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1
一、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会成为一名好的政治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二)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三)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行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二、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的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教学课堂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读、议、讲、练”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错、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既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要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和谐统一。
三、在教学中要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激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中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置的情景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当然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魅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提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的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是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景,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是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2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减轻作业负担,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上;放在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友?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变厌学为乐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案。例如,我在教“3的倍数的特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上14、35、122、475、28、860、111、2373、654、123、125这些数,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当学生把2或5的倍数都找出来后,我问学生:“剩下的111、2373、123这几个数是什么数的倍数呢?”学生答不上来。我说:“老师知道这些数是3的倍数,不信,你算一算。”这时学生半信半疑。有学生说:“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判断出来,你还能算其他的数吗?”然后,就有学生出了一些数目很大的数,有六位数、七位数,甚至八位数、九位数的,我同样不慌不忙地准确地说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不是3的倍数。这时学生感到好奇,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着我,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于是我因势利导地说:“这并不奇怪。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在学习新知识时,个个特别认真,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地掌握。就连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不是3的倍数。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1.直观演示,启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通过演示或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中利用投影幻灯能变静为动,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便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化难为易,而且便于操作,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2.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故加强操作也是小学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操作中,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在教师指导下,逐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四、精讲多练,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要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在课堂上只精讲重点、关键部分,排难解惑,揭示规律。对于概念要讲清它的内涵与外延,用形象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阐明事物的本质;对公式法则着重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用题例题着重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的思路和途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的一部分就让他们完成一部分。教师要避免把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在他们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点、讲评,从而演化理解新知。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要做到精讲,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抓住重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讲解,使学生听得明白,领会深刻,记得牢固。
课堂上老师精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没有充分练习的数学课,不能算一节好课。课堂上教学效率要高,必须把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使课堂作业“名副其实”。教师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作业,彻底扭转课堂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倾向。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精心”二字。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如新授内容要多练。先练基本题,再练变换发展题,达到理解巩固新知,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2.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数量要因人而异。安排习题时,班上好、中、差的学生都要照顾到。要让好生吃得饱,中等生跟得上,差生不感到有压力而产生消极情绪。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3
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经过教师的有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个个有兴趣、人人有进步的教学境地。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教育战线的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何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摆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实际问题。
一、取精存真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每前进一步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同时它也有应用的广泛性。正因如此,我们说数学是一门训练思维品质的学科,也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意志的学科。因为数学最讲真实,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一切结论都必须有根有据,经得起反复推敲和验证,在计算、推理和证明过程中,只要有一点点漏洞,就会被人们怀疑或拒绝接受。这些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我们的教学,很自然地渗透给学生,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二、让学生人人都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和形成健全个性特征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应是全体学生,“眼中无差生”,因材施教,重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通过数学教学使他们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提高,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视数学学习为乐事,积极有效地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让学生掌握方法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事实相互接触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应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实行教学民主,悉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爱读书、会读书、会总结,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应用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4
关键词:实施;素质教育;化学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64-01
新的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在未来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教育部及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机制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本文就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谈谈一些体会。
一、开好头,引对路,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表现出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为此,导入教学时,尽可能多采用一些直观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如实验导入、故事导入、实例导入和问题导入等。同时,注意因课、因人、因地、因时而宜,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兴趣的产生容易,要维持、发展、增强为稳定的兴趣,甚至成为乐趣或志趣就不容易,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的特征,采用情感教学,设置不断增强兴趣的教学意境,就能逐步变暂时兴趣为稳定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理论比较零散,缺乏完整的系统性,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大大压抑其学习积极性。因而,采用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初中生好表现、爱受表扬的心理,适时采用提问、测试、抢答、争辩等形式教学,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与鼓励,以增强自信新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借助实验、图象、模型、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化学感观印象和容易理解一些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借助生活的妙语、日常实际问题、趣事典故和科技新成就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必须坚持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内涵。引导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明确学习化学对自己各项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来为祖国和全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靠实验,讲学法,端正态度,形成习惯
动手实验是学好初中化学的重要手段,上好实验课能促进和稳定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化学方面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然而,初三学生普遍有着“做实验、看热闹”的不良倾向。导致实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倾向,指导学生养成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和习惯。
同时,也由于初三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实验,往往有极大的好奇心,对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实验教学中,教师熟练而准确的操作演示,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正确印象,也是学生实验的良好榜样,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关系很大。因此,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求做到:装置正确,操作规范熟练,实验现象明显,结果准确。
然而,动作技能掌握只有在多次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提高,光看别人操作是不能得到的。学生做实验时往往手忙脚乱,效果差,仪器损坏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缺乏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最后,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和磨练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尊重自然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刻苦钻研、不怕苦难的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作风。
三、重基础,抓归纳,训练思维,培养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学
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是由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基础课程的理论为基础,在服务于专业课程需求的同时,也面向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因此教育界将专业基础课程称为各专业知识结构中的“腰部”。因此,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对其后续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素质教育”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的典型的特点是:既有系统、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又有丰富、多向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那就会使课程内容基本浮于理论面上,成为理论课程的教学,没有体现其实践性;但如果过多地讲授实际应用的内容,又容易使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偏离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如何紧密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是我们近两年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目标。下面将我们在“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一、构建符合现代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具有“素质教育观”的课程教学结构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对现代工程师必备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即:除了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外,还要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院校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了新的规划,新增了“计算机仿真设计”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一道形成了相互联系并各有培养目标的有机整体。该课程教学结构设计分工如下图所示。
该课程教学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EDA教学、实验教学。从整体结构上可以看出:所要达到的培养教育目的符合现代工程师必备的三项素质的需求。由于课程设置是按照“电工电子学”和“电工实验”这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的,因此就把EDA教学分别融合在上述两门课程中,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的EDA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理论课程侧重于利用EDA手段形象地分析理论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验课程则侧重于利用EDA手段进行电路系统设计,加上实际动手的实验便形成了“电工实验”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二、构建“面向工程化”的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教学主线
“电工电子学”课程在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理论、磁路与电机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诸多环节,基本涵盖了电学和磁学的绝大多数内容;教学实施环节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教学实施方法上,分为课堂讲授、实物动手实验和EDA分析设计。这些都反映了该课程体系内容多、环节多、方法多的特点。但这一些特点的负面影响是容易给学生造成杂乱繁多、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而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教育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因为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影响很大。
为了使“电工电子学”这门电类专业基础主课的教学具有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使课程教学面向工程化,使课程体系的内容贯穿着一个清晰的思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中心问题,我们采用了“以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典型模型的技术需求作为课程教学主线”的教学改革思路。
之所以以“技术需求”作为教学主线,就是使各个教学主题和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具有实际工程针对性;之所以选择“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是因为该系统具有综合性,这样做就将整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各有功用的整体。站在系统的高度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学生可以对整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站在技术环节的角度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精雕细凿、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仔细推敲。
利用系统模型构建课程教学主线,使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跳出了“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的传统认识,而是本着提高能力素质实施了“面向工程化”的系统教学,其课程自身就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完整结构。
三、实施体现“面向工程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着“科学上的合理性”,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按照如下思路进行了实践:
“问题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从“系统模型”中的某个技术需求中展开的,使整堂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实际性和针对性。
“理论探讨”:相关章节内容及知识点的规范的理论描述、严谨的公式推导、纯理论的例题演算,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不可因“面向工程化”而忽视理论知识,要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际应用”:结合本堂课提出的“系统模型”的技术需求,以例题的形式或专题讨论的形式将理论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归入系统”:把“实际应用”环节中得出的结果放入“系统模型”中探讨其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具体问题。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融入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容易遇到的相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可强化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本着“艺术上的完美性”,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学热情。
四、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工作中确实发挥了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能够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不可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而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教育宗旨。
传统教学手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融合了教师的思想、思路和思维方式,是将教师的素质以最为“可亲”“可近”和最为“人性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方法。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方面,传统教学手段,很容易使教师“由感而发”地引出教书育人的话题和内容。这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引言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绪,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简要思考论述。
1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技巧
1.1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1.2 要严而有法
1.2.1 要建立良好的生关系和必要的情感基础。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首先,教师对学生必须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教师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第三,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学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第四,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能经常交流感情,使学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1.2.2 要严得合理,严得可行。严要严得合理,是教学所必须的,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其次,提出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与运动能力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第三,要确保对学生的批评是公正的,中肯的,是符合学生的觉悟程度的。
1.2.3 要做到令行禁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否则,就是对学生马虎从事不良风气的纵容,也是对教师权威的蔑视。
1.2.4 教师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里表如一,千万不能上课一套,下课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教师必须以真实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
2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贯穿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 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注重特长发展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 着重体育意识培养,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 力的培养。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中学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结束语
总之,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改革推进深入,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身体锻炼能力的同时,尊重中学生的个性并使之充分发展,让中学生在运动场上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发挥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来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丁文中.中学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5).