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1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问题分析;对策
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1]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2]然而,众多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在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向有利于就业需要方向调整,应用型技术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重点,人文素质教育则成了被忽视的对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令人堪忧。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生层面,学生人文素质基础差,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近几年起,高校扩招的趋势有所减缓,但高中毕业生人数的急骤减少,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位于最后批次录取学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绩下滑严重,人文知识贫乏,很多同学竟然连一些中学必读的书籍都没有阅读过,哲、法、艺等知识更甭提,导致人文知识薄弱,审美情趣偏低。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现世界、现实社会的认识肤浅,还有一些学生写作业时错字连篇,甚至缺乏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薪水高少受累”的较为体面工作。对他们来说,能长“本领”的专业课教师学生的重点,与技术技能毫无相干的人文素质课是基本没用的“无用”课。三年的大学生涯更像是进入职场前的“热身赛”,与其花力气学习这些“无用”的课程,倒不如多学点专业技能,多背点英语单词,多参加些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得“实在”。出现讲“人文阅读”选修课上被学生发问“老师,您觉得学这些有用吗?能帮助我找工作吗?”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不足为怪。
2.教师层面,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意识普遍较强,,但知识单一化严重,教学中缺乏课堂讨论的习惯,以知识灌输为主,极大减损了传播人文传统和价值观的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师的引进,尤其是专业教师引进基本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教师后期的培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将提升的重点都放在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上,很少关注教师人文知识的涵养,人文精神的积淀主要靠教师自身的日积月累。由此导致了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知识结构的单一化现象严重的状况。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受制于课堂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等大环境,少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很得当,大都是“一言堂”式的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课堂少讨论的氛围,甚少有对于人类基本价值观的探讨?这本身也阻碍了学生走近人文素质世界的步伐。
3.学校层面,受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影响和总体课时量的限制,有用“通识教育”课程替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倾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虽然都是各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都注重培育人的专业之外的素养、看似相同,却有不少的差异。从课程内容来看,人文素质教育通常是以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史、哲、艺术作品为教学重点,而通识教育则涉及更为广泛的领域,沟通技巧、计算技术等通用技能等。在教学目标上,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致力于塑造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通识教育则重在培养一批具有更全方位知识储备的人,以更好地应对将来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二者同样有着显著的差异:人文素质教育通常以学生独立阅读和课堂讨论为主。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每堂课的成果也应当是开放性的,没有现成的结论。通识教育则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色彩更为明显。表面上,学校都说这两种课程都重视,但在现实中,受总体学时的限制,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多,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少,大有用“通识教育”课程替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倾向。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对学生而言,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对入校前学生的教育影响极为有限,提高他们人文素质知识更是无能为力,但学生进入高职,引导他们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涵养人文素质高职校责无旁贷。这方面可做且能做的工作不少。比如,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引导学生在校学习不能只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积累。让学生从一入学就认识到人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学会事做人,也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他们把处理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技术和技能,如果只专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就可能缺乏,学习迁移、职业变迁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不足,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再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在校园摆放文化名人雕塑,在文化墙上张贴优秀文化作品等,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等方面,都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知,培养人文素质的手段和方式。
2.对教师来讲,通过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人文素质积累的同时,重点是改变上课方式,在讲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做事、做人”道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这个“道”,我想应该是我们说的如何“做事、做人”,而且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古人的话是否给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师,尤其是讲授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以更多启示?如果人文类课程的教师,上课时也能向国外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那样,与学生在课桌旁围成一圈,没有讲台上下之分,讲课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某些固定的知识,如某年某月历史上发生了某事件,而是重在探讨作品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取向。让我们的学生与教师一样,能平等地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还要特别注意搁置自己的判断性看法,好处是既表达了对他人意见的尊重,也为自己当前的看法保留修正的余地。那么师生们一起讨论的目的就不会是要在讨论终结之时达成某种统一看法,而是通过一起亲历整个讨论过程,各自获得比原先各自单独的看法更为丰富、多元的意见。是否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讨论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会受到根植于人们文化深处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的熏陶,如此这般精神的滋养,我们学生的人文素质想不提升都难。
3.对学校而言,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层设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人文类课程,用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人文类课程的不足。高职院校也注意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的两课之外,在通识课程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人文教育课,同时尽可能多开设些人文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毕竟人文教育课程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在教师引导下有考核的学习,是人文教育达到最佳成效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就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上挖掘潜力,用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人文类课程的不足,丰富校园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如学校可以支持负责学生社团的部门,组织学生成立读书社团,指导学生读名著,成立诗歌社团,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成立书画社团,让学生欣赏书画名作,进行书画习作等;学校举办艺术节,组织文艺演出,举办艺术培训班等;开展人文素质类竞赛,如人文知识比赛,书法绘画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请艺术家进校园为师生开办主题讲座等等,培养学生的特长与情趣,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应对校园的文化活动进行必要设计和规划,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进行规范,保证文化活动的质量。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不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不是哪个院校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难题,关涉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也与世风有着密切的关联,这都我们不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理由。毕竟,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深邃地认识自身和这个愈来愈复杂的世界,也能让我们更深切地体察生活之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东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北方经贸,2009,(3).
[3]除国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弱化的趋势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4,(6月下).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2
素质教育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完全陌生的教育,并不是一切重来的一种教育。实在说来,过去的教育亦必然对学生素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看到吴文俊素质很好,黄昆很好,王选很好,然而,他们不也都经过小学、中学的培养吗?那时的教育不也对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产生过良好的作用吗?他们都受过知识教育,难道知识教育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不曾有过巨大影响?问题在于,虽然无论何种教育都会对学生素质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素质教育所寻求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此其一;其二,这样那样的影响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的,我们所寻求的是自觉的有意识进行的素质教育;其三,确实出现了妨碍学生素质朝着积极方面发展的障碍,从观念到机制上的障碍都有。当人们对消除这些障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越来越希望自觉地推进合乎我们理想的教育的时候,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这些人也是十分明白知识教育意义的人,但他们对这种意义有更深层的理解。所谓视角的调整,即教育着眼点的调整。大家都明白,教育的工具理性曾经是十分明显的。行政当局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为政治服务,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受教育者当事人(包括相关的教师、家长)着眼于升学、就业,这也无可厚非。教育有没有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功能呢?有没有成就就业和升学的作用呢?都有。但是,这类着眼点却可能忽视最基础的东西,忽视前提,因而也忽视一个更具根本性的方面:人自身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社会自身也有个素质问题,社会状况如何,经济状况如何,都取决于一个基本的东西: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发展,同时,最终都应是为了人的发展。从出发点到过程,到目的,人自身的发展都是根本的方面。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素质,从而决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是早已有全面发展的方针并且就是讲人的发展的吗?事实上,这一方针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把全面发展首先视为人的权利,而往往只作为外在的一种要求,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真正获得解放,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①那样来理解。人的发展即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即外部世界为个人本身所驾驭,这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自身的价值占有优先的地位。教育可能带来的升学(深造)机会的增加、就业(择业)能力的增长,教育可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都应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因而优先的是人自身的发展。然而,一旦说到人自身,那主要就是指人的素质及其发展。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素质教育是要将教育的着眼点调整到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关注人的发展和解放上来,它并不排斥功利性目的。我们是否把知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了呢?这是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二目标的调整
一旦说到为经济服务,为就业作准备,就容易想到学知识,学哪些知识,怎样学好这些知识。然而,如果只想到这一点,只想到这里为止,就有问题了。教育总是离不开知识传授的。素质教育能够抛开知识教育吗?素质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割裂开的一种教育吗?德育中少不了道德认知,虽然不只是道德认知;美育中少不了审美知识的传递,虽然还有审美情感的陶冶;体育中少得了相关的知识教育吗?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素质教育绝非孤立于知识教育之外的一种额外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不轻视知识教育,而且希望把知识教育做得更好,进行更有效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中的一些必要手段,包括考试,也绝不是素质教育所要摒弃的。然而,知识教育的目标需要调整。比如说德育,我们常常只是偏重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并且把德育知识考试的成绩看得特别重要,这就走样了,这就不是在优先关注素质了。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是“行为原则和规范”②。道德问题主要讲的是善恶,求真、求知之中也有善恶问题,但求知本身并不直接是善恶评价,所以德育并非一般的知识教育。并且,道德主要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靠践行,而行为则直接依靠情感和意志的支持,培养了良好的乃至高尚的道德情感,就会很乐意去从善;有了坚毅的道德意志就会从善如流,矢志不移;有时违背了能及时反省、改正。有了道德情感的陶冶,有了道德意志的支撑,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养成坚实而良好的道德习惯,最有利于他/她一辈子的端行。德育中少不了道德知识的传授,但与此同时,把目标重点要调整到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习惯的养成上来,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这样说来,素质教育也不是道德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亦非额外的一种教育,而是其目的和目标均应作一些调整的教育。学生要大量学习的还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应削弱,还应学习得更有效,更合理。就知识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关系来说,一种是他记住了的知识、理解了的知识,还有对其思维发展起作用的知识、使其产生过一些感悟的知识、使之感动过的知识、久久不能忘怀的知识等,甚至还有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悟出新知来的知识。上面就受教育者主体而言将知识分成了五六类,然而,现行的知识教育大多只走了一两步,只停留在记住和理解了的知识,有时甚至理解还不充分。至于改善思维方式的知识、在感悟之中融入情感的知识、尚能悟出新知的知识,时而被知识教育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比如说,把考试搞过了头,变成应试乃一切,便是属于这种只走了一两步的知识教育,因而也是较为肤浅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所关心的问题就集中在这一点上,就是希望调整知识教育的目的,希望特别关心能与受教育者情意相融合的知识教育,使知识不只浅存于记忆之中,而是要使之深进于心灵之中,使知识成为受教育者主体心灵的一部分。素质之质,即心灵,知识教育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灵。无论是社会知识还是自然知识,抑或是人文知识,在教育中均可达此目标,所以,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的这种祈盼是合理的。
三结构的调整
素质教育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其重点在于改善知识教育,不仅要调整知识教育的目标,而且对知识结构也要作一些调整。有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一些音乐、美术知识的教育,增加一些体育活动,甚至以为多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就是加强素质教育了。这可能是一种表面的看法、片面的看法。表面的、片面的看法虽与错误的看法不是一回事,但若只停留在这一看法上,就很难理解素质教育之真谛。音乐、美术知识对人的素质确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属于人文知识,是直接表现人的心灵的知识,它能唤起心灵的震撼,能更直接地进入心灵。从性质上说,它属于美学领域,它更能吸引人。面对音乐、美术,受教育者除了认识之外,通常还会有体验、感受和欣赏,也就是说,它能焕发出综合性很强的心理活动。幼时学的一个数学定理,不多久可能就会忘记;幼时学会的一首歌,可能终身难忘,哼唱一世,吟诵一生,因为它成了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不停留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追问:难道数学、科学中就没有美学吗?数学、科学之类的知识教育可不可以像艺术教育那样给学生以美感呢?能不能够像艺术教育那样吸引人呢?能不能不只是让学生认识而且也让他们感受、体验和欣赏呢?能不能也像美妙的音乐旋律那样伴随学生的一生呢?虽然不一定是背诵和吟唱,但能不能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感染和印记呢?艺术教育并非一切,然而它给我们的启示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正是所谓“应试教育”最易忽略的。为什么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呢?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③,按照美的规律既构造对象,也构造自己,这是人的特性。当教育明白人的这一特性时,便会明白美育的重大意义。艺术教育不等于美学教育,各类科学教育中都存在着美学教育,但艺术教育有较为直接的美学教育效果。美育普遍存在且具有普遍的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注意到。艺术的教育并非一切,但是,教育的艺术应是一切教师所要追寻的。这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还是马克思说得好,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③。这里所说的就是美学的尺度,既被运用于对象,又被运用于自己。正是“内在的尺度”把主客体联结在一起,而“内在的尺度”正可被理解为主体的心灵。人用心灵去作用于对象,也构造着对象,构造着自己。知识在它尚不真正属于受教育者的时候,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只有在它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尺度时,其作用的性质就会起根本的变化。可以说,素质教育就在于寻求这种根本的变化,而美学因素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起着让知识进入心灵并成为心灵的一部分的特殊作用。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特别关注艺术教育,这本身亦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美育曾经受到极大的挫伤,曾经被大大地削弱,1956年美育从教育方针中消失。为何消失?众说纷纭。但是,艺术教育被大大削弱的事实,则是尽人皆知的。直到1999年,美育才正式地再度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④中。为何出现?相信看法是很一致的:美育的重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当然也不是与知识教育不相干的教育。音乐教育,要识五线谱,要学如何发声,如何把握旋律,如何表达感情有很多很多的知识,但不只是知识。当素质看重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育也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但是,人们观察它的时候,视角调整了,目标调整了,调整到关注人的内在尺度了,关注情感,关注命运,关注心灵。而艺术教育的这一要旨,对于其他种类的知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所以,在知识教育的结构上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也就是必要的。从微观上看,每门课程都可以考察一下各自的教育资源结构;从宏观上看,适当加强人文课程(通识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也是需要格外考虑的。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3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功能、目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就目前的一些教育家及学者的观点来看,大体上分为(1)“社会适应说”,这一学说强调的是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2)“潜能说”,提出的是对人的身心潜能的全面开发;(3)“六要素说”,强调的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人格教育六个要素;(4)“个性说”强调的是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开发教育。
以上各说各有切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和开发全体学生基本素质和潜能为目的,以个性特长的培养为补充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素质教育的功能有三点:一是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三是适应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主动性与能动性特点。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并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人自我开发突破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素质教育目前面临的困难及成因
(一)没有从历史的纵深去比较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仍然把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考试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方法,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困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不妨分析一下应试教育与科举制的关系。科举制度自隋唐时起至清末结束存续1300多年。考试内容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者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科制。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考生来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分贡。明经进士等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学专业。考试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贴经是唐代试士的一种主要项目,各科均须贴经。方法是主试者将经书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纸贴盖三字,令考生将被遮盖的字读或写出来,墨义是主试者从经书中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为书面回答;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项目。经宋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到了元代明文规定经义考试者首先四书,答案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形成,于是,经义考试从问题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一考,考试的结果分为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纵观科举,不难明白这些考试其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这不但不能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演变到现在其核心由选拔官吏到了现在选拔人才,考试内容扩大数倍,但其考试方法主要仍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一功利主义的问题上。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应试都是唯考而学唯考而教,这正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可以说现在的应试教育其发源地就是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教育,认识到这点才能分请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因资源上的欠缺导致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途中的困难。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力的开发,社会的适应性问题,目前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以过去那一种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远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受到同样重视,凡如教师培训,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组及文体课外活动,实验室创设等诸多方面都必须有经费保证。我国拥有2亿多学生和1000万以上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占世界的2%,而学生及教师的人口数量却占世界的2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第二是当前教师队伍中缺乏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水平和自身的素质都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直接作用,而当前我们恰恰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三是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其操作性就不易掌握。也正因为如此,实施素质教育使许多人感到茫然。教育理论落后于教育实践,导致素质教育实施“百花齐放”各执一端,往往具有片面性、盲目性,由于资源上的困难导致我国在发展素质教育上速度缓慢。
三、摆脱素质教育的尴尬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层面上抛弃一些错误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和开发全体学生基本素质和潜能为目的,以个人特长的培养为补充的教育。这里所指的社会需要,是指人类文明社会的需要,人类的文明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分,物质文明指的是社会财富物质积累度,精神文明指的道德文明,法制文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度。学生的基本素质指的是学生的德、能、勤、绩的综合体,潜能是指人的潜在能力,个性化的能力特长。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开发自我的创造力。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抛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唯学生成绩论,唯道德论、功利论,唯知识论等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二)建构合理科学的教育体系。一是建立教师资源保障体系,教育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在先,学在后,没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就难带出一流的学生,对于教师的培养,笔者想一是在制度设计上要对优秀者有吸引力,诱惑力,引得来,留得住。二是建立好教师能力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以升学的高低去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不能因个别学生的恶劣去否定一个教师的功绩。三是满足好老师的物质保障,任何工程的构筑都离不开物质作基础,教育也莫不如此。四是注重教师的潜能开发,让教师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发展空间。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4
建国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就一直坚持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克服不断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倾向,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基础教育中还确实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小学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紧跟当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考什么,教什么,削弱了德、体、美、劳以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搞死记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
这种单纯学练知识的教育倾向,使学生淡化了时事和政治,也没有时间去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使学生呆板地掌握书本知只和书面应考技能,不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单纯、幼稚和脆弱;这种长期的封闭式的学习生活,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善交往、懒于行动的隋性习惯。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如果我们不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所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示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教育改革的大潮迫使着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些事实都已经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教育改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现在有很多同志已经认识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又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有的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在于学校内部,在于教育界还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现在还没有进行配套改革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才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瓶颈。
固然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如果不彻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人们仍然会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很难树立起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素质教育也将难以推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有关的制度正在改革之中,随着这些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
1.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必然会改变升学就业的传统观念。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如果实现了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拓宽上学就业的路子,就会避免千军万马只走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不仅会改变人们只有考取大学或普通中专才能就业的传统观念,还会逐步改变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观点。
2.人事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
“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选用毕业生的时候,就会既看文凭又注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国家机关在选招公务员的时候,更是注重招收对象的素质。这就会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3.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引导学校位重整体素质教育。现在国家教委和一些教育科研单位都在研究考试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新思路,这些都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除了进行文化课测试和身体素质测试之外,还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加试了这些内容,就会促使学校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采用各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4.建立全面细致的评估标准,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旨在推行素质教育。地方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指导纲要》,制定出全面细致的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克服那种主要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的倾向。另外,笔者还认为,在督导评估过程中既要评价那些易于讲形式的工作内容,更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抽样调查,看真的,查实的,以此促使学校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几个主要环节,深化改革,拓宽局面,就一定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推动中小学校尽快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既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关系,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再往前分析一步,也就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应该克服应试教育本质的东西和一切消极的因素,同时也要有改造地保留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单方面地强调知识教育,因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它的致命缺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应试教育,就淡化知识教育。再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考上,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对的。但是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个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还要控制考试的次数,更要端正考试的目的,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提出和坚持了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制止“片追”现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明确提出了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并逐步趋向主导地位。这个过程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我们分析这个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的目的,就在于澄清当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现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过去的教育走了大弯路。这种否认过去成绩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另一种看法是,认为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做法差不多,还是老一套。这种不加分析的肤浅的认识和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素质教育应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师培训、学校管理以及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纠正这样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采取了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具体做法,或者落实了制止“片追”的某些措施,这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这是没有全面、系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表现。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从某一个环节 入手进而全面推进的做法,我们反对的是做到一点、不顾整体、不求深入的短期行为。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注意实施的途径和过程,更要注意教育效果。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能力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生物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森林法》、《环境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学习,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例如,在介绍1 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笔者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实验操作过程上找答案,惟独忽略了“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想到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强调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一体验一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四、组建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特长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未来社会里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教育更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施肥、浇水、保温、增光、补氧的原理;认识到良种的重要性,药物防治的不良后果和生物防治的优点;掌握一些花卉、水果、蔬菜的栽培方法,鱼类、鸟类、兔等动物的养殖技术。
积极的思维活动始于对问题的探究,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而问题的提出又离不开社会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发现和培养特长生,拓宽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为未来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只有在教学中认真思考、研究,大胆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五、利用生物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讲细胞癌变时,重点讲原癌基因被激活的条件,其中有化学因素,引出吸烟人患肺癌的几率大大提高,警示学生吸烟的危害,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6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
(1) 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
(2) 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