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1

研究中变量的界定及计算方法说明如下:(1)经济增长(GDP):用1996~2011年期间的GDP表示,并折算为以1996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单位为亿元人民币。(2)能源消费(ENERGY):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用折算为标准煤后的能源消费总量表示,单位为万吨标准煤。(3)碳排放量(CARBON):指化石能源的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采用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方法1”来估算碳排放量,该方法可以反映各省市的能源供应结构不同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数据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计算、整理得到。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面板单位根检验

采用适用于相同根情形LLC(Levin-Lin-Chu)检验方法和不同根情形的IPS(Im-Pesaran-Shin)检验方法并采用Eviews6.0软件对lnGDPit、lnENERGYit和lnCARBONit进行单位根检验。***表示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由表1可知,在LLC检验和IPS检验下,lnGDP、lnEN-ERGY和lnCARBON三个变量的水平值均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而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单位根假设,为1阶单整I(1)过程。因此,可以对变量进一步做面板协整检验。

2.2面板协整检验

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Pedroin检验方法对lnGDPit和lnENERGYit、lnENERGYit和lnCARBONit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面板协整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检验结果来看,7个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lnGDPIt和lnENERGYit、lnENERGYit和lnCARBONit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从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个残差序列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3面板协整方程估计

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之后,通过Hausman检验,本文选择固定变系数模型,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1)、(2)进行面板协整估计。限于篇幅,仅对面板协整估计结果的弹性系数值进行讨论。从模型的拟合效果来看,R-squared值接近1表示拟合度相当好;P值和P(F-statistic)值均为0,模型的显著性明显;D-W值接近2,表明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1996~2011年期间中国及省际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模型(1)、(2)表示。为进一步明确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传导效率,根据表4的弹性系数值,可以得到我国省际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到碳排放的传导系数。从图1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传导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全国及各省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变化方向一致,三者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传导系数大小表明了三者的相互依赖程度。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传导系数大小来看,可以分为三组:首先是北京和上海,其传导系数大于3.0,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比例最大,传导效率较差;其次,全国及天津、辽宁、山西、安徽、吉林、湖北、黑龙江、甘肃、广东、贵州、重庆、江西、四川、江苏、浙江、河北等16省市为一组,其传导系数在1.0~2.0之间,经济增长的幅度小于碳排放增长的幅度,传导效率一般;最后,其余省份的传导系数小于1,经济增长的幅度大于碳排放增长的幅度,传导效率较好。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较大,西北地区的弹性系数较小,究其原因与该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有关。从传导效率来看,目前我国内蒙古、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市达到或超越了环境波特假说的拐点。全国及其他省市则尚未达到环境波特假说的拐点,要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以牺牲更大的经济增长为代价,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

2.4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为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调整效应,根据模型(3)、(4),本文进一步对变量关系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为减少篇幅,本文这里只对误差修正项系数进行讨论,模型(3)、(4)的面板误差修正项系数如表5所示。从面板误差修正的估计结果来看,误差修正项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模型(3)、(4)的误差修正机制成立。由表5可知,模型(3)中全国及各省市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的绝对值都较小,表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调节作用不显著。模型(4)中,从误差修正项系数大小来看,河北等省市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绝对值大于1,表示这些省份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短期调节作用较为显著,调节幅度较大,其他省市的误差修正项系数绝对值小于1,表明这些省市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短期调节作用相对较小。

3结论与政策启示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2

摘要:为了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陕西省碳减排政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选择能源消费、生产链、消费需求视角,基于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和EIO-LCA模型分别测算陕西省2007和2012年30个细分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构建碳减排效应模型分析各细分部门的2007和2012年的碳减排变化。结果表明,直接碳排放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基础性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量较高;间接碳排放中,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隐含碳排放量较高,而“流出”间接碳排放对最终需求引起的碳排放贡献最大;在碳减排政策设计中,上述部门应该成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陕西省;碳减排;EIO-LCA模型;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产出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陕西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陕西省的目标是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5%。陕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需求持续上升。为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系y测算陕西具体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分析各部门的碳减排潜力,对于有针对性地设计碳减排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测算、碳强度因素分析、碳排放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碳排放测算方面:一种是以生产者视角的碳排放清单核算框架为主,此方法主要是利用IPCC核算体系,对各部门的直接碳排放进行测算,但这类方法存在“碳泄漏”及排放公平性问题;另一种是基于需求者视角的隐含碳排放测算,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法核算整个经济系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即进行“碳足迹”追踪。国外学者运用碳足迹研究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贸易的隐含碳问题,Shui等利用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软件计算了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隐含碳排放量;国内学者计军平建立了EIO-LCA模型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在部门间的分布结构;唐建荣等对江浙沪地区隐含碳排放进行了估算,石敏俊等应用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算了各省区碳足迹。碳强度因素分析方面,徐国泉等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崔佳运用LMDI法将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分解为技术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并结合相关数据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效应进行测度;张旺等利用LMDl分解研究了北京能源消费排放增量增长的驱动因素;雷厉通过构建“LMDI分解模型”,认为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碳排放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张雷等试图通过产业一能源关联和能源一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杜婷婷等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EKC)及衍生曲线为依据,对中国C0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时序资料进行统计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C02排放的函数关系;赵爱文等选取1953~2008年中国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往的研究在分析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碳排放效应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微观的具体行业部门的碳减排问题力有不逮。投入产出模型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即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是分析计算微观部门生产全过程隐含碳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拟运用IPCC碳排放核算办法及EIO-LCA模型,分别从消费、需求等角度对陕西省各细分部门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情况进行测算,并对比分析2007和2012年各部门碳排放的结构变化,构建碳减排效应模型对各部门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决策支持。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结构效应 协整

一、引言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很可能正是引起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作为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从1970年到2004年,排放量增加了约80%。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化石能源燃烧和水泥、石灰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使得环境问题急剧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巨大的人力、资源和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密不可分的,在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达到60.71亿吨,超过美国57.69亿吨的排放量而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量的21%。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3千克/美元,是世界平均值(0.73千克/美元)的3倍多,是欧盟平均值(0.4千克/美元)的5.8倍。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在二氧化碳减排的约束下,化石能源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数据与方法

我国统计机构没有公布碳排放数据,在文献中一般碳排放的来源有以下四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国际能源总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公布的数据,该数据仅有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数据;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 IPCC)指导目录《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计算得到的碳排放的数据。通过第四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碳排放只包括了一次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而CDIAC的碳排放数据除了包括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还包括了水泥生产过程中除了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水泥生产过程中额外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数量巨大,不宜忽略,所以在以下的研究中,我们碳排放的数据来源于CDIAC的数据。

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三种形式:线性、平方项(倒U)和立方项(N形)。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1)式表示:

CO2t=?茁0+?茁1Yt+?茁2Y2t+?茁3Y3t (1)

在线性的例子中,?茁1>0且?茁2=?茁3=0。在二次项的情况下,如果?茁1>0,?茁20,?茁20,则碳排放和人均收入之间存在N形关系;如果系数的取值正好相反(?茁10且?茁3

由于库兹涅茨曲线是研究收入和排放之间的关系,所以最初的研究中只把收入这一个变量作为自变量,排放作为因变量,没有把其他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放入模型中,可能存在遗漏重要的解释变量,从而导致模型拟合不足。

在经济发展中,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可是在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单位产值能耗是不同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产生的能耗最为严重,第二产业单位产值产生的碳排放也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因此我们在这里取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作为反映经济结构的自变量添加到模型中。此外,我们添加碳排放的一阶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到方程中。

作为因变量的碳排放选择通常用以下三种指标:人均碳排放、总排放、环境的污染程度。最常使用的指标是人均碳排放。本文使用人均碳排放指标,碳排放曲线的模型设定为:

CO2t=?茁0+?茁1Yt+?茁2Y2t+?茁3Y3t+R+CO2t-1+?着 (2)

其中Y表示人均收入、CO2表示人均碳排放量、R表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实证研究

在结合模型(2)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回归之前,必须要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以免发生谬误回归。本文应用ADF检验。经检验,人均碳排放的水平值是不平稳的,其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人均GDP水平值是不平稳的,一阶差分也是不平稳的,二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工业比重水平值不平稳,一阶差分平稳。

以上的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这样的回归可能带来错误的结果。但是,如果时间序列是协整的,OLS估计是合适的。因此,下面我们将检验两个主要变量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协整关系。

检验两个变量的协整关系通常用协整回归,方程为:

CO2t=?琢+?茁Yt+?着t(3)

我们分两步进行协整检验。首先,估计的Durbin-Watson统计量是协整关系的一个指标。如果Durbin-Watson统计量显著异于零,两个时间序列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被拒绝,然而,这个检验方法一般不被认为是决定性的。并且,检验方程(3)回归的残差的平稳性,通常我们可以用ADF检验其平稳性。

估计结果为:

C■2t=0.338424+0.000534Yt(4)

T值 (18.06212) (25.04593)

P值 (0.0000) (0.0000)

调整的R2=0.954289,d=0.499181。

然后,将方程(4)所得到的残差估计值进行平稳性检验。经检验,方程(4)估计的残差是平稳的。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OLS是合适的估计方法。为了估计EKC 模型,下面我们结合方程(2)研究具体的函数形式。

在对不同的模型设定形式进行估计后,我们得到了上面的估计结果,从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当我们仅把人均GDP作为自变量时,通过添加自变量的平方、立方项来估计方程,得到的前三个模型中,模型的平方和立方项均不显著。在模型2中,平方项的估计系数值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负值,同时该值也不显著,表明中国的碳排放和人均GDP呈线性关系,这或许和我国碳排放曲线还没到达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点有关。

当我们在模型中添加了第二产业比重和碳排放的滞后值后,只有碳排放的滞后值在模型中非常显著,表明碳排放深受历史排放的影响,历史二氧化碳排放对未来的排放有强烈的正影响。

四、结论

本文通过验证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发现,中国的碳排放和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倒U关系,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地导致人均碳排放的减少,那种试图通过经济发展自动实现碳减排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碳减排上,必须采取更为主动的措施和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碳减排措施时,由于碳排放和收入之间存在的正向关系,需要注意碳减排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避免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碳排放深受历史排放的影响,因此,在目标制定和考核上,我国碳减排的道路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 Birgit Friedl,Michael Getzner: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

[2]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3]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金融支持 措施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饭等等以减少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等)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互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使低碳经济得到发展,金融服务势必要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给予支持,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当然金融本身也可以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获得新发展。

一、低碳经济发展中金融的重要作用

(一)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的融通作用是金融最为普遍的作用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然低碳经济与金融也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除了要求人们要改变对以往生活以及消费方式进行改变以外,还要国家也能够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积极将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转变为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模式。

(二)充分发挥金融的中介功能,降低经济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各种碳金融工具以及碳金融市场而实现的,低碳经济获得发展的中介是各种碳金融工具,为其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达到碳交易的目的。特别是在清洁机制下的跨国减排项目中所牵扯到的专业性较强,但是由于供需双方都具有资本小而分散的特点,导致其其搜寻成本、谈判成本较高,而碳基金为其提供了交易的媒介,从而使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1]。

(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个发展成熟的碳金融市场能够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机制。以碳期货的交易来举例,首先,碳期货具有价格发现与价格示范的作用。其次,各种碳金融工作能够促进碳市场的价格实现统一,与此同时也能够保障商品贸易市场以及能源市场渠道畅通无阻。再次,碳经济能够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相应的碳排放的信息,比如碳排放权的稀缺程度、供求双方的交易意向、交易中存在问题以及治理污染的成本等等,从而使得资金能在价格信号的引领下合理、迅速流动,从而使得其配置得到优化。碳排放对减配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相关投资决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推动碳金融的创新

首先,应加大对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的研究力度,促进我国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为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可大力借鉴国际上发展成熟的碳交易机制,从而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碳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碳交易平台的构建,制定一定的交易规则,从而使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并使得碳风险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逐步使得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在恰当的时间则可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其次,对低碳金融的衍生工具进行创新,从而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完善。当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比较实际、可行的方式就是将已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与低碳金融开展有效结合。例如可以积极的创立低碳ETF,让低碳经济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当前我国低碳金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与人民币的国际化经常相结合,积极的建立起通过人民币来进行计价和结算的碳交易产品,以此来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力。在最后为低碳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鼓励低碳企业利用企业债来开展融资,而中介机构则需要对通过融资所获得的流向非低碳领域中的资金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由政府或者民间资本家出资来设立支持低碳企业发展的基金。

(二)增加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所进行的投资以及提供的贷款,会影响到行业以及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要让各个金融机构利用自己的资金去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低碳技术改造的贷款投放,对各种节能减排、情节能源、可再生资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绿色农业等各种新技术研发的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以对我国的能源现状以及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行改善,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并增强设备制造能力。在另一个方面则可以通过为小型汽车以及小排量汽车提供更加优惠便捷的贷款来引导消费观念的改变,逐步的树立起低碳消费的观念。

(三)以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发低碳金融工具

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重视。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创新是以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目的的。为此,必须要以市场作为依托,利用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搭建起低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让低碳产业的发展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与风险规避途径[2]。而金融产业内的各个金融部门必须要能够把握住机会,积极的推动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主动的投入到低碳产业的发展中来。

金融部门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到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中来,大力开发以碳交易为基础的各种碳金融衍生工具,例如碳证券、碳期货等等,通过或者是自营的方式来改善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使得低碳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完备的碳交易品种。而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与国际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对接。金融部门还需要对低碳理财结构性投资产品进行积极的研发,推出各种和低碳能耗、环保型公司以及环境资源类指数相挂钩的理财产品,让投资者能够拥有更多、更新的投资渠道。通过低碳产业与金融创新两者之间的融合,让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获利。

三、结语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成果相当显著,但是当我们回首时却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同样是那么的显眼。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思考。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低碳金融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近几年我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或退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仍在我国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发展进程的前进步伐,同时也对我国的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逐渐形成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的尴尬局面。我国各类能源的使用效率很低,产品能耗及单位GDP的能耗与之相比则显得较。

据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所消耗的煤炭资源约为27亿吨(数据来源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7,031,916千吨(数据来源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是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我国钢铁、汽车、交通、化工、建材以及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各种能源消耗,其中对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在能源使用总量中约占九成,煤炭能源约占六成,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极高,这也决定了我国属于依靠“高能耗”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

自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推行之后,我国也加入了采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节能减排的行列。随后,在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前任主席也做出了相应承诺,称“中国会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用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大力加强森林碳汇等四大措施促进我国不断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靠拢“。在这一承诺的带动下,我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刚性依赖局面一时难以改变,但清洁能源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降低,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了。

2、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存在的差距

2.1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能耗对比

虽然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带动下,我国单位产出能耗有所下降,但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笔者就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与英、美、法、德、日等国之间每万美元GDP能耗情况进行了对比(参见图1 )

图1:2005~2010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每万美元GDP能耗情况柱状图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水平每万美元GDP能耗情况约为3t并逐年呈下降趋势。英、法、美、德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每万美元GDP能耗情况都低于世界水平,而我国则基本为8t,是世界水平的两到三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能耗太高,应及时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以改善这种基本依靠能源维持经济发展的局面。

2.2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废气排放对比

图2:1971~200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废气排放对比折线图

图2为1971到2007年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废气排放对比折线图,此图主要以图上各国的二氧化碳的排行量进行了对比。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取代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的国家。而从图中其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折线变化趋势来看,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基本都保持着排放量的稳定,而我国则是呈快速增长趋势,从这一对比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必须实行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尴尬局面,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全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对我国能源发展策略的相关思考

3.1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转换

针对上面提到的我国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要通过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转换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能源利用及转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保证能源技术来实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此外,还要加强对能源的使用管理,减少能源的流失,保证能源的使用效率。

3.2坚持能源技术的开发创新,从技术上为实现节能减排奠定基础

尽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带动下,我国对于能源的依赖有所减轻,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能源,因而我国必须坚持能源技术创新,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节能减排奠定基础。例如创新研发清洁燃烧来进行火电生产,以实现火电方面的节能减排;将非晶合金变压器以及无功补偿技术应用到配电系统中,或是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对可回收垃圾的使用等,这些都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坚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过程中,加强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是重中之重,通过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废气等的排放含量,同时促进能源的利用率的提高和转换。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必备设备(例如电力运输网线、发电机等),应该加强技术的研发,减少设备对能源的消耗,以此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3加强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研发清洁能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能源枯竭。据相关科学验证,全球已探明的各类能源资源将在100年后完全消耗殆尽。面对这一现状,我国有必要加强对能源资源结构的调整,通过研发清洁能源来代替各类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而且这些能源都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及技术积淀,因而可以加强对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此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使用性的提高。

结语: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地球未来发展的负责,同时也是为此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今后我国应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 1 ]郭高, 高建华. “低碳经济”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J] . 经济视角 ( 上) , 2009, ( 3) : 45- 46.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达国家;低炭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32-03

引言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基于化石燃料会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变化将给全球人类的基本生活元素带来灾难性伤害,如水资源失衡、粮食减产、生态系统损害、海平面上升等。根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提供的科学证据,在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最近50年,气温上升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2倍左右,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报告预测,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会上升1.8—4℃类在本世纪末所能接受的温度升高极限是2—2.4 ℃。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CO2浓度幅度控制在工业化水平的2倍以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物流是世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物流对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的相关性分析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日本学者茅阳给出一个测算、一个国际和地区碳排放量公式,揭示了碳排放推动力4个因素:

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用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量

前2项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人口数量和人均GDP一般不会出现下降情况,相反却是不断增长趋势,因此,要减少碳排放总量,只能在后2项因子中探索下降的空间。单位GDP能源用量又称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阶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

产业不同,能源强度不同。同一个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要降低能源强度,必须提高能源利用率。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又称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

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主要的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大户。据有关部门测算,物流业的油品消耗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不同运输方式能源消耗是不一样的,每吨公里卡车的能源消耗为1.41MT,铁路0.45MT,船舶0.55MT,飞机22MT。每吨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装载卡车、铁路、船舶、航空的比例是5:1:2:75。

在物流企业高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上,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物流需求增长诸因素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均产生影响,其中物流需求的增长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影响效应最大。物流需求的增长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有直接正向影响关系,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有负向影响关系。因此,提高物流水平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一,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化、标准化等措施实现低碳化物流发展,将大大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

二、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的经验

(一)以战略为导向

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2025年《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物流业务数量巨大,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更大关注。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

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低碳物流的推进和发展,从战略的角度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定了严格的低碳标准,同时鼓励企业运用低碳物流的全新理念,特别是在重点规划和兴建物流设施时,强调低碳物流建设。

日本早在1989年就提出10年内推进低碳物流三项发展战略目标,即含氮化合物排出标准降低30%到60%,颗粒物排出降低6%以上,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1/10。日本在20世纪初就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其重点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低碳物流体系。

(二)以政策立法为依据

美国在2007年7月由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承诺到2020年,美国将会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水平的80%,把新能源比重提高到30%,每年支出150亿美元大举投资太阳能。日本经济产业省全力推进“碳足迹制度”和“碳抵消制度”。日本政府在2009年的税制改革中,考虑对碳排放定价的重要性,实施针对CO2课税的环境税。1992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汽车二氧化碳限制法,并规定了允许企业使用的5种货车车型,同时在大都市特定区域内强制推行排污标准较低的货车允许行使的规制。

20世纪初就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其重点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低碳物流体系。

(三)以物流技术作支持

美国先进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条码技术、信息分析与分拣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等使储运流程大大加快,在企业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采用了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JIT)、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低碳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同时,欧洲较早将现代低碳技术用于物流管理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式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达到了高效率物流运作。

日本非常重视低碳物流的发展,除在防止交通事故、抑制道路沿线的噪音和振动等问题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控制作用外,还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低碳物流的具体目标值,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留时间等,来降低物流运输工具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另外,为解决地球的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日本政府与物流业界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积极实施在干线运输方面推动模式转换,由汽车转向强化对环境负荷较小的铁路和海上运输和干线共同运行系统的建构,在都市内的运送方面推动共同配送系统的建构以及节省能源行驶等。

三、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的借鉴

(一)建立完善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

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先进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鼓励减排低碳机制,其中很多是直接针对物流领域的。我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对未来降低碳排放做出了降低40%—45%的承诺。要实现预期的目标,物流领域的低碳计划不容忽视。应尽快建立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除依靠物流企业自身努力,更新经营理念、加强内部节能挖潜、变革经营模式以外,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有利于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充分争取政策的扶持,争取政策对低碳物流发展的具体支持措施与经费,如争取财政对物流企业实施环保低碳经营模式、创新低碳技术的资金扶持;争取低碳企业的优惠贷款,缓解企业在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等。

(二)建立低碳物流管理机制

把低碳企业、低碳管理、低碳运营等融入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在低碳运输管理手段选择上主要包括运输优化线路设计、路线要进行合理规划,优先选择高效能的运输方式,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的空驶率、空转率,提高运行效率,采用集并运输。同时,还要采用提高包装的重复使用率、优化仓储设施布局、增加单位运量、采用电动环保车辆、采用环保冷藏运输方式等手段。根据东北货物运输的特点,选择节约、低能耗铁路货物运输。从政府部门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物流业发展,实施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物流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三)实现物流运作的信息化建设

针对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能力或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有效应用,企业内部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物流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较低,物流装备和设备、物流设施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不高。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偏低制约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规模化运作,造成机动车空载率高,增加了道路上车辆数量,也增加了无效碳排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使物流企业根本无力顾及碳污染、碳处理等问题,增大了物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化进程,需要提高东北区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标准化的应用

我国的物流业整体上还不具有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存在物流行业之间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低碳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企业的能源消耗以油料类非再生能源为主,而油料消耗又以柴油和汽油高污染型能源为主,其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均达50%以上,载货汽车百公里油耗为7.6升,比国外先进国家高1倍以上。因此,降低运输工具使用的高污染能源,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新型环保低碳能源的使用,是加快东北地区节能减排的关键。在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同时,还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贾晓航.中国东北区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采购,2008,(21):24-25.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4).

[5] 刘照军,等.基于低碳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1,(9),29-31.

[6] 葛莉.刍议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的经营对策[J].商业时代,2010,(30):34.

[7] 韩增林,等.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01-103.

[8] 龚春.低碳物流开创物流业新时代[J].中国商贸,2010,(23):112-113.

[9] 周戈文.发展中国化低碳物流的五大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7).

[10] 刘中文,高朋钊,张序萍.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山东省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研究”(批准号:YCAl00344).

收稿日期: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