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范文1
“十五”后期,邯郸市委、市政府为转变经济粗放发展的方式,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全社会确定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随后经过几年的部署实施和项目谋划,取得了显著进展:第一,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率不断提高,主要能源消耗指标稳步下降。第二,清洁生产试点工作步伐加快,一方面,通过清理和关停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和资源压力,为邯郸市清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清洁生产在纺织、化工、医药、钢铁、轻工等重点行业已全面展开,一些企业被列入全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三,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谋划与实施。全市在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在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电力、农业等领域谋划、筛选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象永年紫山特钢集团、磁县六合工业园等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启动;邯钢集团、邯邢矿山局等大型企业发挥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对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规划,初步为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打下了基础;组织实施的生态富民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总之,经过几年努力,邯郸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条件已初步具备,有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相比,全市还存在巨大差距。具体主要表现为:(1)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过高,直接导致能源的高消耗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2006年,邯郸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5.7%,而在工业中,仅钢铁、煤炭两个行业的增加值就占到了69.2%;同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3.6。
(2)产业、行业、生产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循环链接联系。目前邯郸一些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即使在这些项目中,产品生产环节之间、不同行业、产业之间仍缺乏必要的资源循环利用联系,更没有形成循环产业平台,这不仅使我市所谓的循环经济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传统的资源集约利用模式,也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协同联动发展,使循环经济难以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
(3)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加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当前邯郸市科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尤其缺乏,且人才观念、体制机制、创业环境等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适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差,这些无疑都制约了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4)实施措施尚待深入。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虽然邯郸市政府已出台了有关的实施意见、规划和政策,但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应着力解决哪些主要矛盾、重点采取怎样的支持措施和组织对策,目前政府仍缺少深入具体的谋划和明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全市循环经济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措施
循环经济不是一种简单的资源集约利用和清洁生产方式,而是强调要在不同生产环节、行业、产业之间的链接循环中,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清洁化以及生产废物和废旧产品物资再利用、再资源化。因此,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含义,在具体模式上必须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为基干,有效推进和带动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立足邯郸实际,围绕这种模式的实施和带动,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抓住重点 循序推进
循环经济建设是有条件的,它要以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政策、理念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前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但也不能无视条件,不能不能为产业链而产业链,为循环而循环,必须根据实际,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链条,循序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在生产环节上,要首先抓住当前邯郸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损害大的重点产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更新,实现产品生产中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和环境影响的清洁化;在循环产业链上,应对那些生产联系密切、并且通过循环切实能够实现废料或废旧产品、物资再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链条予以优先构建,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开展其他产业链的整合延伸。要针对制约循环产业链构建中的重大技术和管理、政策等因素,集中采取措施予以克服调整。
2.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的空间载体作用
通过组建循环经济园区,将同类和具有协作循环联系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循环经济建设的规模效益,缩短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循环链接距离,降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空间运行成本;同时通过园区有针对性的系统政策和配套服务,也可以提高有关循环产业链构建的政策效率、服务效率。因此,以循环产业链为模式推进邯郸循环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载体和环境支持作用。最近几年,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邯郸市已有意识的规划组建了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促进效果,但是目前园区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起阶段,不仅园区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由于进园企业较杂乱、协作联系差,加之围绕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缺少系统的政策、技术、配套设施服务,极大降低了园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促进效能。针对这些问题,为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环境支持作用,今后邯郸必须进一步把强化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循环经济园区质量置于突出地位。
3.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针对当前邯郸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技术制约因素,今后必须加大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科研院校投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研究开发。要组织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重点对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进行研究与试点开发,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精加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节水灌溉、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4.建立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邯郸循环经济建设,一项基本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微观效益和社会宏观效益的关系,既要通过循环经济建设使企业增进收益,同时也要防止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损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此,就需要确立有关的制度政策:一是强化法治建设,依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根据国家和河北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邯郸市实际,适时出台《邯郸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邯郸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邯郸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相关企业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行企业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的责任制度。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投资重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循环经济。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三是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实施资源产品有偿开采与使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利润”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资源 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向中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9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1、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3、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健全法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完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6、依靠科技。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7、示范推广。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微观基础。
8、强化管理。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3R原则 资源环境效益 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了缓解资源短缺、避免环境污染、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对内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最佳的、可持续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粗放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短缺的形式日趋严峻;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这造成我国的国内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运转。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对外可以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近年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最难突破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与能耗相对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问题关乎国家安全。我国资源、能源的对外依赖度问题涉及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具有高需求。由于国内资源不足,节能无疑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重视环境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市场经济,既要求宏观尺度上资源利用的效率,又要求微观尺度上经济发展的效用。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或闭路循环,而是在自然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实现线性与循环叠加的螺旋型增长。循环经济既需要节流,又需要开源;既需要循环再生和自力更生,又需要开拓竞争和外向共生。如果只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而忽视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的步骤会十分缓慢,两条腿走路,才是完整的循环经济。同时应该注意到,循环经济仍然是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效益的大小是循环经济的目标函数,而物质、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环是手段、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通过科技、教育、法制和政策手段促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
2.借鉴国内外经验,从各个层面发展我国循环经济
第一,政府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正确把握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加深对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认识。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把握好“度”的分寸:既要发展循环经济,又必须注意到:政府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限而且是有边界的。国内外政府的经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政府在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时,只有是以适当的方式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旦超出边界,反而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企业层面:循环型企业是通过在企业内部交换物流和能流,建立生态链,使得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要求生产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使生产过程的技术模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清洁生产同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要求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尽可能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又要求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得产品从生产设计到售后服务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生态产业园层面: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生态产业园,我国主要在制糖、造纸、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展开试点建设。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的实践和国外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园不是由政府或规划师自上而下规划出来的,而是市场竞争中由相关企业自组织磨合而成,生态产业园建设无法通过简单的规划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系统更新和逐步完善形成。
第四,社会区域层面: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要素和最重要源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创新,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能源节约、绿色再制造技术,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发挥产业积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企业间工业废弃物的交换和再利用,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城乡循环经济则注重传统技术的系统整合,如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技术。通过产业调整和升级,构建以产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城市与社会区域,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交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教育与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形成公众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3.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配套的各保障措施
首先,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基本框架是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比较宽容,形成了守法、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局面。应尽快修订国家环境法,提高处罚标准,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综合法规,从总体上调整和规范企业、政府和社会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职能和措施,并制定向生产技术和经济社会领域延伸的各项专项法律。其次,建立职责明确的执法机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项责任,把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落实到实处。通过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的负责,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研究提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实现行政执法责任制;赋予环保执法部门以现场执法的刚性手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再次,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生态资源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信贷、国债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运用价格补贴、财政贴息、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引导消费,和产业补偿等政策工具鼓励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周振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石油石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41-02
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传统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们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新转变,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道,坚持走节约型发展之路,并逐渐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健全机制体制、技术革新、强化管理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彼此和谐。
二、河南油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河南油田作为石油石化企业,是国家工业节能的重点领域,由于其隶属国企的特殊性质,长期以来粗放式生产和经营的方式,对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对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
1.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它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3.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增强河南油田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果是,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逐渐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则是以最小的资源和最低的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河南油田正处在勘探开发的后期,资源接替形势严峻,成本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河南油田节约降耗,减少资源消耗,挖掘潜力,增强油田发展后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
4.发展循环经济是油田成为绿色环保企业的重要途径。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宣传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有利于培养企业职工形成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广大油区民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在百里油区范围内形成一种节约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加入到节约资源和环境的队列中来,为创建建设绿色环保型油田和节约型企业贡献一份力量。
三、河南油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路是必须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企业与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管理、激励与奖惩、技术革新、理念宣传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循环经济理念,并使之逐步融入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全面、系统、综合性的工作。河南油田是集原油生产、化工等产业于一体的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涉及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激励政策等诸多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
(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大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约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在污染防治方面,通过对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操作管理的优化,实施污染物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100%利用,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ISO14001国际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环境综合管理,努力营造安全、环保、健康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注重节能降耗,增强节约能力。始终坚持将节能降耗列入企业技改的重要内容。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不断淘汰。运用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提交精确的运行参数,保证降低单位产品各项消耗指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及成本、性能指标。做好日常的修旧利废、发挥材料的拼凑功能,在节材创新等方面做好工作。
(3)注重成本控制,提高节约潜力。成本控制是河南油田经营的核心,是油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采购方面力争做到采购流程顺畅,从源头上控制采购成本,减少物资积压和资金浪费。
在生产方面做好设备的改造和维护,提高设备产能和安全运行能力,努力降低消耗。在炼油化工方面,应进一步将原油再循环利用,开发出更多种类的副产品,实现原油加工增值的目标,使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物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产品增值和环保达标的“双赢”。
(4)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奖惩激励制度,管理促节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责任明确,权责明晰的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建立健全能耗监督、监测工作体系,全面负责油田能源使用过程的监督检查等工作。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各级节能降耗相关岗位工作规范;制定工作评比奖惩制度,并不折不扣地落实,有效提高油田的节约能源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节约责任制,节约指标落实到岗位,科学合理制定奖惩制度,奖惩到个人,引导单位与个人自愿发展循环经济,自觉减少环境污染。
(5)搭建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要把节约能源纳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工会工作当中去。搭建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创新活动,组织引导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节能增效贡献力量。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的实效性,保护职工参与节能降耗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6)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风尚。厉行节约,引导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行为方式。倡导节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约风尚,从身边的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份办公用具节约起,尽量发挥每一种资源的最大价值,尽量减量使用、再次使用和循环利用,在工作与生活的每处角落提高节约意识,为企业为社会节约资源。
3.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建议。
(1)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树立绿色消费观,持续推进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环境友好生产和适度健康消费。宣传相关典型材料,通过新闻媒体,以专题、专栏和系列报道等形式进行全面的宣传,着重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将其影响力渗透到油田生产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
(2)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研究。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了解先进经验与做法,通过与示范典型企业的交流学习,掌握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的优秀经验与做法。
(3)评选循环经济典型单位,作为试点推广经验。提倡各单位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对于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等方方面面,有好的经验做法,并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位,积极推荐为循环经济的典型单位,予以表彰,并作为试点在油田范围内推广。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能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经济模式。它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将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饶世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J].海峡科学,2010(6)
2.李若平.循环经济:和谐企业的关键词[J].中国石油石化,2005(15)
3.史方,李兴春,范巍.石油石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2)
4.苗刚,党海平,商莹华.循环经济原则的应用价值[J].中国石油企业,2008(6)
5.孙艳莉.石油石化业该如何“循环”――《循环经济促进法》解读[J].中国石油石化,2008(19)
6.崔兆杰,张凯.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8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2-02
1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定义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环境利用与保护的共同需要,并在实际中把这种共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各种激励手段,使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被全面激发,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热情,共建循环型社会。
2 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有关思想理论,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治理措施,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虽然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体制严重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体制滞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循环经济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总的来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国外发展的相关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必须有配套的激励机制才能推动其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各行业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在政府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体制,激励工具不够健全,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某些政府部门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二,在企业层面上,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基本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很少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问题,认为环境的保护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比重低,导致企业污染环境,政府买单的“公地悲剧”。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既得利益使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三,在民众层面上,社会民众的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还比较薄弱、民众参与能力不强,以及参与形式单一、参与领域有限。
3 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途径的思考
根据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构建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3.1 政府主导的激励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1)财政补贴激励。财政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绿色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对风力发电投资者实行投资补贴等。对投资者进行补贴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二是绿色产品补贴,即根据绿色产品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消费补贴。如对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购买者给予补贴,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
(2)税收政策激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制性税收政策。这种强制性税收政策,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不仅能起到鼓励节约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
(3)技术政策激励。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要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要支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4)绿色消费政策激励。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对生存环境和物种进行保护。三是要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社会绿色消费体系,制定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的相关制度,要制定绿色消费信息给政府和企业两方的反馈机制。
(5)政绩或奖励性激励。一是建立国家表彰奖励制度,对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领域、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二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6)宣传教育激励。要开展循环经济先进典型的宣传,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加强对民众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教育,从价值导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上加以引导;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扩大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强化环境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3.2 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市场调控是循环经济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运行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明确资源使用价格。通过合理确定资源的使用价格,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以及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2)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企业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全方位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的竞争。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完善企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竞争机制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
(3)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进入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维护市场的绿色秩序。
(4)培育绿色需求。第一,消费者需求。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买绿色产品。同时企业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第二,政府需求。政府需求对市场需求会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对绿色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可以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从而提高建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4 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是笼统的、模糊的。
(2)循环经济主体的角色不能错位。政府、企业和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主体,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只有三者密切配合,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顺利。
(3)兼顾公平与平衡。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脱离公平竞争的轨道,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等。
(4)要因地制宜。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循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制约因素等,科学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宝艳园.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3]宋长秀.循环经济机制建立初探[J].市场经纬,2008(6).
[4]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评论,2004(3):49-52.
[5]王.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2).
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范文6
论文摘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高价值的循环经济路线,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资源等的需求与自然的承受能力形成了较大矛盾。对德国、日本、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以及我国已有法律法规的考察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应加紧出台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并在全社会培养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2009年,在丹麦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揭示了全球气候、环境问题。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入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E.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鲍尔丁(1965)将地球比作太空航行的宇宙飞船,因为自身资源的有限性,所以要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如果任意开采,超过其最大承受力,地球将最终走向灭亡。1966年,他又阐述了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观点。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很多学者对循环经济进行界定。毛如柏认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或单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诸大建指出,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手段就是合理和循环利用资源。马凯(2005)也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任勇指出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很多学者从生态角度对循环经济作出解释。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吴绍忠(1998)提出循环经济的含义,指出要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解振华(2003)提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一产品一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此后,解振华(2004)将循环经济定义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它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了研究。Pearce将资源环境的全部经济价值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或存在价值,使用价值被进一步划分为:一是可以通过市场体现的直接使用价值;二是间接使用价值,大体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说的生态功能;三是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保存或保护某一自然资源以便将来作各种用途,它代表资源的未来使用价值;四是存在价值,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景观和物种的感受和价值的认可,这种价值与现在的使用和未来的选择无关。这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有一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某些具体领域上。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学者加快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随着循环经济作用的凸显,不少学者论证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循环经济思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环境导向,能够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弥补传统思路的不足。徐嵩龄提出,循环经济具有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等多种特性,其实施必然涉及生产技术工艺的新的组合与集成、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新的调整,因此有必要为因循环经济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制定新的规则与规划。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
循环经济从21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有日本、德国、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家。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得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纷纷进行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法国于1975年、1992年通过了第一部垃圾处理法《废弃物及资源回收法》和第二部垃圾处理法。荷兰、丹麦等国都有专门立法,对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使用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的期限进行了规定。
日本为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形成而建立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最完备的,通过这些法律体系,规范了政府、企业、国民在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方面的社会行为。1999年,日本政府针对所面临的资源匮乏与环境污染问题,在召开的产业构造审议会上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构想,把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并颁布和实施了若干法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措施,强调从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而且还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建立循环型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废弃物的回收比率,例如《家用电器回收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总的来讲,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办法,是先有总体性的立法,再向具体领域推进,即以《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作为基本法,在其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美国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利用“3R”原则,首先在生产阶段使用对环境污染最小的原料,并把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废物合理利用,当作下一次生产的原料,形成了企业内部生产的循环,最终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因为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是在企业内部实现的,因此又被称为“小循环模式”。同时,美国循环消费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旧货交易体系的成熟化,多种形式的旧货交易方式使得旧货的价值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实现。
德国、日本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较为完善,尽管它们立法的模式有所不同,但两国都形成了从基本法律到具体的法律、法规的系统、全面的法律体系,为其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美国的“杜邦模式”和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无污染、无废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加拿大政府在该国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其美好居住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美国的旧货交易模式在循环消费方面具有典型性,这种全民循环经济意识更是值得借鉴。
三、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和文件
针对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文件。
(一)我国出台的关于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法律
2003年1月颁布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对企业清洁生产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鼓励措施和相关法律责任都作了明文规定,在规范我国企业清洁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最初制定是在1995年,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自2005年4月施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修订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以及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具体规定。《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修订,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法》于2007年10月通过,并于2008年4月1日实施,为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2009年1月开始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它是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规范要求进行系统阐述的一部综合性法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是继日本之后,世界第三部由国家立法机构正式制定的国家循环经济法,这标志着循环经济已上升到基本国策的地位。
(二)我国出台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政策、文件
国务院于2005年7月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此后,又相继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同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05]114号);2007年3月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年第8号);2007年9月了《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7年第40号),对拆解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责任认定、处罚措施都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
同时,我国很多地区也制定并出台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文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在地方上的有效发展。例如:为推进重庆市循环经济的发展,2005年3月通过并施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2005年第179号),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圳宝安区2006年出台的“1+2”文件,包括《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宝发[2006]19号)、《宝安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深宝府[2006]56号)、《宝安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深宝府[2006]57号),为促进全区循环经济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依据和保障;石家庄市于2008年5月开始实施《石家庄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以节约资源,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
四、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各个总部门的合作。如加拿大被世界评为宜居国家,加拿大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必须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使各单位、各部门都以循环经济为宗旨,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二)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
学习和借鉴日本、德国等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在《促进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指导下,继续研究并出台促进我国循环型社会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