺术表现的舞台呈现,包括合唱指挥走台、指挥实践、演出实践与总结等环节。

结合本书可知,合唱是一门技术,而合唱指挥则是一种技能,通过融入不同技术以及各方的配合与协作,辅以指挥者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呈现完美的舞台表演效果。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设置合唱指挥课程,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形式以系统化训练为主,教学内容凝聚合唱训练、指挥技法和声乐教学的基础核心素养,因此,合唱指挥课程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从中体现出一定的人文修养和基础音乐素养。但合唱指挥作为新兴学科,相较于其他音乐学科起步较晚,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不够成熟,且由于缺乏科学教学模式的先例指导,合唱指挥教学存在训练时间不固定、合唱排练效率低下、团队协作能力弱以及作品演绎能力差等问题,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不高。受传统模式影响,教师普遍采取整合性教学方式,同时开展合唱教学和指挥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同时掌握多种知识。基于上述论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模式亟须加以改进。在开展合唱指挥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需积极创新现有教学方法,尤其在采取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同时,兼顾其科学性和综合性,具体实施路径表述如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采取科学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具体可通过制定合理教学方案实现。在开展合唱教学时,教师需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制定教学方案,从合唱的基础训练方式入手,比如发声训练,有助于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明确其发声特点,而简单曲目的合唱训练则是在学生掌握并学会调节发声后,根据自身发声优势选择合适曲目进行合唱训练,当学生能轻松驾驭此类简单的合唱曲目时,教师可开展深层次合唱教学,并在学生掌握合唱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情感教学,即将不同歌曲中的灵魂思想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表演形神兼具。在指挥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流派及文化合唱指挥知识的分辨能力,如向上的指挥动作是西罗马派,向下的指挥动作是东罗马派,而西欧的合唱作品则需要靠前发声的指挥动作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4

代礼仪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地税希望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在形成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推及到核心素养方面,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灵动课堂核心素养

所谓的灵动课堂早在《说文解字》中就已有解释,灵动主要是是指有灵气,灵活。推及到课堂教学之中,则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等,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灵活多变且极具吸引力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灵动课堂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等。在本文中,主要立足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构建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运用情境,培养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述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学生在知识灌输中是难以有效掌握英语该门语言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而沟通语言与教材的一大有利工具则是情境。由此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并将所要讲述的知识纳入到该情境之中,如此学生可以为情境所吸引,自主地走进情境、理解情境,在情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我在组织有关happy birthday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直接创设两个情境:一是庆祝生日,一是商场购物,为学生提供背景:陈杰要过生日了,为了庆祝她的生日,同学们一起来到超市购买礼物和食材。

我会在购物情境中为学生呈现商店、商品名称的单词,如此学生可以结合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自主地选择所要购买的商品,并进行购物交流。如此,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还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对话交流,与此同时,在购物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购物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将德育渗透其中,以此实现语言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手段多样,培养思维品质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单元或每一话题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善于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借助人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

比如,在教学生angry这一单词的时候,除了将其“生气”的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外,还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平常自己与小伙伴或父母生气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自己这样做之后对自身或者他人有什么影响呢?有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就自己亲历的一件小事畅所欲言,不少学生在说完自己的经历之后都说当时生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幼稚,而且很不应该,生气的时候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动作或者说出的一句话是很伤人的,对此不少学生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学会冷静,不能随随便便生气,要理性对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此,由单词的讲解延伸到生活小事,学生可以在理性地分析生活小事中发展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方法灵活,培养文化品格

英语从其本质上来看,它属于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倘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只是将语言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学生是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灵活沟通的,缺乏文化因素的参与其实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失误频仍的一大原因,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一大原因。对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向学生呈现英语文化内容,使其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其文化品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诸如Excuse me、Thank you等日常礼仪用语的时候,会直接理解对比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比中西方的日常礼仪用语的用法,就Thank you而言,谢谢几乎成为西方国家的口头禅,无论是对何人都会报以感谢,而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是很少使用谢谢的,如果使用,则会显得很陌生,两者的距离会拉远。如此,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要选择不同交际用语,以此为其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适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其中适性学习最为关键。比如,在英语的学习中,对单词记忆很枯燥,另外,英语是需要学生积累的,这样才能慢慢地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所以这就需要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互相配合来记忆单词这个方法是最适用的。特别是学生都是刚刚接触英语,对单词和句子都不太熟悉,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听写,用这种方法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听写时分享记忆单词的窍门。有一位学生就分享了自己的方法,他说:“我在学习单词family时,经过观察,我发现family这个单词居然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句英语前字母的拼写。发现这一点后,family这个单词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特别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让英语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事情,从而也进一步丰富英语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等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其自身的素养也得以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玲.刍议小学英语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6(09).

[2]楼赛丽.聚焦小学英语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J].校园英语,2017(13).

[3]鲁子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5

关键词:高中走班制;S-ISAL教学法;优势

随着新高考“3+3”制度的确立,2016年初,上海、浙江相继在高中实行走班制,湖南省新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方案后,教育厅领导也提出“高中走班制将成常态”。在网络信息时代的高中走班制中,需要创新教育形态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更直接地与学科的内涵以及学科的信息互动,给学生获取信息、主动思考、形成自己观点及认识的机会和平台,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更快、更好地适用新高考。对走班制的教学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怎样分班、教师如何教班、学校怎样管班等均有待解决。本文针对教师该如何教学,探讨了S-ISAL教学法在高中走班制中的五大优势。

一、高中走班制与S-ISAL教学法

1.特点相一致

S-ISAL是“Space-based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Learning”的缩写,即“基于空间的信息搜索与分析学习”。它源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的ISAS课程,该课程主要传授对信息的阅读、概括、归纳和总结的技能。它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撑,兼有探究性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它的主要方式是交流互动,基本表现是引导探究,主要目标是解决问题。它是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景下,依托空间将线上与线下混合、多种教学方式混合的混合式教学法。高中走班制是指在高中同一年级中固定学科教室和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选择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难度的班级上课。走班制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及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表、选择教师和选择学习方式。

2.教学方式相协调

S-ISAL教学法在课堂上会让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整理加工成文档,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予以指导。这种混合式教学法,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再结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注重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提升学习效能,增加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与便捷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走班制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和合适的。可见,S-ISAL教学法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侧重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混合式教学成为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其运用到高中走班制中极具优势。

二、高中走班制中运用S-ISAL教学法的五大优势

1.线上与线下混合,调动走班制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高中走班制中,S-ISAL教学法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实名开放共享和资源互联、互通等特点,通过任务驱动、小组探究、协作学习、行动研究等方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多种教学方式的混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它将线上和下充分融合,将线下的学习和交流反映到线上,再通过线上的反馈,改进和完善线下的学习目标、计划和过程等,从而突破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在校学习和终身学习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无缝学习、依托空间教与学、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彰显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改变过去碎片化学习的方式,转向连通性学习,通过群体协同知识建构,培养高水平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这些过程都可以提高师生的信息搜索和分析处理能力,教师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促进教学相长,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增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多种教学方式混合,契合走班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高中走班制中,S-ISAL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是:基于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呈现,促进自我反思和情感认同,产生内在动力;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等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S-ISAL教学法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学习动力来源宽广,学生们在“人人通”的网络学习空间由于具有实名制,可终身使用,能够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产生对自身学习成长的情感认同,以此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S-ISAL教学法以阶段性情景学习为基础、学为桥梁、社区归属感为助推器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保障,围绕课程创设学习情景,教师充当主导,以可供终身学习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作为依托,通过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习过程进行管控,在网络虚拟社区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其学习动力。

3.采用五环节教学方法,助推走班制教学目标达成

在高中走班制中,S-ISAL教学法主要通过选题与分工、搜索与分析、整合与结论、呈现与评价、分享与反馈这五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1)选题与分工。它包括分组、选题、分工三项内容,其目的是确定研究目标、任务、策略、方法等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在空间中呈现出来。

(2)搜索与分析。主要是学生依靠团队合作,进行小组探究,利用网络、实验等手段来获取不同信息,并进行甄别、筛选、过滤、提炼、归纳等。

(3)整合与结论。需要小组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各小组成员围绕研究主题,整合有效信息,理顺关系,得出结论。根据凯伊等人的研究,技术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中扮演着多元化角色,例如可以对学生的作业、研究的产品或协作学习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提供视觉表征。

(4)呈现与评价。空间呈现贯穿教学全过程,而现场呈现则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分工,按计划确定主题、分工介绍、资料搜集、整理归纳、项目总结等,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就本组的学习研究进行现场展示和讲解,教师组织集中提问与点评。

(5)分享与反馈。它将促进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发生,师生通过在自己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分享优秀的学习案例,为今后的教与学提供工作样例(worked examples),当其作为日志在网络学习空间公开呈现时,资源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反思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行动研究顺利进行。奥斯托戛(Ostorga,A.N.,2010)的研究提到,在行动研究中,技术所起的效果尤为显著,通过不同阶段持续的反馈,学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习进程。

4.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赋予走班制学生主体地位

S-ISAL教学重点突出生成性资源的作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走班制的教师需要努力创设好环境和条件,先进行分组分工,让小组长和学生在网络学习系统中记录好全部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当时的学习环境信息,在小组中为学生量身定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在S-ISAL教学中,来自学习同伴的直接支持尤为重要,为此,S-ISAL学习的评价采取了教师(专家)点评、学生互评以及小组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主动鼓励学生对同伴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评论,还能有效地支持和帮助学生相互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推动在线交流探讨的方式,提供过程性支持,帮助学生采用合理的策略和技术解决问题。在学生明显出现先前知识不足时,教师适时提供内容性支持也非常必要,其能够增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S-ISAL教学中,教师基于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创设系统环境提供工具支架,通过推动交流探讨提供过程性支持,乃至直接提供内容性支持,以实现深度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5.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走班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圳市于2015年首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杭州市上城区于2016年强推教师的两大核心素养发展:持续学习力和专业幸福力。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小学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教育形态和教学方法,在整体建构的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善用互联网资源,注重教师团队的成长,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探索教育的意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高中走班制中,一方面S-ISAL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搜索与分析,这些资源可以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集中存放,也可以在学生掌握信息搜索技巧后,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根据课程学习目标、个人学习基础以及学习兴趣取向等因素合理选择问题,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一次次修正,找到有价值的研究目标,以构建现实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导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

总之,S-ISAL教学法在高中走班制中,依托网络学习空间,给师生提供资源、选择问题,经“样例学习”设计方案,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宇.S-ISAL教学方法的理论诠释及运用[J].职教论坛,2016(20).

[2]谢泉峰.基于空间的信息搜索与分析学习S-ISAL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

[3]王 润,周先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6(6).

[4]马劭麟.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初探[J].甘肃教育,2016(4).

[5] Chun Meng Tang,Lee Yen Chaw.Digital Literacy:A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Learning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J].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2016,14(1):54-65.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范文6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