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的优势

地理学科的优势范文1

论文摘要:将旅游客体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序列中,开发适宜于高职高专教学实践需要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对于统一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产品、消费品)诸学科的教学内容,建立以标准化旅游景观为主的图像视频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做情境过程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操作意义,是未来旅游基础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学科体系中,能够同时发挥基础作用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这样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否则不仅会降低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会造成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地理学科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实行课堂教学民主,优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本文作者在总结自己十几年来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探讨分析实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体会和方法。

一、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教学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地理课程标准成了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而且在全国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一标多本”的状况,现在全国有四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而这四种教材的编排依据都是“课程标准”,所以,教师应该集中精力研究课程标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使用新课改教材时,有时发现考试试题并不是教材讲过的内容,甚至是教材上从未涉及过的概念,学生很困惑,其实是教师没有仔细地研究“课程标准”的缘故。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备课时,认真将所教的教材与新课程标准对照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时,把“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作为案例,重点分析大河流域开发的地理优势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如果教师只把课堂重点放在田纳西河上,那是不符合“课标”要求的,应该在教学中分析流域的方法,对尼罗河、黄河、黑龙江等流域开发进行对比探讨,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时空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小天地,使学生学会借助互联网查找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学课件,下载对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教师可以大量地占有资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筛选出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知识信息,做到与地理课本的最佳结合。比如,教师讲授“西气东输”时,可以展示中国西部的能源分布状况以及中国东部资源需求的迫切性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从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中,得出西气东输的必要性的结论,然后通过一些影音资料,认识西气东输的路线,所经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状况,以及对国家中东部建设的重大意义。这样,教师帮助学生搭起了一条从问题到答案之间的桥梁,师生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教会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密度、广度、深度,扩大学生的视野、空间。

三、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延伸活动

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与学生现实生活、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起来,选取重大事件进行剖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课本上的一些案例已经有些过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可以从新闻时事材料中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热点问题,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例如,日本海啸、汶川地震以及人们所关注的雾霾天气等,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多关注自己身边的地理,也就是说把地理知识进一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实际问题,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这样既能延伸课堂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能力,又由于学生对身边的问题熟悉,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不要为改革而改革

新课程改革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运用这种模式的作用在于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探究问题的前因后果。笔者认为新课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学习模式,不必每个问题,都要小组讨论、分析、探究,学生做的更多的还是学习书本上现成的原理、结论,对于教学难点、重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就不用小组讨论,这非常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依据新授课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些问题可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加以解决,有些问题应当通过教师适度的讲解来解决。比如,高中地理的“大气运动”有关知识,内容抽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学习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尽管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将运动制成演示动画,但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不是学生能够通过看动画和自己看书就能理解掌握的,这样的内容在安排课堂教学时,教师的适当讲授是绝对必要的。

地理学科的优势范文3

这个《开学第一课》讲了四种爱: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让我们更加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其中,让我最难忘,最深刻的主题是:爱是承担。在这一单元里,主人公马鹏飞这个仅有14岁小男孩,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当他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母双亡,是这原本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可爱小孩成为了孤儿。从此,他便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过了几年,奶奶却引得了糖尿病而退休在家。一个月只有仅仅二百元的退休金,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让孙子吃上饱饭,她竟吧治糖尿病药的钱节省了下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的病越来越重,终于被夺去了双眼。自此以后,两人生活更艰难了。但他的成绩在班里一样名列前茅。

马鹏飞为了照顾奶奶,天天跑着去上学,又跑着回家,天天如此,这是一双充满爱的脚啊!他还定了一个时间表,我看着看着,无声地哭了,如果不是因为爱,马鹏飞又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是什么让他们顽强地活了下去?是爱啊!正是拥有了这伟大的爱的力量,他们才能活到今天!这令我十分地感动。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爸爸的同事在去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里足足捐了2000元钱,还亲自去献血献了200毫升。还有一些青年人,主动地去当志愿者,到受灾地区献出他们的一份爱,让受灾地区的人民也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爱他们,

地理学科的优势范文4

高中新课改在我县实施已五年有余,课改理念可以说深入人心,有效教学也是常抓不懈,细化到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笔者所处小县城高中,学校要求必须贯彻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纵观目前现状,可以说“穿新鞋,走新路”有之,“穿新鞋,走老路”亦有之,“穿新鞋,走歧路”大有人在。结合自己体会,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一导到底”,而应有导有授,有导有练。

新课改一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一讲到底的狭隘,倡导老师“主导”作用。何为“主导”即老师是引导者,指导者,而不只是知识简单传授,我曾听过一节《加速度》概念课,老师先复习提问初中速度概念和思维方法,然后结合此基础播放视频,有火箭腾空过程;汽车启动过程;运动员跑步过程,让学生观察运动特点,提问得出速度变化快慢不同,最后告诉学生一些数据计算比较。光导入花了足有二十几分钟,这能算错吗,加速度是动力学的重点,学生要过关,但导入太长,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我想只要抓住一种运动模型,让学生看到“速度变化快慢不同”引入加速度概念即可,老师理解是对的,要引导学生,但花样太多,反而起不到高效的作用。还有的老师一堂课不断引导、提问、启发花样繁多,认为是新课改理念,这往往也不“高效”。故老师“导”要讲究技巧,要符合实际,要结合学生基础和思维特点,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自然现象、实验现象或生活经验中有“恍然大悟,一语道破玄机”应是引导最高境界。因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认为不能一味求“导”而过多盲目提问、引导,更不能认为任何概念和规律都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引导体验过程,往往就会偏激,把学生认为简单问题复杂化,反而让学生更难理解,应该引导、探究、讲授、练习相机而进行,效果会更好。

二.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但也不能只求学生参与,而不讲实际,不求实效。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新课改要求,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参与率达70%以上,这些观点我是完全接受的,但要结合实际,我所在学校每个班平均学生数在60-75人之间,班额较大。我听过多次示范课、汇报课,一节课下来,有学生小探究、实验、有大量提问、有练习,学生参与率是高,课堂气氛的确热闹、活跃,师生双边活动也很积极,但我总觉得,老师讲的很累,学生学的更累,好像老师赶着学生一直在跑,学生一直在应付老师重重叠叠的问题,学生是不是在思考,又学到什么?我个人也实践过多次,放开手,让学生参与,但最终失望的多。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多数参与,班额大,时间紧张,效果并不理想。二是学生不适应,以前听的多,自己动手讨论的少。基于这些,我想学生“主体”地位一定要体现,但课堂应灵活掌握,我们既要让学生大胆参与,但不要不切实际盲目追求参与率;既要课堂气氛活跃,但也不能只求花样,而不讲实效,应结合实际、新老方法结合、取长补短,是学生学到知识同时,能力的到有效提高,走新路同时,不忘传统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和应用,这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能一一而代之。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深入我校,虽不能普及,但偶尔也可上一二节课。我听过几位老师上多媒体课,课确实很好,课件做的也很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抽象物理道理和规律。举个例子,有位老师上《机械波》先引入:红旗迎风飘、体操中丝带舞、水面水波提出概念;然后用绳波形成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机械波产生及传播特点;又用动画演示绳波和弹簧波,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横波和纵波概念;最后小结、巩固练习。一节课下来,很完美,学生感觉也很形象、理解也好,老师也感轻松。但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一节课笔记本没写一个字,试想,为什么呢?我问几个学生,“不知道写些什么”,我还问,你学到什么,学生难以准确回答。我才发现,老师一节课黑板只写一个标题。我想,多媒体教学虽好,但不能一一而代之,再用多媒体教学同时,作为理科教学,黑板上不能没板书,而应把本节课的提纲和必要的推理过程写出来,使学生在直观基础上对知识条理化、逻辑化,才能达到高效目的。

四.作业布置要有层次,不能照本齐做,更不能一刀切。

地理学科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教师必须具备优化整合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一、组合教法,优化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景,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提问。我在八年级上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虽然幼稚,我并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其大胆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复习导入、演练导入、“生活”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等。复习导入设计主要用在所学的新知识跟前面以有知识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教学中,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江的知识后,老师可以问学生:长江的长度、源头、(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开发和治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黄河的情况呢?从而引出“黄河”的教学。如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农业这些内容教学的导入,就可以采用“生活”导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学生熟知和亲身体验的事物跟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依托电子白板,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演出”。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了乐而忘返的胜境。

二、善用地图,优化地理课堂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在地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的感知具有可行性,地图则成了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依托。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漫画、等共有几百幅,这些图蕴含的大量地理知识与信息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因此,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掌握好地图知识和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与方法。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课堂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章节,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选用的教材要体现多媒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特点;要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自然带》的教学,教材内容为宏观地理事物,但教材的时空局限性,难以给学生整体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边讲述各自然带的特点,边播放剪辑的各自然带景观的视频动画,一堂课下来,学生很有兴趣。运用电脑科技,应用计算机使大量的专业舆图、景观与实物照片、图片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熟悉地理数据和图形,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自觉积极性,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夸大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来优化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我国山脉分布走向,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形成的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山脉分布和走向图,用Flash闪烁的方法显示我国的山脉分布、走向,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位置。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学科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优化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9-01

初中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要运用很多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且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和深奥,难于理解。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渠道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以情动人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激发出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对答得好的学生,我们要不吝惜表扬,对答得差一点的同学,我们要及时鼓励他们,帮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不要气馁,树立起信心,使其大胆的、自觉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后进生,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本人的自尊心,还会损害你在其他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平时对后进生要多关爱、信任、期待和鞭策。只要你用心去教学生,用爱去感动学生,你终究会成为学生信任、拥戴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因为爱你而密切地与你合作,整堂课就会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师生的心情都会非常的愉悦,教学效果就不言而知了。

2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设疑布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辩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质疑,向教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反问:如果地球不自转,是否有昼夜现象?是否有昼夜更替现象?在讲解我国地势特点时反问:假设我国地势特点是东高西低,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将产生何等影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只要学生提出质疑,不管他们的想法有多么离奇,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3 课堂内多采用直观教学

3.1利用地图

“不用地图,就不成其为地理教学。”刚进入初级中学的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地图的教学可以由浅入深地展开。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地图意识,学会看地物的分布,然后再看不断变化的各种地图,让他们对地图的认识能力越来越强;其次,要求学生由会看图到能快捷准确的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三要求学生能在地理填充图上准确地填出要求掌握的地理要素;四教学生绘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对做得好的即时给以表扬,同时耐心细致地帮助做得比较差的学生。

3.2经常利用演示的技能

3.2.1模拟演示

模拟演示比较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记忆更长久、更牢固。例如:讲地球的自转时,可以把教室里的窗帘关上,灯也关上,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叫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然后又叫一位学生上来,自西向东转动地球,叫同学们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同前面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巩固和深化。

3.2.2模型演示

可以将巨大的学生不容易看到的地理事物制成模型,让学生观看模型,达到以小化大,由远及近的直观效果。如使用地球仪、各种等高线模型、中国或世界的立体地图等。

3.2.3图片演示

因为图片是地理事物的真实写照,它形象直观、美观而典型,价格低廉易于收集。教师在教学中平时可以注意收集各种适合教学使用的典型图片,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如典型的地貌、河流、植被、土壤、动物的图片,各自然带景观图片,以及表现各国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的景观图片等。

3.2.4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地理这门课上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适宜的,因为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仅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不仅十分枯燥,也难于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存储和处理文字、图像﹙图片、影片、动画﹚、声音的功能,这就为教师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4 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

野外是地理教学的最佳课堂,我们可以走出去,让学生亲历地理事象,感受地理变化,了解地理规律,不仅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而且能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气象台,条件差一点的学校至少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周边的地理环境,观察并记录地理事象的变化,简单总结地理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更高。

参考文献:

[1]姜洁.改变价值取向促进教改实践[J].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