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7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正极大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模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古诗词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S导图也称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是康乃尔大学的Novak(诺瓦克)博士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的一种教学工具。此后它成为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维工具,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思维导图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1. 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在这样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轻松愉悦,不用逐字逐句地分析,美景美文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思维导图是理性概括的基础。在高年级,使用思维导图能做到理性拓展,思维直观活跃,如在教学《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笔者继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鼓励学生用一边构图一边理解的方式完成。学生把这首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学生画上了太阳,葵花,小草,一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图画就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画笔一转,季节轮回,第二部分就出现了“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的漫天秋叶,气氛场景一下子萧条冷清起来。当然最有趣的要数人生哲理的感悟,画面上先出现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截然分明的情景对比鲜明,紧扣主题。而思维导图的最后落脚处是一个伤心欲绝的老人画面,他感叹光阴似箭,自己学无所成,只有白白地伤心后悔罢了。最后温馨提示的箭头,再次告诉每个阅读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的主题内容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自如。

三、思维导图使作文教学变得驾轻就熟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2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一)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以一本书为阅读对象,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和内容,以“本”为单位,然后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

(二)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思维导图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利用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以层级图呈现出来,让知识点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1]。

二、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的教学是教师通过绘制层级图形,开发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开发。教师将思维导图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现阶段,我国关于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其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道:先从整体上对一本书勾画一份示意图,然后具体分解到每个单元中,通过对示意图的细化,将书本内所涉及的人物、情节、情感等清晰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中也提道:教师可以引导初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勾画整本书的内容,提升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让整本书阅读向更深处漫溯》中也有提及: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系统性、发散性和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内容充满期待感,提升整本书阅读效率[2]。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根据文章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提前分析文章的主题、内容、中心思想和具体结构,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涵、理清思路,指导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再根据学生绘制的图形,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指导。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在一张A4纸中间画一个圆圈,写上阅读文章的名称,再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围绕圆圈画出几个小圆圈,分别写上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文章创作背景等内容。通过这种具体的操作示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另外,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绘制方式,而要让其自行发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突出文章重点和结构,细化思维导图

当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细化,突出文章的主题,丰富思维导图内容。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围绕计谋绘制思维导图,从计谋的主要人物、次数、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让学生添加相关内容,进行细化。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3

关键词:写作;小学作文;语文素养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加强小学作文教学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和实践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为启蒙作文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理论、技巧的讲解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容易使学生丧失对作文的兴趣。由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为此,基于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阅读与作文等方面的关系,以创新思维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作文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思维导图、素材选择、写作训练、修改讲评、鉴赏总结等。在该教学实践中,实践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然后做基础作文训练,最后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训练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命题作文或自由命题习作训练。例如,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根据命题选材进入情境写作,按照“开头、过渡、中外伟人例证、点明中心、照应题目”五个阶段进行构思,如点明中心部分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点明中心,包括自信心、坚强、取得成功等,最终完成该命题的写作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采用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进行检测,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作文竞赛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此,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优势,以保证作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学法 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9-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只重教法研讨,不重学法研讨,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觉得学生难教,学生觉得语文难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语文教师的悲哀。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叶老还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给学生读写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更重要。这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紧迫需要。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下面以引导学生学习《苏州园林》为例,谈谈导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尝试和体会。

1 交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体裁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苏州园林》是初中二年级说明文单元的重要篇目。钥匙是什么?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怎样交钥匙?改革传统教法(即只在教学尾声部分讲解写作特色),而是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教学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比如:教学之初,可予简介;教学之中,可相机点拨;教学之末,可予小结。以后学第二篇、第三篇……可予复习。说明文单元教学结束后,可进行系统总结。写作训练过程中,可以教材为范文,由片断到全篇,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学生在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还将不断提高说明文读与写的能力。

2 导思路

老师的“导”是教学的实质和精髓,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的有效方式。老师的“导”应起到画龙点指点迷津的作用。叶老说:“老师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运用导学法需要有意设疑,启迪思维。《苏州园林》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和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根据这段内容可设疑:为什么“不寂寞”?为什么“不足取”?为什么“没法说出来”?如此提问与只求课堂活跃而提问是有区别的。当学生有所领悟后,老师可作适当的诱导:“不寂寞”是因为四季常绿有花开。“不足取”是因为要追求本民族的自然美。“没法说出来”是因为美不可言,而且“画意”本来就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老师指点,学生不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于设疑,激发思维兴趣,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指导方法,使学生善于解疑。只有这样,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3 抓重点

语文教师易犯“面面俱到的综合症”,导致多劳少得的恶果。为此,我们必须坚信“多则惑,少则得”。抓住重点,一课一得,“任凭沧海横流,我只饮其中一瓢”。这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取得成功的有效之举。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学生学习生动说明的好处,可把第4自然段作为“导”的突破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分析描写议论,授以规矩,教以方法,然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研究3、5、6自然段。最后教师予以检查、评讲。值得注意的是,在抓重点的时候同样需要抓难点。《苏州园林》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美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完美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要始终抓住“美”来引导学生欣赏、体味。美的园林是用美的语言勾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精讲、多导,学生要多读、深思。学生作“游客”,教师作“导游”,在读中导,在导中游,从而达到虽未去过苏州园林却犹如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笔者想,这大概就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

4 给拐杖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的辩证途径”。《苏州园林》写得情文并茂,但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人人都能体会得到。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美、欣赏美,授课时要使用直观教具,如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5 作人师

语文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导学法教学既要在教书上“导”,教学生会读书、会作文,又要在育人上“导”,教学生会做人,会生活。课文中展现的美,始终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只有人才能创造美,才能发现美,认识美。我们赞美苏州园林,更应赞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筑师们。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接受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也要引导学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所有的园林,更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者,学习劳动者,立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使我们美丽的祖国更加锦上添花。当然,我们既要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纯语文知识课,也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如何实现“文与道”、“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那就靠教师的匠心了。

以上文字,虽只论及语文教学,但笔者认为,古之“授人渔”,今之“导学法”,具有普遍意义。语文教师要讲“授人渔”,各科教师要讲“授人渔”,凡为师者,都要讲“授人渔”。善“诱”、善“导”,方可成为名师,亦必出高徒。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它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所以它的重要性就不容客观了,这同样也增加了小学语文教学难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不断地丰富课堂,这不仅符合了小学生的特点,而且还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们就简单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解析小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东西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想完全禁锢在课本上,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少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要不断地进行课外的延伸与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多参加课外阅读活动,课外知识丰富多彩,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增强学生的词汇库,这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学生词汇量短缺的问题,这一方面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教学方式比较落后,虽然教育不断的改革,但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难转变教学理念,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的死板化,课堂氛围凝重,没有激情没有活力,学习效果低下,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逐渐地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融合,逐渐地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生活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总的来说,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就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落后,教学内容简略,这就严重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望其能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尽一份微薄之力。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的引导者。如何正确引导课堂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多年,对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深有感触,本文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教师导学的角度简单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 以情激趣导课,创设生动情景

语文是形象的、生动的、美丽的,也是富有情感的。如果只有对文本的讲解,便割裂了语文本身的美,学生能够学到的只是没有生命的文字和词句,却感受不到语文的精髓,惟有真情实感的渗透才能灌溉出语文的美丽。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主要的学习情感,也是最初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整篇阅读材料,找出兴趣点,有效激发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为进一步学习做好情感准备。

教学情境包含丰富的感性因素,不仅形象直观,还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能够从情感入手,有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利用图片、音乐、影像资料、故事等材料创设导课情境,同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教学意图隐藏于情景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景所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并在情境的激励下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打出了爱因斯坦的头像,简单介绍了这位科学巨人的贡献,并给学生讲解了这位科学大师著名的相对论的通俗解释。随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出生在时代也遇到了爱因斯坦,你会怎样跟他交流呢?紧接着笔者又出示了一幅小女孩的图片,也对小女孩的姓名、年龄做了简单介绍,并且告诉学生这个小女孩真的遇到了爱因斯坦,也确实和爱因斯坦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交流,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是否跟你们想说的话一样呢?这样的情景导入不仅有图片有故事,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 巧妙设疑导思,促进思维发展

“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问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疑问的存在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而解决这种冲突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思考和探索。这就是学生调动思维、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生思维过程的发展,巧妙设置疑问,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促使他们不断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还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悬念,学生才会有兴趣、有能力、有信心去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你想到了身边的哪些事情?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这一课对你自身素质的提升又有什么启发呢?这个问题将故事的内涵拓展了,也具体化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对于生活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经笔者启发,他们的思路很快打开了,开始纷纷讨论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也有的学生开始反思自己和家人或者朋友的矛盾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越发深刻。此外,适时引导学生质疑是更高境界的设疑导思方式。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笔者经常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问题,然后小组讨论,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到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还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三、 融入生活导用,发展应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的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也只有在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语文才能得到永久的生命力。笔者认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所谓应用与实践,便是语文与生活双向融合的过程。教师要树立语文大课堂观念,有意识地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同时还要着力促进学生生活语文化。

首先,教师要将生活悄无声息地融入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提出生活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生活情境的课堂小活动,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源头活水。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这一课时,笔者拿出了一片枫叶和一个饱满的石榴,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联想,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画面?又能从中得到哪些相关的信息?孩子们很快由枫叶和石榴出发,结合诗歌内容开始了讨论。他们从身边的枫叶景象和石榴结果的实际况找到了秋天来了的证据,又进一步将思维拓展到了对秋天的风景和丰收景象的描绘上。就是这样一片小小的叶子和一个果实,便给了学生一叶知秋的感悟,让生活与诗歌巧妙融为一体。其次,教师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阅读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例如笔者鼓励学生去阅读生活中的图片和文字,广告牌、标语、宣传册、海报等在学生生活中极为常见,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开始慢慢对这司空见惯的小事产生了兴趣,一点点学会从中挖掘语文内涵。

总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和情感共同积累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情激趣导课,创设生动情景,巧妙设疑导思,促进思维发展,融入生活导用,发展应用能力,全面实现导情、导思、导用,引导学生快乐阅读,轻松学习,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立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周刊.教育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