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逻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逻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逻辑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1

关键词:地理教学;简单数学思维模式;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等值线地图等教学难点常常是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而且这些难点不同老师处理方式不同,学生掌握起来难易也明显不同,本人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并听取了同行的大量公开课、竞教课、考调课,总结出了“巧用简单数学逻辑思维模式轻松突破中学地理教学难点”的心得,也可理解为用地理逻辑思维轻松突破,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效果良好,现阐述如下:

一、简单数学逻辑思维模式原理

有的同学看到数学逻辑思维模式,就被吓着了,其实我们这里说的数学逻辑思维模式非常简单,就是连小学生都会的简单逻辑推理,常见形式表达如下:

(一)逻辑Ⅰ(最简单):

如:中国首都北京(40°N,116°E)

(二)逻辑Ⅱ(最灵活):

如: 3+2=? ,3+?=5; ?+2=5

实质:三个条件,任意已知两个,求第三个

推广:四个条件,任知三个,求第四个

二、巧用简单数学逻辑思维模式轻松突破地理教学难点运用实例

(一)逻辑Ⅰ数学思维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逻辑Ⅰ其难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不同地理要素间联系十分密切,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中要理清各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做到一环套一环的推导,推出需要的条件,从而完成题目。逻辑Ⅰ在区域地理中的运用就能充分说明:考题中最常见的就是定位,位置一定,一系列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就逐一推导出来了。

(二)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若在地理教学中能很好地运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地理教学的很多难点将会迎忍而解,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难点知识的实质就是逻辑Ⅱ的思维模式,可惜很多老师都没能把这些难点转化为逻辑Ⅱ的思维模式去教,更不要说学生了,于是就导致学生常常学一类型,就只会这一类型,稍一变化就又做不来了,学生总感觉变化无穷一样,而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才是真正把握了这些难点的实质,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一切变化就在掌握之中,就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本人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分析了大量地理难点的实质,很多都能转化为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既把握住了实质,又能灵活运用,收到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逻辑Ⅰ与逻辑Ⅱ的联用又使很多难题变得更加灵活,现举两个典型的实例运用加以说明。

1、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轻松突破地球自转意义和公转意义。

(1)昼夜更替:昼夜更替看似自转三个意义中最好理解的,最简单的,其实变化是最灵活的,充分体现了越简单越灵活的特点,很多老师都没把昼夜更替讲透,导致学生不会做日照图的题,或学一类型,就只会这一类型,更谈不上灵活变化了。如果按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来讲解,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逻辑Ⅱ的思维模式理解为:三个条件,任知两个,可推出第三个,如下图。

我们这里暂时把这三个条件自命名为日照图三要素:自转方向、光照方向、晨线(昏线),尽管日照图有正侧视、正俯视,侧俯视、示意图等各种变化,但都离不开这三要素,奥妙就在于三个条件,任知两个,可推出第三个的变化。

(2)时差:由于地球的自转,全球产生了时间差异,对于时间的计算,也常常是教学的难点,从逻辑Ⅰ的思维方式理解为:已知一个地点的时间全球任何地点的时间(遇到算时间的题,只要能找到一个已知地点的时间即能完成)

从逻辑Ⅱ的思维模式理解为:

两个地点(经度),两个对应的时刻,四个条件,任知三个,可求第四个(方法是画数轴,东+西-)

(3)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逻辑Ⅱ的思维模式理解:

(4)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轻松突破地球公转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的变化(上图)

2、用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轻松突破等值线的灵活变化。

逻辑Ⅱ数学思维模式,将使等值线的灵活变化变得易如反掌,如下图,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主编:《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版.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2

关键词: 地理课堂 网络信息 信息获取 鲜活案例

一、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优势

1.学会信息筛选,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知识涉及生活的各各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网络资源中有大量地理知识可以为教学所有。在以往传统备课模式下,教师在课下研究教材、收集资料,对信息案例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在课堂上以结果形式展现给学生,整个备课过程,特别是筛选信息这一重要环节,都是教师自己的思维活动,不为学生所知。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考考查要求中的第一项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通过海量信息,如何获取和应用的第一步。作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尝试将备课过程直接引进课堂,如教师在课上确定主题,现场以网络查询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其进行筛选,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总体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会有大的提高。传统教学中这一能力环节的实现通过大量习题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套、枯燥,学生缺乏兴趣,而采用现场网络备课的形式,学生易于接受。

2.提取鲜活案例,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有这样的要求,“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从网络中收集信息,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获取实时信息,弥补课本这种纸质信息载体的不足,同时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又可以弥补教材中内容单―、形式单一的缺点。网络环境下大量多媒体信息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有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功效。

在讲《天气系统》时,登录中国天气网(http://.cn/),不但能实时看到最新天气新闻,还能查到当日降水、气温及气压场等数据。或者教师可以以现场设问的形式组织课堂。如拖动鼠标只在大屏幕显示天气、头条新闻标题和图片信息,将新闻文字加以隐藏,再设两个问题:

(1)请描述本次沙尘落区分布的范围?

(2)当沙尘来袭时我们需要做哪些防护准备?

经过学生简单思考后,可将新闻内容展示给学生,其内容实质就是刚才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生动、有趣、有用的,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利。

网络内容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属性特点是具有实用性,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网络中的事件和案例,就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材料,使课堂丰富多彩且不乏实用性,为实现高考能力考查目标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实现交相互动,延伸课堂范围,拓宽学生视野。

地理课本知识只是众多地理事象的抽象、归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对于某一事象或原理的应用,涉及众多方面。同时地理知识学习要求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以后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当中,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动脑、动手,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对网络知识进行搜索和筛选,是这一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学生对某事的思维活动,在网络上通过动手操作和验证,能立即获得结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学习意愿很高,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求助教师,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答案,还可以通过名师在线、微课程、BBS交流平台、QQ等即时交流互动软件加以解决,实现博采众家之长。

对某一原理的应用,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如讲城市合理规划时,通过美国maxis开发的一款名为《模拟城市》的即时策略及模拟建造城市的联机电脑游戏进行训练,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理想城市,做出决定并设计城市的各个层面,让居住其中的模拟市民充满动力。每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会有和现实一样的后果,如可能涉及城市污染问题、能源问题、垃圾问题、人口问题等。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是一个公共开放的服务平台,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但其中信息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难以监管和认证,知识信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管和对信息的正确性进行甄别,引导学生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同时抵制其他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诱惑。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34-03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是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三个专业学科基础核心课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开展教学的必要技术设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经过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及省级共享课程建设,创设了多种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仍存在教学资源有限,案例细化不够,网络教学平台的访问量低等情况。为此,本文将以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为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探讨新形式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在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应用。

借鉴于CDIO工程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整理并开发与课堂教育相配套、兼实用性、多样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改进现有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网站及精品课程网站,已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使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活”起来,让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改革,以期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巨大的潜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用专业素质,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以期能对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扩宽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然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课堂上使用的教案、教材、参考资料、课程作业和以实习指导为主的资料库,资源形式较为单一,没有从整体上对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新型教育模式的全面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在课堂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比如在教学中加入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以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等,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教学资源与新的教改明显不匹配的矛盾。目前已有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也主要是包括课件PPT格式、文本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等几种形式,并未考虑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专业特点提供方向相关、丰富实用的教学材料,缺乏对教学资源本身实用性的考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课堂教育有限时间内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2.网络教学平台交互性差,体验感有待加强。笔者切实考察所在院系已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发现现有课程网站学习活动主要是“单向”的活动,即教师布置作业、任务、提供教案、课件、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通过网站查看课程通知、课程大纲、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教师除了批改作业、批改实验报告外,很少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网络教学平台仅体现了其作为网络存储空间提供课程教学资源的“静态”网站作用,而未能充分发挥其网络教学和师生平等交流的“动态”互动平台作用。另外,由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分类设置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体验感不强,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只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很少主动去了解并使用平台上的其他功能,未能真正体现出网络教学平台的引导和互动作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教学平台从建设以来的访问累计量仅为1.6万人次。

3.教学理念在设计上与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不相匹配。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教师来安排和组织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单向、被动。虽然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学习中加入了案例实践教学,增加了课堂互动性,但在课程整体设计上缺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未能真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的设计上缺乏细化,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引导明显不足,导致其学习形式层次单一;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兴趣引导,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自主学习。

二、建设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多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资源

针对笔者所在院系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组将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方法为理念,细化课程知识体系中每一部分的培养目标,通过具体项目来引导,以孕育、设计、实施、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手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首要目标就是要构建多源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将各种教学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尽量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以满足学生需求。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上,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课程网站的栏目划分和资源存储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以方便学生检索、查询和学习。对课程网站中教学资源、教学材料和个人资源等部分进行细化,不仅仅按教学章节提供相关学习资料,而且增加以不同的专题内容为主、以不同层次和应用方向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知识模块,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

在继承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新型教学资源,细化课程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难点和重点,如空间数据抽象、空间数据模型、栅格数据叠加分析等知识点。采用微课方式,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资源网站上开设“学生园区”,将他们制作的优秀课件、动画、视频、实践项目、3S竞赛项目等,分类整理为教学资源,以增加教学资源的活力。

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除了要以工程项目为导向,还应注重课程特色、专业特色、资源特色,通过不同的学习专题方式构建特色教学资源,把基本原理与具体特色应用结合起来。同时,还应注重对教师课程网站资源建设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交流,构建出丰富且适用性强的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交互性好、体验感强的网络教学平台

针对目前学生在课程网站上仅进行被动学习的现象,探索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改革,通过多样化和多角度的学习方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网站学习活动主要是“单向”的活动,除了课堂互动,教师很少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针对这一现象,可通过增加网络平台交互环节,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恰当地表达自己对GIS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回复和平等交流。可以通过授课老师的引导、激励等方式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根据专题学习情况、学习笔记、学习提的问题、回帖数量、质量等进行评分,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增加交互性学习专题、作业等,利用向导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必须通过回答问题才能进入下一步学习等方式,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及时交互功能较弱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其他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等方式,建立课程学习群或讨论组,搭建师生之间及时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并在各种交流对话中,通过资源网址链接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

此外,还可在课程网站平台开设“课程讨论”和“问题答疑”专区,根据目前GIS技术热点、GIS应用热点、课堂讲授中的难点,或是师生自己关注的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等发表新话题,让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话题讨论、交流,达到深刻理解问题的目的,同时也培养自由、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灵活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其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热情。通过开辟“课程问卷”专区和对网络平台的各种统计,及时评价课程网站的使用效果,分析不足,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或建议,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课程网站平台。

通过对笔者所在院系《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改进,每学期访问达到2.6万人次,提升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吸引力。

四、设计与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相匹配的教学理念

由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教师来安排和组织学习,向以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转变,借鉴CDIO工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为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学习方式,引导其利用多源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的兴趣学习。

课程学习开始,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的要求、目标和考核标准,对于具体的知识点,以具体应用实例作为引导,剖析其实现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课程学习布置具体实际项目,如地质灾害评估及预警、农业气候区划等具体应用课题,让学生明确项目最终目的,在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后,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的相关部分;划分课程项目小组的时间项目任务并提交报告,以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针对学生水平的差异和兴趣方向的不同,对课程作业、任务以及课程项目设计划分不同的层次,提供多元且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划分基础性作业、增强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和开发性作业等不同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选择完成,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让整个教学模式都以项目设计为核心,对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一个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从而制定出符合专业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五、结论

传统的教育资源和缺乏互动的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要求。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念为基础,从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出发,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管理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的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建议,期望能在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借鉴作用。具体的改革实施建议有待在后续的实际应用研究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提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27只小鸡,9只大鸡,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27只是一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如第二册88页例7: 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相同与异同的地方。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 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抓一个“说”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2.引导学生说思路。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3.说列式。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有条理。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六、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5

关键词:创新能力 计算机 网络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04-01

现在的教育机构非常重视人才创新性的培养,并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大科研立项或者资金资助扶持力度,用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精神的增加,创新能力的提高,创建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进而成为满足社会市场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及社会期待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基本上都是“拿来主义”,将其中的一些理论性知识删除或者做浅略更改,原版复制其他学校的方法与模式,这些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计算机网络的兴起,教育事业迎来了创新教育时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中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因此,社会给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更高的期望。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的用人需求,大力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重任。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中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准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前进速度,加剧了中职院校针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速度。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逐步普及的形势下,需要网络教育者将教学改革放在首位,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立足之地。

三、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

确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充分渗透,需要老师的自我意识发生基础转变。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学的认知与理解、教育成果的优劣与成败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思想观念,目前多数老师受传统教育的约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难免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当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极不相称。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当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必须要先从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譬如,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将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被挖掘激化,聪明才智得以启发和拓展。

四、创新环境的营造

创新是一种对新事物的认真发现以及探索的心理取向。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当中执行“创新教育”。在民主、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和谐学习环境,营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温馨和谐氛围。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积极性,增添学习动力。因此需要老师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针对教材,通过教课形式的精心设计,将知识和趣味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算机是一种知识变化比较快的工具,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老师应当将传授的知识面拓展扩大,并且达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将计算机广泛灵活地运用到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保证各个专业之间创新能力的巧妙迁移,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采取有效措施,为广大学生营造创新环境、创建创新平台,激励学生的创新学习积极性是相关学校与老师的重要责任。譬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知识时,鼓励学生尽其所能制作作品,并将作品进行评比展示,对于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等等。依靠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首创性、自主性、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展示机会,在学生之间形成尊重人才、热爱创新、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五、教学方面激励创新的有效措施

1.实践操作方面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课程,为了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真实用途了解,做到明明白白学习,应先将好的成果展示给学生,了解学习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技术,最后将教学课件及所需素材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针对课程的学习方法逐步了解掌握,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举行形式多样的创作比赛,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激情。

2.软件编程方面

编程一类的课程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编程类的课程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可在程序软件的设计编写过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所设计编写项目要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并且难度适宜。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习惯的养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掌握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交叉运用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3.技术培训方面

学习掌握一项或者多项技术知识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技训类的课程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动手操作性比较强。学生不仅要掌握其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解决学习此类课程的乏味无趣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一些考试软件通过比赛的形式,在寓教于乐的情景下锻炼学生们排版速度,提高正确率,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风尚,无形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学习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学需要方法,但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建设是一些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强化自身建设,合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个性维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陈明,杜天苍,等.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与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401-404+411.

地理教学逻辑范文6

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辅助教育,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效,深化素质教育,因此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控制性原则、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措施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选材、设计、制作以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件的选材上,依据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把教材中需要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内容设计成多媒体教案。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呈现地理事实材料,创设情境。

所谓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用计算机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态或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的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由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创设情境优于其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也不一样,有利于导入新课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设疑释难,整合了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许多地理事物都有演变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学生学习地理难以掌握的地方,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优势,把教材中繁琐的叙述设计成课件,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也可以多次演示,多次启发探究。

地理教学的难点是综合性强、空间性强、区域性强。遇到地理事物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难点集中在一起时,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这类难点就可迎刃而解。空间性强的难点,学生往往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从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观念。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常常成为学生不易掌握记忆的难点,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这类难点易掌握,学起来也轻松。

这样既突出重点又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的学习资料,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人文地理内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法,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组织和发动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应的学习资料,探索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实践研究证明,这样不仅一些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教材难教”的困惑迎刃而解,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