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沙盘模拟 实践教学 模拟经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沙盘模拟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沙盘模拟课程是以重复性的操作为主要内容、以提炼操作熟练程度为目的;知识性模拟,以知识讲解和传授为主要内容,以知识积淀和知识结构建立为目的;博弈性模拟,以学习经验、知识应用,提高学习者识别、判断、处理事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模拟。学生通过亲自操练模拟,掌控模拟企业的经营决策,改进模拟企业的管理绩效,推动模拟企业的经营,达成预定的实训进程。老师根据实训进程的需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陷入经营困境时提出建议,对关键问题进行解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沙盘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搭建一个模拟企业的平台,用来模拟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流程、职能岗位,以达到在实战操练中培养管理人才的目的。促进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相关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经营管理技能。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产品研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企业品牌建设、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通过完整的课程实训环节,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提升了学生的经营管理技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以实际操作为主,学生自己动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使学生在沙盘实训课程中涉及到的各方面的企业管理知识得以巩固扎实。而动手能力的运用,对于学生其他的素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全局的系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沙盘实训课程,学生在模拟企业相应岗位上进行实务性操作,接受企业经营管理各种技能训练,能全面了解企业各个部门工作程序,进而更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2 沙盘模拟课程实训方法

(1)首先组建模拟企业。老师将学生分成6~8个小组,规定每个小组代表一个模拟经营企业,并让学生为自己的企业取一个名,制定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组织机构,明确企业岗位职责。然后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定位,明确每个成员的岗位责任,一般为首席执行官(CEO)、营销总监(CSO)、财务总监(CFO)等主要角色。模拟企业要在一个开放的模拟市场环境中进行模拟经营,因此要了解一定的市场规则,综合考虑各种市场竞争因素,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谋求发展。

(2)然后进行模拟经营。首先,模拟企业开始要商讨6年经营周期的经营策略,每年四个季度,每个季度10项工作:短期贷款/支付利息、更新应收款/归还应付款、接受并支付一定的货物、下原料订单、产品研发投资、更新生产/完工入库、开始新的生产、交货给客户、支付管理费用。年初3项工作:支付应交税、制定广告方案、参加竟单。年末6项工作:长期贷款、支付设备维修费、购买厂房、折旧、新市场开拓/ISO资格认证投资、关账。通过这个流程的练习,学生体会到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及实践性。

(3)最后做好沙盘模拟分析总结。学生进行完一个模拟经营周期后,各组进行沙盘模拟分析和总结,对各个模拟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分析自己的企业策略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有没有破产,破产的原因在哪。每个成员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企业今后应该怎么改进。通过分析总结,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样,不断反复,连续进行一至两个星期的实训,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相关的知识也渐渐巩固,综合素质也迅速提高。

3 沙盘模拟课程实训的注意事项

沙盘模拟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要求的技能比较全面,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沙盘模拟才有一定的效果。基于此,高职院校建议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沙盘课程。

(1)课前准备,课后延伸拓展。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前期理论课程教学。二是实训开始时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使学生快速巩固达到沙盘模拟要求的基础知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达成课堂沙盘实训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与此相联系,必要的课后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训中的实际问题,也是达成沙盘课堂实训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

(2)突出学生主体。倡导学生对课程的自主自导和主动实践是实施沙盘实训的关键。沙盘模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实训,它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自导、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沙盘模拟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3)老师角色的转换。沙盘模拟过程中,实训教师是关键。实训指导老师在客观上需担负起下列角色:实训教学管理人员、实训指导师、公关人员、专业师傅、良师益友等。专任教师在带实训中需要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的任务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老师不但要以师傅的角色传授学生经营管理技能,还要教会他们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培养合作意识。在沙盘模拟过程中,应该有一个观点,就是彰显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学生团队模拟共同讨论操作,有效地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但必须明确的是,在团队操练中,除了资源共享外,每个学生个体必须承担各自的岗位责任和义务。团队必须形成有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不同层次上的一个强强联合体,如果不是最佳组合就难以在经营战略的竞争中发挥协同性。

4 总结

沙盘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实践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是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操作平台。为此,教师在进行沙盘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时,应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促进有特色的课程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增值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4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发展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以及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控制企业的内部风险,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本,因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的职能越发突出,大多数现代化的企业都成立的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当前,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增加企业的价值,开展增加企业组织价值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活动,不仅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治理效率,优化企业管理结构的关键措施,对于新时期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一)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要素

1.客观独立。客观独立是内部审计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同样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受干扰的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准确的审计结果实现组织价值创造的增加。

2.咨询服务。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更加强调咨询服务,通过咨询服务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价值创造组织目标的实现。

3.价值增加。增值型内部审计虽然不能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但是可以通过对于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以及风险的控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以及追逐利益提供全面的服务,能够有效的提供机会利益。

4.风险管理。在增值型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更加强调突出了风险控制管理,以控制风险问题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通过风险的评价与改进确保组织价值的增加。

5.规范系统。对于增值型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采用规范、系统的审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以及项目投资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二)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区别于普通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在确保监督管理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强化对于企业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咨询确保审计活动能够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增加。增值型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发现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发现内控薄弱环节以及强化内控管理有效性等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组织价值的增值提供基础服务。

2.内部审计的范围以及重点发生变化。传统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监督,而增值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则涉及范围较广,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战略经营、信息化管理、治理结构等方方面面,内部审计管理范围进一步拓展。在内部审计重点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以企业的效益审计、内部风险作为重点管理的目标,因而对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提高经营效率十分有益。

3.审计工作目标出现变化。增值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标重点为通过内部审计增加企业的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目标调整后有助于强化内部审计的控制、风险管理,对于优化企业的治理流程,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十分有利。

4.内部审计方法出现了较多的变化。增值型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依靠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介入时间大大提前,从传统的事后审计,扩展到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

二、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约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不足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些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通常都是由经营层管理者负责管理内部审计机构,这种行政管理归属造成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对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开展多层次、全面的监督管理。由于部分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因此对于审计机构的工作权限设置不当,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精力有限、威信不足,开展审计工作的掣肘制约因素较多。

(二)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被弱化

首先,在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部分企业认为增值型审计工作是对自己部门工作的审计监督,甚至认为是对自己管理权限的一种弱化,因此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开展上忽视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增值的目标,影响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这些问题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制约,对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十分不利。

(三)企业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着审计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队伍无法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功能,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价值增值功能不高,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建设,缺乏有效的队伍培养措施,导致企业增值型审计工作人员无法在审计基础理论知识、审计规范以及工作流程接收系统全面的培训,因而内部审计整体工作水平不高。

(四)未能将内部审计有效的融入到企业的治理工作中

增值型的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而开展的审计工作。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运行的层次不高、独立性差,再加上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于咨询服务重视不足,造成了内部审计机构未能有效的引导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有效的自觉执行内部控制中的自我评价与分析。在内部审计工作上未能有效的融合风险管理思想,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对于风险控制管理重视不足,在结合内部审计环境的多变性拓展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方面问题较多。

三、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策略

(一)健全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机制建设

1.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与增加企业组织价值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工作是随着企业管理层次的不断增加以及管理幅度的不断扩展而产生的,属于企业内部基于经济管理的监督与需要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在企业内部开展审计工作的关键原因。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应该端正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并顺应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积极主动地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配合。

2.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法律环境。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引导,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及机构组织形式,同样需要相关法律环境的引导,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在准备阶段,即应当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环境,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以及审计制度的制定。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的建设。为了充分开展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应该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按照相关的要求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以便于发挥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对于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建设,应该重点针对风险管理,成立具有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体系,通过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息收入内部审计机构中,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工作能力。

(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重点突出价值增值功能

1.重点突出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功能。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组织价值的增值,因此在内部审计职能的设定上应该重点突出这些目标。在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提供管理咨询的方式,提高对于经营管理的服务能力,为企业组织价值的增值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该重点及时总结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完善措施,以控制风险问题发生几率,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价值增值。

2.将内部审计介入时间前移。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偏重于事后审计容易造成企业经营问题难以弥补的缺陷,应当适时的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通过强化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依靠这种预防式的审计监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内部控制监督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

3.强调风险控制管理,为了能够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同时避免企业经营管理陷入困境,应当结合企业的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定全面的内部审计工作措施,突出风险管理的先导性,进而起到优化企业管理结构的作用。

(三)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1.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与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内控体系有序运转的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应该善于运用内部审计制度,大力推进具有优化管理结构、抵御风险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内控工作。同时应该在企业内部构建具有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与决策管理为一体的内控体系,确保经营管理模式优化,决策体系科学。

2.做好财务管理与资金使用的控制。首先企业应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预算审核制度,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到企业的预算管理范畴,通过预算审核与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其次,重点监控企业的资金调度使用,可以采取将资金实行内部调剂的方式进行统一的使用,这样既可以确保资金周转顺利,同时也可以实现闲置资金的有效使用,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第三,应该制定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之中,通过集成化、网络化的管理,确保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实现内控管理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

3.做好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开展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能够有效地规范投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在具体执行上,首先应该做好投资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通过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以及招投标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其次,进一步完善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结合投资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效益审计方案,特别是项目历时较长的情况,更应该通过全过程审计以及定期报告制度,及时纠正化解不规范与风险问题,确保投资项目能够安全顺利的实施。

(四)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文化体系

1.强化对于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内部审计工作部门应该作为牵头单位,组织企业内部深入学习内部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向企业的管理者、各个职能科室部门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理念以及理论,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

2.建设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增值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要求更高,为了确保内部审机构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展,必须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到内部审计工作队伍之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除了必须了解各项内部审计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对企业的经营业务、部门组成、投资决策流程以及信息化办公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是开展增值型审计工作所必需的。

3.应该强化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培训建设。由于内部审计理念以及审计工作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紧跟形势,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职业化的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等,及时将最新的内部审计业务理论知识补充到内部审计工作队伍之中,进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水平的持续提升。

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增加企业价值的审计理念,不仅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价值目标的重要措施。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应该深刻把握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点,进而通过完善组织模式、优化技术方法以及拓展审计服务等措施,确保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为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财务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引言

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数据支持,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提出,是该公司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发与调整,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结合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分析,提升财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强化财务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同时可以使管理者对自身工作情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其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解决管理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比较关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战略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石油企业中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意义

(一)整合企业财务资源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借此收集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业务组织与流程,发挥业财资源共享的优势,为企业业务工作开展提供财务资源信息支持[2]。当企业财务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实现高质量工作,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改变企业各部门财务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统一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秩序地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动效果,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将财务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为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提升企业业务工作效果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解决业务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因为财务与业务信息互动不到位,所以无法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经济活动[3]。在该模式的支持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为高效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好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计划工作,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财务共享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一)统一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果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状态,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这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与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实现了对企业预算、执行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可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财务共享模式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解决以往财务预算信息滞后性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此作为财务共享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石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将此运用在财务目标、业务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中,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促使财务共享模式运行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原理,并主动用此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其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若是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共享模式的工作特点,那么将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组织个性化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此增强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改革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是时展的要求,是自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部分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部分石油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财务人员难以获得更多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有关的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同时可以了解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推动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操作方法,借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理论培训活动是丰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媒介。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对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训活动中,应以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内容,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人员支持。最后,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石油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模式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吸取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基础保障[5]。工作经验总结十分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总结财务工作情况,并反思自身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促使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在石油企业中,若想展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提高财务与业务工作效果,可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此作为推动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的载体,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涉及的工作内容、信息数据非常多,若是采用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会失去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意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数据库,要求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提升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业财融合价值管理平台、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在数字化平台辅助下,促使企业业财融合,同时能够将两万余财务人员的工作批量化、集约化到不到两千人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促进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低碳、安全化运营。石油企业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立足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石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出现运行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石油企业应提升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发挥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6]。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业务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若是发现问题,则需要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利用风险防范策略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此外,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将财务共享系统作为工作的载体,增加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与运用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制度与日常沟通的方式,为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促使石油企业稳健运行。

(五)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石油企业的业务、财务等经营性活动进行动态的监督,以此实现高效率管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对财务工作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使各项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下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较多的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中,对共享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业务部门人员以财务管理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工作,在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同时,完成财务目标,为石油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其次,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管理,优化系统的功能,增强管理工作效果。财务中心服务系统中应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动态管理、财务报表等功能,通过多个功能的集中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所有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信息的运用提供便利。最后,立足财务共享中心,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实际工作中,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适合该中心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有效性,促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五、结语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新晨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企业 内部审计

近年来,内部控制成为企业争相上线的内部管理系统,我国对内部控制建设非常重视,出台若干文件,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事项加以管理的系统性工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监督的范畴,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事项的事后管理。在内部审计的工作执行中,内部审计亦在通过机制的建设与调整,逐步将内部审计由事后向事中的监督管理覆盖,实现审计功能的大幅提升。

一、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内部审计是监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的有效保障

企业经营管理中为保证各事项有序进行,一般会建立若干制度。伴随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企业管理的人群数量日益增长,业务流程日益烦琐,单纯依靠每个流程节点的人员自觉执行制度,往往存在一些疏漏,造成企业管理出现漏洞。在贯彻执行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在制度执行前进行宣贯,使人人知道有这个制度,也会在执行过程中通过部门沟通加以推进制度落地,但这些做法的效果有限。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是企业制度执行审计,其审计跨越企业部门,以制度为主线进行审计,辅以考核问责,将有效落实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同时,通过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按照制度规定对同类业务实施审计,发现制度执行问题,可以提高制度的权威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按照各项制度执行到位。

(二)内部审计是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流程的有效保障

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因客观需要而建立的职能,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不同流程制度的审计,发现制度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不断提高制度的有效性。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不同审计对企业各项制度有全面真实的了解。内部审计的另一重要职能就是在审计过程中,通过相关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与效果,发现制度流程存在的问题。如某项制度在部门职能方面存在交叉,使得制度执行不畅,则需要对制度进行修订,以发挥制度的有效性。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将通过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妥,对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三)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结构下,分别包括审计委员会、审计部等机构,分别隶属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同时审计部一般具有直接反馈问题至董事会的权力。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治理架构,为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提供了畅通的渠道。而公司审计制度中,同样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大的权限。如审计部门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向董事长汇报等等。同时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下设机构,亦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实效。因此,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将通过内部审计,实现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通过审计建议,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控制管理企业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机构设置与职能发挥仍有提升空间

审计机构设置与职能发挥是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审计部门,对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将审计工作作为可有可无的工作。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部门,但没有配备足够的人员,使得审计部门职责不清,人员人浮于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企业则在审计工作对企业管理流程的提升方面缺乏考核,审计效果难以发挥。

(二)审计建议操作性与指导性仍有提升空间

审计建议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结果,具有指导企业加强管理的作用。然而在企业内部审计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认识较浅,一般对审计工作走马观花,旨在完成审计任务,而缺乏对公司改进管理的指导意见。二是审计人员提出的审计建议缺乏操作性,如为了防范风险而建立了烦琐的流程,使得内部控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三是审计人员在内审工作中,缺乏部门联动考虑问题的意识,提出的审计建议指导性欠缺。

(三)审计工作方式与信息化建设仍有提升空间

内部审计牵涉企业的所有部门,是一项较为敏感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发挥审计的公正效应。审计工作方式与信息化方面,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例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没有提前通知被审单位,使得审计流程缺失,档案不全。二是审计部门的工作方法单一,单纯通过查阅资料检查,发现问题单一。三是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往往通过手工劳动解决,效率相对较低。

三、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建立与完善审计部门与审计制度

一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立审计部门或是设置审计岗位,明确审计人员的具体职责,赋予审计人员相应的权力,将审计工作贯穿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去。二是建立年度审计计划,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历年审计情况,在覆盖全部业务的基础上,有所侧重,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建立年度审计计划,并报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执行中,应发挥审计作用,发现企业问题,出具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与意见。三是建立与完善审计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实施管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实效,审计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管理,防范风险,发挥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监督评价的功能,在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时,对公司各项运转的有效实施提出专业的建设性意见。

(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水准与质量

一是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这一点不单纯是审计基础知识,还包括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及其与企业各类事务的融合程度。审计人员从事的企业内部审计业务,要求审计人员既具备财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技能,又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有了解,甚至对企业外部环境,特别是上下游客户有认知。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二是加强审计人员与业务相关人员的沟通,建立强有力的沟通机制,定期与不定期结合进行业务沟通交流,增强双方互动,提升审计与业务的水平素质,审计的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看报表,财务审计只是审计的一部分内容,内部审计关键在于发现企业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三)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式与信息化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1998年,KIT整合设计、工学和经营三个领域的知识,以培养能够从协调环境和社会的视角创造产品的人才为目标,成立了设计经营工学学科。其学科简介这样写道:“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已经成立了很多对应现有知识领域的各种学科,本学科是以融合现有复数学科知识为目的开拓的新领域”。可见,其教育定位是融合多个学科的交叉性新学科。下面从学科理念、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及内容三个方面分析设计经营工学学科的教育模式。

1.教育理念

设计经营工学学科的教育理念分为三个方面:①把梦想转变为形状。KIT认为,在思考“人工物”(产品、设施、社会系统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首先必须具备将这些思考转变成“形”的设计能力。人类的梦想往往是通过设计力赋予“人工物”以最初的形状。其次,因为设计是通过制造程序转变为“人工物”的,所以在制造过程中工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面对现在复杂的经营环境还必须活用经营学知识。②锻炼三种能力。KIT认为美丽的织物必须由一条坚实的“经线”和各种各样的“纬线”编织而成。“纬线”是人类在悠长历史中积累的知识;“经线”则是认真观察并能够发现问题的“感知力”、深度分析问题的“思考力”和与各种各样人群对话的“表现力”。因此,上述“三种能力”是设计经营工学培养的重点。③提供创造知识的场所。KIT认为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学科而言,“教”和“学”双方的距离很近,即这个学科是一个相互切磋和相互学习从而创造知识的场所。

2.教育方法

设计经营工学学科对应的不单是某一设计学科、工学学科或经营学科。在这个领域中培养的人才既可以是具备经营理念和工学知识的广义设计师,也可以是具备设计理念和经营理念的工学技术者,还可以是具备设计理念和工学知识的经营企划者或者产品企划者。因此,KIT并没有将这种人才直接称为“设计管理”人才,而是取设计(Design)、工学(Engineering)、经营(Management)这三个领域的开头字母D、E、M,称之为Demagineer。基于上述思想,设计经营工学学科在一、二年级从广义上学习设计、经营和工学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并行推进实践课程。三年级将上述三个知识领域划分为设计、经营、工学三个course推进教学。其中设计course是以物(产品)和设施(建筑和环境)的设计为中心,结合经营学和工学,思考如何合理规划、设计以及管理产品和设施;经营course学习以产品和市场关系为中心的市场经营学和品牌管理,此外还培养学生如何在经营中活用技术和设计的方法。工学course以现在环境问题和信息技术以及重视使用者的制造理念展开,重点培养具备设计理念和经营感觉的技术者。三、四年级课程聘请包括实业界在内的各类专家,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是高年级的主要教育方法。

3.课程设置及内容

一年级主要开设科目有设计概论、企业经营学概论和工学概论以及设计实践、经营管理实践、工学实践等课程。设计概论是设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通过建筑、设施和产品三个方面实例学习什么是设计。企业经营学概论是围绕企业和经营的课题为中心,学习企业和经营的基本概念。工学概论主要讲解作为制造业重要要素的各种材料的形成和性质,同时探索在生产实践中材料的科学性应用过程。此外,还将从人机工程学的视角学习人类信息处理模式和人机对话等基础知识。二年级主要开设的科目有设施管理、市场学等。设施管理是以设施的循环利用为目的学习企划、产品管理、运营管理系统和技术体系。市场学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学生将学习市场学的基本概念,并通过企业实践结合理论知识理解市场学的定义。三年级划分不同学习领域,其中设计course的主要科目有设计经营工学实践、设计经营工学事例研究;经营course的主要科目有经营战略论、设计经营工学事例研究;工学course的主要科目有人间信息科学、感觉工学等。设计经营工学实践是上述三个方向均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既存事例为研究对象,从设计、经营和工学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法。经营战略论是围绕设计战略概念,以设计战略立案为目的,学习在设计战略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并学习把设计战略活用在企业经营中的方法。人类信息科学是在思考人、自然以及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受环境影响情况下人类的活动状况,并研究什么环境更能满足人的生理特性。感觉工学是诠释人类感觉以及从人的感觉视角研究人和产品的关系,从而思考今后产品制造的方向。进入第四年,已经取得毕业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根据在设计、经营和工学三个领域学到的知识为基础选取毕业研究课题。KIT通过上述设计经营工学学科(本科)教学经验积累,2002年4月在研究生教育中设立了设计经营工学专业,这是日本第一个在设计领域推行经营管理教育的专业,被称为是对设计新领域的挑战。下面具体从专业化目的、培养目标以及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内容几个方面分析KIT设计经营工学专业的教育方法。

二、设计经营工学专业

1.专业化目的

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资源节能问题、社会成熟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新课题被称为是“21世纪型”的设计课题。面对上述课题,从广泛视角发掘设计的综合能力是现代高等设计教育的方向。因此,KIT将设计经营工学专业化的本质性目的是对下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即①“21世纪型”的设计课题研究和描绘21世纪的生活环境概念;②市场和企业、造型和技术、人类和工学、人类与人工物之间的调和技术的研究;③不同领域间合作的应有方法以及专业领域间的新结合。

2.培养目标

设计经营工学专业作为交叉性新专业,其关键词是“设计”和“经营”,即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单纯是培养设计能力,而是培养设计师具备创造性概念化能力、视觉化和形态化能力、协调•结合•媒介不同领域的项目管理能力、交流和企业管理能力以及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具备上述能力的人才是能够构想提案并予以实施的实用性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能够摆脱传统单一的设计思维,用广阔的视野与不同领域的人才合作,还将在产品制造和空间设计中起到核心作用。

3.课程设置及内容

设计经营工学专业课程分为①主修课程;②专业课程;③设计管理实践科目。其中①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广泛领域的新说以及设计管理事例研究和特别讲座。主要科目有制品设计管理、设施管理、设计管理事例研究、国际产业构造研究、企业经营管理论、全球化市场研究、资源•能源论、特别讲座(包括知识产权论、worklife产品论、生活基础设施计划论)等。②主要包括设计和设计管理不可欠缺的专业课程。主要科目有产品设计论、设计经营、制品创成产业论、色彩设计管理、纺织品产品设计、设计材料论、计算机空间设计、workplace、企划论、假想空间设计工学、生活空间环境论、环境资源经营论等。③主要是经营实践科目,其中包括综合实践和专业实践。一年级以综合实践为主,沿袭产品设计和空间设计展开综合课题实践;二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其中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即产品设计类、经营类和工学类。产品设计类包括概念企划、企划•造型•成型和管理;经营类包括调查、市场学、广告、企业经营、融资;工学类包括人类和工学的调和技术、成型•制造的工学技术、信息技术、生成系统、材料•环境•评价(注: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生学制为2年)。相比之下,我国设计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构建多学科的交叉性新学科是我国高校设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借鉴日本设计管理教育经验,笔者总结了下述几点启示。

三、日本设计管理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在设计教育体制革新中虽然已经开始探讨多学科教育课题,但多数还是局限在单一设计领域的多学科相融合的视角,未能真正从融合不同知识领域的视角开展新的教育尝试。而且,在本科开设的设计管理基础课程内容基本偏向品牌管理或品牌设计,缺少经营学知识点。特别是许多学生进入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后,希望根据对设计不同的理解以及个人特点选择更宽广的学习方向。而现有单一的设计课程无法迎合这些学生的需求。此外,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高级实用性设计管理人才也是目前设计教育的课题。借鉴日本KIT设计管理教育方法,笔者认为我国推行设计管理教育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确立融合设计、工学和经营学知识的多学科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里,高校教育不应该是单纯发展某一个学科,而是应该把创造作为理念,融合各学科共同推进人才培养。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现代社会中的工业设计已经脱离了单纯外形设计和色彩设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也应该以Design≠Style为发展主线,开拓与设计相切、相交的新领域。以设计为原点,融合工学知识和经营学知识培养人才是我国推行设计管理教育的方向。

②在本科教育阶段从多学科视角设置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逐步渗透设计管理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应该在本科教育的低年级开设经营学和工学的基础知识,在高年级划分不同研究领域,让设计学科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更广阔的学习方向。同时,课程内容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如历史、文化、特长等背景合理设置。

③基于以上两点,在研究生阶段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经营管理为核心,培养实用性人才,实现设计管理教育的专业化。设计管理专业应该以广阔性和高度实用性为主,其广阔性不仅应该体现在招收对象的范围,还体现在设置大量培养设计经营能力和实践的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