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 国际金融
一、削弱美国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
这场危机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或许就是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数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次危机爆发后,世界已经无法继续指望债台高筑的美国消费者来带领世界走出危机,各国纷纷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将目光转向其他国家或者国内。当然,虽然遭受了打击,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世界经济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也没有国家能够在一夜之间取代美国的地位。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不再是单发动机,而会是双发动机或者多发动机。
二、经济增长模式遭拷问
这场危机改变了不少国家的命运,一些国家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不论是爱尔兰,还是波罗的海三国,抑或是冰岛,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过度的金融泡沫或房地产泡沫,曾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无限风光,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之下,却累积着可怕的风险。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问题,需要纠正。然而,或许只有一场危机,只有泡沫破灭后带来的极端痛苦,才能真正促使这些国家反思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如果能够从这种最沉重的打击中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吸取最深刻的教训,当是不幸中之万幸。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国家的遭遇和教训,其隐藏重大弊端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值得引以为戒。
三、不再迷信西方经济理念
这场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诸多观念。美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无比羡慕。就连引发这场危机的“次级贷款”也曾被视为金融创新之举。然而,一场危机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金融创新,很大一部分无异于制造金融泡沫,只不过是华尔街用来圈钱的种种伎俩。可以说,这场危机打破了对西方和美国经济理念和政策的迷信,也打破了西方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优越感。对很多国家和民众来说,美国和西方今后将不再只是学习的目标,还将是批判的对象。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将以更加独立的思想和更加平等的地位,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各种交流。
四、新兴经济体话语权增强
毋庸置疑,中国、印度等亚洲经济体正在快速成长,并不断扩大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推动力。或许可以说,这场危机在暴露美国经济实力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凸显了中国、印度等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在纽约重申其金融改革计划原则,并呼吁国会尽快批准该计划。
在金融危机发生一周年之际,奥巴马来到位于纽约华尔街的联邦大厅,再次阐述金融监管改革的三项原则,即保护消费者、堵住金融系统和监管系统的漏洞、强化国际合作。奥巴马表示,目前没有理由可以让人因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而自满,他还警告华尔街停止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奥巴马呼吁国会在今年内批准其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他还强调政府干预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但同时强调自己仍然是自由市场力量的坚定信仰者。
五、分散投资理论在危机期间失灵
首先,各国资本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最大特点,而经济全球化又必然导致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当美国市场开始下跌时,投资者把资金从其它资本市场撤回美国,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似的下跌。当投资者急需现金的时候,他们不计成本地抛售所有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商品和基金等,就连传统的避险天堂——黄金在此次危机中也未能幸免。
其次,次贷产品上的分散投资是一种假象。从房价的角度来看,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是风险转移,而不是分散投资理论成立的基石风险分享,也就是说当一个投资品种(比如股票)下跌的时候,另外的投资品种却在上升(比如债券)。因此,当美国房价出现全国性普降后,次贷产品的分散投资并没有减少风险,而是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转移。
由于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源于全球经济的核心国家(美国)和核心部门(金融业),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结果,其负面影响将是非常深远而广泛的。全球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风险。受需求下降和流动性短缺的影响,2009年全球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尤其是发达国家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更大。经济衰退阶段的流动性短缺是市场缺乏信心的结果。短期内金融机构的惜贷倾向有可能会引发通货紧缩。但是,我们认为中期内通货膨胀风险会加大。为遏制金融危机,各国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其中包括连续大幅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接近零,欧洲中央银行也把利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流动性短缺;政府发行债务以救助金融机构。这些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一旦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流动性泛滥将会再次出现。
鉴于金融业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到的沉重打击,从金融管理体制到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从金融工具到风险定价、从融资模式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调整。这种调整意味着金融业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成为拉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的基础产业。
为了弥补巨大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美国必须创造出巨额的“新的美元”,通过美元其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来弥补美国的巨额债务,而每年创造出来的巨额美元流向其他各国之后,又通过金融渠道最终流入到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的房市和金融股市近十年出现了不正常的疯狂增长。而这样的泡沫式增长必然会出现破灭的时候。在大家的预期和信心出现动摇的时候,整个增长链就如同崩塌的大厦一样一下子全部瘫痪。而这时侯也就出现了这次的金融危机了。
参考文献:
1、文学、郝君富、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国际投资战略分析[J].当代经济管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转型和发展 日本经济 后金融危机
一、前言
金融危机犹如洪水般扫过了全球,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各个国家应该如何在近段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相比之下日本在后金融危机下转型与发展较快,因此分析其经济问题及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问题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必然要分析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作相应改进与完善的措施,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总体来看,后金融危机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投资于设备上的经济在短期内较难恢复。日本内阁府进行了调查,发现半年之后投资设备增长订金金额连续4个季度下滑幅度大。这就意味着后金融危机下设备的投资依然会持续下跌。内阁统计显示,2009年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15.9%。而投资设备的资金占据着日本GDP的15%,其投资大幅降低必然严重影响到内需扩大。
2、失业率继续恶化;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是失业人数还在快速增加,就是正式员工也是岌岌可危。从日本的失业率看出,在2008年1月统计仅仅为3.8%,但是到了2009年5月就达到了5.2%。到了2010年5月,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427万人,而且还继续出现上升趋势,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问题。
3、极难增长个人消费;对于日本而言个人消费占据了GDP的56%,严重影响着自律性的经济复苏。;疲软的消费成为了导致经济陷入萧条因素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个人消费基本上停滞或者处于负增长状态。再经过金融风暴影响下,更是降低了个人消费,更为疲软。
4、财政状况逐渐恶化;到了2010年,日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的余额高达972万亿日元,和GDP的比例达到了185%。当金融危机来临,日本扩大了国债的发型导致财政陷入深渊。
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从上面来看,虽然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但是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各种遗留因素,必然还会继续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借鉴日本经济金融改革可行之处来推行有效的方法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1、加强企业的主导力量
通过金融风暴之后,大批的失业人士流落在街头,必须要做好这个方面的转型,失业人数过多必然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7月日本相关部门统计失业人数达到295万。因此必须要抓住后金融危机下的机遇,依靠现实促进各种企业快速发展。因为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不但降低了社会失业率,还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不能够盲目加强企业发展,必须要鼓励企业依靠自己,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样不但能够为日本的经济转型带来持续性,还能够为其走向国际的高端地位提供可靠支撑。
2、对金融市场实施稳定
2008年10月,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紧急决策,政府也发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对策。其对策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稳定股市;稳定地方金融及完善生命的保险制度等。具体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放宽了上市公司对本公司股票购回的限制,这样就能够有效支撑股市及防止股市降低之作用。
(2)严格限制卖空行为;这种限制有效的防止了大量卖空出现导致股市混乱。
(3)暂时冻结政府及央行持有的公司股票与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相关政府及央行注入了公共资金方式拥有股票,在后金融危机下一旦冻结这些股票就能够稳定股市。
(4)停止对时价会计制度的实施;日本会计制度在改革中采用了新制度,那就是时价会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下要将股票账面损失处理为企业的亏损,一旦停止实施才能够给企业一些缓冲。
3、确保国民生活来刺激需求
为了确保国民的生活,刺激需求;日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定额减税;2010年19月,日本的执政党实施了定额减税2万亿日元以上,这种减税主要是以购物券的方式来支付,不设收入的限制。
(2)对收入降低的贫困家庭实施补助;该标准设置为年收入低于100万日元。
(3)同年10月20号,日本相关部门又出台了经济政策、延长住房贷款及决定扩充等减税政策。
(4)延长证券优待税制来鼓励投资;为了鼓励投资将出售股票的分红利润及股票转让利润降从20%降低到10%。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绝对不能够忽视后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各种影响,必须要分析其他国家的影响因素,结合本国自身实况探析影响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这是后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2008, (6)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3
金融危机加剧我国就业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据测算,我国目前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而每年提供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劳动就业的供需缺口依然很大。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总的方面来看,基本保持着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略有改善的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2008年前9个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9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这两项均与上年底持平。然而,在这种貌似平稳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2008年10月份以来一向稳定的就业释放出令人忧虑的信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矛盾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情况会有改观,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统计显示,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根据农业部调查,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目前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据此推算,大约有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农民工的大量失业,不但使得他们的工资性收人大幅度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城镇用人需求有较大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比较普遍。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这种情况是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农民工失业不可避免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推动城市失业率上升。也就是讲,迄今为止形成的裁员潮和失业增加,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
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许多人失去了“饭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是发现找一个好工作不容易。从供给方来看,我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首先是来自于被裁职员的竞争威胁。这些人员在失业之后势必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显然是一种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容易受到冲击。另外,企业是深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单位类型,因此,2009年大量的企业将减少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传统上容易进入企业的诸学科毕业生将遭遇寒流,例如国际贸易、会计和计算机等应用学科。相反,机关事业单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从而突显了这类单位的优势,这势必使这些单位的求职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2007年处于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几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也体现在求人倍率的下降上。求人倍率是指劳动力市场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求人倍率高,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供给相对需求比较充足;求人倍率低,则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供给相对需求比较缺乏。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从区域的视角来看,我国在金融危机中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3万人,减少了33万人。如果形势长期不好,有可能使更多的出口型企业更加困难,关停的企业会更多,由此将带来就业等后续问题。金融危机对内陆地区城市就业的影响一般迟于沿海城市6~9个月显现。在金融危机下,西部城市及欠发展地区城市就业也面临着挑战,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技术和人才缺乏,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政府在现阶段不可能全方面照顾欠发达或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因此,在本来就不富足的地区里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我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
多管齐下应对我国就业危机
如果说,金融危机给我们所造成的冲击还不那么明显,那么就业危机可能就会使许多人有切肤之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如何破解就业危机,不仅决定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决定着强国崛起的新竞争优势。就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必然成为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必然成为安国之策。
1.兼顾“保增长”与“保就业”两个目标,实现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在经济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对称的规律: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但没有经济增长,就肯定没有就业增长。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表明,当经济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在金融危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仅仅致力于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确保经济增长不受到严重的损害,就业底线才能得以保障,这也是发达国家政府全力救市的关键所在。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我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在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时,应该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的互动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在“保增长”的同时,能否“保就业”,能否实现就业的有效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础。
在过去的实践中,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并非完全同步。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体现为:就业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九五”到“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由8.6%上升到9.5%,而新增就业人口却由804万下降到748万。此外就业弹性也由“九五”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期间的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有些对GDP贡献大的产业,对吸纳就业的作用可能很小。如果政府的投资方向和银行贷款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就是有限的;而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得不到更多需要的资金和政策,但它们恰恰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因此,政府应该在理念上、政绩考核措施上明确,“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地方在“保增长”的过程中才可能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刺激手段带来的就业岗位问题。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劳动力短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出台了3年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补偿性投入,估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相应带动就业增长100万人。但这还无法满足保就业增长的目标。扩大就业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保就业”首先要保中小企业。通过保增长的公共基建投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等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来保企业、保就业;通过放宽抵押贷款规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及提供劳动力培训、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等其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通过鼓励和支持新的创业,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因此,除了对公共基建的投入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扶持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细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保增长”和“保就业”两个目标相辅相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扶持中小企业的投入应并行不悖。
增长优先还是就业优先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径问题。如果增长方式不变,光靠经济增长率来拉动就业,是不可能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增长可分为低就业增长和高就业增长。“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而且也将推动就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经济增长优先”到“就业增长优先”型发展模式,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它要求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一切领域,必须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在劳动分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就业保障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深刻改革。
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很多具体的保增长和促就业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求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更加紧密地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劳动者就业,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也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平衡情况下稳定就业的必然选择。(1)发挥政府职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生活、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降低自然失业率。目前我国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比重较高,单纯依靠GDP增长无法解决此类失业问题,需要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能力。虽然在经济危机时,周期性失业即由于GDP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失业成为主要的因素,自然失业率仍然保持较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弥补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是一个有效的政策选择。经济下行期失业人数增加、失业周期延长是必然趋势。失业保险作为应对周期性失业的一项社会制度,正逢其时。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在1999年实施以来,通过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注入资金,有效应对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产生的失业风险。此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2003年以来我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失业保险基金形成大量节余。面对此次失业风险,失业保险一方面应做好应对失业人员增多、保生活支出增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将失业造成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降到最小。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范围,用于为稳定就业和维护劳动力供给而进行的在职培训、技能培训等的补贴,以及用于进行岗位分享的岗位补贴,也就是把补贴补到用人单位;暂缓困难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等。(2)进一步拓展、延伸积极就业政策。2002年开始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在2005年我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得到了拓展、延伸、调整和完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在下岗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积极就业政策应进一步调整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将积极就业政策从国有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更多劳动者,如将自谋职业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政策的人群范围扩大到返乡农民工、青年等群体,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税费减免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小企业;将岗位援助,社保和岗位补贴对象从大龄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向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延伸;将主辅分离的政策向所有困难企业扩展;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培训补贴向农民工延伸,并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等。(3)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投资,提供新增就业岗位。一般来看,产业结构升级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迈进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因此,我们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4)采取信贷、税收和技术扶持等措施,鼓励创业。要培育壮大创业主体,积极拓展创业空间,加大对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在鼓励创业的协调机制上,可以仿效国外的成熟做法,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或“中小企业局”,或鼓励各地成立创业服务协会等组织机构,统一实现对创业活动的指导服务以及为创业企业的运营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帮助。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创业扶持的政策,2008年10月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但这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形成配套,而且关键还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比如在融资难问题上,虽然私营个体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获得贷款的比例上都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来看依然处于弱势。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但要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还需要鼓励发展适应创业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创业投融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特别应该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拓宽并规范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面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党和政府必须从内需和供给两方面入手,抓住主要矛盾,从而加快推动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削弱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提高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城市经济;影响;有效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其仍然向深度方向发展,主要是依靠国际经济贸易、经济投资、以及金融产业等方面向全球范围内扩展,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有所减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根据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做好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主要影响
中国城市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由2007年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步转变为2008年以来的中国城市经济持续下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其GDP波动幅度巨大成为近几十年来的最大值。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它更是遭到了空前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贸易的影响
2008年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迟缓发展状态,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都逐步萎缩,呈现整体下滑趋势,中国城市经济贸易输出整体下滑;中国城市经济贸易遭到巨大冲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贸易受到了惨重的损失[1]。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影响
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出货值与工业经济发展增速相持平,二者是同步发展,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快速增长和发展的阶段,但是自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我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和回落,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整体发展速度较缓慢;就全国范围而言,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工业增长幅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城市工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房地产事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我国城市房地产事业发展由过去的黄金时期逐渐转变为萧条时期,具体表现为:房地产土地购置逐步下降,开发面积逐步降低;商品房的销售数量大幅度降低,经常出现“空楼”、“鬼城”情况,空闲的房地产面积逐步增加;房地产房价涨幅大幅度回落,很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下降[2]。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财政收入影响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国家宏观经济水平降低,中国城市地方性税收收入也逐年降低,逐月下降,中国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经常出现负值,这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还影响了城市发展,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降低,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国家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出台了颁布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减免政策,从而导致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降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由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和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蔓延,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五)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
消费与收入二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连的关系,如果收入减少了,消费自然而言也会减少,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中国城市居民收入降低,因此导致中国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下降,例如:房屋、汽车、首饰等奢侈品的购买数量整体降低,直接影响了我国国内内需的整体发展水平[3]。
(六)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到来,不仅使我国经济遭遇“滑铁卢”,同时还导致各大企业、工业行业等领域需求量日益萎缩,我国城市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无疑增加我国劳动市场的就业压力,中国城市新增岗位明显降低;大量农民工失业回到农村;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重等。
二、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做好防范金融危机工作、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将短期快速发展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国内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着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步创新和转变城市发展的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和收入[4]。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提高城市工业等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将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到高精尖制造业产业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逐步发展为精细化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国城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进一步实现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城市经济贸易、城市工业发展、城市房地产事业发展、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等方面,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全方面、多角度的,因此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从根本上遏制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影响,才能提高我国城市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逯进.陈阳.郑立民.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例[J]-城市.2011(5).
[2]李杰,王从盛.金融危机对江苏省实体经济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刘荣增.后危机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发展研究,2010(09).
[4]王学峰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理财方式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5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
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
最后,从整个世界范围和中长期的影响来看,金融危机对于“全球化边缘国家”的经济打击将更大于“全球化中心国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力量发展差异将在短期内继续扩大。金融危机同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一方面,金融危机标志着美独霸金融体系格局的结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三、世界政治、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正在加速
第一,尽管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当前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等核心成员的对外政策制定,使政策的内向性有所加强,但主要国家仍表现出强烈的化危机为机遇的意愿,力争以改革国际金融机制为突破口,在国际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变革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再次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全球化时代跨国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增加了大国合作的紧迫性和可能性,G7等发达工业国家在这次危机中已经难以独自应对,不得不在半年内连续召开两次G20峰会进行全球范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新兴大国不但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架构中崭露头角,而且相互机制化合作意愿明显增强。
第三,金融危机在世界地缘政治层面引发深层次调整,它降低了俄格冲突的全球性战略意义,但却导致更多“全球化边缘国家”的国内动荡和危机,使地区和国际安全局势更趋复杂。金融危机使俄格冲突的影响更多地局限在地区范围之内。一方面,俄罗斯已经认识到它与格鲁吉亚的冲突已在俄国内以及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乃至全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欧也认识到,在北约东扩问题上要对波兰及波罗的海国家与格鲁吉亚等同俄罗斯联系密切的国家加以区别。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6
一、农村经济发展出现隐患
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一直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收入渠道缩小,增收困难。据相关报道,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发展,问题已经由最初的浅要层面的经济问题逐渐深及到更进一步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影响使农村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无一技之长用以谋生的高龄农民,另外,那些只依靠农业种植来生活的农村家庭,金融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下降以及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农民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增大,对社会安全稳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二、加强农村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在巩固农村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与第三产业,使农业发展方式有所转变,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农产品,到将农产品流通,最后经营销售,使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大大提升,在这一完整的产业链中,农民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实现增收。同时,政府还应该帮助农民将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建设品牌,将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的质量以及档次提高,使农民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将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农村加快产业化经营的速度,从而能够有效在农村中推进新技术、促进新产品等的更新速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速度,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收入。
(二)多渠道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要想维持农村稳定,就必须要彻底解决农民就业困难的问题,首先,政府应该要将农民以及企业结合起来,在农村建立其帮扶政策,在农村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培训制度,使下岗农民以及返乡农民能够得到专业的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使农民的就业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还可以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创业鼓励政策,倡导农民一起合作,以农村为主要根据地,自行创业,将荒山、闲置用地以及厂房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作为创业基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补助,使农民能够放心创业,通过多种途径,使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三)完善农村保障体制。要想保证农民的收入,政府应该在农村中完善保障体制,可以适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资金,将农业信贷的限制合理放宽,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大的资金发展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政府还应该在农民的医疗、养老以及事业等方面加大保障覆盖面,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得到保障,使农村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快建设农村合作社。政府可以鼓励农村建立专业的合作社,加强农民的合作,使农业生产能够呈现组织化建设的现象,使农民能够保证以产业化、专业化以及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来面对日益严重的市场竞争以及经济风险。政府要在农村宣传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农户能够自行成立;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指导,使农民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农业发展的新产品以及新技术,使农产品能够实现丰收,从而加大农民的收入。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